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世界茶自然歷史博物館

世界茶自然歷史博物館

發布時間:2021-02-12 13:58:26

㈠ 深圳茶博園茶博物館是什麼概念

館內不僅設有來資料茶史源館、茶藝館、表演車間等區域,而且提供採摘、品茗、購茶等服務,通過茶之境、茶之源、茶之史、茶之俗、茶之香等再次全面呈現了茶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
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
中國茶文化融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一本好書,一杯香茗,興致所至,便悠然自得
通過茶歷史文化的展示,為茶博園的商業環境做到文化背書,同時以文化吸引文化展示功能吸引大量遊客到園區,也是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一張文化名牌
博物館教育也是茶博物館內的一大版塊,茶文化推廣小組將進行文化輸出,向社會,向校園。走進社區,走進課堂,為中華文化精華部分進行推廣與教育,從茶方面最大程度的培養人民文化自信

㈡ 茶葉博物館觀後感

以茶為伴

茶是我們杭州一大特產。今天我們就來到「茶葉博物館」,來探訪那有淵源歷史的茶。

一進博物館,看見一個刻有「茶」的石碑,水在石碑上「嘩,嘩」的流,讓人立刻進入了幻想,多麼美啊!

之後是前言,概括的介紹了茶。

接著就是茶的歷史了,大多以畫為主,旁邊還有許多典故,介紹。

我們看得津津有味,學到了許多知識,像制茶的過程,還有茶的來源。

不禁痴迷於茶了,看了一幅畫,看了一則介紹。慢慢地走,默默地看,看了一篇又一篇,累了,也不願停下來。這可能就是茶的魅力吧!

還有一些特殊的茶名,像緊壓茶、造型茶。

再有就是茶具廳,大多都是場景,有大廳,有茅屋,有卧室……無一不擺上一套茶具。沒想到,茶是這么深受人的所愛啊!

站在山上,山下的景色盡收眼底,有博物館,品茶的亭子,但最美的還是那一大片翠綠——茶園。

遠遠望去,只看見一顆顆綠色的小絨球,但細看,每一片葉子都挨得那麼緊,密密的組成了「綠球」。

在博物館里我學到了以往沒有的知識,我知道了乾隆、康熙愛茶,我知道了「神農嘗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而解之」茶有葯的效用。

但我在茶園感受到的是大自然和人的偉大的傑作。人們在大自然探索,發現了茶,才有品茶等享受。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茶可以令人痴迷,可以令人健康。我不覺已被茶迷惑

㈢ 世界茶文化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茶文化博物館設有茶藝表演廳、中華茶史廳、中國烏龍茶展示廳、中國茶葉品種廳、中外茶具廳、茶事書畫廳、中華茶韻全國攝影大賽精品展廳、展示悠久文明的中華茶文化。並設有貴賓廳和可容納1300人的多功能活動大廳。
茶藝表演廳
是各地遊客觀賞茶藝表演、品嘗世界名茶鐵觀音的休閑所在,也是近觀藍溪美景,眺茶鄉風光的最佳位置。
中華茶史廳
以介紹我國茶葉起源、傳播、發展、功用為主題的展廳,它是我國茶文化歷史的一個縮影,在這里可以從中領略到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茶葉發展、茶葉出口史略。
中國烏龍茶展廳
全面、系統介紹了中國烏龍茶起源、傳播、發展,特別是安溪四大名茶鐵觀音、黃金桂、本山、毛蟹神話般的起源傳說,展示古老茶鄉人民的智慧,體現烏龍茶的獨特神韻,領略茶鄉的風情。
中國茶葉品種廳
匯集了我國綠茶、紅茶、青茶、黃茶、白茶、黑茶六大茶類200多個品種,以及各種深加工茶葉產品,猶如中國茶葉大觀園,足不出戶便可飽覽天下各類茶葉品種。
中外茶具廳
展示國內外各式茶具,有台灣鑒定杯、景德鎮花瓷壺、德化白瓷、宜興紫砂、福州壽山石壺等等有本國茶具,也有來自越南、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外茶具,形態各異,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茶事書畫廳
這里充滿茶文化氣息、茶文化精神,匯集來自全國各地著名書法家、畫家茶客的作品以及中央、省市各級領導對茶都關懷、題詞、是盡情吮吸茶文化甘露,學習繼承發揚茶文化的理想場所。
中國茶韻全國攝影大賽精品展廳
以中華茶業史上首次通過攝影藝術全面展示博大精深茶文化活動。2000年由人民日報社攝影部、市場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安溪縣人民政府聯合組織全國徵集「鐵觀音」杯全國攝影大賽評選出的優秀作品為主題的展示廳,它以攝影體現了茶園風光,茶藝文化,茶具繽紛,茶館風情,茶業古今,茶韻流長。是用攝影精品弘揚中華茶文化的嶄新的形式。

