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雲南的歷史事件

雲南的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2 07:04:24

『壹』 雲南歷史大事年表

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地區,各族聚居,名號繁雜,《新唐書•兩爨蠻傳》所謂「群蠻種類,多不可記」,確是實在的情形。漢族進入雲南,設置若干居住點,開始傳播先進的文化:

戰國時,楚將庄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國,子孫相繼稱王。苴蘭城(昆明市附近)相傳是庄所築。

秦時常頞(音案àn)開辟五尺寬的道路,從蜀通到滇(諸葛亮始加寬路面)。

公元前一○九年,漢武帝遣將軍郭昌滅滇國,置益州郡。東漢增置永昌郡(治不韋,雲南保山縣北)。

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興古(雲南馬龍縣)、雲南(雲南祥雲縣)二郡。此後各朝陸續增置州縣,擴大統治權,對非漢族的居民,都是採取諸葛亮「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施政方針,也就是「因其故俗,羈縻勿絕」,以求相安無事。固然,某些族和漢族接觸較多,經濟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舊是落後,甚至是非常落後。

六二一年,唐高祖置姚州(雲南姚安縣北),管羈縻州三十二。

六三二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音伯bó)道,四川宜賓縣西南)都督府。

唐玄宗時,都督府管羈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縣,後又增管至九十二州。羈縻的意思是來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這種羈縻狀態,不利於落後各族,因為漢族統治階級可以緩慢地伸展勢力,安置州縣,逼迫各族逐步後退。反之,如南朝梁末,梁統治者退出雲南,州縣全為豪酋占據,也不利於各族民眾,因為在州縣恢復豪酋統治,增強落後勢力,是一個退步。

唐天寶年間,雲南成立南詔國,才改變了上述兩種不利的形勢,對各族民眾說來,推動作用是不小的。

南蠻中國最古老的原生民族。是世界稻作文明、海洋文明的創造者;茶、陶器、漆器...手工業的發明者;世界女神祭祀、薩滿文化的傳播者!南蠻當之無愧為世界第一古老民族!

南蠻自稱荊蠻,來自「粳」。由於南蠻最先發明的是「粳糯」和「粳」,所以自稱「chinman」(粳民)。南蠻創造並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精密的「語言文化」與「文字元號」,如漢字中的「禾」、「米」等字都是「稻作語言」的特定符號,與禾有關的就有:禾、稻、谷、糯、粳、秈、稈、秋、科、秒、租、種、秧、秸、稂、稃、稅、稔、稠、秤、稠、稼、積、穎、穗、穩等字;與米有關的就有:米、粥、精、粹、粲、糙、糈、糝、糠等字。而北方盛產的黍、粟、稷、高粱、麥等農作物,卻不見擁有自己的特色的「文字元號」,如黍、粟、稷、粱、麥等字的「符號特徵」,都是從「禾」、從「米」,可見是依附於「稻作語言」而存在的「派生性文化」,而非自己獨創的「語言符號」。

雲南的普洱茶舉世聞名,普洱茶以其集散地與原產地的普洱縣命名,唐朝時普洱名為步日,屬銀生節度(今思茅和西雙版納一帶),銀生茶是為普洱茶的前身,元朝時稱之為普茶,明萬曆年才定名為普洱茶,極盛時期是在清朝,《普洱府志》記載:「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十餘萬人」,可知當時盛況。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為其主要原料生產地,普洱與思茅成為加工和集散中心,明朝時期以普洱為中心向外輻射六條茶馬古道,將普洱茶行銷至中國本土、西藏、越南、緬甸、泰國等地,並轉運到港澳、東南亞,甚至歐洲。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以後,法國、英國先後在思茅設立海關,增加了普洱茶的出口遠銷,普洱茶馬古道隨興旺,現今還有思茅卡房高酒房茶馬古道,1.5米寬,斷續數公里:有思茅三冢村外茶馬古道、那柯里茶馬古道,斷續30公里;普洱茶庵塘茶馬古道,殘存12.5公里,石上馬蹄印,記錄下了當年運茶馬幫的歷史。

