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調查報告的格式!
調查報告寫作格式 一、概念與特點 調查報告是對某項工作、某個事件、某個問題,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後,將調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統整理,分析研究,以書面形式向 組織和領導匯報調查情況的一種文書。 調查報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寫實性。調查報告是在佔有大量現實和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用敘述性的語言實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觀事物。充分了解實情和全面掌 握真實可靠的素材是寫好調查報告的基礎。 (二)針對性。調查報告一般有比較明確的意向,相關的調查取證都是針對和圍繞某一綜合性或是專題性問題展開的。所以,調查報告反映的問題集中而有深度。 (三)邏輯性。調查報告離不開確鑿的事實,但又不是材料的機械堆砌,而是對核實無誤的數據和事實進行嚴密的邏輯論證,探明事物發展變化的原因,預測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提示本質性和規律性的東西,得出科學的結論。 二、分類 調查報告的種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情況調查報告。是比較系統地反映本地區、本單位基本情況的一種調查報告。這種調查報告平方根是為了弄清情況,供決策者使用。 (二)典型經驗調查報告。是通過分析典型事例,總結工作中出現的新經驗,從而指導和推動某方面工作的一種調查報告。 (三)問題調查報告。是針對某一方面的問題,進行專項調查,澄清事實真相,判明問題的原因和性質,確定造成的危害,並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建議,為問題的最後處理提供依據,也為其他有關方面提供參考和借鑒的一種調查報告。 三、寫法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陳述式如《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提問式如《為什麼大學畢業生擇業傾向沿海和京津地區》,正副標題結合式,正題陳述調查報告的主要結論或提出中心問題,副題標明調查的對象、范圍、問題,這實際上類似於「發文主題」加「文種」的規范格式,如《高校發展重在學科建設――××××大學學科建設實踐思考》等。作為公文,最好用規范化的標題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題結合式標題。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
㈡ 關於九一八事變的調查報告 報告內容:1.報告2.陳述自己的觀點(500字以內)
事件描述:
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由於當時的國民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當晚日軍便攻佔北大營,次日佔領整個沈陽城。日軍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短短4個多月內,128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變前,它已通過日俄戰爭奪取了旅順、大連和滿洲鐵路沿線並派兵駐扎,這正是它能夠陰謀進行事變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
從1929年起,日軍陸軍參謀本部和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三省先後秘密組織了四次「參謀旅行」,偵察情況,制定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作戰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和陸軍省制定「滿蒙問題解決方案大綱」,確定了以武力侵佔中國東北的具體步驟;7月,陸軍參謀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調運至沈陽,對准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月,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國師團長會議上叫嚷:滿蒙問題只有用武力解決。隨後進一步做了發動此次戰爭的各種准備。
「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變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紛紛要求抗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影響下,東北人民奮起抵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先後出現了東北義勇軍和各種抗日武裝。1936年2月,東北各抗日部隊統一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 進一步開展了廣泛持久的抗日武裝斗爭,有力地配合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抗戰。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並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採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早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訂了《對華政策綱領》,露骨地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同年7月,內閣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公然宣稱:「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從而確立了以「滿蒙」為侵略基地的狂妄戰略。1931年,日本軍部秘密制訂了有關侵略我國東北的方針、步驟和措施。在完成了發動侵略戰爭的周密准備之後,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揭開了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個人觀點:不管從歷史上看還是從自然規律來看,弱肉強食是無法改變的。在九一八事變的問題上完全是個必然,多數媒體總是宣傳日本對華戰爭的罪惡行徑。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問題本質,內憂是外患之母,社會的不公、集權統治、不謀求進步、不發展科技、沒有人才等等問題,必將導致外患的發生,日本的侵略確實可惡。但是比起自欺欺人,集權下的各種不公也必將導致集財,貧富差距的拉大,社會悲劇頻發。近代的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要重視人們的權利、人才的儲備、社會的公平等等問題。如果自欺欺人歷史就是最好的一面鏡子。
以上關於九一八事變的內容,可以在網路裡面找到。個人觀點方面是我自己的思考,我認為「皇姑屯事件」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張學良上台後,在共黨的游說下,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這對後來的中國有著巨大的意義,共黨實現了前方國黨抗日消耗勢力,共黨後方大力發展軍事力量的大戰略。
㈢ 關於歷史調查報告怎麼寫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陳述式如《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提問式如《為什麼大學畢業生擇業傾向沿海和京津地區》,正副標題結合式,正題陳述調查報告的主要結論或提出中心問題,副題標明調查的對象、范圍、問題,這實際上類似於「發文主題」加「文種」的規范格式,如《高校發展重在學科建設――××××大學學科建設實踐思考》等。作為公文,最好用規范化的標題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題結合式標題。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
㈣ 中秋節上的歷史事件研究報告
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節日,因為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稱為中秋節。節日的特色是吃月餅和提燈籠。