㈣ 開茶文化博物館需要哪些條件

巍峨華夏,禮節之邦。酒助武魂,茶養文韜。"烏金凌眉"此中所顯現的人類社會內形態文化容精神,是透過演繹茶與自然、茶與人的生活、茶與社會形態之間的氣韻關聯,升華凝聚一種中華人的共同體本質之中崇尚和平、熱愛自然、感觸領悟天地、鍛造風致的高貴情操,這正是今日我們復興中華人的共同體,傳統文化最為寶貴的精神傳承。品味烏金凌眉,感悟大唐茶道"正是在這類中漢文化獨占的違景下,產生的一種具有儒雅妙韻、謙和恭讓的人類社會形態文化精神。任臣氏茶是漢文化的典型代表.

㈤ 梅州旅遊必去十大景點有哪些,比較值得去的是哪些

我們去梅州旅遊,必去的觀光景點有十個,分別是:梅州雁南飛茶田景區、雁鳴湖旅遊度假村、橋溪客家民俗文化村、葉劍英紀念園、龍岩寺、盤古步行街、葉劍英紀念館、丙村仁厚溫公祠、南華又廬、王壽山。


下面我重點介紹兩個最有特色的景點:



雁南飛茶田景區


景區是4A級的度假村,度假村內有居住別墅,古典的園林,純天然的農家菜,特色的客家美食,文人雅客喜愛的涼亭、充滿詩情畫意的小屋,優美的自然風光,好嚮往這種生活。度假村背靠陰那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一個融茶葉生產、生態公益林改造、園林綠化、旅遊觀光、度假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和旅遊度假村。雁南飛茶田把農業與旅遊有機結合,融茶葉、水果的生產、生態公益林改造、園林綠化和旅遊度假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和旅遊度假村。

㈥ 中國茶葉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中國茶葉博物館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展覽面積2244平方米。1990年10月起開放,是國家旅遊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興建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由於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2007年5月24日,中國茶葉博物館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

