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8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8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發布時間:2021-02-12 13:14:09

❶ 初中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一、西方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
一 鴉片戰爭(.6—1842.8)
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⑵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借口(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⑶鴉片戰爭爆發標志: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⑷1841年初,英軍佔領香港島。
⑸1842年8月,中國簽訂近代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使中國喪失領土主權);賠款2 100萬元(增加了人民的負擔);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同時也使中國喪失關稅主權)。
⑹影響(危害):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變化。
⑻「落後就要挨打」是鴉片戰爭失敗的深刻歷史教訓。
⑼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主觀上:①清政府政治腐敗;②中國封建經濟落後;
③中國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後;④清朝統治集團軍事指揮失當。
客觀上:英國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力量雄厚,科技先進。
根本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0—1860.10)
⑴發動者: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
⑵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後,掠奪珍寶。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燒。
⑶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⑷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⑸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共割佔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⑹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共割佔中國西北部7萬多平方公里。
⑺影響(危害):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帝國主義勢力從沿海深入到我國長江流域。
三 左宗堂收復新疆
⑴19世紀60至70年代,英國和俄國虎視眈眈地想爭奪新疆。1865年,阿古柏率軍侵入新疆。1871年,俄國還直接出兵侵佔了新疆的伊犁地區。
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左宗棠率軍分三路進入新疆。他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於1878年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後來,中俄兩國簽訂條約,中國收回伊犁。
⑶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在新疆設立行省,有利於新疆的開發和建設,有利於西北邊防的鞏固。
(四)甲午中日戰爭 (1894.7—1895.4)
⑴日本發動戰爭目的(原因):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⑵黃海大戰:1894年9月,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遭到日本艦隊襲擊。
⑶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⑷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進一步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和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了中國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增闢通商口岸(蘇州、杭州、沙市、重慶,使帝國主義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等。
影響: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⑸《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更有利於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反映了列強侵略中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⑹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不足,裝備落後。
(五)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
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
1900年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指奧匈帝國)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1900年8月中旬,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凶惡本質。
⑵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主要內容:①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
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影響(嚴重危害):《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⑶《辛丑條約》是賠款最多的條約。
⑷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說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清廷已成「洋廷」)。
從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得到啟示:
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強盛才能維護領土的完整和主權的獨立;清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本質是侵略;中國近代是一部屈辱史、斗爭史。
二、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
一 民族英雄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⑴林則徐禁煙原因: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⑵鴉片輸入的危害:①白銀外流;②銀價上漲;③腐蝕封建統治機構;④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
⑶青少年對毒品應持態度: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遠離毒品,進行力所能及的宣傳活動;依法律己,決不吸食、注射毒品;積極同各類毒品犯罪行為作斗爭。
⑷林則徐的主要活動:上書道光帝,要求嚴禁鴉片;派人暗訪密查,緝拿煙販;強迫外商交出鴉片;虎門銷煙;加強海防,積極防禦。
⑸虎門銷煙史實及意義: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6月25日才銷毀完畢。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⑹評價林則徐: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二 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⑴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⑵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⑶為推翻清朝統治,太平天國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⑷1860年,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統領。
⑸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戰斗中,太平軍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嚴懲了洋槍隊。
⑹1864年,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
四 民族英雄鄧世昌
⑴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沖鋒向前,壯烈殉國。
⑵「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副輓聯是為了悼念民族英雄鄧世昌。
五 義和團運動
⑴從1898年起,活躍在山東的民間組織義和團,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⑵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奮勇抵抗,在廊坊一帶把侵略軍圍困。經過激烈戰斗,侵略軍死傷多人,狼狽逃回天津。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概述: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救亡圖存不斷探索的歷史。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自身的階級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始終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救國道路,都沒有使中國走上近代化道路,當然也沒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這也說明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也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對四次近代化探索聯系和區別的理解
1.聯系:都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中國近代化的努力。
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戊戌變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而新文化運動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政治制度以後又一個層次的學習,即學習西方思想文化。
2.區別:洋務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反對封建主義,主張發展資本主義,但戊戌變法採用的是改良的方式要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辛亥革命是採用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探索的經歷:從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第六課 洋務運動
1.運動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2.階級派別:地主階級洋務派
3.代表人物:①中央——奕欣;②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4.運動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
5.運動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6.運動口號:「自強」(前期) 「求富」(後期) 主張:師夷長技
7.內容:⑴前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曾國藩創辦,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工業,中國近代第一個兵工廠),江南製造總局(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創辦,洋務派開辦的最大的近代軍事工業),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創辦,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
⑵後期:創辦近代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1872年李鴻章創辦),漢陽鐵廠(1890年張之洞創辦,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企業),湖北織布局(1889年張之洞創辦)。
⑶籌劃海防,創辦海軍: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時間:19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⑷創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京師同文館(1862年奕創辦)——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
目的:為適應中外交涉,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
8.失敗根本原因: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沒有觸動封建制度,布新而沒有除舊。
9.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軍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隨之破產。
10.運動性質: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11.評價: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開端。
第七課 戊戌變法
1.運動時間:1895年~1898年(維新變法)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3.領導人物: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
4.政治主張:興民權,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政權;救亡圖存。
5.活動:⑴拉開序幕:1895年公車上書。
⑵創辦刊物:《萬國公報》後改為《中外紀聞》。
⑶政治團體:強學會。 形成標志:把《萬國公報》改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機關報發行。
⑷實施變法。
6. 百日維新(又稱「戊戌變法」,1898年6月-9月)──維新變法高潮
內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思想文化上: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
7.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8.結果:被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鎮壓而失敗。
9.失敗原因:由於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脫離人民群眾,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頑固派的破壞。
10.意義: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11.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❷ 八年級歷史(下)的重點內容