中秋節和農歷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麼美好的圖景。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慶祝方式
中秋節在新加坡是相當熱鬧的。節日降臨前的一個月,月餅燈籠就開始上市了。月餅,不僅滿足人們的口福也用來祭祖拜月,更是親戚朋友互相饋贈的節日佳品。除了月餅,中秋節的另一種節日佳品是「柚」。
對年輕人而言,令他們感到興趣的是各式各樣製作精美的燈籠,他們也趁著節日的機會,展露製作燈籠的才華,大人們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燈籠製作比賽及花燈展覽會上盡情娛樂。
新加坡人也可以參加由民眾聯絡所或會館主辦的中秋晚會。一家人一起賞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擺上瓜果、月餅,再添上孩子們的燈籠,就是一個溫馨、和諧的中秋夜。
為了使中秋佳節的氣氛更濃,慶祝活動更普遍,我們建議在公共場所張掛燈籠,同時主辦猜燈謎等活動。
來源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家人。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這個家人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於水火這中。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
不料,此事被後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後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後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後,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㈤ 關於對日本侵略旅順這一歷史事件看發的調查報告
旅順抄大屠殺,是一場發生於1894年11月襲21日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在中國旅順進行的大屠殺。在獨眼將軍山地元治的指揮下,日軍第二軍第一師的一些部隊在旅順屠殺了約1000人至20000人的軍人和平民,但是此最高人數的可信度低,因為戰爭時期的旅順人口僅有約6000人(將衛戍部隊包括在內則為13000人)。
1894年11月26日,英國《泰晤士報》刊出電訊:據報告,在旅順發生了大屠殺。這是世界上最早披露有關「旅順大屠殺」的信息。11月29日,美國的《世界報》刊登了來自中國芝罘(今煙台一帶)的一則報道:「日本軍(在旅順)不分老幼全都槍殺,三天期間,掠奪與屠殺達到了極點」。該報於12月12日、13日、19日、20日連續數天刊登「戰爭特派員」克里曼的長篇「紀實報告」:《日本軍大屠殺》及《旅順大屠殺》,稱:「日本為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掀起了軒然大波。而英國的《泰晤士報》與《標准報》跟進報道,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在得悉事件詳情的同時,無不對遠東的暴行感到戰栗、痛心、憤怒」。
㈥ [急]歷史調查報告:建國以來重大時間回顧
http://news3.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994.htm
到這個網站里看~~~~~~~~~你選你要的版,再整理一下就是你要的答案啦權!!~~~~~~~
㈦ 寫一份關於歷史人物的歷史調查報告,如項羽
為什麼人們喜歡項羽呢,我從我自身的角度來解析一下他們對項羽的理解。
在研究《漢書》和《史記》之前,本人一直以為項羽是一個豪氣雲干、為國為民又不乏兒女情長的蓋世英雄的角色。因為出於少年人對於英雄精神的崇拜和盲從,所以我喜歡上了這個垓下之戰英雄氣短,卻戰無不勝的戰勝形象。但當前兩年鄙人有幸拜讀《漢書》和《史記》後,對秦漢年間的歷史了解才推翻以前我對英雄主義的盲目認知與崇拜。項羽?何許人也?下相人也,本名項籍,字羽,或許古代人一直認為讀別人的字是對別人的尊敬,那麼項羽這個詞語出現的程度也遠比項籍出現的多。甚至於劉邦這個小氣的人在項羽死後要降漢的楚人稱其為項籍,不能以「羽」稱之。這是項羽的名字來歷以及流芳百世的原因,在這里且說明一下。
接下來我們論述一下,項羽的性格真如歷史上說的那般英明神武,英雄氣節嗎?讓我們翻開《史記》尋覓那藏在文字中的歷史真相。項羽是怎麼興起的呢?項梁攻陳,攻下了,並殺掉了秦朝丞相李斯的兒子,因此自以為是,放鬆戒備。這時候有一個登場了,他的名字想必悉知《項羽本紀》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叫做宋義,這個人很有些個小聰明,而且他當即作出了一個正確大膽的猜想,他猜想,夜黑風高,秦軍新敗,是否那個名為章邯的人會連夜進攻呢?這時候章邯雖大敗陳勝,打擊了農民起義軍的先頭軍的存在,但是這個人的名頭還不算響亮,軍事才華也沒得到肯定,是故沒有人可以想到他會做一些新奇的軍事行動。而夜晚襲營這個決策又需要很高的魄力的,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夜晚這個時候,是人體力最低的時候,而且身體的五感全部都大大降低,如果一旦對方有所防備,或者料敵先機設下埋伏的話..那麼不光是生命軍力受到威脅,連帶著士氣也定是一蹶不振。
說到這,我們就要說說這個章邯了,章邯是誰?秦末的名將。為什麼說是名將?那是因為當時的秦軍的主要有生力量在兩個地方,而這兩個地方都離都城很遠,正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當時的秦二世慌了,馬上命令章邯統領奴隸軍與起義軍開戰。奴隸軍,看到這個詞,我們難免會想到商末的時候商朝的結局。怎麼個結局?那就是商朝軍力不夠,派遣奴隸軍作為先鋒對抗周武王。可是奴隸們卻臨陣倒戈,讓商朝的軍力打亂,也因此覆滅了一個朝代的存在。所以說,奴隸軍用的好了,就是一支有生力量,卻效果不大,用得不好,那麼就是一支對著自己的長刀。總體上來說,運用奴隸軍作戰就猶如飲鴆止渴,不一定能達到好的效果,卻一定是個隱藏的定時炸彈。但是章邯這個人很厲害,不但靈活的運用了奴隸軍穿插在戰場上,更硬是用這個本就無大殺傷力的軍團爆發出驚天的威力,一出山就把陳勝滅了個體無完膚,門下之將無一人可當其銳。然後轉戰趙地,田單,陳餘,張耳,項梁,一個都成為他戰功的續寫人。甚至有人付出了情感,或者生命的代價。就連對陣韓信這個不可一世的戰術家的時候,在暗度陳倉,攻其不備的情況下仍是苦守了許久方才身亡。這樣一個戰術家在不被重視的情況下,有多可怕?宋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項梁沒有採用,那麼項梁就成了這么一個戰術家的旗下亡魂。
寫到這里,我們就要提一下一個人,什麼人?項梁聽從范增而立的楚懷王的孫子....實則一個放羊娃。而且還是一個不甘於人下,極具野心的放羊娃。這個人的立與不立,在歷史學的角度存在著極大的爭議,王立群先生在寫《項羽》的時候就提到這個楚懷王的孫子,立得不應該。在這個觀點上我還是比較同意他老先生的,此處暫且不提,我們往下面說,我們說到楚懷王的孫子是一個不甘於人下,極具野心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當項梁一死,作為傀儡的楚王心立馬作出政治決策,打壓項氏集團,推崇劉邦,提拔有點個小聰明的宋義。項羽作為項梁政治上的繼承人,他要求與劉邦一起入關,入關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的楚國的集團提出了一個高明的戰略,那就是兵分兩路,一路救趙,一路入關攻秦。
這一戰略的提出與兵書上的「圍魏救趙」有極大程度上的相似性。而且於當時的情況也適合,結果當然也是成功的。項羽想與劉邦入關,這一想法的提出是項羽人生中少有的政治行為之一,他想藉此奪權,擁兵自重。但是楚王的臣下卻也不是蠢人,他們提出了一個安撫秦朝,派遣長者去安撫秦朝的百姓為由而搪塞了項羽。而是派遣了項羽去了救趙的戰場,不僅如此,甚至還奪取了項羽的兵權,讓宋義作為這個戰略的最高長官,而項羽卻是次之。這里我們再次提到了宋義這個人,前面我們說宋義一個美妙的思想見證了失敗,這里我們再次談起宋義,也再次談起他奇妙的思想和低下的行軍作戰的原則。當達到趙國戰場的時候,張耳被圍攻,而陳餘對解救之事有心無力。
這時候項羽提出他的觀點「直接參加戰場,救趙而擊秦。」但是宋義這個人有點奇怪,他做出的決定卻是「等待張耳部隊消耗秦軍的力量,乘其蔽,再行作戰。」這個戰術有點類似與一個戰術,名為「以逸待勞」,而對於這個戰術觀點,後世的學者也因此大展拳腳,辯個你死我活。我們在此也不進行討論,而更多的是傾向於歷史,歷史告訴我的是,宋義的戰術沒有用,而項羽的積極作戰的方式卻取得了全面的成功。無論宋義的戰術是個如何,高明與否,但這個人的品格卻很值得玩味。
宋義派遣自己的兒子去齊地請求支援,當天下著大雨,兵士們又冷又餓,飢寒交迫,而這個時候宋義在做什麼呢?看過史書,原來宋義這個最高指揮官正在正大光明的假公濟私!大設酒宴,為自己的兒子千里送行。好傢伙,真是個冷血無情的指揮官,無數用來行軍作戰的兵士不給予補給,卻中飽私囊給予自己酒囊飯袋兒子大魚大肉。數萬士兵中登時怨言無數,層出不窮。而敏銳的項羽察覺到這一點,並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又為數不多的政治手段。借見宋義之時,將宋義斬於帳前。本就對宋義頗有微詞的士兵們見項羽作出這種事情,個個頓時變得鬥志昂揚。也就是說,項羽這次政治行動,不但給自己爭取到戰爭的主動性,而且讓士兵的士氣從項梁的失敗中開始回升。那麼接下來,就是一場變態到逆天的戰鬥了——「巨鹿之戰」!
