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歷史本人小有心得,100分的卷子都是95以上,高考時也差不多是這個數,所以小有發言權。對於歷史來講,事情發生的時代很重要,這個時代的生產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生產關系了,在生產關系這一大范疇下要講求君主的政策,是否開明,社會普遍生產力,對外開放程度,對外政策等,一般歷史出題無非就是什麼時候有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與生產力對應的使用工具,而另一部分題則是考察你對當時政策和國內國際環境的理解了解程度了,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買一本有大事年表的書,好好看幾遍,你會發現,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產力狀況會對某些事情造成必然影響,所謂有果必有因,一件事情就是下一件事情的起因之一,這是縱向的看一下,之後看每一個時代世界上各個國家都發生了什麼事,就是橫向的分析了,因為在大航海時代以後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漸漸加強,所以基本上發生的事情就有因果聯系,不是背景就是原因,所以多融會貫通幾遍就好了,根本不用背,大量的練習題雖然不推薦,但是對某些人很必要,題可以加深記憶的,只要你認為有必要就好;還有請不要對歷史產生排斥感,這樣會使你無法很好的融匯,到時效果會不好的。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在問我,我會盡快為你解答的,希望你能在歷史上取得好的成績啊.
Ⅱ 初中歷史知識常見的幾種記憶方法
1,需要做到構建系統,化繁為簡。只有從邏輯上分清楚關系,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建議每個章節自己做出相應的思維導圖,而且一定是自己親手繪制出來的,如此才能在腦海中留下印象。剛開始的時候很痛苦,很糾結,但是這是一個蛻變的過程,經歷過知識的迷惘,才能看清後邊的結構。另外需要做到的是化繁為簡,化整為零。不要被眼前的大山嚇唬到了,愚公尚且能夠移山,何況我們眼前的只是山丘。把整體化為部分,各個擊破。
2,確定目標,做好規劃。不要帶著盲目去記憶知識點。一定要目標明確,即今天需要記憶多少知識點,記憶達到什麼程度等。說一個曾經教學中的實例,班級中的學員基本都是知識接觸較少,但是7天之後就走上考場。時間緊迫,當時採取的方式就是在課堂上進行記憶:知識講解一個大的版塊,如教育學講解結束,立馬隨堂記憶,且伴隨著考察。最後收到很好的成效,150分平均考到120分,基本都被錄取。這次教學實踐給我一個啟示:帶著明確的目標和規劃去進行記憶是可以很好的迅速提高記憶的知識量的。
3,說說說記憶之中可以採取的有效地技巧。很多學員感覺單純的記憶很枯燥,這個時候可以採取記憶和習題的練習相匹配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舒緩記憶的疲勞,而且可以提高記憶的效率。另外,可以採用相應的口訣來減少記憶的負擔。如教育學家赫爾巴特的教學思想的記憶可以採用1,2,3,4來進行記憶。1個原則:教育性教學的原則;2個理論:倫理學和心理學;3個中心:教師,教材,課堂;4個階段:明了(清楚),聯想,系統,方法。這樣的方式的採用可以減少記憶的時間,而且更加准確。
4,知識的記憶好比爬山,達到一定的層次,便可融會貫通,高瞻遠矚。
Ⅲ 歷史記憶方法
「練」,好的記憶力都是練出來的,包括世界級的記憶大師們也都是靠後天訓練培養出來的超級記憶力,一般的,比較有效地訓練方法有三個:
(1)速讀法(又叫全腦速讀記憶):速讀法是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訓練的,實際上,兩者是同時進行也是相互相成的,別以為閱讀速度快了記憶就差了,因為這里靠的不是左腦意識的邏輯記憶,而是右腦潛意識的圖像記憶,後者比前者強100萬倍。
通過速讀記憶訓練的朋友都知道,速度越快記憶越好,詳細學習資料你可以到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站」學習,下載軟體練習。
(2)圖像法(又叫聯結記憶術):圖像法也是運用右腦的圖像記憶功能,發揮右腦想像力來聯結不同圖像之間的關系,從而變成一個讓人記憶深刻的故事來實現超大容量的記憶,關於聯結記憶術,「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也有訓練,這個方法是很多記憶大師都在使用的方法。
(3)導圖法(又叫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個偉大的發明,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
(4)、如果是正在考試或者正在忙著備考的學生,我建議學習一下「精英特」,能夠提高記憶力和學習效率,精.英特速讀也是我們協會認可的。希望你早日進步!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望採納。
Ⅳ 學習歷史有哪些記憶方法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專考小綜合屬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Ⅳ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學科的知識
對於歷史學科知識的記憶,要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也就是按時間順序串聯歷史知識點。
另外,還可以通過提問來記憶。在復習時,建議一邊寫下或者設計出可以幫助自己回憶的問題。若問題和書上的某些內容相關的話,也可以直接寫上頁碼,方便查找。
