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家血型

歷史學家血型

發布時間:2021-02-11 15:14:22

1. 血型的發現史有哪些

1682年哈維發現血液循環以後,人類就開始進行輸血的嘗試。
1667年,法國哲學家丹尼斯和外科醫生埃默雷茲異想天開,將250毫升羊羔的血輸給了一個病人,這是人類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輸血,結果當然沒有成功。後來又有人重復他們的實驗,但都沒有成功,出現了病人死亡的悲劇,所以輸血的嘗試慢慢停頓了下來。
一個世紀後,輸血試驗又被人們嘗試。1829年,布倫德爾第一次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試驗。但以後的試驗結果還是令人失戶,大多數病人死亡,只有少數病人得到康復,到底是什麼原因在作怪呢?
1900年,奧地利醫學家蘭德斯坦納研究了這一問題。他發現自體的紅細胞和血清在試內混合後,不會發生凝集,但從不同個體採集來的紅細胞和血清在混合以後,在試管中就發生凝集與不凝集兩種情況。這咱現象雖然很多人都觀察到過,但只有蘭德斯坦納做出了解釋,紅細胞上有兩種特異的結構,它們單獨存在,也呆同時存在。在血清中有這種特異性結構的抗體-凝集素,如果它與紅細胞上的特異結構相遇,就會產生凝集反應,給人輸血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就會發生危險。於是,蘭德斯坦納就成了血型的發現者。接著,他又推斷出:人的血型是可以遺傳的。他的理論為輸血奠定了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醫學家奧登堡根據蘭德斯坦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將凝集反應應用於輸血前的配血試驗,只有紅細胞和血清混合後不凝集的人之間才能進行輸血,居然大獲成功,挽救了大量傷員。以後隨著不斷的實踐,輸血的安全性逐漸提高,到上世紀20年代末,歐洲、北美已普及輸血這一醫療措施。
1930年,蘭德斯坦納獲得諾貝爾獎。

2. 血型系統的歷史

血液有不同類型是奧國病理學家、免疫學家卡爾.蘭德斯泰納(一八六八—一九四三)在1902年提出的。他曾從自己和五位同事身上取得血液樣本,合成三十個樣本,進行觀察研究。他發現有的樣本成功混合,有的卻發生凝結(黏在一起」。他於是領悟,每個樣本的情況並不完全相同。有兩人的樣本,紅血球上有一種稱為「Anti-gen」(抗原)的物質,他於是以「A」作標記;另外兩人的樣本,另有一種「抗原」,他依字母順序,以「B」作標記;只有一人的樣本,A抗原和B抗原都沒有,但血清中卻有兩種抗體,他自己的血液也是如此,他於是以「O」(表示無抗原)作標記。後來,他發現有一群人的血液,既有A抗原,也有B抗原,他便叫它做AB型。
從此,血液便分為A型、B型、AB型和O型。 但是有科學家預計在未來會有C型血出現。人類最早的血型是O型,然後才出現了A,之後是B,最後是AB型。從O型血到AB型血之間經歷了上百萬年之久。所以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和發展以後會有C型血的。
紅細胞血型是1900年由奧地利的K.蘭德施泰納發現的。他把每個人的紅細胞分別與別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後,發現有的血液之間發生凝集反應,有的則不發生。他認為凡是凝集者,紅細胞上有一種抗原,血清中有一種抗體。如抗原與抗體有相對應的特異關系,便發生凝集反應。如紅細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體,便會發生凝集。如果紅細胞缺乏某一種抗原,或血清中缺乏與之對應的抗體,就不發生凝集。根據這個原理他發現了人的ABO血型。後來他又把不同人的紅細胞分別注射到家兔體內,在家兔血清中產生了3種免疫性抗體,分別叫做M抗體、N抗體及P抗體。用這3種抗體,又可確定紅細胞上3種新的抗原。這些新的抗原與ABO血型無關,是獨立遺傳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統。而且M、N與P也不是一個系統。控制不同血型系統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體上,即使在一個染色體上,兩個系統的基因位點也相距甚遠,不是連鎖關系,因此是獨立遺傳的。

