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句麗歷史的真實到底是什麼
高句麗即是中國的歷史也是韓國的歷史。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版國東權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麗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專業研究高句麗史、民族邊疆史的歷史學家耿鐵華先生的《中國高句麗史》、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都指出高句麗有60萬軍隊。
(1)高句麗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史載高句麗其人性凶急,有氣力,習戰斗,好寇鈔,沃沮、東濊皆屬焉。這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上亦有描繪,比如洞溝12號壁畫墓的斬俘圖和三室墓第一室北壁的攻城圖等。
攻城圖整個畫面為某個城的一角,城門緊閉,城外有二將乘騎手持長矛,正在酣戰,人馬均著甲胄。
⑵ 高句麗的歷史
高句麗與中國的關系,或許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帶過,其實高句麗的戰略意圖還是很清楚的。打開地圖,高句麗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占據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敵:西面為漢遼東、玄菟〔註:第二玄菟郡〕二郡,南為樂浪、帶方二郡,北面是夫余,東邊有沃沮。因此,除了對周邊小邦和夫余、沃沮進行吞並、打擊外,對中國歷代王朝採取了時戰時和的態度,但中心是圍繞著蠶食、兼並上述四郡進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強大時採取稱臣納貢的恭順態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國家分裂,即乘機入寇侵掠,以收漁人之利。中間雖幾經反復,有幾次還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報復性討伐而幾乎亡國,但在五世紀初還是完全達到了其戰略目標:上述四郡先後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後征服,西至遼河,東、北已無強敵,東南與百濟、新羅接壤。其後鑒於北魏已興,向中原內地進取的可能性不大,長壽王於427年從丸都城遷都平壤,致力於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以打擊百濟、新羅為主;對中國則以遼河為界,採取守勢。當中國再次統一起來後,高句麗以其倔強,擊敗了隋煬帝大軍的進討。後來又與唐朝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二十餘年的戰爭,最後終於在內部分裂,外部強敵壓境的局面下滅亡。
1、高句麗與東漢:打打停停
2、高句麗與公孫氏:遠交近攻
3、高句麗與曹魏:毋丘東征
4、高句麗與前燕:千鈞壓頂
5、高句麗與後燕:攫取遼東
6、高句麗與南北朝:封貢不絕
7、高句麗與隋朝:煬帝三征
8、高句麗與唐朝:最終敗亡
上面1-8是標題,全文內容太長超過網路的限制,沒法發出來,你要有興趣的話可以直接問我要。
⑶ 關於高句麗歷史
http://ke..com/view/5801.html?wtp=tt
看這里,非常詳細版。權
⑷ 三征高句麗的歷史背景
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北周北齊的統一,就沒有後來南北朝的統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統一全國理想的時候,不幸於出征前夕病逝。
隋朝的開國之君楊堅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濟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國力盛極一時。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採取對外進攻戰略,擊敗了契丹、土谷渾等周邊勢力。
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這里將高句麗政權所佔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
這時的高句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句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句麗人占據遼東大部,高句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句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高句麗與隋的關系逐漸進入戰爭狀態。
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 ,並多次小規模襲擊隋遼東地區。高句麗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系,繼北朝之後,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由於此時百濟與新羅聯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586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直至高句驪滅亡。歷時83年。
因高句麗多次小規模襲擊隋北部邊疆。對此隋高祖很不滿並致書平原王高湯:「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後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後,隋高祖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聯盟,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並對隋表示臣服。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後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嬰陽王聯合粟末靺鞨先發制人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
當時在東北地區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句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
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余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沖擊退。 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待之如初。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句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
⑸ 『求助』關於高句麗的神話故事或歷史故事
鴻煊 (鴻:大也 煊:光明) 王允和呂布等人共同策劃孔融不肯三國歸晉。?曹操又下詔讓劉備討伐袁術。劉備帶領關羽領兵出發
⑹ 高句麗王朝的歷史屬於中國的歷史嗎
在過去的很長時期里,由於中國學術界對高句麗的歷史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而將高句麗與三韓人王建公元918年建立的高麗王朝混淆,也正因此,使高句麗被不少中國學者誤認為是韓國古代國家。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學者對高句麗歷史研究的深入,中國史學界意識到了這一嚴重歷史判斷錯誤。為糾正這一錯誤,現在中國史學界已出版了大量有關高句麗的歷史專著。如劉子敏先生的《高句麗歷史研究》、耿鐵華先生的《中國高句麗史》、馬大正等先生的《古代中國高句麗歷史叢論》、《中國高句麗歷史續論》、楊軍先生的《高句麗民族與國家的形成和演變》等等。
在中國史學界,「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國,與位於現在韓半島上的王氏高麗(建立於公元918年)是兩個除了名稱,在主體民族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區別的國家」的歷史觀點已成為共識。但是,韓國的學者對此持有異議。韓國歷史學者多認為高句麗只屬於本國歷史與中國無關,他們認為高句麗人創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明,曾建立了與古代中國平起平坐的大帝國。其代表著作有徐炳國所著的《高句麗帝國史》與申瀅植所著的《高句麗史》。
最初的高句麗國家的統治中心在今天中國吉林省的集安與遼寧省的桓仁一帶,與韓半島的關系不大。
據日本學者田中俊明的統計,公元32年至666年的643年中,高句麗向中原歷代王朝朝貢總計205次。其中,32~423年的391年時間里,朝貢僅有17次,平均23年才發生一次。而423~666年共朝貢188次,平均1.3年一次。(註: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高句麗的歷史前期,其隸屬於漢王朝的隸屬性十分強,並不需要向中原王朝朝貢,在早期,其甚至不具備這樣的資格。而在東漢末年以後,中原處於分裂中,此時高句麗政權已初具規模,但中原的混亂使其沒有朝貢的具體對象而不需要經常性的朝貢。後期由於北魏這樣的北方中原強大政權的建立,出於政治與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句麗遂大大增加了朝貢的頻率與次數。)