中國近代政治外交史
一:近代列強對華侵略(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
1、六次侵華戰爭:
鴉片戰爭:1840-1852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資本主義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自由資本主義思潮。要求更多的原料和銷售市場
中法戰爭:1883-1885
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
八國聯軍侵華:1900-1901
資本主義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和完成,壟斷資本主義,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度,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
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
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一些資本主義國家走向法西斯道路,二戰爆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補充:1901-1919:美日對華侵略加劇,一戰期間日本獨霸中國,歐洲列強無暇東顧
1919-1931:一戰結束,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中國重新回到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

2、主要侵略方式
政治上:
A、侵佔領土:英國:1842,〈南京條約〉香港島,1860,〈北京條約〉九龍司地方 1898年《拓展香港界地專條》、《訂租威海衛專條》強租新界和威海衛
俄國:璦暉條約、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改訂條約以及以後的五個勘界議定書,共割占我國150餘萬領土。
日本:馬關條約割佔台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後贖回)
德國:強租膠州灣
法國:強租廣州灣
B、破壞中國主權(半殖民地性):
破壞貿易主權:通商口岸的開放
破壞關稅主權:南京條約中的協定關稅,馬關條約中的免徵內地稅項,海關被帝國主義操縱近一個世紀。
司法主權:南京條約附件中的「領事裁判權」
C、干涉中國革命:組織洋槍隊干涉太平天國運動,鎮壓義和團,干涉辛亥革命和大革命。
D、扶植代理:從1901年的以華制華扶植清政府,到扶植袁世凱,到北洋軍閥時期扶植各個派系,再到扶植蔣介石政府
E、直接設立機構,傀儡政權: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聯軍委員會,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的聯軍司令部

經濟上:賠款,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商品輸出,掠奪資源,擴大市場
資本輸出,允許在內地開設工廠,產品免徵內地稅(馬關條約)
取得在中國修築鐵路的特權(中法新約)

文化上:自由傳教和奴化教育(主要是日本侵華戰爭)

