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動物史

歷史學動物史

發布時間:2021-02-12 13:08:49

❶ 史書上寫各種神奇的動物歷史的我還我忘記叫什麼名字

五億年前甲胄魚是最早的魚類,然後又出現了尖頭類動物,兩億年前,又出現了蜥螈.1億年前,出現了恐龍,7000萬年前,出現了鳥類與哺乳動物

❷ 動物學的淵源和發展

動物學歷史悠久,與人類生產活動關系密切。在以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原始社會,人類就逐步認識了一些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動物生活習性及其身體結構,並嘗試飼養馴化有益的動物,防治有害的動物,積累了一些動物知識。在4700年以前殷商的甲骨文中,可以辨認出許多獸、鳥、魚、蟲等字,後來的象形文字也把「蟲」、「魚」、「犭」作偏旁,可知已有一定分類觀念。3000多年前的著作《夏小正》中即記載了「五月浮游出現,十二月螞蟻進窩」等生態現象。春秋時代的《詩經》中述及動物達100餘種。2500年前的《尚書·禹貢篇》中記載了當時 9個大區域的經濟動物種類,是中國動物地理學的萌芽。距今2000多年前的《周禮》中把動物分為毛、羽、介、鱗、蠃5類,大致相當於現代動物分類中的獸類、鳥類、甲殼類、魚類和軟體動物。漢代《爾雅》中有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5類,每篇都寫了近百種動物。隋唐時期的《扁鵲難經》提到人體血液循環現象比英國學者W.哈維約早1000年。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總結了許多漁、桑、農、牧的經驗。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以側線鱗數作為魚類分類的重要性狀,至今沿用。公元265~420年的晉代,中國已率先編纂了動物圖譜,稽含的《南方草木狀》(304),繪制了人們利用螞蟻撲滅柑橘害蟲的情景,是世界生物防治的最早範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描述了 400多種動物,許多還附有外形圖,堪稱動物學史上的偉大典籍。
在西方,動物學的研究開始於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他總結了勞動人民在生產斗爭中得來的動物學知識,並對各種動物作細致深入的觀察,記述了450種動物,首次建立起動物分類系統,將它們分為有血動物和無血動物二大類,且對比較解剖學、胚胎學也有巨大貢獻,被譽為動物學之父。
亞氏之後,歐洲進入封建社會。宗教的統治反映到一切學術領域之中。維護神權和反動的唯心主義阻礙了動物學及其他科學的自由探討和發展,這種現象一直拖延至資本主義因素萌芽的文藝復興時期。
16世紀以後,許多動物學方面的著作紛紛問世。動物分類學及解剖學發展尤為迅速。17世紀顯微鏡的問世,更推動了微觀領域中組織學、胚胎學及原生動物學的繁榮。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C.von林奈創立了動物分類系統及雙名法,將動、植物分為綱、目、屬、種和變種5個階元,奠定了現代分類學的基礎。他提出生物皆有種的概念。但他和當時的許多自然科學家一樣,持有物種不變的觀點,並認為一切物種都是神創造的。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生物學家J-Bde拉馬克提出了物種進化的思想,認為動物在生活環境的影響下,可以變化、發展和完善。與林奈物種不變的觀點相反,這個時期進化論思想傳播開來。同時期的法國自然科學家居維葉(G.Cuvier,1769—1832)也在比較解剖學及古生物學方面作出了貢獻。它認為有機體各個部分是相互關聯的,確立了器官相關定律。運用這個規律,能夠根據所發現的有機體的某一塊骨頭或碎片,恢復它整個的骨骼、外貌,甚至還能概括出化石動物生活方式的某些詳細情節。因此他在比較解剖學及古生動學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他是物種不變觀點的擁護者,以「激變論」對抗拉馬克的進化論。
19世紀中葉,兩位德國學者施萊登(M.Schleiden,1804—1881)及施旺(T.Schwann,1810—1882)提出了細胞學說,闡明了動植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是細胞。
1859年,英國科學家達爾文( C. Darwin, 1809—1882)在他的偉大著作《物種起源》(1859)一書中,確立了生物進化的學說,用「生存競爭」、「自然選擇」的原始和生動具體的實例,剖析自然界動物的多樣性、同一性、變異性等,推動了動物學的前進。他總結了他自己的觀察,並綜合動植物飼養、栽培方面的豐富材料,認為生物沒有固定不變的種。種與種之間,至少在當初是沒有明確界限的,物種不僅有變化,而且不斷地向前發展,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同時他以「自然選擇」學說解釋了動物界的多樣性、同一性、變異性等。《物種起源》的出版,對生物學中的先進思想和工作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高度評價達爾文的著作,馬克思認為達爾文的著作給了自然科學中的目的論一個致命的打擊。恩格斯把《物種起源》和上面所說的細胞學說,分別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達爾文雖然從飼養學家那裡了解到動植物可以遺傳這一事實,但是他卻完全不知道遺傳的機制。奧國學者孟德爾(G.Mendel,1822—1884)用豌豆進行雜交試驗,發現後代各相對性狀的出現,遵循著一定的比例,稱為孟德爾定律。這一發現和後來發現的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行為相吻合,成為摩爾根(T.H.Morgan,1866—1945)派基因遺傳學的理論基礎之一。
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後,於是DNA復制、轉錄、遺傳信息的傳遞等問題得到了更精確的回答,這方面研究的發展,出現了分子生物學這門新興學科,極大地促進了動物科學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和發展。動物學與數、理、化等相關學科以及動物學科內各分支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交叉和綜合,使得動物科學的發展速度加快,許多分支學科處於領先地位,並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20世紀以來,由於學科的相互滲透和研究手段的不斷改進,促成了動物學的飛躍。當今的動物學,已由過去的觀察描述階段,上升到了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高峰。而進化學說的新成就又進一步證明,突變產生的新遺傳基礎在進化中有重要的意義,自然選擇和生殖隔離使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向不同方向發展。

❸ 嚙齒目的動物學史

嚙齒目在脊椎動物進化上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一支。其種類超過了所有其他哺乳動物種類的總和。嚙齒動物在進化上獲得成功的原因可能是多樣的,但首先是應歸於個體較小。小的個體,就可去開辟、適應大動物所不適宜的環境,從而建立大的種群。其次是繁殖力強。強大的繁殖力,意味著其具有廣闊的生活區域和對各種不同生態環境的適應。嚙齒動物不但在陸上生活,空中、水中也有他們的成員。空中有滑翔的鼯鼠,水中有水䶄。此外還有荒漠中的跳鼠,森林中的睡鼠,洞穴中的鼢鼠,以及擾亂人類幾萬年的小家鼠。從赤道到極地,甚至高山、海島上,到處都有他們的蹤跡。 最早的嚙齒類化石發現於晚古新世,起源還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嚙齒目起源於靈長目的更猴類,也有根據跟骨構造懷疑它起源於古肉食類的。但近年中國發現的古新世化石表明,嚙齒類的起源可能和亞洲特有的寬臼獸類如曉鼠有關。有關嚙齒類的許多分類學問題至今未能解決。嚙齒類的起源,一直是多年未解的問題。
一北美起源說
副鼠(Paramys atavus)化石發現在55百萬年前北美最晚古新世地層中。它很像大松鼠,腳上有爪,會爬樹,還有一條長尾巴,用以保持身體平衡。門齒像把大鑿子,後面有5個頰齒。以副鼠為樣板,推測嚙齒類起源於古新世的靈長類。
二中亞起源說
近年在中國發現的新材料證實,嚙齒類應當起源於中亞。安徽潛山古新世地層中的東方曉鼠是嚙齒類的祖先類型,內蒙古的磨楔齒鼠則是最原始的嚙齒類。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安徽潛山縣古新世中晚期(距今60百萬年前)地層中發現了東方曉鼠的化石,它有一對大門齒,退化的頰齒,以及門齒和頰齒兩種不同位置咬合機能的雛型,與嚙齒類很相似。經過中國科學家多方研究考證,確認東方曉鼠是現今最接近嚙齒類祖先的動物,現在大多數學者肯定東方曉鼠與嚙齒動物起源的關系。近年在湖南衡東縣早始新世地層中發現的鍾健鼠的完整頭骨,更加證實了這種論斷。當然,曉鼠不可能是嚙齒類的直接祖先,但至少可以說,嚙齒類動物可能起源於曉鼠類的近親。 鼠類和兔類是哺乳動物中演化十分成功的類群,但它們的大多數對人類的發展有害無益。如果人類不珍惜、不愛護自己的生存環境,那也許若干年之後地球就是它們的天下了。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這些動物的繁殖力大得驚人,適應環境的能力也特別的強。
一牙齒進化與地層時代劃分
牙齒是研究嚙齒類進化的主要依據,也是劃分地層和地層對比的可靠證據。嚙齒類的進化速度很快,反映在牙齒構造上的變化也快,這是鑒定、劃分地層的有利條件。例如,最早的倉鼠類化石發現或起源於中國距今37百萬年前的晚始新世地層中,到距今10百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在這20多Ma的時間中,倉鼠類已經歷了三次大的替代。每一代各有自己的構造特徵,且有許多化石代表,為劃分地層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科學依據。進化愈快,構造特徵變異愈快,地層劃分就可能越細、越精確。一種叫模鼠的田鼠類,在不到3百萬年的時間里,牙齒從有根到無根,齒面的紋飾也逐漸變化。如果在地層里找到哪種模鼠,就可以推斷該地層的時代了。
二嚙齒動物的進化
根據牙齒、咬肌結構嚙齒目動物大體分成4大類:始嚙類(如今僅在北美殘留一種—山河狸)、松鼠類(包括松鼠和河狸)、鼠類(家鼠、倉鼠和跳鼠)和豚鼠類(豚鼠和水豚)。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認為,南美豚鼠與其他嚙齒類的相似性低於它與靈長類或其他哺乳動物的相似性,因此認為南美豚鼠不是嚙齒類,從而對傳統的嚙齒類概念提出挑戰。
始嚙類繁盛在古近紀,到漸新世地球驟冷時基本上滅絕了。大間斷後一些現生的科出現了,如河狸、松鼠、跳鼠和南美豚鼠等。倉鼠科動物是最龐大的,它包括倉鼠、鼠和田鼠等幾大類(亞科)。最原始的是倉鼠,它發現於近40百萬年前的始新世,繁盛在漸新世和中新世;當15百萬年前時它的後裔—鼠類出現後就逐漸被取代了。現鼠亞科約有120屬,近530種,而倉鼠亞科僅有7屬18種了。田鼠亞科是倉鼠的另一支後裔,它出現在距今約5百萬年前。

