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科普歷史知識

科普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11 19:58:45

⑴ 科普小知識資料有哪些

科普小抄知識按研究對象不同襲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1、自然科學是關於自然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研究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等。

2、社會科學是關於社會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力求揭示社會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經濟學、政治學、軍事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等。

3、人文科學是關於人類文化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力求揭示社會文化領域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等等。

⑵ 有哪些科普知識

1、為什麼兔子不用喝水?(因為兔子的主食青菜里有大量水份,足夠身體的需要了,如果腸里的水一多,就會患腸胃炎。但兔子體內缺水時,也是可以喝水的)

2、什麼是流星?(指太空很小的固體或塵埃闖入地球大氣層所產生的光跡)

3、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天文學家是誰?(張衡)

4、電池的發明人是誰?(伏特)

5、第1個到達月球的兩個宇航員是誰?(阿姆斯特郎和奧爾德林)

6、泰山在哪個省哪個市?(山東泰山市)

7、世界上最寶貴的五大寶石叫什麼?(貓眼石、祖母綠、金剛寶石、藍寶石、紅寶石)

8、魚類的祖先叫什麼?(文昌魚)

9、世界上最毒的蜘蛛叫什麼?(狼蜘)

10、法國的首都是什麼?(巴黎)

11、英國的首都是什麼?答案:倫敦。

12、我國的四大海產是哪四樣?答案: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

13、最大的哺乳動物是什麼?答案:藍鯨。

14、最大的兩棲動物是什麼?答案:娃娃魚。

15、兩棲動物的祖先是哪種動物?答案:魚。

16、最早的農作物是什麼?答案:小麥。

17、甩掉中國貧油帽子的人是誰?答案:李四光。

18、誰發明了麻醉術?答案:華佗。

19、橡皮是誰發明的?答案:愛迪生。

20、是誰發明了導彈?答案:錢學森。

21、海龜的壽命有多少?答案:300歲。

22、中國是世界上產虎最多的國家,那麼什麼最為名貴?答案東北虎。

23、什麼動物是人最早馴養的?答案:雞。

24、最高的哺乳動物是什麼?答案:長頸鹿。

25、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綠色植物是什麼?答案:藍藻。

26、代表著和平的植物是什麼?答案:橄欖枝。

27、UFO是什麼標志?答案:飛碟。

28、不給仙人掌澆水,最多能活幾年?答案:6年。

29、山茶是什麼血型?答案:O型。

30、我國雜交水稻之父是是誰?答案:袁隆平。

31、飛機是誰發明的?答案:萊特兄弟。

32、全球的四大害是哪四種?答案:老鼠、蚊子、蒼蠅、臭蟲。

33、為中國奪得第1枚國際金牌?答案:吳傳玉。

34、第一個預報彗星的是誰?答案:哈雷。

35、漢民族的共同語是什麼?答案:普通話。

36、被稱為捕蟲神刀手的是什麼動物?答案:螳螂。

37、中國是何時參加奧運會的?答案:1924年。

38、最長的馬拉松賽跑用了多少時間?答案:54年。

39、乒乓球是中國人引為驕傲的「國球」嗎?答案:是的。

40、冰淇淋是哪國發明的?答案:中國。

41、世界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是誰?答案:居里夫人。

⑶ 我要一篇分為歷史和地理的科普知識,快!跪求.明天一定要出來