如果說項羽的另外兩大戰役的勝利「彭城之戰」和「滎陽會戰」是面對劉邦這個戰術上的白痴而勝之不武的話,那麼這一仗卻是和同時秦末時期偉大的戰術家的一次正面對決,完全沒有任何水分。韓信對陣章邯,也只是雙方軍力在相等位面的情況下勝利,而這一次戰役,卻是以個三萬打四十萬以少勝多的驚天大戰!
無論後世對項羽的評價是說如何的剛愎自用,如何的殘暴無道,甚至於如何的政治白痴,如何的愚鈍晚知,但對於項羽戰術的評價,卻只能用嘆為觀止而形容。這已經不是一場戰斗,而是一副近乎藝術的血腥畫面!楚國的軍士在戰場中絢麗的舞蹈,一道道血痕變成世界上最為優美,高貴的生命結束的句點,軌跡著死亡的印記。殺王離,敗章邯!殺二十萬,坑二十萬,用血腥與暴力書寫對秦王朝最終的宣判。這一戰不僅是推翻了後世學者對戰爭的理解,更是震撼了當時所有坐山觀虎鬥起義軍!直至項羽抵達關中,諸侯個個見他伏地而行,此戰威懾之大,入人心之深,直讓人感慨不已。而後世提及項羽的時候,卻也總與巨鹿之戰難分難離。而我們信仰項羽,推崇備至,也估計著與巨鹿有著莫大的關聯。可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巨大的勝利的後面隱藏不住的是百姓的戰亂之苦和軍士的血流成河....正如一位先人觀阿房宮而長歌當哭所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我們往往只注重了戰爭的絢麗的色彩與功勛的偉大,卻忽視了生命的低吟與哭泣。
㈧ 歷史調查報告 600字 關於習俗的
一、調查報告概述
調查報告是對社會上某一個問題或事件進行專門調查研究之後,將所得的材料和結論加以整理而寫成的書面報告。
(一) 特點
1、內容真實,觀點鮮明。
2、材料性強,夾敘夾議。
3、結構嚴謹,有條不紊。
4、語言簡潔,筆調明快。
(二) 類別
調查報告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1、反映基本情況的調查報告。
2、總結典型經驗的調查報告。
3、介紹新生事物的調查報告。
4、考察歷史事實的調查報告。
5、揭露問題的調查報告。
6、表現其他內容的調查報告。
(三) 作用
二、怎樣進行調查研究
(一) 立場、觀點要正確
搞調查研究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立場、觀點,才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調查研究,認識事物的本來面貌,得出合乎客觀實際的結論。
(二) 調查態度要端正
要想獲得豐富的材料,就要有飽滿的熱情、艱苦深入的作風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三) 調查目的要明確
我們進行調查研究,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掌握實際情況,有助於制定和執行正確的方針政策,樹立先進典型,批判錯誤的傾向,使我們各項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四) 調查方法要講究
為了獲得豐富的材料,還要講究調查的方法。按照工作的步驟來說,應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1、調查前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思想武裝。
(2)選定調查研究題目。
(3)似定調查提綱。
2、調查時靈活運用有效的調查方法。
(1)開會調查。
(2)個別訪問。
(3)現場觀察。
(4)蹲點調查。
(5)閱讀有關書面資料。
3、調查後還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對所得的材料進行整理、分類、核實,發現遺漏疑問的地主,再作調查補充。
二是分析、思考,提示材料的內部聯系,發現事物的本質。
三、調查報告的寫作
(一)精選材料,突出觀點
運用材料說明觀點,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幾種:
1、用典型事例。
2、有對比方法。
3、用精確數字。
(二)從實際出發,安排好結構
調查報告的結構形式,一般根據本文內容和表達的需要來決定,除標題外,通常有開頭、主體和結尾三個部分。
1、開頭。
一般來說,調查報告常常在正文的前面,寫一段不加任何小標題的文字作為開頭,類似消息中的導語。
調查報告的開頭起「提示」全文的作用,必須簡明概括,以幫助讀者正確、深刻地理解全文。
2、主體(正文)
這一部分寫的是調查研究所得的具體情況、做法和經驗。為了眉目清楚,常常列出綱目,用小標題標明,常見的安排有如下幾種:
(1)按事情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來寫。
(2)用對照比較的方法來寫。
(3)根據內容的特點,把問題的幾個方面列舉出來。
3、結尾
這一部分是調查報告的結束語,即全文的結論。
調 查 報 告
調查報告是把調查得來的情況用書面形式向有關領導部門匯報的一種公文。調查報告的種類很多,大致可分為典型經驗的調查、揭露問題的調查、歷史沿革的調查,新情況新事物的調查,以及基本情況的調查等。(如:薪酬調查報告)其中常用的調查報告有兩種:
1.群眾來信的調查報告。是對來信反映的情況或揭露的問題進行核實。包括調查了哪些人,所調查問題的真實情況以及對來信的處理意見。
2.典型的調查報告。包括典型經驗、典型事件的敘述和分析。
調查報告的一般寫法:
標題。直截了當地把調查的問題寫在標題里,如《關於╳╳╳問題的調查報告》。
概況。交代所調查問題的基本情況,點明調查的結論。
調查內容。寫清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及產生的影響、後果。可以按時間順序寫,也可以按問題性質從不同側面來寫。
結論。對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性意見。
最後寫調查人姓名及整理調查報告的時間。
寫調查報告應注意。要深人群眾,深人實際從各方面了解有關情況,包括直接的、間接的、正面的、反面的。要盡可能掌握大量的事實材料。要對掌握的材料作認真的分析研究,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要如實反映調查情況,要具體,不要空洞。要簡明,不要繁瑣。要有點有面,要有觀點,還要有說明觀點的典型材料,不要籠統浮泛,不要以偏概全。要有敘有議,不要羅列現象,也不要空泛議論。要注意觀點和材料的統一。要善於運用一些統計數字,還要善於運用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
㈨ 有關於歷史文化的調查報告怎麼寫
(一)歷史村鎮的文化價值和搶救歷史村鎮的重大意義一個村落、一個集鎮的形成,需要幾百年的時間,而特有的歷史環境以及村鎮文化則需要更長時期的歷史積淀才能形成。長沙地區各種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傳統建築與古道、古村、池塘、山崗、寺廟、溪流、小橋以及寬敞的曬谷坪等等相映成趣,構成了長沙村鎮所特有的自然景觀。加上蘊含在這些有形物質背後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固有觀念,使長沙先民血緣團體上得到凝聚,精神上得到陶冶,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這種日益缺乏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成為今日長沙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要素。長沙歷史村鎮自然和人文的背景,或與社會的、經濟的、文化的因素緊密結合,或與村落區域在空間上相互融合,並給予靜態和動態的影響,從而形成自然與歷史融為一體的環境,其價值是無法用確切的語言和數量來表示和衡量的。隨著日月的推移,這種文化意義上的價值將會越來越大。文脈是歷史的延續。許多歷史文化遺存散布於廣大的鄉村和集鎮,它是我國深厚歷史文化的寶藏,是社會文明的源頭。在農村小城鎮建設時,應當充分挖掘這些寶藏,讓它們流傳下去,發揚光大。國際社會對村鎮歷史文脈的保護越來越予以關注,因為任何一個村鎮的歷史,都是人類史的一部分,都是全社會和全人類的精神財富。在進行小城鎮建設的時候,我們只有保護和延續這些文脈的責任,而沒有破壞和中斷它們的權利。文脈由多方面組成:傳統和具有特色的建築,街區、村落的格局,見證過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場所和其它物體,甚至古樹、奇石以及各種具有鮮明特色的風土人情等都是歷史文脈的載體,即使已經是斷牆殘垣,,不夠完整,仍然可以通過合理的手段,讓它們化腐朽為神奇,發出誘人的光輝。