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怎樣看待「焚書坑儒」這一歷史事件的
但這同樣也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值得被我們謹記的。
㈡ 焚書坑儒類似事件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多少次
焚書坑儒性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專制統治,但規模空前,手段殘忍。類似規模的事件以後內沒有發生過,容但文化專制可以說一直沒有停止過。從漢初的黃老學說、武帝的獨尊儒術,到後來的崇佛及滅佛運動,再到宋明理學,直到文化大革命,都可以算是一種文化專制。科舉制度對儒學的提倡實際上也是對其他文化的打壓。所以說,文化專制,從未停止過。
㈢ 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是什麼
秦始皇在批准了李斯提出了什麼焚書的建議這個建議後,全國各地內煙塵彌漫,大批古代文獻容、典籍焚毀於大火之中。
第二年,由於大量焚書,引起不少讀書人和方士的不滿,他們繼續大造輿論,謾罵、攻擊秦始皇,說他像一個專職殺人的獄吏,並以處罰削斬人為樂以此逞威等等。有兩個方士叫做盧生、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大為惱火,再一查,又發現咸陽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議論過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來審問。儒生經不起拷打,又東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來。秦始皇對於這些敢於反抗、繼續散布「妖言」,「以亂黔首(百姓)」的儒生採取了堅決鎮壓的手段,先後逮捕了460多個儒生,並把他們全部坑殺在咸陽。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焚書坑儒」事件。
㈣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類似焚書坑懦的事件
中國歷史上遭受的文化浩劫主要就焚書和鉗制人民思想。
先說焚書,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文化現象:焚書。而且千古焚書之罪名系於秦始皇一身。其實,焚書並非秦始皇的首創,也絕非秦始皇一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歷史記載的、有名的」焚書」就有四次。
秦孝公焚書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在《韓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詩》、《書》而明法令」的記載,由此可見,商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焚書的人。但商鞅的」燔《詩》、《書》」主張,實際上並沒有認真執行,因而對古代文化並沒有什麼大的破壞性。
秦始皇焚書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體制,一些儒生游士針對時政,引證《詩》、《書》和百家語,以古非今,」入則心非,出則巷議」。丞相李斯為杜絕」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的現象,提出」焚書」的建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除《秦紀》、醫葯、卜筮、種樹之書外,其他如百家語、《詩》、《書》等限30天交官府燒毀。這起焚書事件,令無數文化典籍化為灰燼。
梁元帝焚書 梁元帝(508-554)即蕭繹,是南朝梁皇帝。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常山公於謹、大將軍楊忠率兵5萬南下攻梁。同年10月,魏軍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這時,梁元帝認為,自己讀書破萬卷,仍免不了亡國,讀書還有何用?於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寶把所有14萬冊圖書聚集在一起燒掉;被俘後,西魏人問他為什麼焚書,他說:」讀書破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帝受盡百般凌丨辱後,於公元554年12月被西魏所殺,終年46歲。蕭繹焚書是在個人陷入絕望境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舉,與秦、清等朝代為愚民而強令焚書有本質的區別,因而後人也往往對其此舉抱以寬容的態度。
乾隆皇帝焚書 乾隆即位後,從1773年到1782年,他組織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學者,歷時10年,編纂出我國封建時代一部空前絕後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問世,對於保存中國的古代文化典籍,傳播古代學術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編書的根本目的在於推行文化專制主義,以鞏固清王朝的統治。開始編書時,他曾兩次提出:對古籍該」毀棄」的應予毀棄,該」刪改」的應予刪改。因此,有些書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據統計,在編書的10年中,僅浙江省就毀書24次,被毀書籍多達538種,13862部之多;江西巡撫海成,僅在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就搜繳焚書8000多部。整個乾隆時期,共焚毀各種圖書71萬卷之多。可見,乾隆焚書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大規模的一次焚書。
鉗制人民思想歷朝歷代都有表現,比較嚴重的個人認為是秦始皇的坑儒、清之文字獄、當然還有文 革。我只說說我所理解的中國歷史上的五大文化浩劫,需要先說明一下的是,在這里我將很多看似性質相近、年代相距也不遠的浩劫給拼湊到了一起,有湊數之嫌。當然這也只是我的個人看法,也是一種不成熟的觀點,大家可以共同來探討一下,我這權當是拋磚引玉吧。
一 焚書坑儒
說到文化浩劫,很少有人不想到焚書坑儒。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進行的焚書坑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規模的銷毀圖書,它給後世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無以形容。
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世界史上罕見的百家爭鳴現象。這一時期,無論在文學上、哲學上,還是天文學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上,中國都建立了對世界其他國家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領先;中國產生了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影響深遠的偉大的思想家、軍事家,等等,比如迄今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國人的孔子、老子、孫子。你無法想像在這一時期有多少將光耀千古的著作和成就問世。然而,就是秦始皇的一個焚書坑儒,使得這一切都隨著那點燃的熊熊大火付之東流了。
誠然,正如以為外國人所言,沒有秦始皇的統一六國,中國或許最終會淪為像歐洲那樣的長期分裂局面,但秦始皇在焚書坑儒中對中華民族所犯下的罪行卻絕對令人不能容忍!
