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五行是什麼
沒有聽說過,不過下面資料你看看有沒有用
五行 方向 季節 五色 五音 五臟版 數字
——權——————————————————————————————
木 東 春 青 角 肝 八
火 南 夏 赤 徽 心 七
土 中央 四季 黃 宮 脾 五
金 西 秋 白 商 肺 九
水 北 冬 黑 羽 腎 六
㈡ 大 五行屬什麼
大(大)
姓名學解釋:【清雅榮貴,多才精明,中年成功隆昌,富貴榮華,但常人難受。】
民俗五行:中 音律五行:火 姓名學筆畫:03 簡體筆畫:03 拼音:dà
大<形>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腳。「大」是漢字部首之一,從「大」的字往往與人類或人事有關。本義:大小的「大」)
形容體積、面積、數量、力量、規模、程度等方面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 [big;large;great]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詞。――《說文》
遵彼大路兮。――《詩·鄭風·遵大路》
大有。――《易》。釋文:「大有,包容豐富之象。」
大報天而主日也。――《禮記·郊特牲》。
其朝踐用兩大尊。――《周禮·司尊彝》。司農注:「大,古之瓦尊。」
而祭大山之邑也。――《穀梁傳·桓公元年》
然後會於大廟。――《禮記·祭統》。注:「始祖廟也。」
大,小大也。――《廣韻》
奠高山大川。――《書·禹貢》
古田常上請爵祿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於百姓。――《韓非子·二柄》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湯問》
忽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又如:一隻大口袋;山上的大白樓;大浸(大水);大美(大功德,大功業);大蔡(大龜);大泉(大錢)
年輩較長或排行第一的 [senior;eldest]
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漢樂府《孤兒行》
諸葛恢大女適太尉庾亮兒。――《世說新語·方正》
又如:大婦(長子之妻);大宗(宗法社會以嫡系長房為「大宗」;餘子為小宗)
重要,重大 [important;main]
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諸葛亮《出師表》
願牢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資治通鑒》
又如:大頭腦(主腦;主旨);大八丈(大人物);大柄(大權);大趣(大旨;主要的旨趣)
德高望重的 [be 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with great virtue and high prestige]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王年小而位大。――《世說新語·排調》
利見大人。――《易·乾》
又如:大操(高尚的操守);大賢(才德超群的人)
超過一般 [heavy;strong;loud]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貧。――《世說新語·賢緩》
學識淵博的 [be learned;have great learning]
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孟子·盡心上》
規模大 [general;main;major]
胡人大入塞。――《淮南子·人間訓》
公子乃置酒大會賓客。――《史記·魏公子列傳》
又如:大手術;大反攻
性質嚴重 [serious]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說新語·政事》
尊稱對方的事物 [your]。敬語。如:大作;尊姓大名
用在時令、時間或節日前表示強調。如:大白天;大清早;大喜的日子
大 <副>
達到很廣范圍或很高程度,大肆 [greatly;fully]
約以連兵大舉。――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此臣所課大患也。――宋·蘇軾《教戰守》
又如:大長志氣;大吃一驚;大大增加;大辦農業
很,太,非常 [very]
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論語·雍也》
大謾,願聞其要。――《莊子·天道》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順。――《荀子·非十二子》
少年大駭。――《聊齋志異·促織》
門者答揖大喜奔出。――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又如:不大好;不大舒服;大肯(非常願意)
經常 [often]――加「不大」則表示不經常 [not often]。如:不大吃面;不大回家
前天或後天的前一天或後一天 [further ahead or behind]。如:大前天;大後天
大 <名>
大人 [alt;grown-up]
劉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世說新語·賞譽》
小大稽首。――《詩·小雅·楚茨》
大小 [size]
今年殺諸賊奴,當取金印如斗大。――《世說新語·尤悔》
[方]∶父親 [father]。如:俺大叫俺來上海看看你
[方]∶指伯父或叔父 [uncle]。如:俺三大是個勞模
姓
大 <動>
長大 [be brought up]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世說新語·言語》
超過 [surpass]
亦無大大王。――《戰國策·秦策二》
㈢ 大字五行屬什麼
你好,大五行屬火。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謝謝
㈣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五行屬行