3. 世界各個民族的血型是什麼日耳曼、大和、蒙古······

如果說民族性、國民性是由血型分布的不同決定的,恐怕有些言過其實,因為氣候風土、歷史傳統以及和周圍國家的關系等,無疑對它們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但是,在社會組織的結構方式等方面,似乎的確可以看到由於血型分布不同而表現出來的特徵。
先從極端的例子說起。世界上只有O型血型的民族,是北美印第安人和南美印第安人。
雖然由於近年來的通婚混血,美洲印第安人已不能說是百分之百的O型民族,但是據美國人類學家施奈特報告,純印第安人有92.3%是O型。還有不少人類學者認為,在白人侵入以前,印第安人可能全都是O型。南美的印加帝國,就是O型單一的國家。
無論是北美印第安人還是南美印第安人,都是有高度集團性的民族。但是這種集團規模很小,難以真正擴張。美洲印第安人雖然在美洲大陸居住了1萬年以上,但最終也未建立統一的國家,至今仍分為許多小部族。
為了使小集團走向有組織的大社會,A型是必不可少的。
A型和O型幾乎各半、B型和AB型接近於零的是澳大利亞的土著民族。古代歐洲人似乎也是A型和O型民族。被稱為「古代的倖存者」、居住在比利牛斯深山中的巴斯克人,基本都是A型和O型。這種巴斯克人社會建立了嚴格的家族單位制,長幼之序也十分嚴格。
缺乏靈活性,導致技術文明發展的遲緩,這是A型+O型社會的特徵。在澳大利亞居住達兩萬多年的土著人,直到300年前被英國人發現時,還完全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
歐洲社會也不曾獨自創造人類文明。歐洲文明是在吸收中東和北非以及B型居多的伊斯蘭國家文明的基礎上開花結果的。O型長於學習,A型長於應用改良,因此,A型+O型社會一旦接觸到其他文明,就會煥然一新。
歐洲社會至今仍然是A型+O型社會,與日本相比,O型的比例要高一些。美國O型佔46%,A型佔40%;英國O型佔47%,A型佔42%。美國人崇尚自我意志、競爭和坦率等等,多與這種O型氣質有關。
日本是A型為主的國家,但它又與歐美不同,B型和AB型佔有相當比例,給A型中心社會以影響。這種現象在發達國家中是罕見的。如果A型掌握主導權,那麼 即使在同樣的A型+O型的社會中,也會表現為強烈的集團歸屬感、重視原則、抑制個性、尊重規律、富於犧牲精神和堅持不懈等A型品質。
歐美以A型居多的國家是德國,A型佔45%,O型佔41%的德國人,其踏實、精細和周密的國民性與日本人的確非常相近。完美主義和對集團規范一絲不苟的A型社會,極易產生獨裁者。
A型的特性如果向良性發展,對於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又是最有利的。日本和德國之所以能迅速上升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實力國家,大概與此不無關系。
美國人不應對日本的崛起一味皺眉,也應該稍微學習一點A型氣質。日本人也有必要作出努力以便理解和習慣於直接了當的O型氣質。
亞洲的特徵是B型為主。印度、中亞、蒙古、中國北部、東北部和北朝鮮等,B型均佔30―40%,有的地方甚至超過50%。
西方與東方的差別與B型的多少是有關系的,可以說是A型+O型社會和B型+O型社會的差別。
