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秋瑾的故事簡介
1、秋瑾幼年隨兄讀書家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回1896年,秋瑾與王廷答鈞結婚。
2、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
3、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
4、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權,宣傳革命。
5、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1)秋瑾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1、秋瑾是為中國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位女烈士。終其一生,她都在為伸張女權而奮斗,在為革命建國而努力,把婦女運動與排滿的革命運動結合在一起。
2、秋瑾有幸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因而成為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幟:一個代表近代中國革命女性的頗具象徵性意義的標志性歷史人物。
㈡ 哪位高手能說說歷史上秋瑾的生平事跡,簡單點就行,謝了
瑾(1875—1907)
1875年生於紹興,原名閨謹,字璿卿,自號競雄,別號鑒湖女俠,漢俠女兒。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是我國近代傑出的革命家、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
自小家境富裕,能寫詩填詞、騎馬擊劍、使棒舞槍,仰慕花木蘭等女傑,立志要做一名巾幗英雄。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紳子弟王廷鈞。1900年前後兩度寓居北京,目睹清廷腐敗和民族危艱,遂立「置生死於不顧」以獻身救國之志。1904年5月突破家庭阻力自籌旅費留學日本,先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日語講習所學日語半年,繼入東京青山女校速成師范專修科。與陳擷芬成立「共愛會」,與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均以反清為目的。
1904年秋,在東京創辦《白話報》,鼓吹推翻清政府,提倡婦女平等。不久又加入馮自由等組織的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1905年春回上海,4、5月間經徐錫麟等介紹在紹興加入光復會。7月再赴日本,在橫濱經馮自由介紹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浙江分會主盟人。12月,因反對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回國,與易本差等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以安置歸國學生。1906年因抗議日本取締中國留學生而回國。在上海組織銳進學社,創辦《中國女報》,宣傳婦女解放,倡導民主革命。
1907年初接替徐錫麟主持紹興大通學堂,任督辦,聯絡浙省革命志士和會黨成員,組織光復軍,與徐錫麟策劃皖浙同時起義。並以大通學堂督辦職務之便,以該校為中樞,往來杭滬間,活動軍學界,運動會黨。4月正式組建光復軍八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並導擬軍制、軍旗、服。約定先由金華府發難,處州府立即響應,會紹興光復軍襲取杭州,計劃若受阻則出江西以通安慶,會合徐錫麟,合力攻取南京。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事,被捕遇害,浙江之嵊縣、武義、金華、蘭溪等地光復軍在中、下旬亦相繼失敗。奸人胡道南密報清廷,清兵於14日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與少數學生持槍抵抗。被捕後堅貞不屈,次晨於紹興軒亭口慷慨就義。著述被輯為《秋瑾集》。
㈢ 秋瑾的故事,簡單一點
軼事典故
1、墓葬後記
秋瑾遇難後,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呂碧城、吳芝瑛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2、秋瑾看戲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3)秋瑾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秋瑾1875年11月8日出生,祖籍是浙江山陰。她的爸爸秋壽南是湖南郴州的知州,她的媽媽單氏也是名門望族之後。秋瑾是浙江三傑之一,其他兩位是魯迅和周恩來。
秋瑾自幼便隨著哥哥讀書,所以也就學會詩賦了。15歲的時候,秋瑾又跟她的表兄學會了騎馬擊劍。可謂文武雙全呀!