戰國鄒來衍的五德始終說?「五德自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淮南 子·齊俗訓》篇高誘注引《鄒子》)。《文選·魏都賦》李善注引 《七略》曰:「鄒子有終始五德,從所不勝,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呂氏春秋·應同》講得更具體:「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這種學說後來被秦始皇接了去,為他的稱帝及其統治服務皇始採用之,定為水德
㈤ 史的五行是什麼
史(史)
姓名學解釋:【一生福祿有餘,中年多厄,晚年隆昌,吉祥之字。】
民俗五行:中 音律五行:金 姓名學筆畫:05 簡體筆畫:05 拼音:shǐ
史<名>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簡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來表示掌管文書記錄。本義:史官)
古官名。職別各異 [histographer;official historian]
史,記事者也。――《說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閃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屬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書者亦稱史。凡府史,皆其官長所自辟除。
矧大史友內史友。――《書·酒誥》。鄭注:「大史內史。」
用史巫紛若。――《易·巽》
辭多則史。――《禮記·聘禮記》
史載筆。――《禮記·曲禮》
史狐書賊。――《穀梁傳·宣公二年》
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禮記·玉藻》
殷代為駐守於外的武官。卜辭:「在北史其獲羌。」
在王左右的史官,擔任祭祀、星歷、卜筮、記事等職
遷有良史之才。――《漢書·司馬遷傳贊》
又如:史巫(祝史和巫覡);史氏(史家;史官);史臣(史官);史職(史官的職務);史家(史官或歷史學家);史胥(掌管文書的小吏)
太史令的簡稱
自去史職,五載復還。――《後漢書·張衡傳》
史冊,歷史 [annals;history]
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游俠,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幼而讀書,好《楚辭》;諸子經史多所涉獵。――明·顧炎武《復庵記》
又如:史鑒(歷史書);史文(歷史文獻);史績(歷史功績);史錄(歷史的文字紀錄)
古代官府的佐吏 [secretary]
或佐之史。――《詩·小雅·賓之初筵》
中國古代圖書四大類別之一,包括各類歷史書籍 [history]
列經、史、子、集四庫。――《新唐書·藝文志》
畫師 [painter]
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莊子》
㈥ 五行大系指的是什麼
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生的關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水克火,火克金,土克水。
㈦ 我國有哪些歷史文物是關於五行的
易經
山海經 都有記載
五行基本上已經不是單純的指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屬性的抽象版概念來應用。五行各權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意思是說,木具有生發、條達之特性;火具有炎熱、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斂肅、變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潤、向下之特性。為此,根據上述特性,採用"比象取類"方法,便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象,樸素地分成了五大類,將相似屬性的每類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並在五行屬性歸類的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規律,以闡釋或推演事物或現象的復雜聯系和變化。
㈧ 中國朝代的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它閃爍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是古人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至今,它仍然是中醫、武術、氣功和一些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用它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更替,可以清楚地看出各朝代更替的內在關系和遵循的規律,同時,也可以為研究中國歷史探索一種新的方法。一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指用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屬性來代表和歸類自然界各種事物的屬性,並以五行之間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來論述和推演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動變化規律的一種學說。