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人教版歷史關於古代雅典和古羅馬知識總結
雅典
1. 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 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
古羅馬
知識結構:
一、政制發展
1. 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 帝制
(1)元 首 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② 古代雅典的教育是什麼 教育史
雅典(希復臘語:Αθήνα)是希臘共制和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巴爾干半島南端,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截至2008年,雅典人口為745514人。城市總面積為412平方公里,是歐洲第八大城市,也是歐盟商業中心之一。
雅典記載於冊的歷史長達3000多年,被譽為「西方文明的搖籃」。雅典也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對歐洲以及世界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一大批歷史偉人,被稱為民主的起源地。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跡和大量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被視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對歐洲及世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雅典是現代奧運會起源地,曾先後在1896年和2004年舉辦過第一屆夏季奧運會和第二十八屆夏季奧運會。
③ 雅典衛城有哪些歷史
雅典是希臘的首都,位於希臘南部阿梯卡半島的西南,面積470平方千米,人口500萬,是希臘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一名源自城市的保護神雅典娜,她是勝利女神。相傳古時候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賽冬都想做這個城市的保護神,兩人爭執不下,最後只好由市民決定,而市民選擇了雅典娜,城市也因此得名。古雅典人熱愛知識,這片土地上名人輩出:如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他們都對西方文明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雅典還是一座充滿古跡的城市,市區中遍布著古希臘時期,羅馬時期和中世紀的文物,走在其間,就如同閱讀一本歐洲的歷史書,而其中最著名的無疑是雅典衛城。衛城歷史
衛城是雅典的心臟,它坐落在老城中心的一座高156米的小山丘上,故也稱「高城」。衛城東西長320米,南北寬156米,四周以城牆圍合。衛城的建設始於麥基尼時代,當時是一位國王的城堡,公元前480年被波斯人焚毀。後來衛城得到重建,但它的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國君的城堡變成宗教聖地,其上相繼建造了萬神廟,山門,勝利女神廟以及黑德克神廟等宗教建築。今天,衛城經歷了3000年的變遷,已不再是宗教聖地,而是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山門
從衛城南面沿小徑上山,很快會看到一組由多根希臘柱構築而成的建築物,這就是衛城的山門,也是古希臘人上山朝拜雅典娜的第一站。山門建於公元前437~前432年,經過數千年的變遷,現在屋頂和山牆已經不見了,留下來的只有數個根大理石柱子,但當人們覓著曲折的石徑站在它面前時,仍會被它的純凈、肅穆的氣質所感染。山門左側是建於公元前432~前421年的雅典娜勝利女神廟。這是一座小巧的神殿,為供奉勝利女神而建,近些年一直在維修。
④ 雅典歷史發展階段有哪些
1、史前文明
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是西方文明的搖籃。
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革命開始影響到當時的巴爾干半島與希臘地區,約西元前二十世紀,來自於北歐的印歐民族,愛奧尼亞人、亞該亞人、多利安人等等,這些民族自稱為希倫人(Hellense),他們進入愛琴海一帶,並且移居此地,向愛琴海沿岸的民族,學習與吸收他們的文化與知識,希倫人因此逐漸文明化,並且趕走原居於愛琴海沿岸的民族,成為希臘人的祖先。
2、米諾斯文明
米諾斯文明是愛琴文明中最早出現的,活躍時期大約在公元前2700年一直持續到約前1450年,現今人們對於米諾斯人知之甚少,甚至連這個名字也只一個是現代的稱呼,其稱呼來自傳說中克里特島的國王米諾斯,他們被認定屬於前印歐民族(pre-Indo-European),而他們的語言米諾斯語(Eteocretan)可能使用仍未被解讀的線性文字A書寫,他們主要以海上貿易為生。
貿易是米諾斯的主要經濟來源,地中海東部地區都曾發現來自於米諾斯的工藝品,譬如印石,出產自希臘、土耳其、愛琴海諸島、埃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的金屬製品也曾在克諾索斯遺址發現,考克學家在克里特島上也發展種類繁多的大型壇罐,這些壇罐是用來收藏橄欖油和葡萄酒的器具,橄欖油和葡萄酒是米諾斯人的主要出口產品。
除此之外,木材、羊毛紱、陶器、珠寶、刀具、香水以及葯品也都是他們的出口產品。
克里特島約於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後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