蒼山又名點蒼山,古時稱為熊蒼山、玷蒼山,是雲嶺山脈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由北而南組成,東臨洱海,西望黑惠江,北起洱源鄧川,南至下關天生橋,長約50公里,如一道綠色屏障,雄峙於洱海西岸。蒼山共有雄峙嵯峨的十九峰,山頂上終年積雪,被稱為「炎天赤日雪不容」,更奇妙的是,每兩座山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由上而下,順東流淌一直注入洱海。蒼山十九峰,巍峨雄壯,與秀麗的洱海風光形成強烈對照,其峰序自北而南依次為:雲弄、滄浪、五台、蓮花、白雲、鶴雲、三陽、蘭峰、雪人、應樂、觀音、中和、龍泉、玉局、馬龍、聖應、佛頂、馬耳、斜陽。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00米以上,有七座山峰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海拔為4122米。蒼山十九峰,每兩峰之間都有一條溪水奔瀉而下,流入洱海,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溪序為:霞移、萬花、陽溪、茫涌、錦溪、靈泉、白石、雙鴛、隱仙、梅溪、桃溪、中溪、綠玉、龍溪、清碧、莫殘、陽南。這十九峰十八溪構成了蒼山獨特而多姿的景觀。

蒼山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風景名勝區。1992年,當地政府在海拔2600米玉帶雲出處新辟了一條玉帶雲游路。游路南起馬龍峰,北抵應樂峰,長約18公里,將蒼山許多景點連結在一起,遊人至此,可覽蒼山奇峰異石、林泉飛瀑,亦可俯瞰蒼洱大地的壯麗景色。公元八世紀,南詔王異牟尋曾仿照中原政權的做法,把南詔境內的名山大川敕封為五嶽四瀆,點蒼山被封為中嶽。許多充滿白族文化特色的景觀都位於蒼山之麓,比如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佛圖塔、無為寺、桃溪中和寺、七龍女池、清碧寺三潭、感通寺等。蒼山巍峨而秀美,蒼莽而幽深,雲、雪、林、泉、石、花等組成的天然景觀,讓人傾倒。山雲景變幻萬千,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雲」和「玉帶雲」。望夫雲每年冬春季節常出現於玉局峰頂,這雲出現後洱海隨即狂風大作,掀起陣陣驚濤駭浪,漁船不能出海,因此望夫雲又被稱為「無渡雲」。傳說南詔國王之女與獵人相愛,逃到玉局峰頂結為夫妻。公主難耐高山寒冷,獵人便到海東羅荃寺盜取法師冬暖夏涼袈裟,被羅荃法師發覺後打入洱海化為石騾。公主望夫不歸,憂郁而死,精氣化為雲。每當此雲出現,洱海便濁浪排空,這是公主要吹開海水,看到葬身海底的丈夫。

