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個人要向一支隊伍裡面劉瑜提到的羅素是
伯特蘭·羅素
他是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專論或者不可知論者,屬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素也被認為是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建了分析哲學。他與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對邏輯學、數學、集合論、語言學和分析哲學有著巨大影響。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中文名: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
外文名: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
國籍: 英國
出生地: 英國,威爾士
出生日期: 1872年5月18日
逝世日期: 1970年2月2日
職業: 作家,哲學家,數學家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信仰: 無神論或不可知論
主要成就: 創立分析哲學
1950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發表《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代表作品: 《幸福之路》,《西方哲學史》,《數學原理》,《物的分析》
主要領域: 邏輯學,宗教學,倫理學,認識論
劉瑜提到的他的觀點應該來自於《幸福之路》。
B. 江西歷史上的名人
僅挑選大家比較熟悉的: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歐陽修(政治家)、曾鞏
詩詞名家:黃庭堅(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書法「宋四家」之一)、文天祥(政治家、詩人、民族英雄)、陶淵明(田園詩第一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晏殊(宋詞大家、政治家)、楊萬里(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藝術家:八大山人朱耷(中國畫一代宗師)、董源(五代繪畫大師、北宋三大家)、
文學家:解縉(明朝三大才子、《永樂大典》主編)、姜夔、蔣士銓(乾嘉三大家)、
哲學家:朱熹(儒學集大成者)、陸九淵(陸王心學開創者)、李覯、吳澄(理學家)、
政治家: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嚴嵩(明朝權臣)、周必大、楊士奇(明朝首輔「三楊」之首)、陳寶箴(維新變法實權派風雲人物)
軍事家:陶侃(武廟七十二將)、譚綸(抗倭名將)、鄧子龍(抗倭名將)、李烈鈞(
科學家:宋應星(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戲劇家:湯顯祖(東方莎士比亞)、
建築家:樣式雷
宗教家:許遜(道教四大天師之一)
地理學家:汪大淵(航海家、《島夷志略》)、朱思本(《輿地圖》)、樂史(《太平寰宇記》)、
著名王侯:吳芮(長沙王)、
近代:陳寅恪(國學大師)、傅抱石(「新山水畫」代表畫家)、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方誌敏(革命家)、張勛(北洋軍閥)、張國燾(中共創始人)、胡先驌(中國植物學奠基人)、吳有訓(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楊杏佛(中國人權運動先驅、中國管理科學先驅)、饒毓泰(中國物理學先驅者之一)、李瑞清(中國近現代教育家、書畫家)、柳子谷(畫壇「金陵三傑」之一)
當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黃家駟(醫學家)、歐陽自遠(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古龍(著名武俠小說家)、劉瑜(學者)、汪東興、舒同(書法家)、曾慶紅(國家副主席)、吳官正(政治局常委)、李井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段永平(企業家)、程維(企業家)
C. 歷史上劉伯溫最後的結局如何
患病離世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葯方,他照單抓葯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
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葯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經無法自由活動的劉伯溫,由劉璉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員的護送下,自京師動身返鄉。回家後,拒絕親人和鄉里為他找來的一切葯石,只是盡可能的維持正常的飲食。
幾天之後,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時,又讓劉璉從書房拿來一本天文書,對他說:「我死後你要立刻將這本書呈給皇上,一點都不耽誤;從此以後不要讓我們劉家的子孫學習這門學問。」
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
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農歷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歲。六月,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後主追賜
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贈他為太師,謚號文成。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劉基的同鄉、刑部郎中李瑜向明世宗朱厚熜上疏說:「(劉)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徐)達」,朝廷再度討論劉基的功績,並決議劉伯溫應該和徐達等開國功臣一樣,配享太廟。在這一年,劉基的九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襲封為伯爵。
