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雲南陸軍講武堂在哪晨
雲南省昆明市五華區翠湖西路22號
B. 雲南陸軍講武堂的歷史沿革
在近代雲南的歷史上,有一文一武的兩所學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聯合大學,「武」指雲南陸軍講武堂。前者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後者培養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家、革命家。正因為如此,曾經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學員,後來成為共和國元帥的朱德,稱雲南陸軍講武堂是「革命熔爐」。
創辦於近一個世紀前的雲南陸軍講武堂,直到現在遺址尚存,並且於1988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就是位於昆明城中心、著名風景區翠湖西岸承華圃這塊土地上,現今還存在著一幢米黃色磚木結構的四合院的二層建築。由東、西、南、北四座樓房組成,各樓對稱銜接,並設有通廊,樓端各設拱券門一道。佔地面積1390平方米。主樓西南尚存有大課堂(禮堂)和兵器庫一幢。南樓中部設閱操樓,高約15米,寬13米。樓前即當年寬大的操場,不亞於兩個足球場面積,不過已為雲南省科技館等高大的建築所替代。然而,歷經百年風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長120米、寬10米的四座走馬轉角樓的樓房。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軍事院校,開辦於1909年(己酉年),與創辦於1906年的北洋講武堂(天津)和創辦於1908年的東北講武堂(奉天)並稱三大講武堂。
清朝末年,清王朝為挽救垂亡的封建統治地位,鎮壓民族民主革命運動,開始效仿西方,建立新式陸軍,興辦軍事學堂。雲南陸軍講武堂始建於1907年,1909年正式開學,1928年結束。原武備學堂總辦高爾登任總辦(校長),李根源任監督(教育長),學生分甲、乙、丙三班,設步、騎、炮、工4個兵科。甲班學生來源於清朝新軍駐滇部隊19鎮的營、連、排級軍官,要求除畢業於日本人軍官學校及軍官學堂外,均需入堂受訓;乙班學生從巡防營的營、連、排級軍官中抽調有一定文化者進行;丙班學生招收16-22歲的普通中學畢業生。雲南陸軍講武堂至1928年為止,共招收學生4000多人。
講武堂的教職員工基本上由留日學生中的同盟會員擔任,學校各兵科科長、執事官、各班班長基本上是同盟會會員。同盟會在講武堂建立了秘密組織,在師生中傳播革命思想,開展革命活動,擴大同盟會組織。講武堂的學生中有幾位成為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其中有丙班的學員朱德、12期華僑學生葉劍英、17期學生崔庸健等。
當時,晚清編練新軍,計劃在全國編三十六鎮(師),其中第十九鎮建於雲南。新軍編練亟需新型軍官,清政府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應於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護理雲貴總督兼雲南藩台沈秉經向清廷奏准,籌辦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址設在昆明原明朝沐國公練兵處,佔地7萬余平方米。
1909年(宣統元年)8月15日,雲南陸軍講武堂正式開學,高爾登為首任總辦(校長)。學堂開辦之初,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課程仿照日本士官學校加以調整而成,分為學科、術科兩項。講武堂聘用了一批國內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日本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時,講武堂已為雲南新軍輸送中下級軍官600餘名。
在辛亥雲南起義和護國運動中,雲南陸軍講武堂是培養革命力量的重要據點,團結雲南革命力量的核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勝利的消息使雲南的革命黨人深受鼓舞,蔡鍔、李根源等幾次舉行秘密會議,決定10月30日晚在昆明發動起義,並推舉蔡鍔為起義軍總司令,李根源為副司令。是晚,以講武堂學生為骨乾的起義軍向總督署等要地發動攻擊,經過10多個小時的激烈戰斗,起義軍佔領昆明,即通電全省、全國成立中華軍都督府。辛亥雲南起義的成功,推翻了清朝在雲南的統治,支援了武昌起義,推動了辛亥革命在全國范圍的勝利。
