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重要的歷史事件
三國的主要戰役宛城之戰: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曹操征荊州,來到宛內城,張綉迎降。曹容操甚為歡悅。但因曹操納了其叔嫂鄒氏.用賈詡之計成功偷襲了曹軍,導致曹操的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戰死,兵馬損失慘重。
易京之戰: 袁紹於此戰中基本統一河北,再無後顧之憂,意欲南向以爭天下。並於第二年發動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 袁紹勢力衰退,曹操統一北方成為最有實力的諸侯。
長坂坡之戰:發生於中國三國時代,地點在荊州當陽附近的長坂坡,戰斗雙方是劉備和曹操。
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全國的計劃挫敗,劉備趁亂得荊州,形成三分局勢的雛型。
潼關之戰: 掃盪馬超等西涼豪傑,鞏固了後方勢力,曹操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北方。
合肥之戰: 吳魏之戰,結果魏勝吳敗,曹操以後就沒有到過吳了。
夷陵之戰: 使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諸葛亮、姜維北伐: 雙方互有勝負,同時導致蜀漢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魏滅蜀之戰: 使蜀漢滅亡。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叛亂中被殺。
晉滅吳之戰: 孫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西晉統一中國。 希望對你有幫助
2.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曹丕建立的魏朝
有。
魏國(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占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朝鮮半島北部並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 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2)曹丕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曹魏的重大事件:
1、高平陵事件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
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2、淮南三叛
淮南三叛,事情發生於曹魏後期,由於司馬氏奪權專政,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
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亂皆為司馬氏所平定。
魏太尉王凌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於淮南,謀立楚王曹彪為帝。令狐愚卒,嘉平三年(251)王凌以討孫吳為名表求發兵,又遣楊弘說兗州刺史黃華共同舉事。楊弘、黃華告發,司馬懿率中軍征討。
王凌見事敗,降於丘頭(今河南沈丘東南),飲葯自殺。正元二年(255)魏揚州刺史文欽、鎮東將軍毌丘儉起兵壽春(今安徽壽縣),矯稱受太後詔書討司馬師,率軍渡淮,進至項縣(今河南沈丘)。
司馬師率軍10萬征討,大破淮南軍。毌丘儉被殺,文欽逃入孫吳。甘露二年(257)魏徵東將軍諸葛誕反於壽春,向孫吳稱臣,攻掠淮河南北郡縣。
司馬昭督軍26萬征討。甘露三年(258)正月,諸葛誕兵敗被殺。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裝力量基本被消滅殆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曹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平陵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淮南三叛
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1、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河南河陰縣(今河南滎陽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義元年),胡靈太後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冊立元姑娘和元釗為帝。並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興兵攻打洛陽,守將望風而降。
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後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藉助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2、高平陵之變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4、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是西晉後期匈奴軍攻破晉都、俘虜晉帝、最終使西晉滅亡的歷史事件。因該事件主要發生於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3年),故名。八王之亂後,西晉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內遷各族趁機起兵反晉。永興元年(304),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建立漢政權。
永嘉三年(309),南匈奴兩次進攻洛陽,被西晉擊退。永嘉五年(311),劉淵之子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晉軍主力,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隨即第三次進攻洛陽並將之攻破,俘獲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 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5、六鎮之亂
六鎮之亂,又稱六鎮起義(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叛亂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賦役、兵役繁重,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豪強。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因待遇驟降而不滿,遂於正光四年(523)爆發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
4. 請問下三國時期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184年 2月 黃巾起義。
10月 張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 9月 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 曹操號召各鎮諸侯共起討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 卒年15歲
2月 董卓焚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
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 孫堅破董卓,斬華雄。
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 4月 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 李?、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
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
孫堅攻擊劉表,戰死。
193年 曹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 呂布攻擊曹操。
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 10月 曹操領兗州牧。
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
李?、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 7月 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
呂布占徐州,劉備投曹操。
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劫持到許。
197年 袁術在壽春稱帝。
曹操討伐張綉,失敗。
袁紹佔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 9月 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殺呂布。
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 11月 張綉投降曹操。
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曹操。
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勛。
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 曹操誅殺董承一夥。
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
陳琳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 曹操偷襲烏巢。
201年 曹操敗袁紹於倉亭。
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 5月 袁紹病死。
203年 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
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並州。
207年 8月 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余勢力,統一了北方。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曹操封為漢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劉表。
8月 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