❹ 動物的歷史與起源

起初是一些有機物,如蛋白質類的,在海洋中逐漸演變成低等的微生物。再進一步進化成魚類,再而就是爬行動物,最後進化成哺乳動物。

如果不把眼蟲之類那種介乎於動植物之間的東西算進來的話,現在的一些研究者認為,後生動物可能起源於距今20億年左右。但是這個問題其實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

動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了進化論尚未解決的許多動物之謎,「寒武爆發」就是其中的一個謎。

何謂「寒武爆發」呢?寒武紀(距今5.7~5億年前)初期,地球上一下子出現了許多無脊椎動物門、綱、目等新類群,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腕足動物和棘皮動物等無脊椎動物的主要門類,在這時幾乎都出現了。達爾文認為,這是逐步進化即漸變的結果,他推測前寒武紀必然有相當長的進化史,只是由於化石記錄的不完全或缺失,才使人們感到「突然」。顯然,在達爾文時代,動物的起源是作為一個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來的。

在此後的100年中,關於動物起源的研究沒有取得什麼進展。前寒武紀成了沒有動物化石的「啞地層」,甚至被人稱為「隱生宙」。在學術界,動物的歷史不足6億年,成了傳統的觀點。

1947~1949年,澳大利亞學者R.C.斯帕里格在本國南部的伊迪卡拉地區,發現一群生活在淺海中的無骨骼的軟軀體無脊椎動物的化石。可惜他囿於前寒武紀是「隱生宙」、動物的歷史不足6億年的傳統觀念,把這一化石群錯誤地劃為寒武紀早期。10年以後,澳大利亞的另一位學者M.E.格拉斯南經過大量的研究,公布了自己的結論:這一化石群不包括寒武紀後生動物化石群的成員,它所在的地層與寒武紀地層明顯屬於不同的地質年代。以後,伊迪卡拉動物群的年代被確定為距今6.2~6.8億年。從此,動物歷史不足6億年的觀點被突破了。著名的美國學者J.W.肖夫等人認為,動物起源於距今7億年前。

在伊迪卡拉動物群中,已鑒定出56個屬,其中最大的個體有60厘米以上。一些學者認為,這一動物群已高度分化、個體已如此發達,肯定有一個「前伊迪卡拉時期」,動物起源的時間勢必早於距今7億年前。

正當科學家們爭論不休的時候,中國學者在安徽淮南地區的晚前寒武紀地層中,發現了豐富的須腕動物化石和環節動物化石。1982年研究成果公諸於世,其中有距今7.4億年前的曲折古線蟲等須腕動物化石,也有距今8.4億年的懷遠似沙蠋等環節動物化石。越來越多的學者承認,低等後生無脊椎動物起源於10億年以前。

然而,動物起源時間之謎並未完全揭開。1981年,在美國懷俄明州南部距今20~24億年的海相地層中,發現了9種不同形態的管穴。在物質組成上,它們不同於周圍的基岩,其形態卻類似於寒武紀及以後的後生動物掘穴。第二年,在中國北京十三陵地區距今19億年前的地層中,也發現了類似動物遺跡化石的痕跡。為此,一些研究者認為,後生動物可能起源於距今20億年左右。加拿大著名古生物學家R.A.拉赫曼等人親臨現場作了考察,他們也支持這一觀點。

看來,動物起源的時間似乎可以「蓋棺定論」了。且慢,迄今為止學術界對於這些管痕是不是動物遺跡化石,還有爭論。因為即便是持肯定意見的學者,畢竟還缺乏明顯的證據。應該說,要真正解決達爾文時代提出的這一難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❺ 動物分類學的歷史進展

動物的研究,最初只不過是動物種類的鑒定認識而已。在我國遠古文化時期,一般勞動人民在生產過程中都要首先識別各種動物和植物。所以有關分類的記述,實較動物學任何方面的探索起源更早。
從殷商時代(距今3700多年)流傳下來的甲骨文,就可辨認出不少關於鳥、獸、蟲、魚的字。春秋時代的《詩經》(距今約3000年)中提到的動物有一百多種,由此可以推知當時人們對動物認識的程度。《尚書·禹貢》(約在2500年前)中,還提到當時九大個的區域的經濟動物種類。漢朝的《爾雅》(約在2000年前)有釋蟲、釋魚、釋馬、釋獸、釋畜等五扁,每篇都有近百種的動物的名稱。明末李時珍集葯學之大成,著成的《本草綱目》列有動物約400種,分隸於蟲、鱗、介、禽、獸等類,較瑞典生物學工作者林奈的《自然系統》第十版還早160年呢!此外,還有雅學、專譜及雜記類大量著作,它們包羅萬象,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動物認識的逐漸深入,是動物分類等研究工作啟蒙時期的成果。 國外動物分類的遠祖當推公元前四世紀的亞里士多德(Aris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他是古代知識的集大成者,是系統掌握生物學知識的人,他的主要貢獻在動物分類、解剖、胚胎發育等方面。有關的動物學著作有《動物志》、《論動物的結構》、《動物的繁殖》等。在動物分類方面,他曾調查描述過500多種動物,對其中50種進行了解剖研究,並根據動物的外部形態、內部器官、棲居地、生活習性、生活方式等許多特點和差異來劃分動物類群。他將動物分為有血動物(類似脊椎動物)與無血動物(即今的無脊椎動物),又把有血動物分為胎生四足類(即今的哺乳類)、鳥類、卵生四足類、魚類等。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分類方面的許多開創性工作和著述,使他被公認為動物分類的遠祖。
到了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奈(Linnaeus,1707-1778)在他的《自然系統》一書中,首次對動物分類採用「雙名法」,成為近代動物分類學的起點。他將動物界分為哺乳、鳥、兩棲、魚、昆蟲及蠕蟲等六綱。林奈一生的最大貢獻就是確立了生物分類的雙名法,而且鑒定產命名了數以萬計的動、植物物種,結束了動物命名各自為政,重名、異名大量存在的混亂局面,使動物命名從此向科學化、規范化的方向邁進,極大地促進了動物分類學的發展。動物分類學從此進入近代分類時期。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生物學的一些分支學科開始建立和形成。歐洲航海和探險事業興起,帶來為歐洲人所不熟悉的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動、植物標本,大大開闊了生物學家們的眼界。這一系列的重大變化最終形成了以達爾文為代表的生物進化思想。 達爾文(Darwin,C,R1809-1882)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同年12月27日開始參加歷時近五年的英國海軍貝格爾艦環繞世界的考察航行,收集了大量資料,再結合他隨後20多年的實驗,觀察和研究成果,終於在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他的名世巨著《物種起源》。書中詳細介紹了他20年來收集到的豐富證據,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以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認為生物界中普遍存在著個體差異;適應環境的物種可以孳生繁衍,不適應的就可能滅絕。大自然對生物採取的是「去劣存優」的選擇方式。自此以後,進化論的觀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人們開始認識到分類學的任務不僅僅在於鑒別物種間彼此的異同,而且還要依靠它們基本特徵的相同程度,分析出物種間的親緣關系及動物界自古迄今系統發育的途徑。動物分類學也從此步入進化思想的階段,擺脫了林奈時期「由上帝安排的」人為的生物系統和神創論對生物學的束縛,在各類動物中建立了許多更為合理的分類系統,極有力地推動了動物分類學的發展。
自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在鳥、昆蟲與軟體動物等門類中,開始研究種內各種群間的細微差異及與物種形成、進化之間的關系。種群的概念從此被引入動物分類學研究。所謂種群,就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同時生活著的同種個體的集群,如同一魚塘內的鯉魚,同一樹林內的楊樹。動物分類學進入種群研究階段後,遺傳學關於變異,突變以及基因理論的重大發展為種群水平的研究提供了依據,分類學理論與遺傳學相結合,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兩者相結合誕生了種群遺傳學,在理論上剖析了物種的進化過程,克服和解決了達爾文等早期進化論者遇到的若干難題和疑點,成為現代分類學與進化理論的重要支柱之一。與此同時,生物學各分支學科中許多新成就也被用於解釋分類學的基本問題,因此,這一時期是一個運用、融匯其他學科成就於分類學並推動其發展的時代。
從上述分類工作的水平來看,動物分類學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地區種類研究階段,以林奈為代表,主要進行種類的區分、鑒定和命名工作;第二階段為進化思想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將物種歸納,排列於適當的分類階元中,建立分類系統;第三階段是種群研究階段,側重於種內變異的分析、種下階元及其進化的研究。