二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接下來我覺得就應該是漢武帝所推行的這項後來得到所有封建帝王追捧的政策了。
誠然,這項政策在施行的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封建制度的成熟,等等。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儒家思想同任何一種理論一樣,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加之它又被封建統治者肆意篡改來為其統治服務,以至淪為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儒家思想的負面影響就越來越大。
而更讓人無比憤慨的是,此時漢朝從秦朝覆滅的歷史中走過來不過百年,它不但不糾正秦王朝的焚書錯誤,給慘遭浩劫的各家平反,卻來罷黜百家,這當然就使得百家爭鳴的局面不再,中華民族輝煌的文化不再!
三 科舉制度
接下來就是始設於隋王朝而興盛於唐王朝的科舉制度,到清王朝1905年廢止科舉,在中國歷史上整整延續了1300年!
科舉制度的確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我們可否想過,就是這樣一個制度,它指引著中華民族1300年的思維定向,那就是四書五經,寫文章。而其他的呢?諸如數學、物理學、天文學、歷史、地理等等,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對這些東西的研究幾近空白。科舉之前,戰國時我們的祖先能夠寫出《甘石星經》、《孫子兵法》這樣的輝煌巨著;秦漢南北朝時偉大的科學家張衡能夠發明出地動儀、渾天儀,數學家劉徽、祖沖之能夠對圓周率作出領先世界上千年的貢獻,可開科之後呢?就拿我們都引以為豪的盛唐,除了詩人、文學家,我們究竟出了幾個科學家、數學家?我不否認文學的重要性,但大家想一下,為什麼我們就沒有了像張衡那樣的全才?很明顯的一個原因是絕大多數青年都熱衷於科舉,從而社會上就沒有或很少有人投身於這些「歪門邪道」,於是,我們民族的科學就停滯了。這難道不是一個無奈嗎?
四 八股文興盛
科舉下來就緊接著是明清的八股文,這個和前面的科舉制度有些類似,然而他對考生的文章又做了更大的限制。
我們常說「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當然大家也都知道它們的意思。唐詩,代表人物有大李杜、小李杜、韓柳等等,他們都曾是唐朝的官員吧,其實即使那些不出名的小詩人,很多也曾經做官;宋詞,代表人物有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六家吧,還有陸游、辛棄疾吧,他們是否也是宋王朝的官員?然而,讓我們來看看明清小說的代表人物,考丨中了幾個?吳承恩倒是考丨中了,可等考丨中了,也半截身子入土了。你能說他們沒有才華嗎?曹雪芹、羅貫中、蒲松齡,那個不是中國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大家,這樣的人考不中說明什麼?這只能說明這時候的科舉已經連文學人才都選拔不到了,更何況科學人才呢?前後五六百年,遍翻歷史找找能夠拿得出手的科學人才,幾乎沒有。
事實上,滿清入關以後所施行的文字獄,所搞的借編纂《四庫全書》而大肆毀滅典籍的活動,哪一個不能稱為浩劫呢?
想一想這一時期的西方世界,他們在干著什麼?再看一看同期的我們,對比一下這時的東西方制度的差異,我們中華民族怎會不落後呢?