9月 劉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 10月 劉備與孫權之妹成親。
210年 曹操建成銅雀台。
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馬超。
劉備入川。
212年 10月 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
劉備駐扎霞萌關。
孫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 5月 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 5月 孫權攻破宛城。
7月 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 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眾人。
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 7月 曹操征張魯。
11月 張魯降曹操。
逍?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 曹操稱魏王。
217年 2月 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 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7月 劉備進位漢中王。
關羽水淹七軍。
10月 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 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稱帝,建魏國。
221年 4月 劉備稱帝。
劉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 孫權稱吳王。
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223年 4月 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
蜀吳重修和好。
雍?叛亂。
225年 諸葛亮南征。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繼位。
12月 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 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維降蜀。
馬謖失街亭。
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孫權稱帝。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諸葛亮六齣祁山。
8月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 1月 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
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 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 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
日本邪馬台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 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 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 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 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 ?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 蜀姜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 司馬懿封為丞相。
249年 1月 司馬懿殺曹爽一夥。
夏侯霸降蜀。姜維伐魏。
250年 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
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 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7月 司馬懿亡。
252年 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
孫權亡,孫亮繼位。
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 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
姜維攻魏狄道失敗。
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 9月 司馬師廢曹芳。
10月 曹髦繼位。
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 鎮東將軍?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
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
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 4月 司馬昭討伐諸葛誕。
姜維伐魏被鄧艾擊敗。
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
姜維出駱谷攻魏失敗。
258年 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
孫?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
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
260年 5月 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 曹奐繼位。
262年10月 姜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 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鍾會和姜維密謀失敗被殺。
司馬昭稱晉王。
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 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 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 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
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 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預駐扎襄陽。
279年 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 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桃園三結義:《三國志》上沒有關於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義的記載,只是說他們恩若兄弟。
青龍偃月刀:關羽的兵刃是長矛,其實呂布的兵刃也是長矛,張飛的兵刃並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英戰呂布:公孫瓚沒有參加討董聯盟,所以劉關張三人也未曾參加,也就不會有虎牢關三英戰呂布。
溫酒斬華雄:此乃江東猛虎孫堅所為。
徐州誅車胄:此乃劉備所為。
斬顏良,誅文丑:斬顏良卻有其事,誅文丑的卻是曹操。
土山關公約三事:關羽是戰敗被擒,並非「土山約三事」如此堂皇。
過五關,斬六將:關羽離開曹操後,直接從許昌南下往汝南投奔了劉備,並未發生過過五關,斬六將之事
古城斬蔡陽:此亦乃劉備所為。
華容道放曹: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的是劉備,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關羽戰長沙:劉備南征荊南四郡,四郡守望風而逃,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並未發生戰斗。
單刀赴會:本末倒置,實乃魯肅單刀會關羽。
水淹七軍:此乃天災人禍,非人謀。
刮骨療傷:此時華佗已經死了兩年了,因此並非華佗所為,似乎只是一般的軍醫所為。
麥城凜然拒降:孫權使人勸降,關羽詐降,在城頭虛插旌旗,從別門撤退,被呂蒙算到,半路截殺之。
關公月下斬貂蟬:關於貂蟬,正史上沒有記載。《三國演義》在呂布死後,也未對貂蟬作交待。關公月下斬貂蟬,大多史學家認為是虛構。
關羽的兒子:關平是關羽的親生長子;關興是文官,年輕的時候就死了;關索乃虛構人物;關羽還有一女,相傳叫銀屏,嫁與李恢之子。另外,張飛之子張苞未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馬和周倉:赤兔馬卻為呂布所騎,但呂布死後就不知去向。周倉在《三國志》中沒有記載,而且也有
很多和《三國演義》記載不相符的野史,很可能是虛構人物;至於追命呂蒙,玉泉顯聖等,也是子虛烏有。綜觀《三國演義》關羽之壯舉,也就斬顏糧是史實,其他的均為移花接木或虛構。
諸葛亮用兵如神:歷史上諸葛亮善於內政治理,用兵並非其專長。
火燒播望坡:此乃劉備所為,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
草船借箭:此乃孫堅,孫權父子所為,分別發生在跨江擊劉表和濡須之戰。
諸葛亮借東風:冬至時日,多有東南風,此乃曹操之天災,非人為。
三氣周瑜: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搞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蜀國弔唁的代表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赤壁之戰:只有智激孫權是史實,其他諸如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群英會,苦肉計,連環計等均為虛構。
諸葛亮征漢中:征漢中時的前線總指揮是劉備,諸葛亮留守成都搞後勤工作。
七擒孟獲:歷史上確有諸葛亮南征之事,也確有孟獲其人。但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漢晉春秋》時說了一句「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孟獲後來在蜀國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六齣岐山: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岐山。
空城計:當時諸葛亮駐今陝西安康縣,司馬懿屯今河南南陽,如此之遙遠,何談空城計?