茶葉博物館作為展示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建築選址在杭州西湖龍井茶的產地雙峰一帶,從而設計出了茶史、茶萃、茶事、茶緣、茶具、茶俗6大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展示空間,從不同的角度對茶文化進行詮釋,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一號樓為陳列大樓,設5個展廳。茶史廳介紹中國茶葉生產、茶文化的發展史,茶萃廳展出中國名茶和國外茶葉的樣品,茶具廳展示中國各歷史時期茶具的演變和發展,茶事廳介紹種、制茶、品茶的科學知識,茶俗廳介紹雲南、四川、西藏、福建、廣東以及明清時期的飲茶方法和禮儀,反映中國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二號樓用作外賓接待和學術交流。
三號樓設6個不同風格的茶室,供參觀者品嘗各茶系的飲茶風味。
在四號樓,參觀者可以欣賞到古今中外的茶藝和茶道表演。館內建築具江南園林特色,曲徑假山和周圍茶園相映襯,把參觀者帶入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氛圍之中。 茶是中國對人類、對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貢獻之一。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茶業和茶文化是由茶的飲用開始的。幾千年來,隨著飲茶風習不斷深入中國人民的生活,茶文化在我國悠久的民族文化長河中不斷豐厚和發展起來,成為東方傳統文化的瑰寶。近代茶文化又以其獨特的風采,豐富了世界文化。
今天,茶作為一種世界性的飲料,維系著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深厚的情感。 茶,自神農最初發現和利用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已吟詠了幾千年之久.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句古老的俗語,道出了茶與中國人民的不解之緣。
關於茶事, 歷代茶人進行了無數次探索和嘗試。自陸羽《茶經》問世,茶事方大行其道。
古往今來,茶之種、之制、之器、之藏、之飲、之用各有其術,各有其道,各有其情。 走進博物館,首先帶給人的是震驚:它沒有圍牆。一般博物館給人的感覺都是庄嚴肅穆的,有一種泱泱經典文化的架子。但茶葉博物館整個地打通了圍欄和圍牆,僅在需要阻隔的地帶,密植帶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攔,營造出一個「館在茶間、茶在館內」的生態型無圍牆博物館,它彷彿在告訴人們:我們沒有門檻,我們歡迎每位客人的到來。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卻是一個茶文化氛圍相當濃淳的休閑景區,處處彰顯了人文主題和茶文化韻味,以獨具江南風味的園林藝術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專題展示吸引著廣大茶文化愛好者和中外遊客。
腳下的路,一下子奪走了所有的視線。以天然石材鋪就的路面上出人意料地鑲嵌了來源於歷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書法、繪畫作品、陶瓷題記、摩崖石刻中的100個「茶」字或「茶」的別稱(如荈、詫、荼、茗等),或行雲流水,或渾厚蒼勁,或奔放不羈,或古趣盎然,人們不禁陶醉於這書法篆刻的藝術天堂里,既有書香墨韻,也聞到了濃濃的茶香,茶未至,香先到。
不知不覺走完這條名為「雙香徑」的茶道,來到了茶博西北角,一條橫貫茶博,頗具茶韻的水系,成為茶博游覽的景觀軸,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水為茶之母」 的主題,力現「茶」與「水」的交融關系。水系利用山勢,引進錢塘江活水,從茶博的西北角一直貫通到東南角,與館外山澗溪流相匯合,以經天然瀑布長年沖刷的天然大岩石駁岸,並在溪底鋪就一層鵝卵石,採用深潭蓄水、分層築壩、湧泉、山澗、溪灘等處理手法,讓水流逐級而下,恰似九溪十八澗,形成疊水效應。 順水而下,水系兩旁是特色茶樓和室外品茗專區,出東南,則來到了茶博文化的精粹——陳列大樓,這里有著源遠流長的中華茶文化,水景到此漸至收尾,整一條游覽線路既顯通暢連續,又寓意深遠。
走進陳列大樓的序廳,頓時被淙淙水聲吸引,只見一面水幕從十米高處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潤著偌大一個綠色的 「茶」字,顯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鬱郁蔥蔥。這動靜結合的設計,象徵著中華茶文化之源遠流長,詮釋了茶與水、自然與人的親和關系,突出了展覽的主題。
茶葉博物館的文化展示是吸引人的,這里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整個展覽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緣等六個部分,多方位、多層次、立體地展示茶文化的無窮魅力。
徜徉在展廳,最讓觀眾流連的是繽紛再現的各地茶俗。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敘述著各民族人民飲茶、愛茶的日常生活。藏民家的酥油茶,觀眾可以親自動手打制;模擬的大茶樹下,「竹爐湯沸火初紅」的是雲南傣家的烤茶;臨江而設的茶攤七星灶正旺,拾階而上,遙望巫山雲雨初霽;斜陽下回眸徽商茶莊前迎風飄曳的「茶」幌,宛若回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那個年代。茶莊的一側,福建的功夫茶道正在上演,莊重典雅的茶藝小姐正在為您泡製一壺釅釅的鐵觀音,而駐足觀賞的人早已成為別人眼中的風景了。
從原始森林的野生大茶樹切片到各種栽培茶樹標本;從良渚時期粗朴簡陋的飲器到明清精美絕倫的宮廷茶具;從茶籽化石到民族風格濃郁的茶俗場景,一件件珍貴的文物,輔以精心設計的文字、圖片、圖表,製作精良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雕像,以及優雅動人的音樂,演繹了數千年的文明進程。