http://wenku..com/view/841b4a60ddccda38376baf3c.html 地理
歷史:一、中國歷史朝代
夏後殷商西東周,春秋戰國秦皇收,西漢東漢魏蜀吳,西晉東晉兼五胡。
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後稱雄。宋齊梁陳是南朝,北魏齊周稱北朝。
北周滅齊傳於隋,隋又滅陳再統一。隋滅唐興稱富強,五代十國各稱王。
契丹興起在北方,建號為遼入汴梁。五代梁唐晉漢周,宋朝建國陳橋頭。
女真建金先滅遼,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興起國號元。
滅金滅宋歸一統,元朝統治九十年。明代共傳十六君,滿洲初起號後金。
後金國號改為清,入關稱帝都北京。人民覺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國立。
人民民主再勝利,齊心奔向共產國。
二、歷史朝代記憶簡單版:
中國猿人是祖先,夏商西周和春秋.戰國秦朝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
三、五胡十六國:
前後南三燕,西秦南涼鮮卑建;前西二涼和北燕,政權仍為漢族建;
前趙北涼夏匈奴;前秦後涼漢(成漢)氐建;羯後趙,羌後秦,十六小國長混戰。
四、南北朝國名
南朝:宋齊梁陳相交替。北朝:北魏分東西(東魏、西魏),北周滅北齊。
五、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孔孟儒,行「仁政」;道「無為」,老莊興;
子墨子,講「非攻」;韓非子,「法治」行。
六、安史之亂起止年代
公元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公元763年被唐軍打敗,歷時8年。
叛亂的起止年代可用口訣來記:安祿山,史思明,騎胡虎(755),溜山(763)城。
七、太平天國起義的主要內容
1857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以拜上帝教統一思想;1853年3月,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南京為天京。這些內容可用口訣記作:
洪秀全,拜上帝,太平天國大起義;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南京定都換了天。

⑷ 科普知識大全

可以從生物、地理、環保等多個方面舉例:

1、人的一生大約要喝多少噸水?(80噸)版。

2、一個水龍頭權滴水,15分鍾就滴水200毫升,每天有近20升水,一年就會浪費多少噸水?(7噸)

3、舉例說出發電的幾種方法?(火力發電、風力發電)

4、環境保護法的原則是什麼?(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污染者負擔原則;環境權利原則;協調發展原則;公眾參與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

5、白頭葉猴屬於我國哪一級保護動物?(一級)

6、請說出造成1998年長江流域洪澇災害的原因。(是「天災」和「人禍」結果。天災直接原因是氣候異常,雨量過大;人禍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破壞地表植被,水土流失嚴重。第二,江河湖泊的不斷減少,進一步降低了蓄洪泄洪能力。)

7、1980至1995年間,全世界森林面積減少了多少?(1.8億公頃)

8、水資源短缺成為我國城市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300多個城市缺水,每年我國因缺水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有多少?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有多少?(100多億元,400多億元)

⑸ 提供幾個人文知識,歷史知識的中央電視台的科普節目名字…

人與自然,動物世界,正大綜藝,聯合對抗,幸運52,CCTV2開心辭典,CCTV10科技之光,CCTV2綠色空間,CCTV10發現與探索,CCTV10百家講談,CCTV11京劇頻道之國粹,CCTV3你感挑戰嗎?CCTV7今日農經,一些軍事節目