《後出師表》:乃後人托偽,並非諸葛亮所作。
木牛流馬:其實,木牛就是獨輪車,流馬是今天很常見的四輪小拉車。一說木牛是四輪車,流馬是一種頭部比較尖的船。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並非諸葛亮遺計,而是司馬懿心虛。
蔣干中計:歷史上的蔣干沒有說服周瑜,就回來了,稱贊周瑜雅量高致,並沒有中計,而且這件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幾年以前。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沒有七十二疑冢一說。
5. 曹丕的故事!您是怎樣看待這一歷史人物呢
金戈鐵馬間的多愁善感
——論曹子桓
一.曹丕生平
曹丕,字子桓,生於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死於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亂世,曹丕便「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典論自序說道:「余時年五歲。上以四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以時之多難,故每征,余常從。」 他多次隨其父於金戈鐵馬間南征北戰,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慘狀,「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所有這一切,為他以後的詩歌創作提供了真實的生活基礎,也確實在他的詩歌里得到了真實的反映。
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很重視人才的人,作為曹操的兒子,沒有才華是得不到賞識的,更談不上立為太子,《典論·自序》中說道:「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每定省從容,常言:『人少好學則思專,長則善忘。長大而能勤學者,難吾與袁伯業耳。』余是以少誦詩論」,曹植《魏德論》中也說曹丕:「既游精於萬機,探幽洞深;復迫遙乎六藝,兼覽儒林。抗思乎文藻之場固,容與乎道術之疆釁」。正因為曹丕的好學博學,使得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頁。
二.曹丕的文學理論
曹丕在稱帝之前,就以「副君之重」主持文壇,與吳質書說道:「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可見當時曹丕和文士們是很親密也是很投機的。從他的《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可以看出曹丕對文學是很重視的。而他的文學理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的文學理論批評乃至整個文學發展方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典論·論文》便集中的表達了他的見解:
首先,在《典論·論文》中,曹丕通過比較分析研究了文學和其他著作的區別,研究了文體對風格的要求,從而第一次提出了文體論,其中說道:「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即是從根本上說,文章具有共通性,但因體裁不同又各有要求和特點。且看曹丕之前,先秦時代,文史哲相互夾雜,渾然一體,著眼點在「本」而不在「末」;兩漢時期,雖然儒家著作被排除在了文學之外,但也沒有系統性的提出文學的體裁和類別。把「本」,「末」結合起來提出文體論的這一創造性觀點的,就是曹丕。當然,曹丕對文體的闡述也並不十分具體,但他的觀點對後來文體論的研究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唐魏徵的《群書治要》收集的桓范的《世要論》中的《序作》、《贊象》、《銘誄》就可以說是對曹丕的觀點的詳細闡釋與發展, 其中「不尚其辭麗,而貴其存道」就是曹丕的「書論宜理」的意思,桓范批評漢碑銘文之虛妄就是對曹丕「銘誄尚實」的闡釋,又如劉勰《文心雕龍》從《辯騷》到《書記》二十一篇都是從文學本身出發對文體論的研究,後來宋文帝元嘉十六年所分立的「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科也完全與曹丕的「奏議,書論,銘誄,詩賦」類似。可見曹丕文體論的提出,既劃清了文藝作品與其他思想類,歷史類等作品的界限,有推動了後世對文體的研究。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曹丕所認為的「尚實」的不僅局限於銘誄之中,他在《答卞蘭教》中說「賦者,言事類之因附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虛其辭,受者必當其實」,可見他認為其它文體的作品同樣應該「尚實」。其實曹丕本來就是一個立足於現實的人,《折楊柳行》中明說了「王喬假虛辭,赤松垂空言。達人識真偽,愚夫好妄傳」。這樣的思想在封建統治者的身上是難能可貴的。
第二,在《典論·論文》中,曹丕提出了「文氣說」:「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抽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遺子弟」。 在此曹丕提出了以「氣」來論作家及其作品的觀點,在《典論·論文》中他就以「氣」來論建安七子:「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察之匹也。如粲之《初征入《登樓》、《槐賦》、《征思》,於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應場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作「以至乎)」雜以嘲戲。及其[時有]所善,揚、班〔之〕儔也」。那麼曹丕所說的「氣」到底所指為何呢?劉勰《文心雕龍·風骨》中說道:「夫 翟備色,而 百步,肌豐而力沉也;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文章才力,有似於此。若風骨之乏,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這里劉勰所提出的「風骨」其實就是對曹丕的「氣」的具體闡釋,紀均評道「氣即風骨,更無本末」。《風骨》篇說:「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於風者,述情必顯」,還說「若瘠義肥辭,繁雜失統,則無骨之徵也;思不乏周,索莫乏氣,則無風之念也」,也就是說作品沒有了思想感情是不會有風骨的,也就不會有氣,可見曹丕所說的「氣」,是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也就是作品的風格。
