⑴ 中國當代十大歷史學家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翦伯贊
翦伯贊(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翦伯贊先生早年參加過「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翦伯贊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長,以及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翦伯贊是馬列主義新史學「五名家」(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之一。他治學嚴謹,著作宏富,為史學界所推崇和頌揚,主要著作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第一、二卷)《中國史論集》《歷史問題論叢》等,並主編了《中國史綱要》。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專案組以交代「有關劉少奇的問題」為名對翦伯贊進行逼供,時年70歲的翦伯贊與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葯自殺,以死抗爭。
⑵ 除了談遷我知道的歷史學家還有誰誰誰等
中國現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
陳寅恪,陳垣,顧頡剛,範文瀾,呂思勉,郭沫若,傅斯年,錢穆,王國維,唐長孺,李濟,梁思永,石璋如,陳夢家,李學勤 .等等,太多啦
西方著名歷史學家
古希臘,希羅多德(Herodotus)(前484年?—前425年?),《歷史》,歷史之父
古希臘,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年?—前400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羅馬,尤利烏斯·愷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前44年),《高盧戰記》和《內戰記》
羅馬,李維(Livy)(前59年—17年),《羅馬史》
古希臘,普魯塔克(Plutarch)(46年?—120年?),《希臘羅馬名人傳》
羅馬,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編年史》
英國,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年—1794年),《羅馬帝國衰亡史》
德國,蘭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
德國,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895年),《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德國,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戰爭藝術史》
英國,丘吉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語民族史》
法國,費夫爾(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
法國,布洛赫(Marc Bloch)(1886年—1944年),年鑒學派創始人之一
英國,阿諾爾德·約瑟·湯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歷史研究》
法國,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1902年—1985年),年鑒學派第二代學者,《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美國,費正清(John K. Fairbank)(1907年—1991年)
德國,戈洛·曼(Golo Mann)(1909年—1994年)
美國,L·S·斯塔夫里阿諾斯(L.S. Stavrianos)(1913年—2004年),《全球通史》
⑶ 古史辨運動 顧頡剛 提出了什麼樣的史學觀點
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據顧先生自己說包含著以下三個層面上的內回容:第一,"時代愈後,傳說答的古史期愈長"。譬如,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王是禹,到孔子時始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時三皇出來了,漢以後才有所謂"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顧於是形成一個假設:"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發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統恰是一個反背。"第二,"時代愈後,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勘探古史時,我們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譬如,"我們即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戰國時的東周史;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東周時的夏商史"。顧先生由此得出的一個帶有"普遍性知識"性質的結論是:"我們要辨明古史,看史跡的整理還輕,而看傳說的經歷卻重。"稍後他乾脆和盤托出了他的致知取向:"我對於古史的主要觀點,不在它的真相而在它的變化。"簡而言之就是"不立一夏,惟窮流變"。