二、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
(一) 農民階級
1、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
A、 以階級矛盾為主,民族矛盾為副,反封建而且帶有反侵略性質
B、 幾個標志:金田起義(1851年)——東鄉稱王——永安建制(初具規模:1851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權1853年)——林鳳翔、李開芳北伐——秦日綱東征(全盛時期1856年)——天京變亂(轉折1856年秋)——陳玉成和李秀成防禦——圍攻天京——天京陷落(失敗標志1864年)
C、 兩個文件:天朝田畝制度(革命綱領,但是從來真正實行過)
資政新篇(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不能反映農民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但是表現了中國人民的有益探索)
D、意義: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
反封建同時反侵略,和外國侵略者進行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化的企圖
同中國以往的農民戰爭相比,要高出一籌,是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對後來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有深遠影響
他們的首領主張與各國通商貿易,提出了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
19世紀中葉,亞洲出現第一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太平天國和亞洲各國人民的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推動、影響,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主義者

2、 義和團運動
A、 落後性:無穩定的領導核心,沒有穩定的政權,沒有革命綱領,只有一個口號,而且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B、 進步性:明確的反帝性質。同帝國主義的英勇斗爭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企圖
認識:(暫缺)
(二) 地主階級
1、 林則徐、魏源——新思想
背景:程朱理學的枷鎖,民族危機的夾生,鴉片戰爭的失敗
意義:啟迪人們掙脫閉關鎖國的牢籠,面對現實,放眼世界,認識世界,探索救國之路
2、 洋務派——洋務運動:
背景:內有農民起義,外有第二次鴉片戰爭。內憂外患
活動: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籌劃海防、創辦新式教育
破產的標志和原因: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a 列強不希望中國富強,不會讓中國掌握真正的先進技術,洋匠從中作梗
b 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仇視洋務,百般阻撓和破壞
c 洋務運動缺乏一個健全有力的領導核心,僅憑地方上幾個熱心的巡撫總督去搞,力量分散有限
d 洋務運動僅僅希望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想讓國家富強,這是它失敗的根本原因

評價: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方式(機器生產)
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外來的侵略
培養一了批近代化的工人,實現了工業,軍事,教育現代化的起步
為民族資產階級產生提供了條件

(三) 民族資產階級
1、 戊戌變法:19世紀末
背景:政治: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民族危機加劇。
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壯大,登上歷史舞台
思想: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產生的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思想(王韜、鄭觀應),以及康梁維新思想
過程:1895年,公車上書(維新思想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強學會(維新派形成的標志)——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施政綱領)——保國會(資產階級政黨性質)——頒布定國是詔(開始)——6.11到9.21「百日維新」
意義和評價: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實現君主立憲,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
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主意識
資產階級的思想解放運動,提倡西學,主張興民權,抨擊封建思想文化,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教訓: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在 中國行不通,要發動廣大的人民群眾
失敗的原因:客觀:觸犯了頑固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西方列強不希望中國走上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破壞改革
主觀: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採取了改良的辦法,寄希望於無實權的皇帝;寄希望於袁世凱和列強,脫離了廣大的人民群眾

2、 辛亥革命
准備:1894年,興中會成立——1905年同盟會成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16字綱領以及三民主義——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論戰(民主革命思想的進一步傳播)
爆發:武昌起義——建立政權: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
發展:各省響應
結果:清朝的統治土崩瓦解;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革命潛伏著失敗的危機——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意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政府以及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也壯大起來
對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失敗原因:主觀: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破壞革命
教訓:必須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徹底摧毀封建勢力,實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不能幻想帝國主義的支持,不能封建勢力妥協
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3、新文化運動
背景:政治: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加緊侵略中國。
經濟:在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
思想文化:隨著性學堂的建立和留學風氣的日盛,西方啟蒙思想被進一步介紹到中國,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不能容忍
內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對,民主科學
後期:李大釗舉起社會主義的旗幟
意義:a、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空前解放
b、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
c、對5.4運動的爆發,起到了宣傳的作用
d、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作為拯救國家和改造社會的武器。
e、推動了文學的發展和繁榮
f、群眾基礎不足,過分肯定西方,否定東方
(四)無產階級 這個我就不搞了,一個我自己不清楚,還有老師也沒多說,大家自己看著辦

中國近代經濟史(主要是對民族資本主義的專題鞏固)
一、近代六大經濟形式
1、自然經濟 2、官僚資本主義3、洋務經濟 4、民族資本主義 5、外來資本主義 6、新民主經濟