亞洲有不少民族缺乏善惡標准。相對於重視邏輯、言行規范的西方文化,亞洲的思想給人一種曖昧感,可以做多種解釋。西方往往是以基督教的戒律來規范社會和日常生活的,而東方卻大多是信仰多種神教。
亞洲還有不少民族非常散漫,對時間看得很輕。那些被派往阿拉伯和印度的日本人,對不知何時到來的公共汽車和滯緩冗長的談判簡直受不了。以印度為發源地、 散布於世界各地的吉普賽人是B型民族,正如從吉普賽人和蒙古民族身上所看到的,B型民族活動范圍廣大,喜歡四處漂泊遷徙,這同強調安定的A型+O型民族恰 成鮮明對照。之所以沒有單一的B型國家或B型+O型國家,可能就是因為B型天性善於四處闖盪,並一視同仁地和其他種族混血。B型為主體的民族善於創造新的 文明,卻不善於發展這些文明,缺乏團結一致的行動、自以為是、我行我素,是阻礙亞洲成為最發達地區的原因之一。
日本被認為是半東方半西方,在血型上也得到明顯的證明。日本是A型+O型主體,與歐美相似;但B型比例又高於歐美。這種特殊位置,有它的正面和負面。
從負面說,日本的眼光常常傾向歐美,因此往往會過分抑制B型而力求向A型+O型社會靠攏,慢慢會導致整個社會缺乏靈活性。從正面來說,日本可以成為東西方文明的橋梁,因為它既比較理解歐美社會,又比較理解B型社會。具粗略統計,中國人的血型分布 O型:0.3049 A型:0.2751 B型:0.3233 AB型:0.0967 Rh陽性:0.99(漢族)
搞機械做匠人是A型血所擅長的領域,世界上兩個製造業最強的國家德國和日本,A型血比例都超過40%,漢族原來也是以A型血比例很高的民族,以B型血為主 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造成***和混血,使現在華北一帶的B型血比例很高,而B型血的特性就是缺乏時間觀念,比較散漫和缺乏原則,世界上B型血比例高的 國家和地區,沒有一個是發達的.B型血主要集中在華北,沿長城附近是中國B型血比例最高的地區。
現在中國A型血比例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黃河以南的華中地區和長江流域,上海、湖南、江西、四川是中國A型血比例最高的地區。
各民族血型中,只有漢族和藏族的A型血比例超過了B型血佔比。
真正的漢族是農耕民族血型結構,是以A型血為主的A+O型社會,.
B型血是游牧民族血型,B型氣質的人比較懶惰,散漫,缺乏時間觀念,做事情也沒有農耕民族細致.
從北朝鮮到北非,從蒙古到印度,有一條B型血比例很高的地帶,叫,游牧民族帶,蒙古族,滿族的B型血比例都相當高,達到40%.從世界范圍來看,以B型血為主的國家,沒有一個是發達國家.在科技上取得成就的世界名人,也沒有B型血的人.
中國是以OB血型為主體的國家。其血型分布在中國大陸的特點是:從北向南方向,B型基因頻率逐漸下降,而O型基因頻率升高;雲貴川和長江中下游地區A型 基因頻率升高。中國各地區ABO血型分布可以歸結為四個組。第一組中除海南島之外均為中國北方省,B型基因頻率較其它地區高;第二組為雲貴川和長江流域, A基因頻率較其它地區高;第三組為兩廣、福建和台灣,O型基因頻率較其它地區高。
根據《人類血型遺傳學》中的調查,中國大陸各民族ABO血型比率是A佔27.9%,B型佔29.2%,O型佔34.4%,AB型佔8.5%