(3)劉瑜歷史學擴展閱讀: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他上書陳述時務十八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製,以止濫殺。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
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誠意伯文集》。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主要成就
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劉基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並通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為表率。
2、學術思想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3、建國謀略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4、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基一直來主張對民眾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劉基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國方面劉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基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松,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基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並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5、文學成就
劉基是元明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其詩文理論力主諷喻之說,提倡理、氣並重,重視時代風格。劉基為晚明諷刺小品的勃興也起了先導作用,重視文學之於社會的能動作用,其經世致用的文學思想對於掃盪元季文壇纖弱之風,為明初新一代文風之振起,在理論上起了開道的作用。
劉基以詩議政,體現了作者強烈的參政意識和批判精神,其所議論的范圍包括元季至正年間吏治、軍政等種種社會弊端。從詩歌的淵源角度考察,以詩議政,客觀上承續宋人「以議論為詩」之傳統,主觀上則因其固有的經世致用的文學觀念使然。詩作情、理兼具,既有社會認識價值,又有藝術審美價值。
劉基將詞作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題材廣泛,內容豐厚,藝術上長於興寄,長於鋪敘,且善於用典。描景狀物秀麗入神,造語精工典雅,詞風以婉麗為主。
劉基的寓言文學不僅內容博大精深,還闡明了他的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倫理、道德等觀點,還表現了他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D. 有沒有值得推薦的讀物,歷史,文化,哲學方面的,必須要經典!謝謝
哲學入門的話有本《織夢人》和蘇菲的世界類似。同一個系列的《咖啡與哲學》也不錯內。另外復旦王德峰教授容的《哲學導論》也可以看看。羅素《西方哲學史》有文采又有極高的學術性可讀性。強烈推薦
1、《追尋生命的意義》 作者:弗蘭克爾
弗蘭克爾是20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於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本書第一部分敘述了弗蘭克爾的集中營經歷,第二部分闡述了他的「意義療法」。本書不僅適合於心理學愛好者,也適合面臨挑戰希望尋找生活意義的人們。 2、《拖延心理學》
作者: [美]簡·博克/ [美]萊諾拉·袁
你想要向拖延的惡習開刀嗎?這兩位加利福尼亞心理學家在她們治療拖延者的實踐中精準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這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減輕拖延,更好地享受生活。
E.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系不招收研究生么,就是劉瑜剛去做副教授的學院
清華前幾年來成立馬克思學院的源時候政治學系大部分師資都調過去了。09年開始重組政治學系。從國外以及國內其他高校(主要是人大)挖了些人。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和講師3人。重點發展政治學理論和方法,以及比較政治學。計劃2011年開始招本科生和研究生。
政治學系網站正在試運營:
http://news.tsinghua.e.cn/publish/ps/index.html
F. 劉瑜《哈佛大學為什麼這么牛
清華大學教授、詩人、作家劉瑜的一篇勵志感悟文章:哈佛大學為何這么牛?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後,除了領錢,基本也沒有什麼別的任務。為了防止自己整天縮在家裡,把薄薄的那一沓錢翻來覆去地數,我決定去旁聽幾門課。
那天我去學校我所在的機構,跟機構里的秘書表達了此意。她非常乾脆地說,沒問題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問,有沒有一個什麼社科方面的課程清單,我看看有什麼課可選。我問的時候,想像的是幾頁紙,可以站那順手翻完。結果說時遲那時快,柔弱的女秘書突然掏出一個龐然大物,向我遞過來,我伸手一接,胳膊差點因為不堪重負而當場脫臼。
定睛一看,這本1000多頁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著幾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2006-2007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s.
