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舉制於清朝末年廢除 歷史啟示
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除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晚清政府這一重大舉措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使儒家學說的獨尊地位被打破.促進了思想解放 科舉考試以儒學為基本內容.廢科舉加速了儒學的解體.使儒學地位日益降低.最終使儒家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體.人們的思想因掙脫了制度文本的約束而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立憲主義.共和主義.無政府主義.民本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紛紛涌現.民主與科學大旗在神州大地上高揚. 二. 大大推進了20世紀初中國科技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首先.科舉的廢除使四書五經失去獨尊地位並導致經學衰微.這使以經學為主導的傳統學術格局逐漸解體.各門學科的分化與獨立從可能變為現實.於是分支學科相繼獨立.為科技文化在20世紀初的獨立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其次.科舉的廢除改變了過去人們所習慣的思想活動路徑.造就和壯大了現代科技知識分子隊伍.吸引了大批有志人士登入科技文化殿堂.促進了科技文化的普及與推廣. 三. 建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教育制度 科舉制度廢除後.近代新教育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會.全國各地新學堂數量直線上升.隨著新學堂的大規模興辦.從幼兒園到研究院.各級各類學堂配套成體系.這表明資產階級性質的現代教育體系基本確立.它使教育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的培養結合起來.體現了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 四. 促進了中國新型知識分子隊伍的壯大和中國社會的變革 隨著科舉的廢除和新學堂的創辦.近代新知識分子隊伍迅速壯大.他們接受了西方文明.大大開拓了文化視野.逐漸放棄通過考試求功名的觀念.就職開始走向多元化.並逐漸形成一個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團體.把救國與向西方學習結果起來.推進了中國的社會變革. 五. 促進了仕學分途.瓦解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階級基礎 科舉的廢除使中國知識分子擺脫了對政治與王朝的人身依附.擺脫了長期以來揮之不去的[讀書做官"思想的束縛.開始關注學術的獨立品格.認識到[治學與做官是兩途而不是一途".主張「為學問而學問".士人階層作為一個群體在社會上的消亡.意味著封建制度賴以生存的階級基礎不復存在. 總之.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不僅是中國政治變革的一個重大決策.也影響到20世紀初中國文化的發展進程.
B. 為什麼清朝要廢除科舉制
1、經濟上,隨著社會的進步科舉制已經不適應經濟的發展,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政治上,清朝末期統治面臨內憂外患的局面,科舉制以失去了為封建王朝服務的性質,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家得統治。
3、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傳入,使得民主思想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開始呼喚改革。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等六位督撫聯銜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
清廷詔准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2)廢除歷史學科擴展閱讀:
廢除過程:
19世紀80年代後,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
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1901年9月清廷實行「新政」後,各地封疆大吏紛紛上奏,重提改革科舉,恢復經濟特科,1904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此時,科舉考試已改八股為策論,但尚未廢除。
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准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清廷詔准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並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實力通籌,嚴飭府廳州縣趕緊於鄉城各處遍設蒙小學堂。
清政府又諭令設立學部,作為管理全國教育的最高行政機構,自此教育行政才從禮部中獨立出來。從此,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正式廢除。
C. 歷史簡述廢除科舉制度對中國近代文明所起的推動作用
一、廢除科舉制度對近代教育制度建立的影響
廢除科舉促進了近代意義上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廢除科舉後,近代新式教育獲得空前發展,全國各地的新學堂數量大增,隨著新學堂的大規模開辦,現代教育體系開始逐漸建立,傳統的「讀書做官」教育模式開始解體,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經學為主導的傳統學術格局逐漸解體,各門學科的分化和獨立成為現實,通過新式學堂培養出的人才開始進入社會各行各業,它使教育與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個方面人才結合起來,教育向著更加多樣化、大眾化的方向發展。
二、廢除科舉制度對近代政治思想的影響
科舉制度的廢除使讀書人擺脫了對清王朝的人身依附,士人階層作為一個群體在社會上的消亡,意味著清王朝賴以生存的階級基礎不復存在。讀書人失去了科舉入仕、讀書做官的進路之後,必須尋找其他安身立命的退路,他們開始把注意力從古典文章的記憶注釋轉向
現實的社會生活,開始接受西方湧入的各種思潮,逐漸形成一個關心國家民族命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理論的團體,他們中很多人迅速倒向了革命派或者成為地方士紳、督撫以及立憲派的堅定支持者,還有些讀書人為謀求生路加入了新式軍隊,他們由於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張,對滿清政府的強烈不滿使得他們成為武昌起義爆發的主力軍。
三、廢除科舉制度對中國近代文化的影響
