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霍爾

歷史學家霍爾

發布時間:2021-02-12 15:31:26

A. 歷屆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名單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已於北京時間10月9日17時許揭曉,獲獎者是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以表彰他們為改善受沖突影響地區的和平條件作出的貢獻。

世界糧食計劃署由聯合國和聯合國糧農組合辦,是聯合國內負責多邊糧食援助的機構,於1961年第16屆聯大和第11屆糧農組織大會決定成立,原定於1963年開始運作,但因1962年多地遭遇糧食危機,提前投入運作,總部設在義大利羅馬,出版有《世界糧食計劃署新聞》與《世界糧食計劃署年度報告》。

諾貝爾和平獎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1901-2019歷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名單:

1、1901年 瓊·亨利·杜南(瑞士) 紅十字會創辦人

弗雷德里克·帕西(法國) 國際和平聯盟和各國議會聯盟的創始人

2、1902年 埃利·迪科門(瑞士) 國際和平局局長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瑞士) 國際議會和平局局長

3、1903年 威廉·蘭德爾·克里默(英國) 推動國際和平運動

4、1904年 國際法研究院(總部當時位於比利時)

5、1905年 貝爾塔·馮·蘇特納(奧地利) 著名女作家,和平運動的代表人物。

6、1906年 西奧多·羅斯福(美國) 美國總統,調解日俄戰爭

7、1907年 埃內斯托·泰奧多羅·莫內塔(義大利) 記者、政論家

路易·雷諾(法國)國際法專家

8、1908年 克拉斯·蓬圖斯·阿諾爾德松(瑞典)作家、新聞記者、政治家 因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散瑞典-挪威聯盟而獲獎。

弗雷德里克·貝耶(丹麥) 和平主義者、政治家

9、1909年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比利時) 國際法協會主席

保羅·德康斯坦(法國) 法國政治家、促進美法和解

10、1910年 國際和平局 (總部位於瑞士)

11、1911年 托比亞斯·阿賽爾(荷蘭) 國際法庭的創建人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弗里德(奧地利) 記者

12、1912年 伊萊休·魯特(美國) 律師

13、1913年 亨利·拉方丹(比利時) 法學專家、國際和平局局長,被譽為「歐洲人民和平運動的忠實領導人」。

14、1914年、1915年、1916年均未頒獎

15、1917年 國際紅十字會 (總部瑞士日內瓦)

16、1918年 未頒獎

17、1919年 伍德羅·威爾遜(美國) 美國總統、國際聯盟的最初倡導者

18、1920年 萊昂·布儒瓦(法國) 國際聯盟大會主席

19、1921年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瑞典) 瑞典首相

克里斯蒂安·勞斯·朗格(挪威) 歷史學家、國際議會聯盟秘書長

20、1922年 弗里喬夫·南森(挪威) 北極探險家、國際難民事務先驅。

21、1923年、1924年均未頒獎

22、1925年 奧斯丁·張伯倫(英國) 英國外交大臣、《洛迦諾公約》的倡導者。

查爾斯·蓋茨·道威斯(美國) 「道威斯計劃」計劃的制定者。

23、1926年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法國) 因在《洛迦諾公約》中發揮的作用而獲獎。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德國) 因在《洛迦諾公約》中發揮的作用而獲獎。

24、1927年 費迪南·愛德華·比松(法國) 人權聯盟的創立者。

路德維希·克魏德(德國) 歷史學家

25、1928年 未頒獎

26、1929年 弗蘭克·凱洛格(美國) 因倡議締結《九國非戰公約》而獲獎。

27、1930年 納坦·瑟德布盧姆(瑞典) 神學家,因倡導世界基督教會間的團結而獲獎。

28、1931年 簡·亞當斯(美國) 芝加哥赫爾宮協會的創始人。她因爭取婦女、黑人移居的權利而獲獎。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美國) 卡內基爭取國際和平獎勵基金會主席。

29、1932年 空缺

30、1933年 諾曼·安吉爾(英國) 作家、經濟學家、新聞工作者和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成員。他因為自己的大量反戰著作得獎。

31、1934年 阿瑟·亨德森英國) 政治家,工黨創始人之一。1932年世界裁軍會議的主要推動者和組織者。

32、1935年 卡爾·馮·奧西埃茨基(德國) 政治記者和政論家,反法西斯主義者

33、1936年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阿根廷) 時任阿根廷外交部長,因成功地調停查科戰爭而得獎。

34、1937年 羅伯特·塞西爾(英國) 國際聯盟創始人

35、1938年 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

36、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均未頒獎

37、1944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瑞士日內瓦)

38、1945年 考代爾·霍爾(Cordell Hull,美國) 美國國務卿,促成了聯合國的成立。

98、2007年 阿爾·戈爾及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美國)喚醒人們對地球暖化問題的重視。

99、2008年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芬蘭) 三十多年來在各個大陸為解決國際沖突而作出的重要努力。

100、2009年 奧巴馬(美國現任總統) 其致力於加強國際世界外交和世界人民之間的合作所做的非凡努力。

101、2010年 劉曉波(中國)

102、2011年 塔瓦庫·卡曼(葉門),埃倫·約翰遜-瑟利夫(利比亞)與萊伊曼·古博薇(利比亞)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她們以非暴力斗爭方式來維護女性安全以及女性能充分參與和平建立的權利」,卡曼獲獎時年僅32歲,為歷屆和平獎最年輕的得主。

103、2012年,歐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托爾比約恩·亞格蘭(Thorbjoern Jagland)在頒獎詞中稱,歐盟在過去的60年中為促進歐洲的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作出了貢獻。

104、2013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為銷毀化學武器做出的「巨大努力」。

105、2014年,巴基斯坦女孩Malala Yousafzai(馬拉拉·尤薩夫扎伊)以及印度人權活動家Kailash Satyarthi(凱拉什·薩塔拉蒂)。頒獎詞中稱此二人「反抗針對兒童和年輕人的壓迫,捍衛了兒童受教育的權利」。

106、2015年,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The Tunisian National Dialogue Quartet)獲得2015年諾貝爾和平獎。「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在2011年「茉莉花革命」之後,為建立多元民主、穩定地區和平作出了貢獻。

107、2016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以表彰其為結束該國歷時50多年的內戰所作出的努力。

108、2017年,非政府組織「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109、2018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德尼·穆奎格和伊拉克的納迪婭·穆拉德獲獎,他們致力結束在戰爭和武裝沖突中使用性暴力作武器。