就是說,僅僅就本科和文理學院的課程表及課程的簡單介紹(一般3-5行的介紹),哈佛就一口氣列了1000多頁。我估計,把哈佛全校的課程名單一一排列出來,是不是得繞上赤道一周兩周啊。
以前在哥大聽課,我就覺得自己已經見過世面了。現在,捧著這個龐然大物,我有種金輪法王突然路遇蕭峰的悲涼感,過去六年建立起來的牛校感當即化作片片飛屑,隨風而逝。
端著它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仔細研讀起來。如同一個飢餓無比的人,捧著一個寫滿了各種山珍海味的菜單,邊咽著口水邊往下讀。讀到最後,就是《廊橋遺夢》裡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覺,之前和丈夫風平浪靜的婚姻,原來都是不算數的,這才是真正偉大的愛情。
當然,讓我產生偉大愛情的,不僅僅是哈佛所提供的課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課程之人性化。國內的媒體,時不時地就會把「大學精神」這個話題拿出來討論一下。基本上大家都會達成一個共識:大學不是職業培訓機構,大學精神不應當僅僅是訓練工作技能的精神。據說,大學應該熏陶的,是一種人文精神。雖然「人文」這兩個字,因為靠「文人」兩個字太近,已經臭大街了,我覺得,大家還是應該再給它一次機會。
哈佛大學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學,當然是因為它最有錢,然後用這些錢買了最先進的設備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時,也是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而這一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它的「核心課程」上(哥大也有,但是跟哈佛比,是小巫見大巫)。
所謂「核心課程」,就是學校提供給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礎課,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門作為必修課。這些基礎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進入知識的細枝末節之前,能夠對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個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這樣當他置身於自己的專業時,能夠知道自己所學習的,不過是一個巨大有機體裡面的一個毛細血管。
摘抄一段關於「核心課程」的說明:「The philosoph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rests on the conviction that every Harvard graate should be broadly ecated, as well as trained in a particular academic specialty or concentration. It assumes that students need some guidanc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and that the faculty has an obligation to direct them toward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are the hallmarks of ecated men and women. 」
哈佛的「核心課程」分成七個板塊:Foreign Cultures; Historical Study; Literature and Arts; Moral Reasoning; Quantitative Reasoning; Science; Social Analysis. 拿Moral Reasoning這個板塊做為例子,所給的課程包括:
1、民主與平等2、正義3、國際關系與倫理4、倫理學中的基本問題5、儒家人文主義6、有神論與道德觀念7、自我,自由與存在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隸制9、社會反抗的道德基礎10、共和政府的理論與實踐11、比較宗教論理12、傳統中國的倫理和政治理論13、古代與中世紀政治哲學史14、現代政治哲學史
拿科學這個板塊來說,所給課程包括:1、光與物質的性質;2、空氣;3、宇宙中的物質;4、觀察太陽與恆星;5、時間;6、愛因斯坦革命;7、環境的風險與災難;8、現實中的物理;9、Cosmic connections;10、音樂和聲音的物理學;11、看不見的世界:科技與公共政策;12、能源、環境與工業發展;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其它的板塊,就不列了,太長。
基本上,「核心課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們在開始研究樹木之前,能夠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夠把這個森林地圖印在大腦上,以後走到再細小的道路上,也不會迷路。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討會」的課程(freshman seminar)――這個freshman seminar是什麼宗旨,什麼來頭,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課程名稱開得非常誘人,因為名單太長,我只列上那些我感興趣的課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頭六臂會去旁聽的課程。
1、人的進化2、翅膀的進化3、細菌的歷史4、銀河與宇宙5、象棋與數學6、疾病的話語7、DNA簡史8、美國的兒童醫療衛生政策9、道德判斷的本質10、火星上的水11、醫葯公司與全球健康12、傳染病對歷史的影響13、非洲的艾滋病14、關於意識的科學研究15、什麼是大學,它的目的是什麼?16、俄羅斯小說中的愛情17、懷疑主義與知識18、一個社區的研究19、基督教與美20、怎樣欣賞畫21、浮士德22、黑人作家筆下的白人23、香蕉的文化歷史24、烏托邦與反烏托邦25、蘇格拉底及其批評者26、怎樣讀中國的詩歌27、互聯網與法律28、美國的70年代29、The American Creed 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30、語言與政治31、信任與民主32、美國的總統選舉33、60年代的青春文化34、盜版35、全球變暖與公共政策36、當代印度37、公共健康與不平等38、公墓的歷史39、人權40、政治演講與美國的民主41、「犯罪」的概念42、現代歐洲國家的民族主義43、煙草的歷史44、酷刑與現代法律45、大腦的測量:心理學實驗的興起
你看,隨便這么一列,就有45個。對於一個求知慾很強的人來說,這些課程簡直就是一場饕餮之宴,舉著筷子,不知從何下手。不知道清華北大,能給那些剛剛背井離鄉的18歲孩子,開出上述45門課中的幾門。
