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學科的魅力在哪裡
this mortal coil
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陽光下沒有新鮮事
你往回看多遠,你就能往前看多遠
❷ 歷史系分為哪些學科
一般而言,中文世界的歷史學系修業科目主要包括:
中國歷史
內世容界歷史
史學歷史
國別歷史
斷代史專歷史
歷史學系是文學院的分科之一,主修人人類各朝朝代以來的政治事件為主,並整理歷史資料以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而培養歷史人才以編修文獻也為歷史學系的主要方向之一。
❸ 歷史與歷史學有何區別與聯系,請舉例分析
1、定義不同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2、廣義方面不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
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3、史學沿革不同
歷史:「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歷史學: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歷史與歷史學的聯系:
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
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❹ 對歷史學科的認識
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對人類以往的歷史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對歷史的本質、歷史的意義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我們知道,歷史是由以往時代的許許多多的人及其活動構成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如果能把歷史上那些看似單個的、孤立的人和事聯系起來,發現其相互間的關系,發現其對後世特別是對當世的影響與作用,無論這種影響與作用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經驗啟示的還是思想啟示的,那歷史本身於現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義,歷史就不是死亡的過去,而是現實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人類的一種古老的精神活動,歷史學其實也就是每一時代的人類在反思自己往昔經歷的過程中,對歷史之本質和意義的一種理性追問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歷史意義、歷史本質的理性反思與情感體驗,在每一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從根本上說,追問歷史的本質與意義,探究歷史的變因與動力,在不斷與自己的歷史進行對話過程中,在從對自己歷史的重新體驗與反思中,獲得對自我個性本質與特徵、對自我現實存在狀態的真切認識,乃是人類源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永恆的精神需求。歷史使我們看清過去的路而得以知道現在的位置。那「我從何處來,現在在哪裡,將向何處去?」的追問,那對「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不懈探究,那對文明之興衰交替、社會之治亂相因的艱難解讀,總是會深深地牽動著每一時代人的精神世界,撥動每一時代人的情感心弦。確實,有主體自覺意識、關注自我的現實存在際遇與未來命運的人,怎麼能不為歷史上那具有昭示意義的無數驚心動魄之往事所吸引,怎麼能不為往昔歲月里那無數生命的歡樂痛苦所牽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歷史學存在之價值與意義,在於它對人類而言乃是一種體現人之本質的、對自我精神故園的回歸情感,一種對自我個性特徵作理性和情感認同的尋根意識。由此我們說,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生命力的活水源頭。在這個精神故鄉里,凝聚著每一個民族先賢祖輩瀝血之路上的光榮與夢想,匯集著每一個民族古聖先哲那經過時間考驗的偉大智慧和情感。藉助於歷史學這一古老而常新的精神形態,人類的智慧、理想、經驗、情感才得以延續下來,積累起來,傳承下去,而不會被滾滾流逝的歲月黑洞吞噬湮沒,現代人也才不會成為迷失故土、無家可歸的浪人。歷史學作為伴隨人類始終的精神追求,每一個民族從這種精神追求中,找到使自己的情感與心靈得以慰藉、得以安頓的庇護所。人們之所以必須守護自己的歷史,正因為人們必須守護自己的故土與家園。人類的文明猶如一條江河,它從遙遠的昨天流淌而來,還要流向明天流向未來,而它之所以永遠奔騰向前,正由於它有著歷史這一永不枯竭的源泉。所謂「欲明大道,必先知史」,沒有歷史,沒有對歷史的承繼與發展,我們並不會比「北京猿人」有更多的智慧。生生不息的歷史,智慧與知識日積月累的歷史,發展與變化著的歷史,使我們得以繼承以往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以此來面對當前的生活,應付未來新的挑戰。同時,對自己歷史的認同與守護,更是每一個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失去與自己歷史聯系的民族,忘記或背叛了自己歷史的民族,必將淪為一個心靈飄泊的精神放逐者,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精神流浪者,這種無根的痛苦是一個民族最大的不幸。
歷史學具有博大的時空胸襟,它是人類超越個體生命時空局限而得以認識感受世界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根本途徑。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如此漫長綿延的過程,每一個體的人生之旅都只不過是這個歷史長河中的一瞬。而世界之大,使得每一個個體的人生可能的生存空間范圍都不過如同茫茫沙漠之中的一粒沙石。歷史時空的無限性,既是文學、哲學、藝術世界裡永恆的主題,是一代代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體驗生命本質、抒發內心情感的主題,更是歷史學得以顯示它對於人類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之重要意義的根源所在。面對無限之宇宙與歷史,有情感有意識的人不能不生發出超越自我、超越當下而去追問無限歷史的內在精神沖動,所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詠史而傷今,每一個時代的人是這樣為歷史而情動神傷,以至「一篇讀罷頭飛雪」(毛澤東《賀新郎·讀史》),讀史而白頭,可知歷史學是一個多麼富於人類情感的世界。面對亘古無際的歷史,你是否會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那種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呢?其實,這深沉厚重的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正是人性之本質的一個突出方面。我們可以說,試圖對個體生命的這種時間空間有限性困境作出超越與突破的不懈努力,構成了歷史學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在動因。每一個個體的人,盡管他的個體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生存空間是局促的,但卻可以通過歷史這個濃縮著人類以往時代豐富智慧與思想的巨大寶藏,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遙遠時代遙遠地域里人類歷史的無限恆久性與豐富性。