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
產生:19世紀60-70年代
發展:90年代初
進一步發展:1912-1919
顯著發展:20世紀30年代
被改造:1953——消失1956
1、 產生:(原因和條件):封建社會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孕育
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分解自然經濟,擴大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有實力的商人和地主官僚投資近代企業
洋務運動的刺激
(特點):革命性和妥協性並存
(影響):使得中國的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促進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
使得中國階級就夠發生重大變化,產生了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隊伍壯大
使得中國社會思想發生重大變化,資產階級的思想組建成為中國社會思潮的主流
使得中國社會運動發生重大變化,資產階級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成為革命的主要目標

2、 初步發展:19世紀世紀末 中日甲午戰爭後
(條件):既然經濟進一步的分解
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影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興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3、 進一步發展1912-1919
(背景:國內)辛亥革命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南京臨時政府獎勵實業的法令
實業救國口號
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

(背景:國際)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防所經濟侵略(美日加劇)
(特徵):輕工業為主,重工業很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民族資本和外國資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這就決定了民族工業部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民族資本和封建自然經濟相比,封建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使其發展都到極大的束縛
那時的民主工業是在一戰期間,列強放鬆對中國侵略的空隙中,發展的,大戰結束,列強卷土重來
(影響):在經濟上,進一步瓦解了自然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抵禦了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
在政治上,使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奠定了基礎
在思想上,促使資產階級思想發展,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4、 國民政府統治前期:20世紀30年代
(特點):民族工業顯著發展
官僚資本迅速膨脹
美國在華經濟實力急劇增長

5、改造和消失:(等待整理中……)

❸ 歷史8年級下冊復習資料

我給你個網站,你可以去哪裡下載試題,試卷上很多試題都是從上面摘得:歷史風雲網

❹ 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_網路文庫


鏈接里是你所需要的,希望有幫助,請採納(‾◡◝)