❻ 自然史的動物史主要內容100字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等幾大部分,綜合了無數的事實材料,對自然界作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
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破除各種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把上帝從宇宙的解釋中驅逐出去,這是布封對現代科學的一大貢獻。他堅持以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地球的
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指出地球與太陽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球是冷卻的小太陽;地球上的物質演變產生了植物和動物,最後有了人類;人類的進化不是如聖經《創世
紀》所說的,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才幹。布封觀察、研究大地、山脈、河川和海洋,尋求地面變遷
的根源,開了現代地質學的先河。尤其在物種起源方面,他倡導生物轉變論,指出物種因環境、氣候、營養的影響而變異,對後來的進化論有直接的影響。達爾文稱
他「是現代以科學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的第一人」(《物種起源》導言)。《自然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其中關於動物活動形態的描繪尤富於藝術性。作者以科學的
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出各種動物的一幅幅肖象,還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傾向。

1749年,《自然史》的頭三冊一出版,就轟動了歐洲的學術界。由於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學堡壘的巴黎大學神學院指控為「離經
叛道」,要求給以「宗教制裁」。布封被迫寫信給神學院聲明自己「無意『反駁』聖經」,並保證將來出版《自然史》第四冊時把這封信刊在卷首。後來他在《自然
史》中,為了掩蔽神學家的耳目,經常抬出上帝的名字。但又悄悄地對人說:「只要把這名字換掉,擺上自然力就成了」。實際上仍舊堅持他的唯物主義立場。

自然史讀後感二:《自然史》讀後感(274字)

今天,我讀了布封的《自然史》以後,我認為自然界是神奇的,是奇妙的。

《自然史》裡面講述了人類史,地球史,動物史和礦物史等結合了豐富的事實材料,例如:人類史裡面說了人類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的智力和模樣會怎麼樣,還有人的觸覺,神經,大腦各個地方的聯系,還有人的品種,黑人,白人他們的皮膚可能是某種基因或者天氣的氣候變成的。

動物史,裡面中說了種屬變種,例如:驢,它體內的腦子,心,腸道,肝臟等氣官都類似於是馬的氣官,好像從馬退化的一樣,還有很多像這樣的類型的:山羊,如果一隻公的山羊和一隻符合的母羊就可以,和不符合的母羊就不可以。