茶博館的陳列有許多獨特的創意,它努力增加直觀感,提高觀眾的感性認識,一改傳統博物館只准看、不準動手的規矩,盡可能地為觀眾提供參與機會,提高觀眾的參觀興趣。
有的展廳設開放陳列區。茶萃廳陳列了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及再加工茶等共三百餘個茶樣實物,被分門別類地安放在圓柱狀茶樹形檯面上,同時配有相應按鈕。只要觀眾戴上耳機,點擊標本旁的按鈕,就會有一個娓娓動聽的聲音介紹相關的茶葉知識。同時在開放區還陳列著各種緊壓茶,有金瓜茶、筍殼茶、七子餅茶、方磚茶、茯磚茶等等,小的直徑不過一、二厘米,大的直徑竟超過一米。只要觀眾有興趣,就可以用手去觸摸,甚至可以用嗅覺去感受它的香味。
在茶事廳,開放的陳列再一次讓觀眾有機會去感覺茶葉的全部,從茶樹的種子、枝幹到果實;從一片葉子到可口的茶飲料……只要轉動轉盤,各類茶葉適宜的沖泡時間、茶葉用量、茶與水的比例等知識一目瞭然。「三沸圖」形象地說明了茶聖陸羽在《茶經》里提出的,「魚眼、蟹眼、騰波鼓浪」的「三沸」之說。
多媒體的使用,使有限的展示得到無限延伸。整個展覽共設置了五台多媒體觸摸屏,將與茶文化有關的社會政治、經濟、音樂、詩歌、繪畫、舞蹈、宗教等元素被有機地串合起來,編入電腦程序,只要用手輕輕一點,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源源傳來。有獎競猜的多媒體系統更加吸引觀眾,點擊滑鼠,就可以獲得一份知識獲得的喜悅。
在茶葉博物館除了能欣賞到專業的茶文化展示外,還能在視野范圍中不斷地加深和拓寬知識,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氛圍。 公園般地博物館,對周邊植物配置進行了精心地處理,不遺餘力地利用植物的特色配置凸顯主題,將茶文化不斷向周邊環境延伸。有品種各異屬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與茶樹進行性狀比較;有觀賞性強且可供泡飲的植物,如絞股藍、玳玳、大葉冬青、六月霜、枸杞、茶條槭、薄荷、茉莉、魚腥草、野山楂、玫瑰、桂花、金銀花、杭白菊等等。既增加科普性和趣味性,營造出特色植物景觀,同時在配置上有層次,又有茶文化特色。徜徉於博物館,不經意地看去,是個不露人工痕跡的生態公園,但細細觀察,每座橋,每個水池都有著詩意般的名字,都蘊涵了生動的文化故事,就連一草一木都具名目,都有文化韻味。
茶博還有一個獨特的、開放性的茶樹品種資源圃——嘉木苑,這是一個生動的專題性茶樹園,展示了100多種千姿百態的茶樹品種。許多品種間差異明顯,除了尋常所見的灌木型茶樹外,還可見到喬木型大茶樹,如烏牛早、黃葉早、肉桂、毛蟹、雲南大葉等大茶樹等等。資源圃還對各種茶樹品種的產地、名稱、適制茶類等立牌說明,營造出一處鮮活的室外展區。坐落於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葉採摘季節還向觀眾表演炒茶,展示炒茶技藝和茶葉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遊客對茶葉製作工序的了解,是對展廳陳列的生動補充。
精心的植物配置和品種園,大大充實了茶博茶文化的內涵,並成功地將茶文化從單一的視覺展示中解放了出來,向周邊環境延伸,形成可觀、可觸、可感的新體驗。 茶葉博物館的環境小品也非常吸引人們的眼球。300多個形態各異、雕刻精美的柱礎,或安置於玻璃長廊柱子下,或作為環境裝飾,或供遊人小憩。柱礎石質不同、大小不等、形狀各異,顯示了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身世,包涵著豐富的人文和古代建築藝術的信息。在博物館中,總能看到不少遊客對道路兩邊的柱礎發出嘖嘖的贊嘆聲,這些精巧玲瓏的石墩子,盡管經歷年代久遠的風雨剝蝕,仍是依稀可辨,面面都有寓意祥瑞的石刻圖畫,寓意豐富,風采傳神。有了這些柱礎的參與,茶博的文化氛圍更顯濃郁,是茶文化的開枝散葉之地,還是一座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收藏所。
茶聖陸羽的仙風道骨讓人駐足不前,遠眺群山的陸羽,激發了人們對先賢的緬懷。茶博陸羽像為青銅制,高約2.5米,並配有低矮的茶桌,置茶爐、茶杯等品茗用具於上,陸羽則站立於旁,衣袂飄然,左手持一茶碗,右手持一茶書,回味著唇齒之間的茶香余韻,神態自若,氣勢生動。 安置於吉慶台附近的圭表和日晷也引起了人們格外的注目。雖為小品設置,其實是可以使用的。圭表和日晷均屬於我國流傳最古老的天文儀器,以太陽為觀測目標,根據測定日影長度來確定時間的計時儀器。
圭表是根據正午時表影長度的變化來測定節氣的、定年長的,由圭和表兩部份組成,圭表基座一周分別裝飾「宋代審安老人十二茶具圖贊」及「二十四節氣歌訣」。
日晷則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變化來定出時刻的,由盤和針兩部分組成,日晷一側裝飾「與日俱進」,另一側裝飾「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日晷所指的時間是本地實際的太陽時,即真太陽時,與常用的北京時間存在不等時時差。
圭表和日晷對我國古代的農事生產極有幫助,而茶葉生產也是屬於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利用圭表和日晷來測定茶葉採摘的節氣和時間,體現了茶事的季節性要求。圭表和日晷的設置既有助於人們了解更多的天文知識,可以根據提示親自動手測定時間和節氣,同時也將茶事活動納入了一個完整的農耕文化中來體現,顯現了茶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親密關系。
帶著輕松愉悅的休閑情緒,在茶葉博物館觀摩品味,累了,隨意地揀一處坐下,深深地呼吸空氣里桂花的甜香,渴了,挑一處有水聲鳥語的地方坐了,叫上一壺茶,細細地品,慢慢地讓茶香彌滿唇齒之間,便也就品出了一種閑情逸致、一種別樣的風雅來了。
這樣的風雅,是會被記取的,記取的一半在於茶博風情一半在於人文。走進了這龍井茶鄉,品出了另一番西湖煙月味,這種味道,正如杯中的茶,雖濃釅,卻也回甘久久。