五 高考制度
最後來說一下高考制度。很多人可能不會贊成這點,畢竟高考最多也才實行了30年,而30年對人類歷史而言只是一瞬。然而,我想提醒一下諸位,現在是什麼年代?我記得有人說過這樣的話,好像是現在十年創造的價值就是過去幾百年的綜合。你想一下,現在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現在的30年難道還不如過去的一個王朝,300年,而且,過去的300年你很容易用50年就追回來了,而現在的30年,你可能需要10年才能追回,也就是說,現在要想追回這些差距,要付出比原來多得多的東西。
然後呢,自然你要說說高考究竟有什麼危害啊?很顯然,現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很多相似之處。古代的科舉,只考文學,就是把人把文學路上逼;而現在的高考,考的也是文化,只有那幾門科目,而你要被人認可,你就要去高考,把全國的年輕人都往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等等這么幾門科目上趕,不能幹其他的,最起碼是學好這幾門科目前不能幹其他的。於是,你就得學習你可能八輩子都用不到的東西,浪費寶貴的生命、時間和金錢。而如果你要另闢蹊徑呢?那就需要承擔很大的壓力,說你不務正業,而且你還要有雄厚的資金做支撐,還要有能夠理解你的父母。唉,這一切誰能恰好全部擁有呢?而恰好擁有條件的一些,誰又敢保證他們都能夠學有所成呢?或者你說他們可以通過高考,等進入大學以後再發展方向啊,然而你可知道,人的精力、時間和金錢都是有限的。再說,進入大學以後,很多都已經將近20歲了,別人從小開始努力,而你20歲剛剛開始,你比別人已經失去了多少?
所以,我說,高考制度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五大文化浩劫,中國的高考制度必須改革,必須多樣化,這樣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的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多樣化,使每個人都能夠自由地在自己喜歡的方面和其他民族的青年從相同的起點上在相同的條件下競爭,只有這樣,我想,我們的民族才能繁榮昌盛、萬古長青。
㈤ 焚書坑儒在歷史上產生了什麼影響
1、加快了秦朝的滅亡
秦始皇焚書坑儒,意在維護統一的集權政治,反對是古非今,打擊方士荒誕不經的怪談異說,但並未收到預期的效果。這一點和秦始皇採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2、
造就了中國「大一統」格局
「焚書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殘酷暴戾的證據,被後世天下學人唾罵了兩千多年,以至於現在某些人一想到這個歷史事件,仍然耿耿於懷,恨不能掘墓鞭屍,恨不能穿透兩千多年的時空,對秦始皇敲骨吸髓。這種仇恨實際上是後來的文人們潛意識裡面的集體恐懼,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從感情上來說,老僧也覺得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手段過於激烈,對當時的儒生們的確是太過殘酷,他完全可以採取更緩和的一些方法。不過如果要評價一個歷史事件,最好從該事件產生的效果來評價,而不要採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標准。那麼焚書坑儒的歷史效果是什麼呢?我認為通過這件事情之後,造就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歷史格局。
3、產生了嚴重的損失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統制思想文化而採取的措施。戰國時期,由於社會關系發生的激烈變動,學術界呈現出一種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局面。至其末年,諸國由分裂歸於統一;與之相應,思想文化也出現了力求兼收並蓄、冶熔各家學說於一爐的趨勢。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運用封建國家的權力,強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統制政策。焚書坑儒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宴群臣。博士淳於越重提恢復分封制的主張,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丞相李斯反駁指出,時代不同,治理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儒生「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史記·秦始皇本紀》),如不禁止,不利於政令的貫徹執行,統一局面將遭破壞。因此建議:凡《秦紀》以外列國史書皆焚毀;除博士官外,私藏《詩》、《書》、百家語者,限期交官府燒毀;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知情不舉者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面,罰四年築城勞役;僅醫學、卜筮、種樹(農業)之書不燒。欲學法令者以吏為師。秦始皇批准李斯建議,下令施行。這就是焚書事件。次年,又發生了坑儒事件。從性質上講,坑儒是焚書的繼續,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晚年,為求長生不老,寄希望於方士尋覓仙葯。因此,方士盧生、侯生等很受寵幸。
㈥ 歷史上的「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
到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於越提出了恢復分封制的主張。丞相李斯加以反駁。他指出,時代不同,治理的方法也應該不同。儒生們「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統一可能遭到破壞。因此他建議:
一、除《秦紀》、醫葯、卜筮、農書以及國家博士所藏《詩》、《書》、百家語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經典、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逾期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作城旦(旦即早晨,是清晨就開始築城的一種苦役);
二、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
三、嚴禁私學,「以吏為師」。
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議。這就是歷史上的「焚書」事件。
公元前212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對秦始皇進行議論、誹謗。於是秦始皇下令追查,共逮捕了460人,全部坑殺在咸陽。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統制思想文化而採取的兩項重大措施。戰國時期,由於社會關系發生激烈變動,學術界呈現出一種學派林立,百家爭鳴的新氣象。至其末年,諸國由分裂歸於統一;與之相應,思想文化也出現了力求兼收並蓄,冶熔各家學說於一爐的趨勢。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運用封建國家的權力,強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統制政策。焚書坑儒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後,把以前分裂的諸侯國改為郡縣。博士淳於越反對郡縣制,說:「不遵從以前的制度和風俗,是不會長久的。」這種說法引起民了爭論。
丞相李斯反對這種說法,認為法規制度應因具體情況而定,古代的制度是不能適用於今天的。同時他又指出,上面的說法擾亂民心,不利於政令的貫徹執行,應該嚴加禁止。因此,他建議:除官家藏書和秦國史書以外,所有的《詩》、《書》、百家語和史書一律燒掉,有敢談論《詩》、《書》的殺頭;醫葯、算卦、農業的書不燒;禁止私人辦學等。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書。
秦朝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行政體制後,一些儒生和游士針對時政,引證《詩》、《書》和百家語,以古非今,「入則心非,出則巷議」。三十四年,博士淳於越又建議封子弟功臣以為枝輔,其依據的理由即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丞相李斯為杜絕「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的現象,提出「焚書」的建議,得到秦始皇的認可。當時所焚之書包括兩部分:一是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二是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至於秦國的史書、博士官收藏的圖書和百姓家藏的醫葯、卜筮、種樹等技藝之書,則不在此列。所禁書籍都必須在三十天之內上交地方官府焚毀。為此還制訂了一系列法■律,如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等。焚書對於古代文化典籍是一個極大的破壞。由於六國史記被焚,戰國紀年至今還不能完全搞清楚。
坑儒事件發生在焚書的次年,從性質上來說,坑儒是焚書的繼續,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晚年為求長生不老,寄希望於方士尋覓仙葯。因此,方士侯生、盧生等很受寵幸。有兩個方士一類的人物盧和侯生,平日很得秦始皇的信任。正是這兩個人,又在背後議論指責秦始皇,說他兇殘好殺。在一個晚上,這兩人棄官逃跑了。秦始皇聞訊大怒,認為儒生多以妖言惑亂黔首,於是下令御史案問諸生。
秦始皇知道了這些事情後,不同地大怒道:「我對這些方士這么好,他們卻在背後議論我,又背叛了我。方士都是這個樣子,現在咸陽的書生有幾百,肯定經常妖言惑眾。這次一定要徹底清查一下。」隨後,他就叫御史把咸陽書生都抓起來拷打、盤問。這些書生剛開始都大喊冤枉,等被打得一個個皮開肉綻時,都屈打成招了。秦始皇命令把這些書生都殺了。公子扶蘇替他們求情,反而被秦始皇臭罵了一頓。監斬官看到秦始皇怒氣沖天,就把這些書生全部趕到一個深谷中,用石頭把谷填滿,把這些書生活活坑埋了,總計有四百六十多人。這一事件發生後,連始皇的長子扶蘇都覺得過於殘暴。他對秦始皇說,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寧,這樣做恐怕會引起騷動。秦始皇聽了,反而把扶蘇貶到上郡去監督蒙恬軍。坑儒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陳勝、吳廣起義後,孔子的後裔孔鮒立即懷抱禮器參加農民起義隊伍,就說明了這一點。
坑殺了咸陽的四百六十多個書生後,秦始皇暗想著要把天下的書生全部殺了,斬草除根,不留遺患,但又怕書生逃跑,秦始皇就想了個計策。他命令地方官員,訪求各地的有名的書生,送到京城以待錄用。不過幾個月,各地方就送來了七百多個想當官的書生。秦始皇命這七百多人都為郎官,把這些書生高興得手舞足蹈。
這年冬天,有人報驪山的馬谷中碩果累累。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秦始皇就讓這七百多書生去馬谷看一看。這七百多書生到了馬谷一看,果然有幾個瓜果,新鮮得很。大家正在議論時,就聽一聲爆響,隨後石頭像雨點一樣從谷上落了下來,瞬間,這七百多書生就被砸死在馬谷。而所謂的瓜果,是因為馬谷地下有溫泉,所以四季如春。秦始皇密令心腹,先在谷內種瓜果,後來還真的結了果實。這些書生哪裡知道秦始皇的陰險毒計,全部屈死在馬谷中。