『貳』 雲南從古至今的歷史

雲南簡史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

雲南歷史簡介

雲南,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千百年來,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雲南各民族融合、演變、發展,走過了漫長的歷史,自戰國時期建立滇王國以後,行政建制和區劃經過無數次的演變,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雲南。
元謀人:大約170萬年前,原始人群時期的人類就生活在中國大地上。雲南元謀人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猿人。到新石器時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們,已能使用石斧之類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有些地方的人還會建造簡易木結構房,並逐漸形成較大的村落。
庄蹻入滇:公元前三世紀,庄蹻通過黔中郡向西南進攻,「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建立了滇國。庄跤等將較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雲南,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標志著雲南從政治上與內地聯系的開始。
秦開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漢武開滇: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率巴蜀之兵臨滇,設益州郡,下屬24縣,郡府設在滇池縣(今晉寧縣),雲南為其中一個縣,縣城設在今祥雲縣的,「雲南驛」。漢王朝調整了郡縣,改變部落相立,不相統屬的狀況,帶進了一些封建生產關系。這一時期青銅工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農業耕作水平。高超的冶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各種青銅器物品的出土,顯示了民間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大群被放牧的牛、馬、綿羊和山羊與家畜豬、犬一道,標志了滇國發達的畜牧業。漢武帝還派唐蒙擴建「五尺道」,改名「西南夷道」。漢王朝還組織人力開鑿博南古道,日趨頻繁的商賈往來,促進了西南與東南亞各國,尤其是與緬甸、印度的國際貿易與文化交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開滇。 諸葛亮治南:三國時期,現在的雲南及黔西,川西南的部份地區統稱為「南中」。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統三路大軍親征雲南,他採取「不以力制,而取其心服」的政策,當進入滇西地區洱海(大理一帶)時,迅速平定了雲南奴隸主貴族發動的叛亂,降服了當地大姓孟獲,對孟獲「七擒七縱」,使盂獲心悅誠服地投降,井發誓永不造反。因此諸葛亮很快平定南中,雲南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爨氏據滇:公元317年司馬睿稱帝,建東晉,東晉初年,由內地遷至雲南的爨(音竄cuan)勢力逐漸強大,爨琛自主為王,統治滇池地區,爨氏歷統治400多年,把滇池地區稱作昆川(或昆卅),並與隨、唐王朝保持經濟文化聯系。
六詔統一:公元738年貞觀時期,唐王朝扶持蒙舍詔統一「六詔」,建立以洱海為基地的「南詔國」,詔主皮羅閣被封為「雲南王」,南詔歷傳13王,統治200餘年。
段氏建立大理國: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大理國,公元1117年,宋朝封大理首領為「雲南節度使」,政治中心在洱海區域,以大理為都城,相傳22世,共統治316年。在大理國統治期間,鄯闡城(今昆明)逐漸成了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其間留下了著名的「孔雀膽」的故事。
元跨革囊: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軍征雲南,破大理國,1267年封第五子忽哥赤為雲南王, 1271年其子被害身亡。公元1274年忽必烈派賽典赤·贍思丁到雲南。公元1276年,元朝已正式建雲南行中書省為全國11個行省之一,從此「雲南」正式作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政治中心由大理遷至昆明。賽典赤到雲南後,在經濟上制定賦稅,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在政治上,一改過去殘酷屠殺的做法,代之以善民族關系,興辦教育、安定政治形勢的政策。突出的如五百里滇池,原常泛濫成災,賽典赤徵召民工,鑿開海口,疏通螳螂川,使滇池水由海口經螳螂川流入金沙江。
明設衛所,移民實滇。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叄』 雲南發生過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雲南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開遠、祿豐臘瑪古猿和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猿人,證明從猿到人的進化曾經在這里展開。元謀、滇池、洱海地區大量的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雲南進入了原始社會,並和內地有著密切的聯系。劍川海門口遺址說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雲南的部分地區已開始使用青銅器,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逐步跨進了階級社會的門檻。公元前286年左右,楚國將軍庄蹺奉命率軍溯沅江而上進入雲南,征服了以「滇」為首的勞浸、「靡莫之屬」,統一了滇池地區,當了滇王。他們帶來了新的技術、文化,促進了雲南的發展,滇池地區進入到奴隸社會。

秦代修「五尺道」,在雲南派官「置吏」,標志著中央王朝對雲南正式統治的開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東漢在今保山設永昌郡,對雲南的統治進一步深入,我國在雲南西部地區的疆域已大體奠定。秦漢時期的雲南,青銅器廣泛應用,經濟有較大發展,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出土的兩千多件青銅器、滇東北朱提(今昭通、魯甸一帶)、堂狼(今東川、會澤、巧家一帶)地區的銅、銀冶煉和製造,在全國享有盛譽,滇西地區的絲、麻、棉織品也較為發達,商業交換有較大發展,滇中、滇東北和滇西地區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尤其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雲南與東南亞、南亞的對外聯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稱為「南中」。三國時南中部分奴隸主貴族據地自雄,諸葛亮為了「北伐中原」,親率大軍,5月渡瀘(今金沙江),平定南中,並調整郡縣建置,團結少數民族上層,發展雲南經濟。西晉時雲南改設中央直接統治的寧州,為當時全國十九州之一。這時雲南廣泛使用鐵器,實行移民屯田,滇中、滇東北等地出現了新的封建生產關系的因素。南北朝時期雲南在爨氏的統治下,與劉宋等封建小王朝維持著密切聯系,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文化相對發展,此後不僅「戶口殷實」,「收獲亦與中夏同」,而且留下了被譽為「神品」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正是這一時期,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加強,形成了「西爨白蠻」、「漢裳蠻」、「松外蠻」、「洱河蠻」等白、彝諸族先民。

