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導游在講解歷史知識時應該把握哪些要點
要對歷史來掌握,不能含自糊其辭。
鄙人認為,對客人講解歷史,要根據客人的具體情況。比如說,客人是三八團,講解歷史時,不妨多講講野史,外傳。如果客人是層次很高的領導團,就應該多講正傳,正史。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⑵ 導游應該掌握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在線等!!!
其實不需要掌握,主要干久了,自然的就輕車熟路了
⑶ 如何在導游工作中運用中國歷史文化知識
這個就要實事求是了。
先了解你要去的目的地,再聯系相關的歷史。
有的放矢,才能有說服力,也才更能加深印象。
⑷ 做導游的人是不是歷史知識都很豐富啊
並不用很豐富,但是需要自己去背自己帶團的旅遊路線的人文風貌和歷史背景,不下苦工也是做不好的。
⑸ 假如你是導游,結合你的歷史知識,(初中知識)給遊客介紹一下舉世聞名的科技文化成果。
個位遊客,今天為大家介紹舉世聞名的科技發明,火葯!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
低爆速炸葯的一類。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燃燒的葯劑。燃燒時發生大量的氣體,具有爆破作用或推動作用(使物體如彈丸以一定的速度發射出去)。最早應用的是我國發明的黑色火葯。根據燃燒時的性質,可分為有煙火葯(燃燒時發煙,如黑色火葯)和無煙火葯兩類。主要用作引燃葯或發射葯。
火葯又被稱為黑火葯。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火葯是中國人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始於古代煉丹術。
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葯的國家,黑色火葯在晚唐(9世紀末)時候正式出現。火葯是由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從戰國至漢初,帝王貴族們沉醉於神仙長生不老的幻想,驅使一些方士道士煉「仙丹」,在煉制過程中逐漸發明了火葯的配方。
唐代煉丹家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創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創狀火磯法,用硝石、硫磺及馬兜鈴(含炭素)一起燒煉。這兩種配方,都是把三種葯料混合起來,已經初步具備火葯所含的成分。
火葯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在宋代諸軍馬戲的雜技演出,以及木偶戲中的煙火雜技 ——葯發傀儡宋代演出「抱鑼」、「硬鬼」、「啞藝劇」等雜技節目,都運用剛剛興起的火葯製品「爆仗」和「吐火」等,以製造神秘氣氛。宋人同時也以火葯表演幻術,如噴出煙火雲霧以遁人、變物等,以收神奇迷離之效!
編輯本段【火葯的分類】
火葯是武器發射彈丸的能源,按用途可分為點火葯、發射葯、固體推進劑。其中發射葯又分為:槍用發射葯、炮用發射葯、彈射座椅發射葯等。固體推進劑又分為火箭用固體推進劑、導彈用固體推進劑。
按火葯燃燒時外部特徵可分為有煙葯與無煙葯:按火葯燃燒時的表面積變化情況不同,可分為減面燃燒火葯、恆面燃燒火葯、增面燃燒火葯。
按火葯成型工藝可分為:壓制火葯、鑄造火葯、混合火葯等。按火葯的某些特點可分為易揮發性火葯、難揮發性火葯。
最常用的是按火葯按結構分為均質火葯和異質火葯,因為結構不同,帶來工藝性質、燃燒性質和物理力學性能等均有顯著差別。均質火葯又分為:單基葯、雙基葯、多基葯、改性雙基葯。雙基葯再分為柯達型雙基葯、巴列斯太型雙基葯。異質火葯又分為黑火葯、復合火葯等。
編輯本段【火葯的組成】
火葯由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而成。很早以前,我們的先人對這個三種物質就有了一定認識。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在燒制陶器時就認識了木炭,把它當做燃料。商周時期,人們在冶金中廣泛使用木炭。木炭灰分比木柴少,強度高,是比木柴更好的燃料。硫磺天然存在,很早人們就開采它。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接觸到硫磺,如溫泉會釋放出硫磺的氣味,冶煉金屬時,逸出的二氧化硫刺鼻難聞,這些都會給人留下印象。古人掌握最早的硝,可能是牆角和屋根下的土硝,硝的化學性質很活潑能與很多物質發生反應,它的顏色和其他一些鹽類區別不大,在使用中容易搞錯,在實踐中人們掌握了一些識別硝石的方法。南北朝時的陶弘景「草木經集注」中就說過:「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硝石也。」這和近代用火焰反應鑒別鉀鹽的方法相似(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硝石和硫磺一度被作為重要的葯材,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硝石被列為上品中的第六位,認為它能治20多種病。硫磺被列為中品葯的第三位,也能治10多種病。這樣人們對硝石和硫磺的研究就更為重視。雖然人們對硝石、硫磺、木炭的性質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製成火葯還是煉丹家的功勞。
