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驪山的歷史(字數少一點)
上山有台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後,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瞭然。再往前便到西綉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陝西博物館內。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綉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為歷史傳說中的女蝸而建的。再往東便到西綉嶺第一峰上的烽火台。歷史上「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發生在這里。相傳,周幽王為博取愛妃褒姒一笑,曾在這里舉烽火戲弄諸侯。當犬戎攻入驪山,幽王再下令點燃烽火,各諸侯卻無人來救,幽王被殺,褒姒被擄,西周滅亡。過了烽火台後往東即到東綉嶺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沖擊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據傳,該寺建於唐開元年間,用造華清宮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著來到位於東西綉嶺之間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橋」。據說,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 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
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徵,又稱華清池。1982年4月基建開挖地基時發現唐華清宮御湯建築遺址。經考古專家發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積內發現5個湯池遺址,並確認它們分別是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和星辰湯,分別為皇帝、貴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遺址。在這些遺址上建成「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於1990年10月正式開放。華清池內的五間廳是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時,蔣介石住地。
唐代鼎盛時期的華清宮在「安史之亂」(8世紀中葉)後規模大為縮小。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築的基礎之上經過多次修繕、擴建以及發掘復原唐代遺址後形成的。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分為東區、西區和中區。現在驪山加強了植樹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遺址也得到保護。現在山下建有華清池公園 ,溫泉療養院,山上有纜車連接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盡收眼底。
㈡ 西安近郊有一處風景名勝叫驪山,驪山上有一個兵之柬亭發生在此處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來陝西布置大規模的剿共活動。回1936年12月12日凌晨4時許,答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掖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4米,寬2.5米的石亭,建於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解放後,該亭更名為「捉蔣亭」,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為了緩和兩岸關系,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㈢ 驪山兵諫亭發生的歷史事件
1936年12月,蔣介石置全國民眾日益高漲的抗日救國呼聲於不顧,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並親自跑到西安督戰,兵分四路欲一舉消滅我駐陝甘寧將北上抗日的紅軍。這無疑加劇了國民黨內部抗日派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與蔣介石的矛盾。張、楊多次進諫無效。為民族大義,為國仇家恨,張、楊聯手發動兵變。 12月12日凌晨,張、楊帶兵對華清池形成包抄之勢,下榻於華清池五間廳的蔣介石被槍聲驚醒,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從後窗倉皇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後來被搜山部隊發現扶下山,送往西安。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蔣介石藏身處十分險要,一條狹長的幾乎直上直下的石縫,如今也只有年輕人能攀著固定好的鐵鏈子氣喘吁吁地爬上去,上面的洞不過是石壁略凹進去一點,勉強能立人。很難想像當年45歲的蔣介石,穿睡衣、拖鞋(有一隻早跑掉了)在寒夜裡怎麼跑出這么遠的路,爬上這么險的石縫。這一天對蔣介石而言,當是平生最痛苦、最恥辱、最恐懼的一天,但對我們中華民族而言,卻是一個永載史冊、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轉折點。
「西安事變」在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代表的多方周旋下得以和平解決,由此促成的第二次國共合作,不僅使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也使中國共產黨及紅軍(八路軍)獲得迅速發展、壯大的最佳契機,最終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登驪山兵諫亭,人們緬懷張學良、楊虎城將軍,亦對此亭數易其名而感慨系之:該亭始建於1946年3月,由胡宗南發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氣亭」(為蔣介石歌功頌德);解放後,更名為「捉蔣亭」,個中的春秋筆法頗值得品味。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50周年前夕,再次易名為「兵諫亭」,並恢復國民黨政要當年題詞的摩崖石刻,客觀再現那一段歷史。
㈣ 西安驪山的歷史事件
