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知識
可以說是倉頡
隨著記史與卜筮活動的逐漸分立,開始出現專職的史官。史官記事之內文是中國古代容文書的又一個源頭,對文書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傳說黃帝時已有史官,《世本》注載:「黃帝之世,始立史官,蒼頡、詛誦居其職。」今人認為黃帝時代有記事之史恐不足據,但到了殷商時代,設有史官,則較為可信。由於史官記事,就有了許多典冊。《尚書·多士》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所謂冊典,就是史籍。
B. 歷史知識是什麼
小學上學的時候就有一門科目叫做歷史,他講的是國家事實,咱們中國在歷史上發生的一些重大事情
C. 中國歷史知識
地點:沈陽
主要原因:9月18日,日本製造「柳條湖事件」,發動了對中國東北的戰爭。
根本原因: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變前,它已通過日俄戰爭奪取了旅順、大連和滿洲鐵路沿線並派兵駐扎,這正是它能夠陰謀進行事變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
從1929年起,日軍陸軍參謀本部和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三省先後秘密組織了四次「參謀旅行」,偵察情況,制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作戰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陸軍省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案大綱」,確定了以武力侵佔中國東北的具體步驟;7月,陸軍參謀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調運至沈陽,對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月,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國師團長會議上叫嚷:滿蒙問題只有用武力解決。隨後進一步做了發動此次戰爭的各種准備。
結果:「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性質:「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並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早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1931年,日本軍部秘密制訂了有關侵略我國東北的方針、步驟和措施。在完成了發動侵略戰爭的周密准備之後,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揭開了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歷史意義:勿忘國恥
D. 歷史知識
我給你發郵件了 [email protected]{我的】
E. 歷史知識點的重點是什麼
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
1、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約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約70——20萬年前,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徵(四肢),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頭部)。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這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使用打制石器(被稱 為「舊石器」)。食物來源於打獵和採集,住山洞,會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驅趕野獸)。
3、山頂洞人:約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已經掌握磨製、鑽孔技術,能人工取火,縫制獸皮衣服。
二、 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遺址:約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長江流域),使用磨製石器(新石器)、耒、耜,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種水稻,飼養水牛,定居(干欄式建築)。
2、半坡遺址:約6000年前,陝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黃河流域),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麻、蔬菜,紡麻織布,製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遺址,有隨葬物,出現貧富分化。
三、 遠古的傳說
1、黃河流域兩大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黃帝打敗炎帝,結成黃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它是漢族的前身,所以中華民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始祖。
2、禪讓制: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先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有堯、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導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奴隸制)。禹的兒子啟繼位,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後一個夏王是桀(暴君)。
2、商: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成湯在鳴條打敗桀,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河南安陽)。商東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長江流域,北達遼河。最後一個王商紂(暴君)。
五、 西周的興亡
1、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建都於鎬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建立封國(統治者叫國君,或諸侯),叫分封制。目的:鞏固周的統治。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財物,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
3、西周結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六、春秋爭霸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即洛陽)——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齊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齊桓公稱霸的標志:葵丘會盟。
4、晉楚爭霸: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敗,晉文公成為霸主。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5、吳越爭霸:吳王闔閭任用孫武打敗楚,成為霸主。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
勾踐「卧薪嘗膽」打敗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七、戰國爭雄
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韓趙魏由晉分裂而成。
2、戰國時著名戰役:圍魏救趙(齊國孫臏)、長平之戰(秦將白起)
3、合縱與連橫:合縱(合眾勢以攻一強)以蘇秦為代表,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以張儀為代表。
八、商鞅變法:
1、背景:①戰國時生產力發展,標志為鐵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廣。②秦國相對落後。③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
2、變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農抑商。③獎勵軍功。④遷都咸陽,推行縣制。⑤嚴明法令。
3、性質:商鞅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影響:①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②秦國戰鬥力提高。③秦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4、戰國後期,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
九、秦朝的統一:
1、「秦王掃六合」(統一全國)的原因:①秦國實力超過東方六國。②秦王贏政制定了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