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結婚。八年後,秋瑾不顧丈夫反對,毅然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留學期間,秋瑾經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一些同鄉會,她時常會登台演講有關革命救國的言論。她除了學習之外,還廣結革命志士,積極參加革命活動。
秋瑾一貫倡導女權,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1905年,秋瑾回國,在她的努力下,國內的革命事業發展的很快。同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她進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經人介紹加入了同盟會,被推選為評議部評議員浙江主盟人。
在日本留學期間,秋瑾寫下了很多有關革命救國的詩篇。1906年,秋瑾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而憤然回國。
回國後的秋瑾繼續為革命事業工作。1907年,秋瑾因安慶起義失敗而受到牽連。雖然秋瑾已經知道安慶起義失敗以及自己受到牽連的事情了,但是她依然拒絕離開,決定留守,1907年14日下午,秋瑾被捕,次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年僅32歲。
秋瑾是一代才女,她厭惡封建禮法並積極倡導女權,常以花木蘭自喻,她為中國女子解放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㈣ 秋瑾歷史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專東渡後改名屬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鑒湖女俠」,筆名鞦韆、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廈門。秋瑾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她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 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
㈤ 秋瑾的故事有哪些
1、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2、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時日,由於清朝的腐敗賣國,億萬中國百姓陷入水深火熱的痛苦深淵,民不聊生,國家日漸衰敗。
由於秋瑾的祖父和父親先後都為清朝官吏,她的童年是在優裕的生活和歡樂之中度過的。在秋瑾的一生中,童年是她唯一無憂無慮、輕鬆快樂的時期。
秋瑾稍大一點就進入私塾開始學習,念的是《三字經》、《百家姓》、《神童詩》等,但她最愛讀的卻是詩詞、明清小說和筆記傳奇。
在翻閱「閑書」中,使她看到「子曰詩雲」之外的新鮮世界。她特別仰慕的是那些古今中外的英雄豪傑,在很小的時候就寫過詩句:「今古爭傳女狀頭,紅顏誰說不封侯?」
「莫重男兒薄女兒,始信英雄亦有雌。」這是她為明末兩位女中豪傑秦良玉、沈方英寫的詩作《題芝龕記》中的兩句。她從小不僅仰慕英雄豪傑,而且還立志要做英雄豪傑那樣的人。
秋瑾從小聰穎,她念過的詩詞過目不忘,祖父和父親都對此驚喜不已。祖父秋嘉禾那時在福建廈門、漳州一帶為官,每每下堂回來,就會看到小小年紀的秋瑾。
抱著杜甫、辛棄疾、李清照的詩詞吟讀不舍,有時秋瑾還捧著自己作的小詩給祖父看。祖父坐在太師椅中,捻著長長的胡須。
欣賞著孫女的吟唱,臉上露出甜甜的微笑。父親秋壽南也為女兒惋惜說,「阿瑾若是個男兒,考(科舉)起來不怕不中。」
3、秋瑾雖是女子,但自幼身帶豪氣,喜好習武。祖父秋嘉禾60歲的時候告老還鄉,從福建回到浙江紹興。那時,秋瑾15歲。還在福建的時候,秋瑾就聽母親說舅父和表兄都精通武術。
回到紹興以後,她天天纏著母親要去舅舅家。秋瑾終於如願到了浙江蕭山舅舅家,向舅舅和表兄學習刀劍棍棒。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習武非常不易,因為秋瑾也和其他女子一樣從小纏了腳。
每次習武下來,裹腳布上滲滿了鮮血,疼痛難忍,但她想到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便咬緊牙關堅持下來,從不喊疼叫苦。
剛剛學騎馬的時候,秋瑾由於求勝心切,一不小心,兩腿一夾馬肚子,那馬向前猛一躥,秋瑾就從馬背上摔下來,來了一個前滾翻。雖然疼痛難忍,但倔強的秋瑾害怕舅舅不再讓她騎馬。
就咬著牙關連聲說「一點不疼」。就這樣,秋瑾每天聞雞習武,揮刀舞劍,騎馬馳騁於山野之間。後來,在革命的活動中,秋瑾練就的本領,還真派上了用場。
秋瑾是在優裕的生活和歡樂中度過童年的,但使她終生痛恨又無奈的一件事就是纏足,是舊禮教舊習俗害了她。她從中也深切體會到,婦女們要覺悟起來,向封建舊禮教宣戰。
在社會革命中爭取婦女的徹底解放。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中最大的一件痛苦事又向她襲來,命運又一次向她發起挑戰。
4、1894年,秋瑾20歲時,她的父親秋壽南調任湖南湘潭任厘金局(稅務局)總辦。湘潭有一個叫王黻臣,是當地一個富商,開有當鋪、錢庄、茶號。秋瑾的父親本來就與王相識。
來到湘潭又經常來往,成了莫逆之交。一天,秋壽南的好友李潤生來到秋家,滿臉堆笑。原來,他是受王黻臣之託為其兒子王子芳給秋瑾提親的。王子芳比秋瑾小4歲,曾就讀於嶽麓書院。"