1、周幽王烽火戲豬。周幽王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下令點燃驪山上的烽火,烽版火是權古代傳遞軍事作戰命令的信號,十七路諸侯帶著兵馬趕來驪山腳下勤王,卻沒料到是周幽王在拿他們在取樂。周幽王和褒姒在驪山上飲酒取樂,褒姒看到各路兵馬風塵僕僕的趕到,忍俊不禁,開懷大笑。各路諸侯覺得遭到了戲弄,憤憤而去。過不多久,北方少數民族兵馬南下入侵,殺奔鎬京而來,周幽王在此點燃烽火召集各路諸侯勤王護駕,各路諸侯覺得這又是周幽王在胡鬧,故而沒有帶兵前來,最終招致了西周的滅亡。
2、西安事變。1936年12月,國民政府總裁蔣介石前來西安督戰,要求東北軍司令張學良、西北軍司令楊虎城率兵剿滅在延安的紅軍余部。蔣介石在西安就下榻在位於臨潼驪山的行宮內。二位將軍深明大義,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決策深惡痛絕,於12月12日毅然發動兵諫,派兵包圍了驪山的蔣介石行宮,在驪山的山坳中擒獲了聞風而逃的蔣介石,並且軟禁蔣介石於行宮之中,逼蔣抗日,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與共產黨合作,共同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後人為了紀念西安事變,在驪山捉住蔣介石的山坳外側修建了兵諫亭(也就是捉蔣亭)。
㈤ 驪山有什麼傳說呢
驪山仙女。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主曾在這里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游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這樣秦始皇很快生長了一身的爛瘡。
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麼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
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
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但有些學者曾對其提出異議,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
(5)驪山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驪山位於西安臨潼區城南,屬秦嶺山脈的一個支脈,毗鄰華清池,如今兩個景點已經合並。 山中分為東,西綉嶺,西綉嶺集中了驪山的大部分景點,其中包括烽火戲諸侯的「烽火台」和西安事變中的「兵諫亭」。
驪山腳下就是著名的「華清池」,傍晚夕陽下,在山上的「晚照亭」俯瞰華清池和整個臨潼,就是關中著名景色之一的「驪山晚照」。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確有其事,而驪山烽火台卻非當年。徒步一個多小時看一下烽火台聊寄古思到底值不值得,見人見智。
上古時期,共工戰敗頭撞不周山,以致天塌地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生靈受災,於是在驪山煉石補天,使萬靈得已安居。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故事也發生與此,周幽王並不是沉溺美色的亡國之君,而是為了愛情敢不顧一切!「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結連理枝」的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也始於此。除了諸多愛情故事外,更有楊廣插旗,西安事變等諸多政治故事。
㈥ 驪山有著哪些和王朝相關的傳說故事
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里演出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回鬧劇,從而葬送了西答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游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分。
㈦ 驪山的歷史傳說
1、據說在古時候,天塌了,於是百姓遭到了很多的苦難,天神驪山老母就帶著她的兩個女兒到凡間來煉石,然後補天,她和她的兩個女兒都非常努力的想拯救人類。
於是她和大女兒兩個人練石,小女兒則化成了一匹黑馬,負責馱著她們,在天上和地下來回穿行,歷經磨難終於補好了天,但是不幸的是一條黑龍又將天給破壞了。
人間又遭受災難,母女三人制服黑龍,重新補好了天,但是小女兒因為太累了,還沒來得及變回原來的樣子就睡著了,只是沒想到醒來後,就變成了一座山,留在了人間,就是現在的驪山。
2、驪山的風景是十分的秀美的,據說當時周幽王就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驪宮,後來秦始皇又把他更名為驪山湯,後來漢武帝和唐太宗都在這里建宮,並且取名,直到唐玄宗的時候把它叫做華清宮。
因此這里溫泉很有特徵,又稱為華清池,後來改革開放以後,考古學家們在這個地方考古的時候發現了,有四千多平方米,裡面有五個湯池,他們分別供皇帝貴妃太子和其他的大臣們用的湯池。
3、驪山是中國很多的名山,其中的一個是華清宮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驪山裡面的森林有獨特的景觀,也有柏林和其他的樹木等,樹形非常的奇特,中華上下五千年很悠久的歷史文化。
有好幾個朝代都在驪山留下了烙印,驪山作為考古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山,驪山裡面印記了好幾個朝代的皇家文化和皇家別墅的風格,裡面還有特別特殊的溫泉。
所以驪山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化,它的傳說和它的美麗景色已經讓它成為了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吸引著很多人們的到來。
其實在驪山上面有一個『烽火台』,歷史上著名的事件就是在這里發生的,相傳在古時候西周末代君王為了博取他的妃子的一笑,曾經在這里舉行了一個著名的荒唐行為。
相傳周幽王娶了一個特別美麗的女子,一下子就得到了周幽王的寵愛,但是這個女子進宮以後從來沒笑過,周幽王為了讓她一笑,就命人將烽火台點著了,各地諸侯的將士火速前來救駕。
沒有想到只是一個玩笑弄而已,後來叛軍已經攻入驪山,周幽王才派人傳信諸侯,因為之前他戲弄了諸侯,所以沒人來救,導致周幽王才被殺。
4、在驪山上還有一個遇仙橋,當時這個橋是在唐代的時候見到這個橋長五米寬兩米多,高五米的單石拱橋。
據說古代的時候有一個考生累了,進京趕考的時候路過這個橋得到了仙人的指教,所以才幸運考中了,所以這個橋才命名叫做遇仙橋。
5、上山有台階路3200多米,先來到驪山半山腰「斑虎石」處,便見兵諫亭,是為紀念西安事變而建。過後,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側,整個華清池近在眼前,一目瞭然。