無數教訓證明,由於人們不珍惜,許多有價值的文化傳統已經中斷或正在消亡。在建設農村小城鎮時,應當盡可能地把這些曾經存在過的歷史發掘出來,用各種方式把它延續下去,以彌補前人的過錯或缺憾。而它們的留存不僅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而且有重要的現實的社會及經濟價值。一是為現代城鎮建設提供傳統文化基礎和規劃建設的寶貴經驗;二是為向人民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民族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最好的實物標本和歷史教材;三是為發展現代旅遊事業提供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二)歷史文化村鎮歷史風貌的保護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關鍵是歷史風貌的保護。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歷史風貌保護理論不斷深化,其保護內容寫進了國際歷史保護憲章。196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徵的建議》指出,風貌保護是:「保存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修復無論是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文化或藝術價值,或構成典型自然環境的自然、鄉村及城市景觀和遺址的任何部分。」而ICOMOS(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1987年發布的《保護歷史城鎮和城區憲章》則指出了歷史街區和地段風貌保護的內容:「(一)用地段和街道說明的城市的形制;(二)建築物與綠地和空地的關系;(三)用規模、大小、風格、差築、材料、色彩以及裝飾說明的建築物的外貌,包括內部和外部的;(四)該城鎮和城區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五)長期以來該城鎮和城區所獲得的各種作用。」並指出:「任何危及上述特徵的威脅,都將損害歷史城鎮和城區的真實性。」歷史風貌保護的對象是有特徵的組群景觀,其中不一定要有特別重要的文物或古跡,但作為一個整體,這種景觀的形體、形象已成為某個地點、區域,或某種文化的標志;歷史風貌保護的目標則是基於對文獻和遺存實物的研究來反映歷史場景,以獲得地方文化上的認同感。規劃中的個體不一定都是過去的物質真實,而是採取「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異地搬遷」等方式創造出來的為環境氣氛服務的景觀。由於風貌保護手段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以及許多人對「風貌」的簡單化理解,許多為保存「多樣性」和「獨特性」而進行的風貌保護,單純在「仿古」上做文章,反而導致「多樣性」和「獨特性」的喪失。歷史風貌保護的精髓在於: 1.保持文化的延續性保持文化的延續性,首先要從文化地理的視野中觀察村鎮的來龍去脈,把握並延續村鎮所根植的文化。古代的匠師們沒有受過任何關於「保持文脈」、「風貌協調」的說教,可是他們的作品都在豐富之中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哲理,這是受同一種文化熏陶而自然產生的結果。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和建設要綜合「原存」、「修繕」、「重建」和「新建」,而且「以舊襯新」,新舊結合,使中國磚木結構建築群與其它傳統景觀風貌達到和諧統一。2.保持場所特徵的延續性保護場所特徵的延續性,意味著風貌保護中應當盡可能保留場所的標志性特徵。這種標志性特徵可以是形象上的,如朗梨鎮陶公廟的山門、戲樓、主殿等景觀中特徵最鮮明的部分,即通常所謂的「地標」。地標通常是占據空間中重要位置或能與背景形成對比的景物,它是人們確認場所的重要參照,風貌保護中保留標志物已是一種共識:諸如風水塔、村口的大樹、城鎮的門樓之類都是村鎮景觀海產中的首選之物。場所的特徵也可以是整體形態上的,特定的標志性空間和形式對於識別特定的場所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銅官鎮民居的特徵三廠鎮建築材料特有的陶磚陶瓦及其造型。場所的特徵也可以是文化上的,如靖港的老街、溈山的密印寺、文家市的里仁學校等。但是這種文化上的特徵同樣是需要空間和形態去表達的。如密印寺山門和大殿之間的庭院,作為溈山鎮景區一個特別的休息場所,給人的感覺是獨特的、印象深刻的。人們在這里休息會聽到典雅古樸的佛教音樂,看到作法的僧人們魚貫走入一個側院,殿前香爐中青煙裊裊升起,古樹、大殿、山門、廊院形成相對閉合的廣場空間,充滿了歷史的神秘感和感染力。3.保持生活的延續性風貌保護的目的就是維系和加強居民之間以及與他們生活的村鎮環境的情感紐帶。日本學者早川和南認為「保存、保護歷史環境就是保存、保護從古至今的人的關系。」歷史村鎮風貌保護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保護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包括傳統院落中的淳樸民風、民間風俗、民間節日、傳統文化藝術、傳統工藝、歷史地名等等。我們並不是作為原封不動的保護主義者來完成這個項目的,而是要營造一個有創造力、有活力、善於應變的環境。任何歷史環境中的活動都會隨時間而有所變化。我們所強調的延續生活,是希望歷史環境不成為死文物,而是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人居環境發展下去。(三)精心塑造各具特色的歷史文化村鎮形象在推進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過程中,必須增強社會尤其是各級領導的文化意識和文物保護意識,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精心塑造符合自然和歷史環境、具有地方特色、體現時代特徵的村鎮形象。1.准確定位歷史村鎮類型歷史村鎮必須有自己的風格和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生命力。要根據城鎮的地域特色、歷史傳統、資源條件、現代城鎮功能以及在城鎮群中所處的地位,確定城鎮的形象基調。如文家市是瀏陽市東南部的中心集鎮,在商貿、煤炭、食品、花炮等輕工業以及旅遊服務業等方面雖有一定實力,但是這些產業在全國均沒有明顯的特色和比較優勢,相反,其作為中國革命重大轉折點的「秋收起義」在全國幾乎婦孺皆知。可見,文家市塑造城鎮形象首先應立足於革命文化,定位於「革命老區名鎮」。而大圍山鎮境內有著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是高品位風景名勝聚集的地區,其城鎮性質應定位於生態旅遊城鎮。2.科學編制歷史村鎮規劃村鎮形象的塑造涉及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歷史等諸多因素,必須規劃先行。在制訂形象總體規劃過程中,要有全局觀念,總攬歷史、文化、村鎮格局等因素,做好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綜合評價;堅持以功能調整為主,在強化管理功能、服務功能、集散功能的同時,突出文化功能;在抓好村鎮供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完善優化文化基礎設施;把保護村鎮自然生態環境作為形象設計的基本點,最大限度地保護水系和山系,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力求做到建設的總量有控制,給後人保留開拓的餘地。維護城鎮歷史文化的連續性,一定要精心設計,精心塑造.突出地方建築和環境特色。3.繼承和提升村鎮的歷史文化特色特色文化是村鎮發展的靈魂和精髓。每一座村鎮的發展都面臨著對歷史傳統、風格和地方特色的繼承和發展,都面臨著如何將歷史民族文化和具有時代特徵的現代風格相結合的問題,都不能割斷歷史和文化。對朗梨、靖港、銅官這樣的歷史文化城鎮進行規劃和建設,就要保護文化古跡和歷史地段,保護和延續古城的格局和風貌特色。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保護歷史文化村鎮特色,不僅僅是保護幾處古跡文物、幾棟建築、一段城牆,更重要的是要保留歷史特色的現狀格局和整體風貌,要保留成片的重點歷史街區和歷史村落。