Ⅵ 如何傳授給學生一些歷史知識的記憶方法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一個世紀是100年,有些同學以為年代與世紀的換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實是不對的。如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世紀,1994年不是19世紀,而是20世紀;同樣,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1世紀,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為公元1年是1世紀,101年則是2世紀,1001年是11世紀,2001年是21世紀,依次類推。所以,若將世紀換成年代,就應該將世紀數減去1再乘100,同樣,把年代數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紀數。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A自然數排列:1234年蒙古滅金,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B.兩位數字相同的: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818年馬克思誕生,1919年五四運動。
C.首尾數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戰,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羅統一朝鮮半島,979年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D.間隔時間相同的:在中國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時間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歷史事件,我們可藉助它來推算年代或事件,便於記憶。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護國運動,1917年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蘇丹反英大起義;1884年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日俄戰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1934年紅軍長征;1901年《辛丑條約》,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變,1941年「皖南事變」。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1592年朝鮮抗日;1127年金滅北宋,1227年蒙古滅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Ⅶ 歷史有哪些記憶法﹖
一、聯想記憶法
聯想記憶,是利用識記對象與熟悉的客觀現實的聯系、已知與未知的聯系、材料內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來記憶。例如
1.用聯想法記憶歷史年代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通過淝可聯想到肥胖,由肥胖想到胖娃娃,而8字的兩個圓正好是胖娃娃的頭和身體,兩個3則是兩個耳朵。這樣一想就記牢了。
2.用聯想法記憶歷史事件
漢代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有三次:一是公元17年發生的綠林起義;二是公元18年發生的赤眉起義;三是公元184年發生的黃巾起義。前兩次發生在西漢,後一次發生在東漢。這三次起義的時間可以用對比法來記,最令人頭痛的是起義名稱的先後順序容易搞混。為此,可採用聯想記憶法來記憶。這三次起義的名稱都有顏色,即綠、紅、黃,可與楓葉聯系起來記。楓葉春夏時綠,秋天變紅,冬天變黃。
3.用聯想法記憶歷史事件及年代
公元1234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國滅掉金國。可用聯想法記作:「蒙古國的軍隊喊著1234的口號推翻了金的統治。」
4.用聯想法記憶晉滅吳的時間
公元280年,晉滅吳,從而結束了三國鼎立局面。吳滅了,就等於吳被拆散了,消失了,而吳字可以拆成「二、八、口」三個字,正好與280相合。
二、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是通過讀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記內容與已經掌握的內容聯系起來記憶。例如
1.用諧音法記憶歷史年代
(1)李淵618年建立唐朝,可記作:「李淵見糖(建唐)流一把(618)口水」。
(2)清軍入關是1644年,可記作:「一溜死屍」。因為清軍入關屍橫遍野」。
2.用諧音法記憶八國聯軍進北京的時間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進北京,可記作: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正趕上光緒皇帝的親媽——慈禧要死,光緒手捧葯酒祈禱說:葯酒靈靈(1900年)不要死(8月14日)。
三、歸納記憶法
歸納記憶,是將所記憶內容按不同屬性加以歸納,然後分門別類地記住這些內容及其屬性。例如:
1.用歸納法記憶有關隋朝大運河的歷史知識
關於隋朝大運河的開通時間、流經地域和歷史意義等,可歸納為「一二三四五六」的數字來記憶:
Ⅷ 如何記歷史知識點