作者: 他年眸 2006-2-8 13:29 回復此發言
--------------------------------------------------------------------------------
2 金戈鐵馬間的多愁善感(論曹子桓)
通過曹丕在《與吳質書》中論王粲所說的「仲宣獨自善於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論徐幹時所說的「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慾,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矣」可以發現,曹丕認為作品的風格差異的根源是作家的個性,作家們的個性不同,寫出來的文章的風格就不同(「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而社會形式對各種作品的需求又不同。所以,曹丕是把作家的個性、作品的風格、社會的形式聯系起來分析的,這為我國文學批評的風格論開了先河,對後世的文學批評風格論影響甚大:陸機談到風格時所說的「故夫誇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述者唯曠」;鍾嶸《詩品》評曹植「骨氣奇高,詞才華茂」,評張華「兒女情多,風雲氣少」;劉勰《文心雕龍·體性》中說的:「才有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深淺,習有雅鄭,並情性所鑠,是以筆區雲諛,文苑波詭者矣」,他將文章分為八類,稱作「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而這「八體」都是因作家個性而不同的,「吐納英華,莫非情性」,這都繼承了曹丕的作家的個性與其作品的風格的統一性的觀點,當然,劉勰對此的論述比曹丕更進一步了。
再者,中國古代,「文人相輕」普遍存在,這是由於文人「善於自見」、「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暗於自見,謂己為賢」。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一是封建王朝對百姓思想上的禁錮,特別是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文人們恃才傲物,輕視他人,二是古代信息不發達,由於地域的差異而造成了思想意識的不同,錢鍾書在《談藝錄》中談到這個問題就說道:「 雖在普天率土大一統之代,此疆彼界之殊,往往為己長彼短之本。至於鼎立之局,瓜分之世,四始六義之評量,更類七國五胡之爭長,亦風雅之相斫書矣」。這種「文人相輕」的現象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則是見識短淺,反映在文學批評上則是所論偏激。曹丕對這「自古有之」的現象,認為「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不能以己為善,強加於人,而應該以「審己以度人」的觀點來對待文學評論。當然,文人相輕是一種當時普遍存在的現象,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曹丕此論也不例外,但不可否認,這種觀點是具有預見性和超越時代性的。
最後,對於文學的社會價值,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就是說文學作品可以陶冶情操,王充在論衡中提出了「為世用」的觀點,稱其「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世用,一篇無補」,一言以蔽之,就是說文學是為思想服務的,而在封建時代,就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所以當時辭賦一類的作品知識用來「作樂」的,揚雄甚至說它「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但曹丕則所見與前者不同,他在《典論·論文》中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把文學作為一個「專業」提了出來,認為文學雖然可以為政治服務,但絕非政治的附庸,所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樣的觀點無疑是很客觀的,正是基於這種觀點,他才能對文人們進行客觀的評價,如「或問屈原相如之賦孰愈。曰:『優游案衍,屈原之尚也;窮侈極妙,相如之長也。然原據托譬喻,其意周旋,綽有餘度。長卿子雲,意未能及已』」;也正是曹丕以其九五之尊的地位肯定了文章也可以「經國」,可以「不朽」,把眾多知識分子從皓首窮經的桎梏中解脫了出來,從而造就了建安文學蒸蒸日上的空前盛況。另外,曹丕對文學的價值的肯定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之後,范曄《後漢書》首創了《文苑論》,再後來劉勰的《文心雕龍》更是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評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當然,曹丕作為封建統治者,他所說的「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樂榮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末若文章之無窮」,除了肯定文學的社會作用之外,還可以認為是對文士們的一種警告,他明確指出,文人的最佳處世方式是「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要想著什麼立功揚名,以免招來殺身之禍。我們知道古代所說的「三不朽」,即「立功、立德、立言」,而曹丕的觀點至少有兩點與此不同,他直接把「立功」排除在外,然後又以「著篇章」代替了「立言」,這顯然是為了鞏固他的統治的。自古以來,帝王對人才可以說是又愛又怕,秦始皇焚書坑儒,漢高祖敵破臣亡,曹丕此舉,較之二者無疑有很大的進步,但還是難免落其窠臼,這大概就是時代的局限,歷史的深積,才高如曹丕者,也未能超脫其外。