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將雲南陸軍講武堂改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組建的滇軍,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戰績輝煌,故學校聲譽日隆,威名遠揚。鄰省甚至鄰國許多有志青年紛紛來昆明報考求學。據不完全統計,從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鮮、越南來留學的青年達200餘名。
1930年,龍雲在講武學校成立滇軍教導團,龍自兼團長,除步、騎、炮、工四兵科外,增設憲兵、經理、交通三個區隊以培養專業軍官。教導團共辦三期。至此,雲南陸軍講武堂、講武學校共辦22期,包括校內舉辦的各種培訓隊、班,共培養各類軍官、軍士約9000人。
1915年,袁世凱倒行逆施,復辟帝制,對內實行專制獨裁,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激起中下級軍官的極大憤慨。在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由雲南陸軍講武堂的進步師生組織和發動了一場永滅帝制、再造共和的偉大革命。當時雲南將軍唐繼饒和從北京秘密來昆明的蔡鍔等人於1915年12月25日通電全國,宣布雲南獨立,武裝討袁,編組護國三個軍,出師、川、桂、湘。講武堂為適應擴軍需要增設了班次,為前線作戰培養了大批中下級軍官,在全國人民的聲援下,雲南首義的護國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1938年,該校按黃埔軍校系列,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黃埔軍校的9個分校,均由蔣介石兼校長,具體實行主任負責制,昆明分校由龍雲兼主任。依照黃埔軍校系列定為黃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訓各類學員近8000人。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辦。
雲南陸軍講武堂這塊地方,不僅緊靠著昆明城內中心一顆耀眼的明珠—翠湖,而且還由於其綠樹成蔭、湖水清澈、環境幽雅、鳥語花香,更使之成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雲南陸軍講武堂與翠湖兩相陪襯,從而又使之成為人文色彩濃郁的風景名勝旅遊之地。
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創辦與清末新軍的建立有直接的關系。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在全國編練新軍36個鎮(師)。地處邊疆的雲南,因國防需要,計劃建立新軍兩鎮。1909年2月,雲南新軍編成一個鎮,被授予第十九鎮的番號,官兵總計為10900人;與此同時,全省巡防隊也改為營制,共62個營,第十九鎮與巡防營官兵總計約3.5萬人。
新軍的編練迫切需要新式軍官,因此開辦陸軍學堂以培養人才,勢在必行。雲南陸軍講堂是清末各地創辦的講武堂中最為重要的一所。它初辦於1907年9月,由陸軍小學堂總辦胡景伊兼管,開學之初有學員86人,而到2月,留堂者僅41人,學堂設施及教學質量均較差,結果才7個月就停辦了。一年以後,由護理雲貴總督沈秉堃及雲貴總督錫良經過一番籌備後又重辦。
雲南陸軍講武堂復辦之際,正好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中國留日學生畢業回國,雲南當權者便從中物色人才,任命大批回國留日學生為講武堂的骨乾和教官。在這批人中,同盟會員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如李根源、李烈鈞、張開儒、方聲濤、趙康時、沈汪度、唐繼堯、庾恩暘、顧品珍、劉祖武、李鴻祥、李伯庚、羅佩金等。
據統計,在雲南陸軍講武堂開辦之初的47名教職員中,同盟會員就有17人,革命分子11人,傾向革命者8人,政治態度不明者11人,沒有發現明顯的反動分子。從學歷來看,受過新式教育的占絕對優勢,在已知的擔任教官(教員)的40人中,日本各學堂畢業者有28人,就學於北京京師大學堂者有4人,就學於越南巴維學校者2人,情況不明者6人,這個分類的數據,反映了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員的政治、業務的基本情況。