4. 血型的發展歷程

首先聲明不是抄襲,出處http://www.newhealth.com.cn/doc/rtzs/file1-106.html
通常所說的血型就是紅細胞的血型,是根據紅細胞表面的抗原特異性業確定的。已知人類的紅細胞有15個主要血型系統,其中敢主要的是ABO血型系統,其次Rh血型系統。

臨床上最重要的是將人類血型分為A、B、AB、O四種(稱為ABO血型系統)。在人類的血液里含有凝集原(又稱抗原)A、B和凝集素(又稱抗體)A、B。

凝集原附著在紅細胞表面。凝集素存在於血漿(或血清)中。同名的凝集原和凝集相遇(如凝集原A和凝集素B)會發生紅細胞凝集現象(溶血反應)。所以在人體的血液中,所含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的類型不同,可分為A、B、AB、O四種血型.

血型是遺傳決定的,親代與子代的血型關系取決於遺傳因素,如雙親都是O型,子代也是O型,子代也是O型,親代是O型或AB型,則子代為A型或B型。子代為A型或B型。子代與母親血型不合可引起新生兒溶血病。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者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中國人口有13億多,4種血型,平均一種血型有3億多人,為什麼如此眾多的人只擁有一種血型?血型到底是個人的特徵,還是集體、種族的特徵?有分析認為:
O型血在人類學上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叫做狩獵血型;
A型血是第二種最多見的血型,其祖先是最先從事農耕作物的,也叫做農耕血型;
與O型和A型相比,B型卻是人類學上較晚出現的血型,這類人是最早習慣於氣候和其他變遷的游牧民族,也叫做游牧血型。
AB型為最晚出現、最稀少的血型,占總人口不到5%。這類人擁有部分A型血和部分B型血的特徵。
在中國北方長城的兩邊,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等等古老游牧民族,肉食為主,B型血佔了大多數。現在蒙古、滿族中B型血佔40~60%;
湖北湖南人、廣東人、福建人、江浙人等等苗瑤壯侗語族各民族,素食為主,A型血數量呈上升趨勢,估計30~60%;
在長江流邊,AB型血是比較常見的,但數量非常少,歷史上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在中原地區,陝西人、山東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O型血佔主要地位,估計40~55%。
在整個漢族中:
B型血佔20%,主要是由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融入於漢族的血液中造成的;
A型血佔40%,主要分布在南方,是由楚苗南蠻等古老民族融入華夏集團演變而來的;
AB型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O型血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最早血型,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血緣來源是黃帝集團和東夷集團。人類血型的發現已有100年的歷史。早在1900年維也納大學的Landsteiner就發現了人類ABO血型系統,從此各國學者開始了血型研究。100年來,相繼發現血液中各種血液成份都存在各自的型別。
A、B、O、AB血型是對紅細胞上的ABO系統而言,其實紅細胞上還有Rh、MN、P等20多個血型系統。此外,血液中的白細胞、血小板、血清蛋白、紅細胞酶等各種血液成分都有自己的血型。目前發現的血型抗原已有600多種。除了同卵雙生子外,在人群中很難找到兩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

5. 血型之父是誰

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者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中國人口有13億多,4種血型,平均一種血型有3億多人,為什麼如此眾多的人只擁有一種血型?血型到底是個人的特徵,還是集體、種族的特徵?有分析認為:
O型血在人類學上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叫做狩獵血型;
A型血是第二種最多見的血型,其祖先是最先從事農耕作物的,也叫做農耕血型;
與O型和A型相比,B型卻是人類學上較晚出現的血型,這類人是最早習慣於氣候和其他變遷的游牧民族,也叫做游牧血型。
AB型為最晚出現、最稀少的血型,占總人口不到5%。這類人擁有部分A型血和部分B型血的特徵。
在中國北方長城的兩邊,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等等古老游牧民族,肉食為主,B型血佔了大多數。現在蒙古、滿族中B型血佔40~60%;
湖北湖南人、廣東人、福建人、江浙人等等苗瑤壯侗語族各民族,素食為主,A型血數量呈上升趨勢,估計30~60%;
在長江流邊,AB型血是比較常見的,但數量非常少,歷史上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在中原地區,陝西人、山東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O型血佔主要地位,估計40~55%。
在整個漢族中:
B型血佔20%,主要是由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融入於漢族的血液中造成的;
A型血佔40%,主要分布在南方,是由楚苗南蠻等古老民族融入華夏集團演變而來的;
AB型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O型血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最早血型,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血緣來源是黃帝集團和東夷集團。人類血型的發現已有100年的歷史。早在1900年維也納大學的Landsteiner就發現了人類ABO血型系統,從此各國學者開始了血型研究。100年來,相繼發現血液中各種血液成份都存在各自的型別。A、B、O、AB血型是對紅細胞上的ABO系統而言,其實紅細胞上還有Rh、MN、P等20多個血型系統。此外,血液中的白細胞、血小板、血清蛋白、紅細胞酶等各種血液成分都有自己的血型。目前發現的血型抗原已有600多種。除了同卵雙生子外,在人群中很難找到兩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和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和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性格非全由血型決定

