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學家錢穆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國史新論》的序言里有一段話:「余幼孤失學,本不知所以治史。增知識,開見解,內首賴容報章雜志。適當『新文化運動』驟起,如言自秦以下為帝皇專制政治,為封建社會等;余每循此求之往籍,而頗見其不然。故余之所論每若守舊,而余持論之出發點則實求維新。亦可謂為余治史之發蹤指示者,則皆當前維新派之意見」。
這一段關鍵在「求之往籍,而頗見其不然」。先生是認為當時流行的維新派和革命者的歷史觀點,多是對傳統的批評和否定,這些批評是有些過頭了的,需要糾偏。這是先生治史重要的出發點,了解了這個事實再去讀先生的著作,更容易理解其文章背後的一番精神。
認定中國自秦以下皆為封建社會、帝王專制的觀點,在大陸至今仍是主流,讀先生的文章就更見其珍貴處。
B.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錢穆 哪個好
梁啟超說「中國重禮治,西方重法治」,將東西文化歸結為「禮」「法」二字。錢穆贊揚此語「深得文化分別之大旨所在」。數十年後,錢穆又說:「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說清禮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對於當代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文化中,禮是理的同義詞。「禮者,理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孔子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孟子以禮為盡人皆有的四個善端之一,無禮者謂之非人。梁啟超、錢穆將中國文化的核心歸結為禮治,絕非向壁虛造,而是淵源有自。
在中國人看來,人是按照禮、也就是理性要求來生活的,其它動物則不能。人有文化自覺,不可與鳥獸同群,通過禮自別於禽獸,對於中國人而言,禮是人生第一要義。禮也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這是更高一個層次的區別。孔子作《春秋》,欲為萬世龜鑒。春秋亂世,本質上是文明與野蠻的斗爭,即「禮」者與「非禮」的斗爭。而歷史的進步,是在文明戰勝野蠻之後。禮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准則、修身的主要門徑。中國文化要求人們努力修為,勉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聖成賢,其間的取徑,則是禮樂人生、外內雙修。因此,中國人在童蒙教育階段即教以禮,不學禮,無以立。從束發開始,每逢人生的轉折點,也都會寓教於禮,通過冠禮、婚禮、相見禮、飲酒禮、射禮、喪禮、祭禮等一系列「人生禮儀」進行指導,在總體上維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為重要的是,禮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四方發展不平衡,各地風俗更是歧異,對政府而言,如果沒有統一的行為規范,聽之任之、放任自流,不堪想像。經過兩千多年的經營,禮超越於方言、風俗之上,彼此說話可以聽不懂,年節習俗可以互議,但在禮的層面上卻能彼此認同,這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中國在歷史長河中始終保持統一趨勢的深層原因。
如今,舉國上下都在談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匯通,願望很好,但如果對兩大文化沒有深入的認識,盲目從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聖經》的說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惡,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靈魂。而中國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從周公制禮作樂起,民本主義迅速崛起,天意與民意幾乎等同,人的自主意識抬頭,人性本善,人的靈魂不僅要由自己來管理,而且能管好。禮是把抽象的道德轉換到操作層面的不二法門,惟有經由禮,道德才能落實到人的身上,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在當代中國,傳統禮學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幾十年的社會變革證明,物質與精神,猶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在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精神層面的需求就會提上議事日程。近年,各地紛紛舉辦道德大講堂,反映了社會對道德的呼喚。道德只有體現在人的身上,對人與社會的進步發生作用,道德才是鮮活的、有價值的,禮恰恰是把道德轉換為可以操作的規范的完整體系。今天在社會秩序方面出現的種種亂象,包括某些國民出境旅遊的種種不文明現象,歸根到底是行為「失范」。
禮儀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標志。中華五千年文明,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東方禮儀,甚至遠播東亞,推動了朝鮮、日本文明的進程。中國文化中的禮,與修身、齊家密切相關,內涵極其豐富。社會在飛速發展,中華禮儀也定能完成現代轉型,再度輝煌
還是要看你自己的認識
C. 誰有歷史學家錢穆的資料
http://ke..com/view/2036.htm
D. 誰來評價一下錢穆啊。他的一些歷史學觀點明顯是錯的,為什麼還會被稱為歷史學家
有些人呢就是讀過幾年書!無所作為!出來嘩眾取寵!他我覺得就在這一類的!