2、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都咸陽。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②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內容:①確立皇帝的稱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③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起來。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貨幣(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銅錢)。②統一度(長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統一文字(小篆,後來是隸書)。
十、秦末農民起義
1、原因:秦的暴政。表現在:①「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②殘酷地剝削。③嚴酷的刑罰。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殘暴。
2、開始: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曾攻到咸陽附近的戲。
3、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劉邦進入關中,逼近咸陽,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十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都長安(西安)。漢武帝(劉徹)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漢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術興太學。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政治方面:頒布「推恩令」徹底解決王國威脅中央的問題。③經濟方面: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④軍事方面:北方打敗匈奴,設置「河西四郡」,管轄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南方控制海南島和「西南夷」。
十二、張騫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圍: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
2、 張騫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聯絡烏孫國。意義:促進了內地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打下了基礎。
3、 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十三、兩漢時期的外交
1、「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另有「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鐵器製造技術傳到朝鮮,在平壤出土有漢朝蜀郡製造的漆器。公元57年,漢光武帝贈給日本倭奴國使者「漢委奴國王」 金印。
3、漢與歐洲的往來: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到達波斯灣。公元166年,大秦人從海路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國鼎立
1、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之後,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2、 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之後,三分天下局面實際形成。
3、 三國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②221年,劉備建漢(蜀漢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孫權建吳,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開發
1、 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工具、技術和種子。
2、 吳國的經濟: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織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臨海、番禺)。230年,吳國的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過夷洲(今台灣)。
3、 諸葛亮治蜀:堰官,錦官,平定南中地區(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一帶)。
4、 西晉都洛陽,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南京)。江南經濟發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②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③社會相對安定。④自然條件優越。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末年起,匈奴、鮮卑、氐、羯、羌內遷到黃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趨勢增強。②鮮卑貴族用落後方式統治人民。③北魏政權面臨危機。
內容:①借鑒漢族政治經濟制度。②遷都洛陽。③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改用漢姓、改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推行漢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十七、青銅工藝
1、 青銅:是以銅為主要成分(銅、錫、鉛)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稱為青銅。青銅時代:是指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2、 主要青銅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銅器,商朝後期鑄造,特點是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朝殘品的典型風格。②四羊方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立人、青銅人頭像和青銅樹:造型奇異,風格獨特,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於成都附近岷江上。特點: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2、 鄭國渠:戰國後期秦國建於咸陽附近,由鄭國主持修建,灌溉了關中平原。
3、 秦長城:秦朝為防禦匈奴,在秦、趙、燕三國北方防禦工程基礎上修築而成,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
4、 靈渠。秦朝修建,聯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世界最早),用麻造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產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意義: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2、 數學:①《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初期,書中關於負數的概念、正負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以及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圓周率」:南朝時,祖沖之在世界上最早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比歐洲早1100年。
3、 醫學:①「醫聖」張仲景,東漢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的基礎。②華佗,東漢人,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手術法(麻沸散),編制了五禽戲。
4、 農學:賈思勰,北魏時期,著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學著作。
5、 地理學:酈道元,北魏時期,著有《水經注》。
二十、漢字的演變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時人們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是由它發展而來。意義: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情況,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從商朝開始我國的歷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3、 金文:商朝時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銘文和鍾鼎文。為後人研究商周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4、 小篆和隸書: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流行於秦。後發展為隸書,漢時廣泛使用。