110、2019年,來自衣索比亞的阿比·艾哈邁德·阿里獲獎,表彰他為了實現和平與國際合作作出的努力,特別是其果斷倡議解決與鄰國厄利垂亞的邊界沖突。

B. 學者斯圖爾特·霍爾主要從事什麼研究

近年來,20世紀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因為「文化研究」的發展而受到廣泛的注意,關於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關於雷蒙·威廉斯的思想和理論的研究,關於特里·伊格爾頓的文論及其貢獻的研究,關於斯圖爾特·霍爾和佩里·安德森有關文論和美學思想的研究正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種專業雜志和書籍中。與20世紀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布拉格學派、法蘭克福學派、阿爾都塞學派的馬克思主義文論與美學思想相比較,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論有自己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有自己的理論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答。在我們研究和總結20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研究成果時,不能不認真思考和研究20世紀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提出的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方式,在某種意義上,這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發展不可繞過的。

在20世紀文學理論和美學的發展過程中,各種形態的形式主義和現象學理論占據著主導的和支配性的地位,以研究文學與社會生活互動關系見長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也往往通過對形式問題、對審美體驗問題發表意見而獲得自己的學術地位。法蘭克福學派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就以對形式問題和現代審美體驗的獨特研究著稱於世。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在西方學術界,法國的阿爾都塞學派和英國的伯明翰學派從不同的角度開始對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問題,以及對現代審美體驗問題作重新研究和思考,這種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把審美問題和藝術問題作為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在批判和剖析審美意識形態遮蔽作用的同時,積極思考在現代社會生活條件下,人們通過藝術和審美認識社會關系,獲得啟蒙意識的條件,以及對社會現實做出批判的能力和機制。由於審美問題、形式問題已經從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敵對」的力量轉變成一種主流意識形態現象,與現實的關系變得復雜起來,因此,在理論上,對審美意識形態問題的深入研究就十分尖銳地提出來了。1967年,法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阿爾都塞發表了著名的《論藝術的一封信》,與此相呼應,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雷蒙·威廉斯出版專著《漫長的革命》(1961年),不約而同地將理論的目光聚焦於審美意識形態問題。從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的特殊性這個意義上說,對審美意識形態的不同研究,以及不同的理論模式,成為20世紀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對形式主義美學、浪漫主義美學的積極超越。[①]

一、 20世紀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問題」

20世紀西方美學和文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語言學轉向」,文論和美學的研究中心轉向文學形式和文學語言。文學理論研究中的啟蒙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和喪失了,形式主義成為文學研究和文學理論的主流。與這種潮流相對立,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和文論家,以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盧卡契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等著作的思想和理論為基礎,在啟蒙主義理想破滅,悲觀情緒濃重的文化氛圍中,重新研究和思考了文學的意義和作用問題,整體上說,可以把20世紀以來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的主流看作啟蒙主義精神上的繼承者。

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在根本上的思想來源還是馬克思。馬克思的文論和美學思想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四點:(1)審美活動和藝術作為以想像和幻想為重要內容的意識形態形式,歸根結底是受經濟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規定的,但是又有極大的相對獨立性;(2)真正的藝術和審美意識形態是與現實生活、與現實生活關系相聯系的,當現實生活、現實生活關系發生變化的時候,藝術和審美文化可以繼續存在,但其社會意義和功能隨之發生實質性的顛倒,成為一種遮蔽現實生活關系的意識形態;(3)古典藝術和審美形式的「永恆魅力」問題。這個問題一方面在於古典藝術和審美形式表達了人的最根本的內在要求,是一種符合「美的規律」的表達,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種審美意識形態曾經與人類生活的某一階段社會現實高度一致,是人類真正掌握世界的對象化形式;(4)藝術和審美意識形態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中,或者說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隨著「世界文學」的形成和發展,各種民族文學必然發展,並形成新的、當代的意義。馬克思的這些思想散見在他不同時期的不同著作中,呈現出不系統、以及大量借用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的概念或隱喻來表達的弱點。但由於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深刻性,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的特殊提問方式,使之成為20世紀下半葉最有影響的文論和美學思潮的理論源泉。

與馬克思生活的時代不同,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面對的一個重要變化是,藝術和現實生活特別是充分商品化的現實生活已經從啟蒙主義時代的相敵對關系轉變成一種實質上是相協調、相一致的關系,藝術和審美作為意識形態現象,變得十分復雜而且充滿著辯證的豐富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陌生化」或者說「審美變形」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的中心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陌生化」和「審美變形」與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的「陌生化」概念在內涵上有重要的區別。後者是將日常生活語言、日常生活現象和生活經驗陌生化,通過差異和距離產生「美」;前者則是將已經形式化的藝術和美或者說已經日常生活化的藝術和美「再陌生化」,通過差異和解構產生出對美化了的文化和社會現象的批判。真正藝術所具有的啟蒙作用,以及對這種啟蒙力量產生根源的思考和研究成為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的基本問題。

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理論,薩特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以及阿爾都塞學派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不同,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主要是從工人階級、少數民族等被壓迫的社會群體的角度,以及這些群體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來研究和說明大眾傳媒與審美規律相互結合、共振的文化條件下審美啟蒙的機制和可能性問題。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發現,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並不是簡單的異化現象或者說只有消極的否定性意義。從五十年代的雷蒙·威廉斯、霍加特,到近年來十分活躍的特里·伊格爾頓、斯圖爾特·霍爾、佩里·安德森、托尼·本尼特等人,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通過研究指出,商品經濟、傳媒技術、現代文化機制本身是一個豐富而充滿多種可能性的現實,理論的任務不是高傲地對這個現實下判斷,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對其中的豐富意義和多種可能性做出切實的、有說服力的研究和闡釋。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來看問題,藝術和審美的「陌生化」和「變形」作用,其實質不是割斷藝術與現實的聯系,重要的是通過藝術活動和審美來實現審美啟蒙。區分兩種藝術、兩種美的根據,不是精英式的自上而下的「批判能力」,而是以現實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審美交流能力。[②]

審美意識形態問題和文化研究問題是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十分重視的研究領域,也是20世紀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取得較大成績的領域。由於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家與工人階級生活、與工人運動關系較為密切,由於英國文化重視經驗、重視感性存在的學術傳統和文化傳統,也由於馬克思曾經長期僑居英國,對英國的學術研究具有較為深廣的影響,還由於在20世紀中葉以來,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落後於美、法、德等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當代社會生活中英國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文化矛盾十分復雜,出現了一些資本主義勢力相對薄弱的環節,也產生了許多不同於德、法的新的現象,加上其他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重要方面始終處於十分活躍的狀態,產生了許多有創見的觀點和理論模式。在我看來,在這些觀點和理論模式中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這就是關於審美意識形態問題的思考和研究。