作者: 他年眸 2006-2-8 13:29 回復此發言
--------------------------------------------------------------------------------
3 金戈鐵馬間的多愁善感(論曹子桓)
三.曹丕的詩歌
《燕歌行》(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善哉行》(其一):
上山採薇,薄暮苦飢。溪谷多風,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猿猴相追。還望故鄉。郁何壘壘。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湯湯川流,中有行舟。隨波轉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
《燕歌行》是曹丕通過「男子而作閨音」的性別變換寫成的「代言體」詩歌。從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講,《燕歌行》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比較完整的七言詩。在它之前,《詩經》中的七言詩非常少,而且無論從結構上還是從用韻上講都與真正的七言詩相去甚遠,而《楚辭》中的七言詩又沿用了詩經中的「兮」等字眼,不能與後來大規模發展的七言詩相提並論,漢代樂府中雖然七言句從規模上說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也只是夾雜在各種句式之間,沒有真正的獨立。再回過頭來看《燕歌行》,句句用韻,一韻到底,而且都是押的平聲韻,這是典型的近體詩風格,到了唐代才有了大規模的發展和更新,所以在詩歌史上,《燕歌行》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曹丕的開創之功是毋庸置疑的。從內容上講,它描寫的是一個女子在秋夜遙望銀河,見牛郎織女而懷念遠出未歸的丈夫,它真實的反映了戰亂給社會、人民帶來苦痛,情意悱惻,悲不自勝,清人吳淇說它「風調極其蒼涼」,這句話很能代表曹丕的詩的整體風格,作為曹操的後繼者,他少了曹操「濟天漢,至昆侖」那種舍我其誰的霸氣,多了「草木搖落露為霜」那種對離悉別恨的幽沉感傷。眾所周知,曹丕與曹植爭寵,表現得工於心計,善於偽飾,掌權後的一系列對諸王進行嚴密控制與無盡迫害的政策也表現了他殘暴的一面,但通過《燕歌行》這一系列的作品我們又發現了曹丕多愁善感、浮華浪漫的一面。元稹說他的詩「遒文壯節,抑揚哀怨,悲離之作,尤極於古」,清人陳祚明也說其「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動盻無非可憐之緒」。所以說曹丕的性格是具有兩面性、矛盾性的。試想,一個人處心積慮的想登上權利的顛峰,這必然導致他善於偽飾,刻薄寡恩,這讓他不能隨意的把自身感受體現出來,而同時他內心本來又是體恤多情,所見所感極多,這樣就很容易發出「人皆處兮歡樂,我獨怨兮無依」的感慨。所以,在曹丕「貴公子」、「同根相煎太急」的表面下,藏著一顆孤寂又無奈的心。
或許正是曹丕內心的多愁善感與孤寂,使得他對思婦「傷煢獨之無恃」的心情覽之無余,同時又借之以表達自己內心的孤獨。這樣的作品在曹丕的詩歌中佔有較大的比例,如《寡婦賦》、《出婦賦》、《離居賦》、《感離賦》等。
也正是由於內心的孤獨,使得曹丕對人生「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感慨良多。「人生如寄,多憂何為」,另外《大牆上篙行》:「人生居天地間,忽如飛鳥棲枯枝」、「為樂常苦遲,歲月逝,忽若飛。為何自苦,使我心悲」,《芙蓉池作》:「壽命非松喬,誰能得神仙?邀游快心意,保己終百年」等等都表現了曹丕對人生苦短的無奈。曹丕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和感慨在古代帝王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不要說在他失意時,就是在「延賓高會,酒酣樂作」之後,也會「樂往哀來,愴然傷懷」;在「丹霞蔽日,采虹垂天」之前,也會哀嘆道「月盈則沖,華不再繁」。就現代看來,這樣的思想似乎有些消極,但首先,這種消極是來自於當時社會的動亂,經天緯地如諸葛亮者,躬耕之時尚且「苟全性命於亂世」,其二,曹丕雖然認為「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但作為帝王之尊,他不象李煜那樣文而不治,不象福臨那樣出家為僧,更不像劉徹那樣「不問蒼生問鬼神」,在政治上,他也力求勵精圖治,劉克奘《後村詩話》中就說他「憂至死未終,何時而可樂乎?」更何況即使是雄才大略、戎馬一生的曹操不也一樣感慨「人生幾何」、「去日苦多」?所以,曹丕這種對人生看似有些消極但實際上很客觀的看法顯然是無可厚非的。
從整體說來,曹丕的詩歌雖然也有「伐靈鼓之硼隱兮,建長旗之飄搖;躍甲卒之皓旰兮」(《述征賦》)那一類描寫出征的壯觀的,但不具有代表性,他的詩大多屬於悲滄凄涼的風格,作為一個政治家,也許這有些和身份不符,比如陳嚴肖就評論曹丕道:「遒壯抑揚,而乏帝王之度」,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作為政治家而能體恤人情,更是難能可貴的。