3、邁錫尼文明
邁錫尼文明是希臘青銅時代晚期的古希臘文明,它的存在從公元前1600年左右希臘人到達愛琴海開始算起,直至約前1100年的衰落,這是荷馬史詩以及許多希臘神話的歷史設定。
「邁錫尼時期」得名於阿爾戈斯地區東北的邁錫尼考古遺址,在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上,雅典、皮洛斯、底比斯及梯林斯也是重要的邁錫尼城市。
邁錫尼文明是個由武士所領銜的貴族統治,大約前1400年邁錫尼人掌握了米諾斯文明的中心克里特島的控制權,並且吸收了後者的文字,從而衍生出線性文字B來書寫自己的語言,一種早期希臘語,米諾斯時期的文字被稱為線性文字A。
邁錫尼人將他們的貴族葬於圓頂墓(tholoi),一種帶有高高的穹頂和筆直的石砌入口通道的圓形墓室,他們通常將短劍和其他武器裝備與死者合葬,而貴族更是通常戴有金面具、冠冕、甲胄以及鑲有珠寶的武器,邁錫尼人通常以坐姿下葬,一些貴族的遺體經過木乃伊化。
公元前第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傳說發生於小亞細亞地區的特洛伊戰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
邁錫尼文明衰落於約前1100年,許多城市被洗劫一空,從此希臘歷史進入了黑暗時期,在這段時期,希臘的人口和文化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希臘人自己將禍根歸結於另一族希臘人——多利安人的入侵,然而缺乏考古證據證明這個論斷。
公元前1200年左右,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一些生活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占統治地位的「荷馬時代」。
4、古希臘城邦時期
對於古希臘時期的開始,歷史學家們莫衷一是,雖然在通常的使用中它可以指羅馬帝國統治希臘之前希臘所有的歷史,歷史學家傾向於給它一個更精確的定義,一些作者將米諾斯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包含入內,而另一些人指出這些文明與更晚的古典希臘文明之間的差異過大,而應另作劃分。
傳統上,古希臘時期的開始被定為前776年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但是更多的歷史學家將其提前至約前1000年;它隨著亞歷山大大帝於前323年的辭世而結束。繼後的時期被稱為希臘化時期,雖然並非所有學者都將這兩個時期區分對待,甚至還有作者將古希臘文明視做連綿延續直至基督教於公元3世紀的興起。
古希臘被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是西方文明的奠基,古希臘文化深入地影響了古羅馬文明,後者將其發揚光大並傳之於整個西方世界,古希臘文明的遺產植根於今天西方世界的語言、政治、教育、哲學、藝術以及建築中,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18、19世紀發生於歐洲和美洲不同的新古典主義運動中極大地影響了文明的進程。
古希臘的政治單元是城邦(Polis),因而「政治」(Politics)即為「城邦的事務」,每一個城市,至少在理論上是獨立的。
從公元前8世紀初至前6世紀末,古代希臘世界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和平環境之中,沒有受到外族的嚴重威脅,由於與古代世界其他一些文明中心的聯系日益密切,希臘人從埃及和西亞學到了不少有益的東西。
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鐵制工具已經普遍使用,盡管所有地區主要的經濟部門都是農業,但在一些地理條件優越的地區,如科林斯、埃吉納、米利都、雅典、哈爾基斯、埃雷特里亞、希俄斯等地,商業和榨油、釀酒、金屬加工、制陶、武器製造等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業也有長足進步,出現了三列槳戰艦。
公元前8世紀,希臘人在改造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重新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公元前6世紀中葉,在埃吉納、科林斯、雅典等地開始鑄造貨幣。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從公元前8 世紀起,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沿岸的希臘人中,又開始形成國家。一、二百年內,陸續出現了一批史家稱為「城邦」的小國,但也有一些部落仍然停留在原始社會後期。
公元前8世紀中葉至前6世紀末,希臘人的廣泛移民活動,是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商人外出貿易,破產者到海外謀生,政治斗爭的失敗者陸續在海外占據一些殖民點,隨著希臘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殖民范圍擴大,在東起黑海東岸,西至今法國的馬賽,包括義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一部分,南達尼羅河口和利比亞,北抵今阿爾巴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地區的廣大地域內,幾十個希臘城邦(遠非所有城邦都參加了移民)先後建立了總數逾百的移民區。