㈦ 茶博物館作為茶文化旅遊資源有何特點

最大的特點當然是要跟茶葉,茶藝有關啊。還有相關的茶產區介紹,本地自己的茶文化歷史與 文化。

㈧ 杭州茶葉博物館中,茶的歷史誰能告訴我。

中國茶葉博物館位於西湖茶鄉龍井村南高峰下,佔地約3.7公頃,是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
博物館的主體由幾組錯落有至的建築組成,四周茶園簇擁,以花廊、曲徑、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連,富有江南園林的獨特韻味和淳樸清新、回歸自然的田園風光。
陳列大樓設茶史、花萃、茶事、茶具、茶俗5個展廳,分別為「茶的歷史」、「飲茶風俗」、「茶具藝術」、「名茶薈萃」、「茶健康」等5個專題。細致形象地反映了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和中國幾千年茶葉文明的歷史軌跡。風味茶樓又稱「研露漱香廬」,內設6個不同的茶室,供參觀者休息品茗。近年來中國茶葉博物館又新辟可供遊人參與的田間採茶、作坊制茶,以及品茶、鬥茶、購茶等豐富多彩的內容。
中國茶葉博物館不僅是我國茶史文物的收藏陳列館,同時也是一個研究茶文化和進行學術交流的中心。館內設有「國際茶文化交流館」和「學術交流演講廳」,為國內外的茶文化交流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首先是比較具體的、象形的元素,像很多茶葉包裝上都會印有茶壺、茶的葉子等形象,可以考慮將這種象形的元素抽象於建築中。
其次可以考慮能引起感官認同的顏色,比如說紫砂的壺的顏色,讓人一看到這種壺就能認同這個壺的功能,將其應用於建築也能引起人的認同感。
還有就是可以考慮博物館建築本身就是要有一定的莊重感、歷史感,涉及到茶文化,又難免要有悠久的歷史與之相聯,在設計中要有所體現。當然,要是將其設計的現代感很強也是一種途徑,畢竟現在生活的、設計的很多方面都提倡是要與時俱進的。具體的方案上的突破還是穩妥,都是建築設計師的選擇,還要綜合考慮當地政府、規劃部門或投資部門等甲方的要求。
0
中國茶葉博物館