最後,我想引用陳壽《三國志》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曹丕:「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文,博文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以曠達之度,邁志存之道,克廣德之心,則古之賢王,何遠之有哉!」
6. 曹丕有關事件
逼曹植做「七步詩」
7. 有關曹丕故事
三國時的曹操有三個兒子,曹操看中了聰明的二兒子曹植,幾次想立為太子,這可惹惱大兒子曹丕,曹丕對曹植嫉妒得牙根直癢癢。
到了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史稱魏文帝。雖然是自己當了皇帝,可曹丕很怕曹植會有一天篡權,總想找個借口把他殺掉,以除心腹之患。
這一天,曹丕想出了一個陰招。曹丕把曹植找來,對曹植說:「聽說你的詩寫得很好。今天我要你以兄弟為題作一首詩,詩中不能出現兄弟二字,而且要在七步之內成詩,不然就以欺君之罪處死你!」曹植眼含著熱淚,還未走到七步,便滿腔悲憤地吟出了著名的七步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了這首詩,不由羞得面紅耳赤,放過了弟弟。曹植雖然以自己的機敏逃過一劫,但此後曹植一再被貶,最後四十一歲時憂郁而死。
(7)曹丕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故事主人公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兩項新政:第一項新政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兩種官職,定員各四人,同時又宣布:嚴禁宦人干政、宦人為官,最高只能充任」諸署令「,從制度上鏟除宦官干政的根源。
為了傳之久遠,曹丕還依照」國有大事則鏤於金版「的古訓,命人把上述政令鐫刻在金屬的簡策上,然後珍藏於石室之中。
第二項新政是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系,取得了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8. 魏文帝曹丕簡介 歷史上的曹丕是怎麼死的
魏文帝來曹丕(187年冬—源226年6月29日),字子桓,魏武帝曹操次子,與正室卞夫人的嫡長子。
曹丕自幼文武雙全,博覽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曹丕在位期間,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最終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謚號文帝,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葬於首陽陵。
9. 歷史上的曹丕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我個人認為,曹丕聰明,狠毒,懂得察言觀色,又極其能忍,只不過生性多疑。
曹操在世時,版曹丕挺害怕他的,曹操這人,一代奸雄,看人又特別准。曹權丕為了繼承父親的位置,放毒蛇咬死了小曹沖,每個皇帝登基之前,都免不了要跟親兄弟爭個你死我活,曹操很喜歡他的小兒子曹沖,所以,曹丕容不下他,其實,如果曹沖年紀跟曹丕一樣大的話,還真不一定誰拿到帝位。
他的幾個兄弟里,最有威脅力的,應該是曹植,一個風流才子,不過論心機,十個曹植也比不上曹丕,即使曹丕當了皇帝,也沒能容忍他,逼他寫出七步詩,便賜死了。
曹丕能當上皇帝,最大的功勞要給司馬懿,他倆相似的地方挺多的,都很能忍,但是曹丕的軍事才能遠低於司馬懿,所以即便他覺得司馬懿有反意,也還是需要他的幫助。這也是司馬懿能夠一等再等,篤定會等到起兵那天的原因。
不過曹丕好像也沒當多久的皇帝,他一直就身體不太好,加上人又多疑,適逢亂世,四十歲左右便去世了。
10. 怎樣評價歷史上的曹丕
從呂思勉的三國史話,到易中天的品三國,到這兩年火熱的卑鄙的聖人,曹操一點點從過去的奸人轉化為奸雄,甚至是英雄,而最終稱帝代漢完成曹魏霸業的曹子桓卻顯然沒有這么走運。如果他的後代再稍微給力一點,即便只是他本人或者他的子孫們稍微長命一點,形勢也許大不相同,他也許會成為開國明君,退一步講至少不會承受如此多的罵名,然而歷史總是不容假設,這大概是作為後人的我們永遠遺憾的一點吧。我似乎從沒回答過如何評價某某這樣的問題,總是覺得自己功力不夠,但是放過這樣一個安利的機會實在可惜,初答送給子桓。理了理思路還是決定從三方面來簡單講講~1、性格
(1)少年公子哥兒
早年的子桓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肥馬輕裘的公子哥兒,有《善哉行》中兩句「策我良馬,被我輕裘」,另有《與吳質書》中一段「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博奕,高談娛心,哀箏順耳。弛騖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游後園。」可證。(2)大魏真文青
但顯然後面世子之爭愈演愈烈之後,子桓的好日子也算是到頭了,嚴厲的父親,被遠調的好友,深深的不安全感無一不是子桓心中憂思的源頭。然而子桓又是一個憂愁來得快(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知之。),去得也快的人(策我良馬,被我輕裘。載馳載驅,聊以忘憂。),說他沒心沒肺似乎不太妥帖,然而說他率性豁達又好像總也不對味。從子桓的《與王朗書》里的「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雕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以及《典論·終制》里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我們發覺子桓考慮的是人之生死,國之興亡,帶著某種人力無可抗拒的無奈,卻又充滿深深的自省,這像是一個國君說出來的話嗎?不像,放到現代,倒是有點像個文藝青年,所以總是開玩笑地稱呼子桓為大魏文青。這樣的子桓,這樣莫名的憂傷,這樣獨特的思考,讓人無法不對這樣一個人感興趣,進而為之動容,對子桓的認識,從他的文字開始,由此一發不可收拾。(3)愛憎分明