❺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歸納

第一單元 侵略與反抗
一、西方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
一 鴉片戰爭(1840.6—1842.8)
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⑵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借口(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⑶鴉片戰爭爆發標志: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⑷1841年初,英軍佔領香港島。
⑸1842年8月,中國簽訂近代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使中國喪失領土主權);賠款2 100萬元(增加了人民的負擔);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同時也使中國喪失關稅主權)。
⑹影響(危害):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變化。
⑻「落後就要挨打」是鴉片戰爭失敗的深刻歷史教訓。
⑼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主觀上:①清政府政治腐敗;②中國封建經濟落後;
③中國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後;④清朝統治集團軍事指揮失當。
客觀上:英國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力量雄厚,科技先進。
根本原因: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二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0—1860.10)
⑴發動者: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兩國為幫凶。
⑵火燒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爭先恐後,掠奪珍寶。為掩人耳目,又放火焚燒。
⑶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⑷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⑸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共割佔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
⑹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共割佔中國西北部7萬多平方公里。
⑺影響(危害):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帝國主義勢力從沿海深入到我國長江流域。
三 左宗堂收復新疆
⑴19世紀60至70年代,英國和俄國虎視眈眈地想爭奪新疆。1865年,阿古柏率軍侵入新疆。1871年,俄國還直接出兵侵佔了新疆的伊犁地區。
⑵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左宗棠率軍分三路進入新疆。他採取「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策略,於1878年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後來,中俄兩國簽訂條約,中國收回伊犁。
⑶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在新疆設立行省,有利於新疆的開發和建設,有利於西北邊防的鞏固。
(四)甲午中日戰爭 (1894.7—1895.4)
⑴日本發動戰爭目的(原因):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⑵黃海大戰:1894年9月,北洋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遭到日本艦隊襲擊。
⑶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⑷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主要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進一步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和清政府的財政危機);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進一步掠奪了中國的原料和廉價的勞動力,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增闢通商口岸(蘇州、杭州、沙市、重慶,使帝國主義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等。
影響: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⑸《馬關條約》中「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更有利於日本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反映了列強侵略中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⑹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不足,裝備落後。
(五)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
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
1900年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指奧匈帝國)八國聯軍在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1900年8月中旬,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充分暴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凶惡本質。
⑵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主要內容:①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
②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③清政府拆毀大沽炮台,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④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
影響(嚴重危害):《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⑶《辛丑條約》是賠款最多的條約。
⑷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說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清廷已成「洋廷」)。
從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得到啟示:
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強盛才能維護領土的完整和主權的獨立;清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本質是侵略;中國近代是一部屈辱史、斗爭史。
二、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
一 民族英雄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
⑴林則徐禁煙原因: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
⑵鴉片輸入的危害:①白銀外流;②銀價上漲;③腐蝕封建統治機構;④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
⑶青少年對毒品應持態度:珍愛生命,拒絕毒品,遠離毒品,進行力所能及的宣傳活動;依法律己,決不吸食、注射毒品;積極同各類毒品犯罪行為作斗爭。
⑷林則徐的主要活動:上書道光帝,要求嚴禁鴉片;派人暗訪密查,緝拿煙販;強迫外商交出鴉片;虎門銷煙;加強海防,積極防禦。
⑸虎門銷煙史實及意義: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全部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6月25日才銷毀完畢。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⑹評價林則徐: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二 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⑴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⑵1853年,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
⑶為推翻清朝統治,太平天國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⑷1860年,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了「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統領。
⑸1862年9月,在慈溪的戰斗中,太平軍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嚴懲了洋槍隊。
⑹1864年,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
四 民族英雄鄧世昌
⑴鄧世昌在黃海大戰中沖鋒向前,壯烈殉國。
⑵「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副輓聯是為了悼念民族英雄鄧世昌。
五 義和團運動
⑴從1898年起,活躍在山東的民間組織義和團,掀起了反帝愛國運動。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⑵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奮勇抵抗,在廊坊一帶把侵略軍圍困。經過激烈戰斗,侵略軍死傷多人,狼狽逃回天津。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概述: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民族探索史,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救亡圖存不斷探索的歷史。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自身的階級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始終沒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救國道路,都沒有使中國走上近代化道路,當然也沒能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這也說明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也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對四次近代化探索聯系和區別的理解
1.聯系:都是先進的中國人探索中國近代化的努力。
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戊戌變法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而新文化運動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政治制度以後又一個層次的學習,即學習西方思想文化。
2.區別:洋務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反對封建主義,主張發展資本主義,但戊戌變法採用的是改良的方式要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辛亥革命是採用暴力革命方式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探索的經歷:從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第六課 洋務運動
1.運動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2.階級派別:地主階級洋務派
3.代表人物:①中央——奕欣;②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4.運動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
5.運動目的: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6.運動口號:「自強」(前期) 「求富」(後期) 主張:師夷長技
7.內容:⑴前期: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曾國藩創辦,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工業,中國近代第一個兵工廠),江南製造總局(1865年曾國藩、李鴻章創辦,洋務派開辦的最大的近代軍事工業),福州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創辦,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
⑵後期:創辦近代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1872年李鴻章創辦),漢陽鐵廠(1890年張之洞創辦,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企業),湖北織布局(1889年張之洞創辦)。
⑶籌劃海防,創辦海軍: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時間:19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⑷創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京師同文館(1862年奕創辦)——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新式學堂。
目的:為適應中外交涉,開展洋務運動的需要。
8.失敗根本原因: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沒有觸動封建制度,布新而沒有除舊。
9.失敗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軍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隨之破產。
10.運動性質: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11.評價:洋務運動發生在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中,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洋務派的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洋務運動為中國近代化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開端。
第七課 戊戌變法
1.運動時間:1895年~1898年(維新變法)
2.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
3.領導人物: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
4.政治主張:興民權,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政權;救亡圖存。
5.活動:⑴拉開序幕:1895年公車上書。
⑵創辦刊物:《萬國公報》後改為《中外紀聞》。
⑶政治團體:強學會。 形成標志:把《萬國公報》改為《中外紀聞》,作為強學會機關報發行。
⑷實施變法。
6. 百日維新(又稱「戊戌變法」,1898年6月-9月)──維新變法高潮
內容:政治上: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思想文化上: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軍事上:訓練新式軍隊。
7.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8.結果:被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鎮壓而失敗。
9.失敗原因:由於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妥協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脫離人民群眾,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頑固派的破壞。
10.意義: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11.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❻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總結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決定了新中國的國家象徵有: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並改名北京,採用公元紀年為紀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門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國旗的象徵意義是:紅色象徵革命,大五角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小五角星象徵各行各業革命人民,小星圍著大星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
3、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重要文件簡稱《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4.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首次會議決定以「共同綱領」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針,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5.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意義)
(2)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國際意義)
7、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是1951年。1951年四月底,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到達北京。
8.1950年,中國出兵朝鮮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抗美援朝的中國軍隊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員是彭德懷。
9.因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所以被譽為「最可愛的人」。
10、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抗美援朝】意義,保護了中朝兩國的安全,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威望,有利於我國的建設和發展,打擊了國際霸權主義
11. 「土改」的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後,佔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地主、富農憑借佔有的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這種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12.「土改」過程:①1950—1952年底,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3.土地改革的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准備了條件。