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傳統學術格局的打破,儒家獨尊地位受到了空前的挑戰,以經學為主體的學術傳統被以分科教育為特色的近代學術規范系統取代,傳統的學術規范被遭到批判和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可以看作是做出這種影響最集中的體現,其中以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影響最大。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傳統的思維方式遭到挑戰。中國傳統文化以家庭責任感為基礎,家國一體,對宏觀事物的綜合思維強而對微觀事物的細致分析弱,科舉制度的廢除使得承載傳統思維方式的基礎不復存在。但傳統思維方式也並非與現代社會完全沖突,它可以使人在激烈的競爭中心靈安頓下來,緩解人對物質的慾望等作用。
D. 1905年清政府為什麼宣布廢除科舉制
19世紀80年代後,隨抄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發展,科舉制度發生改變。1888年,清政府准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同時,應康有為等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
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准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4)廢除歷史學科擴展閱讀:
形成歷史背景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晉以來,採用九品中正,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京和地方擔任高官。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
E. 歷史學除去三個一級學科共包括幾個二級學科
(060101)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060102)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060103) 歷史地理學
(060104) 歷史文獻學
(060105) 專門史
望採納。
F. 為什麼說廢除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除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晚清政府這一重大舉措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使儒家學說的獨尊地位被打破,促進了思想解放
科舉考試以儒學為基本內容,廢科舉加速了儒學的解體,使儒學地位日益降低,最終使儒家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體。人們的思想因掙脫了制度文本的約束而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立憲主義、共和主義、無政府主義、民本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紛紛涌現,民主與科學大旗在神州大地上高揚。
二. 大大推進了20世紀初中國科技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首先,科舉的廢除使四書五經失去獨尊地位並導致經學衰微,這使以經學為主導的傳統學術格局逐漸解體,各門學科的分化與獨立從可能變為現實,於是分支學科相繼獨立,為科技文化在20世紀初的獨立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其次,科舉的廢除改變了過去人們所習慣的思想活動路徑,造就和壯大了現代科技知識分子隊伍,吸引了大批有志人士登入科技文化殿堂,促進了科技文化的普及與推廣。
三. 建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教育制度
科舉制度廢除後,近代新教育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會,全國各地新學堂數量直線上升。隨著新學堂的大規模興辦,從幼兒園到研究院,各級各類學堂配套成體系,這表明資產階級性質的現代教育體系基本確立。它使教育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的培養結合起來,體現了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
四. 促進了中國新型知識分子隊伍的壯大和中國社會的變革
隨著科舉的廢除和新學堂的創辦,近代新知識分子隊伍迅速壯大,他們接受了西方文明,大大開拓了文化視野,逐漸放棄通過考試求功名的觀念,就職開始走向多元化,並逐漸形成一個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團體,把救國與向西方學習結果起來,推進了中國的社會變革。
五. 促進了仕學分途,瓦解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階級基礎
科舉的廢除使中國知識分子擺脫了對政治與王朝的人身依附,擺脫了長期以來揮之不去的「讀書做官」思想的束縛,開始關注學術的獨立品格,認識到「治學與做官是兩途而不是一途」,主張「為學問而學問」。士人階層作為一個群體在社會上的消亡,意味著封建制度賴以生存的階級基礎不復存在。
總之,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不僅是中國政治變革的一個重大決策,也影響到20世紀初中國文化的發展進程。
G. 為什麼說科舉的創立和廢除都是歷史的進步
創立:
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門第高低分配權力,不能滿足數量眾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門第高的士族腐敗,因而加劇了當時的政治腐敗和地方割據分裂的傾向,說明士族制度已經腐朽。同時封建經濟有所發展,尤其是均田制實行後,中小地主勢力增長,非常渴望進入統治階層。隋唐時期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為革新政治、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在選官上實行了科舉制。
隋文帝廢除維護門閥貴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兩科。隋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因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為「科舉」。王朝開始用公開考試的方法來甄別人才高下,從而量才錄用,這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為以後歷代所沿用。
唐代科舉有常舉和制舉兩類。常舉每年舉行,於進士科外,復置秀才、明經、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學館的生徒可以直接報考,不在學的自行向州、縣報考,合格後再由州縣送中央參加考試,應試者以進士、明經兩科為最多。考試的內容,進士著重於詩賦和時務策,明經則著重於儒家經典的記誦。主持考試的,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員外郎;以後歸禮部掌管,也有臨時由皇帝委派中書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武則天當政時,還親自主持考試。考試及格者稱為「及第」。錄取數進士科約為應試者的1-2%,明經科為1-2/10。因為考生投送履歷表,叫做「投狀」,所以進士第一名稱「狀頭」或「狀元」。武則天還增設武舉,由兵部主持。