也許是因為年少時的快樂時光與後來世子之爭給他帶來的心理陰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總是獨自陷入思考的子桓似乎不可避免的變成了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對於家人朋友,他可以抱有最真摯的情感。首先逃不開的總是要說說子桓和子文子建的關系,這一點在別的問題里間或說過一些(參考如果曹沖當了魏主,三國歷史會有何變化?) 其實單從子桓沒有對子建下殺手以及最後的「帝東征,還過雍丘,幸植宮,增戶五百」我們就沒有理由責怪子桓了,畢竟他做的已經比大多數君王要好了。還有題主提到的七步詩基本可以肯定是後人偽作,見在歷史上真的有七步詩這件事嗎?至於曹彰之死陰謀論毒棗事件又是出自不靠譜小說集《世說新語》,諸位無視之就好。他對於家人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少體現,例如建安十六年曹公出征,母親與諸弟皆從寫下的《感離賦》,還有懷念父親所寫的《短歌行》等,最愛「嗟我白發,生一何早。長吟永嘆,懷我聖考。」幾句,對於時間逝去的無奈,對於父親去世的哀思,完美地寄託於寥寥數語間,餘味無窮。另外說兩件子桓與家人之事作為這一部分的補充。曹公聽聞丁儀的才名,雖未得見,就打算把清河公主嫁給他,子桓聽聞卻說:「女人比較注重外表,丁儀眼睛不好,恐怕清河不會高興的,不如把她嫁給夏侯惇的兒子。」生在帝王家原本就要做好被政治聯姻的准備(隔壁東吳家的孫小妹笑而不語),而子桓卻能站在妹妹(?還是姐姐不確定)的角度考慮這件事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實屬難得。當然丁儀因為這件事恨上了子桓,義無反顧地投入了子建的懷抱這是後話。另外一件是關於曹公的另一個兒子曹干,一名良。母親陳氏生下他後不久就去世了,他五歲的時候曹公也病重就對子桓說:「這孩子三歲失去了母親,五歲怕是要失去父親了,之後就交給你撫養了。」子桓就一直自己親自養著他,比對其他弟弟都好。曹干年紀比較小分不清楚,總是叫子桓「阿翁」(父親),子桓總是糾正道:「我是你哥哥~」每次他叫錯,子桓總是要感慨一番,至於哭泣。子桓的眼淚讓人唏噓,也許是想起了疏離的父親,亦或是早逝的兄長,也可能是那個遠在彼方的同母弟弟,會因為一句「阿翁」哭泣的子桓無疑是一個性情中人。關於家人說的有些多,朋友就簡單說說了,他給吳質寫的幾封信都是魏晉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佳作,語言流暢,情真意切,值得一讀。另外還有一個子桓弔唁王粲時學驢叫的故事,不過出自《世說新語·傷逝》,可信度不明,就不細說了。然而正如前文所說,子桓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有愛自然就有恨,誰一生之中沒做過幾件操蛋的事?子桓也逃不過如此。殺甄姬、罪曹洪、諷於禁這些子桓的黑點大家耳熟能詳我就不多說了。其實個人覺得曹洪這件事的真偽值得懷疑,因為從頭到尾想想這件事你會發覺明顯得不合邏輯,我傾向於認為曹洪的確因為某事得罪了子桓,但絕對不可能是錢財這種膚淺的理由,身為富二代官二代的丕子,呃,不對,子桓,怎麼會缺錢花?缺錢不問爹娘要,問叔叔要?雖然子桓有時候有點二(後面詳說),但也不至於這么二吧!還有於禁這個事情也不能單純怪子桓,之前我有就這件事提問過,比較贊同吳易大神的觀點,子桓的處理不能簡單得以小心眼來評價,因為於禁當時既不能用,也不能殺,仔細體會一下,就會發覺其實子桓的處理十分巧妙。另外還有鮑勛忠言逆耳被子桓一怒咔嚓,戴陵被降罪等事件,讓人感覺子桓略有昏君的嫌疑,這邊還是要為子桓辯解一下。子桓並不是一個不聽勸的人,但是你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說話的方式,如果是真心為他好,站在他身邊支持他的人說的話,子桓還是會聽的。例如一直支持子桓的崔琰勸諫阿丕燒了弓箭,扔掉騎服一段(文帝紀里可以看出子桓對狩獵那是絕對情有獨鍾的,可憐的戴陵就因為勸諫這個被降罪了),子桓竟然就乖乖聽話照做了,完全沒有半點熊孩子的模樣!還有辛毗不同意子桓遷民到洛陽的做法,堅決反對,一再勸諫,子桓很生氣地表示不想與他談論此事,辛毗不依不饒抓著子桓的衣服,差點把子桓扒了(此處為答主腦補),子桓用力奪回衣服,悻悻回宮(這一段真的很有畫面感有木有!?),最後還是部分聽從了辛毗的意見。而辛毗也勸過子桓少打獵,子桓此後就真的很少打獵了。從這邊可以看出子桓並不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什麼忠言也聽不進去的昏君啊~說到辛毗順便插另一件事,當子桓被立為太子後,非常高興地摟著辛毗的脖子說了一句:「辛先生你知道嗎?我好高興!」結果又被後人批說是得意忘形。唯一一次發自內心的高興到了辛家姑娘憲英那裡也是成了如此不堪的形狀,當然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是最好,然而子桓畢竟不是聖人,將心比心一下,自己花了很多功夫做成了一件事開心一下,感慨兩句,又有何罪?(4)二逼青年
這一段比較少,但特別逗。說是魏晉時流行熏香,最有名的當然是名滿天下的令君那個荀令留香的故事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子桓也有這么一出,不過比較囧。《魏書•方技傳》載曰「馬惡衣香,驚嚙文帝膝」。這……同樣是熏香,怎麼放到不同人身上結果如此不同,默→_→另一件事是黃初六年打孫權的時候,「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我已經無力吐槽了。另外就是文帝紀最後那段《典論·自敘》里子桓被令君誇了一句後,興致勃勃地自誇自己的騎射本領的那一段實在是太可愛了~還有令君的傾城一笑(我去,話題偏了→_→),別說阿丕,連答主我都根本把持不住啊!還有用甘蔗和鄧展比武以及在詔書里宣傳他此生摯愛——葡萄,這些奇葩的事情不一一詳說了。2、個人能力
(1)文