其中最著名的有林斯人建立的敘拉古,斯巴達人建立的塔連同,邁加拉人建立的拜占庭,米利都人建立的奧爾比亞等,大多數城邦移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長,耕地不足,這個時期移民的主要特點是絕大多數移民區都成了獨立的城邦,它們與母邦的關系,主要限於奉祀共同的神,在廣大地域內眾多移民區的建立密切,也有的兵戎相見,同時不少地區出現了移民奴役、剝削原有居民的現象。
希臘人在向外擴張的同時,也不斷發展內部各地區間的交往,以宗教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許多「近鄰同盟」的建立,奧林匹亞、德爾斐等逐漸具有全希臘意義的宗教中心和競技中心的產生和發展,促進了希臘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經濟、文化交流。城邦之間也發生過不同性質的戰爭,包括斯巴達征服美塞尼亞那樣的希臘人奴役希臘人的戰爭。
公元前546年,波斯帝國消滅了呂底亞,並乘機進攻位於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其首個目標為依阿尼亞地區的各個希臘城邦,依阿尼亞地區的經濟甚為發達,其政治亦為較先進的民主制,波斯國王便向依阿尼亞地區各希臘城邦提出要其改民主制為君主制的不合理要求,以找借口向其宣戰。
依阿尼亞諸城邦無法接受,於是便以米利都為首,進行抵抗波斯的運動,米利都因為自知不能抵抗波斯,因此便向斯巴達求援,但斯巴達卻拒不出兵,反而是雅典及埃維厄兩城邦出兵援救,兩城邦雖然派出大批士兵及軍艦援救,但在堅持數年後,仍然不敵波斯大軍,在公元前494年,波斯完全征服了依阿尼亞區。
在這一時期中,依阿尼亞的許多優秀人物逃到希臘的其他地方,將直迄當時局限在依阿尼亞的文明轉播到希臘世界的其他地方。
公元前431-前404年,希臘數百個城邦捲入了規模空前的「希臘世界大戰」,戰火幾乎波及當時整個地中海文明世界。
5、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334年開始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實質是以馬其頓人為主的馬其頓、希臘軍隊對亞洲和北非廣大地區的侵略,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歷史進入「希臘化時代」。
經過數十年的戰亂,在歐亞非三洲的廣大地域內出現了以托勒密王國、塞琉西王國、馬其頓王國為主的一批「希臘化國家」。
希臘化時代的希臘城邦多數程度不同地成了國王或僭主統治下的保有一定自治權利的地方自治單位,在希臘大陸,只有埃托利亞同盟和阿哈伊亞同盟以及斯巴達比較長期地保持了政治獨立。
公元前299年,羅馬勢力開始侵入巴爾干半島,隨著希臘化諸王國陸續滅亡,羅馬人逐漸成為希臘人命運的主宰。
公元前30年,羅馬滅亡了最後一個希臘化國家——統治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古代希臘的歷史隨之告終。
6、古羅馬帝國時期
公元前30年,羅馬開始侵略希臘。
希臘軍事力量的下降使得羅馬人在前168年左右征服了這片土地,盡管成為羅馬的領土,不過卻擁有一段前所未有的和平時光,很多希臘人認為羅馬人結束希臘化時代的動亂,羅馬人的統治則帶來和平,而希臘文化反過來征服了羅馬人的生活。
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去世,他把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分給長子阿卡狄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從此希臘歸東羅馬帝國管轄。
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
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7、拜占庭帝國時期
拜占庭帝國的歷史由學者August Heisenberg總結為「皈依基督教的希臘人的羅馬國」的歷史,自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及後西羅馬帝國的覆滅,而原本由東羅馬帝國統治的埃及、巴勒斯坦及敘利亞等地又在七世紀被阿拉伯入侵及佔領,希臘於是成為了帝國的主要部份,希臘人也成為帝國的主要公民,並最終將這兩種身份等同了起來。
君士坦丁大帝將拜占庭建築成為帝國的首都(從此稱為君士坦丁堡),將其置於帝國中心,並在之後的歷史長河中一直作為燈塔狼煙指引著希臘人的民族歸屬感,直到近代。
君士坦丁大帝和查士丁尼一世的形象構成了帝國前期(324年—610年)的歷史,這兩個皇帝吸收了羅馬的傳統,作為拜占庭帝國奠立和發展的根基。最初的幾個世紀用於鞏固帝國邊界,並試圖恢復羅馬帝國的疆域,同時,這一階段也標志為正教傳統的建立及其與來自帝國內部異端的沖突。
在拜占庭中期(610年—867年)的第一階段,帝國經受了同時來自宿仇(波斯人、倫巴底人、阿瓦爾人和斯拉夫人)和新敵(阿拉伯人、保加利亞人、弗拉幾人)的進攻,這些攻擊並不局限於邊界沖突,有時他們深入疆界甚至威脅首都。同時,入侵者並不滿足於時而短暫的進攻,而是轉為長期定居,變作與帝國敵對的新的國家,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因素導致帝國的結構也產生了轉變,比如小戶的自由農民的興盛、軍事統治的擴張以及軍區(themata)制度的發展,完成了肇始於上個時期的這些變化。
在行政領域也發生了一些改變:社會和行政變得相當希臘化,同時偶像破除運動之後重塑了正教傳統,這些因素致使了對鄰近國家成功的軍事行動,將它們置於拜占庭的文化影響圈之內,在這個時期版圖有所縮小,並且由於丟失了生產財富的地區,經濟受到一定的破壞;然而,它取得了語言、宗教和文化的巨大輻射力。
1204年,發生了帝國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標志了拜占庭晚期的開始,希臘人的君士坦丁堡在歷史上第一次失守,帝國被拉丁十字軍征服並由一個拉丁國家所取代了57年,此外,拉丁佔領時期極大地影響了帝國的內部發展,因為封建分封制度被引入了拜占庭生活。