我相信,大學精神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於這個世界的道理。關於自然、關於社會。大學要造就的,正是達爾文的天真,愛因斯坦的天真,黑格爾的天真,顧準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顧的「獃子氣」。「成熟的人」永遠是在告訴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變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領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務主義引起的短視,來到星空之下,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歷史、數學、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樣在深藍的天空中閃耀,大人們手把手地告訴兒童,那個星叫什麼星,它離我們有多遠,它又為什麼在那裡。
前兩天讀王璐小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話說的挺好玩,說到國內某現象,他說:兩個連大學都算不上的什麼機構,竟然為自己還算不算一流大學而辯得臉紅脖子粗。
這事我沒怎麼跟蹤,所以也不太清楚。好像是香港幾個大學挖了幾個高考狀元走,清華北大就開始捶胸頓足,覺得自己不再「一流」。這種捶胸頓足有點滑稽,彷彿宋祖德為自己不再是一線男星而痛心疾首。其實,清華北大的確應該捶胸頓足,但不該是為了幾個高考狀元,而應當是為自己與天真的距離。
推薦閱讀:
哈佛圖書館牆壁上的20條訓言和館訓
本文由80後勵志網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來源,鏈接地址:
http://www.201980.com/li/win/7559.html
G. 如何評價南京大學已故教授高華先生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學界的地位
南京大學教授董健:高華之死,令我悲痛,這悲痛壓在內心深處,如鉛似冰,既沉且冷。其實,近幾年來,我年老"心硬",加之患目疾難以讀書,人已似死去一半,對"生"之留戀已大為淡漠,對"死"之悲感也已麻木,故對親朋之死,多淡然處之。但此次高華被萬惡的病魔奪去了生命,我卻難以抑制一種巨大的悲痛,因為我們太需要他了--單就正在蛻變成官場和商場的中國大學來說吧,多麼需要像高華那樣有獨立思想、自由精神的學者來為失魂的大學招魂啊!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張鳴追悼高華先生:"高華是我見過的最認真,最嚴 高華教授謹,見識非凡的史學家,是我的良師益友。英年早逝,痛哉惜哉!高華走了,一個有良知的中國學者,一個自甘貧賤的堅持學術操守的學者離開了我們。高華的成就,怎麼評價都不過分。但他的為人,更令人欽敬。跟他交往,感覺他有一肚子的東西要寫,一肚子的東西可寫。他是一個難得的好老師,在重病期間,在病床上,還在修改學生的論文,每個聽過他課的人,都會終身難忘。高華很窮,其實富有天下"。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許紀霖:這是歲末聽到的最悲哀消息。高華兄是對中共政治有最深邃洞察的當代學者,每一次聽他談中共歷史,都是知性上的享受。他得病之後的堅強、樂觀,讓所有的人都深受感染。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在思考和勉力寫作,沒有什麼人比他更對得起歷史學家和思想者的榮譽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楊天石:"記得他當時文章寫得洋洋灑灑,很有氣派,發言也顯得'高談闊論',讓我印象深刻。"
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高華老師是中共黨史以及蘇聯黨史的'活字典',他的去世太可惜了。"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楊奎松:高華"是毛澤東研究的排頭兵"。"高華先生肯定是近代史學界研究黨史的佼佼者。在近現代史研究領域,還有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研究,兩方面,高華都領風氣之先。高華的研究有很強的個性,也有很強烈的現實關懷。高華的研究表現了一個學者的誠實、正直和獨立思考"。
香港衛視執行台長楊錦麟:"我與高華有數面之緣,我曾經專程到南京他家中采訪過高華,很有自己堅持的一位學者,為做學問折損了自己的生命。高華不齒與諂媚逢迎者為伍的風骨令人尊敬"。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奇生:"2003年在台灣"中研院"史語所,我們相處了大約一個月。高華先生是一個非常純粹的學者,高華在生活中是一個謙謙君子,不像他在學術著作和文章中那樣鋒芒畢露。那次見面之後,我們一直有電話和郵件往來。高華突然去世,我一時難以接受。按照茅海建的說法,搞歷史研究,四十歲才起步,五六十歲是黃金時期,七八十歲還能繼續做,因為歷史學和計算機不一樣,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年紀越大,對歷史的感悟越透徹,越深沉。如果高華先生活到八九十歲,成就真的是不可限量"。"高華的著作,已經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成為了經典。每一年都會有各種好書的評選,有些年度好書,可能是和當年的一些歷史事件和現實關懷有關。但是,能夠沉澱下來的不是很多,高華先生的著作,就經受住了考驗"。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真的是令人十分難過!僅57歲,比我還年輕啊。我與高華先生僅一面之緣,高華來我校,我們一起吃過一次飯。高華已患病,話不多,但還是很有精神,對今後的研究抱有信心。我對高華的現代史研究、黨史研究是很佩服的。如天假以年,哪怕只給他十年時間,又該有多少精闢的論著問世"。
H. 劉伯溫臨終前不準子孫學帝王之術,那他的後代過得如何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是歷史上少數可以和諸葛亮比肩的軍師,其在世之時深受朱元璋重用,雖然其後代未曾位列重臣之位,但是卻和大明朝共存了300年,與其他明朝開國大臣相比,算是非常幸運了。
這本書,據說就是劉伯溫預知天機,能夠神機妙算的能力來源。他深知朱元璋的秉性,知道對方雖對自己的扶助之功懷有感激,但另一方面,也對自己的這種能力頗為忌憚。所以只有主動將此書交給對方,並明確地警告自己的後人不可再學此術,方可保後人之全。否則的話,等劉伯溫一死,恐怕朱元璋就會對他的後人下手了。就算暫時放過,一旦哪個後代學會了他的「預知天機」之術,也必將受到當朝皇帝的忌憚,同樣會大禍臨頭。正是因為考慮到了這層影響,劉伯溫才會在死之前出此警告,並留下十一個字的箴言,那就是「劉家後人切不可再學神算」。
I. 有哪些政治經濟學的書值得推薦
《資本論》《保衛資本論》
求《保衛資本論》作者薦讀的文獻、作品、文章
保衛《資本論》參考文獻(列國志資料庫 供交流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出版。
該著創立了所謂的「七類文獻法」,用於進行指導中國經濟學的研究和構建。
Ⅰ.馬克思主義經典
《資本論》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4。
《資本論》第1卷(法文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資本論》第1卷(德文一版),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0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32卷,人民出版社,199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34、47卷,人民出版社,200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200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剩餘價值學說史》,郭大力譯,上海三聯書店,2009。