隋代消除割據勢力,雲南重新置於中央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唐初繼之,基本上恢復了漢晉時期的郡縣規模。公元707年,唐朝擊敗南侵洱海的吐蕃擴張勢力,立鐵柱以紀功,公元738年扶植南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冊封波羅閣為「雲南王」,雲南和祖國團結統一的總趨勢進一步向前發展。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今宜賓)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今昆明),建崇聖寺三塔,發展經濟,文化上積極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雲南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空前加強。公元897年鄭買嗣殺南詔王建「大長和」 。927年楊干貞建「大義寧」。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大理國政權基本上承襲了南詔以來的疆界,行政區劃設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實行封建農奴制專政。大理國政權在雲南的統治基本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王向宋朝稱臣納貢,其首領先後被宋朝封為「雲南八國郡王」、 「大理王」等,並成為南宋王朝抵禦蒙古貴族西部戰線的助手。大理國政權始終保持著對宋王朝的臣屬關系。所謂「宋揮玉斧」棄雲南於不顧的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大軍乘革囊渡金沙入雲南,滅大理國,1260年,設「大理國總管」。1274年,忽必烈選派富有才乾的回回人賽典赤,來雲南建立雲南行省,任賽典赤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今省長),治中慶(今昆明)。雲南行省下置路、府、州、縣,由行中書省直接委任官吏管理。雲南行省的建立,使雲南完全納入了元朝的統一治理范圍,開拓了雲南歷史的新局面。從此,「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在歷史上。賽典赤在雲南建「民屯」,修水利,興儒學,改善民族關系,雲南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農牧業逐步由粗放經營向精耕細作轉變,以銀、銅為主的礦冶業成長為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銀課、銅課居全國首位,佔全國課稅額的一半以上,昆明成了《馬可.波羅行記》中所描敘的「工商甚眾」的大城,民間主要以貝為幣,商品交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此後元朝又封也先貼木兒為雲南王,1290年封皇孫甘麻剌為梁王,雲南王鎮大理,梁王管轄全省,雲南實際上存著行省與諸王府兩套政權,大理段氏又乘機割據滇西,行省已形同虛設。加之各地農奴主、奴隸主乘機叛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損失。1363年紅巾農民起義軍在雲南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一度由四川進入雲南,打擊了元朝封建主在雲南的統治。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於1381年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率大軍西進平定雲南,1382年建立了雲南布政使司(相當於省政府)和都指揮司(相當於省軍區),雲南內地設府、州、縣,實行以流官為主的統治,在邊遠地區則建立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御夷」府州等,全由土司管轄。明朝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入滇,經濟迅速發展,白銀產量達全國的一半以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所鑄的24000斤重的大洪鍾則是體現了這時銅礦業發展的水平。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雲南使用的貨幣也開始廢貝行錢,全國通行的白銀、銅錢開始取代貝幣在雲南流通。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孫可望的率領下進入雲南,立永曆帝,開展抗清斗爭。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南明最後一個王朝覆滅。

清朝對雲南的統治確立後,大量移民入滇,推行「改土歸流」,客觀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推進了邊疆的開發。清代雲南的礦冶業又有較大的發展,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東川、易門、路南、永北(今永勝)的銅,魯甸、白羊(今賓川牛井)、永盛(今雲龍)、茂隆(今滄源)的銀,個舊的錫,羅平、建水等地的鉛都負盛名。1743年至1802年間,滇銅的平均年產量均超過10000斤以上,最高年產達到14000多斤,位居全國之冠。

鴉片戰爭後,雲南與全國一道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受到了以英法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雲南各族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爭。1856年後杜文秀、李文學領導的回、白、彝、哈尼各族人民大起義,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沉重打擊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統治,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侵略雲南的迷夢。滇西各族群眾截殺英國「探險隊」的馬嘉理,保衛片馬、班洪,滇南1883年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嚴懲法國侵略者,取得宣光、臨洮大捷,項崇周、楊自元領導的反法斗爭等等,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詩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惡劣環境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緩慢發展,初具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組織同盟會誕生後,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逐步展開。1907年,雲南同盟會會員和革命群眾舉行了河口起義,武昌起義後17天,同盟會員張文光等在騰沖發動武裝起義響應,並成立滇西軍都督府。10月30日,即農歷的 「重九」日發動了昆明起義,組建雲南軍政府,推翻了清政府在雲南的統治。民國雲南地方政府在派軍隊北伐、援川,支援全國的同時,初步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對雲南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5年,袁世凱公然稱帝,恢復封建帝制。雲南各族人民在蔡鍔、唐繼堯等人的組織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於1915年12月25日首先發動護國起義,沿四川、廣西兩路出兵,聲討帝制復辟。在全國各方的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北洋軍閥的統治分崩離析,袁世凱的皇帝夢被徹底粉碎。雲南以一個地瘠民貧的邊疆落後省份,為推進中國的民主共和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主義就開始在雲南傳播,1926年11月7日,經過李鑫等共產黨員的艱苦工作,中共雲南特別支部在昆明成立,雲南人民的革命斗爭在黨的領導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國民黨的殘酷鎮壓,李鑫、王德三、劉平楷等同志相繼犧牲,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革命斗爭轉入低潮。1935-1926年間,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過雲南,先後經過33個縣份,攻克13座縣城,在今威信縣城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紅軍在長征途中,發動群眾,打擊土豪,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雲南播下了新的革命火種,雲南人民在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支持配合長征,2000多人加入了紅軍。