編輯本段【使用要求】
火葯應滿足以下要求:①足夠的能量,以保證彈丸和火箭、導彈的射程。②良好的燃燒穩定性和規律性,以保證發射的彈丸和火箭、導彈具有良好的彈道性能及射擊精度。③足夠的機械強度,以保證發射時不致產生葯體破裂而影響燃燒規律性。④良好的韌性、化學安定性,以保證火葯可以長期貯存而不變質。⑤撞擊、摩擦等機械感度要小,以保證使用、生產、貯存、運輸過程中的安全。
編輯本段火葯的歷史
至於火葯的發明者至今還是沒有人知道
編輯本段1、源於煉丹術
煉丹術起源很早,《戰國策》中已有方士向荊王獻不死之葯的記載。漢武帝也妄想「長生久視」,向民間廣求丹葯,招納方士,並親自煉丹。從此,煉丹成為風氣,開始盛行。歷代都出現煉丹方士,也就是所謂的煉丹家。煉丹家的目的是尋找長生不老之葯,這樣的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煉丹術流行了一千多年,最後還是一無所獲。但是,煉丹術所採用的一些具體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顯示了化學的原始形態。
煉丹術中很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火法煉丹」。它直接與火葯的發明有關系。所謂「火法煉丹」大約是一種無水的加熱方法,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對火法有所記載,火法大致包括:煅(長時間高溫加熱)、煉(乾燥物質的加熱)、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餾)、飛(又叫升,就是升華)、優(加熱使物質變性)。這些方法都是最基本的化學方法,這也是煉丹術這種愚昧的職業能夠產生發明的基礎。煉丹家的虔誠和尋找長生不老之葯的挫折,使得煉丹家不得不反復實驗和尋找新的方法。這樣就為火葯的發明創造了條件。在發明火葯之前,煉丹術已經得到了一些人造的化學葯品,如硫化汞等。這可能是人類最早用化學合成法製成的產品之一。
煉丹起火,啟示人們認識並發明火葯。
編輯本段2、火葯的發明
煉丹家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學方法,但是他們的方向是求長生不老之葯,因此火葯的發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煉丹家對於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葯,在使用之前,常用燒灼的辦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減低,這種手續稱為「伏火」。唐初的名醫兼煉丹家孫思邈在「丹經內伏硫磺法」中記有: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在銷銀鍋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鍋子在坑裡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實。把沒有被蟲蛀過的三個皂角逐一點著,然後夾入鍋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燒焰火。等到燒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來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還沒冷卻,取入混合物,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個名叫清虛子的,在「伏火礬法」中提出了一個伏火的方子:「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三錢半。右為末,拌勻。掘坑,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里內,煙漸起。」他用馬兜鈴代替了孫思邈方子中的皂角,這兩種物質代替碳起燃燒作用的。
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這說明煉丹家有意要使葯物引起燃燒,以去掉它們的猛毒。
雖然煉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點火會發生激烈的反應,並採取措施控制反應速度,但是因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時有發生。《太平廣記》中有一個故事,說的是隋朝初年,有一個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訪一位煉丹老人。當晚住在那裡。半夜杜春子夢中驚醒,看見煉丹爐內有「紫煙穿屋上」,頓時屋子燃燒起來。這可能是煉丹家配置易燃葯物時疏忽而引起火災。還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煉丹書也談到用硫磺、硝石、雄黃和蜜一起煉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臉和手燒壞了,還直沖屋頂,把房子也燒了。書中告戒煉丹者要防止這類事故發生。這說明唐代的煉丹者已經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經驗,就是硫、硝、碳三種物質可以構成一種極易燃燒的葯,這種葯被稱為「著火的葯」,即火葯。由於火葯的發明來自製丹配葯的過程中,在火葯發明之後,曾被當做葯類。《本草綱目》中就提到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瘟疫。