再往前便到西綉嶺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為驪山著名道教官觀。相傳,唐玄宗兩次在此見到老君降臨閣內,故此稱之為降聖閣,也叫朝元閣。
殿內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亂」時,像的正身被燒裂,雙手也被盜,現玉像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院內。由老君殿轉往東,就到西綉嶺第二峰上的「老母殿」。
㈧ 驪山上有一個兵亭發生在此的歷史事件
驪山上那個亭子叫「兵諫亭」,是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西安事變」時內捉到蔣介石的地方容。
兵諫亭不大,就是驪山上的亭子而已,其看點就在於這個亭子與著名歷史事件「西安事變」聯系在一起。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事變槍聲大作,老蔣從驪山寢宮逃跑上驪山,被張、楊部隊在兵諫亭捉到,因此此亭稱為兵諫亭,也稱「捉蔣亭」。
㈨ 誰知道《山坡羊·驪山懷古》所說的歷史事件啊
張養浩(1270—1329)是元代初期的散曲作家。天歷二年(1329)他受命為陝西行台中丞,上任途中經過潼關、驪山等地,悼古傷今,用《山坡羊》曲牌寫了一組七題九首小令,「驪山懷古」就是其中的一首。
驪山在今西安市的東北,阿房宮的西面,現有當初的宮殿台基殘存。杜牧在《阿房宮賦》中說:「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從驪山建起,再向西直達咸陽,規模極其宏大,設施極其奢華。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項羽攻入咸陽後將阿房宮焚毀。張養浩途經驪山有所感而創作了這首「驪山懷古」小令。開頭三句「驪山回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回顧驪山的歷史,曾是秦朝宮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燒之後,當時的歌台舞榭、金塊珠礫都已不復存在,作者用「今何處」一個問句,強調了對從古到今歷史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感慨,並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見草蕭疏,水縈紆」,再不見昔日豪華的宮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鋪在地上,河水在那裡迂迴地流淌。草的蕭疏,水的縈紆,更加重了作者懷古傷今的情感分量。緊接著六七句說:「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殘暴而亡國的遺恨已消失在煙樹之間了。而這種亡國的遺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戰國列強直到漢楚之爭,哪個不抱有敗亡的遺恨呢?實際上作者在這里寄託了一種諷刺,是說後人都已遺忘了前朝敗亡的教訓。元朝統治者在奪得政權之後便奢侈揮霍無度,全然不顧國庫空虛、社會經濟急待調整。張養浩對當時的狀況心懷不滿,但想到列國的歷史,又覺得從奪得政權,到奢侈暴戾,到最終敗亡,乃是歷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結局。杜牧說阿房宮「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正是由此引申開來寫道:「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這結尾句式相同的兩句是說無論輸贏,奢侈的宮殿最後都會歸於滅亡,「都變做了土」,我們可以看作這是對封建王朝的一種詛咒,更是對封建社會歷史的規律性的概括。張養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關懷古》的結尾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從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迭,帶給人民的全是苦難。而這首小令則是從王朝的統治者的角度來談的,封建統治者無論輸贏成敗最終都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它雖不及「潼關懷古」思想深刻,但也提示出了一種歷史的必然,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㈩ 驪山景區的歷史文化
驪山秀麗的風景和誘人的溫泉吸引了後代的王宮貴族。周代、秦代和漢代,這里都建立了離宮。到了唐代,皇室大興土木,先建湯泉宮,後建溫泉宮。公元747年(天寶六年),唐明皇令匠人擴建離官;從此改名華清宮。華清宮本身成為一座宮城,鐐牆依山勢曲折而築,東西南北分別有開陽門、望京門、昭陽門、津陽門。樓、台、亭、閻散布於山腰,一片豪華景象。山上建有飛霜殿,專為唐明皇寢殿。九龍湯,是唐明皇的浴池。為楊貴妃建有芙蓉湯。史載:「湯池凡一十八所,第一是御湯,周環數丈,悉砌以百石,瑩徹如玉,面階隱起魚龍花鳥之狀,四面石坐階級而下,中有雙石白蓮,泉眼自瓮石口中湧出,噴注白石蓮之」芙蓉湯原址今已開掘,蓮花石至今猶存。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是這樣描寫貴妃沐浴的:「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清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明代畫家的《貴妃出浴圖》同樣描畫了貴妃出浴的嬌態。」
驪山山腰有老君殿,系唐華清宮朝元閣遺址。唐玄宗信奉道教,朝元閣是他孝敬老子的地方,殿內原有老子石刻像,傳系唐代著名雕刻家元伽兒所作,頗具藝術價值,現存陝西博物館。老君殿東側有唐代長生殿遺址。唐玄宗和楊貴妃之「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就發生在這里。自老君殿向北轉,是著名的驪山晚照。由此向西南變成台階狀緩坡,每當夕陽西下,整個山坡金碧輝煌,籠罩在金光之下,顯得格外妖嬈。尤其深秋時節更是滿山紅葉,觸景生情,一派寧靜平和的景象。
在西秀嶺第二峰頂端有老母殿,初建於唐代763年,供奉的是驪山老母,有人認為她就是神話中的女媧氏;第一峰頂有烽火台,西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著名歷史故事,就發生於此。
唐代鼎盛時期的華清宮在「安史之亂」(8世紀中葉)後規模大為縮小。今天的華清池是在清代建築的基礎之上經過多次修繕、擴建以及發掘復員唐代遺址後形成的。它只相當於唐華清宮的核心部分,佔地面積85560平方米,分為東區、西區和中區。驪山加強了植樹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遺址也得到保護。山下建有華清池公園,溫泉療養院,山上有纜車連接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