3分(內容豐富)
編輯詞條
摘要

基本情況:
中國茶葉博物館是茶文化專題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面龍井路旁雙峰村。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展覽面積2244平方米。1990年10月起開放,是國家旅遊局、浙江省、杭州市共同興建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由於在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2007年5月24日,中國茶葉博物館被國家人事部和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
展覽情況:
茶葉博物館作為展示茶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建築選址在杭州西湖龍井茶的產地雙峰一帶,從而設計出了茶史、茶萃、茶事、茶緣、茶具、茶俗6大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展示空間,從不同的角度對茶文化進行詮釋,起到了很好的展示效果。
該館一號樓為陳列大樓,設5個展廳。茶史廳介紹我國茶葉生產、茶文化的發展史,茶萃廳展出我國名茶和國外茶葉的樣品,茶具廳展示我國各歷史時期茶具的演變和發展,茶事廳介紹種、制、品茶的科學知識,茶俗廳介紹雲南、四川、西藏、福建、廣東以及明清時期的飲茶方法和禮儀,反映我國豐富多彩的茶文化。
二號樓用作外賓接待和學術交流。
三號樓設6個不同風格的茶室,供參觀者品嘗各茶系的飲茶風味。
在四號樓,參觀者可以欣賞到古今中外的茶藝和茶道表演。館內建築具江南園林特色,曲徑假山和周圍茶園相映襯,把參觀者帶入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氛圍之中。
參觀須知:
名稱:中國茶葉博物館
地址:浙江杭州龍井路雙峰
票價:免費
開放時間:上午8:30—下午4:30
交通路線:市區內:公交27路、游3線至雙峰站下
杭州火車站(城站火車站)至茶博乘車路線:城站K7路至曲苑風荷站轉乘27路或游3線
中國茶葉博物館倚山而築,背倚吉慶山,面對五老峰,東毗新西湖,四周茶園簇擁,舉目四望,粉牆、黛瓦、綠樹與逶迤連綿、碧綠青翠的茶園相映成趣。博物館主體由幾組錯落有致的建築組成,以花廊、曲徑、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連,營造出富有江南園林的獨特韻味和淳樸清新、回歸自然的田園風光。
走進博物館,首先帶給人的是震驚:它沒有圍牆!一般博物館給人的感覺都是庄嚴肅穆的,有一種泱泱經典文化的架子。但茶葉博物館整個地打通了圍欄和圍牆,僅在需要阻隔的地帶,密植帶刺植物,既通透又有效阻攔,營造出一個 「館在茶間、茶在館內」的生態型無圍牆博物館。
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卻是一個茶文化氛圍相當濃淳的休閑景區,處處彰顯了人文主題和茶文化韻味,以獨具江南風味的園林藝術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專題展示吸引著廣大茶文化愛好者和中外遊客。
腳下的路,一下子奪走了所有的視線。以天然石材鋪就的路面上出人意料地鑲嵌了來源於歷代碑石、拓片、名帖、名人書法、繪畫作品、陶瓷題記、摩崖石刻中的100個「茶」字或「茶」 的別稱(如荈、詫、荼、茗等),或行雲流水,或渾厚蒼勁,或奔放不羈,或古趣盎然,人們不禁陶醉於這書法篆刻的藝術天堂里,既有書香墨韻,也聞到了濃濃的茶香,茶未至,香先到。
不知不覺走完這條名為「雙香徑」的茶道,來到了茶博西北角,一條橫貫茶博,頗具茶韻的水系,成為茶博游覽的景觀軸,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水為茶之母」的主題,力現 「茶」與「水」的交融關系。水系利用山勢,引進錢塘江活水,從茶博的西北角一直貫通到東南角,與館外山澗溪流相匯合,以經天然瀑布長年沖刷的天然大岩石駁岸,並在溪底鋪就一層鵝卵石,採用深潭蓄水、分層築壩、湧泉、山澗、溪灘等處理手法,讓水流逐級而下,恰似九溪十八澗,形成疊水效應。
順水而下,水系兩旁是特色茶樓和室外品茗專區,出東南,則來到了茶博文化的精粹——陳列大樓,這里有著源遠流長的中華茶文化,水景到此漸至收尾,整一條游覽線路既顯通暢連續,又寓意深遠。
走進陳列大樓的序廳,頓時被淙淙水聲吸引,只見一面水幕從十米高處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潤著偌大一個綠色的「茶」字,顯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盆景鬱郁蔥蔥。這動靜結合的設計,象徵著中華茶文化之源遠流長,詮釋了茶與水、自然與人的親和關系,突出了展覽的主題。
茶葉博物館的文化展示是吸引人的,這里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整個展覽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緣等六個部分,多方位、多層次、立體地展示茶文化的無窮魅力。
徜徉在展廳,最讓觀眾流連的是繽紛再現的各地茶俗。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敘述著各民族人民飲茶、愛茶的日常生活。藏民家的酥油茶,觀眾可以親自動手打制;模擬的大茶樹下,「竹爐湯沸火初紅」的是雲南傣家的烤茶;臨江而設的茶攤七星灶正旺,拾階而上,遙望巫山雲雨初霽;斜陽下回眸徽商茶莊前迎風飄曳的「茶」幌,宛若回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那個年代。茶莊的一側,福建的功夫茶道正在上演,莊重典雅的茶藝小姐正在為您泡製一壺釅釅的鐵觀音,而駐足觀賞的人早已成為別人眼中的風景了。