要工科女來做這樣的評價,實在為難我了,好在有先生們做過這方面的研究,這邊貼一篇葉嘉瑩 《漢魏六朝詩講錄》——曹丕,私以為講解得那是極好的,這邊結合葉嘉瑩先生的講錄和自己的理解簡單說兩句。子桓在文學上的成就主要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燕歌行》;最早的文學與理論批評著作《典論·論文》,在這里要順便提一句,子桓是鄴下文人實際上的領袖,通稱「白雪公子與七個小文人」(口胡);命令劉劭、王象、繆襲等人編纂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撇開曹公不說,子桓和子建的作品歷來總是被人拿來比較,我個人倒是更加同意劉勰的「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之說,但是王夫之所謂的曹丕、曹植的作品有「仙凡之別」又似乎是過了。讀兩人的詩文,風格體裁不盡相同,二人擅長的部分也不同,很難作出客觀的比較,若是喜歡玲瓏詞筆型自然是愛子建,若是喜歡直抒胸臆型自然是愛子桓。我個人是覺得子建的文字功底絕對強悍,但總有為文字而創作之感,不像子桓是為情感而創作,所以王夫之覺得子建的詩是可以學的,而子桓的詩是學不來,這也就可以理解了吧。(2)武偷個懶直接貼《典論·自敘》里的原文吧,太累了→_→亂世中的可憐小孩啊,幾歲就開始學騎射了!余時年五歲,上以世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能騎射矣。以時之多故,每征,余常從。建安初,上南征荊州,至宛,張綉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從兄安民遇害。時余年十歲,乘馬得脫。夫文武之道,各隨時而用,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是以少好弓馬,於今不衰;逐禽輒十里,馳射常百步,日多體健,心每不厭。
另外還有給令君炫耀的這段:後軍南征次曲蠡,尚書令荀彧奉使犒軍,見余談論之末,彧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余言:「執事未睹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彧喜笑曰:「乃爾!」余曰:「埒有常徑,的有常所,雖每發輒中,非至妙也。若馳平原,赴豐草,要狡獸,截輕禽,使弓不虛彎,所中必洞,斯則妙矣。」時軍祭酒張京在坐,顧彧拊手曰「善」。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
跟鄧展用甘蔗打架的這段: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言將軍法非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原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鄛,正截其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原鄧將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
考慮到是子桓自己寫的,自誇的部分打個折應該也不會太差到哪裡去,反正也用不著他親自沖到前線殺敵,這個程度算是不錯了,擔得起文武雙全四個字了。(3)戰
老實說子桓實戰履歷不佳啊,就建安二十四年KO造反的魏諷一戰贏得漂亮,為父親解決了後顧之憂。然後就是三次不辭辛苦,親征孫權,說明他並不是一個守成之君,還是有開拓進取之心的。第一次南征提高了威望,第二次南徵兵分三路各有斬獲,第三次就是前面提到的最囧的河水結冰那次。總的來講打仗不夠漂亮,甚至可以說有點渣吧,跟孫權有的一拼。但是順道一提,據《舊唐書·經藉志》所載,曹丕著有《兵法要略》十卷,可惜此書已散佚,無法更多的了解其軍事思想與謀略。
補充閱讀:曹丕三路伐吳(4)政老實說這也不是我擅長的部分啦,吳易大神分析了一部分,我從另一個角度講講,那就是看他上台後發布的一系列詔令。例如禁止拜謁老子廟,禁止「非祀之祭,巫祝之言」,而白孔子的後裔孔羨為「宗聖侯」,修正被戰亂毀壞的孔子家廟,回復以前的制度規模。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在短時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得以復興。
還有下令除禁輕稅,說關口渡口是用來便於商旅通行的,池水林木是為了防禦災害的。設置禁令,家中稅收,於百姓不利,於國家不利。這對戰亂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減輕人民負擔,促進貿易,發展經濟,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他還下令殯葬死亡將士,禁誹謗,禁復私仇,議輕刑,以收拾散亂的民心,使逛到北方地區出現多年不見的安定和平。
以及明令凡宦官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向太後奏事,太後家族不得當輔政之任,更不得接受茅土分封的爵位,使得魏一代沒有發生因宦官、女主幹政而造成的政治危機,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明鑒。
在用人問題上,繼續推行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舉的大政方針,使兩漢的差距制度得以維持,特別強調不要在年齡和資歷上限制人才的脫穎而出和發展,並以呂尚和周超的太子晉作為例子。雖然後來接受陳群建議制定「九品官人法」,培養新的士族,單核吸金以後的「九品中正制」嚴格士族與庶族的門閥制度還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參考:魏文帝集全譯.pdf_免費高速下載3、評價
挑幾條比較有內容的歷史評價: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
張溥:「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應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比起某些樣板式的明君,子桓無疑是一個更有血有肉的人,會得意,會失落,會開心,會傷心,那個種著甘蔗思考著生死的男人,叫人如何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