這些街區或村落以建築群為整體環境風貌展現著村鎮的歷史特色。印證著歷史脈絡。它們是村鎮記憶「檔案」,是村鎮歷史的瑰寶。是村鎮保護建設的重中之重。4.構建適應村鎮居民文化需要的公共設施網路當前,村鎮建設中忽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傾向十分明顯,圖書室、文化館、體育場等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於村鎮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村鎮居民的文化需求,遠不能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在村鎮規劃和建設中,必須把村鎮公共文化設施納入重要內容,切實做到公共文化設施與歷史建築的協調統一。長沙地方風情濃郁,民間節日眾多,如龍舟節、花炮節、廟會等,在村鎮規劃建設中,要充分考慮民俗文化的繼承發展和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發展,重視表演場所等必備的硬體設施、民間文化主題公園、民俗文化生態博物館所等項目的建設。5.切實保證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和建設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要切實提高歷史村鎮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並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籌資渠道主要有政府、社會、外資3個途徑。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更多的是依靠後兩個途徑。6.加強地面文物保護,落實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措施這次調查除推薦了7處村鎮為候選歷史文化村鎮外,還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94處,其中,古文化遺址45處,古墓葬和名人墓132處,古建築(含古橋、古道、古井等)7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20處,其他26處。各縣(市)及各區要按照《文物法》的規定:「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並公布」。要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領導和群眾對歷史村鎮及其地面文物的保護意識,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對所轄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造冊登記,在報刊上予以正式公布,並公布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市級主管部門匯總市區、各縣資料基礎上擇定36處申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擇價值更高者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組織申報歷史文化村鎮的工作將同步進行。文物保護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必須建立制度保障機制,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定》,各縣、區文物主管部門與下可移動文物使用、管理單位、個人簽訂保護責任書,將保護職責落實到組、到人。各縣(市)對擬定申報的歷史文化村鎮首先要保持原貌,停止大拆大建,然後制定保護規劃。規劃包括對區域內歷史風貌和各文物點的保護措施,及對村民房屋改造,新建房屋的建設風格,街道環境規劃等,逐步達到文化名鎮的要求。無論申報成功與否,這些村鎮的歷史風貌都要得到合理的保護。同時配合旅遊、園林等部門做好文物旅遊線路的規劃,形成點、線、面的有機結合,實現人文資源合理利用,為發展地方經濟增加新的增長點,為歷史文化名城建設增輝添色。
㈩ 近代史社會調查報告
你自己再修改一下就可以了
更加完整與客觀: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發展走向——21世紀中國近代史
縱觀中國歷史學的發展進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的發展進步,與此前相比已屬相當迅速。而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進展,在整個歷史學科中又是非常突出的。雖然如此,近代史學界不少學者仍多有不滿足之處,希望近代史研究在今後發展更快,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至於如何促進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發展,學者們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自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很好的見解.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淺見。
1..在諸多研究領域熱烈爭論的「繁榮」局面難以再現,建構完整與客觀的中國近代史應該成為基本總體目標。
在剛剛過去數年的世紀交替之際,史學界不少學者曾經從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領域,總結反思上個世紀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成績與不足,探尋和展望新世紀歷史學的發展新趨向。提出了許多值:得重視的學術見解。《歷史研究》作為中國最有影響的專業史學雜志,曾發表過多篇對各種專題百餘年研究的發展進行回顧與展望的評述文章.與此同時,另外一些歷史學專業學術刊物也有意識地組織和發表這方面的文章,常常集中刊發一組相關論文,以期引起海內外史學界關注。以此為主題的規模大小不一的學術研討會,同樣召開過多次。應該說這一工作是頗有意義的,但其對中國歷史學在新世紀發展的作用與影響尚需較長時間才能加以判斷。
在此前後,還常常聽到一些史學刊物的編輯們感嘆於80年代中國近代史學界在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許多領域近乎於轟轟烈烈的討論,無論是在學術刊物上登載的論文,還是在相關學術研討會的討論中,一些完全對立的觀點甚至有過相當激烈但又十分友好的學術爭論,呈現出十分熱烈的史學繁榮場面。當時,大多數史學雜志的來稿數量都比較可觀,當時的編輯們也不愁稿源不足。而進入90年代以後,史學研究則似乎顯得相對沉寂,甚至到處出現「史學危機」的感慨。不少史學雜志的編輯感到稿源不足,特別是比較滿意的高質量論文較少,顯得十分沉悶,因而希望研究者能夠尋找到新的爭論點,相互進行討論和爭鳴,使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再次出現新的「繁榮」景象①。
新時期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在原有基礎上應該如何發展?實際上也是近代史學界普遍關注的話題。許多學者在理論、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頗具參考價值。拙意以為,要想再現80年代那種在中國近代史許多領域出現熱烈爭論的景觀是不太可能的,因為那種情況是中國近代史研究在「文革」之後的特殊年代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而類似的特殊年代恐怕在今後不可能再出現了②。此外,筆者還認為,無論提出何種理論與方法,也無論在其他各個方面做出何種具體努力,走向更加完整與客觀的中國近代史,應該是2l世紀中國近代史研究發展的一個長期的基本總體目標,甚至也可以說是整個中國歷史學的發展趨勢。
————————————