⑹ 科普知識有哪些

地震科普知識資料

地震局地震科普知識宣傳資料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每年要發生地震500多萬次,其中只有5萬多次左右人們能感覺得到,並不是所有的地震都能造成破壞,為什麼會發生地震,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我們該怎樣面對地震?下面我們向大家做一簡要介紹。
第一部分 地震基礎知識
為什麼會發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運動的結果。地球運動中,地殼也在不斷運動變化。
地球的運動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對地下岩石產生了非常強的作用力,當岩石承受不了這種力時,就會突然發生破裂和錯動。
地震是指地殼中因岩體錯動斷裂而釋放能量引起的地表振動。
岩石破裂產生地震波,地震波傳到地表,地面隨之就振動起來,這就是地震。
地震發生會有哪幾種類型呢?
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種類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是由於火山噴發,使岩漿沖擊地表而引起的地面振動。火山地震影響范圍比較小,造成的破壞相對較小。
陷落地震是由於地層陷落引起的地面振動。比如地下的石灰岩溶洞坍塌,或者礦山采空區的塌陷,都會引起小范圍的地面振動。這種地震一般破壞程度不大。
我們平時所說的地震叫構造地震。
構造地震是由於地下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這類地震大約佔到全球地震數的90%以上,而且振動的強度大,影響的范圍廣,所以對人類的威脅也就最大。
地震是有大小的。地震的大小用震級表示,地震越強,震級越大。按震級大小可把地震劃分為以下幾類:
地震震級分為弱震、有感地震、破壞型地震、嚴重破壞型地震。
弱震:一般指3級以下地震,這種地震通常人們感覺不到,只有儀器才能記錄得到。
有感地震:一般指3級以上、5級以下地震,這類地震人們能感覺得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全球每年大約發生3級以上地震5萬余次。
破壞型地震:一般指5級以上、能夠對地表及其建築設施造成破壞的地震。全球平均每年大約發生5級以上地震1000次左右。
嚴重破壞型地震:指7級以上地震。全球每年要發生這樣的地震10到20次,不過大多數發生在海洋和荒蕪人煙的地方。
震級每相差一級,它們的能量相差30多倍,也就是說,一個7級地震相當於將近1000個5級地震所產生的能力。
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人們感覺到的振動是由於地震波傳播造成的。
地震時,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左右搖晃。這是由於地震波的特性引起的。地震波主要由縱波、橫波等組成,縱波傳播速度快,但比較弱,使人有上下顛簸的感覺;橫波傳播速度略慢,但比較強,能造成巨大的搖晃,給地表建築帶來嚴重破壞。
地震的破壞程度,除跟震級的大小有關外,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的傳播等因素有關。我們把衡量地震的破壞程度,用烈度表示。一般來講,一次地震發生後,震中區的破壞最嚴重,烈度最高。從震中向四周擴散,烈度逐漸減小。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烈度區。
地震時,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對著震源的那個點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離叫震源深度。地面任意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
地球上的地震分布並不是均勻的,從世界震中分布圖可以看出,全球地震分布是有一定規律性的,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大陸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上。
中國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部,東臨太平洋,是一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
從我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可以知道,我國地震分布很廣,全國約有20多條主要地震帶。
第二部分 地震宏觀前兆現象
地震前自然界出現的與地震孕育有關的現象稱為地震前兆。地震前兆異常有微觀異常和宏觀異常。
微觀異常如地形變、地電磁異常等,主要靠高精度科學儀器探測。
宏觀異常指人們感官能感覺到的異常,主要有地下水異常、動植物異常和地聲、地光等異常。
井水變化
天旱井水冒,反常升降有門道
無雨水變渾,變色變味又難聞
噴氣又發響,翻花冒氣泡
這是地下水中井水的宏觀前兆現象。
當地下水發生冒泡、變渾濁、有異味等現象時,就可能是地震前的異常反映。當然,很多原因都能引起地下水的異常,地下水也可能受到其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二、動物異常
歷史上很多大地震前,許多動物表現出程度不一的「異常行為」。所以,老百姓把動物稱作觀察地震前兆的「活儀器」。
老百姓把這些異常編成諺語:
騾馬牛驢不進圈,掙脫韁繩往外逃
豬不吃食狗狂叫,兔子豎耳蹦又跳
鴨不下水雞上樹,鴿子驚飛不回巢
冬眠麻蛇早出洞,老鼠成群滿街跑
泥鰍螞蝗上下竄,魚浮水面又打旋
晴蜓結隊遷飛去,蜜蜂驚巢螫人畜
引起動物反常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動物有反常表現不一定就是地震前兆。
三、地光和地聲
地光是指大地震時人們看到的天空發光的現象,地光的顏色除了藍白色也有其它顏色的。一般情況下,小地震不易引起地光現象,地光的來臨,往往預示著大震很快就要發生了,1975年我國遼寧海城和1976年河北唐山地震前,地光現象非常突出。如果此時能夠迅速果斷地採取一些避震措施,是有可能躲開地震災害的。
在地震前數分鍾、數小時,往往有聲響自地下深處傳來,人們稱之為「地聲」。據調查,唐山地震前,在沒入睡的居民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聽到了地聲。這些地聲比較低沉,忽高忽低,與平日城市雜訊全然不同。
第三部分 識別和杜絕地震謠言
由於地震巨大的災害性,容易使人們對地震產生恐慌心理,這時地震謠言就出現了,並很快地傳播開來。地震謠言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它不僅有可能打擾我們的學習、生產和生活,而且可能擾亂社會安定秩序。
怎樣識別地震謠言呢?
謠言往往有以下特點:
1、「預報」的地震震級很大,發震時間、地震很具體,如「某某市」、「幾月幾日」要發生地震。
2、說外國人、某專家或某地震機構作了預報。
3、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離奇傳說的預報。
地震謠言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地震預報是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目前還處於探索階段。
我國地震預報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曾成功預報出遼寧海城等地震。但目前我們只能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還不能預報所有的地震。特別是臨震預報,遠遠不能做到像天氣預報那樣准確。
我國發布地震預報的許可權在政府,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發布地震預報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六條規定:國家對地震預報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因此,地震消息傳來時,千條萬條,千萬記住最基本的一條;地震預報消息,只聽政府的。
對待地震謠言,我們要做到「不相信、不傳播、及時報告」。
第四部分 地震來了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地震同刮風、下雨、雷電一樣,是一種自然現象、一種客觀規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地震災害的預防和應對方法也在不斷增強。
一旦真的遇到了地震,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首先,不能驚慌,不要盲動。根據感覺判斷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還是遠震。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顛動,後左右晃動,而遠震是只有前後左右的晃動感。如果是小震或者遠震,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備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亂。
其次,要採取正確的躲避地震方法。
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們講講在學校、家裡和公共場所如何躲避地震。
在學校怎樣避震:
安全提示:1、一切行動聽從老師的指揮;
2、同學之間要互相照顧,大同學要照顧小同學;
3、在課桌下避震,有順序地撤離,千萬不要擁擠。
假設我們正在教室里上課,突然發生地震了,該怎麼辦?
首先,我們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頭部躲進課桌下,講台旁,絕不要亂跑。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後,應當馬上在老師指揮下有順序地撤離,撤離時把書包頂在頭上,前後同學要保持一定距離。特別在教室門口、樓梯間等狹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發現有摔倒的同學要相互幫助,並及時通知後面的同學以免發生擁擠。
跑到室外後,一定要躲在盡量空曠開闊的地方,周圍和頭頂沒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們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築物或危險物。千萬不要因忘拿某些東西回到教室去。
在家怎樣避震:
安全提示:1、先躲後跑,不要先跑;
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開間小的地方,有支撐的地方;)
3、來得及的話先開門,關煤氣、電源等。
避震時,要根據地震時你所處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動停止後再撤到安全地方。要躲在結實、不易傾倒、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或它的旁邊,如:桌、床等,也可以趕快跑到開間較小、有支撐的房間去,如:廚房、衛生間等。
如果來得及,要先打開門,以保證通道暢通;關閉煤氣開關、電閘。
在避震時,要爬下,使身體重心降到最低,臉朝下,不要壓住口鼻,同時抓住身邊牢固的物體。也可以蹲下或坐下,盡量把身體捲曲起來。要注意保護頭部和頸部,用手護住頭部和後頸,有可能時,用身邊的物品頂在頭上,閉上眼睛,防止異物傷害。
三、在公共場所如何避震:
安全提示:1、聽從工作人員指揮
2、不要急於湧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離;
3、如果遇到擁擠,解開領扣,雙手交叉胸前,護住胸口。
大震發生後,如果附近有應急避難場所,要在大人的引導下趕赴避難場所。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一般依託公園、綠地、操場、廣場建設,裡面具備突發應急事件應急的基本功能。比如,應急指揮、應急物資發放、應急棚宿、應急廁所等。
地震發生後,還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不要急於擁向樓梯口,容易造成擠踏。
不要隨便點燈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不要急於打電話,以免線路擁擠,影響救災指揮通訊。
第五部分:地震的自救互救
當災害來臨時,我們不僅要掌握災害基本知識,更要懂得自救的基本技能,了解自救、互救的基本措施。據統計,唐山大地震時,被壓埋的人數為57萬人,通過自救、互救脫險的人數達45萬人左右。一般來說大地震後半小時內救出的被埋人員生存率達99%,由此可見,自救是減少傷亡的主要措施之一。下面我們來簡單學習關於自救和互救的知識:
一、自救:
它要求被埋壓人員
(1)有堅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懼心理。
(2)不能脫險時,應設法將手腳掙脫出來,捂住口鼻,防止煙塵窒息。
(3)保持頭腦清醒,不可大聲呼救,用石塊或鐵具等敲擊物體來與外界聯系,保存體力。
唐山大地震中,有許多許多少年兒童被埋壓,但他們憑借自己的智慧和頑強的意志,堅持挺住,臨危不亂,化險為夷,終被營救,保住了性命。
二、 互救
救人的主要方法有:
挖掘被埋壓人員應保持支撐物,以防進一步倒塌傷人;、
使傷者先暴露頭部,清除其口鼻內異物,保持呼吸暢通,如窒息,立即進行人工呼吸;
被壓者不能自行爬出時,不可生拉硬扯,以免造成進一步受傷;脊椎損傷者,搬運時,應用門板或硬擔架;
當發現一時無法救出的存活者時,應立下標記,以待救援。

