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一歷史專題一知識歸納

高一歷史專題一知識歸納

發布時間:2021-02-11 22:08:14

①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知識總結(按朝代)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

②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③ 高一歷史的重要知識點(專題一到專題三)

轉抄;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一課)精耕細作的古代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
(1)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火耕)
(2)我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的標志:鬆土工具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3)商周時期,出現青銅農具。春秋時期,小件鐵農具問世。牛耕是我國農用動力上的一次革命。戰國時,牛耕初步推廣。此後,鐵犁牛耕逐步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2)中國封建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
(第二課)領先世界的古代手工業
●了解古代中國在冶金術、制瓷業、絲織業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利鼓風冶鐵。3.魏晉南北朝發明灌鋼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5.宋代江西的景德鎮,到元代發展為全國制瓷中心,明清時是全國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礎上,燒制出彩瓷;清代還發明了琺琅彩。7.明清時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使用花樓機機構復雜精密。
(第三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發展
(1)西漢:每個城市都設專供貿易的「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長安城東西有市。設官員管理(市長或市令),按時開市閉市。
(2)隋唐:長安城有市和坊,市與坊用圍牆隔開,白天定時開市閉市。
(3)宋朝:市與坊的界限逐漸打破,店鋪隨處可設,且早晚都可經營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4)西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著名商業中心
(5)隋唐黃河流域長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成為繁華的商業城市;廣州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設市舶使。
(6)宋代開封、臨安;益州發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現商幫。如,徽商、晉商(兩者相同之處:都從經營鹽業起家;商業活動都涉及金融領域(徽商經營典當業,晉商興辦票號);活動范圍都涉及國外,都積累起巨額財富)

(第四課)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極其影響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二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一課)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第二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c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3)主要行業:紡織業、麵粉業(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麼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並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1)時間:抗戰勝利以後(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二、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經濟上,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有利於社會進步;
2、政治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登上政治舞台奠定物質和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到來和中共的建立准備了階級條件;
3、思想上,不斷沖擊和動搖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
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第三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一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使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
2、了解八大的主要內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主要內容:(1)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2)當前的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掀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黨在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一次嚴重的失誤,造成1959—1961三年經濟困難。
(第二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歷史意義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
主要內容:(1)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2)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實行撥亂反正。
(3)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4)實行改革開放
意義: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這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成為我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起點。(45頁下面)
(第三課)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1、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廢除人民公社制度3、發展鄉鎮企業,為農民致富、為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環節是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內容:(1)、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3)分配製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4)、1992年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作用:調動工人生產積極性,增加了企業活力,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使人民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1)經濟特區的設立:1980年,深圳(第一個經濟特區)、珠海、汕頭、廈門;1988年,海南省。
(2)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灣地區
(4)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
(5)1990年開發上海浦東,帶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經濟,成為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2、十四大的主要內容:1992年召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四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庄的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
2.南京政府在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電話。
3.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電訊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到2000年末,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的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還用傳真機和互聯網發送文件。
報刊 影視 互聯網
概況 1.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開始在中國辦報,《中國叢報》、《萬國公報》
2.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主辦的《昭文新報》被認為是國人在中國境內創辦的報刊。
發展:
3.此後中國人自己辦的報刊越來越多,如戊戌變法時期的《事務報》,辛亥革命時期的《民報》,五四時期的《新青年》等。
1.1905年《定軍山》電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
2.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3.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漁光曲》1935年獲得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4.1958年北京電視台實驗播出,標志著中國的誕生。
1.、、電視被稱為三大媒介。20世紀90年代以後媒介誕生了。它被稱為「第四媒介」。
2.互聯網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
3.互聯網的四大優勢:
(1)集三大媒介的優勢於一體。
(2)費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
(4)可以更主動、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獲取信息。
■第五單元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1課)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第2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1、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掠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上馬車夫——荷蘭:
背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經商傳統、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政治上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獲得獨立。
地區 基本情況
亞洲 在印度建立殖民據點、奪得馬六甲和錫蘭,侵入印尼一帶,一度占據中國台灣
非洲 從葡萄牙手中奪得好望角殖民地
北美 建立新尼德蘭殖民地