生得面目俊秀,瀟灑風流,頗有文名,獲得父母歡心"。秋瑾的父母對這門親事很滿意,認為兩家門戶相當,就把秋瑾嫁給了王小芳。秋瑾對王子芳並不了解,也不願嫁給王子芳。
秋瑾曾提出:"我為什麼要嫁他?"。但是,當時男女婚配全憑"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秋瑾只得從命。秋瑾所嫁的丈夫王子芳曾讀過書,但胸無大志,只知吃喝玩樂,隨波逐流。
而她的婆婆也是思想頑固,性情暴躁,對秋瑾要求非常苛刻的人。結婚以後,秋瑾每天都要早晚兩次去向婆婆請安,一舉一動都要嚴守家規,稍有不慎,婆婆就要當面指責。
秋瑾本是性情豪爽,心懷大志之女,無奈嫁給一個家富卻無志,庸碌且無能之夫,猶如一條歡暢奔騰的激流被婚姻的堤壩禁錮成一潭死水,又如一隻歡樂的小鳥被困於樊籠而每日長嘆。
秋瑾在寫給大哥的信中曾說道:"吾以為天下最苦最痛之無可千語者,惟妹耳……","妹如得佳偶,互相切磋,此七八年豈不能精進學業?名譽當不致如今日,必當出人頭地。
以為我宗父母兄弟光,奈何遇此比匪無受益,而反以終日之氣惱傷腦筋"。秋瑾還在《精衛石》中借主人公黃鞠瑞之口,抒發了對婚事的不滿:"有個財主苟百萬,家中新發廣金銀。
公子今年十六歲,聞言相貌尚堪增。聞我家大小姐多才貌,特請了魏大人君之做媒人……。大小姐亦是多煩惱,曾把微詞柬母親。太太因為苟家富,無百愛惜女兒身,回言自己休多管。
做主還須父母親,豈有自己休不怕,三從古禮豈無聞?小姐始此生了氣,終朝至夕不歡欣。"秋瑾在王家每日彷徨苦惱,猶如困獸。
5、旋因母喪回紹興,秋瑾又先後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會黨。
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准備起義。她秘密編制了光復軍制,並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響應,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後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
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1907年7月6日起義,後改為19日。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
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㈥ 秋瑾有什麼主要事跡
1907年7月15日凌晨,一位女英雄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英勇就義。她,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時年僅32歲。她,就是我國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巾幗英雄秋瑾,號「競雄」,別號「鑒湖女俠」。
秋瑾出1875年生於紹興的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時熱情而倔強,最欽佩歷史上的「巾幗英雄」。義和團運動失敗以後,本已滿目瘡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叢生。秋瑾救國情切,憤然賦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她不願「與世浮沉,碌碌而終」,熱望把裹在頭上的婦女頭巾換成戰士的盔甲,像花木蘭那樣,效命疆場;她曾感慨地說:「人生處世,當匡濟艱難,以吐抱負,寧能米鹽瑣屑終身其身乎?」1904年,她毅然沖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縛,隻身東渡日本求學。
在日本,秋瑾積極地投入了中國留學生的革命斗爭。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後,她被推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還聯絡當時留日的女同學,組織「共愛會」,自己任會長。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頒布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壓迫留日學生,秋瑾憤然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1906年,她由徐錫麟介紹,加入了光復會。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設立革命機關,並主持《中國女報》,第一個提出創建「婦人協會」的主張,為近代婦女解放吹響了第一聲號角。
1906年,秋瑾返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大通學堂原為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是光復會訓練幹部、組織群眾的革命據點。在大通學堂,秋瑾為了進一步訓練革命力量,成立了「體育會」,招納會黨群眾和革命青年,進行軍事操練,並積極聯絡浙江各地會黨,組成「光復軍」,推舉徐錫麟為首領,秋瑾任協領,積極地進行起義的籌備工作。