⑷ 有位歷史學家叫顧繼剛,他寫了一篇文章,解釋哪個學說
顧頡剛,古史辨學派創始人,代表作為《古史辨》(全學派合著,以顧為首)回、《當代中國史答學》。
古史辨學派又稱疑古派,以顧頡剛、錢玄同等為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國新文化運動以後出現的一個以「疑古辨偽」為特徵的史學、經學研究的學術流派。該派因史學巨著《古史辨》(1926年至1941年間編輯出版的研究、考辨中國古代史的論文集,共七部、三百二十五萬字)而得名。
⑸ 顧頡剛其人
顧頡剛生平
顧頡剛(1893一1980),漢族,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筆名有餘毅、銘堅等。
1893年5月8日,顧頡剛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一個讀書世家,1897年入私塾讀《四書》。祖父、祖母和家僕都極能講故事,顧頡剛從小就聽了許多神話傳說故事。1906年入當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學,1908年轉蘇州第一中學堂,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學,醉心於文學。1913年,入北京大學預科,沉迷於戲劇,發現一個故事會因時、因地、因人而流遷變化。1915年顧頡剛因病回家,完成《清代著述考》二十冊,對清代學術有較深領會。1916年轉北大本科,讀哲學。1918年北大教授劉半農等人發起徵集歌謠運動,徵集各地民歌,並按日在《北大日刊》上發表一二首。此事引起顧頡剛的興趣,時值夫人病逝,他回家閑居,心情郁悶,無法著手古史研究,於是便搜集起歌謠來。先在家中搜集,逐漸向鄰居親友搜集,一二年間竟搜到歌謠數百首,並其他方言、謎語、諺語、唱本、風俗、宗教等資料若干。1919年5月,顧頡剛續弦,他寫了一篇《一個「全金六禮"的總禮單》的民俗文章。至此他開始考慮民俗學、民間文藝的一些問題,發現歌謠也和小說戲劇的故事一樣,會隨時隨地變化。
1920年,顧頡剛在北大畢業,留校任助教,計劃長期編纂一部《中國書籍目錄》,約二三百卷。冬,開始點校《古今俗書考》,同時,將自己收集的歌謠,對方言加註後陸續發表在《北京晨報》上,頗獲學界好評。1921年,顧頡剛改任北大研究所國學門助教,任《國學季刊》編委,編點《辨偽叢刊》。同時常與胡適、錢玄同等人書信來往,討論古史、偽書、偽事等問題,著手撰寫「古史辨"論文。這時顧頡剛也致力於《詩經》研究,認為《詩經》中部分詩是徒歌的民謠,先後撰成《漢儒的詩學和詩經的真相》、《歌謠的轉變》、《詩經的厄運與幸運》、《從詩經中整理出歌謠的意見》等文章,研究《詩經》的過程中,在《通志·樂略》里讀到鄭樵論《琴操》的那段「杞梁之妻"的話,引起注意,後又看到有關這個故事的材料,便下決心對這個故事作一番深入的研究,1922年,顧頡剛為商務部書館編纂中學歷史教科書,擬將《詩》、《書》等古籍中的上古史傳說整理出來,初孕「古史是層累地造成"的學說,認為古代的史實記載多由神話轉化而成。
1923年底,顧頡剛離開商務印書館、回北大研究所,擔任《歌謠》周刊編輯,專心從事民俗學、民間文藝研究,成為《歌謠》周刊的主要撰稿人。曾先後發表《鄭樵對於詩詞與故事的見解》、《東岳廟的七十二句》、《兩個出殯的導子帳》、《各種方言標音實例(蘇州音)》等文章。1924年,《吳歌甲集》在《歌謠》周刊連載,反響很大。同年底發表的《孟姜女故事的轉變》一文,驚動了中外學術界,一時應者蜂起,提供資料、書信討論紛至沓來。顧頡剛決定就孟姜女故事作一系列專題論述,他主編的九期「孟姜女"專號,將徵集到的孟姜女故事資料和自己的研究文章陸續登出,成為《歌謠》周刊所出專號中成績最突出的一種。1925年4月,顧頡剛等人到北京西效妙峰山進行社會民俗調查,後發表《妙峰山的香氣》等文章。「五卅"慘案後,顧頡剛為《京極》主編《救國特刊》。9月,撰《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開頭》。1926年初,《吳歌甲集》由北京大學歌謠研究室出版。4月《古史辨》第一冊出版,受到各界矚目,使顧頡剛成為史學界的核心人物。在所撰長序中,顧頡剛備述自己治學因緣,治學甘苦及治學方向。5月發表《孟姜女故事之歷史系統》,6月撰成《蘇州的歌謠》。秋天,赴廈門大學任國學院研究教授。年底,游泉州考察風俗,撰成《泉州的土地神》。1927年初,發表《孟姜女故事研究》,比之以前,對孟姜女故事的見解更加成熟,體系更加完整,使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學術界的地位更加鞏固了。4月,赴廣州中山大學,後擔任學校歷史系教授兼主任、圖書館中文部主任,代理語言歷史研究所主任,主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等。年底,與何思敬、鍾敬文等創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創辦《民間文藝》(後改名《民俗》周刊)顧頡剛撰寫了發刊詞。民俗學會還成立民俗物品陳列室,派員到韶關、雲南等地考察、搜集唱本等民間文藝資料,創辦民俗學傳習班,顧頡剛主講「整理傳說的方法"又編輯出版民俗叢書。顧頡剛關於孟姜女故事的論著及其與師友的通信資料曾匯編成三冊《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相繼出版,《妙峰山》和《蘇粵的婚喪》〈與劉萬章合作〉也出版了。
1928年3月,顧頡剛赴嶺南大學演講《聖賢文化與民眾文化》,闡述民俗研究的意義和目標。同時,顧頡剛任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叢書》的總編輯,負責歷史學和民俗學兩類叢書的編纂。在中大期間,顧頡剛還先後為劉萬章《廣州兒歌甲集》,周振鶴《蘇州風俗》、錢南揚《謎史》、謝雲聲《閩歌甲集》、陳元柱《台山歌謠集》、魏應麟《福州歌謠集》、吳藻汀《泉州民間傳說》、姚逸之《湖南唱本提要》等書作序,發表《天後》及《東莞城隍廟圖》等文章。