從原始森林的野生大茶樹切片到各種栽培茶樹標本;從良渚時期粗朴簡陋的飲器到明清精美絕倫的宮廷茶具;從茶籽化石到民族風格濃郁的茶俗場景,一件件珍貴的文物,輔以精心設計的文字、圖片、圖表,製作精良的模型、惟妙惟肖的雕像,以及優雅動人的音樂,演繹了數千年的文明進程。
茶博館的陳列有許多獨特的創意,它努力增加直觀感,提高觀眾的感性認識,一改傳統博物館只准看、不準動手的規矩,盡可能地為觀眾提供參與機會,提高觀眾的參觀興趣。
有的展廳設開放陳列區。茶萃廳陳列了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茶類及再加工茶等共三百餘個茶樣實物,被分門別類地安放在圓柱狀茶樹形檯面上,同時配有相應按鈕。只要觀眾戴上耳機,點擊標本旁的按鈕,就會有一個娓娓動聽的聲音介紹相關的茶葉知識。同時在開放區還陳列著各種緊壓茶,有金瓜茶、筍殼茶、七子餅茶、方磚茶、茯磚茶等等,小的直徑不過一、二厘米,大的直徑竟超過一米。只要觀眾有興趣,就可以用手去觸摸,甚至可以用嗅覺去感受它的香味。
在茶事廳,開放的陳列再一次讓觀眾有機會去感覺茶葉的全部,從茶樹的種子、枝幹到果實;從一片葉子到可口的茶飲料……只要轉動轉盤,各類茶葉適宜的沖泡時間、茶葉用量、茶與水的比例等知識一目瞭然。「三沸圖」形象地說明了茶聖陸羽在《茶經》里提出的,「魚眼、蟹眼、騰波鼓浪」的「三沸」之說。
多媒體的使用,使有限的展示得到無限延伸。整個展覽共設置了五台多媒體觸摸屏,將與茶文化有關的社會政治、經濟、音樂、詩歌、繪畫、舞蹈、宗教等元素被有機地串合起來,編入電腦程序,只要用手輕輕一點,大量的茶文化信息源源傳來。有獎競猜的多媒體系統更加吸引觀眾,點擊滑鼠,就可以獲得一份知識獲得的喜悅。
在茶葉博物館除了能欣賞到專業的茶文化展示外,還能在視野范圍中不斷地加深和拓寬知識,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氛圍。
公園般地博物館,對周邊植物配置進行了精心地處理,不遺餘力地利用植物的特色配置凸顯主題,將茶文化不斷向周邊環境延伸。有品種各異屬山茶科植物的茶花,能與茶樹進行性狀比較;有觀賞性強且可供泡飲的植物,如絞股藍、玳玳、大葉冬青、六月霜、枸杞、茶條槭、薄荷、茉莉、魚腥草、野山楂、玫瑰、桂花、金銀花、杭白菊等等。既增加科普性和趣味性,營造出特色植物景觀,同時在配置上有層次,又有茶文化特色。徜徉於博物館,不經意地看去,是個不露人工痕跡的生態公園,但細細觀察,每座橋,每個水池都有著詩意般的名字,都蘊涵了生動的文化故事,就連一草一木都具名目,都有文化韻味。
茶博還有一個獨特的、開放性的茶樹品種資源圃——嘉木苑,這是一個生動的專題性茶樹園,展示了100多種千姿百態的茶樹品種。許多品種間差異明顯,除了尋常所見的灌木型茶樹外,還可見到喬木型大茶樹,如烏牛早、黃葉早、肉桂、毛蟹、雲南大葉等大茶樹等等。資源圃還對各種茶樹品種的產地、名稱、適制茶類等立牌說明,營造出一處鮮活的室外展區。坐落於嘉木苑下的焙香簃在茶葉採摘季節還向觀眾表演炒茶,展示炒茶技藝和茶葉加工的重要工序,加深遊客對茶葉製作工序的了解,是對展廳陳列的生動補充。
精心的植物配置和品種園,大大充實了茶博茶文化的內涵,並成功地將茶文化從單一的視覺展示中解放了出來,向周邊環境延伸,形成可觀、可觸、可感的新體驗。
茶葉博物館的環境小品也非常吸引人們的眼球。300多個形態各異、雕刻精美的柱礎,或安置於玻璃長廊柱子下,或作為環境裝飾,或供遊人小憩。柱礎石質不同、大小不等、形狀各異,顯示了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身世,包涵著豐富的人文和古代建築藝術的信息。在博物館中,總能看到不少遊客對道路兩邊的柱礎發出嘖嘖的贊嘆聲,這些精巧玲瓏的石墩子,盡管經歷年代久遠的風雨剝蝕,仍是依稀可辨,面面都有寓意祥瑞的石刻圖畫,寓意豐富,風采傳神。有了這些柱礎的參與,茶博的文化氛圍更顯濃郁,是茶文化的開枝散葉之地,還是一座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收藏所。
茶聖陸羽的仙風道骨讓人駐足不前,遠眺群山的陸羽,激發了人們對先賢的緬懷。茶博陸羽像為青銅制,高約2.5米,並配有低矮的茶桌,置茶爐、茶杯等品茗用具於上,陸羽則站立於旁,衣袂飄然,左手持一茶碗,右手持一茶書,回味著唇齒之間的茶香余韻,神態自若,氣勢生動。
安置於吉慶台附近的圭表和日晷也引起了人們格外的注目。雖為小品設置,其實是可以使用的。圭表和日晷均屬於我國流傳最古老的天文儀器,以太陽為觀測目標,根據測定日影長度來確定時間的計時儀器。
圭表是根據正午時表影長度的變化來測定節氣的、定年長的,由圭和表兩部份組成,圭表基座一周分別裝飾「宋代審安老人十二茶具圖贊」及「二十四節氣歌訣」。
日晷則是利用一日之表影的方向變化來定出時刻的,由盤和針兩部分組成,日晷一側裝飾「與日俱進」,另一側裝飾「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日晷所指的時間是本地實際的太陽時,即真太陽時,與常用的北京時間存在不等時時差。
圭表和日晷對我國古代的農事生產極有幫助,而茶葉生產也是屬於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利用圭表和日晷來測定茶葉採摘的節氣和時間,體現了茶事的季節性要求。圭表和日晷的設置既有助於人們了解更多的天文知識,可以根據提示親自動手測定時間和節氣,同時也將茶事活動納入了一個完整的農耕文化中來體現,顯現了茶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親密關系。
帶著輕松愉悅的休閑情緒,在茶葉博物館觀摩品味,累了,隨意地揀一處坐下,深深地呼吸空氣里桂花的甜香,渴了,挑一處有水聲鳥語的地方坐了,叫上一壺茶,細細地品,慢慢地讓茶香彌滿唇齒之間,便也就品出了一種閑情逸致、一種別樣的風雅來了。
這樣的風雅,是會被記取的,記取的一半在於茶博風情一半在於人文。走進了這龍井茶鄉,品出了另一番西湖煙月味,這種味道,正如杯中的茶,雖濃釅,卻也回甘久久。