就血型與性格的關系,經常有人會問如下問題:「O、A、B、AB這四種血型都各自擁有其特有的傾向,但是就因此而說人類的性格也分成四種這似乎有點牽強吧?」

事實上,問這個問題的人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雖然,在研究界認為血型是判斷人的性格形成的基礎,但他們也決沒有認同或說出「人的性格按O、A、B、AB型就只可以分為四種」或「具有某種血型就一定會有某種性格」這些話。而人們之所以犯這種常識性錯誤,是因為凡是人,不論是誰都多少會有「商標主義」的心理,也就是看到一件東西的外表,或只是聽到一件事物的名字,而心裡就認定它一定是如何如何的。例如:一聽到對方是某某大學出身的,心裏面就一廂情願地認為他一定是很文雅或很老練的人……等等。因此,一般人為了方便易懂,經常會以為具有某一種血型的人一定會有某種性格,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

其實,我們可以把血型看成是天生具有的特質,而性格則是後天加工而成的。就好象做菜需要原料然後再由廚師加工一樣。人類的個性也有O、A、B、AB四種材料(四種先天特質),然後經過加工(後天環境的影響),最終形成人類復雜的個性。由於環境際遇的不同,當然,所造出的個性就有所不同了。

雖然,性格並非全由血型決定,但是,從反面來看,盡管具體個性存在極大差異,但四種血型的人的性格還是有共通之處的。這個也是研究血型與個性關系的根本。

6. 血型的研究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血型的研究過程從一開始就和輸血療法密不可分。因此,要了解血型的發現過程,就必須先從輸血的歷史談起。

1665年的一天,英國科學家查理·羅爾看到一條出了意外的小狗,因失血過多而瀕臨死亡。他嘗試著將一條健康狗的血管間接地與那條奄奄一息的小狗的血管連通,過了一會兒,小狗竟神奇地起死回生了。查理·羅爾的大膽嘗試,使人們第一次認識到在不同個體間輸血是可能的。這個300多年前的實驗是後來輸血技術發展的萌芽。

1668年,在法國醫生丹尼斯的診室里,一位年輕的婦女懇求醫生把羔羊的血輸入她性格暴戾的丈夫的身體里,她的丈夫也同意這樣做。丹尼斯醫生出於無奈,被迫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開始進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為人體輸血的工作。但是,手術中這名男子突然心跳加快,最後無法挽救死去了。丹尼斯醫生因此被人指控為過失殺人而入獄,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採用輸血的技術了。

在丹尼斯醫生輸血事件沉寂了150年後,1818年,英國的生理學家兼婦產科學家詹姆士·博龍戴爾醫生為了預防一位難產的孕婦在生產時突然發生大出血危及性命,果斷地做出決定,立即為孕婦輸血。他將一名健壯的男子的血輸給了那位失血過多的產婦,終於使她得救了。同年12月22日,詹姆士醫生在倫敦醫學年會的講台上做了人與人之間輸血成功的第一例報告。但隨後的醫療實踐中,並非每個受血者都能夠獲得救治,甚至有的還出現嚴重的生理反應而加速了死亡。輸血技術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奧地利醫生蘭德斯坦納在維也納病理研究所工作時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他深知這一現象的存在對病人的生命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威脅,醫生的道德操守促使蘭德斯坦納開始了認真、系統的研究。長期的思索促成了靈感的迸發,有一天,他終於想到:會不會是輸入的血液與受血者身體里的血液混合產生病理變化,而導致受血者死亡?