1929年5月,顧頡剛到北京,任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歷史系教授,又兼在北大上課,主編《燕京學報》。自到燕大後,顧頡剛專心於古史研究,決定對舊系統的古史作出清理,先後撰寫了大批論文,如《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論易系辭傳中現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洪水之傳說及治水之傳說》等。治史過程中,顧頡剛曾以很大的精力研究《尚書》,發現其中《禹貢》等部分牽涉問題很多,必須進行全面的歷史地理研究,才能搞清有關問題。這樣,顧頡剛於1933年在北大和燕大開設了「中國古代地理沿革史"課,1934年初與譚其驤等人籌備組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制定「禹貢學會研究邊疆計劃書」,為挽救民族危亡致力於邊疆和民族歷史與現狀的研究。《禹貢》刊物成為當時中國歷史地理、邊疆和民族史研究的總匯,培養了一代歷史地理學人才,並創立了中國的歷史地理這門學科。同年,顧頡剛將自己研究《尚書》的成果分輯為《堯典評論》、《堯典問題集》和《禹貢討論集》等出版,相繼發表《五藏山經試探》、《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漢代學術史略》、《王肅的五帝說及其對於鄭玄的感生說與六天說的掃除工作》、《三統說的演變》、《漢代以前中國人的世界觀念與域外交通的故事》、《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夏史三論》、《九州之戎與戎禹》、《鯀禹的傳說》等篇〈其中少部分與童書業合作〉。1935年初,顧頡剛曾擔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歷史組主任,主編《史學集刊》;7月,調查河北省古跡,編纂《北平志》,1936年5月,當選為禹貢學會理事,秋,任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主編《大眾知識》。從1929年顧頡剛到燕京大學至抗戰前夕,他曾做過民間文藝研究,1931年與吳立模合作寫成《蘇州唱本敘錄》。1933年參加燕京大學教職員學生抗日會,成立「三戶書社"〈後改為通信讀物編刊社〉,出版通俗讀物,宣傳抗日。接著,發表《鳴鳳記中的吳歌》、《明俗曲琵琶調》、《王恩任擬歌謠》、《北平說書分類》、《灤州影戲》、《孟姜女故事材料目錄》等文章,又點校馮夢龍《山歌》等。
「七·七」事變後,顧頡剛赴西北工作。9月,任甘肅「老百姓社」社長。編印《老百姓》旬刊。1938年春曾先後赴臨洮、渭源、康樂、岷縣等地考察。1938年10月,顧頡剛到昆明,任雲南大學文史教授,在《益世報》上辟辦《邊疆》周刊1939秋,顧頡剛到成都,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先後到郫縣、雙流、新津等地考察。1940年3月,創辦《責善》半月刊,陸續發表《虞幕》、《乘龍》、《麗江禹跡》等《浪口村隨筆》中的一些篇章。4月,被聘為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委員。1941年春,赴重慶主編《文史雜志》。5月,任邊疆語文編譯委員會副主任委員。8月,任中央中文系和歷史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冬,遷北碚,任中國史地圖表編纂社社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復旦大學教授等職。1944年秋,受聘齊魯大學重任國學研究所主任,同時考察大足、合川等地,該年,與婁子匡主編《風物志集刊》。
1945年任交通書局總編輯,1946年主編《文訊》,完成《晉文公》等著作。是年秋,赴西北,任蘭州大學教席。1947年擔任大中國圖書局總編輯,創辦《民眾周刊》,完成《當代中國史學》等重要著作。1948年7月,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主任,兼復旦大學教授。1949年,上海合眾圖書館油印出版了他的《西北考察日記》、《上游集》、《浪口村隨筆》等著作。秋,任誠明文學院中國語文系教授兼主任,又兼震旦大學教授。
解放以後,顧頡剛任上海市文管會委員、上海圖書館籌備委員、中國史學會上海分會常務理事。1951年任上海學院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復旦大學教授。1954年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員,擔任《資治通鑒》總校。1955年,開始標點《史記》。1956年,加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1957年,發表《息壤考》。1958年,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常務理事。1959年,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副主任,發表《禹貢注釋》。1962年發表《尚書大浩今譯》,1963年出版《史林雜識初編》,內含《蚩尤》、《顓頊》等篇。1965年冬,因病到北京香山療養院療養。1971年開始,擔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總校工作,1977年完成,先後由中華書局出版,1979年,發表《柳毅傳說與遺跡》、《嫦娥故事的演變》、《〈莊子〉和〈楚辭〉中昆侖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尚書·甘誓〉校釋譯論》等論文。該年,擔任中國社科院歷史所學術委員、中國文聯全國委員、中國民研會副主席等職。
50年代, 顧頡剛「到京8年,歷史所如此不能相容, 而現在制度下又無法轉職, 苦悶已極。 」到了「文革」,顧頡剛作為反動學術權威,戴高帽,受批判,每天到歷史所勞動,一直持續到70年代初才得以解脫,顧頡剛的後半生基本還在做學術工作。
