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亞洲歷史知識

亞洲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11 12:55:28

㈠ 亞洲歷史的內容介紹

亞洲是地球上一個遼闊而又多姿多彩的區域,它有著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回承載了世界上最答古老而偉大的文明傳統。無疑的,亞洲人及其文化代表著全人類歷史中最重要、最豐富、最多彩的歷史篇章。本書將亞洲文明圈整合為儒家文明圈、佛教文明圈和伊斯蘭文明圈,三個文明圈又分別涵蓋東亞、南亞、西亞與中亞三大區域,這符合亞洲歷史區域文化發展的脈絡。

歷史知識的分類

歷史分類下的開放分類共有85個,分別有遠古史(22) 中國古代史(27) 中國近現代史(21) 世界歷史(15)

遠古史

冥古代 太古代 元古代 震旦紀 古生代

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石炭紀 二疊紀

中生代 三疊紀 侏羅紀 白堊紀 新生代

第三紀 古新世 始新世 漸新世 中新世

上新世 第四紀

中國古代史

三皇 五帝 夏朝 商朝 西周

東周 春秋 戰國 秦朝 西漢

東漢 魏 蜀 吳 西晉

東晉 五胡 十六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國 北宋 南宋 元

明 清

中國近現代史

洋務運動 中法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戊戌變法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 北洋軍閥 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

國共合作 四大家族 國民革命運動 長征 抗日戰爭

盧溝橋事變 南京大屠殺 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 大決戰

新中國

世界歷史

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 資產階級革命 啟蒙運動 法國大革命

北美獨立戰爭 第一次工業革命 社會主義運動 亞洲革命風暴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 十月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 東歐劇變 第三世界

(推薦書籍)

<中國史綱要>翦伯贊主編(增訂本)

史 部

二十四史+清史稿:《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戰國策》、《貞觀政要》、《逸周書》、《古列女傳》、《徐霞客游記》

《大唐西域記》、《荊楚歲時記》、《唐才子傳》、《通典》、《東觀漢記》、《前漢紀》、《後漢紀》、《華陽國志》

《洛陽伽藍記》、《唐會要》、《唐律疏議》、《吳越春秋》、《越絕書》、《竹書紀年》

《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歷史》、《中國通史》

經 部

十三經(《簡介》):《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儀禮》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論語》 、《孝經》 、《爾雅》 、《孟子》 、《禮記》

其它:《四書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韓詩外傳》 、《大戴禮記》

子 部

兵書類-武經七書:《孫子兵法》 《吳子》 《六韜》 《司馬法》 《三略》 《尉繚子》 《唐李問對》

《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夢溪筆談》 太平廣記》 《孔子家語》 韓非子》 《墨子》

《列子》 《莊子》 《荀子》 公孫龍子》 鬼穀子》

《搜神記》 搜神後記》 周易參同契》 《山海經 、《校注》 《歸田錄》

《藝文類聚》 《穆天子傳》 《唐摭言 《唐新語》 《顏氏家訓》

《古畫品錄》 《鹽鐵論》 《弘明集》 《廣弘明集》 《宋高僧傳》

《道德經》 《鈍吟雜錄》 《申鑒》 《論衡》 《說苑》

《新語》 《宣室志》 《九章算術》 《呂氏春秋》 世說新語》

《黃帝內經靈樞經》 《黃帝內經素問》 《備急千金要方》 《傷寒論注》 《金匱要略注》

《難經本義》 《神農本草經》 棋經》 《茶經》 抱朴子內篇》

《法言義疏》 《風俗通義》 鶡冠子》 孔叢子》 齊民要術》

《潛夫論》 人物誌》 《西京雜記》 晏子春秋》 中論》

《周髀算經》 朱子語類》 鄧子》 《林泉高致集》 《山房隨筆》

集 部

《全唐詩》 《全宋詞》 《李太白全集》 《樂府詩集》 《文心雕龍》

《文選》 《王右丞集箋注》 《楚辭》 楚辭補s注》 《觀林詩話》

《優古堂詩話》 《誠齋詩話》 《庚溪詩話》 《草堂詩話》 《藏海詩話》

《六一詩話》 《後山詩話》 《彥周詩話》 《二老堂詩話》 《懷麓堂詩話

《滄浪詩話》 《詩品》 《詩人玉屑》 《中山詩話》

㈢ "亞洲歷史怎樣評價

時代是相對於歷史而言的。一個時代就是當時人的當下。時代局限性是不專可能突破的,屬就像我們生活在當下21世紀,我們即使復古也不可能回到19世紀,或是超前進入22世紀;同時,一個時代有其特有的時代環境推進著歷史的進程。評價歷史人物一定要放到當時時代大環境下去,而不能依現在環境下的所思所想過分的苛責古人。