(2)「日不落帝國」——英國
戰爭 結果 備注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 西班牙失敗,西喪失海上實力的喪失和英國開始確立海上霸權
三次英荷戰爭 英國奪取荷蘭在北美的新尼德蘭殖民地,荷蘭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權 由英國頒布的《航海條例》引起
英法七年戰爭 英國奪取了大片法國的殖民地,最終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掠奪
歐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是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掠奪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也給亞、非、拉美等殖民地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打斷了它們正常的歷史進程,使它們發展緩慢、貧窮落後,造成這些地區的長期落後。

(第3課)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
(1)、工業革命的開始——珍妮機的問世(英國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棉紡織業)
(2)、瓦特改良蒸汽機解決動力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2)、工業革命在客觀上也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促使世界面貌發生了變化
(3)、工業革命還引起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的變革,產生了兩個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4)、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時間:19世紀中後期)
3、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
電力的廣泛應用: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汽車和飛機;
化工技術的發展;鋼鐵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壟斷組織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建立。(19世紀末20世紀初)
5、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第六單元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第一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三課)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表現:
戰後二十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政策有:大力拓展世界市場;應用先進的科技成果;革新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延續並發展社會福利政策。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滯漲」。
80年代,里根上台後,減少政府開支,緊縮通貨,削減稅收,建設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使美國經濟復甦。
90年代柯林頓倡導介於自由放任與國家干預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對經濟進行改革,經濟持續增長,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2、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20世紀5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進入持續高速發展時期:(1)政府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殘余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2)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3)美國的扶持政策,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60年代,德國經濟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第七單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與作用: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第十次全國人大《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標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新經濟政策(1921--1928)
背景 十月革命後進入國內戰爭、外國武裝干涉、物質匱乏 國內戰爭結束後,戰時共產主義弊端日益顯現,領導人卻希望藉此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引起人民不滿。國內隱藏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喀琅施塔得兵變)

農業 實施余糧收集制 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核心內容)

工業 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允許部分企業由私人或外國資本家經營;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自主權

貿易 取消自由貿易 改變國家壟斷,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分配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國家配給制,實物分配製 廢除實物分配製,實行按勞分配

結果 使蘇維埃取得了國內戰爭(1918--1920)的勝利,鞏固了蘇維埃;但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促進經濟迅速恢復,起到鞏固工農聯盟、穩定政治形勢的作用,使1925年蘇聯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它是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但因後來的領導人對其認識不足而被過早的終止。

新政策的特點:(1)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2)允許商品經濟的發展,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4、「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政治方面:(1)高度集權,破壞民主集中制;(2)幹部職務終身制,對幹部沒有形成必要的監督;(3)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經濟方面:(1)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影響國民經濟平衡和持續發展;(2)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價值規律作用(3)阻礙勞動者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4)犧牲廣大農民利益,挫傷他們生產積極性,造成蘇聯農業生產的長期停滯不前。
5、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120頁,):
農業: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撤消全國的機器拖拉機站,把所有的農業機械賣給集體農庄;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出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
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將中央一部分權利下放到地方,擴大地方和企業的許可權;精簡機構;大量壓縮國民經濟計劃指標。
政治: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

6、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 經濟改革 用經濟管理方法代替原來的行政命令,這實際承認了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調整所有制結構,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沒有迅速取得預期成果
政治改革 (1)改變指導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
(2)改變共產黨領導地位:1990年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從憲法刪去關於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條文;蘇共「二十八大」宣布蘇聯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多黨制,並放棄黨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壟斷」,實行政治和意識形態多元化。
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脫離了蘇聯國情。最終導致改革失敗,蘇聯解體。
(1).蘇聯解體的標志:1991年阿拉木圖協議
(2).蘇聯(1922—1991)解體的原因:
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體制上的弊端和錯誤政策長期得不到糾正,沒有從實際出發,建設符合蘇聯國情的社會主義;
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錯誤方針
外部原因:西方敵對勢力長期的「和平演變」戰略
(3).蘇聯解體給我們的啟示:
A.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進行社會主義改革,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社會主義制度要通過不斷的改革來逐步自我完善。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具有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的特點;
B.社會主義建設要遵循客觀發展規律,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