5、 草書、楷書和行書:出現於漢朝後期,三國兩晉時趨向成熟。
二十一、學術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統治者體貼人民,人民敬重和服從統治者。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②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編訂了《詩》、《書》、《春秋》作教材,保存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化。教學中,善於啟發誘導,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記錄在《論語》里。
2、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①原因:戰國時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眾多的學派,歷史上稱為「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學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還有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和農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軻(鄒國,《孟子》)、荀況(趙國,《荀子》)。道家:莊周(宋國,《莊子》)。墨家:墨翟(魯國,《墨子》)。法家:韓非(韓國,《韓非子》)。兵家:孫臏(齊國,《孫臏兵法》)。
二十二、文學、史學與宗教
1、 詩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離騷》、《天問》。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2、 史學: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史學家,著有《史記》,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它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影響。
3、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經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對我國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正式創立,尊老子為教主。
二十三、藝術
1、 戰國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製作於戰國時期,說明當時我國音樂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秦漢時期的美術中,雕塑的成就最為突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大型陳列館。
3、 王羲之:「書聖」王羲之,東晉,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4、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F. 中國人必知的歷史知識...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G. 歷史常識與歷史知識
知識是書上學的
常識是約定俗成的
相互交織又有區別
H. 中國歷史常識大全
字體:大▼ 小 中 大 更多▼ 設置置頂 許可權設置 推薦日誌 轉為私密日誌 刪除 編輯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北宋書》、《南宋書》、《齊書》、《梁書》、《陳書》、《巍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舊唐書》、《引五代史》、《新五代史》、《宋書》、《遼書》、《金書》、《元書》、《明書》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漢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奧賽羅》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音】宮、商、角、徵、羽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五嶽】〖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靜坐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寒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十八層]烊銅地獄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穀】稻、黍、稷、麥、豆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配葯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I. 歷史知識如何歸納
一、歸納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歷史學,不外乎由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史學評價與史學結論兩大部分內容組成。而將中學歷史教學與高校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工作相比較,可以看出中學歷史教學具有如下兩大特徵。
首先,在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方面,中學歷史教學內容是相對確定的,即在量的方面具有限定性的特徵。不管是日常的課堂教學,高考試題的命定,都不可能游離《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范圍。
其次,在史學評價與史學結論方面,中學歷史教學要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對歷史作出正確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即在質的方面具有意向性的特徵。教材中,對某一歷史事件、現象的評價與結論往往是先定的。教師可以在教材、教參、教學大綱中找出明確的結論,因此,教師的工作就是引導學生去理解、識記那些已經界定的內容,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歸納法是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歸納法,一則能對教材中有限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起立體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後史實的內在聯系,提煉出解題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因此,中學歷史教學內容的兩大特徵,決定了歸納的方法是中學歷史教學的最主要的方法。
下面談談筆者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運用歸納法進行教學和復習的具體探索。
二、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實與歷史現象的理解能力
《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教學應該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以及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闡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同時也要闡明個人對歷史進程的促進或延緩作用」。適應上述要求,筆者在進行《中國古代史》(選修課)教學中,將教材內容歸納為應需現象和不虞現象兩大類,力圖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本質上把握歷史、理解歷史。
(一)應需現象
即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不可避免地必然地發生某些事件的現象。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發展史,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所推動的。決定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最核心條件,是生產力的水平、經濟基礎達到的水平。因此,歷史教材就是對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的應需現象和不虞現象的匯編。歷史學的產生和發展,本質上就是一個應需現象。下面根據教材內容,歸納出四種應需現象,以利於學生理解教材,掌握史實。
類型1:新的生產關系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而產生
屬於此類情況的有:母系氏族公社的產生,父系氏族公社的產生,禪讓制,井田制,私田的產生和井田制的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等。
以上七個問題均屬於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進程。
類型2:舊的生產關系形式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而進行調整