㈣ 關於亞洲的人文地理知識

亞洲簡況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亦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居民: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體種族,約佔全洲人口的60%。余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一半。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亞洲的居民分屬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和日本語(有人認為這兩種語系未定。)、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茶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等。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 自然環境: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海岸類型復雜。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592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錫爾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草原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 自然資源:亞洲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富集區多。主要礦藏有煤、鐵、石油、錫、鎢、銻、銅、鉛、鋅、錳、菱鎂礦、金、石墨、鉻等。石油、錫、菱鎂礦、鐵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錫礦儲量約佔世界錫礦總儲量60%以上。亞洲的森林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可利用的水力資源也極豐富。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著名的漁場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沿海,有中國的舟山群島、台灣島和西沙群島漁場,以及鄂霍次克海、北海道、九州等漁場。 經濟:在古代,亞洲人民就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科學發明創造,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16世紀以後,西方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相繼侵入,許多國家和地區先後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經濟遭到了嚴重摧殘,民族經濟發展緩慢。致使許多國家和地區長期處於貧困落後的狀態。目前,亞洲除日本外,大多數國家為發展中國家。農業在亞洲各國中占重要地位。稻穀、天然橡膠、金雞納霜、馬尼拉麻、柚木、胡椒、黃麻、椰干、茶葉等的產量分別佔世界總產量80%—90%以上,原油、魚、大豆、棉花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30%——40%,錫精礦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60%左右,鎢精礦、花生、芝麻、煙草、油菜籽的產量均佔世界總產量的45%,木棉、蠶絲、椰棗等的產量和牲畜總頭數也居世界前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較先進,重工業正在發展。中國東半部、日本、韓國、爪哇島、斯里蘭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發達。東南沿海海上運輸發達。廣大內陸地區和沙漠地區以畜力為主。 地理區域: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東亞: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薴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面積約448萬平方千米。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兩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之一。群島區和半島的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半島北部山地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礦物以錫、石油、天然氣、煤、鎳、鋁土礦、鎢、鉻、金等為重要。東南亞是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菠蘿、馬尼拉麻等熱帶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盛產稻米、橡膠、香料、柚木、木棉、金雞納霜及熱帶水果。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本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山地區,南部印度半島為德干高原,北部山地與德干高原之間為印度河-恆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德干高原及斯里蘭卡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斯里蘭卡南部和馬爾地夫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西亞:也叫西南亞,指亞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巴林。面積約700多萬平方千米。高原廣布,北部多山脈。北部山地高原與南部阿拉伯半島之間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氣候乾燥。南部沙漠面積廣大。本區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和西部山地屬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和內陸高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西亞是胡蘿卜、甜瓜、洋蔥、菠菜、苜蓿、椰棗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駱駝、阿拉伯馬、安哥拉山羊、安哥拉兔等著名畜種的原產地。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狹義講只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的全部和哈薩克的南部。本區東南部為山地,地震頻繁,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平原和丘陵,沙漠廣布,氣候乾旱,屬溫帶和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礦物以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汞、硫黃和芒硝較重要。中亞是豌豆、蠶豆、蘋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庫爾綿羊的原產地。出產棉花、煙草、稻米、蠶絲、羊毛和葡萄、蘋果等。 北亞: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山地,東部為遠東山地。極圈以北屬寒帶苔原氣候,其餘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河流結冰期六個月以上。礦物以石油、煤、銅、金、金剛石較重要。出產麥類、馬鈴薯、亞麻和木材等。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人口為60.55億,其中亞洲人口為36.8億,亞洲人口過億的國家有6個。 2、亞洲人口眾多,對資源和環境產生沉重的壓力。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 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多個,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華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恆河文化,阿拉伯文化等。不同的地區民族,在建築、音樂舞蹈、禮儀等表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民風民俗。 2、 亞洲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 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流域,和兩河流域因其適宜的溫帶或亞熱帶氣候,肥沃的土壤,豐富的水源。而成為人類文明發祥地。 3、 經濟發展差異 1、 亞洲地域遼闊,不同的國家的自然、社會、歷史等條件差別很大,經濟發展不平衡。如亞洲的日本是世界上發達國家。其他國家是經濟發展中國家。 2、 亞洲除日本外,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經濟不發達,工業基礎一般比較不發達,濟落後。特別從20世紀70年代,東亞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發展出口加工業,推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西亞波斯灣沿岸的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因為大量出口石油資源,而成為比較富裕的國家。