1900年,蘭德斯坦納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發現紅細胞和血漿之間發生反應,也就是說某些血漿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現象,但也有的不發生凝集現象。於是他將22人的血液實驗結果編寫在一個表格中,通過仔細觀察這份表格,發現表格中的血型可以分成3種:A型、B型和O型。

1902年,蘭德斯坦納的兩名學生把實驗范圍擴大到155人,發現除了A、B、O三種血型外還存在著一種較為稀少的類型,後來稱為AB型。到1927年經國際會議公認,採用蘭德斯坦納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確定血型有A、B、O、AB四種類型,至此ABO血型系統正式確立。

7. 血型之父是誰

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者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中國人口有13億多,4種血型,平均一種血型有3億多人,為什麼如此眾多的人只擁有一種血型?血型到底是個人的特徵,還是集體、種族的特徵?有分析認為: O型血在人類學上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血型,也叫做狩獵血型; A型血是第二種最多見的血型,其祖先是最先從事農耕作物的,也叫做農耕血型; 與O型和A型相比,B型卻是人類學上較晚出現的血型,這類人是最早習慣於氣候和其他變遷的游牧民族,也叫做游牧血型。 AB型為最晚出現、最稀少的血型,占總人口不到5%。這類人擁有部分A型血和部分B型血的特徵。 在中國北方長城的兩邊,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等等古老游牧民族,肉食為主,B型血佔了大多數。現在蒙古、滿族中B型血佔40~60%; 湖北湖南人、廣東人、福建人、江浙人等等苗瑤壯侗語族各民族,素食為主,A型血數量呈上升趨勢,估計30~60%; 在長江流邊,AB型血是比較常見的,但數量非常少,歷史上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在中原地區,陝西人、山東人、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等,O型血佔主要地位,估計40~55%。 在整個漢族中: B型血佔20%,主要是由匈奴、突厥、鮮卑、女真、契丹、西夏融入於漢族的血液中造成的; A型血佔40%,主要分布在南方,是由楚苗南蠻等古老民族融入華夏集團演變而來的; AB型是B型血人南下跟A型血人繁雜而成的。 O型血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最早血型,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區,血緣來源是黃帝集團和東夷集團。人類血型的發現已有100年的歷史。早在1900年維也納大學的Landsteiner就發現了人類ABO血型系統,從此各國學者開始了血型研究。100年來,相繼發現血液中各種血液成份都存在各自的型別。A、B、O、AB血型是對紅細胞上的ABO系統而言,其實紅細胞上還有Rh、MN、P等20多個血型系統。此外,血液中的白細胞、血小板、血清蛋白、紅細胞酶等各種血液成分都有自己的血型。目前發現的血型抗原已有600多種。除了同卵雙生子外,在人群中很難找到兩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和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我們所說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紅細胞所含有的抗原來分型的。1920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病理學家蘭德斯坦納發現,如果按血液中紅細胞所含抗原物質來劃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輸血而頻頻發生的血液凝集導致病人死亡的悲劇。 具體的區分是,以人血液中紅細胞上的抗原與血清中的抗體來定型。一個人紅細胞上含有A抗原(又稱凝集原),而血清中含有抗B抗體(又稱凝聚素)的稱為A型;紅細胞上含有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抗體的稱為B型;紅細胞上含有A和B抗原,而血清中無抗A、抗B抗體的稱為AB型;紅細胞上不含A、B抗原,而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抗體稱為O型。 19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向全球推廣認同和使用A、B、O、AB四種血型,這也就是傳統的ABO血型分類。由於在血型發現和分類上的貢獻,蘭德斯坦納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並被譽為「血型之父」。 但是,隨著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們發現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還可以有其他的分類。1940 年蘭德斯坦納和韋納又發現了Rh血型,到1995年,共發現23個紅細胞血型系統,外加一個低頻率抗原組、高頻率抗原組和尚未形成體系的血型集合,抗原總數達193個。後來法國的道塞特於1958年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到1995年已公布112種HLA特異性表型,HLA等位基因已達503個。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後陸續被發現。 所以粗略地講,人類現在的血型分類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種血型系統。而在今天,在生活和醫療中應用最廣的當然要數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兩者與輸血和妊娠密切相關,後者與器官、骨髓和幹細胞移植密切相聯。 性格非全由血型決定 就血型與性格的關系,經常有人會問如下問題:「O、A、B、AB這四種血型都各自擁有其特有的傾向,但是就因此而說人類的性格也分成四種這似乎有點牽強吧?」 事實上,問這個問題的人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雖然,在研究界認為血型是判斷人的性格形成的基礎,但他們也決沒有認同或說出「人的性格按O、A、B、AB型就只可以分為四種」或「具有某種血型就一定會有某種性格」這些話。而人們之所以犯這種常識性錯誤,是因為凡是人,不論是誰都多少會有「商標主義」的心理,也就是看到一件東西的外表,或只是聽到一件事物的名字,而心裡就認定它一定是如何如何的。例如:一聽到對方是某某大學出身的,心裏面就一廂情願地認為他一定是很文雅或很老練的人……等等。因此,一般人為了方便易懂,經常會以為具有某一種血型的人一定會有某種性格,事實上,這是不正確的。 其實,我們可以把血型看成是天生具有的特質,而性格則是後天加工而成的。就好象做菜需要原料然後再由廚師加工一樣。人類的個性也有O、A、B、AB四種材料(四種先天特質),然後經過加工(後天環境的影響),最終形成人類復雜的個性。由於環境際遇的不同,當然,所造出的個性就有所不同了。 雖然,性格並非全由血型決定,但是,從反面來看,盡管具體個性存在極大差異,但四種血型的人的性格還是有共通之處的。這個也是研究血型與個性關系的根本。