制舉由皇帝臨時立定名目,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文辭清麗科、博學通藝科、武足安邊科、軍謀越眾科、才高未達沉跡下僚科等百十餘種。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參加考試。考中以後,原是官吏的立即升遷;原來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給予官職。但制舉出身當時並不被視為正途,而看成是「雜色」。
隋唐時期創立的科舉制度有積極意義:剝奪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權,削弱了地方豪強士族的勢力,使封建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權收歸中央,有利於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選官方面的腐敗,改變了自秦漢以來以薦舉為主的官吏選拔制度,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通過科舉考試,向整個地主階級開放仕途,有利於籠絡人才,緩和了矛盾,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推動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發展。
廢除:
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除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晚清政府這一重大舉措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使儒家學說的獨尊地位被打破,促進了思想解放
科舉考試以儒學為基本內容,廢科舉加速了儒學的解體,使儒學地位日益降低,最終使儒家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體。人們的思想因掙脫了制度文本的約束而獲得了極大的解放,立憲主義、共和主義、無政府主義、民本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潮紛紛涌現,民主與科學大旗在神州大地上高揚。
二. 大大推進了20世紀初中國科技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首先,科舉的廢除使四書五經失去獨尊地位並導致經學衰微,這使以經學為主導的傳統學術格局逐漸解體,各門學科的分化與獨立從可能變為現實,於是分支學科相繼獨立,為科技文化在20世紀初的獨立發展創造了必要條件。其次,科舉的廢除改變了過去人們所習慣的思想活動路徑,造就和壯大了現代科技知識分子隊伍,吸引了大批有志人士登入科技文化殿堂,促進了科技文化的普及與推廣。
三. 建立了具有近代意義的教育制度
科舉制度廢除後,近代新教育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機會,全國各地新學堂數量直線上升。隨著新學堂的大規模興辦,從幼兒園到研究院,各級各類學堂配套成體系,這表明資產階級性質的現代教育體系基本確立。它使教育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的培養結合起來,體現了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功能。
四. 促進了中國新型知識分子隊伍的壯大和中國社會的變革
隨著科舉的廢除和新學堂的創辦,近代新知識分子隊伍迅速壯大,他們接受了西方文明,大大開拓了文化視野,逐漸放棄通過考試求功名的觀念,就職開始走向多元化,並逐漸形成一個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團體,把救國與向西方學習結果起來,推進了中國的社會變革。
五. 促進了仕學分途,瓦解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階級基礎
科舉的廢除使中國知識分子擺脫了對政治與王朝的人身依附,擺脫了長期以來揮之不去的「讀書做官」思想的束縛,開始關注學術的獨立品格,認識到「治學與做官是兩途而不是一途」,主張「為學問而學問」。士人階層作為一個群體在社會上的消亡,意味著封建制度賴以生存的階級基礎不復存在。
總之,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不僅是中國政治變革的一個重大決策,也影響到20世紀初中國文化的發展進程
H. 最早主張廢除科舉的舒赫特的歷史誰知道
最早是袁世凱張之洞等聯名上奏廢除科舉制,舒赫特是美國古生物學家。搭不著邊的。。。
自清末中日甲午海戰失敗,以及被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後,中國的對外戰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至此,從上到下的中國人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外國船堅炮利的威力。於是,不少文人學士、高官大吏,就把中國落後挨打的局面歸咎於中國文化不如西方,尤以科舉制度是使中國文化落後之根源;都認為,科舉制應予廢除。
於是,在公元一九零五年,由袁世凱、張之洞等聯名上奏廢除科舉制,改由西方的學校取而代之。准奏之後,在全國各地,縣里設小學,省里設中學,北京設京師大學堂。從此,中國自隋唐以來,延續一千五百年的科舉制度被連根拔了起來。
舒赫特 Schuchert, Charles (1858.7.3,美國 俄亥俄州 辛辛那提∼1942.11.20,康乃狄克州 新哈芬) 美國古生物學家,研究古代地質上古生物的海陸分布,是發展古地質學的先驅。父親死後即負擔起弟妹的生活,此時也發展了他對化石的強烈喜愛。1880年代曾為政府的地質調查報告繪畫苔蘚蟲類和腕足動物類化石的插圖,以賺取生計,其間也累聚了他那令人驚訝的標本收藏。1894∼1904年任美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在此以分類工作聞名)。後任耶魯大學古生物學教授,1923年以榮譽教授頭銜退休。他的《地質學教科書》(A Text-Book of Geology,1915;與皮爾森〔L. V. Pirsson〕合著)一書,在本世紀中期以前,一直是古地質學教科書的標准讀本。他也是北美最重要的古生物學權威。《北美洲古地質學》(1935)第一冊的出版使他的學術研究達到頂峰,這是一部當代地質學知識的綜合論著,此外,還著有《北美洲古地質學上的古生物教科書》(Textbook of Historical Geological Paleogeography of North America)和《地球及其周期性變動》(The Earth and Its Rhythms,1927)。
I. 小學歷史課那一年取消的
以前我小學,低年級有社會課,主要是歷史人文的簡略……
開頭有講課專,後面全都成屬數學課了……
自然課本來是啟蒙生物和物理的,結果成為手工課了
勞動課從來都在領導檢查前一天上,思想品德課本成了作文素材書
體育課都用來上英語了我還能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