㈤ 求亞洲地理所有的知識點 考點

一、世界第一大洲
1、球位置: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北半球。
2、瀕臨海洋:亞洲北部為北冰洋,東部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臨大洲及分界線: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亞洲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州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4、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洲,也是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5、亞洲分區:按地理方位將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6、中國位於東亞,東亞還包括朝鮮、韓國、日本、蒙古。
7、中國北鄰北亞,西鄰西亞和中亞,西南鄰南亞,南鄰東南亞。
二、地形和河流
1、亞洲地形特點:地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地形復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
2、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位於亞洲中部,海拔大於3000米,部分地區高於50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西西伯利亞平原~~位於亞洲北部,海拔0~200米,是亞洲最大的平原;華北平原~~分布在亞洲東部,海拔0~200米;印度河平原~~分布在亞洲南部,海拔0~200米;德干高原~~分布在亞洲南部,海拔200~1000米;伊郎高原~~分布在亞洲西部,海拔1000~3000米;中西伯利亞山地~~分布在亞洲北部。
3、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黃河、長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恆河注入印度洋。
4、河流分布特點: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原因是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5、湖泊:裏海~~世界最大的湖泊,鹹水湖;貝加爾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陸地的最低點。
三、復雜的氣候
1、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2、氣候影響因素:緯度因素~~亞洲跨熱帶、溫帶、寒帶,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海陸因素~~亞洲東、南、北三面瀕臨海洋,降水東部、南部多,中部、西部少;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因為海拔高,形成了高原山地氣候。
3、主要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熱帶亞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高原山地氣候,寒帶氣候。
4、溫帶大陸性氣候:它是亞洲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它覆蓋了亞洲的中、西部,其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暫,全年降水稀少。
5、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南部,其特點是一年中風向隨季節發生大規模變化,降水季節變化大。不足之處是易發生旱澇災害。
6、非洲氣候分布特點:以赤道為中心,氣候類型南北對稱分布;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第二節 人文環境
一、 人口最多的大洲
1、2000年,世界總人口共60.55億,亞洲人口約36.8億,占總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俄羅斯、日本、奈及利亞。
其中亞洲有六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3、除南極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數由多到少依次是
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極洲
4、除南極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
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
5、世界凈增人口60.55億×1.3%=7871萬人 亞洲凈增人口數36.8億×1.4%=5152萬人
6、亞洲眾多的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一半。其中漢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2、亞洲三個人類文明發源地: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兩河流域)。原因: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3、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族風俗。
4、不同地區的文化與當地自然條件的關系:
圖的標號 自然條件或民族風俗
6、日本為預防地震而設計的抗震建築 多地震
3、葉門的住房和梯田 山坡地區
5、生活在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的達雅克人居住的高腳屋長達200米 氣候濕熱,人們過聚居生活
4、生活在恆河三角洲以捕魚為生的孟加拉人 氣候濕熱,多河湖
2、生活在東西伯利亞的亞庫特人居住木屋,身穿毛皮衣服,運輸工具是狗拉雪橇。 氣候嚴寒
1、沙烏地阿拉伯的貝都因人居住帳篷,身穿寬大袍子,過著游牧生活。 熱帶乾旱草原,人們過著游牧生活

㈥ 亞洲歷史典故(除中國)