英國作為雪萊、拜倫、柯勒律治、華茲華斯,以及莎士比亞、狄根斯、哈代、喬伊斯等文化巨匠的故鄉,對文學的研究和闡釋一直被置於很高的地位,這也是艾略特、利維斯等學者強調文學性和精英文化的傳統方面的原因。對於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而言,在20世紀,一個新的、重要的現象出現了,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生前沒有碰到也沒有預料到的,這種新的現象就是大眾文化的出現,並且迅速發展成為一種占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現象。在20世紀,所有有建樹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論,都以不同的形式思考和回答了大眾文化所提出的新的問題。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家們以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理論為基礎,深入研究了20世紀新的文學關系和審美關系,對以大眾傳媒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大眾文化以及不同形式的亞文化研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發現在大眾文化中所實現的交流對於認識現代生活、把握現代社會的現實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古典藝術、浪漫主義藝術所無法取代的。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學者們,從對當代文化,特別是大眾文化和審美活動的深入研究中,努力尋找一條建設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生活的方式和道路。文化的領導權問題事實上是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事實證明,這個方面的革命是十分漫長的過程,其重要性決不亞於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的革命,但其艱難的程度卻遠遠大於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的革命。

從這個角度分析和理解問題,我們可以較為清楚地區別審美意識形態研究與文化研究的異同之處。我們認為,審美意識形態理論和文化研究都是20世紀文論和美學研究對當代藝術和審美經驗做出積極反映的理論方法和理論模式,兩種理論有著大致相同的研究對象,這就是隨著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對以大眾傳媒為基礎和媒體的當代文學藝術現象的研究,以及對當代藝術形式、審美活動與當代人的生活經驗、生活方式關系的研究。主要區別在於,審美意識形態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方法為基礎,不僅研究當代大眾文化的產生及其規律,而且分析其中的審美關系和社會關系,有著十分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以及理論上的批判精神;相比之下,「文化研究」是包容性比較廣的概念,作為一種學術思潮,「文化研究」強調打破原有的學科壁壘,根據研究對象的特點開展各種模式的跨學科研究,因此,「文化研究」通過中性的「文化」概念,模糊了學術研究的理論立場問題,在「文化研究」的旗幟下,可以有不同的理論方法和理論流派。[③]

大眾文化的出現和發展是以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隨著無線電技術、電影、電視技術的發展,以及近十年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情感交流和表達模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在理論上說明和分析這種變化,成為對馬克思主義美學創造力以及適應時代變化能力的考驗。法蘭克福學派是最早對現代大眾文化做出系統研究的理論學派,他們的貢獻是透徹地分析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用大眾文化製造審美幻覺,進行文化控制的復雜機制。阿多諾、馬爾庫塞、本雅明、霍克海默、弗洛姆等哲學家、美學家和思想家,對電影、、廣播劇、流行音樂的深入研究,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現代社會的國家機器有效地控制和掌握著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情感表達模式的控制和影響,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成功地實現了對現代社會大眾的深層控制——情感控制或者說無意識層面的控制,文學藝術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敵對力量轉化為意識形態控制的主體。法蘭克福學派用「文化工業」等概念,說明了大眾文化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共謀關系。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們指出,德國法西斯的興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效地控制和利用了廣播、報紙等大眾媒介的結果。法蘭克福學派運用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異化理論,對現代社會中人的全面異化,包括情感和審美活動的異化狀況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對「文化工業」等大眾文化形式的虛幻性、蒙蔽性作了尖銳的批判。這種批判即便現在看來也仍然有合理的和積極的一面,但是由於對新的審美關系和藝術形式的積極作用缺乏研究,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把審美啟蒙的可能和希望寄託在先鋒派的文學藝術身上。當先鋒派藝術證明自己負載不了批判理論的革命的要求時,法蘭克福學派很自然的陷入濃重的悲觀主義情緒之中。一直到了哈貝馬斯、墨菲等這一代法蘭克福學派的思想家手中,這種偏頗才得到了調整和改進。

阿爾都塞學派是1968年「五月風暴」失敗後產生重要影響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美學學派。在哲學上,阿爾都塞批評了法蘭克福學派在意識形態問題上的簡單化錯誤,對意識形態的復雜性、實踐性,以及意識形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給予了更深入全面的論述。在美學上,阿爾都塞明確地提出了藝術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問題,思考了有沒有不是意識形態的藝術,以及真正的藝術的實質和基礎等理論問題。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直接影響了馬歇雷、克麗斯蒂娃、福柯、詹姆遜、伊格爾頓等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美學家和文論家,在基本理論的研究方面,對審美意識形態的批判性作用做出了進一步的分析和較大的發展。一方面將批判的對象從流行音樂、好萊塢電影、肥皂劇等簡單的大眾文化形式,擴展到所有的審美文化領域;另一方面,超越了文藝社會學的分析方法,注重從學理上分析和剖析審美意識形態的機制和作用,以及超越審美意識形態的可能性等等。阿爾都塞學派的意識形態理論,吸取了多種現代人文科學的方法和理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其中的「多元決定論」、「文學藝術是意識形態的一種形式」等觀點,都受到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啟發和影響。[④]我們認為,審美意識形態理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美學的具體理論框架,是從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到具體的美學理論的中間環節。阿爾都塞學派的理論貢獻,就在於對審美意識形態理論的諸多問題作了較為系統的分析和論證,為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與阿爾都塞學派的興起大體同時,在英國,由雷蒙·威廉斯、湯普森、霍加特等人開始,自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在英國發展起了另外一種模式的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和文學理論,其理論上的重要特點是高度重視對現代大眾文化的研究,深入研究了大眾文化的若乾重要問題,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學理論的發展。威廉斯以及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理論工作是從批判艾略特、利維斯等人的精英主義文學觀點開始的。威廉斯認真研究了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發展的關系,指出少數人代表的精英主義文學觀不可能解釋文學的新的發展,特別是不能解釋和說明大眾文學的活力和社會意義。學院派的文學觀點把活的文學與社會割裂開來,窒息和扼殺了文學的生命力。威廉斯在《文學與社會》、《漫長的革命》、《城市與鄉村》等一系列著作中,論述了新興的大眾文化的社會基礎、審美意義以及強大的生命力。