自然界是神秘的,是奇妙的。

❼ 布封《自然史》中《動物史》全文

布封(1707~1788)又譯布豐,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孟巴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原名喬治·路易·勒克來克,因繼承關系,改姓德·布封。
少年時期就愛好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1728年大學法律本科畢業後,又學了兩年醫學。1730年,結識一位年輕的英國公爵,一起游歷了法國南方、瑞士和義大利。在這位公爵的家庭教師、德國學者辛克曼的影響下,刻苦研究博物學。1733年,進法國科學院任助理研究員,曾發表過有關森林學的報告,還翻譯了英國學者的植物學論著和牛頓的《微積分術》。1739年,當上了副研究員,並被任命為皇家御花園和御書房總管,直到逝世。 布封任總管後,除了擴建御花園外,還建立了「法國御花園及博物研究室通訊員」的組織,吸引了國內外許多著名專家、學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礦物樣品和標本。布封利用這種優越的條件,畢生從事博物學的研究,每天埋頭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終於寫出三十六冊的巨著《自然史》。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等幾大部分,綜合了無數的事實材料,對自然界作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破除各種宗教迷信和無知妄說,把上帝從宇宙的解釋中驅逐出去,這是布封對現代科學的一大貢獻。他堅持以唯物主義觀點解釋地球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指出地球與太陽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球是冷卻的小太陽;地球上的物質演變產生了植物和動物,最後有了人類;人類的進化不是如聖經《創世紀》所說的,人類的祖先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才有了智慧,而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了知識,增長了才幹。布封觀察、研究大地、山脈、河川和海洋,尋求地面變遷的根源,開了現代地質學的先河。尤其在物種起源方面,他倡導生物轉變論,指出物種因環境、氣候、營養的影響而變異,對後來的進化論有直接的影響。達爾文稱他「是現代以科學 眼光對待這個問題的第一人」(《物種起源》導言)。《自然史》的文學價值也很高,其中關於動物活動形態的描繪尤富於藝術性。作者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出各種動物的一幅幅肖像,還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傾向。 1749年,《自然史》的頭三冊一出版,就轟動了歐洲的學術界。由於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學堡壘的巴黎大學神學院指控為「離經叛道」,要求給以「宗教制裁」。布封被迫寫信給神學院聲明自己「無意『反駁』聖經」,並保證將來出版《自然史》第四冊時把這封信刊在卷首。後來他在《自然史》中,為了掩蔽神學家的耳目,經常抬出上帝的名字。但又悄悄地對人說:「只要把這名字換掉,擺上自然力就成了」。實際上仍舊堅持他的唯物主義立場。 《自然史》各冊的陸續出版,不斷給布封帶來更大的聲譽。1753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入院時發表的著名演說《論風格》,是一篇經典的文論。他針對當時文壇上那種追求綺麗纖巧的風尚,呼籲文章要言之有物、平易近人,提出「風格即人」的名言,強調思想內容對藝術形式的決定作用。1777年,法國政府在御花園里給他建立了一座銅像,座上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和大自然一樣偉大的天才」。這是布封生前獲得的最高榮譽。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他根據大量的實物標本作推論,反對「權威」的臆說,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創見,為後來的科學家引路。經他解釋的宇宙里沒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決定他周圍的一切。作為科學家,布封頗受詆毀,作為文學家,卻受到普遍的頌揚。他寫的《自然史》,筆鋒富於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詩,他對獅、虎、豹、狼、狗、狐狸的獵食,海狸的築堤,用形象的語言,作擬人的描寫,生動活潑,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布封在法蘭西學院入院儀式上的講演《風格論》中提出,一個作家必須將自己的思想載入不朽的文字,始能不為他人所掠奪,而垂於久遠。思想是公物,而文筆(即風格)則屬於作家自己,科學在不斷進步,科學論點肯定要被新的研究成果超過,而文章風格卻是後人無法代替的。法語中一般所說的「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就是從布封的名言「風格是屬於個人的」中引申而來的 《法國文學史》對布封的評價布封以卷帙浩繁的《自然史》而聞名。資產階級文學史家根據氣質、性格等次要原因,把布封視為與啟蒙運動作家「截然不同」「游離於18世紀之外」的作家。但是,從布封所宣傳的唯物宇宙觀、重思想內容的文藝思想,以及屬於人文主義傳統的社會政治理想來說,他與18世紀的啟蒙運動是完全合拍的。他雖然在自然科學方面以他自己的方式進行工作,但他的貢獻匯入了啟蒙思潮這一時代精神的主流。他的《自然史》,以其基本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巨大的規模,和狄德羅主編的《網路全書》有某些相似,當然,其戰斗性遠遠不能和《網路全書》相比。他這樣熱情洋溢地唱著人的頌歌:憑著他的智慧,許多動物被馴養,被駕馭,被制服,被迫著永遠服從他了;憑著他的勞動,沼澤被疏干,江河被防治,險灘急流被消滅,森林被開發,荒原被耕作;憑著他的思考,時間被計算出來,空間被測量出來,天體運行被識破;憑著他的由科學產生出來的技術,海洋被橫渡,高山被跨越,各地人民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一個個新大陸被發現,千千萬萬孤立的陸地都置於他的掌握之中;總之,今天大地的全部面目都打上了人力的印記……大自然之所以能夠全面發展,之所以能逐步達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樣完善,這樣輝煌,都完全是藉助於我們的雙手。這種熱烈的贊頌,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自然史》中有文學價值和較高的藝術性的,是對動物的描繪。布封不是用完全客觀主義的態度去介紹這些動物,而是帶著親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語言替它們畫像,因而描寫生動具體、饒有興味。在他筆下,小松鼠善良可愛,大象溫和憨厚,鴿子夫婦相親相愛。布封還往往把動物擬人化,賦予它們以某種人格,馬像英勇忠烈的戰士,狗是忠心耿耿的義仆,都受到布封的贊揚;啄木鳥像苦工一樣辛勤勞動,得到作者的同情;海狸和平共處、毫無爭斗,引起他的嚮往;他把狼比喻為兇殘而又怯懦、「渾身一無是處」的暴君,他把天鵝描繪為和平的、開明的君主。布封通過資產階級人性論的眼光,將動物擬人化,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觀點,表現了他對封建專制主義政治的不滿,寄託了他對「開明君主」的歷史唯心主義的理想。他的動物肖像具有寓言的含義,而其中的寓意又滲透了資產階級的立場和觀點。
[編輯本段]作品欣賞《天鵝》
在任何社會里,不管是禽獸的或人類的社會,從前都是暴力造成霸主,現在卻是仁德造成賢君。地上的獅、虎,空中的鷹、鷙,都只以善戰稱雄,以逞強行凶統治群眾;而天鵝就不是這樣,它在水上為王,是憑著一切足以締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嚴、仁厚等等。它有威勢,有力量,有勇氣,但又有不濫用權威的意志、非自衛不用武力的決心;它能戰斗,能取勝,卻從不攻擊別人。作為水禽界里愛好和平的君主,它敢於與空中的霸主對抗;它等待著鷹來襲擊,不招惹它,卻也不懼怕它。它的強勁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以羽毛的堅韌、翅膀的頻繁撲擊對付著鷹的嘴爪,打退鷹的進攻。它奮力的結果常常是獲得勝利。而且,它也只有這一個驕傲的敵人,其他善戰的禽類沒一個不尊敬它,它與整個的自然界都是和平共處的:在那些種類繁多的水禽中,它與其說是以君主的身份監臨著,毋寧說是以朋友的身份看待著,而那些水禽彷彿個個都俯首貼耳地歸順它。它只是一個太平共和國的領袖,是一個太平共和國的首席居民,它賦予別人多少,也就只向別人要求多少,它所希冀的只是寧靜與自由。對這樣的一個元首,全國公民自然是無可畏懼的了。
天鵝的面目優雅,形狀妍美,與它那種溫和的天性正好相稱。它叫誰看了都順眼。凡是它所到之處,它都成了這地方的點綴品,使這地方美化;人人喜愛它,人人歡迎它,人人欣賞它。任何禽類都不配這樣地受人鍾愛;原來大自然對於任何禽類都沒有賦予這樣多的高貴而柔和的優美,使我們意識到它創造物類竟能達到這樣妍麗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圓潤的形貌,優美的線條,皎潔的白色,婉轉的、傳神的動作,忽而興致勃發,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態,總之,天鵝身上的一切都散布著我們欣賞優雅與妍美時所感到的那種舒暢、那種陶醉,一切都使人覺得它不同凡俗,一切都描繪出它是愛情之鳥;古代神話把這個媚人的鳥說成為天下第一美女的父親,一切都證明這個富有才情與風趣的神話是很有根據的。