1261年,希臘帝國被分割至前希臘拜占庭科穆寧王朝的成員(Epirus)手中以及巴列奧略王朝(君士坦丁堡淪陷時的最後一任王朝)手中,希臘拜占庭帝國內部的衰弱以及奧斯曼帝國的入侵逐漸導致了帝國的衰亡,1453年,拜占庭帝國落入奧斯曼人手中,希臘的拜占庭時期宣告結束。
需要指出的是「拜占庭時期」這個術語是由現代歷史學家發明的,自10世紀起人們稱呼這個帝國為希臘帝國,而之前則為羅馬希臘帝國(Romeo-Greek),這就是為什麼希臘人有時在口語中自稱為Romioi,「羅馬」(Romeo)這一修飾來自於帝國在政治行政領域對於羅馬的傳承,實際上,在歐洲歷史上許多國家都使用這個修飾,比如卡洛林王朝以及日耳曼人的神聖羅馬帝國都將自己看作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8、奧斯曼帝國時期
1460年,希臘遭奧斯曼帝國統治,奧斯曼帝國採用阿爾巴尼亞族省督來統治希臘,用希臘官僚統治羅馬尼亞人和斯拉夫人。
奧斯曼人結束1204年以來的分裂局面,希臘進入奧斯曼帝國統治的歷史階段,他們由駐索菲亞的歐洲領地總督直接管轄,1470年,被六個「旗」(Sanjak),旗之下再細分數個縣,土耳其蘇丹讓希臘當地的名門望族,負責地方收稅和維持治安的工作,也有擔任中央政府重要要職,如教會、軍隊、文官,都有需要他們的地方。
有些希臘人不願受到奧斯曼人的統治,興起了兩股移民潮,首先是希臘知識分子階層向西歐的移民,由此激發了文藝復興的到來;其次,一些希臘人離開了平原,躲進層巒的群山中。由於希臘是個多山的國度,而奧斯曼人從未成功地在山區建立他們的軍事或者行政存在,因而在這種意義上來說,奧斯曼人從來沒有完全征服希臘。
19世紀初,烏克蘭的敖德薩,希臘人建立秘密組織友誼社。
1774年,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大敗給俄國後,依據兩國簽訂的庫楚克凱納吉條約,奧斯曼開放黑海讓俄國船隻通航,並減免其關稅,俄國因為缺乏黑海船隻,所以慷慨地讓同是東正教的希臘人和部分巴爾幹人,享有船隻懸掛俄國旗號的權利,於是,大量希臘商人趁機掌控俄國有利可圖的糧食貿易,把大烏克蘭地區生產的小麥,運送到糧價較高的南歐與西歐地區,這不但讓希臘本地的希臘商人崛起,也從西歐媒介並傳導了18世紀的啟蒙運動與獨立理想。
1821年3月25日,希臘爆發反侵略軍的獨立戰爭,同時宣布獨立,英國詩人拜倫投身於希臘獨立運動,一直持續到1829年。
9、希臘獨立戰爭
奧斯曼人統治希臘直到19世紀早期,1821年希臘人發動了希臘獨立戰爭,並宣稱獨立;不過受到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抵制,這一運動直到1829年才獲得最終的勝利。
當時的歐洲知識精英普遍崇拜古希臘文明,敵視伊斯蘭文明,紛紛以同情的眼光看待這場戰爭,將之視為古典主義的歐洲或是基督教的歐洲對於異族的反抗。
例如歐仁·德拉克羅瓦在他1824年的作品《伊俄斯的屠殺》(Le Massacre de Scio)中所表現出的情感,一些非希臘族的志願者也參加了戰斗,如詩人拜倫,當時奧斯曼帝國對於反抗軍來說過於強大,事實上,他們一度接近於完全扼殺起義軍,但正是迫於外國軍事力量的干涉才沒有實現。
1827年的納瓦里諾海戰標定了戰事的走向,其中來自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的艦只擊潰了奧斯曼和埃及的聯合艦隊,而在1832年得以順利獨立,現代希臘於是出現。
希臘獨立之後,出現了地方派系斗爭的局面。
10、希臘王國
1828年,由愛奧尼斯·卡波季斯第亞斯帶領希臘邁向獨立,同時當選為第一共和國的首任總統,然而他卻在1831年遭到暗殺身亡,此後全國陷入了一片混亂,列強決定介入並計劃成立一個王國。
在1832年的倫敦會議之中,英、法、俄三國指派統治巴伐利亞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年僅十七歲的奧托王子為希臘的第一位君主,由於當時奧托尚未成年,於是就由一個攝政團輔政,到了1835年,他才親政。
1862年,奧托一世被罷黜後,由來自丹麥的威廉親王即位,是為喬治一世,他一共在位五十年,在這段期間,希臘的版圖大為擴張(在他加冕後不久,英國便把愛奧尼亞島割給希臘);同時,在經濟方面也有大幅成長,1913年,就在希臘即將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獲勝之際,喬治一世在塞薩洛尼基遇刺身亡。
喬治一世死後,由其子康斯坦丁一世繼位,他在德國受過教育,並且還娶了德皇的女兒索菲亞,因此也算是德國人,而拒絕首相埃萊夫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參與三國協約的建議,使希臘一開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然而,此舉引起部分人士的反對,雙方意見相左,各自在雅典與塞薩洛尼基成立政府,造成分裂的局面。
1917年,希臘還是加入了三國協約陣營,而康斯坦丁一世則被迫讓位給他的兒子亞歷山大,戰後,希臘獲得小亞細亞的一些土地作為補償。
1920年,亞歷山大國王被猴子咬傷而逝世,由康斯坦丁一世重新繼承王位,但稍後發生的第二次希土戰爭中希臘軍隊慘敗,致使他又被罷黜下台,不久於西西里島的流放地逝世,其後,喬治二世繼位。
1924年,喬治二世因第二共和的成立而離位;1935年,Georgios Kondylis將軍發動政變,將共和政府推翻,並舉辦公民投票恢復君主制,喬治二世復辟;1941年,德軍入侵希臘後他與全體王室成員流亡到埃及;1946年,喬治二世回國復位,直到1947年去世。
喬治二世的繼承人為保羅一世,他在位至1964年;1967年12月,其子康斯坦丁二世為上校團驅逐,並由上校團所指派的攝政王取而代之;1967年4月建立了軍人獨裁政權;1973年,在軍政府所主導的公投下,王室被廢除,確立共和制;同年6月,喬治·帕帕多普洛斯出任總統。
11、希臘共和國
1974年7月,希臘軍政府垮台,康斯坦丁二世返國,但是他並未恢復王位,11月舉行議會選舉,新民主黨獲勝並執政;12月舉行公民投票,有69%的民眾贊成終止君主制度,確立國家政體為共和制,希臘王國至此宣告滅亡,走入歷史。
