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歷史的學習方法
針對教材:抄
1.聯想法:通過聯想關鍵詞,來幫助記憶歷史事件,前提是必須認真閱讀教材,此方法方便,省時,在課堂上即可運用 ,無須課外。
2.結構圖法: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和總結,以時間為線索列出結構分析圖,幫助記憶歷史事件的發展,此法費時,牢固,有效,須有毅力,能堅持,主要用於課後復習。
3.表格法:通過列表格的方式來記憶歷史事件的發展軌跡,及意義作用和異同等,此法只針對某些歷史事件,且費時。
4.教材習題:務必弄懂,不懂的及時問老師,不可拖延,累積太多會引起老師反感。
針對練習冊:一本就足夠用了,做後與答案對照,錯誤一定要做明顯標記,並鞏固教材中相對應的內容,切記例題一定要看,否則就白買了。
針對卷子:考試卷子認真做,回答大題要條理清晰,抓關鍵點,而不是簡單的全寫滿,自己練習的卷子要嚴謹對照答案,莫能兩可的回答應視為錯誤回答。
學習歷史課程的經驗就這些了,水平有效,切莫見笑。
Ⅱ 高一歷史學習方法
要完整准確地把握題意,首先要將史料的意思弄明白。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現代文的閱讀能力,但關鍵是要認真,要有耐心。認真閱讀史料,除了閱讀正文而外,還要注意閱讀史料的按語和章節附註。這些要素提示我們把這段史料還原到相應的歷史環境下,有助於我們聯想相關的歷史知識,正確答題。如今年高考題(江蘇卷)第27題第一問的回答就可以通過章節附註來聯想。材料一選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而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建國前夕1949年9月召開的。據此我們就能准確而輕而易舉地答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確立的時間。
至於史料的正文部分至少要讀三遍。第一遍泛讀即整體閱讀。疏通文字,把握史料的基本內容。閱讀的過程中,劃出中心句或關鍵句,概括出史料的主要意思。對似懂非懂的內容要聯繫上下文,再把它和中學課本中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這樣就能達到正確理解史料的目的。
第二遍閱讀是針對文後的題目,有選擇地閱讀,是精讀。這次閱讀實際上是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整理的過程。要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特別是要挖掘材料間的隱性聯系。
史料後的題目做完後,進行第三遍閱讀。這次仍是通讀史料,檢查一下有沒有把握住史料的主要內容,有沒有疏漏的地方。這一次閱讀是拾遺補闕。
Ⅲ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有哪些
歷史的學習,就必須要系統,要有深度。
一、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
比如在學習秦朝時,可簡單設計為:
建立(包括時間、人物、都城)
鞏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措施)
繁榮(指具體表現)
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這一簡單的方法後,在今後學習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時,就可以自己來歸納學習,對每一朝代的特點可以自己補充。
在這些大致內容列出來之後,不妨深入思考一些問題。比如說,為什麼有些城市經常被作為首都,選擇首都的標准有哪些,為什麼會有這些標准?再比如,為什麼有些朝代能堅持幾百年,有些朝代卻如曇花一現,各個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們在學習歷史當中,要培養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識,這個世界沒有什麼事情是無緣無故發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會極大鍛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預見能力。
精華在線的幾位歷史老師,在教學當中,都非常注重幫助大家列好知識框架,可見這一點,在歷史的學習當中,是極為重要的。
二、補充史實和教材觀點
大綱列好之後,我們可以在大綱之內補充基本史實。根據每個章節內容,添加重點歷史史實的各種因素:
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
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
在對歷史學習的時候,要注意去了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因誰而起,因什麼事情而起,又是在當時什麼樣的社會情況影響之下。歷史是事件的組合,一個個的事情,還是很有意思的。所以我們可以盡力去還原這個事情,大家都很愛聽袁騰飛老師的課,就是因為他能講歷史講得有意思,有深度,而且在聽得津津有味的時候還能順便把這個事情的所有內容都記住了。
三、牢固掌握學習公式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⑴ 經濟背景=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
⑵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⑶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鴉片戰爭背景:(一)國內:1、經濟:自然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敗:官場+軍隊+財政②階級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二)國際:1、經濟:工業革 命→市場原料。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一)國內: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相對落後、生活貧困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 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 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於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願。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⑴ 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結構、布局+……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土地+租稅+賦役+人身+……