我們看見它那種雍容自在的樣子,看見它在水上活動得那麼輕便、那麼自由,就不能不承認它不但是羽族裡第一名善航者,並且是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航行術的最美的模型。可不是么,它的頸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圓圓的,彷彿是破浪前進的船頭;它的寬廣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為了便於疾駛,向前傾著,愈向後就愈挺起,最後翹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地道的舵;腳就是寬闊的槳;它的一對大翅膀在風前半張著,微微地鼓起來,這就是帆,它們推著這艘活的船舶,連船帶駕駛者一起推著跑。
天鵝知道自己高貴,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很美麗,所以自好。它彷彿故意擺出它的全部優點;它那樣兒就像是要博得人家的贊美,引起人注目。而事實上它也真是令人百看不厭的,不管是我們從遠處看它成群地在浩瀚的煙波中,和有翅的船隊一般,自由自在地游著,或者是它應著召喚的信號,獨自離開船隊,游近岸旁,以種種柔和、婉轉、妍媚的動作,顯出它的美色,施出它的嬌態,供人們仔細欣賞。
天鵝既有天生的美質,又有自由的美德;它不在我們所強制或幽禁的那些奴隸之列。它無拘無束地生活在我們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夠的獨立,使它毫無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會逗留在那裡,不會在那裡安頓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處遨遊,或到岸旁著陸,或離岸游到水中央,或者沿著水邊,來到岸腳下棲息,藏到燈芯草叢中,鑽到最偏僻的灣汊里,然後又離開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著與人相處的樂趣——它似乎是很喜歡和暴君。
天鵝在一切方面都高於家鵝一家,家鵝只以野草和籽料為生,天鵝卻會找到一種比較精美的,不平凡的食料;它不斷地用妙計捕捉魚類;它做出無數的不同姿態以求捕捉的成功,並盡量利用它的靈巧與氣力。它會避開或抵抗它的敵人:一隻老天鵝在水裡,連一匹最強大的狗它也不怕;它用翅膀一擊,連人腿都能打斷,其迅疾、猛烈可想而知。總之,天鵝似乎是不怕任何暗算、任何攻擊的,因為它的勇敢程度不亞於它的靈巧與氣力。
馴天鵝的慣常叫聲與其說是響亮的,毋寧說是渾濁的:那是一種哮喘聲,十分像俗語所謂的「貓咒天」,古羅馬人用一個諧音字「獨楞散」表示出來。聽著那種音調,就覺得它彷彿是在恫嚇,或是在憤怒;古人之能描寫出那些和鳴鏗鏘的天鵝,使它們那麼受人贊美,顯然不是拿一些像我們馴養的這種幾乎暗啞的天鵝做藍本的。我們覺得野天鵝曾較好地保持著它的天賦美質,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覺,同時也有充分自由的音調。可不是么,我們在它的鳴叫里,或者寧可說在它的嘹唳里,可以聽得出一種有節奏有曲折的歌聲,有如軍號的響亮,不過這種尖銳的、少變換的音調運抵不上我們的鳴禽的那種溫柔的和聲與悠揚朗潤的變化罷了。
此外,古人不僅把天鵝說成為一個神奇的歌手,他們還認為,在一切臨終時有所感觸的生物中,只有天好會在彌留時歌唱,用和諧的聲音作為它最後嘆息的前奏。據他們說,天鵝發出這樣柔和、這樣動人的聲調,是在它將要斷氣的時候,它是要對生命作一個哀痛而深情的告別;這種聲調,如怨如訴,低沉地、悲傷地、凄黯地構成它自己的喪歌。他們又說,人們可以聽到這種歌聲,是在朝暾初上,風浪既平的時候;甚至於有人還看到許多天鵝唱著自己的輓歌,在音樂聲中氣絕了。在自然史上沒有一個杜撰的故事、在古代社會里沒有一則寓言比這個傳說更被人贊美、更被人重述、更被人相信的了;它控制了古希臘人的活潑而敏感的想像力:詩人也好,演說家也好乃至哲學家,都接受著這個傳說,認為這事實實在太美了,根本不願意懷疑它。我們應該原諒他們社撰這種寓言;這些寓言真是可愛,也真是動人,其價值遠在那些可悲的、枯燥的史實之上;對於敏感的心靈來說,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無疑地,天鵝並不歌唱自己的死亡;但是,每逢談到一個大天才臨終前所作的最後一次飛揚、最後一次輝煌表現的時候,人們總是無限感慨地想到這樣一句動人的成語:「這是天鵝之歌!」
[編輯本段]作品欣賞 《馬》
人類所曾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就是征服了這豪邁而剽悍的動物——馬: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勞苦,同享著戰斗的光榮;它和它的主人一樣,具有無畏的精神,它眼看著危急當前而慷慨以赴;它聽慣了兵器搏擊的聲音,喜愛它,追求它,以與主人同樣的興奮鼓舞起來;它也和主人共歡樂:在射獵時,在演武時,在賽跑時,它也精神抖擻,耀武揚威。但是它馴良不亞於勇毅,它一點兒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它的動作:它不但在駕馭人的手下屈從著他的操縱,還彷彿窺伺著駕馭人的顏色,它總是按照著從主人的表情方面得來的印象而奔騰,而緩步,而止步,它的一切動作都只為了滿足主人的願望。這天生就是一種舍己從人的動物,它甚至於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用動作的敏捷和准確來表達和執行別人的意旨,人家希望它感覺到多少它就能感覺到多少,它所表現出來的總是在恰如人願的程度上;因為它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所以它不拒絕任何使命,所以它盡一切力量來為人服務,它還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於舍棄生命以求服從得更好。
以上所述,是一匹所有才能都已獲得發展的馬,是天然品質被人工改進過的馬,是從小就被人養育、後來又經過訓練、專為供人驅使而培養出來的馬。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對這種動物的奴役或馴養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於我們看到它們時,很少是處在自然狀態中。它們在勞動中經常是披著鞍轡的;人家從來不解除它們的羈絆,縱然是在休息的時候;如果人家偶爾讓它們在牧場上自由地行走,它們也總是帶著奴役的標志,並且還時常帶著勞動與痛苦所給予的殘酷痕跡:嘴巴被銜鐵勒得變了形,腹側留下一道道的瘡痍或被馬刺刮出一條條的傷疤,蹄子也都被鐵釘洞穿了。它們渾身的姿態都顯得不自然,這是慣受羈絆而留下的跡象:現在即使把它們的羈絆解脫掉也是枉然,它們再也不會因此而顯得自由活潑些了。就是那些奴役狀況最和婉的馬,那些只為著擺闊綽、壯觀瞻而喂養著、供奉著的馬,那些不是為著裝飾它們本身,卻是為著滿足主人的虛榮而戴上黃金鏈條的馬,它們額上覆著妍麗的一撮毛,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著絲綢和錦氈,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麗些;在一個動物身上,動作的自由就構成美麗的天然。你們試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吧:它們行走著,它們賓士著,它們騰躍著,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制;它們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它們避免和人打照面;它們不屑於受人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盪、蹦跳,採食著四季皆春的氣候不斷提供的新鮮產品;它們既無一定的住所,除了晴明的天空外又別無任何庇蔭,因此它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這種空氣,比我們壓縮它們應占的空間而禁閉它們的那些圓頂宮殿里的空氣,要純潔得多,所以那些野馬遠比大多數家馬來得強壯、輕捷和遒勁。它們有大自然賦予的美質,就是說,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馬則都只有人工所能賦予的東西,即技巧與妍媚而已。
這種動物的天性絕不兇猛,它們只是豪邁而獷野。雖然力氣在大多數動物之上,它們卻從來不攻擊其他動物;如果它們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它們並不屑於和對方搏鬥,僅只把它們趕開或者把它們踏死。它們也是成群結隊而行的,它們之所以聚集在一起,純粹是為著群居之樂。因為,它們一無所畏,原不需要團結禦侮,但是它們互相眷戀,依依不捨。由於草木足夠作它們的食糧,由於它們有充分的東西來滿足它們的食慾,又由於它們對動物的肉毫無興趣,所以它們絕不對其他動物作戰,也絕不互相作戰,也不互相爭奪生存資料。它們從來不發生追捕一隻小獸或向同類劫奪一點東西的事件,而這類事件正是其他食肉類動物通常互爭互斗的根源:所以馬總是和平生活著的,其原因就是它們的慾望既平凡又簡單,而且有足夠的生活資源使它們無需互相妒忌。
在所有的動物中間,馬是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的;因為,如果我們拿它和比它高一級或低一級的動物相比,就發現驢子長得太丑,獅子頭太大,牛腿太細太短,和它那粗大的身軀不相稱,駱駝是畸形的,而最大的動物,如犀,如象,都可以說只是些未成型的肉團。顎骨過分伸長本是獸類頭顱不同於人類頭顱的主要一點,也是所有動物的最卑賤的標志;然而,馬的顎骨雖然很長,它卻沒有如驢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頭部比例整齊,卻給它一種輕捷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與頸部的美相得益彰。馬一抬頭,就彷彿想要超出它那四足獸的地位。在這樣的高貴姿態中,它和人面對面地相覷著。它的眼睛閃閃有光,並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長得好,並且不大不小,不像牛耳太短,驢耳太長;它的鬣毛正好襯著它的頭,裝飾著它的頸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豪邁的模樣;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蓋著、並且美觀地結束著它的身軀的末端:馬尾和鹿、象等的短尾,驢、駱駝、犀牛等的禿尾都大不相同,它是密而長的鬃毛構成的,彷彿這些鬃毛就直接從屁股上生長出來,因為長出鬃毛的那個小肉樁子很短。它不能和獅子一樣翹起尾巴,但是它的尾巴雖然是垂著的,卻於它很適合。由於它能使尾巴兩邊擺動,它就有效地利用尾巴來驅趕蒼蠅,這些蒼蠅很使它苦惱,因為它的皮膚雖然很堅實,並且滿生著厚密的短毛,卻還是十分敏感的。
選自《世界散文精華·歐洲卷》