1929年,蔣介石任命龍雲為雲南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十三路軍總指揮等,以龍雲為首的雲南地方實力派的統治在雲南確立、鞏固。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雲南傾全力投入抗戰,先後派出20萬雲南軍隊開赴台兒庄、武漢等前線抗戰,投入10萬多民工搶修滇緬公路,而且在1942年-1945年間,支持遠征軍入緬抗戰,在日寇踐踏滇西滇南國土之際,配合遠征軍守住了西南門戶,最後率先收復國土,主持入越受降,寫下了一篇篇輝煌的反帝愛國斗爭的篇章。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搞突然襲擊,免除龍雲的雲南省主席職務,在雲南先後製造「一二.一」慘案、「李聞慘案」、「九九整肅」 事件,殘殺共產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國民黨的暴行,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中共雲南地方黨組織全面開展了組織、發動民眾,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區縱隊」。1949年,在黨的統一領導下,解放了61個縣城,建立了14塊根據地。同時,解放軍野戰軍揮師南下,黨組織爭取了盧漢於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義,雲南宣告和平解放。

近代以來,雲南經濟在十分艱難的環境中曲折發展,1914-1919年,民族資本曾迎來了一個短暫的春天,抗日戰爭前後,雲南地方民族資本、官僚資本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抗戰中一批工廠、學校等由沿海、內地遷來,曾一度給雲南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抗戰勝利以後,在西方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資本的重壓下,雲南經濟幾近崩潰。1949年,全省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2%,農業總產值9.25億元,人均有糧食493斤,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商品經濟極其落後,城市輕工消費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應,農村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肆』 雲南重大歷史事件

庄跤入滇 七擒蒙獲 天寶戰爭 吳三桂殺永曆帝 杜文秀起義 李文專學起義 重九起義 臨安起義 建立雲南陸屬軍講武堂 紅軍強渡金沙江 扎西會議 滇西抗戰 西南聯大的建立 顛西反攻戰 中印航線 滇緬鐵路 片馬事件 馬嘉理事件 班洪事件 護國運動 一二一運動 聞一多慘案 昆明起義

『伍』 雲南的四個歷史典故

彩雲之南
七擒七縱

『陸』 雲南歷史上的五個重要革命斗爭是

雲南歷史上的重要革命斗爭
雲南和平起義

李聞慘案
一二.一運動
駝峰航線
修築滇緬公路
護國運動
馬嘉里事件
片馬事件
雲南回民起義

『柒』 雲南近代史上的大事件及重要人物

唐繼堯:作為中國和雲南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通常被視為傑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或者舊軍閥,但按照界定歷史文化名人的標准,唐繼堯不僅當屬雲南近代文化名人,而且還是雲南近代名人中最為傑出的代表。
聶耳:祖籍玉溪,生於昆明;創作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等30餘首,集中表現當時工農群眾的苦難和反抗,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堅決意志,成為"中國革命之 號角"。 其中《義勇軍進行曲》於1949年9月27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
龍雲:原為唐繼部將,龍雲是繼唐繼之後,執掌雲南黨政軍權長達18年的人物,對民國時期的雲南省有較大的影響。
盧漢:為龍雲手下的重要人物。盧漢繼龍雲之後,在民國時期執掌雲南軍政大權4年多,為新舊政權交替之際的重要人物。
楚圖南:1943年加入民盟,為民盟雲南組織的領導人之一,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
李根源:是一位愛國志人,著有《永昌府文征》《東齋詩抄》等,我國近現代著名政治家和學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學成歸國,受孫中山之囑托,李根源創辦「中國最進步、最新式」的軍事學校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委任為講武堂監督,不久升為總辦(校長),全面負責辦學事宜。
另外,還有袁嘉穀、趙藩、高奣映等雲南歷史文化名人

