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傳著名歷史人物有哪些以及佛教經典都有什麼。
漢代的著名歷史人物有很多,帝王有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光武帝劉秀。大將有李廣、衛青、霍去病。大臣有蘇武、張騫等。
⑵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僧人
玄奘
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於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為我國傑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
鑒真(687~763)
日文又稱鑒真(がんじん),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俗姓淳於,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人。晚年受日僧禮請,東渡傳律,履險犯難,雙目失明,終抵奈良。在傳播佛教與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歷史功績。
道宣
唐朝高僧,俗姓錢,長城(今浙江省長興)人(一說丹徒人)。幼年出家。除從慧頵和智首修學外,三十歲之前更多方廣學。三十歲以後便開始從事著述,並曾參加玄奘譯場,負責潤文。而他最主要的成就則在律學和佛教史的貢獻。他是唐代律宗三派之一的南山宗開創者,撰有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三卷、四分律拾毗尼義鈔三卷、四分律刪補隨羯磨疏二卷等。在史學的著作以續高僧傳三十卷、廣弘明集三十卷、大唐內典錄十卷最有名。弟子千餘人,世稱南山律師。
六祖慧能
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對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
達摩
通稱達摩,是中國禪宗的初祖。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里北行至魏,到處以禪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五0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答案補充 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凈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
⑶ 有哪些信仰佛教的科學家
愛因斯坦、艾克里爵士、孫中山、潘宗光都信仰佛教。
潘宗光:金紫荊星章獲得者、太平紳士,1940年出生於香港,廣東番禹人,化學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他曾擔任三屆(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是一名科學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兩度被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也是佛弟子,以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視野,融傳統《心經》智慧於當代人生和現代管理。「心經與生活智慧」及「心經與現代管理」等系列著作引發了許多中國人、尤其是中青年知識人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佛教文化及智慧的關注。
(3)歷史學家佛教擴展閱讀:
顧毓琇對宗教的研究,造詣精深,在佛學方面的建樹,影響深遠。他一生遍
顧毓琇的英文巨著《禪史》
訪名山寺院,生前曾親近過虛雲、太虛等高僧大德。顧毓琇對佛教歷史的研究造詣精深,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出版了《禪宗師承記》和《日本禪宗師承記》等專著。
在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期間,顧毓琇十分重視佛學研究。1938年起與太虛法師就撥款編纂漢藏合璧教科書等事宜聯系密切。顧毓琇稱,編纂教科書:「藉以發揚中土文化與現代新知,以啟迪邊民之德智。」
《太虛大師年譜》記載:「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四月,大師因顧次長毓琇來漢院,轉商諸陳部長立夫,得其允予補助經費,於漢院成立編譯處。」從1938年到1944年,漢藏教理院編譯處在六年的時間里,一共編譯四十餘種著作,出版十餘種著作。
特別是從1939年起,教理院專門成立刻經處,聘請刻工來院內刻造藏文字版,先後出版了《藏文讀本》、《佛教各宗派源流》、《比丘學處》、《菩薩戒品》、《縉雲山志》、《佛學概論》等。其中《藏文讀本》專為青海、本康、麗江等地的院校使用,《佛教各宗派源流》則為佛學院專用。
⑷ 佛教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4)歷史學家佛教擴展閱讀:
佛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佛教,就是指佛的言教,也可稱作佛法。
廣義的佛教,指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種宗教,它包括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導去實踐的信徒所組成的宗教團體,佛的言教內容以及論述、發揮佛的教義思想的宗教經典,信徒所奉行的宗教儀式等等,亦即佛、法、僧三寶。這里的佛即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所教導的教義,即佛法;僧即佛教的信徒。三寶具備,才構成宗教的佛教。
⑸ 著名哲學家關於佛教的論述有哪些,是怎樣
相關論述很多,這里列舉幾例:
一、梁啟超說:「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恆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
二、愛因斯坦也慨嘆:「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三、英國史學家韋爾思說:「佛教的教義,由今研究而得知極為簡單明晰,並與現世觀念最吻合,它是自古迄今最銳利理智的成功。」
四、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思·繆勒說:「佛就是其所宣說的所有美德的化身,在他四五十年間成功而事件繁多的傳教生涯中,他將所有的言說都付諸於實踐,任何一處都不曾發現他表現過人性的弱點或發泄過任何低劣的感情,佛陀的道德准則,是世間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則。」
五、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視善良和慈悲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六、馬克思、恩格斯也都認為佛教中的辯證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如馬克思曾說:「辯證法在佛教中已達到很精細的程度。」