這種調整不是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而是在一種生產關系內部進行。教材中有兩種情況:
①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地進行改革來調整生產關系:例如王莽改制,隋唐時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兩稅法,王安石變法,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等。
②統治階級在階級斗爭打擊下被迫調整生產關系:階級的存在和階級斗爭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所決定的,當封建生產關系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如表現為政治黑暗、賦稅、徭役和兵役沉重、土地兼並嚴重等),就會爆發農民起義。而當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後,往往都要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此類情況有: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唐初的貞觀之治,明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等。
類型3:政治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而產生和發展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社會的上層建築又分為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兩大部分。上層建築中的政治、法律制度那部分內容就是政治上層建築。不管是政治上層建築,或是思想上層建築,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教材屬於此類情況的有:秦始皇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度,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和民族分化政策,明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和制度,清初設軍機處和興文字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在隋唐完善,在明清強化都是適應封建經濟基礎需要的必然結果。秦朝的焚書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獄雖然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後果,但都無法否定其存在的必然性。
類型4:思想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
思想上層建築是指上層建築中政治、法律、宗教、藝術、哲學等各種觀點的觀念體系。
教材中此類情況有: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的產生。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主張,董仲舒對儒家學說的發揮,王充、范縝的無神論思想,柳宗元和劉禹錫的唯物主義思想,唐代傳奇的產生。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關漢卿的劇本,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明清小說的內容等。
思想上層建築由經濟基礎決定,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抓住了這個主題,就能理解上述種種現象為什麼會產生。例如,決定明清時期產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是社會內部的商品經濟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
(二)不虞現象
在社會發展史上,與上述種種應需現象相對應的,還有一種不虞現象,即是指事物的發展游離人們的主觀願望,在客觀上產生出與主觀願望相異的結果。歷史是由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創造的,但有時是人們沒有料到,至少沒有完全意識到自己的活動及創造物具有什麼性質和將引起什麼結果。
例如,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在客觀上使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這就是個不虞的結果。依此思路,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地分析下列歷史事件的不虞結果,如:秦朝時焚書坑儒,劉邦分封同姓王,王莽改制。唐朝設置藩鎮,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宦官專權現象的產生。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分析那些不虞現象,能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培養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分析能力
在教學中,歸納出一些題型,引導和啟發學生據此題型去分析同類問題,下面介紹三個題型。
題型1: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歷史背景
筆者認為,歷史背景是影響、預示事物發展趨勢的主客觀條件。分析某一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①歷史因素方面:是否歷史發展的需要。
②現實因素方面:是否社會現實的需要。
③主觀因素方面:是否當事者主觀願望的需要。
例如,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背景。
從歷史因素方面分析,北宋面臨解決唐和五代十國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歷史遺留問題,因此它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從現實因素方面分析,北宋建立後,面臨著天下分裂割據的現實。它要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制;從主觀因素方面分析,宋太祖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他要鞏固趙家天下,杜絕「兵變」再發生,就必須加強中央集權。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於分析下列事件的歷史背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貞觀之治,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而其中像王莽改制,貞觀之治,孝文帝改革都有其當事人鮮明的個性特徵。
題型2: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原因
筆者認為,原因是指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主客觀歷史條件。原因和背景是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從質上區別,原因是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產生,背景則是影響,預示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發展趨勢;從量上區別,原因是作用於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產生的那些主客觀歷史條件,屬於原因的那些條件往往也是歷史背景中的內容。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通常沒有要求分析哪些是背景條件,哪些是原因,在很多地方兩者是被作為同一概念看待的。
分析原因,可以歸納出這樣的思路,從以下二方面著手:
①從范圍上著手:分析內因和外因,或者是分析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②從層次上著手:分析主要原因(或者是根本原因)和次要原因。
例如,分析岳飛抗金為什麼長期受到人民尊敬。
從內因方面分析:①當時金兵南下,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岳飛領導的抗金斗爭是符合人民利益、反抗女真貴族掠奪的戰爭,是正義的反抗民族壓迫的戰爭,這是其受尊敬的根本原因。②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屢破強敵,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從外因方面分析:岳飛抗金有功,卻遭到投降派的誣陷而被害,這種冤屈和悲劇更使其得到人民的同情和擁護。
上述思路和技巧可用於分析教材中如下一些問題:齊桓公為什麼能首先稱霸?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成功?秦末農民戰爭為什麼會爆發?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什麼能夠戰勝項羽?漢武帝為什麼能打敗匈奴?為什麼說王充是東漢傑出的思想家?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獲得發展的原因是什麼?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李自成農民軍「均田免糧」口號為什麼得到人民的擁護?