14.50年代「土改」的特點: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1942年「土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1947年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由於舊中國的經濟十分落後,工業基礎極端薄弱,仍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發展水平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所以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實行
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1)以蘇聯幫助建設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有步驟地促進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4)繼續進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保證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的穩步增長。
3、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1953年12月,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4年,南昌飛機廠製造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1956年,中國汽車工業的源頭—長春第一製造廠成立,並生產出第一輛國產汽車。
4、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意義:使中國基礎工業實力大力增強,農業、交通運輸業、科技、教育、衛生、文藝等事業都得了較大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
5.1954年9月一屆人大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利屬於人民。這部憲法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6.三大改造的實施辦法:①農業、手工業實行合作化;②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由國家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按當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現了和平過渡,這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創造性政策)。
7.三大改造的時間是1953年—1956年。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8.三大改造的意義: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9.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大會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10、1958年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是: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1.「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的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左」錯誤的做法有:「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2.「文化大革命」的起因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的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於是他決定發動「文化大革命」,目的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13、文化大革命的領導機構是:「中央文革小組」
14.在文化大革命中,形成了兩個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和江青反革命集團。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的標志是:九一三事件。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覆滅,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15.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思想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它的起因是: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即「兩個凡是」的方針。②它的結果是得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③它的意義是: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以後的撥亂反正工作掃清了障礙,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備。
16.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的內容有:①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上: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第三單元:偉大的轉折
1.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卡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這次會議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2.1982年,我國頒布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新時期一部比較完善的憲法。
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1985年起,改革也在城市全面展開,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4.國企改革內容有:①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②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③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
5.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
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對外開放也開始起步,逐步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大致過程是:第一步,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第二步,建立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第三步,建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環渤海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4年,我國對外開放了14個港口城市: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7、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進行的,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
南方談話的「三個有利於」:(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過程:①1982年,中共12大上,鄧小平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②1987年,中共13大上,他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③1992年,中共14大上,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④1997年,中共15大上,把鄧小平理論寫入了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9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四項基本原則」的原因: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四項基本原則」的四個「必須堅持」是: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前提。
第四單元: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1.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律平等。
2.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在國家統一的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利,由當地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內部事務。
3.民族區域自治的意義: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證了少數民族享有廣泛的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和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
4.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措施:(1)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
(2)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抽調內地幹部支援建設。
5.自治區 成立時間 首府
內蒙古自治區 1947年5月 呼和浩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55年10月 烏魯木齊
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8年3月 南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10月 銀川
西藏自治區 1965年9月 拉薩
6、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間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關系,並逐步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後又實施西部大開發。
7、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8一國兩制的內容:在祖國統一的領導下,國家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台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9、在國家的統一問題上,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10「一國兩制」含義: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統一主權的國家裡,以祖國統一為前提,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台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1、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2、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了解決台灣問題提出的方針:A. 建國初期:明確提出要解放台灣; B. 20世紀50 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灣的思想; C. 改革開放以後: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並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1992年,台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993年,兩會舉行「汪辜會談」,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13. 一國兩制的意義:(1)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性。
(2)充分考慮了台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3)有利於台灣、澳門、香港的長期穩定。(4)有利於祖國的統一和民族振興。(5)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第五單元——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
1.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成立,是華東軍區海軍。
2.1949年8月,組建了空軍第一個飛行中隊。
3.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成立。
4.1950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成立。
5.中國是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6.今天的人民海軍擁有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岸防部隊、海軍陸戰隊。
7.人民空軍包括航空兵、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雷達兵、空降兵。
8.1984年國慶大閱兵,中國戰略導彈部隊首次亮相。
9.1953年底,中國政府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互相尊重領土主權。
(2)互不侵犯。(3)互不幹涉內政。(4)平等互惠。(5)和平共處。
10、新中國建立後,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蘇聯是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國家。
11、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是: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准則。
12、1955年,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萬隆會議的主題是:討論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13、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關系出現了轉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4、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15、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6、2001年,我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中國迄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的意義:這是我國外交工作的一項重大勝利。重返聯合國,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使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在更廣闊的國際舞台上,為維護世界和平、加強各國友好合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六單元:科技文化和社會生活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2、1966年我國核導彈試驗成功。1967年,我國又成功地爆炸了一顆氫彈。1970年4月,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環繞地球14周後,在蒙古安全落地。我國成為繼蘇聯、美國第三個完全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被譽為「東方魔稻」的粘型雜交水稻,袁隆平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3、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我國提出了「863計劃」,在《863計劃綱要》里,選擇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有: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共八個領域。
4、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黨和政府尤其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2000年,全國基本上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並要求實施素質教育。
5、1956年,中國在文學藝術方面提出了「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有了巨大發展。在體育事業上,從乒乓球隊開始,中國的運動員走出國門,贏得了世界的瞻目;從射擊運動起,中國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不斷奪得金牌,連連刷新世界紀錄。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亞洲運動會,2008年,中國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
6、1989年10月,我國實施「希望工程」。
7、1977年冬,恢復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廢除的高考制度。
8、1999年,我國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9、1956年,我國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繁榮。
10、「雙百」方針的成果:《林海雪原》、《紅岩》、《青春之歌》、《創業史》、《紅旗譜》、《將軍三步曲》、《雷鋒之歌》。
11、1995年,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促進了群眾的體育活動。
12、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打破最輕級雙手挺舉世界紀錄,是我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人。
13.1959年,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容國團奪得男子單打冠軍是我國第一個世界冠軍。
14、1981—1986年,中國女排發揚「團結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成為了世界第一支取的「五連冠」的女子排球隊。