① 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中國近代史學科在內的史學界,在學術評論和批評方面應該說較諸80年代有了較大的發展,尤其是從學風方面對一些研究成果的批評已是相當尖銳。這一方面表明學者之間不再只是對相互的成果進行頌揚,也敢於進行較為激烈的批評,史學界的學術評價機制有了較大的改進;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史學界出現了不正常的學風,粗製濫造甚至抄襲剽竊的所謂研究成果不斷問世。另外,有些批評與反批評後來演變成了相互之間的人身攻擊,而不是正常的學術討論,這也無益於史學研究的發展。
② 這里並不是說中國近代史學界今後不可能在對一些具體問題的研究中出現學術討論和爭鳴,而是說明不可能像80年代那樣在如此之多的重要領域有眾多學者參與的爭論。事實上,在學術研究中出現爭鳴是長期存在的現象,也是史學研究得以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
經過幾代學者的艱辛努力,中國近代史研究發展到現在可謂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有個別學者對以往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甚至包括改革開放之後的近20年)持一種全盤否定的態度,未免過於偏激。然而也應該承認,迄至目前我們還很難說已經建構了一個完整和客觀的中國近代史,甚至可以說離這一目標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
何謂完整與客觀的中國近代史?對此問題要予以全面的詳細回答需要從多方面進行闡述,但考其最基本的要義,可作以下概括:所謂完整的中國近代史,無非是通過對近代中國方方面面的問題,包括許多過去認為無關大局的小問題(實際上也未免就是小問題)都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而不是忽略或是放棄對某些問題的探討;而所謂客觀的中國近代史,則是研究者要重視採取客觀公正的態度,盡量避免各種主觀意識或是其他因素的影響,對各種歷史人物、事件和社會現象給予客觀的論述,從而展示出一個真正完整和客觀的中國近代史。從另一角度而言,完整與客觀的中國近代史也可謂對整個中國近代歷史進行全景式和全方位的研究,既關注宏觀的、綜合的、長時段的考察,也重視微觀的、具體的、實證的分析,真正展示出近代史多面向、多維度的客觀真實。①
過去,由於受各個方面種種原因的影響,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關注更多的是所謂正面主流人物與事件,很多領域的問題或者是不在研究視野之內,或者只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由此留下了不少歷史空白,這當然稱不上是完整的中國近代史。即使是對那些普遍受到重視而研究較多的問題,也因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研究者並不是以客觀的研究態度得出合乎歷史原貌的客觀結論。近10餘年來,隨著社會史、心態史等歷史學分支學科的復甦與興起,以及多種研究理論與方法的運用,這種狀況與過去相比已有所改善,但也遠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可以說,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空白點和不甚客觀的評價及結論至今仍然較為明顯,需要近代史研究者繼續進行艱苦的努力。
2.努力發掘新史料是促使中國近代史研究走向完整與客觀的前提條件。
歷史學不同於其他許多人文社會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史料對於歷史研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沒有充足的史料,對於史學研究者而言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雖然已是老調重彈,但在今日仍然有置於史學研究的首位加以強調的必要.因為史料挖掘的不深入和不細致,在現今依然是導致近代史研究不完整和不客觀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於當今職稱評定、學術管理制度以及科研工作量的年年考評等多方面的弊端,助長了學風浮躁的短期行為,使得研究者往往追求盡快出成果,不願意花費較長時間去挖掘史料。特別令人擔憂的是,老一輩史學研究者那種「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優良嚴謹學風,在新時期不僅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揚光大,甚至相反還被某些人譏諷為一種迂腐的行為。如果這種現象持續蔓延和發展,對於近代史研究來說無疑將產生十分嚴重的後果,尤其是對新一代青年研究者的成長相當不利。這也正是筆者仍然呼籲重視史料挖掘的原因所在。
從正面的經驗看,新史料的挖掘也是促使近代史研究走向完整與客觀的前提條件。
首先,中國近代史許多新研究領域的開拓與研究空白點的填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於新史料的挖掘,特別是系統的檔案文獻的發掘,常常能夠推動相關新領域研究的興盛,從而逐漸彌補近代史研究不完整的缺陷。例如商會這一重要的新式商人社團,自清末產生後即在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社會團體,多年來卻一直沒有引起近代史研究者的重視,直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都幾乎沒有什麼研究成果問世,這稱得上是近代史研究發展不完整的一個非常突出的具體反映。事實上,天津、蘇州等地的檔案館一直完整地保存了所在商會從清末至1949年的大量檔案,如果加以整理、出版和利用,即完全有條件對商會開展深入研究。但是,由於很少有研究者去檔案館發掘和利用這些檔案,商會研究也就一直成為近代史研究的一個空白點。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章開沅等著名學者四處大力呼籲整理出版商會檔案,加強對商會的研究,並組織研究人員參與其事,天津、上海、北京等地也有學者開始重視商會檔案的發掘。幾年後,隨著天津、蘇州商會檔案的陸續出版,一批論文和專著相繼問世,商會研究很快即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受到海內外近代史學界關注的一個新領域,也使我們能夠切實了解近代中國工商業者組織形態的發展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與影響。不僅如此,商會檔案的發掘還帶動了除商會之外的其他新式商人社團的研究,包括商團(商人的新型准軍事組織)、商辦地方自治社團、商辦教育社團、商辦消防社團等,甚至還包括清末的農會也都開始有研究論文發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國內學者研究近代中國紳商的成果,同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商會檔案的發掘。通過商會研究的不斷深入,一部分學者又藉此進一步考察近代中國國家與社會的各自發展變化與新型互動關系,探討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等新課題,也取得了值得重視的成果。僅僅這一事例就足以告訴我們,新史料的發掘對於改善中國近代史研究不完整的缺陷具有多麼重要的影響。
其次,新史料的挖掘也是使中國近代史研究走向更加客觀的重要條件。以往的近代史研究中之所以存在一些不盡客觀的結論,除了理論和方法方面的缺陷之外,史料挖掘不充分應該說也是原因之一。即使是史學界研究已久、成果頗多的一些重要問題,同樣存在著類似需要改進的情況。例如對鴉片戰爭的研究,從老一輩學者開始即進行了探討,後來又有不少學者曾專心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不能說不豐盛。但這並不意味著對鴉片戰爭的研究已達到了完全客觀的程度.如果在各方面相關史料的挖掘上花較長時間下一番苦功夫,仍可發現已往研究中與史實不相符的一些結淪,並加以糾正。茅海建在1995年出版的專著《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的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店),曾引起海內外許多近代史學者的普遍重視與好評。該著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作者在多年的扎實研究過程中,沉下心來在史料方面盡可能進行了新的發掘,從而能夠利用這些新史料對有關鴉片戰爭的一些似是而非的傳統結論予以糾正,使近代史學界對鴉片戰爭的研究在原有基礎上走向更加客觀。林啟彥與朱益宜二入主編的2003年出版的《鴉片戰爭的再認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一書,也是通過發掘新史料,對鴉片戰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再探討。該書實際是多名學者撰寫的一部論文匯集,其中由王爾敏撰寫的第一章《鴉片戰爭前廣州口岸對外洋的商貿形制》,進一步論證了清代自乾隆以後的對外通商並非「一口貿易」,而是許多港口對外開放,所謂「閉關自守」的結論是對史料的誤解。林啟彥、林錦源合寫的第五章《論中英兩國政府處理林維喜事件的手法與態度》,也是利用當時的大量奏稿、信函及日記,並對中外相關檔案文獻進行細致的考訂,說明過往有關林維喜事件的指述,頗多誤導和失實的情況。