其實質是將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比象取類,抽象地概括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質,並認為自然界所有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基本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物質的,因此,無論是自然界各種物質的生長死亡,還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都可以用五行學說的理論去對應分析,尋其規律。1、 五行的生克關系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反生、反克等關系。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和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不能滋長;沒有克,事物就沒有約束,無法維持其正常的諧調關系。歷史上各政治集團間的緊密合作,其五行往往有一種相生的關系,如三國時蜀漢與東吳的聯合,即是蜀漢之水生東吳之木;各政治集團間的暴力對抗,其五行往往是一種相剋的關系,如北宋末年兩支起義軍領袖宋江和方臘,宋江投降了朝廷並幫朝廷打方臘,宋江的軍隊名號為宋,五行為木,方臘起義軍的名號為方,五行為土(方指四方,具土之性),兩者五行關系是「宋木」克「方土」。 反生是指相生關系的兩種五行,其中被生之五行很弱,而生之五行很強,結果相生太過,被生之五行不但不能接受生輔,反而受到克制和約束。例如水是生木的,但是水過多反而會制約木,猶如過多的水去澆灌一棵小樹,其結果必然是「水多木漂」,小樹被淹死。反克是指相剋關系的兩種五行,其中被克的五行很強,而克它五行很弱,克它的五行無法制約被克之五行,反而被其克制。水是克火的,但是如果火勢很盛,而水很微弱,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蒸發,以至乾涸。反生和反克是五行相生相剋的特殊形式,是事物之間失去正常依附或制約關系的表現。例如楚漢相爭,楚的五行屬木,漢的五行屬水,本來「漢水」是生「楚木」的,這從劉邦早期幫助項羽攻破秦國可以得到印證。但是,當「漢水」相對強大而「楚木」相對弱小時,水不但不去生木,反而會克制木。所以,「漢水」劉邦再加上一條烏江的水,就反生了「楚木」項羽。再如大夏(史稱西夏)五行為火,與金朝並存時,其火本是克金的,但當金朝十分強大時,反而是金克了火,即金朝滅了大夏。2、 五行的歸類不管是自然界或是人類社會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均可以按其性質及作用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現將與本文相關的內容分別歸類如下:五 行 方 位 季 節 特 征 顏 色 五 性 朝 代
木 東 春 曲直 青 仁 秦 宋
火 南 夏 炎上 赤 禮 夏 晉 明
土 中 四季之末 稼穡 黃 信 周 魏 唐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金 西 秋 從革 白 義 金 元
水 北 冬 潤下 黑 智 商 漢 隋 清
表格中朝代的五行歸類,是分別按照朝代名稱的字形、字義及五行學說的有關理論確定的,即:夏朝五行為火,夏有夏季之義;商朝五行為水,商有商業、流通之義,具水之性質;周朝五行為土,周有周圍、四面八方之義,具土之性質;秦朝五行為木,秦乃禾、木之名;漢朝五行為水,漢乃水名,且偏旁帶水;魏朝五行為土,魏古字通巍,指山高大的樣子;晉朝五行為火,晉乃日照入萬物之義;隋朝五行為水,隋本作隨,有跟從之義,具水之性;唐朝五行為土,唐有堤防、道路之義;宋朝五行為木,宋乃居之木器之義,且部首為木;元朝五行為金,元為首有乾元之義;明朝五行為火,明有光明、照亮之義;清朝五行為水,清有水潔凈之義,且部首為水;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五行均為土,因為都突出其「中」的方位。 二 五行生剋史如果把實現國家主體相對完整統一的朝代名稱,按上表轉化成五行,不難看出各朝代的更替,往往遵循著五行生剋的原則,從此意義上講,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五行的生克史。1、夏商周火開文明史後朝克前朝遠古創先河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火」是主文明禮儀的,同時火具有壯麗和生生不息之性,所以,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正是從五行為「火」的夏朝開始的。夏朝的建立,標志著社會發展的一大進步,是中國進入第一個有史可考的朝代。克火的五行是水,所以取代夏朝的是五行屬水的商朝。如果說商在字形、字義上的「水性」還比較弱的話,其開國國君「湯」之五行也為水,正好彌補了水的不足。另外,商朝曾多次遷都,這除了史學家說的遷都與其內部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外,恐與水的國號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有關。克水的五行是土,所以取代商朝的是五行為土的周朝。遠古朝代的更替,開創了中國歷史朝代更替後朝克前朝的先河,在以後的朝代更替中,其五行關系也多為後朝五行克前朝五行。
2、秦木克周土漢水漂秦木在五行理論中,木是克土的,所以取代周朝的是五行為木的秦朝。其實周朝被五行屬木的朝代取代,從「春秋五霸」中,就已經顯出先兆,在這五霸中,有三霸的國號五行屬木,即宋國(襄王)、秦國(穆公)、楚國(庄王),二霸的國君五行屬木,即齊國的桓公、秦國的穆公,另一霸是晉文公,晉的五行為火,是生周土的,所以,它的稱霸則是打著「尊王」,的旗幟,即擁戴周天子實現的。由於秦朝的急政暴虐,在秦末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變得十分脆弱,所以秦朝最終被漢王劉邦所滅。本來秦的五行為木,而漢的五行為水,水是生木的,但秦為弱小之木,而漢水較強大,所以當秦漢相遇時,結果是水多木漂,漢水反生秦木。 3、魏土克漢水 晉火反生魏土 取代漢朝的是五行屬土的魏朝,此時歷史進入魏國、蜀漢、東吳三國時期,蜀漢五行為水,東吳五行為木(因為東方主木),三者的關系是:蜀漢水生東吳木,魏國土克蜀漢水,東吳木又克魏國土。著名的「赤壁大戰」就是這三者關系的印證。