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龍應台反權威的事例,要有具體細節,詳細一些。
她是經常寫東西來反權威 批判。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野火現象》龍應台《幼稚園大學》龍應台《機器人中學》——龍應台有一所國中一口氣處罰了八十個學生,因為他們頭發過長。有一個教官在大街上罰學生站,因為學生穿著制服當街吃西瓜。還有一位國中校長,因為學生翹課出去鬧事,痛心反省之餘,大罵經費不足,未能把破損的校牆圍好,所以亡羊補牢第一步,申請經費修牆。更有出了名的復興中學,因為學生上台吻了異性表演者的面頰而將他們記「暗過」。
一個國中三年級的學生來信:「我們訓導主任和管理組長專門檢查服裝儀容。夏天再熱,襯衫的袖口不能捲起來,裙子要過膝。冬天的套頭毛衣除了黑、白,不能有其他顏色,鑲邊也不可以。書包的背帶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夾克的拉鏈必須拉到底。頭發一定旁分,一定要用發夾。發長是用尺量的,多出一點點就要記警告;有劉海或打薄的,要記小過,而且,老師還會把你的頭發剪成一邊長一邊短,後面剃平,作為一種羞辱、一種懲罰。」
是誰在作賤我們的子女?老師嗎?訓導主任和管理組長嗎?還是高高在上的教育執政者?
老師們,忙著把聯考所需要的知識塞到學生腦子里,恐怕沒有時間去管學生的袖子是否捲起。訓導人員一手拿著一個四方框框,一手拿著剪刀,看到一個學生就用框框往他身上一套,超出框框的發絲、裙角、手臂、頭腦,就咔察一聲剪掉,再記個警告。這種所謂「訓導」的目的呢,就是使所有台灣地區所培養出來的十幾歲的小孩都長得一模一樣——發型一樣、穿著一樣、舉手投足一樣、思想觀念一樣,像工廠的生產線所吐出來一部一部機器。當然並非所有的中學訓導人員都是剪刀與框框的信徒;把學生當作有尊嚴的個人去愛之誨之的一定也很多。可是這些剪刀與框框的信徒究竟錯在哪裡?
一位管理組長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頭發多長、制服怎麼穿,又不是我的規定,我只是執行任務,盡心職守。你要罵。去罵教育部長好了。
他說得不錯;他是用框框去套學生的人,可是製造那個框框的人並不是他。那麼這一類的訓導人有沒有錯?那個一口氣處罰八十個學生的管理組長、那個當眾罰學生站的教官,有沒有錯?當然有!只有機器人才會拿著工具一視同仁地去「執行任務」,一個榔頭打一個釘子。中學的訓導人員是知識分子,是負有重任的知識分子,他們直接地影響、塑造這整個民族的下一代;他們不應該是,不可以是沒有思考力、判斷力的機器人。手裡拿著一個框框,他首先要問自己:這個框框的目的是什麼?女生的頭發「為什麼「不能過耳?套頭毛衣「為什麼」不能是綠色?熱天里,「為什麼」不能捲起袖子?想通框框的本意與目的之後,這個負有訓導重任的知識分子還要問: 這個框框是否適用於所有的學生,所有的情況7跟我所學的教育的原則與信念是否有所沖突?執行的方式與尺度應該如何調節才不至於使本來是「手段」的框框變成死胡同的「目的」?這個為我們栽培民族幼苗的人更要問自己:我要怎麼樣運用這個框框才能達到真正幫助學生成長的目標?
學校不是軍隊, 訓導人員不是沒有大腦的機器人——他要思考、 要判斷。以「只是執行上面規定」為藉口,只有兩種可能:其一,他或許真的沒有慎思明辨的能力,其二,他或許有思考能力,但沒有勇氣去質疑這個框框或改變這個框框。不管前者或後者,這樣的人怎麼有資格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沒有思想、沒有膽識的機器人能教出什麼樣的下一代?