倘若你能吃苦的話,平時就努力一點,把重要的知識點抄寫在小紙片上,放在口袋裡、書桌上、床頭前......(一切你平時經常接觸的地方),然後你有空就去看看、念念、記記,這樣的話到考試的時候就不會緊張了,而且記得牢,使得知識真正為自己所用......如果你是迫切要用那些知識,最好拿一張稿紙,將歷史事件用時間串起來,抄寫列在紙上,一邊看歷史事件表一邊記,效果會好些......一定要專心了噢~因為你都知道時間緊迫了,在短時間之內,克服一下不去想其他的事,認真掌握知識點......越是時間緊迫越不要慌張,記住多少算多少,不然緊張得全忘了更虧......一定要適量地寫一寫,手腦配合很重要~ 希望可以幫助您~呵呵...... 學習歷史,記歷史年代算是最基本的內容了。但是如何才能有效的記憶歷史年代呢?這似乎也是令許多同學頭疼的問題。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困難,只要方法得當、用心去記這便不是什麼難題了。要說方法,其實很簡單,概括的說,主要有三點:第一,必須大量的閱讀關於歷史方面的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已掌握其大體的歷史脈絡。了解的知識多了,自然會對歷史產生興趣,記憶起來就不會那麼困難了。通過大量的閱讀,我們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知識,雖然當時不能完全必須大量地閱讀關於一些歷史方面的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掌握大體記住它,但或多或少也會對其有所印象。當你再讀別的書籍時你也許會再次遇到它,此時,你對它的印象就不會那麼陌生了,無意中,你又對它記憶了一遍。久而久之,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記清了、記牢了。第二,學會用聯系的方法進行記憶。在學習、生活中,有許多東西都與歷史年代多多少少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聯系。通過學習哲學我們知道,「聯系」的思想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這里所說的聯系就是把年代與歷史事實、年代與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東西聯系起來。例如:公元1673年,清政府下詔撤藩,三藩舉兵作亂。經過8年的艱苦奮斗,清政府一舉平定了三藩,最終迫使尚可喜投降。據此,我們可以推斷,清政府最終盪平三藩是在1681年。這樣三藩叛亂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很容易就記住了。並且,結合史實我們知道,靖南王尚可喜在三番作亂前就已經告老還鄉,所以說清政府迫使尚可喜投降就是不符合史實的。再如: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先滅掉韓國,開始了兼並六國的戰爭。同時我們又可以想到,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大將衛溫率萬人船隊出使胰洲。當我們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時,我們又該想到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了蜀漢政權。同樣看到公元前200的「白登之圍」,我們就想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這樣舉一反三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有時候當時回憶不起來或不是很確定,可以立即查找資料,以加深記憶的印象。我們在實際的學習中,還可以把世界史實與中國史實用年代聯系起來進行記憶。例如:公元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時,我們可以想到,同年,英國頒布了《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政體;俄國沙皇彼得大帝也於同年在彼得堡即位稱帝。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雖然說中外歷史不可混為一談,但適當地聯系也未嘗不可。第三,善於推理,層層推進。歷史年代就如同一個大的包圍圈,要想消滅圈中的敵人,就必須學會推理,以達到知己知彼,層層推進,縮小包圍圈,從而取得勝利。例如:我想知道「黃巢起義」發生在什麼時間。首先,我們想。黃巢起義應該發生在唐朝,而唐朝存在的時間大約是公元618年——907年,這樣我們應該就不會把這次起義回答在618年之前或者907年之後了;經過這次推進,回答此題便又容易了一些。然後我們再想,「黃巢起義」發生在「安史之亂」以後,而安史之亂發生在公元755——763年,因此我們又把時間的范圍縮小在了公元763——907年之間,解答此問題就又容易了些,最後經過多次推理和推進之後,我們可以順利得出結論:黃巢起義發生在875年。在此過程中,我們不但深刻的記住了這個問題,而且還順便鞏固記憶其它一些相關的東西,這豈不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嗎?掌握這些記憶方法對於我們記憶歷史年代是有一定的幫助的,同學們不妨借鑒一下。其實,記憶歷史年代的關鍵就是方法和技巧,同時還需要用心想用心記。做到了這些,你就會漸漸對歷史產生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因為你喜愛它,看到它就覺得親切、愉快,記住它當然沒有問題。如果你看著它就皺眉,情緒低落,記憶的效果就比較差了。一個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怎麼會做好呢?這與記憶歷史年代是完全相通的。同學們,道路就在你們腳下,只要大家用心去思考、去探索,掌握最佳的方法,一定會勝利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6
Ⅸ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知識點
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例如,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實在太多,我們可以通過濃縮歸納,並巧妙地記憶它的知識框架: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五股思潮(封建****、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濃縮記憶法的優勢是增加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減輕學習的負擔,而且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