雷蒙·威廉斯的大眾文化理論是建立在其文化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的。威廉斯將文化劃分為三種類型:主流文化、剩餘文化、新興文化,其中只有新興文化與現實生活中最內在、最真實、最豐富的生活經驗保持著直接的聯系,是真正有生命力並且與未來相聯系的文化。大眾文化就是現代社會的這樣一種文化。作為一位富於原創力和理論激情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威廉斯對以工人階級的生活、情感為主要對象的大眾文化所具有的潛在革命意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大眾文化作為現代都市社會的文化現象,不僅與技術、傳媒等物質生產領域的革命性發展相聯系,而且與現代都市社會的主體工人階級的日常生活、情感和願望相聯系。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模式中,工人階級之間的人際關系和情感表達模式,無疑具有值得重視的新的東西。雷蒙·威廉斯的學生,著名的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和文化批評家,特里·伊格爾頓在他最近的論文《再論基礎與上層建築》中提出,文化(意識形態)的作用不僅僅是保護和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在後現代和知識經濟的時代,文化(意識形態)的作用應該重視人類滿足了物質方面的要求之後的需要,這種需要是與人的剩餘需要以及人性的內容相聯系的。滿足這種需要的文化(意識形態)就顯得更為復雜,內涵上也更為豐富。[⑤]

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是繼法國阿爾都塞學派之後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化理論的重要發展,其理論研究的成果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英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美學理論,雖然十分重視技術和媒介在當代文化和文學發展變化中的重要作用,但只把它作為基礎和條件,其理論思考和研究的重心在於對文化(意識形態)與當代日常生活經驗關系的研究,特別注意新興文化與工人階級生活關系的研究,重視少數民族和被壓迫群體情感和願望的審美表達,重視對文化中超越直接的經濟利益的若干因素的研究,將審美意識形態的復雜機制問題作為解決當代政治和社會問題的一種方案和途徑,初步實現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從批判模式向建設性模式的轉變。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在文化對社會的發展日益顯得重要的時代,英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工作能給我們許多重要的啟示。

二、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的社會基礎和文化背景

英國《新左派評論》雜志主編佩里·安德森在1976年出版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中曾經分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點:無產階級革命運動走向低潮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基礎上與工人運動相脫離,研究問題從政治和經濟問題轉向文化和藝術等意識形態領域,理論風格表現為濃郁的悲觀主義等等。

在80年代後期出版的《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一書中,佩里·安德森分析了歐洲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軌跡,指出在1968年之後,歐洲馬克思主義的生長點和理論版圖的中心已經從德法轉移到英國,理論研究的重心也從較為簡單的藝術和審美問題轉向對政治、經濟、社會學、文化研究的廣泛興趣。安德森寫道:

在過去10年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地理位置已經從根本上轉移了,今天,學術成果的重心似乎落在說英語的地區,而不是象戰爭期間和戰後的情形那樣,分別落在說德語或拉丁語民族的歐洲。這種地域性轉移表明了一種引人注目的歷史性變化,在馬克思主義文化傳統上最落後的資本主義國家世界,突然間很多方面都已變成最先進的了……[⑥](P24)

這個現象曾經在很長時間里讓佩里·安德森和許多左翼學者困惑不解,安德森自己的解釋是,一方面,英國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具有較為密切的聯系。隨著英國工人階級社會地位的提高,英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研究重心重新轉向政治、經濟、社會學和文化研究領域。另一方面,英國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編年史的研究方面有深遠的傳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著作和基本問題的研究始終處在領先的位置。[⑦]P24~26)而另外一個英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特里·伊格爾頓則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文化。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它在文化方面的豐厚以及極為深刻的矛盾性,為英國馬克思主義的當代發展提供了某種前提。[⑧]我們認為,把佩里·安德森的解釋和特里·伊格爾頓的觀點結合起來較為全面與合理,也就是說,其中的原因既有社會基礎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

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是英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十分重要的方面。由於20世紀社會生活和文化的特殊性,文學理論和美學事實上成為學術思潮十分重要的風向標。在文學理論和美學方面,20世紀英國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重要事件大體包括:20世紀30年代的「考德威爾爭論」,1960年《新左派評論》創刊及其逐漸擴大的影響,1963年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成立及2002年伯明翰大學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系關閉,80年代引起廣泛討論的「葛蘭西轉向」,2001年伊格爾頓離開牛津大學等等,這些事件說明,英國馬克思主義沒有脫離現代政治生活和社會矛盾的前沿,逐漸探討和接近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立場這個「阿基米德點」,從文學批評和審美經驗的角度對當代社會生活的重大現象作出理論反應,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和啟蒙思想。

考德威爾是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一個具有象徵意味的形象。他在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相對落後的英國,經過自己孤獨的努力,成為經典馬克思主義傳統中最後一位「最博學的人」,他的代表作《幻想與真實》達到了他那個時代馬克思文學批評的最高水平。弗朗西斯·馬爾赫恩這樣評價考德威爾:

考德威爾也許是馬克思主義傳統中最後一位知名的博學學者了。他用最新掌握的理論工具,重新處理從自然科學、哲學、人類學、心理分析與文學等領域獲取的廣博知識,試圖對現實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綜合。物理學與詩歌——基礎科學與最高貴的語言藝術——是他最精心鑽研的課題……考德威爾不僅是一個激進的文人,還是一個忠誠的,普通的人,他參加了西班牙的國際旅。在西班牙,不過幾個星期,就在戰斗中犧牲了,當時他還不滿30歲。[⑨]

在20世紀30年代,考德威爾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實踐雖然還處於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和支配之下,但以其新穎的創新和理論的激情預示著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美學模式的轉型。

考德威爾英年早逝,但他以一個社會主義者和人的勇敢,實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會思想。這種知行統一的理論模式,對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持久的影響。但考德威爾對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新的理解,包括對幻想和想像在個人經驗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強調,也引起了左翼陣營和員內部的一些理論家的不滿,從而引發了在30~40年代十分著名的「考德威爾爭論」。這場論爭在時間上與德國的「表現主義論爭」幾乎同時,表明經典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發展了的現實和文學藝術實踐條件下的某種不適應狀態。