❽ 動物行為學的研究歷史

20世紀以前是動物行為學的萌芽時期,是動物行為學經歷的一個緩慢發展的階段。早在舊石器時代(34000~10500年前),人們開始注意觀察周圍的動物,隨著動物家養的開始,人類也需要了解動物的生活周期和行為。在文明時代的早期,古埃及人開始嘗試人工孵卵。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384~322BC)開始了觀察、描述動物行為的新紀元。在他的論著中,記錄了540種動物的生活史和行為,對後人關於生命的認識方面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7、18世紀,研究動物行為的人更多了,開始了比較不同物種行為的研究和行為的理論探討。如德國人約翰(Johunn Pernaller)研究了不同鳥的行為差異,涉及取食、社會行為、築巢、領地、季節性羽毛色彩變化、遷徙、鳴叫和育雛等方面;法國的勒雷(Chorles George Lereg)對狼、狐的捕食行為及野兔的恐懼表現有過生動的描述,提出了動物依靠它們的記憶和生活經驗能夠聰明地生活。
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發表,對動物行為學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人類的由來》(1871)一書研究比較了人與動物,及本能行為。19世紀末,人們使用迷宮,研究老鼠的學習行為。勞埃德(C.Lioyd MOrgun)研究雞的本能、學習、模擬行為。現代行為學中許多術語,如Behaviour(行為)、Animod Behaviour(動物行為),都首次出現在他的論著中。
早在19世紀上半葉,G.居維葉和E.G.聖提萊爾便就動物學研究方法發生過爭論:前者強調實驗室研究,後者主張在自然條件下進行觀察。在他們的影響下,有關動物行為的研究,形成了兩個傳統。一方面的代表多是生理學家和生理心理學家。如 巴甫洛夫、美國E.L.桑代克和B.F.斯金納等。他們在實驗室里對狗、貓、大鼠等的學習行為進行了大量研究。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式條件反射便是他們的著名貢獻。另一方面的代表主要是具有博物學傾向的動物學家,如奧籍德國人 K.von弗里施、奧地利人K.Z.洛倫茨和荷籍英國人N.廷伯根等。他們在自然環境中通過觀察和實驗,分析行為的動因,探討行為的適應功能,並力求推導行為的進化途徑。 20世紀是動物行為學迅速發展和真正延伸的世紀。霍布豪斯(Hobhouse)在1901年發現了猴及其它動物能使用一定的工具(棍、箱子)得到食物。1906年,動物學家詹寧斯(H.S.Jennings)對原生動物的行為進行了詳細研究,寫出了《原生動物的行為》一書,這是第一本專門論述動物行為的著作。柏林的海因羅特(Oskar Heinorth)在1871年至1945年間,詳盡研究了多種鴨、鵝,比較了它們的運動方式、解剖學特徵、社會行為、鳴叫及繁殖行為,並且發現了灰雁從孵卵箱中孵出後的印記行為。他獨自闡述的同源性學說,到21世紀初還被許多人認為是行為學真正誕生的標志之一。動物學家羅曼內斯(H.S Reimarus)發展了達爾文的思想,並正式建立了比較行為學這一學科,為現代的行為生物學奠定了基礎。隨後摩爾根(C.L.Morgun)和傑姆斯(W.James),以及勞埃波(J.Loeb)等都在方法、概念上對行為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31年至1941年,歐洲著名的行為生物學家廷伯根和勞倫茲在自然和半自然條件下對動物進行了長期的觀察,發表了諸如「社會性鴉的行為學」、「鳥類環境世界中的夥伴」、「關於本能的概念」、「對雁鴨類行為的比較研究」等論文,建立了物種的行為圖譜,發現了所研究的行為型的功能。提出了顯示、位移、儀式化等等新概念和新的研究課題。特別是勞倫茲提出的「印記」這一術語,極好地說明了先天性和後天獲得性行為的結合問題。在行為分析、行為生態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動物行為學的研究獲得了蓬勃的發展,主要是把動物行為與生命科學中許多其它的許多分支學科相互滲透在一起,形成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完整、系統地闡述動物行為的原因、機制、發生或發育。進化與適應功能等問題。動物行為學的分支很多,不可能在此全面論述,本文僅以行為遺傳學和行為生態學為中心,作一簡要介紹。
相關圖書
行為遺傳學是用遺傳學方法研究行為的遺傳基礎。自1960年,美國學者Thompson第一個總結了有關資料,寫成《行為遺傳學》一書,從而宣布這一新學科的誕生。其後,相關研究大量涌現。10年以後,一份專業期刊,《行為遺傳學》問世。1967年,Benzer第一個通過人工誘導和選擇的方法得到了果蠅的行為突變體,從而為行為遺傳學的研究開辟了道路。從此以後,行為突變體的研究很快在果蠅、線蟲、草履蟲、細菌及其他生物的研究中大量開展起來。在分子水平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作行為基因的分離、克隆和轉移的研究。行為遺傳學為動物行為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對於闡明行為遺傳的規律和機制都具有重要意義。 行為生態學主要是研究生態學中的行為機制、動物行為的生態學意義和進化意義,在理論及方法論方面是動物行為學中發展最快、最為活躍的一個領域。
行為生態學主要涉及到取食行為生態學。防禦行為生態學、繁殖行為生態學、社會生態學、時空行為生態學(如棲息地的選擇、定向和導航、巢域和領域現象等),以及行為生態學預測等內容。其中,在社會生態學或社會生物學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進展。K.Lorenz對鳥類社會行為的研究、N.Tinbergen(1974)對人類社會行為的研究,以及K.Von Frisch對蜜蜂社會行為的研究,奠定了社會生物學的基礎。1975年,E.O Wilson出版了《社會生物學》一書,系統地介紹了這門學科的觀點、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社會生物學把達爾文自然選擇的概念應用於社會行為的研究,又把生態學、行為學、遺傳學和進化淪加以綜合,提出了內在適合度和親緣選擇的新概念。這些新概念把社會行為的研究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這一領域所展示的迷人前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尤其是關於行為經濟學和進化穩定對策(ESS)的研究,正顯示著強大的生命力。盡管在我國這一領域還幾乎是個空白,但隨著這一學科的迅猛發展,也必將引起我國學術界的巨大興趣。
動物行為的研究在我國正處於起步階段,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描述性的,在理論研究方面,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方面,與國外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到目前為止,國內仍沒有形成專門的動物行為學教材、期刊。但據已公開發表的有關論文和資料顯示,我國在動物行為某些領域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❾ 動物發展史

1動物的總體進化

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無氧呼吸到有氧呼吸.當生命進化到真核細胞以後,便有了動物和植物之分。最早的動物叫原生動物,是最低等的一類動物

2進化方向:

單細胞如(h39)→腔腸動物(水螅)海綿扁形動物線形動物棘皮動物(海百合)→脊索動物(文昌魚)→脊椎動物(原口類→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哺乳動物→人)

其它生理結構進化方向;

生殖:無性生殖【分裂生殖,腔腸動物出芽生殖】→有性生殖

神經感覺:無條件反射→條件反射→觸覺視覺嗅覺聽覺,味覺→高級【思維情感】

======================================================================

不同地層地質年代與相應動物的關系

.太古宙【前動物時代】

僅見原始的顯微生物遺跡、藻類、菌類,如在南非發現的巴伯頓古球菌(南非翁弗瓦赫特群巴伯頓綠岩帶中的炭質燧石中所發現)和在西澳大利亞瓦拉烏納群微化石——絲狀,似菌落放射絲狀的集合體,及單細胞球狀體,其年齡為35億年。

近年在格陵蘭變質岩中發現有機炭微結構(38億年)是最早的生命記錄。

太古宙岩石大都經歷了高溫高壓條件下的變化,均屬於變質岩,且變質程度較深。頂界為2500Ma。

---------------------------------------------------------------------------------------------------------------------

2.元古宙【後生動物出現】

元古宙岩石變質程度相對太古宙要輕微得多。在新元古紀地層中出現了未變質的或輕微變質的碎屑岩和碳酸鹽岩。

頂界年齡值為543Ma,底界年齡值為2500Ma。

元古宙的生物,早期以大量藻類為特徵,晚期出現了海綿、放射蟲、水母、節肢動物、環節動物等,生物也更加多樣化了。例如:8億年前的淮南動物群,6.8億年前的埃迪卡拉動物群。

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起源】

距今3800Ma——到距今543Ma的前寒武紀這段漫長的地質史,稱作為前寒武紀(為非正式地質年代單位)。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地層記錄相應地稱為前寒武系,其中富含金屬和稀有金屬等多種礦產。現基本公認:距今2500Ma作為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分界。

--------------------------------

動物

大爆發的起源,代表埃迪卡拉動物群包含三個門,19個屬,24種低等無脊椎動物。三個門是: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水母有7屬9種;水螅綱有3屬3種;海鰓目(珊瑚綱)有3屬3種;缽水母2屬2種;多毛類環蟲2屬5種;節肢動物2屬2種。多保存為印痕化石,盡管它們的形態、結構都很原始艾迪卡拉(型)動物群是後生動物出現後的第一次適應輻射,它們採取的不同於現代大多數動物採取的形體結構變化方式。不增加內部結構的復雜性,只改變軀體的基本形態,變得非常薄,成條帶狀或薄餅狀,使體內各部分充分接近外表面,在沒有內部器官的情況下進行呼吸和攝取營養。如現代大型寄生動物滌蟲現代大多數動物採取的是保持渾圓或球形的外部形態的同時,進化出復雜的內部器官來擴大相應的表面積(如肺、消化道),從化石上可以看出,這些生物已具有了高度分化的組織和器官,說明它們已不是最原始的類型。它們代表了後生動物出現以後的第一次輻射演化因此,可以認為艾迪卡拉(型)動物群是在元古宙末期大氣氧含量較低的條件下後生動物大規模佔領淺海的一次嘗試,結果失敗了,而導致絕滅。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後生動物採取了第二種方式,使內部的器官復雜化和物種多樣化的發展,即生物系統演化。

---------------------------------------------------------------------------------------------------------------

4.寒武紀【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無脊椎動物三葉蟲時代】

英國威爾士的拉丁文名稱,,在我國寒武紀大部分為海洋。

---------------------------------

【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和環節動物等】,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動物化石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三葉蟲】最為豐富。

大西洋區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芙蓉世分別以賀爾姆蟲、奇異蟲和油櫛蟲為代表。太平洋動物群,則以萊德利基蟲、庫庭蟲和褶盾蟲為代表。

【筆石】最早出現於中寒武世;

【原始的脊椎動物無頜類】出現在晚寒武世;

比如【梅樹村動物群、澄江動物群】水母狀生物、三葉蟲、具附肢的非三葉的節肢動物、金臂蟲、蠕形動物、海綿動物、內肛動物、環節動物、無絞綱腕足動物、軟舌螺類、開腔骨類,以及藻類等,甚至還有屬於低等脊索動物或半索動物(如著名的雲南蟲)等

--------------------------------------------------------------------------------------------------------------------