此後由新民主黨和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簡稱泛希社運)輪流執政。
⑤ 希臘歷史
梭倫改革設立了新的政府機關——四百人會議,類似公民會議的常設專機構,由雅典屬的四個部落各選一百人組成,除第四等級外,其它各級公民都可當選。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五百人會議」,代替原來的「四百人會議」,五百人會議從10個部落的任何等級公民中,經抽簽各選出50人組成,五百人會議享有很大權力,並且對所有等級公民開放。這時所有公民可進入五百人議事會,並非可以擔任雅典一切官職。不要把五百人會議向所有公民開放和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搞混了。
書上說伯利克里時期各級官職對所有公民開放是指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擔任幾乎一切官職。除十將軍以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並都以抽簽方式產生他們也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商定城邦重大事務。
至於克里斯提尼時期哪些是不能對全部公民擔任,我只能說不清楚,古希臘年代久遠,又是國外,資料沒那麼齊全,克里斯提尼時期的官職全列出來太難。況且如果是高中歷史階段,沒必要這么糾結,克里斯提尼時期哪些官職是不能對全部公民擔任這個問題我相信不是考察重點。
⑥ 古希臘的詳細歷史
古希臘是西方歷史的開源,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位於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干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築、文學、戲劇、雕塑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破壞性的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希臘具有豐富的舊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歐洲最早的人類化石。當歷史進入愛琴文明即克里特、邁錫尼文化時期(公元前2000~前1100年),希臘文化已經走在了西方歷史的前面。
古希臘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實行了奴隸主民主政治,這對於希臘的社會發展曾經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與古代東方國家高度集中統一和專制主義的奴隸制相比較,希臘的城邦奴隸制,特別是在雅典,相對來說是較為民主的(當然這只是奴隸主的民主)。
總之:古希臘文明: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北部,除了現在的希臘半島外,還包括愛琴海、馬其頓、色雷斯、義大利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這片土地見證了歐洲最早的兩大文明:米諾斯文明及邁錫尼文明。公元前五六世紀,產生了璀璨的希臘文明。
⑦ 雅典有哪些歷史
雅典是希臘的首都,位於希臘南部阿梯卡半島的西南,面積470平方千米,人口500萬,是希回臘的政治和文化答中心。「雅典」一名源自城市的保護神雅典娜,她是勝利女神。相傳古時候女神雅典娜和海神波賽冬都想做這個城市的保護神,兩人爭執不下,最後只好由市民決定,而市民選擇了雅典娜,城市也因此得名。古雅典人熱愛知識,這片土地上名人輩出:如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他們都對西方文明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雅典還是一座充滿古跡的城市,市區中遍布著古希臘時期,羅馬時期和中世紀的文物,走在其間,就如同閱讀一本歐洲的歷史書,而其中最著名的無疑是雅典衛城。
⑧ 高一歷史,古代希臘與雅典的知識考點
古希臘城邦中,雅典民主政體的建立在時間上先於其他城邦,因此可以認為雅典是古希臘民主政體的發源地,而雅典民主政體的成因即可視為古希臘民主政體的成因。這些成因不外是:原始社會民主遺風;工商業發展及獨立小生產經濟的穩定;平民力量增強和貴族內部的分裂;以梭倫等為代表的個人作用等等,均為雅典民主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人類社會中的民主歷史長河的源頭,可追溯到人類的史前時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一書中說到:「雅典人國家的產生乃是一般國家形成的一種非常典型的例子,一方面,因為它的產生非常純粹,沒有受到任何外來的和內部的暴力干涉……另一方面,因為在這里,高度發展的國家形態,民主共和國,是直接從氏族社會中產生的。」[3](p.115)……盡管史學界關於原始民主因素對日後各國家尤其對雅典的影響仍有分歧,但是摩爾根《古代社會》、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中都承認,雅典民主蘊涵有原始民主的遺風。在生產力不很發達的情況下,原始民主有效地平衡和協調著氏族社會內部各種利益關系和矛盾沖突。原始民主內容主要包括:氏族成員在社會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權利等內容[4](pp.44~45)。而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私有財產等社會因素的萌芽,原始民主在一些原始氏族中過渡到軍事民主制。恩格斯曾將這種軍事民主稱作原始氏族制度「所能達到的最發達的制度」,「是野蠻時代高級階段的模範制度」[5](p.142)。軍事民主制下的人民大會、部落議事會和軍事首領這三個氏族部落管理機關,也體現氏族制度的民主原則。總的來說,原始民主因素在世界各地進入國家後影響不甚相同,而對雅典的民主制的影響卻是顯著的,雅典民主機構及運行機制,一定程度均帶有原始民主遺蘊。因此雅典民主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原始民主的影響。