《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剩餘價值理論》,人民出版社,1975。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人民出版社,1997。
《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人民出版社,1978。
《列寧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寧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2012。
《列寧專題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人民出版社,1950。
《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
《毛澤東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1999。
Ⅱ.國學
《周易》(楊天才等譯注),中華書局,2011。
《國語譯注》(汪濟民等),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老子譯注》(羅義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論語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1980。
《大學中庸譯注》(王文錦),中華書局,2013。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2012。
《楊伯峻〈孟子譯注〉商榷》(白平),中華書局,2013。
《楚辭譯注》(董楚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呂氏春秋譯注》(張雙棣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新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61~2014。
《史記》(韓兆琦譯注),中華書局,2007。
《春秋繁露》(張世亮等譯注),中華書局,2012。
《全唐詩》(彭定求等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唐詩一萬首精選》,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2。
《唐宋詞鑒賞辭典》(唐圭璋等),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
《李商隱詩集疏注》(葉蔥奇),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李清照全詞》(劉瑜編),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
《紅樓夢》(周書文點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熊十力選集》(景海峰編),吉林出版社,2005。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熊十力:《論六經·中國歷史講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熊十力:《原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熊十力:《新唯識論》,商務印書館,2010。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2006。
國學大師叢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Ⅲ.歷史和思想文化
卜正民等:《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古偉瀛等譯,新星出版社,2005。
馮天瑜:《「封建」考論》(修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哈維:《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閻嘉譯,商務印書館,2013。
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王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侯家駒:《中國經濟史》,新星出版社,2008。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霍奇遜:《經濟學是如何忘記歷史的:社會科學中的歷史特性問題》,高偉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Routledge,2001)。
金觀濤等:《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增訂本),法律出版社,2011。
金觀濤等:《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
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的概況》,楊人楩等譯,商務印書館,1983。
考茨基:《唯物主義歷史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庫諾:《馬克思的歷史、社會和國家學說》,袁志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帕特森:《馬克思的幽靈——和考古學家會話》,何國強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斯考森:《現代經濟學的歷程——大思想家的生平和思想》,馬春文等譯,長春人民出版社,2006。
宋鴻兵:《貨幣戰爭》,中信出版社,2007。
唐慶增:《中國經濟思想史》,商務印書館,2011。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望月清司:《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韓立新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韋伯:《經濟與社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熊彼特:《經濟分析史》,楊敬年等譯,商務印書館,2001、2011。
程恩富:《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第1~5卷,東方出版中心,2006。
張一兵:《資本主義理解史》第1~6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張之洞:《勸學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Ⅳ.政治和哲學
Antonio Gramsci,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Martin Heidegger,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trans.by William Lovitt),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1977.