————————————————
① 有學者曾提出「走向『總體史』的新史學」這一見解,認為「無論中西,現代史學潮流都是以『總體史』為指歸,『總體史』範式也就是目前我們所能預見到新史學的根本範式。」見馬敏《商會史研究與新史學的範式轉換》,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其所論之「總體史」雖然是側重從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領域而言,但在某種意義上與本文所強調的「完整與客觀」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發展走向有許多相通之處。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另一個較早就受到普遍重視,而且成果也甚多的課題。但是,近代史學界對戊戌變法的研究同樣存在相似的情況。一般人往往認為戊戌變法是研究太多太久的老課題,難以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再取得新的進展。其實只需要在史料挖掘方面真正肯下死功夫,即有可能獲得某些突破,包括糾正過去一些不客觀的結論。例如茅海建在出版上述有關鴉片戰爭的專著之後,又耗費多年時間潛心研讀和考析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有關戊戌變法的大量檔案文獻,在坐了數年的冷板凳之後,就戊戌政變的時間、過程與原委等問題,撰寫了長達14萬字的長篇論文,已接連在2002年第4期和第5期的《近代史研究》雜志發表其中的兩個部分。該文糾正了不少以往的不實之論,也對一些相關問題進行了補證和修正,受到近代史學界好評。
這些事例都說明,要使中國近代史研究更加接近於完整和客觀,必須在史料挖掘方面做出艱苦的努力。然而,像茅海建這樣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學者卻並不是很普遍。現在,絕大多數高等學校都是實施以考核教師每年教學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的多少作為發放津貼的制度,包括國家和教育部社科研究項目一般也規定承擔者三年之內必須結項,並且還要有所謂階段性研究成果應付中期檢查。這種制度在相當程度上使得史學研究者不可能在幾年內精心致力於史料的挖掘而不出成果,也不是鼓勵研究者出學術精品,而是在客觀結果上助長了短期研究行為和學風的浮躁。
3.進一步拓寬研究視野,改進研究方法,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是促使中國近代史研究更加完整與客觀的必要手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過去主要以三次革命高潮、五大政治事件為主線的單一研究模式,不僅中國近代社會史、中國近代城市史和中國早期現代化(近代化)研究日益興盛,而且在中國近代經濟史、政治史、思想文化史、教育史、法律史等方面開拓了不少新的研究領域,也填補了許多研究空白,這是近20餘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較大進展的具體表現。①
但是,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拓寬視野,將現有的近代史研究成果置於廣闊而豐富的近代中國社會進行觀察對照,又會發現即使是這些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也遠未達到涉及近代中國社會各個領域的程度,仍有許多重要問題沒有納入我們的研究視野而繼續成為空白。例如近代社會史研究近些年日益受到眾多學者的重視,也取得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但同時又還有不少問題尚未論及。仍以作者較為熟悉的近代社團為例,自清末民初之後,隨著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遷。除了商會之外還先後誕生了其他為數眾多的新型社會團體,包括經濟、文化、教育、學術、慈善、公益、風俗、自治、法律及諸多行業的同業公會等各類民間社團。這些社團在各自領域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理應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重點考察對象。然而迄今為止史學界的研究卻主要只是側重於商會,對清末學生及知識界社團的研究僅有桑兵的《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及活動》(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一書出版,台灣學者呂芳上的《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從學生運動的角度論及1919年至1929年的學生團體;對近代政治社團的研究現也只有台灣學者張玉法的《清季的立憲團體》(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和《清季的革命團體》(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二書問世,對近代眾多同業公會的研究則剛剛開始起步,而對其他眾多各類社團的研究卻仍然付諸闕如,這顯然是研究視野不夠寬廣所致。以上只是就近代社團研究的情況舉例說明,中國近代史研究要走向完整必須有賴於研究視野的進一步拓寬。實際上,類似的情況絕不僅僅在近代社團研究領域中存在,其他許多研究領域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同的現象。
這里還想稍費筆墨,附帶談談涉及中國近代史研究後備隊伍亦即研究生的培養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也直接關繫到今後中國近代史研究能否走向完整與客觀的發展,應該引起近代史學界的重視。近年來,中國高校包括歷史學科在內的博士點和碩士點增加不少。平心而論,有些博士點的師資力量及研究條件並不令人滿意。加上研究生的招生又連年擴招,博士生和碩士生越來越多。一些近代史學者常常私下議論,在中國近代史研究起點甚高的情況下,現在研究生數量劇增,已呈批量生產之勢,如何確定學位論文選題並保證其學術水準,不僅對研究生而且對指導教師也是一個難題,由此導致學位論文的水平出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這對近代史年青研究隊伍的成長頗為不利,也直接影響到今後近代史研究的發展。如果再不拓寬視野,今後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將更加困難,然而一旦將研究視野放寬,就會發現新的研究課題比比皆是.實際上,目前的狀況是,一方面研究生和指導教師為確定學位論文的選題而犯難,另一方面則是許多研究空白尚待填補,並非是近代史研究已發展到無題可選的程度,而是我們的研究視野仍較為狹窄。
——————————————
① 詳請參閱拙文《在開拓創新中發展——近20年來中國近代史新領域、新課題研究述評》,載《史學月刊》1998年第6期。