七、章太炎先生說:「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貴的。」
八、張東蓀先生說:「我對於佛家,卻相當的敬重,以為他所提出的問題是對的,他的動機是大勇大智大仁。」
九、 楊振寧說:「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十、 梁啟超曾說:「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十一、魯迅先生在閱讀了《賢愚經》、《瑜伽師地論》等佛經論典後對佛的智慧感嘆不已,對他的朋友許壽棠說:「釋迦牟尼真是偉大的聖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於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偉大的聖哲。」
十二、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贊:「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又說:「只有辯證的思維才是有效的。只有東方的佛教徒和希臘人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展階段上。」
十三、拉克西米·拉那蘇:「只有佛教能夠被確定是唯一沒有狂熱的宗教
⑹ 沈衛榮:為什麼說歷史學家們不懂佛教
佛教在一部分社會不能廣傳。
⑺ 佛教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詳細點。)謝謝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
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
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
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
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7)歷史學家佛教擴展閱讀:
歷史貢獻:
1、哲學思想
從哲學思想方面來說,佛教思想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倫理道德的規范,對心理活動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獨到的見解和完整嚴密的體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緣起,它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永遠處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中。同時強調個人解脫和普度眾生。
魏晉時期,佛教的哲學思想與道教合流,豐富了後期玄學的內容。隋唐時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對佛典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獨有的理論體系。
宋明時期,儒家似乎反對佛教,實際上卻又從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學,朱熹的「一旦豁然貫通」就是脫胎於禪宗頓悟之說。
近代的改良派也從佛教汲取養料批判理學,如譚嗣同所建立的「仁學」體系,思想淵源之一其實就是禪宗。
2、社會教化
在教化社會方面,佛教傳入中國,潛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並改善著社會的風俗習慣,首先表現在對人生觀的改善,和對孝道的擴展上。
(1)人生觀的改善
人都會思考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人死如燈滅」的思想。但得益於佛教的傳入,中國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輪回」的人生真相。
所以,佛教緣起因果說為中國人所熟知,不僅改善了人生觀,還極大地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對減少社會矛盾產生了作用。
(2)對孝道的擴展
在中國,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與儒教有根本的不同。
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離親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來是大不孝,佛教卻認為這才是真孝,是拯救親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強調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發並非不孝,是暫時的表面上的不孝,但卻是究竟意義上的大孝。出家是為了救父母,救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的所有眾生。
另一方面,在家的佛教徒並不否定儒教的禮,他可以一邊禮拜阿彌陀佛,一邊盡儒之孝道,這種現世的孝同樣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別在於佛教不像儒教,不屬於隸屬關系,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並非義務,而是報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為。
3、文化藝術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經長期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孕育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藝家、教育家、旅行家等。
如被魯迅先生稱為「民族脊樑」的西行取經的玄奘、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的鑒真等名人,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從文學方面來說,佛典的翻譯,實為開中國翻譯史之先河。
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佛教經典對晉唐小說的創作,起了促進作用。
從藝術方面來說,現存佛教寺塔有許多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一些宏偉的佛教建築已成為各地風景輪廓的標志。
敦煌,龍門、雲岡、大足等地的石刻成為人類藝術寶藏的一部分。佛教音樂具有「遠、虛、淡、靜」四個特點,達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語匯:「宗教」、「世界」、「實際」、「平等」、「不可思議」等其實都來自佛教。如果拋開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們連中國話也說不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