阿爾都塞:《哲學與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陳越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商務印書館,1984、2010。
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鄧正來等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0。
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鄧正來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鮑德里亞:《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夏瑩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鮑德里亞:《生產之鏡》,仰海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鮑德里亞:《象徵交換與死亡》,車槿山譯,譯林出版社,2006。
伯恩斯坦:《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理論》,馬元德等譯,東方出版社,1989。
布哈林:《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通俗教材)》,余大章等譯,人民出版社,1983。
布洛維:《公共社會學》,沈原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程恩富等:《論推進中國經濟學現代化的學術原則——主析「馬學」、「西學」與「國學」之關系》,《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4期。
德賽:《馬克思的復仇——資本主義的復甦和蘇聯集權社會主義的滅亡》,江澄清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費徹爾:《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從經濟學批判到世界觀》,趙玉蘭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葛蘭西:《實踐哲學》,徐崇溫譯,重慶出版社,1990。
戈爾巴喬夫等:《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
廣松涉:《物象化論的構圖》,彭曦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豪斯曼:《經濟學的哲學》,丁建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郝敬之:《整體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1959。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等譯,商務印書館,1961。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賀麟等譯,商務印書館,1979。
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1980。
洪銀興:《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私人資本及其收入的屬性——馬克思資本理論的現代應用》,《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胡大平:《回到恩格斯——文本、理論和解讀政治學》,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簡新華等:《論社會主義資本理論的幾個難題》,《當代經濟研究》2003年第4期。
簡新華:《再論「資本中性論」——答侯廷智教授的商榷》,《中國經濟問題》2004年第4期。
梅洛蒂:《馬克思與第三世界》,高銛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
拉布里奧拉:《關於歷史唯物主義》,楊啟潾等譯,人民出版社,1984。
勞斯:《知識與權力——走向科學的政治哲學》,盛曉明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劉永佶:《勞動主義》,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於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譯,商務印書館,2009。
盧卡奇:《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白錫堃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
柯爾施:《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階級運動》,熊子雲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
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王南湜等譯,重慶出版社,1989。
梅扎羅斯:《超越資本——關於一種過渡理論》,鄭一明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牟宗三:《歷史哲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奈格里:《〈大綱〉:超越馬克思的馬克思》,張梧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0。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注釋本)》,李秋零譯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注釋本)》,李秋零譯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錢廣華:《開放的康德哲學——重讀「物自體」》,《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榮兆梓:《資本一般與公有資本》,《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10期。
施韋卡特:《反對資本主義》,李智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施密特:《歷史和結構——論黑格爾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歷史學說》,張偉譯,重慶出版社,1993。
孫中山:《三民主義》,九州出版社,2011。
孫伯鍨:《盧卡奇與馬克思》,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孫正聿等:《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孫正聿:《「現實的歷史」:〈資本論〉的存在論》,《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孫正聿:《〈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1期。
王東:《馬克思學新奠基——馬克思哲學新解讀的方法論導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吳宣恭:《從生產關系的主導因素探討中國經濟學的主線》,《政治經濟學評論》2010年第1期。
吳宣恭:《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根源和解決途徑》,《經濟學動態》2010年第11期。
西美爾:《貨幣哲學》,陳戎女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顏一等譯,商務印書館,2003。
仰海峰:《形而上學批判——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前提及當代效應》,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楊志:《論資本的二重性——兼論我國公有資本的本質》,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姚順良:《馬克思「三大社會形式」理論的原像——析望月清司對<大綱>解讀的兩個「貫穿」和一個拒斥》,《現代哲學》2011年第1期。
俞吾金:《從康德的「理性恨」到黑格爾的「理性的狡計」》,《哲學研究》2010年第8期。
俞吾金:《被遮蔽的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12。
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Ⅴ.方法論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London: Verso,2010(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David Harvey,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Volume 2,London: Verso,2013.