歸根究底,當然要問:是誰作的框框與剪刀。除了位高權重的教育決策者還有誰?但是這些部長、廳長、局長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才上任幾年,這個框框是傳統移交下來的,不是我,是別人。
這個說法可以接受嗎?笑話,當然不可以。一個策劃百年大計的人,上了台之後就應該細心審視這個由來已久的框框:它應不應該繼續存在?它有沒有改革的必要?它合不合乎他個人的教育理念?如果他什麼都不做,蕭規曹隨,就等於說,這個框框是他作的,是他把它交給每一個校長、訓導主任,每一個教官、管理組長,去套在學生頭上。他要負最終的責任。
那麼,究竟這個框框有什麼不好呢?這個問題比想像中要復雜得多。限於篇幅,我暫且不理論為什麼中學生頭發非是個倒過來的西瓜皮不可,也暫且不追問為什麼不可以穿著制服吃西瓜,為什麼不可以把衣袖捲起來等等細節。這種壓制性的「管訓」教育有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第一是不合理的、僵化的形式主義。認定了凡是合於框框的(頭發短、裙子長、書包帶子剛剛好)就等於「操行良好」。凡是不合形式的(頭發中分、裙不及膝、穿綠色毛衣),就是「品行不好」。頭腦再簡單的人也看得出這兩個等號畫得不合理。人的品行是多麼深奧復雜的東西,哪裡是頭發的長度能夠代表的;說起來像笑話,在中國台灣的學校里卻是件教育大事,真令人瞠目結舌!學生的內在本質似乎無關緊要,緊要的是外表、是形式:樣子對了就可以了。這種僵屍式的教育,實在可怕!
「管訓」框框的第二個問題恐怕有許多訓導人員不願意承認,是個權威的問題。這個框框是成人用來證實自己權威的工具。當一個教官在震怒之下把學生頭發剃掉或罰跪罰站或記學生過,他所憤怒的原因,大概不會是因為他覺得學生發型太難看,而是因為學生沒有尊重「校規」、服從師長命令,越過了那個明令頒布的框框。頭發長只是表面上的因素,潛在的因素是:學生沒有服從我。校規合理與否並不重要,師長的尊嚴、權威卻不可以破。這個框框像個緊箍,緊緊地夾在學生頭上,一有越軌舉動,教官就念個咒,讓學生得點教訓,學習服從權威的重要: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這里我發現一個極大的矛盾。一方面,我們的教育者也的確希望造就出類拔萃的學生——我們也有科學獎、才藝獎等等。報紙特別喜歡報導中國人的孩子在美國如何如何地表現優異,什麼人得了總統獎,什麼人得了西屋科學獎,什麼人年紀輕輕就上丁大學,居然都是台灣過去的小留學生。我們的教育者與父母羨慕之餘,不免心裡有點狐疑:同樣的種,為什麼一移植就大放異彩?是我們的教育土壤有問題嗎?
問題可多了,這高壓性管訓教育就是問題之一。教育者一方面希望學生在學問上精益求精,也逐漸領會到啟發式教育的重要。許多老師也開始鼓勵學生活潑地思考、大膽地創新、勇敢地質疑。可是同時,在行為方面,管訓導的人卻仍舊努力地把學生壓制在框框里,處心積慮地要把他訓練成一個中規中矩、言聽計從、溫馴畏縮的「好」學生。而矛盾就在這里:一個在知識上能夠活潑地思考、大膽地創新、
勇敢地質疑的聰明學生,可不可能同時在行為上是個中規中矩、言聽計從、溫馴畏縮的所謂「好」學生?如果他敢在課堂上表示物理老師對流體力學的解釋不夠周密,他難道不會對訓導主任追問他為什麼不可以穿著制服吃西瓜?反過來說,一個老師說一他不敢說二的「乖」學生,他可能把老師的實驗推翻而自己去大膽創新嗎?
教育者所不自覺的矛盾是: 他們在「智」 育上希望學生像野兔一樣往前沖刺(當然也有為人師者希望學生在智育上也如烏龜);在所謂「德」育上,卻拚命把學生往後拉扯,用框框套住,以求控制。這兩者其實不能並存。有高壓式的「德」育,就不可能有自由開放的「智」育,換句話說,我們如果一心一意要培養規矩順從聽話的「乖」學生,就不要夢想教出什麼智慧如天馬行空的優秀人才。「庸材」
的「德」育之下不可能有真正的「智」育。
所以我對這個僵死的緊箍咒框框其實沒有什麼成見。我們的教育決策者如果不介意或者甚至於有意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易於控制操縱的機器人,這個框框很實用、很有效,越緊越好。但是如果製造機器人並不是我們的長程計劃,如果我們想為這個民族栽培的其實是思考活潑、創新大膽、質疑勇敢的下一代,那麼這個掐死人的框子就非解開不可。「吻頰」事件發生之後,報紙輿論固然批評學校過分保守,卻
稱贊教育部「不幹涉」的態度,我很不能理解:這樣反人性、反理性、反自然的虛偽教育,怎麼能夠「不幹涉」?難道我們的教育決策者在鼓勵這個高壓管訓的框框的拴緊?我們到底要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台灣的父母,你又要你的子女受什麼樣的教育呢,小小年紀就送到國外去也實在不是辦法;還是在這個又臟又亂又擠的台灣「知其不可而為之」吧!制度是可以改變的,但是沒有人的爭取與努力,當然就是夢想!