②農業經濟=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礦冶+陶瓷+……)(技術+布局+……)
④商品經濟=城市+交通+商品+市場+貨幣+邊貿+外貿+……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經濟重心變化+經濟方式擴展+……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調制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於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⑵ 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經濟成份+國際經濟+……
①經濟發展要素=技術+資金+市場+原料+勞力+經濟結構+經營方式+政策+……
如19世紀後半期美國經濟發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模農業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經濟成份=自然經濟+外資+合資+民資+官資+國營+集體+個體+……
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展;國營企業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協作+競爭)
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
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⑴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階級+軍事+財政+民族+對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專制的強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
⑵近現代政治=政局+制度+政體+體制+政權+政治力量+權力+權利+……
如辛亥革命後的政治狀況:包括政局的動盪、確立共和政體、三權分立的體制,袁世凱篡權、各派政治力量爭奪權力的斗爭、人民的基本權利問題等。
⑶國際政治=體系+格局+集團+合作+戰爭+對抗+妥協+……
如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兩大集團的對抗與妥協,集團內部的合作與矛盾,冷戰與熱戰等。
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⑴ 自然科學=(科學理論+科技發明)(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農學+……)
⑵ 社會科學=思想、宗教+教育+史學+文學+藝術+……
⑶ 文化交流=(民族+對外)(傳播+吸收)+文化地位+……
事件、事態過程:准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
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如:西安事變、法國大革命、二戰等。事態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性、持續性的歷史活動,如:百家爭鳴、洋務運動、工業革命等。對事件、事態過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動發展順序、再分活動領域進行
Ⅳ 高中歷史有什麼天才學法。請高手回答。閑人莫進。
其實學歷史好像就是得多記。文科的都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捷徑。
不過 對於歷史,最好是根據主線 比如說 時間線 來回憶事件的發生(過程 影響一般是比較重要的)
再比如 學習人物之類的時候 可以通過這個人物在政治 經濟 文化方面的政策來概括和回憶他的主要事跡。總之 就是通過抓住主線的方法 構建知識網路 這樣子能夠加強記憶和理解
對於高考來說 可能會有很多涉及細節知識的東西(不知道你是哪個省的 用的是什麼卷 我是浙江的 感覺細節考察在高考中還是挺多的挺細的) 這個就要在平時的時候 多看書 而且要看仔細 細小的知識點都不要放過 包括圖片 注釋之類的東西。
還有 在應試的過程中 要主要多寫 不會也要多寫一些。改卷過程中 老師看的不仔細的話 都是會有分數的。(真的 很應試的也很實用的)
不知道你滿意不滿意這樣的回答。其實學文科的東西 記憶是必須的 不能因為記性差什麼的 就希望尋找學習的捷徑。學習的捷徑即使有,也是離不開靜下心來的努力和反復的記憶過程的。
個人經驗總結。希望你滿意。望採納。
Ⅳ 高中的歷史有什麼學法技巧嗎(除4記硬背之外滴~)
首先你一直說學復不好,這說明你本身制就對歷史沒興趣,你得先把態度擺正了才行。其實歷史還是很有趣的,,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事都能追根溯源,比如說為什麼稱第一名為冠軍呢?這就來源於霍去病被封為冠軍侯的歷史故事。自己多找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加深歷史學習的趣味性。
其次,興趣激發起來了,你在課堂上就更得心應手,也願意思考和回答問題了,跟隨老師的思路,多問為什麼,歷史就是無數的因果串聯起來的。這個階段你就達到了歷史知識的積累。
最後,積累了這么多的知識,你肯定會記混,怎麼辦呢?你要學會給知識瘦身,把所學的知識點以大括弧的形式簡練的列出來,做到看知識線索就知道具體延展內容。這時你就無敵了。
Ⅵ 高中歷史教法、學法、和培養學生哪些能力
我只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為你提出一點建議供你參考。
首先是教學,我認為還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當學生有興趣的時候自然就會投入到歷史的自覺的學習中。一方面應該以真實的歷史史料最為基本的教學內容,基礎的歷史知識講解是必不可少的。同時為了培養興趣,很多歷史的故事也是吸引同學們學習的動力之一。在這之後就是應該引導學生們進入歷史分析方法的學習,因為學歷史的目的一方面固然是為了不忘過去,培養同學們的文化歸屬感,另一個重要的作用也就是以古鑒今。因此在教學的時候也應該聯系現實的案例比如說釣魚島問題還有其他一些社會的問題來教學。當然,因為是高中,以應試教育為主,所以必要的解題技巧的講解和練習指導也是極為重要的。
至於學法,也是和教法對應的。基礎知識,歷史事件,具體的分析方法,聯系歷史與現在。同時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就是博覽群書。一方面不僅要看中國的歷史書籍,同時也要廣泛的涉獵外國的歷史書籍,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問題。另一方面不僅僅只看歷史書籍,同時也應該廣泛涉獵語文之類的,因為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文學和史學是無法分開的。當然,題海戰術永遠是少不了的。