浦島太郎:
很久很久以前,有這么個地方,住著一個漁夫,叫浦島太郎。
這個浦島太郎,每天劃船出海,以釣魚為生。
太郎的生活,本來是很貧苦的,可是,這個年輕小夥子,卻不僅喜歡幻想,而且心地也挺善良。
他站在海岸上,眺望著大海,心裡想:
「要是能變成一條魚,該多好啊!」
可見,與其說他喜歡釣魚,不如說他更喜歡這樣幻想。
如果夢想真的成了現實,那多美呀。
太郎時時刻刻地幻想著,一心一意地憧憬著。
有一天,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太郎出海回來,走到海邊沙灘上,正趕上一群孩子在嗚嗷喊叫。低頭一看,原來,他們逮住了一隻小海龜,戲弄著呢。
「這幫淘小子!住手!是不是看它啞巴牲口好欺負啊?」
太郎救下了小海龜,把它放回了大海。
「祝你一路平安。以後可多加小心,別再讓人家逮住。」
好心的太郎,立在海邊,朝著小海龜游去的方向,凝視了好久,好久。
幾年之後,又發生了一件事。
一天,太郎還像往常一樣,悠閑自在地釣著魚。
「要是能變成一隻海鷗,該多好啊!」
太郎又在幻想著。
想著想著,太郎救下來的那隻海龜,從那兒鑽出來了。
「太郎,救命之恩,報答不盡。我願意帶你下海底,到那漂亮的水晶宮去。那水晶宮,就是所說的龍宮,美麗的海花環繞著它,確實是個好地方。唉,走吧,請你騎在我背上。」
海龜馱著太郎,「刺刺」地鑽進海里。
「喔呦!」
一看到美麗的海底世界.太郎非常震驚。
這里,正如太郎所幻想的那樣,無限美好,無限廣闊。
這兒也是,那兒也是……到處都是海花。海花競相開放,美麗而又芬芳。
「怎麼樣?好極了吧?」
太郎已經陶醉了,海龜看了,露出得意的神色。
太郎確實感到身臨夢境一般。
不一會兒.太郎來到了光閃閃的珊瑚院。這里五光十色.讓人眼花繚亂。
『這……這是多漂亮的地方啊!」
環顧四周,太郎不由得喊了起來。
這時,珊瑚島輕輕地動了起來,露出來一節珍珠台階。
那最上面的一節,站著美麗的公主——龍宮城裡的神女。
太郎驚得目瞪口呆。
「歡迎你,太郎!你搭救海龜,我們深表謝意。別忙,請在這兒多玩些天。」
美麗的神女親口向他致謝,這使太郎可坐立不安了。
神女突然扇子一搖,花花綠綠的魚兒成群結隊地遊了過來,圍著太郎,搖頭擺尾地跳起舞來了。
就這樣,太郎在龍宮里,天天過著好日子。
吃著可口的海味,魚兒舞又那麼美,還有那溫柔的神女……
對太郎來說,這真是夢境般的生活。
但是好夢不長。
「我們村子,現在啥樣了?」
「媽媽身體健康吧?」
太郎不知不覺地想起家來了。於是,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索然無味。
「太郎,你要回去了!」
神女看太郎整天心事重重地,便戀戀不舍地說:
「你願意住到什麼時候,我都高興。可是,沒辦法。」
「好吧,這個百寶箱,作為禮物,送給你。無論遇到什麼為難事,你都不能把它打開。」
太郎到底決定騎著海龜,回到他所懷念的故鄉去。
「公主,再見!多謝,多謝!」
路上,太郎歸心似箭,他的心讓幾日不見的家鄉給占滿了。
「謝謝你,海龜朋友。」
歸來一看,太郎心裡無比歡暢:漫山遍野鮮花開放,家鄉處處換了新裝。
但是,並不是萬事如意。仔細一看,村子面目皆非。
家,找不到了;媽媽,沒在;還不僅如此,熟人,都不見了。
太郎心涼半截,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他想起了神女給的百寶箱。
「對了!打開它,也許就什麼都弄明白了。」
太郎想到這里,便提心吊膽地,打開了百寶箱。
突然……哎呀,奇怪?怎麼從百寶箱里,咕嘟咕嘟地,冒出了一大股白煙。
於是,轉眼之間,浦島太郎變成了一個白鬍子老頭兒。
就是這樣。太郎在龍宮里,快活地生活了幾天,而同時,地上卻度過了幾百年。
一個是美麗的海底世界,一個是現在的這個人間世界,哪個是夢境,太郎怎麼分辨也分辨不清了。

㈦ 高二歷史 關於"亞洲革命風暴"的知識點

亞洲革命風暴

背景:英、法、俄、美等殖民國家對亞洲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亞洲國家的領土主權的完整,破壞了亞洲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使許多亞洲國家逐步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19世紀中期 亞洲各個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都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性質。

特點
①雙重性.從整體看,亞洲革命風暴具有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雙重性質.
②屬於舊式農民戰爭的范疇.亞洲革命風暴沒有先進階級參加,也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許多國家的斗爭都是以宗教為旗號;領導者為封建王公或農民領袖;沒有資本主義性質的革命綱領.
③規模大,范圍廣,波及眾多地區.客觀上起了相互支援的作用.