8. 血型是怎麼被發現的

1900年的一天,蘭德斯泰納把一個人的紅細胞與另一個人的血清混合時,看到了紅細胞凝內聚在一起,成為一簇簇不規容則的團塊。即使用力振盪,這些成簇成團的紅細胞也不能散開。

蘭德斯泰納認為,紅細胞在異種血清的作用下發生凝集反應,是因為紅細胞表面含有一些抗原性物質,他把這種物質稱為凝集原;而血清中則含有相應的特異性抗體,統稱為凝集素。

經過多次試驗,深入調查,蘭德斯泰納發現了在人類的紅細胞中,主要含有兩種不同的凝集原,分別稱為A凝集原、B凝集原。

他把紅細胞中含A凝集原的血液,稱為A型血;把紅細胞中含B凝集原的血液,稱為B型血;同時含有A、B兩種凝集原的血液,稱為AB型血。



(8)歷史學家血型擴展閱讀:

Rh血型:

人的紅細胞上具有與恆河猴同樣的抗原稱為Rh陽性血型,不含有此種抗原則稱為Rh陰性血型。在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人民中,Rh陽性血型約佔99%,Rh陰性的人僅佔1%左右。

Rh血型系統是紅細胞血型中最復雜的一種,已發現40餘種Rh抗原,其中D抗原抗原性最強,因此通常將紅細胞上含有D抗原稱為Rh陽性,而紅細胞上缺乏D抗原的稱為Rh陰性。

9. 人類歷史中什麼血型最少 珍貴

稀有血型就是一種少見或罕見的血型。這種血型不僅在ABO血型系統中存在,而且在稀有血型系統中也還存在一些更為罕見的血型。隨著血型血清學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已將所發現的稀有血型,分別建立起的稀有血型系統,如RH、MNSSU、P、KELL、KIDD、LUTHERAN、DEIGO、LEWIS、DUFFY以及其他一系列稀有血型系統。
還有一種叫孟買型的稀有血型系統,在這種血型的紅細胞上,沒有A、B和H抗原,但在血清中卻同時存在A、B和抗H三種抗體。
在稀有血型系統中,除RH血型系統外,其他各血型人數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非常小。

Rh是恆河猴(Rhesus Macacus)外文名稱的頭兩個字母。蘭德斯坦納等科學家在1940年做動物實驗時,發現恆河猴和多數人體內的紅細胞上存在Rh血型的抗原物質,故而命名的。凡是人體血液紅細胞上有Rh抗原(又稱D抗原)的,稱為Rh陰性。這樣就使已發現的紅細胞A、B、O及AB四種主要血型的人,又都分別一分為二地被劃分為Rh陽性和陰性兩種。隨著對Rh血型的不斷研究,認為Rh血型系統可能是紅細胞血型中最為復雜的一個血型系。

因Rh血型是繼ABO血型發現後臨床意義最大的一種血型,也是最復雜的血型系統之一。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家血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