湖北省茶文化:茶對於湖北既有文化學上的意義,更具有經濟學上的意義。無論是就茶的數量還是質量,湖北都算得上是一個產茶大省,但卻不是一個產茶強省和富省,湖北茶的影響力遠不能同江浙名茶相提並論。品牌多、名氣小的症結是文化含量低。
八大名茶湖北一個沒有,杭州茶市場均價每公斤140元,而湖北茶的市場均價每公斤僅賣14元,為杭州的1/10。究其原因,我看關鍵的一點兒就是,我們一直把茶葉當作一般商品來經營,就茶葉而發展茶葉,在茶文化上做文章功夫不夠,茶品牌底蘊不足,茶精神疏淺流俗,人們大多隻是為解渴、提神而種茶、制茶、購茶、喝茶。
故爾,湖北必須跳出茶生產和茶經營來看茶產業,站到茶文化的高度看茶產業。過去我們說「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對於文化附加值極高的茶產業,應反其道而行。單純地思考產、供、銷等產業經營問題,對茶產業的發展難以產生突破性作用。
要讓茶產業搭台,茶文化唱戲,並通過茶文化的優先發展,聚集、涵養茶產業的後發優勢。借鑒江浙發展茶文化的經驗,創立茶文化品牌,確立茶葉品牌在世界上的地位,因而,必須與時俱進,注重在結合上下功夫。
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高雅、講究的茶藝與現代采、制、烹、飲茶技術相結合,通過研製、包裝,加快心態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的器物化、精品化。
中國傳統的茶道程式與現代茶道相結合,創新茶道表演方式,形成嶄新的茶道美感。使飲茶過程藝術化,讓人從中獲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享受。把飲茶活動人格化,使人在飲茶過程中能對自己的人格升華有更具體的心靈體會。
中國傳統的茶道精神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把時代精神用恰當的形式、完整的形態體現出來,使茶道成為體現時代精神的一種載體。
在傳統的「廉、美、和、敬」的基礎上,可以提煉茶道精神:發揚茶道的「和諧」精神,使人與人之間增進團結,使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相處;弘揚茶道的「審美」情趣,為人們帶來精神的享受;培育茶道的「高潔」意境,提高人的風度與品位;通過茶道的「求精」精神,培養人的扎實務實品行;發揚「吃『苦』」精神,使人在苦中尋找人生樂趣;催生「儉朴」精神,讓人矜守儉德,力戒貪奢淫享樂;通過茶道的「專注」精神,使人的意念與事業融為一體,等等。
茶藝與茶道有機結合,茶藝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而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看不見,摸不著,需要人們通過心靈去感受。通過創辦特色茶館、舉辦茶藝培訓班,培育全民愛茶、品茶的氛圍等多種形式,傳播藝中之道和道中之藝,實現物質與精神的高度統一。
把茶的傳統功能與現代科研賦予的功能相結合,陸羽認為茶有解「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等多種功效,現在據中、日、美、英、法、俄等國的科學家研究表明,茶葉還具有抗癌防癌、抗衰老、抗氧化、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等多種奇特功效。新的功能使茶由最初低級的葯用物轉向飲用後,再回歸到更高級的葯用狀態。
湖北天門是茶聖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跡。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後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於煮出了好茶,以至於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現天門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說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
陸羽,出生於湖北天門,生活在唐朝時期,他撰寫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生長環境以及採茶、制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成書後,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陸羽被後世尊稱為「茶神」、「茶聖」、「茶博士」。
湖北省鎮北門處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台旁邊有一塊後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於清朝,後毀於兵燹。解放後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浥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位於競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跡、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築群,游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跡和傳說的許多信息。

㈨ 茶具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茶具博物館位於復紅綿道,1846年建製成,原是域多利兵房三軍司令官邸,俗稱旗桿屋。由當時駐港英軍司令德己立少將首先居住。
1981年,成為專門收藏及展覽各款茶具的文物館。而該官邸亦經修建,並在1983年底開放給公眾人士參觀。展覽面積共1500平方米。館內設有九個展覽室。展品分兩部分展出。樓上為「宜興紫砂器」,樓下為「中國茗趣」。茗趣部分,用文獻資料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種茶、制茶和飲茶的歷史。同時介紹了中國茶葉產地的分布狀況,並通過陳列詳細介紹了自唐以來歷代飲茶的豐富內涵。樓上陳列主要是茶具。各時代、各地區和各種質料的茶壺、茶杯等物品。被世人譽為「陶都」宜興的紫砂器,展品多達123件。

閱讀全文

與世界茶自然歷史博物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