總之,通過歷史學,通過歷史學家為我們提供的關於悠悠往昔歲月、關於遙遠異國他鄉的人類生活圖景,我們獲得了無限豐富的人類的知識、智慧,體驗到了其它時代的人們的情感與思想,感受到了遙遠世界其它民族的歡樂與痛苦。歷史學使我們不是簡單地只生活在我們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國度里,而是生活在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漫長的「歷史學時空」里,從而得以同過去以往時代、同所有地域的人進行交流對話,汲取全人類的智慧與經驗,把自己短暫局促的個體生命溶入到世界歷史的無限進程中去,獲得對自我的超越和升華。
❺ 歷史學學科門類是什麼
0601 歷史學類
060101 歷史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系統的專業基 本知識,進一步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
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
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訓詁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5.了解國內外史學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
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從先秦到當代)、專題史(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國、拉美、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中外關系史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博物館學、世界歷史
歷史學(師范類)
培養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歷史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和其他教育工者。
畢業生具有同上列相近的知識和能力,主幹學科、修業年限、授予學位同上。
開設院校:
重慶師范學院
四川師范大學
西華師范大學
貴州大學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民族學院
雲南大學
雲南師范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西藏大學
西藏民族學院
西北大學
漢中師范學院
寶雞文理學院
西北師范大學
青海師范大學
寧夏大學
新疆大學
新疆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大學
山西師范大學
雁北師范學院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
遼寧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渤海大學
鞍山師范學院
沈陽大學
大連大學
延邊大學
北華大學
通化師范學院
吉林師范大學
長春師范學院
黑龍江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哈爾濱師范大學
牡丹江師范學院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徐州師范大學
揚州大學
浙江師范大學
杭州師范學院
溫州師范學院
寧波大學
安徽大學
安徽師范大學
阜陽師范學院
安慶師范學院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
福建師范大學
漳州師范學院
江西師范大學
贛南師范學院
南昌大學
山東師范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聊城大學
煙台師范學院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河南師范大學
湖北大學
湖北師范學院
湘潭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汕頭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廣州大學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民族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
蘇州鐵道師范學院
暨南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復旦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南京大學
浙江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山大學
西南師范大學
四川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蘭州大學
延安大學
湛江師范學院
青島大學
淮陰師范學院
吉首大學
唐山師范學院 忻州師范學院 佳木斯大學 哈爾濱學院 上饒師范學院 井岡山師范學院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 南陽師范學院 商丘師范學院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曲靖師范學
院 天水師范學院 石河子大學 喀什師范學院 白城師范學院 台州學院 閩江學院 泰山學院
信陽師范學院
周口師范學院
許昌學院
咸寧學院
荊州師范學院
綿陽師范學院
渭南師范學院等。
060102 世界歷史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世界歷史的全面系統知識,能在學術研究、
文化教育、外交外貿、國際文化交流和新聞出版部門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和實際工作的歷史學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關於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整體人類文明的一般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史學理論、外國語、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國際政治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關系學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世界通史、中國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學概論、西方史學史、中
國史學史、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專業外語、中外歷史文獻及史學名著選讀、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包括中、日、印、英、法、德、俄、美,亞太、中亞、南亞、東北亞、東南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及其斷代史) 、專題史(包括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國際關系史、中外關系史等)、 文化人類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國際政治、歷史