5.奧陶紀【海洋無脊椎動物極盛的時代】488.3±1.7百萬年(Ma)---443.7±1.5Ma。

-地史時期海侵范圍最廣的紀,我國奧陶紀石灰岩分布廣泛,中、晚奧陶世是火山活動、氣候分異時代。中奧陶世晚期的太康運動使中國華北地台整體上升,直到晚石炭世才有沉積。

-----------------------------------

海洋無脊椎動物極盛

三葉蟲【胸、尾長出許多針刺,以避免食肉動物的襲擊身體蜷縮成球狀【隱頭蟲】掠食者板足鱟

筆石【微小的蠕蟲狀生物,群體生活。整個筆石群體僅有5厘米長,它們漂流在海面上】

腕足類、鈣質殼的有鉸類則盛極,棘皮動物中的【海林檎類海百合】軟體動物中的鸚鵡螺類最常見,

珊瑚【形成小型的礁體】、苔蘚蟲、海百合、介形類和牙形石。

中期原始脊椎動物異甲魚出現【星甲魚和顯褶魚【美國】

--------------------------------------------------------------------------------------------------------------

6.志留紀【有頜類出現魚形動物時代】4.35億

地殼運動生物群面貌變革的時代,一些大洋消失,晚期出現了分布廣泛的陸相或半陸相沉積。

各類【無脊椎動物繼續繁盛】【種屬有所變化】但三葉蟲開始衰退。單筆石類也很繁盛。腕足動物石燕,小嘴貝目發展,雙殼綱、腹足綱則逐步發展,鸚鵡螺類減少。,海蠍晚志留繁盛

志留紀晚期出現了具頜的盾皮魚類和棘魚類

--------------------------------------------------------------------------------------------------------------------.7泥盆紀【魚形動物繼續昌盛,動物登陸原始兩棲類出現】

中國泥盆紀北方為淺海,有火山活動,中部地區是古陸剝蝕區,南方為一片淺海。

--------------------------------

動物界

原始的菊石,昆蟲興起;早泥盆世以泡沫型珊瑚為主,雙帶型珊瑚開始興起;中、晚泥盆世以雙帶型珊瑚佔主要地位。穿孔貝目、扭月貝目、無洞貝目和小嘴貝目在劃分和對比泥盆紀地層中也極為重要棱菊石類和海神石類繁盛。竹節石類絕滅

海生脊椎動物繼續昌盛——魚類時代,早泥盆世以無頜類,晚期甲胄魚趨於絕滅,硬骨魚開始發展;

滅絕事件【塔凡尼克事件,中晚泥盆世之交,接近腕足動物頭貝的滅亡至弓石燕出現的時期。與海面上升吻合】【凱勒瓦瑟爾事件】

-----------------------

【盾皮魚興盛】

泰雷爾鄧氏魚是泥盆紀俄亥俄州捕食者,成魚長度估計達(6米),頭部寛可達四尺(1.3米),甲片厚達2吋(5厘米),泰雷爾鄧氏魚能達8至9米,這使泰雷爾鄧氏魚成為當時最大的捕食者。於一些泰雷爾鄧氏魚個體的骨質甲片中保留了傷痕,那些傷痕和鄧氏魚的頜骨也吻合,顯示鄧氏魚不僅是掠食性動物,同時也攻擊同類。

---------------------

【肉鰭魚類根齒魚】

以發育良好的骨骼和肌肉組成的胸鰭和腹鰭而得名,每「肢」與身體通過一跟骨頭相連。輻鰭魚是通過輻射狀骨骼將鰭與身體相連。某些肉鰭魚類顱骨的頂上有個對應的關節,以增加頜部的咬合力量。是泥盆紀中晚期淡水水域及近海的重要掠食者。

原始的兩棲類(魚石螈)出現於晚泥盆世(D3),它們是總鰭魚類登陸演化而來。

------------------------------------------------------------------------------------------------------------------

8.石炭紀【兩棲動物時代】3.5億-2億8600年前

海生無脊椎動物有珊瑚、腕足類、筳類,菊石、牙形石。

森林茂盛,陸上的昆蟲巨大有1300種以上【3米巨千足蟲】陸生脊椎動物中兩棲類佔有統治地位。原始爬行動物(林蜥)在晚石炭世出現,是生物進化史上又一次飛躍。

----------------------

早期爬行動物【Lizzie】

東基爾克頓下石炭紀地層。化石包括頭骨(背面暴露向上),以及與之關連在一起的帶有尾椎的中軸骨,兩前肢、腰帶和兩後肢。按地質年代推算,化石距今約有3億4千萬年,是已知最早的爬行動物,長18—20cm

---------------------------------------------------------------------------------------------------------------------

9.二疊紀【兩棲類與合弓綱時代,大滅絕時代】

地層出露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西坡彼爾姆城,下部紅色岩繫上部鎂質灰岩(鎂灰統),所以譯為二疊紀。期間各板塊靠攏,末期形成聯合大陸。中國二疊系南方為海相沉積,北方為海陸過渡相到陸相沉積,沉積類型多樣,含煤。

-----------------------------------------------------

動物界【最大的大滅絕事件】

海生無脊椎動物繁盛,以蜒、腕足、珊瑚、牙形石、菊石為主,但到二疊紀末,三葉蟲、蜒、四射珊瑚、橫板珊瑚等滅絕,腕足類數量劇減。

脊椎動物進一步發展:軟骨硬鱗魚類迅速發展,兩棲類【迷齒類【鋸齒螈】保持昌盛,爬行類中龍,合弓綱動物開始發展【盤龍類獸孔類】,二疊紀末96%的物種滅絕,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生態系統也獲得了最徹底的更新,恐龍等的進化鋪平道路。

-----------------------------------------------------------------------------------------------------------------

10三疊紀【爬蟲時代】

命名來自德國南部岩層具有明顯三分性:上部為陸相、瀉湖相紅色淪灰岩,中部為灰白色海相灰岩,下部為雜色的陸相砂頁岩。三疊紀為聯合古陸發展的頂峰階段,陸地面積擴大,淺海面積縮小,氣候乾旱。三疊紀晚期,聯合古陸開始進入分裂解體階段中國三疊紀時期,北方海槽消失,完整的古亞洲大陸形成,西藏、滇西、川西、青海及整個華南仍為海槽和淺海,構成了以秦嶺—昆侖山為界的「南海北陸」的古地理格局。

----------------------------------

動物界

無脊椎動物菊石、雙殼類、有孔蟲興起氣候比較溫暖乾燥,

脊椎動物【蜥形綱興起】中三疊世海生爬蟲出現,鑲嵌踝主龍,魚龍興起【秀尼,薩斯特魚龍可達23米】

【恐龍哺乳動物最初出現】於中晚三疊世;晚三疊世(T3)出現似哺乳動物類型,如獸孔類的獸齒類,是當時向【哺乳動物,如摩根獸】演化的分支。

【末期陸生合弓類,大量的鑲嵌踝主龍消失】,鳥頸類主龍【主要是恐龍興起】,末期海洋中,22%的屬消失

-------------------------------------------------------------------------------------------------------------------

11.侏羅紀【全面恐龍時代的開始】

命名來自法國與瑞士交界的侏羅山。印支運動使中國海水進一步縮小,結束「南海北陸」,並沿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苗嶺兩側出現「東西分異」

-----------------------------------

生物界

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箭石、雙殼類為主,真骨魚類到了侏羅紀晚期有較大發展,陸生無脊椎動物以葉肢介、介形蟲、昆蟲【蠐螬類、樹虱類、蠅類】為主;

爬行動物占絕對優勢,已適應了海陸空等生態環境,【恐龍正式全面】的成為當時地球的統治者。

-------------------------

【巨型蜥腳類恐龍盛行,肉食恐龍成為陸地霸主】

【易碎雙腔龍。可能是【最長的】【恐龍】【單體動物】

化石只有倒數第一或者是倒數第2神經弓1.5米推測脊椎高2.7米

體型易碎雙腔龍約56-62米長,比巨體龍更大,但體重只有120噸重,是較為瘦削梁龍科。

---------------

【大小獸腳類【如異特龍類,斑龍,空骨龍】占據霸主地位】

【和平永川龍】

體長達8米。頭骨粗壯,顏面部低長,頭骨長高比1.75。兩個眼前孔,第一眼前孔非常發育,前後拉長呈等腰三角形;第二眼前孔小,四邊形狀;上頜骨凸長橢圓形,頂骨特別突起;齒骨厚實,牙齒前後緣具有柵狀小齒。頸椎9,後凹形,前端半球狀,後端杯狀凹。背椎14,椎體短,後凹型雙平型。5個薦椎癒合。尾椎雙凹型板狀。該骨架產自永川縣晚侏羅世地層