1907年5月,徐錫麟准備在安慶起義,秋瑾在浙江等地響應。但徐錫麟起義計劃泄露。7月6日,徐錫麟倉促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在安慶發動起義,由於准備不足,起義很快失敗,徐錫麟也被捕犧牲了。安慶起義的失敗,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區起義計劃完全泄露,形勢十分危急,同志們勸她暫避一時,她決心做中國婦女界為革命犧牲的第一人,堅決留在大通學堂與前來包圍的清軍作殊死戰斗。因寡不敵眾,秋瑾不幸被捕,於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義。
㈦ 秋瑾的愛國故事
女子不比男子差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傑秋瑾的
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
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子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
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里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說:
「女子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子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
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慍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么多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么?」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說:「舅
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著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著:「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
能讓人服嗎?」
㈧ 秋瑾的故事梗概
1905年,秋瑾回國省親,5、6月間由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7月15日再次東渡日本,8月經馮自由、黃元秀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了由孫中山等創立才半個月的中國同盟會。1906年2月,因抗議日本文部省於去年11月2日頒發的《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而回國。
據日人永田圭介《秋瑾——競雄女俠傳》所稱,在回國前,秋瑾曾在陳天華追悼會上,對反對回國的魯迅、許壽裳等人,拔出隨身攜帶的日本刀厲聲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然而,據徐雙韻《憶秋瑾》一文所記載:「秋瑾發言,力主回國,詞意激昂,隨手從靴筒取出倭刀,插在講台上說:『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顯然是表達回國反清的立場,對決定不回國的同志表示其回國之舉並非投降。
坊間以此冒稱「罵魯迅」,乃取自永田之主見,與在場他人所見,尚有出入。9月在上海組織銳峻學社(其他組織者包括尹銳志、陳伯平、姚勇忱)。
1907年1月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只出版兩期,創刊號發刊於1906年農歷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於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間回紹興,與徐錫麟等創辦明道女子學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學堂(1905年徐錫麟等創辦,後作為紹興光復會總機關)體育專修科,並任學堂督辦。
大約從年春開始籌資准備於7月由金華起義,呼應徐錫麟在安慶起義。7月1日至7月4日,武義、金華、永康等地先後發生光復軍起義,但均告失敗。
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被捕後旋被殺,安慶起義遂告失敗。徐錫麟弟徐偉供詞牽連秋瑾,但秋瑾拒絕離開紹興,認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
消息為浙江巡撫張曾敭(張之洞的叔父)得知,大為震怒,知悉徐錫麟與紹興大通學堂督辦秋瑾乃為同黨,氣急敗壞。當即急電紹興府知府貴福,派山陰縣令李鍾岳查封大通學堂。
7月14日,李鍾岳帶領標兵、管帶到大通學校查抄。李鍾岳深恐軍隊亂開槍,特地乘轎在前,軍士只得朝天鳴槍。人馬剛至時,校門緊閉,校內有槍還擊,李在轎內,大聲喊話:「本縣在此,大家放心,無須開槍。」
軍士遂破校門而入,師生四散。縣令怕傷及秋瑾,喝令兵士不得射擊女子。此時,秋瑾正穿著長袍立在屋脊上,聽縣令喊話便脫下長袍。
軍士見是女子,不復射擊,得免於難。因放暑假,這次查抄只逮到秋瑾和8名學生。另在水澄橋河下溺死1人,校牆外跌死1人,並搜出槍數十支,子彈若干。
秋瑾下午四時在她自己工作地點大通學堂被捕,被關押在卧龍山(即府山)監獄(今卧龍山建有風雨亭)。貴福、李鍾岳及會稽縣令李瑞年,行三堂會審。次日,貴福責令李鍾岳派人到紹興城外秋瑾母親家查抄。