在20世紀40年代,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逐漸走向勝利,英國資本主義社會和文化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推行和福利主義的興起,使英國老牌資本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大眾文化的興起和發展,廣播、電視、電影、流行音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大眾文化與社會不同階層的復雜關系特別是大眾文化與工人階級以及與青年的關系,逐漸引起了一批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理論家的高度重視。1963年,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成立,首任中心主任為理查·霍加特。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與在劍橋大學任教的雷蒙·威廉斯相互呼應,提出了從廣義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學與藝術,把文學藝術與當代社會生活,與當代人的審美經驗和社會經驗聯系起來研究和闡釋的工作思路,努力為都市社會工人階級以及其他受壓迫者階層的審美經驗和情感意義辯護並做出理論上的說明。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把文學藝術的研究范圍擴大到對流行音樂、電影、、廣告等大眾文化領域的研究,深入分析了這些新的文化形式的審美意義。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開創了後來稱為「文化研究」的學術方向。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1958)、《漫長的革命》(1961)、理查·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1958)、E·D·湯普森的《威廉·莫里斯:從浪漫到革命》(1955)、《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1963)等著作的出版,標志著英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的轉變。從此,變化著的審美經驗,亞文化群體中的反抗和文化沖突,大眾傳媒與審美形式的新變化等問題,成為英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學批評的重要主題。在伯明翰大學CCCS被關閉之後,曾經長期在該中心工作的Gargi Bhattacharyya 在接受中國學者訪問時這樣描述了CCCS發展的社會條件以及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1968年之後的幾年對英國來說仍舊是艱難的時代。經濟發展異常迅猛,盡管並非每個人都能馬上直接從中受益,但人們開始感到生活正在變好,正在變得越來越富裕,人們突然得到了他們的父輩做夢也沒有想過得到的東西。Popular Culture也開始流行,英國在人們心目中突然變成一個很有希望的國度。然而,緊接著,1973年的石油危機,又將英國和許多西方國家拋入艱難境地,出現許多工業爭端,大批勞工組織相當不滿並開始罷工,英國似乎一夜之間就能被摧毀。很多大城市出現腐臭的垃圾,人們意識到,如果工人階級對生活狀態不滿,生活質量就會改變。而且,當時的貨幣也很不穩定,很脆弱。此前的樂觀和幸福的生活曇花一現之後,似乎從未有過地離他們遠去。這時的知識分子開始了進一步的思考:如何生存?日常文化空間是什麼?反抗的空間在哪裡?當人們特別是女性對他們的權利擁有危機感時,如何重新組織群眾運動或任何形式的運動?經濟危機時期,人們更容易走向右翼意識形態,因而,種族主義驟增,各種類型的種族沖突不斷。人們不僅用馬克思主義傳統來分析,同時也受到其他哲學人文論爭的廣泛影響,比如,後結構主義。當然,關於馬克思主義和,歐洲人接觸更多的可能還是前蘇聯意義上的,而非中國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和。[⑩]

C. 心理學家霍爾的觀點

1.開創發展心理學研究 雖然霍爾在萊比錫大學接受過馮特的實驗心理學訓練,回國後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設立了心理學實驗室,但他的真正興趣卻在發展心理學研究。他認為,就心理學以研究人性韋目的觀點言,實驗心理學所能研究的問題太狹隘。因此,他採取達爾文進化論和當時美國新興的功能主義所倡「適應」和「應用」的觀點,強調發展心理學的重要性。1893 年,霍爾在芝加哥世軍誒博覽會的一場演講指出:「過去我們都到歐洲去研習心理學,從現在起我們應建立屬於美國的心理學;美國心理學的特色就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霍爾提倡兒童心理發展研究的目的,並非將發展心理學作為純基本科學的研究,而是為了配合教育的需要。霍爾的發展心理學研究,擺脫實驗法,改採取觀察法和調查法搜集資料,而且研究范圍包括兒童、青年、老年、奠定了今日發展心理學以生命全程發展(life - span development)為研究取向的基礎。

2.倡復演論解釋人類身心發展 根據達爾文進化論理論,霍爾在其 1904 年出版的《青年期》一書中,提出了他的復演論(recapitulation theory),認為個體心理的發展反映著人類發展的歷史。他認為生前胚胎期像蝌蚪形狀,代表人類最初在水中生存的時期;嬰兒期的爬行代表人類進化的猿猴時期;青年期情緒不穩定代表人類進化的混亂期,霍爾采 18 世紀文學運動的狂飈期(storm - and - stress period)名之;成年後身心成熟代表人類進化的文明期。霍爾認為青年期之情緒不穩是必然現象,故而他主張應特別重視青年教育。

(三)主要著作:

l content of children's minds:1883

l 青年期:它的心理學及其與生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關系:1904

l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耶穌基督:1917

l 一個心理學家的消遣:1920

l 衰老:1922

l 一個心理學家的生平和自白:1923

二、理論觀點及貢獻

霍爾是美國發展心理學的先驅,享有「美國兒童心理學之父」之稱,他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重視心理的功能,與詹姆斯同為機能主義的前輩。主要理論觀點如下:

(一)提出了個體心理發展的「復演說」

1、理論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生物進化論的影響很廣,當時在生物學中已經發現人類的胚胎發展史是動物進化過程的復演。霍爾接受了這種進化論和復演說的思想,並將其應用到個體心理發展的學說上來。

2、基本觀點 霍爾認為應把個體心理的發展看作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復演種系進化的歷史。他認為從種系進化的角度看,在個體生活早期所表現出來的遺傳特性比以後表現出來的遺傳特性古老,因此它不如前者穩定和強大。

人類進化史上最早出現的活動,在個體發展中最先表現出來,比較高級,出於意志的活動,要到年齡較大時才有。

3、具體學說 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說明:

(1)霍爾分析了兒童與青少年復演種系發展的過程:

a、胎兒:在胎內的發展復演了動物進化的過程,如胚胎發育過程中出現的腮裂(魚類)等。出生後個體的心理發展則復演了人類進化的過程。

D. 霍爾波恩1934年到了美國哪所大學

  1. 關於錢學森的知識.

  2. 錢學森(1911~今)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

  3. 1934年畢業於中國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

  4. 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

  5. 193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研究。

  6. 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海軍高級將領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因此錢學森受到美國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

  7. 1955年10月沖破種種阻力回國後,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

  8. 1959年,加入中國。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職。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9. 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

  10. 2.下面的兩條公益廣告用於很有創意,請選擇一例,用簡要地話語加以分析.