在擴大研究視野方面,國內近代史學界值得參考借鑒國外研究中國近代史學者的研究視野與方法。不少中國學者沒有注意的一些研究課題,往往是國外學者率先開展研究,並先期取得相關的研究成果。例如前述商會研究,即是日本學者先於中國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最早發表了幾篇論述清末商會的專題論文①。美國的一些學者,在研究中國近代史時也有比較寬闊的視野,其研究成果在海內外普遍受到關注,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發展和深入也不無啟迪意義。例如羅威廉對晚清漢口商業發展、商人組織演變以及公共領域的考察,黃宗智對近代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的探討以及對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一些規范性認識的質疑,都曾引起國內外近代史研究者的重視和討論。近年來,彭慕蘭對明清以降中國江南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發展模式的研究,以及與黃宗智就有關問題進行的學術爭論,也相當引入矚目和發人深思。雖然中國學者應該注重自己具有本土特色的研究路徑和方法,不能盲目跟在西方學者的後面走,但同時也要善於借鑒外國學者有益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不斷擴大我們的研究視野。
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各方面史料進行客觀詳實的分析考訂之後得出中肯的結論,是中國近代史研究走向客觀與公正的另一重要因素。過去由於受「左傾」思潮的影響,對近代史上的所謂正面人物和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往往是溢美拔高,對反面人物及其從事的活動則常常是苛責貶低,這顯然不是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例如對辛亥革命前的清政府及其從事的「新政」改革,當年的革命黨人出於動員廣大愛國志士起來革命以推翻清王朝的目的,盡其所能全力揭露批判清朝的反動與腐朽,我們當然不能要求當年的革命黨人對清政府及其從事的「新政」予以客觀的評價。但是,作為現今的歷史研究者在看待清政府及其改革時,卻不能簡單沿用「洋人的朝廷」這種當年革命黨人的結論,未做細致的實證研究和專題考察,即將「新政」斥為假改革,視之為清朝統治者「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賣國之舉,全盤予以否定。眾所周知,研究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中國近代史,不能不同時涉及國民黨與共產黨這兩大政黨。而在過去的中共黨史和國民黨史的研究中,應該說無論是大陸學者還是台灣學者,由於受意識形態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客觀的現象。大陸學者的研究是以共產黨為主線,即使是考察共產黨十分弱小而依靠國民黨發展的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也都是強調共產黨的作用,對國民黨的影響與作用較少論及,而以批評居多;與此完全相反,台灣學者的研究則是以國民黨為主軸,充分肯定國民黨的歷史作用,對共產黨的積極作用極少提及,在論述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糾紛時,基本上也都是站在國民黨一邊批評和指責共產黨。顯而易見,黨派意識長期有意無意地貫穿於海峽兩岸學者研究中國近代史的過程之中,而要想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自然會因此受到束縛。記得數年前一位中國大陸學者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進行有關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講後回答提問時,曾說明其研究考察相關問題所持的研究態度,是力圖超越黨派歧見,純以學者的眼光盡量做出客觀的分析與評論.毋庸諱言,能夠公開表示要超越黨派意識的束縛,對近代國共兩黨的歷史以及兩黨之間的關系進行客觀的考察研究,在目前的形勢下應該說還是需要相當勇氣的,而在研究過程和成果中真正體現這種意境者更屬少見。需要強調的是,營造一個寬松自由的學術環境,盡量使學者能夠不受包括政治在內的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專心從事研究工作,也是保證中國近代史研究走向客觀公正的重要條件。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改革開放之後,上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不客觀和不全面的情況已有明顯改變,不少學者對清末「新政」改革的研究已逐漸趨於理性和客觀,取得了許多與以往傳統結論所不同的新成果。另外,近年來大陸學者對近代國民黨的歷史以及國共兩黨關系史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細致,並陸續有學術水準頗高且比較客觀公正的成果發表,這是中國近代史研究朝著完整與客觀方向發展的一種可喜現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在改變過去某些不客觀的偏頗現象時,卻同時又出現了另一種非客觀的趨向。其主要表現即是一反過去對正面人物和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溢美拔高以及對反面人物及其從事的活動苛責貶低,轉變成為著重批評和否定正面歷史人物,對過去認定的反面歷史人物則多予以頌揚,對人民群眾的反帝反封建:匡動乃至辛亥革命的積極作用也都予以否定。這里並不是說對正面人物和革命運動不能批評,對反面人物也不能有所肯定,如果論據充分,言之在理,應該說也是為扭轉以往近代史研究中不客觀和不科學的狀況而作出的貢獻②。然而,這樣的研究成果雖說也有一些,但相比較而言卻並不多見。有許多所謂新成果得出的新結論,實際上在史料挖掘和史實考證等方面並沒有提出真正能夠令人信服的論據,有些甚至脫離近代中國的客觀社會情境,只是根據作者自己的主觀判斷,想當然地推論出某種新結論,這就難免使人感到有故意標新立異之嫌。類似的現象目前雖然並沒有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主流,但卻值得引起警覺。如果不加註意,則有可能使中國近代史研究從過去在某些方面不客觀的狀況又演變成為一種新的不客觀趨向。因為盡管國人在歷史上即有不偏不倚崇尚中庸之道的傳統,後世之人也常言看待人物和事物應該一分為二,但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引發嚴重後果的事例卻又屢見不鮮。不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努力克服這種片面和偏頗的趨向,中國近代史研究就很難順利地向完整和客觀的方向發展。
—————————————————
① 曾田三郎:《商會的成立》,(日)《歷史學研究》》422號,1975年;倉橋正直:《營口的公議會》,《歷史學研究》481號;《清末商會與中國資產階級》,(日)《歷史學研究》別冊號,1976年。
② 其實將近代中國紛繁復雜、新舊雜陳這種轉型過渡時期的歷史人物以所謂「正面」和「反面」,或者是以「維新」和「守舊」來進行定性,本身即是一種簡單而不科學的研究方法。因為「正」和「反」、「新」與「舊」都是相對的,而且並非十分清晰的截然兩分,常常在一個人身上是正與反和新與舊均兼而有之。這里為行文之便仍暫且沿用之。
最後應該指出,建構全面與客觀的中國近代史,並不是幾年或幾十年內即可達到的目標,而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一個長期的目標。歷史學研究者的理想境界當然是要爭取做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但同時也要遵循最基本的操守和原則,首先是盡最大的努力將豐富多彩的歷史完整而真實地展現出來,而不是僅僅向人們描述一個片面的不客觀的歷史。筆者雖然忝為中國近代史研究者已多年,而且也有一些論著問世,甚至其中有的還受到海內外同行的關注,但自感理論分析的素養與綜合概括的能力之不足,不敢對中國近代史研究如何發展之類的宏觀問題發表看法。所以,在世紀之交史學界同仁紛紛就新世紀中國歷史學走向發表高見時,筆者主要只是從中學習,基本上沒有寫過類似的文字。現在之所以寫這篇短文,一是由於雜志編輯約稿,二是在閱讀相關的文章後覺得還有點自己的話可講。當然,這些話絕不是什麼對相關問題的總結與結論,而純屬個人並不成熟的一孔之見,有些恐怕還是老調,但也有重彈之必要,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寫出來供同行專家學者參考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