19世紀上半期,亞洲已有許多國家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如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印度等地;其他地區,如土耳其、伊朗和中國等國的領土和主權也相繼遭到侵犯,逐步淪為半殖民地。

隨著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為了滿足工業資產階級對海外市場和原料的迫切需要,資本主義列強進一步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使宗主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

19世紀上半期,亞洲掀起了反殖民主義和反封建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這包括五次大的起義:爪哇人民反對荷蘭殖民者的起義、阿富汗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軍的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和印度民族起義。後三次起義把這次亞洲革命風暴推到了頂點。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領導的、以印度土兵為主要力量和廣大人民踴躍參加的民族大起義。

從總體來看,這些民族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盡管各國起義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於這些起義均屬舊式的民族解放運動,即領導起義的多為農民階級或封建地主階級,他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沒有先進思想指導,提不出改造社會的科學主張,不具備發展本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改造社會的目標。盡管有的起義規模大、時間長、地域廣,對殖民主義打擊也很沉重,但在外國資本主義和各國封建勢力的聯合鎮壓下,終究難以勝利。

一、亞洲革命風暴
1.歷史背景
(1)19世紀上半期,亞洲大部分國家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傳統手工業遭到摧毀,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國家經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附庸。
(2)亞洲國家的下層勞動人民除遭受本國統治階級的剝削外,又遭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壓榨,生活困苦不堪;一些有骨氣的上層人士痛恨國家主權的喪失,希望趕走外國侵略者。
(3)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統治階級日益腐朽,同殖民勢力相勾結,並甘願為他們所用,遭到人民的反對。
2.性質:具有反對殖民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的雙重性質。
3.主要事件:爪哇人民反對荷蘭統治者的起義,阿富汗人民反對英國侵略軍的起義,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後三次起義把亞洲革命風暴推向了頂點。
4.意義:沉重打擊了西方殖民者和當地封建勢力,表現了亞洲人民不畏強暴,要求改變現狀的決心和勇氣。
二、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背景
(1)19世紀上半期,伊朗一方面受到俄國的不斷蠶食;另一方面,英國等西方列強也不斷擴大對它的侵略,伊朗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
(2)伊朗統治階級不思民族振興,反而橫征暴斂,激起人民群眾的強烈不滿。
2.經過
(1)1848年,起義開始,起義軍建立根據地,實行平分財產和共餐制度。
(2)1852年,起義被鎮壓。
三、印度民族大起義
1.原因
(1)英國殖民者在印度採取高壓手段進行統治,大肆掠奪,造成印度社會經濟狀況急劇惡化,引起印度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不滿。
(2)印度土兵由於備受民族壓迫和宗教歧視,由於生活待遇的惡劣,反英情緒不斷高漲,建立了許多秘密組織,進行反英活動。
2.經過
(1)開端(導火索):1857年,英國殖民當局把塗有豬油牛脂的子彈發給土兵使用;土兵大都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分別忌食牛肉和豬肉,因此感受到極大的侮辱。當時,密拉特城的85名土兵公開拒絕使用這種子彈,遭到逮捕。故憤怒的密拉特城軍民首先發動起義。這就是著名的密拉特事件。
(2)發展
①起義軍攻佔德里,擁立莫卧兒王朝的末代皇帝為印度皇帝,成立了起義的領導機構。
②起義得到廣泛響應,形成了佔西等幾個中心。許多封建王公也加入了起義行列,成為起義的領導者。
(3)1859年,起義被鎮壓。
3.失敗原因
(1)缺乏先進階級的領導,提不出科學的革命綱領。
(2)英國殖民者採取了一系列分化起義陣營的措施,如宣布印度由英國政府直接管理,改組殖民地的軍隊,增加英軍的比重;承諾不再侵犯印度王公和地主的特權,不再侵吞其地產,分化瓦解起義隊伍;同時,把派往伊朗和中國的侵略軍調往印度,對起義進行殘酷的鎮壓。
4.歷史意義
(1)這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領導的、以印度土兵為主力和廣大人民積極參加的民族大起義。
(2)它充分展現了印度人民為了維護民族尊嚴,爭取民族獨立,英勇抗擊殖民者的決心和勇氣。
(3)它沉重地打擊了殖民者,迫使英國殖民當局不得不改變統治策略。
(4)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國對亞洲其他地區的侵略活動。
關於亞洲革命風暴 太平天國部分
太平天國運動
(1)太平天國斗爭的特點及形成原因
特點:①太平天國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務;②一些領導人開始向西方尋求真理,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③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形成原因:①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中國人民肩負著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②鴉片戰爭後,一股「向西方學習」,尋求強國禦侮之道的新思潮萌發。③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組織了強大武裝,是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2)太平天國的性質、功績
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主要功績有: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②擔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打破了西方殖民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③是幾千年來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對後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有深遠影響。④其領導人主張與各國通商貿易後又提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⑤同亞洲其他各國的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推動、相互影響,共同打擊了西方殖民主義。
(3)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和結論
主觀原因: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廣大將士參加革命的目的並不明確,定都天京後,領導者貪圖享樂,特權思想膨脹。二是戰略上的失誤。偏師北伐,犯兵家大忌。
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聯合絞殺太平天國。
結論: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中國太平天國起義和印度民族起義把這次亞洲革命風暴推到了頂點。