■第八單元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第一課)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第二課)當今世界的經濟區域集團化
1、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的三大區域集團是: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2、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
3、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
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問世。
4、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成的經濟集團。
5、1989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成立。
1991年《漢城宣言》正式確定該組織的宗旨和目標
1994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通過《茂物宣言》,提出了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時間表。
1995年通過了《執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動議程》,使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目標有了保障。
6、1991年中國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第三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了解世界貿易組織由來和發展;
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④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的重要知識點有哪些

知識點總結 也就是課文中的重點知識和現階段關繫到社會的熱點問題 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參考答案:

漢武帝:頻繁任免丞相,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權。

北宋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政權。

明太祖則廢了丞相制度,把中央政權分屬六部.

⑤ 高一必修一歷史專題一二知識點

第一第一單元第一單元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1、宗法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實質):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方式。

②特點:①嫡長子繼承製;②以血緣關系為紐帶;③嚴格的等級制度;④宗法制與分封制緊密結合。(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

③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2、分封制的基本內容:

①概念: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

②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 分封的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

③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 .

④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的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二、知道秦的統一和皇帝制度的創立,了解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含義,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 公元前22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即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

(1)●皇帝制度的創立:①皇帝獨尊 ②皇權至上(核心,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③皇位世襲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御史大夫(下達詔令、監察事務)、太尉(全國軍務)

(3)郡縣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郡守;縣:郡的下級行政機構。縣的長官: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3、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歷史產生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三、了解漢至元朝政治制度的演變,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1、漢朝:

中央: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漢武帝讓身邊侍從擔任尚書令、侍中,削弱相權(內外朝制度)

地方:郡國並行,後來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漢朝選官主要實行察舉制。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3、隋唐: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中央: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書省掌決策(草擬頒發皇帝詔令) 門下省掌審議(審核政令) 尚書省(執行政令)。三省的長官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提高了行政效率。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

地方:節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較大自主權,經濟上控制財權,軍事上擁有強悍武力,往往發展成割據勢力。削弱了中央集權。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的完善
4、宋朝:中央: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增設參知政事(行政)、樞密使(軍權)、三司使(財權)分割相權。
地方:軍事:兵權收歸中央,各地精兵強將抽調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5、元朝:中央: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中國省制的開端,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6、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四、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的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明朝內閣:

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

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2、清朝軍機處——標志著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①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②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

③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

④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

3、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1)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對抵抗外來侵略,加強民族團結和交流等方面起過積極影響。

(2)消極作用:絕對專制的君主權利和日益腐敗的官僚系統,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阻礙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古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了解希臘自然地理環境和希臘城邦制度對希臘文明的影響,認識西方民主政治產生條件。

1、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

②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

2、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徵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3、希臘城邦中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民主制

二、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政治演變過程: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

貴族制與君主制的不同:是集體領導;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實行任期制和選舉制

民主制的確立: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3、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准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4、雅典民主制的得失:

積極意義:

(1)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後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會使問題考慮的更全面。

(3)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使公職人員對社會負責,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4)推動思想文化的發展:

局限性:(1)與現代民主不同,只是公民群體的民主,而非公民,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婦女,都沒有享受民主權利;(2)雅典民主是男性為中心的民主。

3、古希臘城邦政體主要特徵: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最流行的政體:貴族制和民主制(劃分依據:根據城邦公民享有權力的多少)。

三、了解羅馬法的主要內容及其在維系羅馬帝國統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1、《十二銅表法》:

意義:①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②《十二銅表法》的條款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標志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3、羅馬法的影響:

①成為維系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今天繼承的羅馬法法律制度、原則:①陪審制度②保護人制度即律師制度③「沒有告訴人就沒有法官」,即「不告不理」原則

閱讀全文

與高一歷史專題一知識歸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