  11. (1)圖書室: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引用著名詩句,容易使人聯想。

  12. (2)關愛他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以勸誡的口吻入手,引起眾人思索。

3.京張鐵路的竣工,使全國歡欣鼓舞,詹天佑無愧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請你給鐵路其一個更加響亮的名字.並說說理由.

愛國鐵路,因為這條鐵路體現了詹天佑的愛國精神。

4.想一想,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來中國游覽的外賓會怎麼說.

Great!Great!

5.根據意思寫詞語.

(1)使受恥辱.( 羞辱)

(2)地位低下而渺小.(卑微 )

(3)處境困難,不好處理.( )


6.在句中填寫合適的關聯詞.

[1.]( 雖然)我不是偉大的鞋匠,(但是 )我從小就跟父親學到了做鞋子的藝術.


7.關於林肯的資料.

1816年(7歲) 他的家人被趕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須工作以撫養他們。

1818年(9歲),母親去世。

??1831年(22歲),經商失敗。

??1832年(23歲),競選州議員落選。

?? 同年 (23歲),工作丟了。想就讀法學院,但未獲入學資格。

??1833年(24歲),向朋友借錢經商。

?? 同年年底(24歲),再次破產。接下來,他花了16年時間才把債還清。

??1834年(25歲),再次競選州議員,這次贏了。

??1835年(26歲),訂婚後即將結婚時,未婚妻死了。

??1836年(27歲),精神完全崩潰,卧病在床六個月。

??1838年(29歲),爭取成為州議員的發言人——沒有成功。

??1840年(31歲),爭取成為選舉人——落選了。

??1843年(34歲),參加國會大選——又落選了。

??1846年(37歲),再次參加國會大選——這回當選了。前往華盛頓特區,表現可圈可點。

??1848年(39歲),尋求國會議員連任,失敗。

??1849年(40歲),想在自己州內擔任土地局長的工作,遭到拒絕。

??1850年(41歲),第二個兒子因病去世。

??1854年(45歲),競選美國參議員,落選。

??1856年(47歲),在共和黨內爭取副總統的提名——得票不足100張。

??1860年(51歲),當選美國總統。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1861年(52歲),美國內戰爆發。

??1862年(53歲),第三個兒子因病去世。

??1864年(55歲),再度當選總統。

8.補充詩句.

[1]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 )別樣紅.

[3]竹外(桃花 )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4](春風 )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5](春蠶 )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6]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 )江水綠如藍.


9.關於讀書的名言警句.

無意中發現了一段有關讀書的名言警句,摘錄如下與大家共勉。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E. 世界偉大哲學家

萊布尼茨(1646-1716)
德國哲學家、數學家、自然科學家。
萊布尼茨(G.W.Leibniz 1646-1716)生於萊比錫,卒於漢諾威。他自幼喪父,但作為萊比錫大學倫理學教授的父親,給他留下了豐富的藏書,他的母親很有學識和遠見,從小送他進萊比錫最好的學校學習,使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及學校教育。他從小就學慣用多種語言表達思想,並表現出超常的哲學天賦。1661年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又曾到耶拿大學學習幾何,接觸了伽利略、培根、霍布斯、笛卡兒等人的科學和哲學思想。1666年他在紐倫堡阿爾特多夫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
萊布尼茨博覽群書,他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遍及數學,邏輯學,物理學,地質學,哲學等,在化學,生物學,氣象學,心理學等領域也做了重要的工作。萊布尼茨善於吸收別人的思想,他善於用訪問和通信方式與人們討論問題,一生中曾與千餘人有過書信交往,留下了一萬五千多封信件。與他通信的有各種各樣的人士,既有科學界、哲學界的知名學者,也有各國的王侯皇妃,距離遠至中國。內容涉及歷史學、哲學、語言學、數學、邏輯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工程技術等等。這些信件記載著他的思想、見解和種研究成果。他的許多著作生前未發表,大量的手稿和書信現在還存放在漢諾威圖書館中。法國科學院准備在20世紀末出版《萊布尼茨全集》。

笛卡兒(1596-1650)
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出生於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和法官。一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兒留下了一筆遺產,為日後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經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的文化教育,讀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及其它自然科學。笛卡兒後來回憶說,這所學校是「歐洲最著名的學校之一」。1612年到巴黎的普瓦捷大學攻讀法學,4年後獲博士學位。1618年從軍。1625年返巴黎。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後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1649年冬,因患肺炎逝世。
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創始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恩格斯稱他為「辯證法的卓越代表」。同時笛卡兒又是一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狄德羅( Denis Diderot,1713-1784)
法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出生於朗格勒手工業者家庭。早年曾學神學和法律。1746年發表具有反宗教傾向的《哲學思想錄》,被政府當局下令焚毀。1749年發表《供明眼人參考的談盲人的信》,觸怒教會而被捕入獄三個月。出獄後著手主持編寫《網路全書》,用了近30年時間,完成這部科學巨著,從而成為網路全書派的領袖。
他肯定物質是唯一的實體,物質之外不存在超自然的精神實體。提出物質具有「感受性」,說明人的思維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認為萬物由物質元素構成,元素數日無窮,性質相異,由此組成各種不同事物。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屬性,物質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靜止只是相對的,「移動」和「激動」是物質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提出發展進化觀點,認為自然現象之間沒有絕對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認識論上,旨定自然界是認識的唯一對象,認識起源於感覺經驗。主張把感覺和思維結合起來,認識應當「從感覺回到思考,又從思考回到感覺」,但否認抽象的作用。提出認識的三種主要方法:觀察、思考和實驗。認為宗教是愚昧無知的產物,宣稱「上帝是沒有的;上帝創造世界是一種妄想」。
主要著作還有《對白然的解釋》、《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淡話》、《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拉摩的侄兒》等。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出生於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據說他父親是石匠,母親是助產婆。他早年繼承父業,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後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於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當時有人將他看作是智者,但他自認為和智者不同。智者是以各種虛假的知識教授青年,而他所要尋求的則是真正的知識。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能的人。
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在戰爭中表現得頑強勇敢。他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在任上他不顧眾人的反對,否決過對6位將軍的不正義的判決。30僭主復辟時,他曾拒絕和他們合作。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後,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鴆而死。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麼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在柏拉圖的對話中,《申辯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敘述了蘇格拉底被審判時的自辯以至服毒前的談話;他的其它早、中期的對話,也都以蘇格拉底作為主要對話者,闡述各種哲學思想。