李鍾岳故意草草了事,裝作一無所獲。李鍾岳命將秋瑾等9人,提到衙內花廳。秋瑾口供僅寫「秋風秋雨愁煞人」一詩句。隨後,李鍾岳即到紹興府向貴福報告審訊情形。貴福愀然不悅。
因秋瑾為保護其他仁人志士不受牽連,而使得貴福惱羞成怒必殺秋瑾而後快。貴福當晚赴杭,向張曾敭作假報告,說秋瑾對造反之罪,業已供認不諱。
7月15日凌晨三、四時,於浙江省紹興古軒亭口被五花大綁著處斬,年31歲。
時論認為對女流之輩的秋瑾處以斬刑過於殘酷,即使是當時憎恨革命黨人的守舊派,亦不認同官府的處理手法。秋瑾屍體由大通學堂洗衣婦王安友等人裹殮,後由同善堂收殮,草葬於卧龍山麓。
之後,其靈柩數遷。官方於事後曾通緝數十人,迫於輿論未再追究(只二人被勒捐錢)。秋瑾被殺,導致官方開始打壓女校。
秋瑾遇害兩周後,張曾敭致電貴福:「報紙中載:該匪當堂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有無其事?有即送核。」當日,貴福復電「七字在山陰李令手,已晉省。」可見實有其事。
貴福懷疑李鍾岳偏袒,有意開脫。在得到浙江巡撫同意「將秋瑾先行正法」復電後,立即召見李鍾岳,令他執行。
(8)秋瑾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秋瑾死後不久,《小說林》雜志就連續刊出了多種以秋瑾為題材的小說和戲曲。小說有包天笑的長篇連載《碧血幕》,吳梅、龍禪居士的雜劇《軒亭秋》、《碧血碑》、嘯盧的傳奇《軒亭血》等。
其他相關題材的小說有靜觀子的《六月霜》、尚武靜觀自得主人的《女銅象》、紅葉的《十年游學記》、哀民的《軒亭恨》、無生的《軒亭復活記》(後改題《秋瑾再生記》)。
戲曲有悲秋散人的雜劇《秋海棠》、傷時子、蕭山湘靈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傳奇《蒼鷹擊》、《軒亭冤》、《六月霜》。
中華民國成立前後,進化團和春陽社兩家文明戲劇團首先演出《秋瑾》,隨後新民社、民鳴社、開陽社、啟明社等劇團也相繼上演。
1919年4月,在魯迅著作《吶喊》 的《葯》一文中的夏瑜「夏」與「秋」相對,「瑜」與「瑾」相對,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夏衍寫出了第一個話劇本《自由花》,後在40年代改名為《秋瑾傳》。1940年「三八」婦女節時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話劇《秋瑾》。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國戲劇舞台更出現一陣「秋瑾熱」:北京京劇院二團的《風雨千秋》、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二團的《秋風秋雨》、浙江歌舞團的《秋瑾》、杭州話劇團的《秋瑾》。
江蘇省昆劇團的《鑒湖女俠》、天津市京劇三團的《鑒湖女俠》、安徽蕪湖市梨黃戲劇團的《鑒湖碧血》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秋瑾
㈨ 秋瑾的故事,詳盡一點
女子不比男子差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傑秋瑾的
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
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子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
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里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說:
「女子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子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
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慍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么多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么?」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說:「舅
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著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著:「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
能讓人服嗎?」
非常欽佩她.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璇卿,後改名競雄,又稱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決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准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學堂被捕。七月十五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先生和宋床齡先生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稱贊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