與清王朝統治者的願望相反,雲南陸軍講武堂為同盟會提供了重要的活動場所,革命黨人事實上掌握了講武堂的大權,使之成為雲南革命的重要據點,成為西南地區團結革命力量的核心。籌備之初,講武堂總辦(相當於校長)由雲南兵備處總辦高爾登兼任,同盟會員李根源任監督(相當於主管教學訓練的副校長或教務長)。到1910年5月,高爾登連名義上的講武堂總辦也辭了,李根源繼為總辦,沈汪度為監督,張開儒為提調,這樣,講武堂的一二三把手全為同盟會員所擔任。正是因為如此,重辦以後的雲南陸軍講武堂煥然一新。
C. 昆明講武堂的歷史
昆明講武堂就是雲南陸軍講武堂,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護理雲貴總督兼雲南藩台沈秉經向清廷奏准,籌辦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址設在昆明原明朝沐國公練兵處,佔地7萬余平方米。
1909年8月,雲南陸軍講武堂開始創辦。剛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歸來的雲南騰沖人李根源出任講武堂監督,不久後接任總辦(校長)一職。
李根源把國外的先進辦學理念融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建設中,親自選定校址、設置學校機構、制定講武堂章程。
雲南陸軍講武堂操場面積廣闊、可容萬人之眾,在當時的中國非常罕見,曾有「保定的課堂、雲南的操場、黃埔的戰場」的說法。
雲南陸軍講武堂設步、騎、炮、工四科和甲、乙、丙三個班,以「堅忍刻苦」作為校訓,教官大多為日本士官學校留學生,制度和作風也仿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紀律要求非常嚴格。
早晨有體操和跑步,白天有軍事課程,晚上有自習,夜間還有緊急集合訓練,平均每天上課6小時、出操2小時。
在完善的課程、嚴格的教學和高標準的紀律要求下,雲南講武堂的教學質量遠高於當時國內其他軍事院校。
雖然清廷開辦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初衷是維護清王朝統治,但這所學校自創辦之日起,主導權就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從校長到教官幾乎全為同盟會成員。
學校經常明裡暗裡宣傳革命大義、反清思想,還組織學員觀看滇越鐵路通車,用法國殖民者耀武揚威的現實素材,激發學員反帝愛國情緒。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一聲炮響,震撼著沉睡了兩千多年的中華大地。10月30日晚,李根源、唐繼堯等雲南陸軍講武堂師生和蔡鍔將軍一起,在昆明發動「重九起義」(農歷九月初九),推翻滿清在雲南的統治。
辛亥革命勝利後,蔡鍔、唐繼堯先後就任雲南都督,講武堂更名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學校建設不斷加強完善,管理教育進一步正規化,學員「應、對、進、退」均有規定,內務、著裝、軍容、軍紀一絲不苟,要求對百姓和善禮貌,公買公賣、嚴禁驚擾。
在護國戰爭中,雲南陸軍講武堂師生沖鋒在戰斗第一線,與袁世凱的北洋軍分庭抗禮,以講武堂師生為骨乾的滇軍「入川一軍死亡兵額,前後不下十萬」。
1916~1922年間,雲南講武學校在徐州、韶關、廣州等地陸續開辦5所分校。學校前後開辦22期,共培養各類軍官、軍士約9000人,為中國民主革命培養了一大批精英人才。
人民軍隊十大元帥中的朱德、葉劍英,東北抗聯第二路軍軍長周保中等人,都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抗日戰爭中,唐淮源、寸性奇、陳鍾書等講武堂畢業的滇軍將領戰死沙場。
朱德元帥曾把母校稱為「中國革命的熔爐」。此外,朝鮮最高人民委員會委員崔庸健、韓國首任內閣總理兼國防部長李范奭、越南國防部長兼人民軍總司令武元甲,也是雲南講武堂畢業生。雲南講武堂與保定陸軍學堂、黃埔軍校一起,並稱近現代中國三大著名軍校。
1935年,雲南陸軍講武堂被改編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昆明分校」,由龍雲兼主任。依照黃埔軍校系列定為黃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訓各類學員近8000人。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辦。