霍爾巴赫 (Paul Henri Dietrich baron d'Holbach,1723-1789)
法國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出生於德國巴伐利亞一個商人家庭。幼年應伯父邀請,隨同父親移居巴黎。曾就學於荷蘭萊頓大學,畢業後回巴黎取得法國國籍。不久即結識狄德羅等人,成為《網路全書》主要撰稿人之一。
最大成就是把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世界觀加以系統化。認為自然是物質和運動的總匯,物質是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具有質的多樣性。肯定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本質屬性,從不同角度對運動形式作了分類,但最終又把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強調一切事物都處於必然的因果聯系之中,但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等同起來,否認偶然性的客觀存在。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約;人的靈魂是肉體的一部分,與肉體同生共死。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認為感覺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它是客觀事物作用於感官的結果。否認上帝的存在,指出宗教是「神聖的瘟疫」,宗教起源於人們的恐懼和無知以及神學家的欺騙,提出消滅宗教的唯一途徑,就是宣傳無神論,教育人民,啟發人的理性。
主要著作有:《揭穿了的基督教》、《神聖的瘟疫》、《自然的體系》、《健全的思想》、《社會的體系》等。

黑格爾(1770年一1831年)
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
早年在圖賓根大學學習,曾經嚮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但後來畏懼雅各賓派專政,並與普魯士專制王朝妥協。從1801年起,先後在耶拿大學、紐倫堡中學,海得爾堡大學和柏林大學任教,1830年升為柏林大學校長。
黑格爾的哲學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階級既想革命而又怯懦的階級特性。他的哲學體系是保守的,而其辯證方法本質上是革命的。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於它永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
黑格爾把個人意識的階段、社會意識的階段以及觀念在宗教、藝術和哲學的形式之下最終達到其自我認識的最高階段都列入第三階段。他宣布哲學是「絕對知識」,並認定自己的哲學就是觀念自己發展的最後階段。這就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黑格爾哲學中最有價值的是他的辯證方法,但是,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窒息了他辯證法的革命精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擯棄它的唯心主義外殼,加以革命的改造,創立了唯物辯證法。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一。
黑格爾的主要著作有:《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小邏輯》、《自然哲學》等。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唯物主義哲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馬克思的親密戰友。生於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市(現為烏培塔爾市),父親是紡織廠的廠主。1837年中學沒有畢業就被父親所迫去經商。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期間經常到柏林大學聽課,參加了青年黑格爾小組。
1844年2月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用社會主義觀點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進行了批判。1844年8月底,會見了馬克思,結成終生為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奮斗的親密戰友。同年合作了《神聖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1845年3月寫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第一次指明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1845年移居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
1847年同馬克思一起加入共產主義者同盟,先後為同盟起草了綱領草案《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和《共產主義原理》,並和馬克思合寫了同盟的正式綱領《共產黨宣言》,創立了馬克思主義。
1877—1878年寫了《反杜林論》,對大肆攻擊馬克思主義的杜林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擔負起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淪》第二、第三卷等文獻的工作,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
1888年寫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系,詳盡地闡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1889年親自參加領導第二國際的建立,指導它的活動,並同形形色色機會主義進行斗爭。1895年8月5日在倫敦病逝。

列寧(1870.4.22-1924.1.21)
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也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名烏里揚諾大,生於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大斯克)。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攻讀法律,因參加革命活動曾被捕。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寫《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批判民粹派,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900年12月在德國萊比錫創辦了《火星報》,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建黨作準備。1904年寫成了《進一步,退兩步》,提出無產階級政黨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統一組織。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爆發後,於7月寫成《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指出了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行到底,並把它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同年11月回國直接領導革命斗爭。1908年寫成《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批判了唯心主義,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捍衛了哲學的黨性原則。1908-1912年,致力於總結俄國第一次革命的經驗,反對取消派和召回派,並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首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15年8月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第一次得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結論。

馬克思(Karl Marx,1818.5.5- 1883.3.14)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唯物主義哲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的一個猶太籍律師家庭。1835—1841年先後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1842年4月起為《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被聘為該報主編。1843年10月遷居巴黎,同德國、法國秘密工人團體建立聯系。1844年初創辦《德法年鑒》,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等文章,第一次指出無產階級是唯一能消滅剝削制度的階級,工人運動必須與科學的世界觀相結合。1844年與恩格斯合寫了《神聖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845年遷居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這里寫了《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845—1846年與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指明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
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於1561年出生於倫敦,是伊麗莎白女王手下一位高級政府官員的次子。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是三年後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麼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一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
他的政治生涯就是在此後不久開始的。二十三歲時他被選為下議院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女王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一次因欠債而被捕)。
培根成為一位躊躇滿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動一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生了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於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採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
名言: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辯是非,作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F. 不同的法學流派對法的本質是如何理解的

馬克思主義關於法的本質的學說
(一)法的正式性
1、法的本質最初表現為法的正式性又稱法的官方性、國家性
2、法的正式性總是依靠正式的權力機制保證實現
3、法的正式性總是藉助於正式的表現形式予以公布
4、法的正式性表明法律是國家一=意志的體現
(二)法的階級性(法的國家意志性和階級意志性)
1、法體現統治階級意志,有整體性
2、法體現統治階級意志,要經歷一個復雜的過程
(三)法的社會性(法的物質制約性)
1、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是指統治階級賴以建立其政治統治的經濟基礎
2、從根本上說,法決定於一定的經濟關系(經濟基礎)
3、法不是統治階級任性、專橫的表現,它不違背客觀規律
4、法的社會性是法的本質的最終體現

其他關於法的本質的學說
一、神意說 托馬斯阿奎那認為:神的智慧是一切法律的淵源。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又是智慧的化身。神的智慧本身具有法律性質。

二、理性說 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指出:法是最高的理性;理性在人類智慧中穩定而充分發展之時,就是法律。五大法學家之一的蓋尤斯更明確的說:在所有的人中確立的,並得到全人類平等遵守的自然理性,就是萬國適用的法。

三、主權命令說 英國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說:國法對每一個臣民來講,是那些由國家通過口頭、文字或其他足以表示意志的方式下達給他的規則,離開主權權利的命令,便不可能有是與非、正義與非正義

四、意志說 法國思想家讓盧梭指出:法律是人民自己的意志。人民服從法律就是服從自己的意志

五、自由說 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法就是那些使任何人的有意識的行為按照普遍的自由法則確實能與別人有意識的行為相協調的全部條件的綜合。黑格爾指出:任何定在,只要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就是法;法就是作為理念的自由

六、事物性質說 法國學者孟德斯鳩認為: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事物的性質」就是法的精神