『捌』 昆明的歷史

昆明是中華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三萬年前,「昆明人」就在滇池周圍生息繁衍,三萬年間昆明的歷史連綿不斷,文化代代傳承。

昆明是歷史大戲頻頻上演的舞台,這里上演過庄蹻開滇、明末農民軍據昆反清、創辦雲南陸軍講武堂、修建滇越鐵路、西南聯大遷駐、搶修滇緬公路、開通駝峰航線等歷史大劇。

公元765年,南詔國築拓東城,為昆明建城之始。大理國時稱鄯闡城。拓東城、鄯闡城分別為南詔國、大理國的東京。

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奪取南詔政權,建立大理國,統一了雲南,在拓東城的基礎上設鄯闡府,為大理國八府之一。府治沿襲拓東城。段氏政權在其內部經歷了較劇烈的社會變革,釋奴隸,免徭役,進一步瓦解南詔的貴族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

鄯闡府的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繁華的市中心逐漸移至盤龍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帶,大理國國主也經常駐節於此。段氏統治者在鄯闡營造宮室園林,興修水利,到大理國末期,鄯闡城已發展成為滇中一座「商工頗眾」的繁華城市。

昆明是有重要歷史地位的都會,它曾作為滇國的中心、南詔大理國五百多年的副都、明末永曆政權的「滇都」、支撐抗戰的重要基地和抗戰決勝的橋頭堡、聞名世界的「民主堡壘」。

昆明曾孕育和匯聚了一批傑出的歷史人物,鄭和、楊升庵、孫髯翁、蔡鍔、朱德、葉劍英、聶耳、蔡希陶、李廣田、楊振寧、李政道、鄧稼先等歷史名人或生於此或在此長期活動。

昆明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重九起義、護國首義、「一二·一」運動、昆明起義等影響全國的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在此。

(8)雲南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傈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會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

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淳樸,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

每逢節日,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綉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鬥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

『玖』 與雲南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意義

元謀人的發現:意義 元謀人早於「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猿人,從而把中國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萬年。 元謀人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科研價值,中國及一些國家已將此發現寫進了教科書。 編輯本段國際影響 1972年2月22日 在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的特殊日子裡,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了發現「元謀人」這一重大新聞,《人民日報》報道:「這是繼中國北方發現的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對進一步研究古人類和中國西南地區第四紀地質,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早在1903年 日本學者橫山又次郎所著書中就有在元謀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的記錄;1926年冬至1927年初,美國自然博物館中亞考察隊在雲南考察,格蘭階先生在元謀盆地東側,馬街南十里地處發現馬、大象、犀牛等骨骼化石,根據化石把這個動物群及化石產出地層時代放在早更新世,並預感到有可能保留有早期人類化石的遺骸。 1926年—1940年 國內外許多著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如納爾遜、格蘭階、克勒特納、卞美年、柯爾伯特、胡承志、裴文中、邱占祥、周明鎮等多次對元謀盆地及元謀組地層第四紀進行過考察研究,考察中在元謀發現了冰川遺跡,經測定認定為華南唯一有代表性的更新世初期地質。考察中還發現了眾多化石點,稱之為「馬街馬化石層」。 1976年春 在「紀念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寫作一百周年報告會」上,錢方、馬醒華代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宣布:用古地磁方法測出元謀人年代為170±10萬年;程國良代表地質所宣布:用同樣方法測出元謀人生存年代為163—164萬年;劉東生代表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發言:該所測出元謀人生存年代數據和上述單位結果基本相同。同年7月底,新華社、《人民日報》發布了「元謀人」生存年代為距今170萬年左右的重大新聞,「元謀人」的發現將中國人類歷史向前推進了100多萬年,表明長江流域的雲南是人類起源與發展的關鍵和核心地區,有力地挑戰了人類起源非洲中心論這一學說,為人類起源與發展多元中心論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持,「元謀人」作為中國人類歷史的開篇被寫入中國歷史教科書首頁。

閱讀全文

與雲南的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