⑺ 科普是講什麼的

科學普及
人類進步史已雄辯地證明:科學技術是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歷史動力。而科學普及作為科學技術通向人類社會的橋梁,則是人類歷史永恆的主題。
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看,科學普及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長點」。科學普及的生長點就在自然與人、科學與社會的交叉點上。也就是說,自然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學普及,科技與社會又作為科學普及的「土壤」,哺育著它的生長。而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則為科學普及不斷提供新的生長點,使科普工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濃厚的社會性、時代性。形象地說,科學普及是以時代為背景,以社會為舞台,以人為主角,以科技為內容,面向廣大公眾的一台「現代文明戲」,在這個舞台上是沒有傳統保留節目的。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一貫重視科學普及工作。當前,我國已進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的歷史時期,社會轉型,經濟轉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科普工作具有更大生機和活力的關鍵在於適時地將科普工作置於現實的社會、經濟、文化三維坐標下,准確地找到自身的位置,建立與社會體制相一致的運行機制與操作方法,同時選擇有時代性的科普選題。
從本質上說,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作為社會教育它既不同於學校教育,也不同於職業教育,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科學普及的特點表明,科普工作必須運用社會化、群眾化和經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社會的多種流通渠道和信息傳播媒體,不失時機地廣泛滲透到各種社會活動之中,才能形成規模宏大、富有生機、社會化的大科普。
在當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商品既是科技物化的成果,也是科技信息的載體。而市場作為商品流通的集散地,覆蓋了許多社會領域、家庭生活和個人生活領域。這正是科普工作求之不得的傳播渠道和理想的運作方式。可以設想:如果把有關的科技知識,隨同商品一起售出,就會像商業企業的售後服務一樣,不僅可以提高商品的附加值,還可以進一步刺激市場,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商品的增殖效應。這種做法,在國內外都曾有過成功的先例。當今,更多的高科技產品諸如電腦、「大哥大」等進入辦公室和家庭,我們完全可以做到,讓人們在享用高科技成果的同時,接受一次科學技術知識的洗禮。這樣的科普方式才是真正的社會化、群眾化、經常化的現代社會科普方式,也是比較經濟的科普方式。
顯然,科學普及是一項量大面廣的社會性工作,絕非某個部門、少數專職人員所能完成的。在一定意義上講,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科普對象,而每個人又都可能成為科普工作者。「能者為師」是群眾性社會教育的又一特點。然而,科普工作仍然需要有相對固定的基本隊伍,這就是分散在社會各行為中的科技工作者。科技人員是科技知識的佔有者,傳播科技知識是他們的神聖職責。有的國家把科普工作作為科技工作者應盡的一項公益性的社會義務。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個極其龐大而復雜的立體結構體系,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種社會職能。在科普工作中,既要注重科技知識的外在功利,又不可忽視其內在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在知識信息中含有的四個不同層次(即數據、信息、知識和智能)中,占據最高層次的智能,才是構成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最具活性的重要素質。而這對身處不同崗位的各級領導幹部和科技工作管理者來說,尤為重要。

⑻ 有哪些歷史類的科普書籍可推薦

古代史通史方面,錢穆《國史大綱》是可以翻一翻的。此外,如果你想快點看完,可以翻一翻張傳璽《中國古代史》。

⑼ 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9)科普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地球表面的氣溫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約15℃左右。而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深處,溫度則主要受地熱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5778K,5500°C)更高。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⑽ 歷史 科普是什麼

科普就是科學技術普及的簡稱。人類的科學和技術活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技術專的研究與開發;二是屬科學技術的傳播與人才培養。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就是把人類研究開發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融化於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傳播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使之為公眾所理解,用以開發智力,提高素質,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力,並使公眾有能力參與科技政策的決策活動,促進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閱讀全文

與科普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