㈧ 歷史常識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
西方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史學究竟是什麼?以上關於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雖然在文獻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確定的,但是從邏輯序列上講,它們其實與歷史學自身演進的自然歷史過程和人們對它加以認識的思想史過程是基本相符的。「史有二義」和今人的「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與「知識體系」說、「超科學」或「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科學」說,可以看作是分別對應於歷史學在其發展歷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個時代的客觀存在事實在歷史學家思想上或理論上的表現形式。其中,「科學」說中的一般「科學」說和其他兩種史學解說,分別反映了歷史學第四個發展時代中的前後兩個不同時期;至於後者,更確切地說,是當代史學實踐的客觀存在狀態在歷史學家理論形式上的一種表現,也就是說,是史學理論工作者對當代史學實踐進行抽象性認識的理論結果。而當今中國歷史學界史學界說紛紜,不過是史學實踐日趨復雜多元的紛亂現實在史學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認識混亂的切實反映;而且,各自對史學定義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義者學術背景和研究對象的具體內容的影響。
在今人的幾種史學的定義中,就中國未來史學的發展而言,比較有意義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學」說、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綜合性、整體性、真實性的具體的和實證的科學」說和蔣大椿先生的「整合學」說。其中,李、蔣二說雖各自從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對歷史學的特性的認識上,實基本一致,因此可作進一步的融合而成為一派之說。就目前的研究狀況而言,未來中國史學本體論研究,如果說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學派的話,那麼,它們無疑是值得援用為學派建立和發展的理論基礎的解說。
因為,歷史學不僅僅是一種活動,不僅僅是專門的學問或學術,也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體系,它更是一門在研究對象和任務方面都具有科學性的特殊學科。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來說,它不僅僅是一門一般意義上的科學,它更是一門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
作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由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既存事實,對歷史學是什麼的回答,就不應該再繼續停留在一般歷史學的認識階段,而必須把它當做一門完成的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科學來看待。中國歷史學理應歸屬於迄今為止唯一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而不是也不應該是任何別的什麼歷史學。與此同時,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不能滿足於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時代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史學認識水平,必須結合後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特別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史學實踐的現實存在狀況,從而作出我們時代的關於史學的確切定義。史學定義的重新確定,必須符合並反映這個時代要求。
歷史學對於個體歷史學家來說,它可以成為他賴以謀生的一種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職業手段,也不妨可以成為他從歷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質或從歷史中認識人類自身的一種方式,或是作為他提高其文化藝術體驗和鑒賞能力的一種有益的精神活動;個體歷史學家當然亦可以是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之外的其他歷史觀來指導其歷史研究;而且,並非每一個體歷史學家、每一次具體的史學實踐,都必須承擔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國家的歷史運動特殊規律的任務。但是,諸如此類產生於歷史認識和歷史學發揮其功能與作用過程中,僅僅來自史學主體的主觀認識和這種認識形式、認識手段的特殊性和歷史學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發生在個體史學主體身上的特殊現象,來自歷史學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所產生的特性,而不是產生於歷史學確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本身,更非結合今天歷史學發展現實狀況的東西,是不能成為否定歷史學是一門科學的根據的。
從特性方面講,盡管歷史學或多或少地具有其他社會科學甚至人文學科(如文學、藝術)的某些一般特性,但它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不在於這些一般特性,而在於它根源於自己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把自己區別於其他社會科學、人文學科的特性,其中較顯著且重要者有:它與哲學相比的特殊性特徵,與一般社會科學相比的綜合性、整體性特徵,與文學相比的真實性特徵。[19]在歷史學身上所表現出的某些人文學科一般性特性的東西,同樣不能成為否定它是一門科學的根據。
因此,任何關於歷史學不是科學的史學的定義或解說,都不能拿來作為重新確定史學的定義的基礎性材料。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20]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但是,這樣的歷史學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歷史科學,因為它只是具備了成為一門科學的必要前提,還不具備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所應有的充分前提。一門學科要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還需要同時符合第三層要求:「必須以揭示出事物的規律為前提,然後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即它的內在聯系)去說明事物的原因,是為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21]
這樣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真正科學的歷史學,迄今為止,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為前提的。這種歷史觀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它顯示出區別於以往其他史學的頑強特徵,顯示出它的鮮明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雲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22]
據此,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現在,我們可以給歷史學——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定義作如下確定和簡要說明: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現在與創造未來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編輯本段
歷史學科的體系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古代天文學:對太空的觀察,計算星象
歷史地理學:研究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對於考古學等提供借鑒
編輯本段
歷史學的分類