1980年12月25日,顧頡剛因病逝世。之後數年內,遺稿《〈禹貢〉中的昆侖》、《酒泉昆侖說的由來及其評論作》、《〈山海經〉中的昆侖區》、《中國影戲略史及其現狀》、《〈六月雪〉故事的演變》等陸續得到發表外,顧頡剛尚有數百萬字的筆記未曾面世。
顧頡剛作為一個史學家,享譽中外學術界,影響深遠。他將史學上的創見運用到民間文學、民俗學領域來,為之貫注新血液,探討新方法,同樣取得了極大成就。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謠學、民俗學諸方面的研究,贏得了很高的榮譽。
1924年,顧頡剛在《歌謠》周刊上連載《吳歌甲集》,歷時三月,獲得學術界好評。《吳歌甲集》於1926年由北大歌謠研究會出版單行本,這是一部科研價值很高的歌謠集子,不但出版的時間較早,而且有比較詳盡的注釋等,還附有研究文章《寫歌雜記》多篇。劉半農寫信給他說:「中國民俗學的第一把交椅,給你搶去坐穩了"。
在民俗方面,顧頡剛作過很多考察研究。對妙峰山的考察,對土地神的探究以及對蘇州婚喪禮節的論述,都不斷有文章發表。在風氣未開的當時,影響頗大。其中《妙峰山的香氣》對群眾朝拜碧霞元君女神的盛況作了考察研究,分析各種人朝拜、祈福的迷信心理和廟主假神戚斂財的實質,發現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祈福心理的關系。這體現了顧頡剛不是為調查而調查,為研究而研究的學術觀點。
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我國是首次對傳說故事進行精細和系統的考證。他對記載於各種古籍和流傳於當時口頭的有關材料進行分析,對這個故事的產生、傳播及變異狀況進行系統的考證,意在對孟姜女故事起源的時間、地點和情節變化以及與歷史的關系,作出盡可能科學的闡釋。其《孟姜女的故事轉變》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從縱橫兩方面提出了故事的歷史系統和地理系統。特別是後文,更加全面而系統地體現了顧頡剛的見解,他最重視「演變法則",試圖由此來認識故事的源頭、發展及變形。顯然,他是將其古史學說「層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觀點運用到這個故事的研究中來的,這使其在這個研究領域里的成就卓然不群。顧頡剛對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結論,一直很有影響,特別是其中對故事歷史系統的研究成果,多年來一直成為定論。後來的許多民間文藝研究者,多在上面作些補充與發揮,他的「演變法則",也成為我們至今還在沿用的研究方法。
當然,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主要目的是「為研究古史方法舉一旁證的例",是將傳說作為研究歷史的資料。研究結果表明,從孟姜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的真正歷史面目了。既然如此,傳說中記載的其他古史現象也便不可信了。這才是顧頡剛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真正目的,文章中貫穿了新疑古派的思想與方法。 在古史研究中,顧頡剛還涉及到許多古神話傳說故事,對堯、舜、禹等神話傳說均有研究。
顧頡剛為中國民間文藝理論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他那種對民間文藝作出了很大貢獻。他那種對民間文藝作動態考察的眼光(「演變法則」)和對古籍資料搜求鑒別的真知灼見,曾給我國民間文藝研究以巨大影響,他研究中被及到一些神話傳說人物、事件等,成為後來一些人的研究課題。除此,單就他在主編雜志、主持學會、宣傳民間文藝、提醒帶動同人進行民間文藝研究方面作的辛勤努力和所起的倡導性作用而言,其功勞也是異常卓著的。
⑹ 顧頡剛的主要成就
史學研究
顧頡剛作為一個史學家,享譽中外學術界,影響深遠。顧頡剛的私淑弟子黃現璠曾說:「解放前,日本學者,特別是名牌大學如東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國學者,惟對於顧頡剛先生和陳垣先生,則推崇備至。」
他將史學上的創見運用到民間文學、民俗學領域來,為之貫注新血液,探討新方法,同樣取得了極大成就。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謠學、民俗學諸方面的研究,贏得了很高的榮譽。
1924年,顧頡剛在《歌謠》周刊上連載《吳歌甲集》,歷時三月,獲得學術界好評。《吳歌甲集》於1926年由北大歌謠研究會出版單行本,這是一部科研價值很高的歌謠集子,不但出版的時間較早,而且有比較詳盡的注釋等,還附有研究文章《寫歌雜記》多篇。劉半農寫信給他說:「中國民俗學的第一把交椅,給你搶去坐穩了。」
民俗研究
在民俗方面,顧頡剛作過很多考察研究。對妙峰山的考察,對土地神的探究以及對蘇州婚喪禮節的論述,都不斷有文章發表。在風氣未開的當時,影響頗大。其中《妙峰山的香會》對群眾朝拜碧霞元君女神的盛況作了考察研究,分析各種人朝拜、祈福的迷信心理和廟主假神戚斂財的實質,發現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和祈福心理的關系。這體現了顧頡剛不是為調查而調查,為研究而研究的學術觀點。
吳歌研究
1918年,他因病休學在家,因《北大日刊》的影響,開始搜集「怡情適性」的歌謠。他的搜集工作只有八個月,連帶搜集了諺語、方言方音,後來發表於《晨報》,得到「研究歌謠專家」稱號。他的研究成果首先得到來自文學方面的稱贊。胡適說:《吳歌甲集》「是獨立的吳語文學的第一部」、「道地的方言文學」、「這部書的出世真可說是給中國文學又開一新紀元了。」他此書突出的成績在於對歌謠結合吳地的地域文化(特別是民俗)進行闡釋;標明歌謠適合的場所、參與者、具體的動作等;不同地域歌謠的變化;特別是它內容詳實的附錄———闡述了從題目的類型到《詩經》以來的爭論。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吳歌甲集》「不只是一個一般性的歌謠資料集,而是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的歌謠學著述了。像這樣比較完善的民間文學整理本,不要說在解放前,就是在解放後也是不多見的」。