火葯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他並不感興趣。火葯的配方由煉丹家轉到軍事家手裡,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色火葯。
⑹ 導游的基礎知識
導游基礎知識,有兩部同名書籍。一本是《導游基礎知識(第4版)》,認真總結了我國導游工作的經驗,注重知識的全面性、權威性與實用性,既是導遊人員資格考試(全國部分)的培訓教材,也適用於各旅遊院校導游專業的師生使用。另一本《導游基礎》與浙江省級精品課程建設緊密結合,為「基於校企合作的『導游基礎』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浙江省教育廳課題成果之一。
目錄
1 簡介
2 內容簡介
3 圖書目錄
1 簡介
書 名: 導游基礎知識
作者:全國導遊人員資格考試教材編寫組
出版社: 旅遊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8月1日
ISBN: 978-7-563-70943-4
開本: 16開
2 內容簡介
《導游基礎知識(第4版)》貫徹了國家旅遊局的改革精神,充分考慮到我國目前導游培訓與考試工作的現狀,認真總結了我國導游工作的經驗,注重知識的全面性、權威性與實用性,既是導遊人員資格考試(全國部分)的培訓教材,也適用於各旅遊院校導游專業的師生使用。
全套教材由《導游基礎知識》、《旅遊法規常識》和《導游實務》三《導游基礎知識(第4版)》組成。《導游基礎知識》由呂龍根主編,呂龍根(第4章、第9章、第10章)、李曦(第l章、第7章)、蔡宗德(第3章、第8章)、李文芬(第5章、第6章)、龐規荃(第2章)、李洪波(第11章)等同志參加了編寫。
3 圖書目錄
第1章 中國歷史小常識
第2章 中國旅遊地理
第3章 中國的民族民俗
第4章 中國的四大宗教
第5章 中國的古代建築
第6章 中國的古代園林
第7章 中國烹飪主要菜系
第8章 中國的文物特產
第9章 中國台、港、奧地區概況
第10章 中國主要旅遊客源國概況
附錄:導游常用辨音
⑺ 導游為什麼要了解歷史知識
做導游來的要求確實很自高,尤其是一個好的導游更是如此。
歷史肯定是導游需要加強的一個方面,比如說,到了某個歷史名勝景點,如果導游知道的還沒有門口文字介紹的內容多,還不如遊客了解的多,那麼一定是不受歡迎的。
可以說,導游不一定要知道得很專業、很精通,但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都要略知一二。
⑻ 歷史,求解,全國導游基礎知識
康乾盛世是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治理下的盛世 —清朝
開元盛世是唐朝內唐玄宗前中期治容理下的盛世,後期安史之亂 —唐朝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治理時期的盛世 —唐朝
文景之治,是漢朝的,文景指的是漢文帝和漢景帝 —西漢
光武中興指的是推翻新朝,建立東漢的漢光武帝劉秀治理下的盛世 —東漢
開皇之治是指隋文帝楊堅治理下的盛世 —隋朝
古代的王朝排列為:秦(嬴政)、漢(劉邦、劉秀,東漢、西漢)、隋(楊堅)、唐(李淵)、宋(趙匡義、趙構,南宋、北宋)、元(忽必烈)、明(朱元璋)、清(皇太極)
選:D
⑼ 導游由來
導游的由來 顧名思義,導游就是指導旅遊。導游之稱是從「向導「一詞演化而來。「向導「這一稱謂,在我國古代是軍隊中的一種專門名詞。《孫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向導『者,不能得地利「之語。
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仲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於沒有熟悉地理的向導帶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不知所措。後來,管仲提出一個辦法,說:「老馬之智可用也。「乃縱老馬於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實際上,這老馬就是起了向導的作用。因此後來留下一句「老馬識途「的成語,流傳至今。
三國時,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他知道「向導「的重要性,就使用了熟悉雲南地理的永昌人呂凱為行軍教授兼向導官,並按照呂凱所繪《手蠻指掌圖》進軍入滇,從而獲得七擒七縱孟獲的勝利,使南方少數民族各首領心服口服,聲稱「丞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這應該說是向導官呂凱的貢獻有關。
在我國旅遊行業中,20世紀80年代以前,還是襲用「向導「這一稱謂,也有把它稱為「旅行幹事「的;還有一個帶有官氣的名字,叫做「領隊「。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旅遊事業突飛猛進,方才確定了「導游「這一專門稱謂。
現在導游成為一門專門的職業,作為導游,必須有導游證,具備豐富的地理、歷史等文化知識。旅遊業的快速發展使導游迫切要求提高自身水平,方能在競爭中立足。
對有些只知道勸旅客買東西、總想拿回扣的不合格的導游,只能稱之為「導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