(1)按地域分:世界歷史 、亞洲史、歐洲史、非洲史、大洋洲歷史、美洲歷史、各國歷史
(2)按時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現代史
(3)按學科分: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學史藝術史 | 電影史 |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 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博物館史 經濟史 | 農業史 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 醫學史 | 交通史
編輯本段
中國歷史的幾條規律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 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亂之;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朝亂之;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亂之;元一統,明清繼之,民國亂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之。
2、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耽耽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3、勝者王侯敗者賊
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4、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6、地域環境左右命運,東強西弱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陝西、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據勢力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完成統一.這一點也很清楚,秦打敗六國完成統一,隋打敗南陳完成統一,宋打敗南唐完成統一,元消滅南宋完成統一,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完成統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勢力統一南方.從地理形勢來看,中國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據高臨下,自然對南方形成壓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發展才能得於較好經濟條件,所以會激起統治者的進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強臣強;朝代之中,君強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唐之初,君有太宗,臣有房、杜;唐之中,君有玄宗,臣則為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唐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朱溫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8、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定律.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始終都是我們防禦的重點方向.從秦國建長城以抗強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終是我們防禦的重點.同時,我們由於受到北方強敵的壓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目前,北方的強敵暫時構不對我的威脅,但向南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
10、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定都北京和西安的朝代必然強大,定都南京和杭州的朝代必然弱小.
西漢、唐、元、明、清這些歷史上比較長命的王朝都是定都北京,而晉、南宋、南陳,南唐、民國這些短命王朝都是定都南就或者臨安(杭州)。這主要是因為南方脂粉之地,歌舞昇平,令人醉生夢死的原因吧。

㈨ 關於亞洲歷史的論文

的確來有難度 建議看羅茲·墨菲著自作的《亞洲史》等書
然後你心裡自然就有了一個框架
然後你再把你的觀點和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理解 歷史人物的評價 國家民族團結等等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論文自己就出來了
希望你更進一步 謝謝

㈩ 歷史知識 追50分!

1.孫中山出生時間.
答1866.11.12
2.三民主義在哪裡提出的.
答 檀香山
3.二次革命暴發時間:
答 1913年7月12日版
4中國由此以權來第1個犧牲是誰
答 應該是宋教仁先生
51922年5月6日孫中山離開廣州往何地.
答 上海
6.民生主義兩大經濟綱領.
答 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是「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全國地價,現有的地價歸地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做到「家給人足」
7民權主義的基礎
答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閱讀全文

與亞洲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