---------------------------

帶羽毛的恐龍向鳥類【始祖鳥】進化、多瘤齒獸出現

------------------------------------------------------------------------------------------------------------------

12.白堊紀【恐龍的多樣性時代,k--t滅絕事件】

命名來自西歐廣泛沉積的白堊(白色質軟、極細的碳酸鈣沉積),構成了英吉利海峽沿岸的白色斷崖。

中國絕大部分仍為陸相沉積,分布廣泛;海相地層僅分布在新疆塔里木西緣、藏北及其以南地區、台灣等地。在東部斷陷盆地中,火山活動劇烈。

----------------------------

動物界

海生無脊椎動物中以雙殼類、六射珊瑚、有孔蟲、腕足類為主。陸生無脊椎動物以葉肢介、雙殼類、介形蟲為主,螞蟻、白蟻、鱗翅目興起。

脊椎動物爬行動物海陸空繼續占優勢,其中恐龍達到頂盛。

【巨龍依然橫行【如南美,【晚白堊世北美巨龍減少】】

-----------------

已知有一定量的【化石證據支撐】的【最大】【爬行動物】【陸生動物】【植食性動物】

阿根廷龍

年代屬於阿爾布階至森諾曼階,約112.2-93.5百萬年前

地點阿根廷內烏肯省

體型Paul估計約35米、體重估計值介於90到100公噸肯尼思·卡彭特30米湯瑪斯·霍爾茲的2008年版恐龍列表裡,則將阿根廷龍的身長記為36.6米。2004年,佩爾·克里斯坦森等人認為是73噸;喬治亞州亞特蘭大的羊齒植物自然生態博物館最大模型37米

-----------------------------------------------------------

其他的最大恐龍候選者【有骨骼化石支持的最大恐龍】

------------

巨體龍(學名Bruhathkayosauru')可能是【最重的】恐龍。

地點印泰米爾納德邦

時代馬斯赫利赫特階【7000萬年--6500萬年前】

體型巨體龍估計可達40-44.1米長,14米高及體重達175-220噸之間。巨體龍下限–34m(90–110ft),【139t】

-----------------------------------------------------------------------------------------------------

足印推斷最大的【動物】【恐龍】

內蒙套利嘎查的3米足印【實際2.4--2.6米】的巨龍形類推測肩高21米以上長80米以上【推測】

---------------

【獸腳龍大型化】

【棘龍】背上明顯的長棘,是由脊椎骨脊突延長而成,長度可達2米,長棘之間可能有皮膚連結,形成一個帆狀物;或是由肌肉覆蓋著,形成隆肉或是背脊。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推測棘龍是半水生動物,,類似現代鱷魚。棘龍是已知最大的肉食性恐龍,大於暴龍、南巨龍。推算顯示棘龍長16-18米

【暴龍】是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根據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暴龍化石「蘇」(編號FMNHPR2081)可以了解其體型。「蘇」身長12.8米,臀部高達4米;這個數據僅次於更大型的棘龍與南方巨獸龍(可能還有鯊齒龍與馬普龍)

-----------------------

【恐龍的多樣性】

角龍,鳥腳下目鴨嘴龍科,腫頭龍盛行【尤其是在北美】

比如【巨大中國龍】系鴨嘴龍科(Hadrosauridae)平頭,是新屬種。與山東龍和諸城龍相比有明顯的不同,中國龍」頭骨碩大,長1550cm。21-18.7米

----------------------

其它爬蟲上龍滅絕,帝鱷恐鱷滄龍興起,翼龍最後的時光鳥類興起

魚類,刺甲鯊魚,硬骨魚常見

哺乳類發展,晚期出現有胎盤類的祖先(遠藤獸)。末期出現靈長類先祖【普里加托獸】

最注名的滅絕事件【恐龍,50%的鱷魚,神龍翼龍】等爬蟲,【原始鳥類,菊石】滅絕,原始的獸亞綱岡瓦那獸亞目受重創即將進入哺乳動物與今鳥的時代

------------------------------------------------------------------------------------------------

13.古近紀、新近紀【哺乳動物時代】

為新生代的第1、2個紀。以二千五百萬年前為界中國古近紀、新近紀的陸相盆地沉積比較重要。海相地層分布局限,僅見於台灣、喜馬拉雅山、塔里木西南緣、雷州半島。

-------------------------------

生物界

海洋無脊椎動物:有孔蟲、雙殼類、腹足類及六射珊瑚、海膽等。

淡水無脊椎動物:雙殼類、腹足類、介形類為主。

脊椎動物:哺乳類高度發展。

【古近紀】舊大陸有踝節目,鈍腳目,恐角目,裂齒目,肉齒目和奇蹄目的早期種類雷獸,古獸,跑犀和兩棲犀等,新大陸有焦獸目,異蹄目和閃獸目等。現存哺乳動物的祖先類型

【新近】各種犀牛和古象

-------------------------------------------------------------------------------------------------------------------

14.第四紀【人類時代】

人類出現和進化:南方古猿階段(400-100多萬年前)、能人階段(250-160萬年)、直立人階段(180-30萬年)、智人階段分為早期智人(古人)階段(20-10萬年)和晚期智人(新人)階段(10萬年以內)。

動物界:

海生無脊椎以六射珊瑚、有孔蟲為主;

陸生無脊椎以雙殼、腹足、介形蟲為主;

哺乳動物猛獁刃劍齒虎滅絕,人類出現並進化;

===============================================

動物的進化過程集中體現在地層中的化石上地層之中動物化石有對應關系。【不可逆轉型等】

【下地層所代表動物早於上地層所代表動物】

【下地層所代表動物的大門類多於上地層所代表動物大門類】

【下地層所代表動物應比上地層所代表動物先進】它們之間體現了進化的源頭支脈及發展方向

動物的進化,按照一定方向演變。動物機體的遺傳與變異是進化的內因,起決定作用,客觀環境則是演變進化必不可少的條件。變異是要經過長期選擇的,包括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經過斗爭,勝利者就生存下來,失敗者就被自然淘汰了,這就是自然選擇。最終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動物世界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6%AF%CE%EF%BD%F8%BB%AF%CA%F7&in=22132&cl=2&lm=-1&pn=38&rn=1&di=16506772770&ln=588&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

❿ 動物的進化史

大約距今50億年前,地球就誕生了。起初,它是一個熾熱的火球,根本就沒有生命。經過漫長的年代,地球溫度下降了,才開始出現生命。

科學工作者通過長期的地質和生物考察,發現生物是不斷進化的。動物的進化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水生到陸生,一步一步地演變來的。開始出現的是最低等的原生動物,它們都是單細胞的,大都生活在水裡。以後慢慢變成多細胞腔腸動物,還不能離開水。後來演變為環節動物和節肢動物,一類比一類復雜。環節動物身體開始分節,但沒有附肢,只能蠕動,不能爬行。再經過漫長時期的進化,逐漸變為節肢動物,不但身體分節,還有帶節的附肢,運動很敏捷,有了適應乾燥環境的能力。但那還是無脊椎動物,只是在距今幾億年前,才出現海生脊椎動物。從魚類到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其構造是一類比一類更復雜,生活習性由水生登上陸地,生理機能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人們從脊椎動物身上,也找到了動物進化的證據。比如鳥的翼,蝙蝠的皮膜,鯨魚的鰭,從外形上和功能上看,都很不相同,但是,通過解剖,比較它們的內部構造,卻基本上一致。前肢的骨骼,都有肱骨、前臂骨、腕骨、掌骨和指骨,說明它們的祖先是共同的。後來由於生活環境變了,才發生了不同的演變,鳥和蝙蝠的前肢變成了飛翔器官,鯨魚的前肢變成了游泳器官。

動物的進化,有一定的內因與外因,是按照一定的方向演變的。動物機體的遺傳與變異是進化的內因,起決定作用,客觀環境則是演變進化必不可少的條件。比如家雞是由原雞變來的,家雞保持了原雞的某些特性,這是遺傳。但產蛋量增多,體重加大,這與原雞又不相同,這就是變異。這種變異是要經過長期選擇的,包括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人們需要產蛋多、體重大的雞,就把這種雞保存下來。把產蛋少、體重輕的雞殺掉,這樣一代一代地進行定向選擇,選育了優良的雞種。同時,動物生活在自然界里,必須同自然作斗爭。在斗爭中,勝利者就生存下來,失敗者就被自然淘汰了,這就是自然選擇。

動物在自然界,就是這樣經過不斷的斗爭、適應,才不斷進化和完善,形成了種類繁多的動物世界。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動物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