(3)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開放時間擴展閱讀:
雲南陸軍講武堂特點:
1、規模較大,班次較多
規模較大,班次較多,學生人數比較多。雲南陸軍講武堂一開始就開設了甲、乙、丙三班,計420人。以後又從丙班學員中挑選成績優秀者100人,特授學術,為特別班。
1910年初隨營學堂(系由部隊中選拔學術科學好的軍士和上等兵,加上一部分普通學校學生)200人並入丙班。
同年5月,雲南兩級師范學堂的優秀畢業生有志從軍者30人,投入講武堂,於是講武堂又設一「附班」。
這樣,開辦之初,全校學生只有630人,1910年8月,甲、乙兩班第1期學員畢業時,又調選了甲、乙兩班第2期學員各80人入堂學習。這樣,辛亥革命爆發前,在雲南陸軍講武堂接受過軍事訓練和民主革命思想洗禮的近800人。
2、學制較長
根據清末關於軍事學堂學制的規定,講武堂的學制每1期一般為4個月,除假期及往返時間外,實際在堂學習時間僅為3個月,而雲南陸軍講武堂甲、乙班學制為1年,特別班為兩年半,丙班為3年,學制要比規定的時間長幾倍(實際執行短一些)。
3、課堂設置完善
教學質量較高。雲南陸軍講武堂分步兵、炮兵、騎兵、工兵、輜重五種兵科。甲、乙班入堂後重點學習軍事學科,如地形學、築城學、兵器學、軍制學、衛生學等,並學習兵科教程,如本兵科的典、范、令等。
丙班、特別班先學習普通學科及軍事學基本教程,如國文、倫理、器械畫、算術、史地、英文或法文、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陣中勤務令、工作教範、野外演習等,然後分科專業學習軍事學科和本兵科教程。
學校的制度和作風是仿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紀律非常嚴格,每天上課6小時,上操2小時,早晨有體操和跑步,晚上還有自習,而且夜間有緊急集合的訓練。
由於課程較為完善、教學嚴格、紀律要求高,使得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生的質量在當時與其它軍事學堂相比,高出一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近現代中國著名軍校之一:雲南陸軍講武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南陸軍講武堂
D. 雲南陸軍講武堂現在對遊人開放嗎
我昨天去的,不要門票,但是只得在院子里溜一圈,樓里都不開放
E. 朱德離開雲南陸軍講武堂的時間
1909年初到昆明考進雲南陸軍講武堂。
1917年7月任滇軍旅長。
1921年春任雲南陸軍憲兵司令部司令官,雲南省警務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等職。
1922年8月為尋求革命真理赴德國。
F. 雲南陸軍講武堂成立時間
1909年9月26日
雲南於1899年設立了陸軍武備學堂,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前身就回是它。1909年9月26日(距今答107年),雲南陸軍講武堂正式創立並開學,時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中國留學生畢業回國。護理雲貴總督沈秉堃便從中物色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大批留日學生被任命為講武堂教官。講武堂的制度和作風效仿日本士官學校,管理嚴格,學員刻苦訓練,使得講武堂人才輩出
G. 雲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要門票嗎
在昆明翠湖公園旁邊的陸軍講武堂,歷年都是免費的,景區導游,好像是30元一個,但博物館的面積越來越小了,它的分校也變成幼兒園了。
H. 雲南陸軍講武堂每周五閉館么
因為自己就要去雲南自由行,選擇昆明作為中轉,剛剛電話了講武堂,回答周二到周日為開放日,周一休館。希望對你有幫助。
I. 雲南陸軍講武堂的介紹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軍事院校,原系清朝為編練新式陸軍,加強邊防而設的一所軍事學校。建立時與天津講武堂和奉天講武堂並稱三大講武堂,後與黃埔軍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齊名。
J. 雲南陸軍講武堂需要門票嗎
兩年前去過,門票2元,現在不知,不過你想想,要麼不要錢了,就是漲價能漲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