雖然高句麗內部政治組織在向國家演進,但在其步入國家之初,其性質卻仍是中國地方行政組織。從南北朝至隋唐,中國歷代王朝對高句麗的封號總是帶有地方行政機構長官的性質,就可以證明這一點。
早在公元4世紀中葉,前燕就已經封高句麗王為營州刺史。自此之後,歷代高句麗王一直承襲著都督營州諸軍事、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都督遼海諸軍事等具有行政管轄權的官職。自435年以後,歷代高句麗王還經常帶有領護東夷中郎將、領護東夷校尉的頭銜,表明中原朝廷授予其代表中央政府管轄東北各少數民族的權力。這一切,都明顯反映著高句麗政權作為中國中央王朝地方行政組織的特性。此時的高句麗絕不是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
隨著高句麗國家的發展與成熟,高句麗作為中國的地方政權,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中央王朝對高句麗政權的態度也在發生著變化。自6世紀末期開始,中央已不再授予高句麗王具有地方行政管轄權的官職,而是改授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等散官與勛官,這表明中國中央王朝對作為其地方政權的高句麗的獨立傾向十分不滿,已開始不再授予其管轄東北各地的權力。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這種矛盾不斷升級,最終演變成隋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隋唐征高句麗,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試圖獨立的地方政權的征討,是古代中國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斗爭,而不是國與國之間的侵略戰爭。
韓半島南部的百濟、新羅,與高句麗之間長期混戰,相互之間的疆域伸縮變化也比較大。唐王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在百濟故地設熊津等5都督府,在高句麗故地設安東都護府,並以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最終確立了在這一時期中國對韓半島的羈縻統治體系。
⑺ 高句麗到底是誰的歷史
高句麗其實是中國吉林一帶朝鮮族政權的歷史。只不過當時的版圖包含了吉林版,遼寧和現在朝鮮半島的權一部分而已。
我國朝鮮族人民的語言與朝鮮半島居民的語言相通就從那時開始的。
唐朝初年,大唐三征高句麗,打敗了這個政權,後將其並入了版圖。
⑻ 高句麗和高麗歷史。
1、高句麗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朝鮮半島沒有像樣的政權,戰國的燕長城是穿過鴨綠江,箕子朝鮮是周朝的地方諸侯,進入漢代之後為衛氏朝鮮取代,但依然是漢朝的藩屬。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漢滅衛氏朝鮮設置樂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鮮半島中部以北地區實行了和中原地區相同的統治方式。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內),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此時整個北朝鮮和韓國西部是唐朝的,為安東護府,此時的吉林和黑龍江為靺羯部落,新羅土地僅僅為韓國的東部。
2、高麗
唐朝東北一帶,自高句麗、百濟滅亡後,新羅亦漸衰。唐末,復分為高麗、後百濟及新羅三國,新羅末年,朝政腐敗,土地兼並盛行,農民起義連綿不斷。892年梁吉領導的江原道起義,規模較大。901年,新羅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奪起義軍領導權稱王,國號摩寰,後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殺裔稱王,定都開城(松岳),改國號高麗,建立高麗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3、高句麗與高麗的區別
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出現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學界以「王氏高麗」稱之。盡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系。
首先是兩個政權建立的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高句麗建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沒有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高句麗奉行擴張政策,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導致了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句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句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部分轄境為我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部分劃歸了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政權,一部分仍然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了內地,後與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後其王族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句麗最終消失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其次是轄境內居民構成不同。高句麗轄境內的居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居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句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之舊」的。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這些成員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最後是王氏高麗非高句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句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並未言自己是高句麗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同時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分析,如果王建是高句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反證王氏不是高句麗的後裔。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李朝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李氏朝鮮(李氏朝鮮經過中國明清兩朝逐漸發展為現代朝鮮和韓國),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
⑼ 高句麗歷史相關
「高句(gōu)麗(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現又叫「高氏高麗」)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包括沃沮和東濊),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高句麗王族姓高氏,有多種說法。《晉書》載「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後,姓高氏」;《三國遺事》載「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韻記》載「朱蒙初誕,舉國高之,故姓高氏
【高句麗中的文化】
高句麗人民以農業、漁獵為生,但農作物產量不多,使人民習慣節食。每年10月舉行秋收祭典「東盟」,祭祀國祖神、隧穴神,其間人民飲酒歌舞慶祝。高句麗社會崇尚厚葬,以石為棺,加以金銀等貴重陪葬物,外層多次封墳,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麗行一夫一妻制,並允許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謂「有婚嫁,取男女相悅,即為之」。成婚後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備的「婿屋」,待兒女長大,男方才可攜妻兒返回男家。另外,社會對弟娶寡嫂、寡婦再嫁等事是容許的。炎帝曾三次出現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五號墓四號和五號壁畫上,證明了高句麗也是炎黃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