② 讀龍應台的《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史哲》
龍女士說學習文學讓人「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她用魯迅的《葯》《祝福》兩篇作品為例,她說:「在《葯》里頭,你不僅只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在《祝福》里頭,你不僅只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例如湖岸上的白楊樹,既有讓你能夠觸摸到的樹干真實凹凸的質地,又有虛幻無常的易碎、迴旋、若有若無的倒影,我們通常只活在一個現實里頭,就是岸上的白楊樹那個層面,手可以摸到、眼睛可以看到的層面,而往往忽略了水裡頭那個「空」的,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那個與我們的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的層面。文學,只不過就是提醒我們:除了岸上的白楊樹外,有另外一個世界可能更真實存在,就是湖水裡頭那白楊樹的倒影。「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文學的重要不言而喻。
為什麼學習哲學,她舉了個自己和兩個寶貝兒子走迷宮的例子,兒子順利走出時,自己仍在彷徨。她說:「我在綠色的迷宮里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里抬頭望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於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哲學有什麼作用,它讓我們每個人在迷宮般的人生處境中望見星空,再藉著星光的照亮,摸索著走出迷宮。
而關於史學,龍女士講了一個關於「沙漠玫瑰」的故事。朋友從以色列給她帶來一把乾草,即沙漠玫瑰。這棵乾枯的沙漠玫瑰的神奇之處就是,泡在水裡,綠色會一天天從中心蔓延,漸漸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層層舒展開來,最終在八天之後變成完整的、豐潤飽滿、盡情開放的濃綠的沙漠玫瑰。第八天,當他和兒子去看沙漠玫瑰的時候,剛好鄰居也在,跟著一起到廚房裡去看。當她和孩子瘋狂地大叫的時候,鄰居卻很奇怪地說:「這一把雜草,你們幹嘛呀?」同一棵植物,為什麼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原因就出在鄰居看到的是現象的本身定在第八天沙漠玫瑰全然展開的那一個時刻,是孤立的,而她和兒子所看到現象和現象背後一點一滴的線索,輾轉曲折、千絲萬縷的來歷。於是,這個東西在他們的價值判斷里,它的美是驚天動地的,它的復活過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驚駭演出。他們能夠對它欣賞,只有一個原因;他們知道它的起點在哪裡。知不知道這個起點,就形成她和鄰居之間價值判斷的南轅北轍。
龍女士用這個故事告訴大家。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象,要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座標里頭,橫的跟縱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座標之前,不要對這個事情批判。
學習文史哲,最終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對人文素養最可怕的諷刺莫過於:在集中營里,納粹要猶太音樂家們拉著小提琴送他們的同胞進入毒氣房。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文價值而「真誠惻怛」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的人,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
最後她說:「二十五年之後,我們再來這里見面吧。那個時候我坐在台下,視茫茫發蒼蒼、齒牙動搖;意興風發的總統候選人坐在台上。我希望聽到的是你們盡其所能讀了原典之後對世界有什麼自己的心得,希望看見你們如何氣魄開闊、眼光遠大地把我們這個社會帶出歷史的迷宮—-雖然我們永遠在一個更大的迷宮里—-並且認出下一個世紀星空的位置。這是一場非常「前現代」的談話,但是我想,在我們還沒有屬於自己的『現代』之前,暫時還不必趕湊別人的熱鬧談『後現代』吧!自己的道路,自己走,一步一個腳印。」
③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我們要正確認識歷史事件龍應台①對於歷史,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於
小題1: ①把這個歷史事件放到當時的環境(坐標)中,從縱橫兩方面考慮。 ②用比較成熟的眼光去重讀原典。 ③可以從經濟、利益與體製成因去考量。(共6分,每點2分) 小題2: ①引用論證,(1分)引用韓非子的話,說明歷史事件的意義是有時代性的(或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2分) ②對比論證:(1分)「古之天子」與「今之縣令」的對比。論證了看待歷史事件要和經濟、利益、體制掛鉤的道理。(2分) 小題3: ①教育系統和傳播媒體對我們的思維的影響。 ②我們自身的經歷與認識的時空局限。 ③長期政治動盪與分裂造成的文化斷層。(共6分,每點2分) ④ 龍應台: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學歷史哲學 物質是基礎,來你會有這樣的問題,源可能是因為你的物質慾望還沒得到滿足,當你對物質層面的東西滿足了,自然會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文學歷史哲學雖然不能給你帶來實際利益,但是卻能給你某種啟示,最基本的就是面對一件事,你可以有一個基本的是非觀,這件事是否合理,你心裡會有一個正確的判別,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強大的情商,處事的方法,交際的智慧,生活的態度,這些都來自文學歷史和哲學,有助於你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⑤ 龍應台《明白》閱讀題答案