故事研究
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中國是首次對傳說故事進行精細和系統的考證。他對記載於各種古籍和流傳於當時口頭的有關材料進行分析,對這個故事的產生、傳播及變異狀況進行系統的考證,意在對孟姜女故事起源的時間、地點和情節變化以及與歷史的關系,作出盡可能科學的闡釋。其《孟姜女的故事轉變》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從縱橫兩方面提出了故事的歷史系統和地理系統。特別是後文,更加全面而系統地體現了顧頡剛的見解,他最重視「演變法則」,試圖由此來認識故事的源頭、發展及變形。顯然,他是將其古史學說「層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觀點運用到這個故事的研究中來的,這使其在這個研究領域里的成就卓然不群。顧頡剛對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結論,一直很有影響,特別是其中對故事歷史系統的研究成果,多年來一直成為定論。後來的許多民間文藝研究者,多在上面作些補充與發揮,他的「演變法則」,也成為至今還在沿用的研究方法。
當然,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主要目的是「為研究古史方法舉一旁證的例」,是將傳說作為研究歷史的資料。研究結果表明,從孟姜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的真正歷史面目了。既然如此,傳說中記載的其他古史現象也便不可信了。這才是顧頡剛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真正目的,文章中貫穿了新疑古派的思想與方法。在古史研究中,顧頡剛還涉及到許多古神話傳說故事,對堯、舜、禹等神話傳說均有研究。
顧頡剛為中國民間文藝理論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他那種對民間文藝作出了很大貢獻。他那種對民間文藝作動態考察的眼光(「演變法則」)和對古籍資料搜求鑒別的真知灼見,曾給我國民間文藝研究以巨大影響,他研究中被及到一些神話傳說人物、事件等,成為後來一些人的研究課題。除此,單就他在主編雜志、主持學會、宣傳民間文藝、提醒帶動同人進行民間文藝研究方面作的辛勤努力和所起的倡導性作用而言,其功勞也是異常卓著的。 《古史辨》(第一至第七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重印本) 《漢代學術史略》,人民出版社,2008 《中國疆域沿革史》,商務印書館,1999 《中國影戲略史及其現狀》 《崔東壁遺書·序言》,亞東圖書館,1936 《古籍考辨叢刊》(第一集),中華書局,1955 《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1963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尚書通檢》,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中國歷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與章巽共同編寫,譚其驤校訂) 《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中華書局,1988 《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第一至第三集),中華書局,1988 《顧頡剛讀書筆記》,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漢代學術史略》,東方出版社,1996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浪口村隨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中國當代史學》,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中國疆域沿革史》,商務印書館,1999 《我與〈古史辨〉》,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西北考查日記》,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 《〈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 《顧頡剛全集》,中華書局,2010 《國史講話》,中華書局,2010 《顧頡剛日記》,中華書局,2011 《國史講話全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⑺ 當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陳寅恪(1860——1969)江蘇義寧(今修水縣)人,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倡導為人治學當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張用科學的歷史觀點研究和解釋歷史,是中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開創者,造就了一個唯物史觀的中國古代文化體系。