Dincan Foley,Understanding capital: Marx』s economic theory,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Henry Green,The logic of Marx,trans.by Terrell Carver,Oxford:Basil Blackwell,1980.
Leontief,Wassily.1938: 「The Significance of Marxian Economics for Present-Day Economic Theo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8(1): 1-9.
阿爾都塞等:《讀〈資本論〉》,李其慶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埃爾斯特:《理解馬克思》,何懷遠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艾克納:《經濟學為什麼還不是一門科學》,李敏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貝洛菲爾等:《重讀馬克思——歷史考證版之後的新視野》,徐素華譯,東方出版社,2010。
波普爾:《歷史主義貧困論》,何林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爾:《歷史決定論的貧困》,杜汝楫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The Beacon Press,1957)。
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查汝強等譯,科學出版社,1986。
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舒煒光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布勞格:《經濟學方法論》,石士鈞譯,商務印書館,1992。
布朗等:《批判實在論與馬克思主義》,陳靜等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丁堡駿:《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理論定位——兼與王峰明先生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0年第10期。
凡勃倫:《科學在現代文明中的地位》,張林等譯,商務印書館,2008。
廣松涉:《資本論的哲學》,鄧習議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漢茲:《開放的經濟學方法論》,段文輝譯,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黃宗智:《經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濟與法律的實踐歷史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科恩:《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種辯護》,段忠橋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科斯:《論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羅君麗等譯,格致出版社,2010。
李建平:《〈資本論〉第一卷辯證法探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林崗:《論〈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方法和分析範式》,《當代經濟研究》2012年第6期。
劉炯忠:《馬克思的方法論與系統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劉召峰:《〈資本論〉中的「二重性」學說探論》,《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1期。
門格爾:《經濟學方法論探究》,姚中秋譯,新星出版社,2007(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5)。
米塞斯:《經濟學的認識論問題》,粱小民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內田弘:《新版〈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王青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裴宏:《實體與形式對偶的勞動價值論》,《政治經濟學評論》2012年第1期。
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原理》,王憲鈿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
瓊·羅賓遜:《經濟哲學》,安佳譯,商務印書館,2011。
蒲魯東:《貧困的哲學》,余叔通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
斯蒂德曼等:《價值問題的論戰》,陳東威譯,商務印書館,1990。
默斯托:《馬克思的〈大綱〉——〈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50年》,閆月梅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唐正東:《從斯密到馬克思——經濟哲學方法的歷史性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王亞南:《〈資本論〉的方法》,《經濟研究》1962年第12期。
王亞南:《再論〈資本論〉的方法》,《哲學研究》1963年第3期。
王峰明:《馬克思經濟學假設的哲學方法論辨析——以兩個「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關系問題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威廉姆·肖:《馬克思的歷史理論》,阮仁慧等譯,重慶出版社,2007。
維哥德斯基:《〈剩餘價值學說史〉在馬克思經濟學遺產中的地位》,何易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5。
吳宣恭:《「人力資本」概念悖論分析》,《經濟學動態》2005年第10期。
謝富勝等:《人力資本理論與勞動力價值》,《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年第8期。
謝爾蓋耶維奇:《卡爾·馬克思的偉大發現——勞動二重性學說的方法論作用》,雎國余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熊彼特:《從馬克思到凱恩斯》,韓宏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許光偉:《實體與形式對偶說的邏輯不足和拓展方向——與裴宏博士商榷》,《當代經濟研究》2013年第11期。
許光偉:《〈資本論〉中具有怎樣的二重性學說——與劉召峰博士的幾點交流》,《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6期。
伊林柯夫:《馬克思〈資本論〉中抽象和具體的辯證法》,孫開煥等譯,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張五常:《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選》,商務印書館,2000。
Ⅵ.經濟理論
Coase,Ronald.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4(3): 386-405.