雅典民主在承繼古代原始民主遺風的同時,其本身經濟的發展也是促進雅典民主制產生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因素。雅典的自然條件決定其工商業的迅速崛起。經濟作物種植、工藝品乃至航運業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雅典商業利益遠遠超出了其城邦的邊界,甚至遠達西西里、埃及、腓尼基等地[6](p.43)。這些說明了雅典工商業活動的興盛,其造就的工商業奴隸主,在雅典民主發展軌跡中發揮了不小作用。工商業的發展也為中小手工業者和小農階層提供了更多的致富機會,開辟了更廣的財源。目前史學界關於雅典究竟是商本還是農本社會仍然有分歧,但是雅典工商業以及小農經濟的發展,的確為民主制產生造就了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
而推動古代雅典民主政體演變的最重要的力量,是廣大自由平民的斗爭。雅典相對廣大的地域,眾多人口,加上既能發展農業又能發展工商業、采礦業的自然條件,為中小所有者隊伍即平民力量的擴大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些獨立的中小所有者數量眾多並且有力量,是發展民主、鞏固民主不可缺少的因素。強調平民在民主政體的作用,這也是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中論述的重點之一[2](pp.183~192)。平民即社會中下層群眾經濟狀況的改善和政治力量的壯大,構成了民主派的骨幹力量和基本群眾。這里說的社會中下層群眾,主要指活躍於公元前5世紀的、梭倫改革劃定的,第三、四等級,第三等級包括中小工商業奴隸主和小農階層,第四等級主要是無地貧民。而正是由於工商業與小農經濟的發展,民主力量不斷壯大,貴族勢力相對削弱,從而引起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一般認為平民是民主政體的中堅力量,因而社會中下層群眾力量壯大,促進了民主確立並成為雅典民主堅實的階級基礎。
原始民主遺蘊的影響、經濟因素、平民力量增強,都提供了雅典民主形成的可能性。而將可能變成現實還需主觀條件的配合,即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人的活動。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是歷史創造者,這個命題中的「人」即應包括傑出人物。尤其在雅典民主改革發展進程中,一系列傑出的民主政治家,如梭倫、厄菲爾阿特、克里斯提尼、伯利克里都是推動雅典民主改革進程的關鍵人物。在上述客觀歷史條件下,這些關鍵歷史人物推動雅典社會,從君主制發展到貴族制,從貴族制發展到民主制,乃至民主制繼續和完善。
公元前8—公元前7世紀左右,雅典貴族集體廢黜早期君主制,建立貴族政體,從而阻斷了早期君主集權產生。雅典的貴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前身,它是由傳說中提修斯改革確立的。而改變這種貴族政制的關鍵則是公元前592年的梭倫改革,這場改革是一場政治革命,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的勝利。《劍橋古代史》認為,梭倫思想的本質是公正,這個公平、公正主要關涉到了社會事務[7](p.391)。而平民政體的第一個品種是最嚴格地遵守平等原則的品種[2](p.189)。在梭倫政體中,看來有三點最具平民性質,最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禁止借貸以人身為擔保,接下來是凡願意者皆被允許替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人伸冤,第三點,人們說最主要地是憑借了這一點民眾才獲得了力量———是向公審法庭申訴的制度[8](p.302)。這種民主機制使雅典政治統治朝著民主化方向邁出了第一步,從而構建起民主體制的基本框架和穩固的社會基礎。
庇西特拉圖僭主時期,仍然保持了梭倫改革的勢頭,在公共事務上他奉行一種較之於僭政更具公民政治色彩的政策[8](p.308)。他發展了社會經濟,為民主政治的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貴族內部分裂以及社會存在的強烈的民主改革的要求等因素影響下克里斯提尼改革出現了。這場改革的意義是劃時代的,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終於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民主政治最後確立。克里斯提尼加強了公民大會和五百人會議的權力,創造性的實行了貝殼放逐法,形成了群眾性的監察機制以維護民主制度,以平民為主,包括部分貴族在內的人民主權已成定局。至此,雅典政治發生質變,形成了既有形式又有內容的民主體制。正是在此基礎上,公元前462年,厄菲爾阿特將由氏族貴族控制的執政官委員會和由卸任執政官組成的戰神山議事會降到了從屬地位。全體公民有權參加的公民大會成為雅典內外政策最高決策機構[9](p.237)。雅典民主政治確立後不久,希波戰爭爆發,雅典民主政治在戰爭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穩步發展,走向繁榮。希波戰爭後,雅典商業貿易進一步擴大,工商業奴隸主勢力增強。小農經濟和手工業作坊生產發展,第三、第四等級的自由民力量上升,民主政治的經濟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廣泛了。這時期又出現一位對雅典民主政治進程有極大推動作用的歷史人物———伯里克利。從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連任首席將軍15年間,史稱「伯里克利時代」。在波里克利當政期間,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呈現出繁盛局面。馬克思說:「希臘的內部極盛時期是伯里克利時代。」[10](p.113)