【本專業為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
開設院校:
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蘭州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河南師范大學等。
060103 考古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
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學、文物學理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漢語、史料學、地理學、第四紀環境學、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2.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3.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導論、舊石器時代
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館學概論、文物學理論、考古繪圖、田野考古學概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實習安排3個~5個月。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歷史學、博物館學、民族學
開設院校:
西北大學
山西大學
鄭州大學
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
060104 博物館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文物學、博物館學的系統知識,能在政府文
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海關、新聞出版、教育等單位從事文物與博物館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館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文物學、博物館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
識,受到歷史、藝術、文化和科技等綜合知識的基本訓練,具有文物、鑒賞、研究和文博事業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幹學科:歷史學、藝術學
主要課程:博物館學概論、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館藏品管理、博物館經營
管理、物質文化史、文化人類學、文物學概論、文物管理與法規、中國歷史地理、古代工藝美術、民俗學、藝術史、考古學通論、文物與考古技術、文物保護基礎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業務實習等,一般安排1個~2個月。
主要專業實驗:文物保護、修復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歷史學、考古學、藝術設計
開設院校:
河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浙江大學
武漢大學
四川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山西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蘭州大學等。
060105 民族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民族學基本知識,進一步培養潛能
的民族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社會團體和各類企事業部門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民族學的基本理論,了解中國民族和族
群、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基本情況,掌握民族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體質人類學、語言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基本的民族調查方法與分析方法,以及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3.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從事民族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4.熟悉我國有關少數民族、社會文化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國內外民族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抽樣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幹學科:歷史學、社會學
主要課程:人類學、民族學導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人類學史、生態人
類學、民族學調查方法、中國民族概論、世界民族概論、民族考古學、民族經濟學、族群與家族、宗教文化、民俗學、社會學、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論文寫作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歷史學、社會學
【本專業為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
開設院校:
貴州民族學院
雲南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廣西民族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中山大學
雲南大學 蘭州大學等。
❻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什麼,有哪些
(1)存在形式的過去性。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也無法實驗,人們只能通過文字、實物、圖片、電影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概括的東西具體化,用語言的記述將歷史知識轉化為生活的畫面,讓學生間接認識或感知歷史。正是由於這樣,歷史對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2)認知結構的多樣性。社會發展過程中主觀與客觀、內因與外因、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因此,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認知途徑靈活多變,不應從單一的角度去認識歷史事件,而應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認識和思考。認知結構的多樣性表現為整體性、因果性和發展性。
A、整體性。歷史是人類在特定時空環境中留下的「足跡」,因此學習歷史要從時間、空間、人物三方面去整體把握。人類活動具有世界性,每個國家都不能獨立於世界之外,因此學習歷史要擴大視野,把歷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對歷史發展過程的立體的、整體的認識。