William Lazonick,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Shop Floor,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白暴力:《財富勞動與價值——經濟學理論基礎的重構》,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布雷弗曼:《勞動與壟斷資本——二十世紀中勞動的退化》,方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79(Monthly Review Press,1974)。
陳其人:《世界經濟發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陳其人:《李嘉圖經濟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陳其人:《亞當·斯密經濟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何新:《反主流經濟學》,時事出版社,2010。
胡鈞:《〈資本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兼論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政治經濟學評論》2011年第3期。
胡培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主流地位不可動搖》,《政治經濟學評論》2013年第3期。
萊博維奇:《超越〈資本論〉——馬克思的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崔秀紅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傑弗·霍奇森(霍奇遜):《資本主義、價值和剝削——一種剝削理論》,於樹生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
霍奇遜:《演化與制度——論演化經濟學和經濟學的演化》,任榮華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科斯:《論生產的制度結構》,盛洪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3。
蘭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王宏昌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雷諾茲:《經濟學的三個世界》,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
李達:《經濟學大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李建德:《經濟制度演進大綱》,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柳欣:《資本理論——有效需求與貨幣理論》,人民出版社,2003。
盧森堡:《資本積累論》,彭塵舜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
盧森貝:《〈資本論〉注釋》,趙木齋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
瓊·羅賓遜:《經濟學論文集》,顧准譯,商務印書館,1984。
曼德爾:《晚期資本主義》,馬清文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孟捷等:《金融資本與「階級—壟斷地租」——哈維對資本主義都市化的制度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
米克:《勞動價值學說的研究》(第二版),陳彪如譯,商務印書館,1979。
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巴曙松等譯,中信出版社,2014。
汪丁丁:《新政治經濟學講義:在中國思索正義、效率與公共選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沈越:《論古典經濟學的市民性質——馬克思市民理論再探討》,《經濟研究》2013年第5期。
斯拉法:《用商品生產商品——經濟理論批判緒論》,巫寶三譯,商務印書館,1963。
榮兆梓等:《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通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榮兆梓:《企業制度:平等與效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王亞南:《中國經濟原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論企業簽約與市場簽約》,段毅才等譯,商務印書館,2002(Free Press,1985)。
吳宣恭:《論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生產方式范疇》,《當代經濟研究》2013年第3期。
許光偉:《論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協同創造價值——關於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現代化的一般思考》,《當代經濟科學》2003年第2期。
許光偉:《再論復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的協同——從馬克思的協作理論說起》,《制度經濟學研究》2004年第1期。
許光偉:《中國國有企業歷史特性分析》,《經濟評論》2008年第1期。
許光偉:《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角度再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改革開放30年成功實踐的理論啟示》,《當代經濟研究》2008年第10期。
許光偉:《生產要素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建構性分析——實踐邏輯域中的思考》,《經濟學家》2012年第8期。
許光偉:《發生學與中國經濟學建構:一個引論》,《中國經濟問題》2013年第2期。
楊繼國:《價值運行論綱》,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
楊繼國:《論虛擬經濟的特殊「供求規律」》,《廈門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
楊小凱:《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張定勝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余斌:《45個十分鍾讀懂〈資本論〉——余斌的解說》,東方出版社,2011。
張忠任:《數理政治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Ⅶ.其他
艾凱:《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王宗昱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
麥克萊倫:《卡爾·馬克思傳》(第三版),王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許光偉:《馬克思企業理論:現代範式》,博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2007。
《馬克思主義思想辭典》,陳叔平等譯,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毛澤東一九三六年同斯諾的談話》,人民出版社,1979。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伯恩斯坦文選》,殷敘彝編譯,人民出版社,2008。
《拉法格文選》,人民出版社,1985。
《盧卡奇自傳》(杜章智編),李渚青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
《王亞南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1989。
《衛興華自選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嚴復集》,中華書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