焚書坑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當時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和統治階級內部的離心離德。秦始皇想採取嚴厲的手段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最後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利用國家權力強制推行思想的統一,只會錮閉思想,摧殘學術文化的發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書坑儒的結果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田人隆)
詞目 焚書坑儒
發音 fén shū kēng rú
釋義 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
出處 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示例 滿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殺了民族思想的人。(梁斌《紅旗譜》四二)
㈦ 焚書坑儒歷史
焚書坑儒,又稱「焚抄詩書,坑術士(一說述士,即儒生)」,西漢之後稱「焚書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
「焚書坑儒」一詞出處《史記·卷121·儒林列傳》的說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經常被「坑儒」觀點引做證據的是《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秦始皇長子扶蘇的話(「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漢末孔安國(孔子10世孫)《〈尚書〉序》亦言:「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西漢劉向《〈戰國策〉序》:「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1]
同時秦始皇焚書並未焚燒醫學、農牧等技術實用書籍。
㈧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對中國思想文化造成的惡劣影響是什麼
一:焚書坑儒的歷史背景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百家爭鳴,各種大大小小的國家為這些思想的實踐與驗證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百家思想各竟所長,奠定了中華五前年的思想文化基礎。
當時從大的來講,儒、法、道、墨、名、陰陽、縱橫、兵、農雜等所謂的「九流十家」。其中,對後世影響之最大者,登雲子以為當推三家(不分先後):儒、法、道。儒家思想成為漢後的治人思想,用以教化民眾;法家自從韓非先生集大成之後即成為治國的不二寶典;道家思想最難描述,用現代詞語稱之為「哲學」,影響中華幾千年人的思維與認識方式。
戰國七雄的爭霸最終以極推崇法家之大成者韓非、任用法家之大成者韓非之師兄弟李斯的龍祖皇帝嬴政統一中國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統一七國。七國的一統使原來各有舞台的百家學者很多無所依託。四處流傳的一些言論威脅找秦王朝的統治和政局的穩定.為了統一國內的聲音,從而鞏固統治地位,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首先對儒生下了手.
二.焚書坑儒對秦朝的影響
「焚書坑儒」事件為秦朝的全國的統一起到了良好的積極作用,穩定了統一的社會和官僚群體的思想,穩定了秦政權(反動思想很多隱匿其中),為秦朝的大改革的順利實施掃清了思想障礙。
同時,「焚書坑儒」事件使大量的民間存放的典籍不復存在,對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毀滅。 秦始皇可謂雄才大略,可是他開了一個禁錮思想、坑殺知識分子的惡劣先例。中國自古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書生」的傳統,讀書之人歷來倍受社會的敬重,文人的各種思想和觀點也能被社會所包容,可謂「君子動口不動手」。秦始皇坑殺儒生,焚燒所謂的禁書,給以後的皇帝、統治者作了一個極壞的榜樣,任何人可以以此為借口,把文化變成一種絞殺社會的利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禁止人的思想發展,各種學說、思想至此嘎然而止,全社會生活在暴君的專制之下。我們可以看一看在秦朝的典籍、歷史就知道自秦始皇專政以後,社會幾乎進入噤若寒蟬、窒息的時代。
㈨ 焚書坑儒的故事內容是什麼
據《史記·儒林列傳》中記載「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由此處可見,秦始皇當時坑殺的的確不是儒生,而是術士。但為什麼這么多年我們在課本中學習的內容都是說秦始皇坑殺的是儒生呢?這個原因就稍微有些曲折了。
從漢代開始,可查的史書記載都是在說秦始皇焚經書坑儒生,久而久之的這個觀念就自然而然地深入了人心,比如西漢劉向的《戰國策》中記載「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自此秦始皇的這口大鍋算是徹底背了下來。
上面也說過真正的「焚書坑儒」焚書不假,但當時秦始皇焚的大多是對秦有反對傾向的詩詞以及方術相關書籍,坑的也不是儒生,而是方士、術士。後來之所以會變成坑儒,這也跟秦始皇大量坑殺方士、術士離不開關系。
焚書坑儒
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趨之。正是因為秦始皇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才讓眾多的神仙方士出來期滿皇帝以換取聲名,但是不健忘的秦始皇孜孜不倦,沒有忘記自己長生不老的理想,結果就是這一些術士因為欺騙而賠上性命。他們自己有推脫不了的責任。
秦始皇之後,焚書斷斷續續還有,除了清朝皇帝動輒文字獄之外,其他的稍微不糊塗就不會打起燒書的注意,畢竟遺臭萬年的事情。
但是坑儒之後幾乎沒有坑儒的事件發生,一個皇帝基本上都知道長生不老可能不過是夢想,另外就是那一些江湖術士沒有大規模地跑到皇帝跟前吹噓說自己可以找到不死之葯。
出於警示作用,這一點或許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