B、因果性。社會中的每一種變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結果。歷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的發生有著特定的背景和條件,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和互為因果的關系。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主題之一,是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和理解歷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
C、發展性。歷史是一個連續不斷、繼往開來的過程,後一個過程總是在前一個過程基礎之上的開拓創新;從認識論上看,人們的認識處於發展與深化之中。歷史課堂教學要具有前瞻性,培養學生運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去總結歷史,認識歷史的規律,使之服務於現實和未來。
(3)思維方式的求異性和靈活性。求異思維是針對常規定向思維而言的反向思維,是一種富有創見性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突破思維定勢,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系,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這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形式,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學生根據不同情況、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最主要的特點,信息處理能力是最主要的歷史學科能力。應重視史料的作用,培養學生對史料進行多方面的真實解讀的能力,以及思維與邏輯的嚴密性。遵循歷史與現實、史論與史實相結合的原則,強調「以史為鑒」的教育思想。
(4)學科聯系的交融性。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會的各門學科,其內容異彩紛呈,縱橫交錯,互為影響。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這一特點,以歷史為依託進行學科間的滲透、綜合,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其創新能力。
❼ 歷史的學科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1.中國
中國歷史是華夏大地各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於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中國古代曾依靠先進文化和發達的生產力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文化波及歐亞大陸,尤其對東亞各國具有很大影響。西方工業革命後,由於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的停滯不前,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開始步入現代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對應了各個朝代(從秦統一開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最後清朝結束,組成了完整的中國歷史朝代表 )。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傳奇。
2.西方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歷史學是現代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20]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但是,這樣的歷史學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歷史科學,因為它只是具備了成為一門科學的必要前提,還不具備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所應有的充分前提。一門學科要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還需要同時符合第三層要求:「必須以揭示出事物的規律為前提,然後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即它的內在聯系)去說明事物的原因,是為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21]
這樣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真正科學的歷史學,迄今為止,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為前提的。這種歷史觀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它顯示出區別於以往其他史學的頑強特徵,顯示出它的鮮明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雲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展現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22]
據此,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我們可以給歷史學——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定義作如下確定和簡要說明: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與創造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性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
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考古學:通過實物分析鑒定和研究歷史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古代天文學:對太空的觀察,計算星象
歷史地理學:研究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對於考古學等提供借鑒 (1)按地域分:世界歷史 、 亞洲史 、 歐洲史 、 非洲史 、 大洋洲歷史 、 美洲歷史、中國歷史等
(2)按時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現代史等
(3)按學科分: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學史藝術史 、 電影史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博物館史、經濟史、農業史、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醫學史、交通史等
(4)按種類分:人類歷史、動物歷史、植物歷史、地球歷史等
(5)按研究對象分:個人歷史(即傳記)、畫家歷史、國王歷史等