在伯里克利時代,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獲得高度發展並臻於極盛。所有公民都獲得了各級官職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並且擔任公職的公民開始得到貨幣津貼,公民都有平等權利來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據修昔底德《波羅奔尼撒戰爭史》記載,伯里克利曾演講:「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11]
(p.130)普魯塔克的《伯里克利傳》也說:「沒有誰像伯里克利那樣,能夠在嚴厲時做到適可而止,在溫和之中不失威嚴,他那招人嫉妒的權力,曾被稱為專制獨裁,如今看來,都是政體中的中流砥柱……」[12](p.501)因此,伯里克利以其政治遠見、對民主的堅定信念、廉潔勤政的個人魅力,成為卓越民主政治家,其所完善並有所創新的民主政體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道。
雅典民主政治自梭倫改革開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時確立,伯里克利時代發展到頂峰,民主進程沿著上升路線前進,其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雅典公民由於有了較多的民主權利,因而發揮了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在保衛國防、國家管理、官員監察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增強國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民主政治也保護工商業奴隸主的利益,小生產者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國家經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再加上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吸引了許多著名學者、藝術家來雅典,以及鼓勵公民們積極參加文化活動,促使雅典乃至整個希臘文化的繁榮,哲學、文學、雕刻等成就均居當時世界前列。城邦民主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個人創造能力有充分發展餘地,在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充分吸收了東方古文明的遺產,加以消化,加以改造,並以躍進的速度加以提高[13](p.153)。列寧曾把古希臘國家如雅典視為當時最先進、最文明,最開化的國家,主要也是由於它的民主政治[14](p.50)。
這的確是有史以來最徹底的政治民主,它的影響彌漫於城邦各個角落。但我們必須明確,雅典民主政治實質是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它的民主是建立在對二三百個屬邦和二十萬奴隸殘酷壓榨和剝削之上的,它窒息或限制了社會的另一部分成員———奴隸與外邦移民,以及附屬國民的自身發展能力,實際也阻塞了自身民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因此,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也是社會奴役與不公的一種突出體現[4](p.204)。這種局限性使得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軍事形勢越來越不利,雅典人也逐漸對民主政治失去了信心,城邦危機日益加深,民主政治越來越成為一付軀殼,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雖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而告結束,但其民主思想經眾多古代學者的著作遺贈給後世,如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和《雅典政制》,乃至到羅馬時代波里比烏斯《通史》、西塞羅《論共和國》等。這些著作流傳下來,經中世紀到文藝復興再到近代,對西方乃至近現代東方社會政治思想理論發展起到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雖然封建制及基督教統治著中世紀,但在這一千多年時間中,民主及民主思想的暗流涌動,不僅傳承發展著古代民主的遺風,而且在承繼古代民主遺產的基礎上,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英國議會制和法國三級議會等制度。中世紀早期雖歷經蠻族入侵,但西歐民主源流不斷。日爾曼人部落民主遺風;羅馬政治法律和思想中民主與共和因素以及封建契約、憲章中萌生的民主法制因素等,均體現了民主的遺韻和風采。到中世紀中晚期民主及民主思想日趨完善,英國議會及代議制發展、法國三級議會的起源與演變、馬基雅維里的共和思想等等,在宗教改革、文藝復興的運動中均有體現和發展。甚至近代的英國兩院國會制、法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議會制不能不說與中世紀英國議會制及法國三級會議,乃至古代希臘民主傳統有著歷史淵源的關系。