範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文心雕龍講疏》《中國通史簡編》《中國近代史》《太平天國革命運動》《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等,帶有黨性政治色彩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著名史學研究家,在《詩經》《尚書》以及史前史階段頗有研究,曾發表論文《戰國秦漢間人的造偽與辨偽》、《漢代學術史略》、《王肅的五帝說及其對於鄭玄的感生說與六天說的掃除工作》、《三統說的演變》、《漢代以前中國人的世界觀念與域外交通的故事》、《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夏史三論》、《九州之戎與戎禹》、《鯀禹的傳說》等篇。是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是中國近代學術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學者。
錢穆 (1895~1990)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江蘇省無錫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代表作有《先秦諸於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是中國近現代史學史上儒家人文主義史學家的代表,他從歷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學認識的獨特性對歷史認識問題作了闡述。錢穆力圖把傳統史家從事考據所揭示的個別事實的真實構成一個前後連貫、有因有果的時間序列,力求從時間上把歷史綜合為一個發展的整體,著眼於從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統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夢簪,字孟真,山東聊城人。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語言學家。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性命古訓辨證》《古代中國與民族》《古代文學史》發表論文百餘篇,主要有:《夷夏東西說》、《論孔子學說所以適應於秦漢以來的社會的緣故》、《評秦漢統一之由來和戰國人對於世界之想像》等。「史學本是史料學」是傅氏史學思想的最基本點,應建設絕對客觀的歷史學。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著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先秦、秦漢部分,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呂振羽(1900—1980),湖南邵陽人,著名歷史學家。著有《簡明中國通史》、《中國民族簡史》等,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 (1902~1962)字伯倫,河北省永清縣人。中國歷史學家,著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西洋文化史綱要》等。雷海宗認為真正的史學不是繁瑣的考證或事實的堆砌,於事實之外須求道理,要以哲學的眼光,對歷史作深刻透徹的了解。
侯外廬(1903—1987),山西平遙人,著名歷史學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思想通史》(與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合著,五卷)等,著重對歷史做整體研究,在思想史領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觀派的代表人物。
吳晗(1909~1969) 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省義烏人。 中國歷史學家,著有《歷史的鏡子》、《史實與人物》、《朱元璋傳》、《胡惟庸黨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時代及其社會背景》、《明代之農民》等文,頗受當時史界名流青睞,帶有實用史學的觀念。
黃仁宇(1918——2000)美籍華裔,祖籍湖南長沙,《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歷史》《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放寬歷史的眼界》《十九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他的「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從而高瞻遠矚地考察中國歷史的「大歷史」觀,在史學界影響深遠。
⑻ 有位歷史學家叫顧繼剛她寫了一篇文章解釋了一個什麼學說
顧頡剛,古史辨學派創始人,代表作為《古史辨》(全學派合著,以顧為首內)、《當代容中國史學》。古史辨學派又稱疑古派,以顧頡剛、錢玄同等為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國新文化運動以後出現的一個以「疑古辨偽」為特徵的史學、經學研究的學術流派。該派因史學巨著《古史辨》(1926年至1941年間編輯出版的研究、考辨中國古代史的論文集,共七部、三百二十五萬字)而得名。
⑼ 顧頡剛 欣賞哪幾個歷史學家,其中有個陳恭祿
中國抄通史的寫作,到今日為止,出版的書雖不少,但很少能夠達到理想的地步。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白話本國史》、周谷城《中國通史》、鄧之誠《中華二千年史》、陳恭祿《中國史》、繆鳳林《中國通史綱要》、張蔭麟《中國史綱》、錢穆《國史大綱》等。
顧頡剛的這段話出自何處抱歉沒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