由於這種克中有生,生中有克的復雜局勢,所以形成了三國鼎立。 取代魏朝的是五行屬火的晉朝,晉的五行為火本是生土的,但是,當晉王司馬昭及子司馬炎的權力極大時,即火很旺盛時,它反而不會生土,而是克土,所以,魏被晉取而代之。4、晉毀於漢 南北朝歸隋 晉朝統一全國後,不久便被自稱為「漢王」的匈奴貴族劉淵所破,顯然,漢與晉是水克火的關系。以後歷史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最後是五行屬水的隋朝統一了全國。隋朝大修運河,隋煬帝巡遊全國,恐與國號具水性亦有一定關系。5、唐宋元明清中所有換代均相剋 取代隋朝的是五行為土的唐朝,後面的朝代更替亦體現為後朝克前朝的關系,即宋朝木克唐朝土(注),元朝金克宋朝木,明朝火克元朝金,清朝水克明朝火,中華民國土克清朝水。當然,朝代的更替,絕非一克了之那麼簡單,對此,史學家們早已作了詳盡的解釋。但是,從上述的分析中不難看出,百分之七十的朝代更替是後朝五行克前朝五行,這顯然不是巧合,歷史的發展和朝代更替,蘊含著五行生剋的理論,也沉澱著中華深厚的文化。三歷史的經驗和規律用五行學說的理論來研究中國的歷史,不僅可以解釋許多歷史事件,揭示朝代更替的內在關系,同時,也可以總結出許多有宜的經驗和規律。1、盛世往往易出現在屬土和水的朝代在中國的歷史上,被史學家稱為盛世的有:五行屬水的商朝的「武丁盛世」;漢朝的「文景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和五行屬土的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同時,這兩種五行的朝代,統治時間也往往較長,如周朝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漢朝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唐朝和清朝都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在五行學說的理論中,水主智,且水為生命的源泉;土主信,且土有極大的包容性和生發性,所謂「土載四行」「萬物土中生」均闡明了土的生化、承載、受納作用。所以,國號為這兩種五行的朝代,往往更能顯現出超凡的智慧,創造出富國強民的盛世,獲得長治久安也就順理成章了。目前,我們中國正處於盛世階段,土的敦厚、生發性、凝聚力得到充分的體現,所以,從現在的發展和歷史的經驗來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屹立於世界之林,已是指日可待的事,並且必將獲得長治久安。另外,屬土的朝代後面往往易出現許多小國,這從周朝後期的春秋戰國時,眾多諸侯國躍躍欲試力圖爭霸,和唐朝後出現五代十國的格局中可以得到印證。其原因也與土為萬物之母,有極強的生發性有關。2、 五行屬金的朝代最好戰在我國歷朝中,五行屬金的朝代主要是金朝和元朝,金朝自公元1115年建國到1234年滅亡,共119年,幾乎是年年都有戰爭,先是戰遼國,後戰北宋南宋,再戰西夏和蒙古。元朝更是重武輕文,靠武力征服的疆域居中國各朝之冠,自入主中原後,全國各地的抗元斗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其原因為金秉秋天之氣,在五行中有從革、肅殺和毀折之性,所以五行屬金的朝代自然就比其它五行屬性的好戰。3、 從北到南容易取得戰爭的勝利政治集團間,如果是形成南北對立,往往是北方最終易取勝利。如三國時蜀漢多次欲攻佔北方的魏國,但總不能成功,最終被北方所消滅;南北朝時,南方亦不能戰勝北方,最終還是北方的隋朝統一了全國;南宋一直想恢復對北方的統治,但結果最終被北方的元朝消滅;中國的解放戰爭也是從北方打到南方,最終取得全國的勝利。其原因是北方的五行為水,南方的五行為火,水能克火,所以,北方向南打就容易勝利,反之則易失敗。4、 同名朝代都是先北後南先西後東在中國的歷史上,一個朝代被推翻後,該朝代的「皇親國戚」往往又會組建一個同名的朝代,但是這個朝代的名稱和京城所在地都是先西後東,先北後南。如西周後面的東周、西漢後面的東漢、西晉後面的東晉、北宋後南的南宋。中原國土受外族威脅最大的就是來自北方和西方,當北方打來,就往南遷,當西方打來,就往東遷,而北方五行為水,南方五行為火,水是克火的,西方五行為金,東方五行為木,金是克木的,所以戰爭往往是從北打到南,從西打到東。綜上所述,用五行學說的理論來研究朝代的更替,不僅可以看出朝代更替的大體規律及各朝代的五行特性和特徵,同進也可以對許多歷史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釋。然而,亦有一些特例並非如此,如五行屬水的朝代一般統治時間都比較長,但隋朝卻很短,只有38年的歷史;再如五行屬木的朝代或政治集團應有慈善的特性,這從楚霸王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和宋朝對遼國、西夏及金國的忍辱曲從拿錢求和中可以得到印證,但是,五行同屬木的秦朝卻是少有的「殘暴統治」根本看不到一點木的「仁」性,這其中的原因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和
今年高考那道題真是扯蛋啊啊啊啊啊
㈨ 歷史上研究「五行學說」的高手有哪幾位
最早的五行說雛形,可追溯到《尚書》,《黃帝內經素問》將之引入中醫版葯學,因此五行高手多權出自儒道二門以及中醫領域。確切的五行高手有:「五德終始說」的創始人、陰陽家代表人物的鄒衍(約前324年-約前250年),他闡發「五行」為「五德」,用以解釋王朝的氣運變化,並大大完善了五行學說,使之成為與數術乃至哲學緊密相關的理論;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在整理闡發儒家經典的過程中,進一步使五行說與儒家理論相結合,促進了五行說發展;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葯學家,「抱朴子」葛洪(284~364或343),大量運用五行學說解釋各種化學變化、丹方葯理和生理現象,在醫葯學上發展了五行學說;元代著名醫學家朱丹溪(1281~1358年),全面發展以五行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醫理論,為五行說的實際運用做出重大貢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