文藝復興掀起對古代希臘民主與文化的研究熱潮。雅典民主制、民主思想及相關著作大量面世,與中世紀的民主思潮一道形成一股強大的研究民主的潮流,不僅影響著當時人的思想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至今經久不衰。
⑨ 古代希臘雅典和斯巴達 關於歷史
在古希臘200多個城邦中,雅典和斯巴達是最具有實力的。在當時,雅典是民主、進步、文學繁榮的城邦。而斯巴達卻是保守、專制的。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達的貴族寡頭政策處於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在經濟上,雙方也在為爭奪礦產、奴隸而發生沖突,爭端不斷升級。最後,爆發了這場希臘大部分城邦都捲入的戰役——伯羅奔尼撒戰爭。
一 雅典
在眾多城邦中,影響最大而又最具典型意義的是雅典。雅典城邦以其民主政治、經濟發達和文化繁榮而著稱。 雅典城邦位於希臘中部的阿提卡半島,主要居民是愛奧尼亞人和阿卡亞人。它境內多山,礦產豐富,瀕臨愛琴海,海上交通便利,多良港,卻缺乏良田,適於發展航海業和工商業,而不利於農業發展。建邦之初,實行貴族政治,原來的氏族貴族掌握著政治和經濟特權。隨著新興工商業者階層經濟實力的日益壯大,要求打破氏族貴族獨攬政權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他們聯合其他平民,一起展開了向氏族貴族的奪權斗爭。經過貧民和貴族的不斷斗爭,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當政時期,雅典的民主制達到極盛。由全體男性公民參加公民大會,每隔10天召開一次,投票決定國家的內政、外交等大事,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在休會期間,從公民中抽簽選出500人,組成「五百人議事會」,負責處理城邦的日常事務。各級官員也抽簽產生。陪審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機構,陪審員從公民中抽簽選出,處理各種重大案件。為了防止某些人因權力過大而破壞民主制度,雅典人還發明了陶片放逐法。每年專門召開一次公民大會,公民們把他們認為是民主的敵人的名字寫在陶片(或貝殼)上。如果出席大會的人超過6000,得票最多的人就要受到為期10年的放逐。
雅典的民主宣揚全體共享政治權力和義務。但是,這種民主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佔大多人口的奴隸、婦女和外國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二 斯巴達
斯巴達城邦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它是奴隸主貴族專政的國家。社會分為三個等級——
1、斯巴達人。城邦中的全權公民,完全靠剝削奴隸勞動生活,最盛時約有9000戶。斯巴達成年男性公民加入一種軍事性質的所謂「平等者公社」,成為斯巴達國家的統治階層。
2、「邊民」,一譯「庇里阿西」。被征服的邊區城市的居民,約有 3萬戶。為自由民,在本地有自治權,但是沒有斯巴達城邦的公民權。主要務農,也有的從事工商業。
3、黑勞士。屬於斯巴達城邦所有的農業奴隸
它的國家機構由國王、公民大會、長老會議和監察官組成。國王有二人,分別由兩個家族世襲,平時,主持國家祭祀和處理涉及家族法的案件。戰時,一個國王外出領兵作戰,權力較大。公民大會由年滿30歲的斯巴達男子組成。實際作用不大,對長老會議的提議無權討論,只有表決權,表決時以呼喊聲的高低決定,聲高即表示通過。長老會議成員和監察官由公民大會選出,選舉方式也是以呼喊聲的高低來對候選人表示意見。長老會議是最高權力機關,成員共30人,除去兩個國王外,其餘28人都是年逾60的貴族。任職終身,如有缺額,仍須從年逾60的貴族中補選。一切國家大事先由長老會議討論決定,然後交公民大會通過。如不能通過,長老有權宣布休會。長老會議又是最高司法機關,一切民法案件、刑事案件和國事案件都由它來審理。監察官共有五人,由公民大會一年一選,年滿30歲的公民皆可當選。他們的職責是監督國王,審理國王不法行為,監察公民生活和鎮壓希洛人的反抗。從公元前5世紀,他們的權力不斷加大,代替國王取得了主持長老會議和公民大會的權力,原歸長老會議審理民法案件的權力也落到了他們手中。
整個斯巴達社會等於是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軍事訓練。斯巴達人不用金銀做貨幣,而用價值低廉的鐵幣。斯巴達人除了軍事外,不得從事其它生計。斯巴達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抱到長老那裡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他不健康,他就被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母親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這就證明他體質不堅強,任他死去。男孩子7歲前,由雙親撫養。父母從小就注意培養他們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7歲後的男孩,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要求對首領絕對服從,要求增強勇氣、體力和殘忍性,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斗等。為了訓練孩子的服從性和忍耐性,他們每年在節日敬神時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