❼ 八年級下冊歷史的考點 重點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有可能這樣考(此乃中華書局版):
1.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
2.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是《共同綱領》,在政協一屆上確立(其中確立了種種,但國徽不是);
3.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其中可能會聯系西藏古代史來考);
4.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最可愛的人」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還有兩位代表性人物:邱少雲、黃繼光;
5.土地改革,頒布《土改》,將地主土地所有制改為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
6.一五計劃是以發展重工業為主(代表事物有,長江武漢大橋、長春一汽);
7.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憲法》;
8.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階段;
9.大躍進和人們公社化運動都是錯誤的,大躍進特點是浮誇風,人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吃大鍋飯;
10.許多先進人物,如鐵人王進喜、人民的好乾部焦裕祿。。。
11.文化大革命是錯誤的,破壞民主法治(但未妨礙外交,在此期間,中國於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訪華);

12.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出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13.實行改革開放,標志著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開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4.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寫進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5.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6,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17.最早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後又怎加一個海南;
18.香港於1997年回歸中國(殖民者是英國),澳門於1999年回歸中國(殖民者是葡萄牙),都是在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構想下實現的,其基本條件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19.建國後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
20.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及「求同存異」方針;
21.中國於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22.1972年尼克松訪華,標志中美關系正常化;
23.上海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是中國迄今為止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24.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兩彈一星」鄧稼先;袁隆平的秈型雜交水稻;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關鍵詞:楊利偉、第三);「863「計劃;
25.雙百方針,中國第一個奧運冠軍——許海峰(第二十三屆奧運會)。
以上乃八下重點,知識點基本就這些了。
求採納啊~~~

閱讀全文

與8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