培養學生的能力這方面,就我而言,第一肯定是應試能力,在應試教育階段這肯定是必備能力。其次,就是歷史分析的能力,要有全局的歷史觀念,要有縱橫的歷史觀念。要從歷史中學到現在的啟迪,並且能夠運用來分析現在的實事並能夠提出解決的方法。對當時歷史的研究以及分析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要求有一個客觀的角度來評論。我認為培養的應該不只是背誦的能力,那隻是很小的一塊,關鍵是分析和運用的能力。
Ⅶ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有哪些歷史學習方法總結
學習方法
(一)抓好預習環節
預習,即課前的自學。指在教師講課之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初步理解內容,是上課做好接受新知識的准備過程。有些學生由於沒有預習習慣,對老師一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教師講課。老師講什麼就聽什麼,老師叫干什麼就干什麼,顯得呆板被動,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些學生雖能預習,但看起書來似走馬觀花,不動腦、不分析。這種預習一點也達不到效果。
1.預習的好處
(1)能發現自己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補上這部分的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拌腳石」。這樣,就會順利理解新知識。
(2)有利於聽課時跟著老師講課的思路走。對聽課內容選擇性強。明確哪些知識應該放上主要精力,加強理解和消化;哪裡應該重點記筆記,做到心中有數。
(3)預習有利於弄清重點、難點所在,便於帶著問題聽課與質疑。注意力集中到難點上。這樣,疑惑易解,聽起來輕松、有味,思起來順利主動,學習效果高。
(4)預習可以提高記筆記水平。由於課前預習過,講的內容和板書,心中非常清楚。上課時可以不記或少記書上有的,著重記書上沒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師反復提醒的關鍵問題。從而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思考理解問題上。
2.預習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預習時要讀、思、問、記同步進行。對課本內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疑難也不必鑽深,只需順手用筆作出不同符號的標記。把沒有讀懂的問題記下來,作為聽課的重點。但對牽涉到已學過的知識以及估計老師講不到的小問題,自己一定要搞懂,以消滅「攔路虎。」
(2)若以前沒有預習的習慣,現在想改變方法,先預習後上課,但不能一下子全面鋪開,每門功課都搞提前預習。這樣做會感到時間不夠用。顯得非常緊張,不能達到預習效果。因此,剛開始預習時,要先選一兩門自己學起來感到吃力的學科進行預習試點,等到嘗到甜頭,取得經驗後,並在時間允許的條件下,再逐漸增加學科,直到全面鋪開。
(3)預習應在當天作業做完之後再進行。時間多,就多預習幾門,鑽得深一點;反之,就少預習幾門,鑽得淺一點。切不可以每天學習任務還未完成就忙著預習,打亂了正常的學習秩序。
(4)學習差的學生,課前不預習,上課聽不懂,課後還需花大量的時間去補缺和做作業,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擠不出一點時間去預習。其實,這種學生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不預習上。學習由預習、上課、整理復習、作業四個環節組成。缺了預習這個環節就會影響下面環節的順利運轉。這些學生必須作好在短期內要多吃點苦的思想准備。在完成每天的學習任務後,要安排一點時間預習。這樣做雖然費了時間,但上課能聽得懂,減少了因上課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同時,還可以減少花在課後整理、消化、作業上的時間。時間一長,運轉正常了,學習的被動局面也就會改變,就再也不需加班加點了。
3.預習的要求
(1)要注重講究實效,不搞形式。要根據學習計劃安排時間,不能顧此失彼。預習一般要安排在新課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這樣,印象會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應重點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講授新課的科目進行預習,其他科目只需一般性的預習。某些學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預習下一周要講授的課程,以減輕每天預習的負擔。
(2)預習的任務是通過初步閱讀,先理解感知新課的內容(如概念、定義、公式、論證方法等),為順利聽懂新課掃除障礙。具體任務是:①復習、鞏固和補習有關已學的舊知識,找出新課中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並把理解不透的記下來。②初步弄清新課中的基本內容是什麼?這些知識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前發展了什麼?並找出書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費解的地方。③預習時要看、思、做結合進行。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然後用筆勾劃出書上的重要內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應該認真想一想;需要記的就應該記下來。思:指有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准備工作以及對課本後的練習題要進行嘗試性的做一做。問答題答一答。不會做,不會答可以再預習,也可以記下來。等教師在授課時集中注意聽講或向老師提出。預習以後,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這樣做能使自己對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聽課環節
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因此,聽課是學生接受教師指導,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中心環節。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保證高效率學習的關鍵。聽課時,有的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聽講;有的分心走神,萎靡不振,打瞌睡。有的像錄音機,全聽全錄;有的邊聽邊記,基本上能把教師講的內容都記下來;有的以聽為主,邊聽邊思考,有了問題記下來;有的乾脆不記,只顧聽講;有的邊聽邊劃邊思考。思考時,有的思考當堂內容,有的思考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體系,有的思考教師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