七、民族精神說 德國歷史法學派學說,其創立人卡爾馮薩維尼指出:法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特性和民族共同意識的體現。

八、利益說 德國法學家魯道夫馮耶林強調法的目的,認為:法是以強製作為保障的社會目的的體系。

G. 求哲學家及文學大師的大名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
古羅馬哲學家回:盧克萊答修
中世紀經院哲學:奧古斯丁(懺悔錄,論自由意志,上帝之城)
近代英國經驗論哲學:霍布斯(論人性),休莫(人性論)
十八世紀法國哲學:梅葉(遺書),拉美特利(心靈的自然史),愛維修(論精神)
德國古典哲學:費爾巴哈(幸福論)

狄更斯(荒涼山莊),雨果(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莫泊桑(一生)
霍桑(紅字),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果戈里(死魂靈)屠格涅夫(父與子),陀思妥耶夫斯基(戰爭與和平,罪與罰),列夫.托爾思泰(復活,安娜.卡列尼那),綏拉菲莫維奇(鐵流),法捷耶夫(青年近衛軍),高爾基(母親)
紫氏部(原氏物語),泰戈爾(戈拉)

H. 智能題目和一個著名的作家他為什麼沒有作品

安徒生(1805—1875)丹麥作家。1805年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游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游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志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他的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於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於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了一部《沒有畫的畫冊》。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了不少游記,如:《一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了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1847年在英國結識了狄更斯。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了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後》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並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新青年》1919年1月號就刊載過周作人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譯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蘭、張近芬合譯的《旅伴》。此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開明書店陸續出版了安徒生童話的譯本、安徒生傳及其作品的評論。譯者有鄭振鐸、茅盾、趙景深、顧均正等。不過解放前的譯本都是從英語、日語或其他國家文字轉譯過來的。解放後,葉君健對安徒生原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直接從丹麥文把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全部譯成中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葉君健譯的《安徒生童話選集》。

1805年4月,一個嬰兒出生在一張由棺材板拼成的床上。他大聲啼哭著,彷彿抗議上帝將天使貶謫到人間。教士安慰惶恐的母親說:「小時候哭聲越大,長大後歌聲就越優美。」果然許多年後,這個天使用夜鶯般的歌喉向全世界唱起歌兒了,即使是聖誕老人,也並不會比他更有名氣。他的名字,就是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丹麥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波拿巴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威廉·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游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游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志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他的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於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於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了一部《沒有畫的畫冊》。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了不少游記,如:《一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了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1847年在英國結識了狄更斯。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了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後》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並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新青年》1919年1月號就刊載過周作人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譯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蘭、張近芬合譯的《旅伴》。此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開明書店陸續出版了安徒生童話的譯本、安徒生傳及其作品的評論。譯者有鄭振鐸、茅盾、趙景深、顧均正等。不過解放前的譯本都是從英語、日語或其他國家文字轉譯過來的。解放後,葉君健對安徒生原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直接從丹麥文把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全部譯成中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葉君健譯的《安徒生童話選集》。

1805年4月,一個嬰兒出生在一張由棺材板拼成的床上。他大聲啼哭著,彷彿抗議上帝將天使貶謫到人間。教士安慰惶恐的母親說:「小時候哭聲越大,長大後歌聲就越優美。」果然許多年後,這個天使用夜鶯般的歌喉向全世界唱起歌兒了,即使是聖誕老人,也並不會比他更有名氣。他的名字,就是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德國民間文學研究者,語言學家,民俗學家。1786年2月24日生於美因河畔哈瑙的一個律師家庭,1859年12月16日卒於柏林。1803年入馬爾堡大學學法律。1829年威廉擔任了大學教授。1837 年格林兄弟和另 外5位教授因寫信抗議漢諾威國王破壞憲法而被 免去教授職務 ,這7位教授被稱為格廷根七君子。1840年底應普魯士國王威廉四世之邀去柏林,任皇家科學院院士,並在大學執教。1848年雅科布被選為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代表。去世後葬於柏林馬太教堂墓地 。

從1806年開始,致力於民間童話和傳說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兒童和家庭童話集》(兩卷集)和《德國傳說集》(兩卷)。

威廉·格林(1786-1863)與雅科布·格林(1785-1863),出身官員家庭,均曾在馬爾堡大學學法律,又同在卡塞爾圖書館工作和任格延根大學教授,1841年同時成為格林科學院院士。是德國的兩位博學多識的學者——民間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歷史學家。但他們最卓越的成就,卻是作為世界著名的童話故事搜集家,以幾十年時間(1812-1857)完成的《兒童和家庭童話集》,即現在俗稱的「格林童話」,它包括200多篇童話和600多篇故事。其中的代表作如《青蛙王子》、《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等均膾炙人口。由於這些童話源自民間故事,作為學者的格林兄弟又力圖保持它們的原貌,因此其中篇章大多顯得比較粗糙,更適合低幼兒童閱讀。

I. 獵人筆記 人物形象

1、霍利(黃鼠狼):農奴,聰慧能幹、有精明的頭腦、是個實用主義的人物、但為人很邋遢;

2、卡里內奇:農奴,為人忠誠、心裡非常的善良,人物有自由主義,也非常的浪漫,屬於妻管嚴;

3、卡里內奇:有精明的頭腦、為了一切達到目的,是一個很貪婪的人物(一直想提高霍利的租金);

4、霍利的老婆:欺軟怕硬(懼怕丈夫,欺壓兒媳婦們,毆打家裡的狗)。

(9)歷史學家霍爾擴展閱讀

《獵人筆記》是19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問世的。這時正是俄國解放運動從貴族革命向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過渡的時期,是俄國社會生活處在大轉變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俄國專制制度腐朽的本質更加暴露出來了,農奴制度的危機更加加深了。

從20年代起,俄國的農奴制度就進入了危機階段,並且,這種危機在不斷地加深著。資本主義在俄國逐漸地發展起來了。它猛烈地沖擊著農奴制度,使農奴制度的經濟逐漸解體了。應該說,農奴制經濟的解體,是農奴制危機的根本原因。

同時,農民反對農奴制度的斗爭也在不斷地加強著。據統計,從1826年到1850年,農民騷動達到了576次。此外,這時平民知識分子的革命家,正在逐漸代替著貴族革命家,參加革命運動的進步力量擴大了。屠格涅夫正是在俄國解放運動的深刻影響下創作了《獵人筆記》。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霍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