題型3:分析某一歷史時期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
綜合歸納教材中各個時期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後,可以得出以下思路,從五個方面著手解決這類問題:①社會環境因素:分析社會是否安定(或相對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國家是否統一,政治是否清明穩定。③經濟因素:分析經濟是否發展和繁榮。④文化政策因素:分析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促進文化的發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是否存在經濟文化的交流。
例如,分析唐朝文化繁榮的歷史條件。
①社會環境方面:南北統一,疆域遼闊。唐前期社會安定,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創造了高度繁榮的文化成就。②政治因素方面:統治者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先後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③經濟因素方面:唐朝經濟發達,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繁榮。④文化政策方面:唐朝完善科舉制度。對外來文化態度開明,統治者重視文化發展。⑤文化交往方面:各民族之間,中外之間文化交往頻繁。唐朝長安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分析其他朝代或時期的文化繁榮,可以借鑒上述思路和技巧。
四、用歸納法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能力
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總的思路是:分層次、多角度地歸納正、反兩方面的論點。這里的層次和角度通常是三個:①從現實需要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是否解決了現實問題,滿足現實需要程度如何。②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在歷史上的地位。③從階級立場的角度立論評價:論其階級實質和階級局限。
題型1: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影響
影響通常要求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其中積極影響即是通常所說的歷史意義和歷史作用。綜合起來,解決這類問題就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分析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例如,評價唐朝的兩稅法。
①從現實需要角度評價:兩稅法使唐政府收入增多一些。(這是從它部分滿足了解決財政困難的現實需要的角度得出的論點)②從歷史發展角度評價: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這是從與歷史上的編戶制度、租庸調制度的對比中得出的論點)③從階級立場的角度評價:由於地主階級千方百計把新增加的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所受剝削仍然很重。唐朝的階級矛盾從根本上並未解決。(這是由於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必然結果)
用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評價商鞅變法、王莽改制、王安石變法和一條鞭法,還有焚書坑儒、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澶淵之盟、宋金議和八股取士制度等等。
題型2:評價歷史人物
就是從上述三個角度分析評論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其中評價政治人物,在分析歸納其滿足現實需要時,要注意從以下六個方面去綜合分析。①是否完成國家統一,推動歷史發展。②是否調整政治措施,保持社會安定。③是否調整經濟措施,重視改善生產條件,促進經濟發展。④是否採取措施,促進文化繁榮。⑤是否採取措施,鞏固國家統一,促進各民族的融合與團結。⑥是否反抗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
例如,評價秦始皇(採用分正面內容、反面內容、總評三方面的形式回答問題)。
正面內容:①當政時期,滅六國,統一全國,結束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的發展。②規定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在中央設三公,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度,開創了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③統一度量衡和貨幣,便利了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④統一文字,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⑤派兵出擊匈奴,修築長城,保護了中原農業生產的發展。派兵攻打越族,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上述六個方面,他有五個方面的政績)
反面內容:①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封建帝王,秦始皇以「焚書坑儒」的方式鞏固政權,箝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②其統治殘暴,賦稅、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嚴酷。秦始皇奢侈腐化,濫用民力。這些都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最終導致了秦王朝的滅亡。
總評:綜其一生,秦始皇完成了國家統一,開創了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封建經濟發展,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由於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其統治過於殘暴。因此,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很有作為,而又功過分明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依照上述思路和技巧可以評價:漢高祖,漢武帝,曹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宋太祖,明太祖,明成祖,康熙帝和乾隆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