(6)按歷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傳說、故事等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之亂;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之亂;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之亂;元一統,明清繼之,民之亂,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之。
2、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眈眈。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3、勝者王侯敗者賊。
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4、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6、地域環境左右命運,西強東弱,北強南弱。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河南、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據勢力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完成統一。這一點也很清楚,秦打敗六國完成統一,隋打敗南陳完成統一,宋打敗南唐完成統一,元消滅南宋完成統一,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完成統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勢力統一南方。從地理形勢來看,中國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據高臨下,自然對南方形成壓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發展才能得於較好經濟條件,所以會激起統治者的進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強臣弱;朝代之中,君強臣強,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漢之初,君有高祖,臣有三傑;漢之中,君有光武,臣為鄧禹、寇恂之流;漢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曹操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8、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定律.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始終都是我們防禦的重點方向。從秦國建長城以抗強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終是我們防禦的重點。同時,我們由於受到北方強敵的壓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當北方的強敵暫時不對我構成威脅,但向南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❽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歷史學科的特點:
一是傳統課題持續受到關注。如史官制度、歷史編纂學、官方史學、私家史學、正史、野史等依然受到關注,一直不乏重要研究文章。但改革開放以來對傳統課題的研究並非一循舊章,而是有許多新的見解。
二是研究視角更加多元化。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中國史學史研究,尤其注重思想、思潮、學派等。如把史學家群體以地域、時期、思想等分成流派,對乾嘉學派、浙東史學派、戰國策派、疑古派、食貨派、南高史地學派等都進行了深入研究。
三是研究對象涵蓋古今,尤以近代為主。特別是最近二三十年,對中國近代史學的研究已超過對中國古代史學的關注,從整體上研究中國近代史學的著作就有十餘部,關於具體史家、史著的研究則更多。同時,還出現了以一個時期為范圍的選題,如五四時期的史學、抗戰時期的史學、延安時期的史學等。
四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後來居上。近年來,關於侯外廬、郭沫若、翦伯贊、範文瀾、吳晗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傳記陸續出版,這些史學家的著作也重新出版。憑借蔚為大觀的學術成就,中國史學史學科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中國史學史研究機構不斷增加,專業期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學術交流也在不斷加強。
(8)歷史學科史擴展閱讀:
歷史學科就業方向
就業方向一:行政/後勤
行政/後勤部門就是協助好上級行政領導施政行政。
就業方向二:編輯/文案/作家
據估算,目前我國擁有網路編輯人員近300萬,而傳統媒體有編輯記者75萬人,網路媒體從業人員從數量上遠遠超過傳統媒體。同時,當下網路編輯的學科背景與六年 前相比,也有了顯著的變化。
2000年以前,有著計算機學科背景的編輯成為各大網站的主力軍,但自2000年以後,網路媒體競爭逐漸激烈,內容為王的理念被視為網站發展的「聖經」,有著社會科學背景的編輯逐漸占據主流,傳統媒體的編輯記者進入網路大潮。
從2004年開始,網路媒體從業人員與傳統媒體從業人員進行大輪換,網站人力資源結構也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既有新聞、計算機的專業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財經、歷史、外語等專業的人員。
就業方向三:市場/公關/品牌策劃
企業通過媒介的介紹、傳播,和觀眾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在公眾面前樹立並強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而在這一系列活動安排中,專業公關是企業的好幫手。
在企業文化方面,歷史學專業的知識和品牌的策劃有異曲同工的微妙相同點,對於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本專業畢業生具備豐厚的文化積淀。
就業方向四:學術/科研
隨著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收入分配關系的調整顯現出一些新的特徵,知識勞動和知識要素正在成為按勞分配的主要依據;
知識所依附的主要對象,即高技術、高技能、高素質、責任重、貢獻大的人,收入明顯提高,高技術、高技能、高素質人才與一般勞動者的薪酬水平的差距,在市場供需調節過程中日漸擴大,科研事業單位中集聚著大批的高科技人才。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以及人才競爭的日趨激烈,科研事業單位的薪酬制度也處於快速變革之中。
❾ 學科歷史
歷史學是歷史學家在對人類以往的歷史進行系統化整理的基礎上,對歷史的本質、歷史的意義所作出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精神體驗。我們知道,歷史是由以往時代的許許多多的人及其活動構成的。在歷史學家看來,如果能把歷史上那些看似單個的、孤立的人和事聯系起來,發現其相互間的關系,發現其對後世特別是對當世的影響與作用,無論這種影響與作用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是經驗啟示的還是思想啟示的,那歷史本身於現代人而言,就具有了意義,歷史就不是死亡的過去,而是現實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人類的一種古老的精神活動,歷史學其實也就是每一時代的人類在反思自己往昔經歷的過程中,對歷史之本質和意義的一種理性追問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歷史意義、歷史本質的理性反思與情感體驗,在每一時代人類的精神生活中,都占據著特殊的地位。