15.(1)「很衙門」是指「很正式,很規范,很真實可信」。 ⑥ 誰可以幫我解讀一下龍應台的《1964》嗎我的理解是龍應台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也流露出對當時那「座右
作者先是以同來學會開頭自,由對故舊的不識而引發感慨,列舉過去的種種,再由昔日老師沒有說給我們聽的真實感言,映對現在的現狀。 ⑦ 求龍應台《目送》中 ,那篇《明白》的賞析。 求求求 「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人們總是說老人就像小孩,其實正是這個道理。人慢慢長大,成熟,到最後衰老,心智同樣盛極而衰,回歸童稚。 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難以忘懷的過去,特別是那些發生在我們「愛戀自己的青春」時期的事情。「我」和麗茹的母親之所以時光會錯亂,最大原因在於她們並沒有放下年輕時候的回憶,不管哪回憶是苦是甜,都是她們記憶和思維的歸宿。 作者的「明白」是明白了母親內心最深處的感情,隱藏在母親心裡、平常不能開口的那一份記憶。為了子女,母親可以故作堅強,可是人老了,就受不住了,老人的記憶回到了自己最刻骨銘心的那一處——作者再一次體察到了母親的愛。這句明白,也昭示了她內心的痛楚,因為對母親的傷痛無能為力而深深難過。 文章在開頭和結尾都提到了妙齡女郎,那是因為她們就如同20多歲的自己,那時還不能明白母親,對母親的關心無動於衷,甚至是厭煩,而現在,她們已經50多歲了,當了母親,也明白了當時母親對自己的愛,可是這時的母親已經時光錯亂了,甚至認不出自己的女兒,她們已經錯過了。 「從哪裡來,往哪裡去」人生本就是一個又一個輪回,以前關心照她們的母親已經不復存在,如今是她們關心照顧母親了,也許在人生最後,她們能做的只有默默地陪伴,維護母親最後一絲尊嚴;同時妙齡少女是美的象徵,象徵母親一去不復返的青春,那是母親永遠也抹不掉的記憶。 (7)龍應台我們要正確認識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目送》關注的是自己的人生親情感悟,收錄的73篇散文寫父親的離逝、母親的衰老、兒子的成長、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失敗與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見刀光劍影,唯感清風拂面、動人心弦,處處都有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皆是讓人沉吟難忘的人生情景。 書中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時間」的自拍照片,溫馨有味,情趣盎然。 周國平先生曾說「讀書是與大師的靈魂進行交流」,我以為讀書要達到那樣的境界,讀者理應同樣具有時間的歷練和反觀人生的靜思。 通過筆記自己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對親情延續與生死別離的思考,映照出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以及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讓身為父母與子女雙重身份的我們逐漸明了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路程。 是啊,在這世上,路終歸要一個人走,只是希望我們今世的緣分能夠更長一些、希望我們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點……誰也贏不了和時間的比賽,誰也輸不掉曾經付出過的愛。 再多的「傷逝」與「舍」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在幻變的歲月中我們唯有心懷感恩堅定前行,學會懂得花滿春枝的悲歡,學會珍惜身邊至親的眷念,學會目送自己的時光和故事,學會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參考資料: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讀龍應台的《目送》-人民網 ⑧ 龍應台《目送》的賞析,詳細一點的。 作品賞析: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很難想像到筆鋒銳利、慣於批判外界現實的龍應台,在《目送》這本書中,開始對親情作詳盡感受描述,也開始對生活作深度的體會與思考,轉向私密。如她對生命中兩件刻骨銘心事情的描寫。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葯,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一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里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8)龍應台我們要正確認識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1974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10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⑨ 這段話出自龍應台的哪本書里嗎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 「為什麼我要努復力讀書?」當孩子制這樣問你時,你怎麼回答?為了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賺更多的錢?過更好的生活?看過下面這組漫畫,相信你會給Ta一個滿意的回答。 看完這組漫畫,有什麼想說的嗎?小編想到了龍應台曾寫給她兒子的一段話,放在這里與各位爸媽共勉: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帶給你快樂。」 與龍應台我們要正確認識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