E. 作為歷史學家,在錢穆看來史學研究有哪些重要意義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復的歷史材制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1]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
F. 錢穆先生在於中國史學的地位如何
二十世紀有五位歷史學家堪稱第一流的史學大師,這就是王國維、專陳寅恪、陳垣、錢穆、顧頡屬剛。錢穆先生1969年撰成百萬字巨著《朱子新學案》,70年代初特撰本書撰述書中要旨,並推廣及全部中國學術史。上自孔子,下迄清未,二千五百年中之儒學流變,旁及百家眾說之雜出,以見朱子學承先啟後之意義。錢穆先生1931年撰寫《秦漢史》上自秦人一統中國,下至王莽之新政,為一尚未完編之斷代史,深入淺出地梳理了秦漢兩代的政治、經濟、學術和文化,指出了中國歷史上這一輝煌時期的精要所在。
G. 作為歷史學家,在錢穆看來史學研究有哪些重要的意義
錢穆先生讓為史學有益於現實,特別有助於增自信、強中華。他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場上,基於民族危機的刺激而產生的救亡意識是他文化民族主義思想產生的現實動因。在國難方殷的抗戰時期,當失敗主義氣氛一度彌漫,國人迫切需要從民族的歷史記憶中找回自尊和自信之時,《國史大綱》所闡發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在當時激發民族意識和喚醒國魂方面,的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誠如牟潤孫在評論《國史大綱》時所言:
「錢氏此書中愛國家、愛民族思想洋溢滿紙,於世之持自卑自賤之論者,痛加針砭,立論極足使人感動。讀錢氏之書,當使懦夫有立志,病夫有生氣,熱血沸騰,奮然而思有所以自存矣。此為讀史之大用,亦即史學家所貢獻於世者也。《國史大綱》所可貴者在此。」
錢穆的史學方法論思想是由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觀決定的。由於他堅決主張以中國傳統史學為本源復興和建立中國現代新史學,輕視西方史學,反對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方法的西化趨向和風氣,所以他的史學方法論思想既有濃厚的傳統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性。
H. 請問:國學大師、著名歷史學家-錢穆 的事跡問題......
建議你去看《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有介紹 大學老師就給我推薦過這本書
I. 錢穆的史學觀為啥是百般推崇中國古代史
二十世紀有五位歷史學家堪稱第一流的史學大師,這就是王國維、陳寅恪、陳垣專、錢屬穆、顧頡剛。錢穆先生1969年撰成百萬字巨著《朱子新學案》,70年代初特撰本書撰述書中要旨,並推廣及全部中國學術史。上自孔子,下迄清未,二千五百年中之儒學流變,旁及百家眾說之雜出,以見朱子學承先啟後之意義。錢穆先生1931年撰寫《秦漢史》上自秦人一統中國,下至王莽之新政,為一尚未完編之斷代史,深入淺出地梳理了秦漢兩代的政治、經濟、學術和文化,指出了中國歷史上這一輝煌時期的精要所在。
採納哦
J. 錢穆與陳寅恪的史學特點分別是什麼
就我所知,除了你說的這三位,還有一位陳垣。是頂尖的史學家。
如果說著名回的,那很多,範文瀾、梁啟超、答傅思年、翦伯贊、鄧廣銘、黃仁宇、顧頡剛、蒙文通。
錢穆和陳寅恪都是通史、斷代史、專史的史學通才,對宋的看法不是不同,是看的角度不一樣,一個說它積貧積弱是從經常打敗仗並且冗兵冗吏的政治角度;一個說它中古文化頂峰是從經濟文化角度;我個人傾向陳寅恪;錢穆的看法我總覺得對當時政局似有所指才將宋的缺點寫得淋漓盡致;
兩位大師擅長領域一個是先秦一個是隋唐。這是指他們的代表作;
個性特點,不是我能歸納總結的,各種評價都有,我所崇敬的是兩位大師的人格,都有創新精神和自由意識。標準的知識分子。他們的學問,我崇敬與否,都是高山。
呂思勉,肯定算一個,錢穆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