從根本上說,追問歷史的本質與意義,探究歷史的變因與動力,在不斷與自己的歷史進行對話過程中,在從對自己歷史的重新體驗與反思中,獲得對自我個性本質與特徵、對自我現實存在狀態的真切認識,乃是人類源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永恆的精神需求。歷史使我們看清過去的路而得以知道現在的位置。那「我從何處來,現在在哪裡,將向何處去?」的追問,那對「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不懈探究,那對文明之興衰交替、社會之治亂相因的艱難解讀,總是會深深地牽動著每一時代人的精神世界,撥動每一時代人的情感心弦。確實,有主體自覺意識、關注自我的現實存在際遇與未來命運的人,怎麼能不為歷史上那具有昭示意義的無數驚心動魄之往事所吸引,怎麼能不為往昔歲月里那無數生命的歡樂痛苦所牽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歷史學存在之價值與意義,在於它對人類而言乃是一種體現人之本質的、對自我精神故園的回歸情感,一種對自我個性特徵作理性和情感認同的尋根意識。由此我們說,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是人類生命力的活水源頭。在這個精神故鄉里,凝聚著每一個民族先賢祖輩瀝血之路上的光榮與夢想,匯集著每一個民族古聖先哲那經過時間考驗的偉大智慧和情感。藉助於歷史學這一古老而常新的精神形態,人類的智慧、理想、經驗、情感才得以延續下來,積累起來,傳承下去,而不會被滾滾流逝的歲月黑洞吞噬湮沒,現代人也才不會成為迷失故土、無家可歸的浪人。歷史學作為伴隨人類始終的精神追求,每一個民族從這種精神追求中,找到使自己的情感與心靈得以慰藉、得以安頓的庇護所。人們之所以必須守護自己的歷史,正因為人們必須守護自己的故土與家園。人類的文明猶如一條江河,它從遙遠的昨天流淌而來,還要流向明天流向未來,而它之所以永遠奔騰向前,正由於它有著歷史這一永不枯竭的源泉。所謂「欲明大道,必先知史」,沒有歷史,沒有對歷史的承繼與發展,我們並不會比「北京猿人」有更多的智慧。生生不息的歷史,智慧與知識日積月累的歷史,發展與變化著的歷史,使我們得以繼承以往一切時代、一切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以此來面對當前的生活,應付未來新的挑戰。同時,對自己歷史的認同與守護,更是每一個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失去與自己歷史聯系的民族,忘記或背叛了自己歷史的民族,必將淪為一個心靈飄泊的精神放逐者,成為一個無家可歸的精神流浪者,這種無根的痛苦是一個民族最大的不幸。
歷史學具有博大的時空胸襟,它是人類超越個體生命時空局限而得以認識感受世界無限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根本途徑。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如此漫長綿延的過程,每一個體的人生之旅都只不過是這個歷史長河中的一瞬。而世界之大,使得每一個個體的人生可能的生存空間范圍都不過如同茫茫沙漠之中的一粒沙石。歷史時空的無限性,既是文學、哲學、藝術世界裡永恆的主題,是一代代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體驗生命本質、抒發內心情感的主題,更是歷史學得以顯示它對於人類精神生活和情感需求之重要意義的根源所在。面對無限之宇宙與歷史,有情感有意識的人不能不生發出超越自我、超越當下而去追問無限歷史的內在精神沖動,所謂「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古詩十九首》)。詠史而傷今,每一個時代的人是這樣為歷史而情動神傷,以至「一篇讀罷頭飛雪」(毛澤東《賀新郎·讀史》),讀史而白頭,可知歷史學是一個多麼富於人類情感的世界。面對亘古無際的歷史,你是否會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那種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呢?其實,這深沉厚重的歷史情感與歷史意識,正是人性之本質的一個突出方面。我們可以說,試圖對個體生命的這種時間空間有限性困境作出超越與突破的不懈努力,構成了歷史學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在動因。每一個個體的人,盡管他的個體生命是短暫的,他的生存空間是局促的,但卻可以通過歷史這個濃縮著人類以往時代豐富智慧與思想的巨大寶藏,去認識、去感受、去體驗遙遠時代遙遠地域里人類歷史的無限恆久性與豐富性。
總之,通過歷史學,通過歷史學家為我們提供的關於悠悠往昔歲月、關於遙遠異國他鄉的人類生活圖景,我們獲得了無限豐富的人類的知識、智慧,體驗到了其它時代的人們的情感與思想,感受到了遙遠世界其它民族的歡樂與痛苦。歷史學使我們不是簡單地只生活在我們自己的時代、自己的國度里,而是生活在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漫長的「歷史學時空」里,從而得以同過去以往時代、同所有地域的人進行交流對話,汲取全人類的智慧與經驗,把自己短暫局促的個體生命溶入到世界歷史的無限進程中去,獲得對自我的超越和升華。
希望採納
❿ 歷史這門學科到底怎麼學
首先心態要好,不能老覺得我歷史學不好,上課也要聽講,這是必須的,另外有空得多看看歷史資料啊,小說啊,但還以課本為主,多做練習,不要怕吃苦,做一個計劃,一天歷史要背到哪兒,背不完就不能吃飯,睡覺,條件苛刻了吧,瘋狂一點兒吧。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 在讀每一節的內容時,要想想在一個歷史事件之前之後都發生了些什麼事,它們之間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系,能夠說明什麼歷史道理。也可進行歷史事件間的橫向縱向的比較。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說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很簡單,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版塊去想。有的書上說,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系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准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味的。 其次,做題當然也很重要。做題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再回顧再思考的過程。現在的歷史題,單純考知識本身的已經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對某一事件的分析。這就需要用到讀書時積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選擇題時,常常碰到一些諸如問「根本原因」、「實質」之類的問題,這通常要從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關於這幾方面的選項,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再如「直接」與「間接」這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其實也很簡單。答「直接」時,你就讓頭腦變簡單些,一開始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完全不必拐什麼彎。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歸入「間接」那部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