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史記》《戰國策》《左傳》中有哪些篇章比較適合對史傳文學中細節的研究
《孔子世家》《陳涉世家》史記
《介之推不言祿》《燭之武退秦師》《晉靈公不君》左傳
《秦興師臨周求九鼎》《秦欲攻周》戰國策
PS:《知士》呂氏春秋
㈡ 陳香苓歷史學專家 教授 原新疆大學歷史系書記 是哪裡人啊
陳香苓歷史學專家 教授 原新疆
㈢ 歷史上有幾個姓陳的皇帝叫什麼
陳碩貞
陳碩貞,又名陳碩真,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境內),巾幗女傑。於唐高宗永版徽四年(公權元653年)十月率眾起義,自封為「文佳皇帝」。最後雖然被鎮壓了,但因她開天闢地般的壯舉,現代史學家翦伯贊稱她為「中國第一個女皇帝」。
㈣ 歷史學研究生就業前景如何呢
歷史學研究生
歷史學研究生畢業後主要就業方向分別為:
1、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該專業研究生去向主要為政府、企業、教學、科研等部門中負責策劃、咨詢、管理和教學、研究等方面工作。近年來,畢業生主要就業於各地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出版社等。
2、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文物、考古、博物館系統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在目前全國范圍內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就業勢態。只是前些年的畢業生大都留在北京等中心城市,許多省市文博系統長期得不到相關的畢業生。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0%以上,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或地區畢業生的需求始終供不應求。
畢業生就業范圍主要集中在全國省、市、區各級文物考古研究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各級、各系統的博物館文化部門,國家及省市機關(公務員),全國各高校(任教),出版部門(編輯、記者)。同時,部分畢業生出國深造,部分畢業生畢業後在相關領域工作。
3、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是一個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專業,具有跨文、理兩大學科的特點,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由中國學者引領世界潮流,長期以來國外學者們難以企及。它是一門理論性強、宏觀用途廣泛的實證性學科,五十多年以來為國家建設貢獻巨大,所以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幾年該專業就業情況都比較理想,畢業生去向以從事文職為主的企事業單位。
專業畢業後,能夠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及其相關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也能勝任區域規劃、環境保護、新聞出版、方誌地名、水利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以及為政府決策部門作專題研究等。
4、歷史文獻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
這三個專業的畢業生的擇業面看似狹窄,但憑借該專業的人文底蘊和歷史厚重感,完全可以在媒體的文案策劃、企業的企劃部門、圖書出版界、旅遊等崗位或領域闖出一番天地,而不一定限制在研究或教學領域。
主要的就業去向有:
(1)大專院校、中小學校歷史與社會學教師歷史教師;
(2)大專院校黨校電大;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概論教師歷史系教師
(3)博物館:從事歷史研究,博物館管理其他
(4)旅遊:導游主要是歷史文化旅遊
(5)檔案管或單位公司檔案工作。
(6)圖書館;從事圖書相關工作
(7)編輯:文字編輯
(8)政府部門:教育局,政策研究,黨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崗位包括革命紀念館,歷史文化遺址管理保護等文化有關工作,以及地方誌工作,宗教民族相關工作
(9)各報紙新聞單位
(10)進社會科學院系統從事專職的歷史研究
5、專門史
專門史專業的就業選擇范圍可能相對窄一些。但是,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有著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價值和作用。
本專業畢業生可從事專門史專業研究工作,以及中等學校歷史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也可在行政、經濟、文化等部門從事研究和管理工作。文筆好的可從事公關文秘,行政管理等
6、世界史
世界史專業畢業後能夠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科技政策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科技管理工作以及有關咨詢、宣傳、編輯和出版工作;國家各類文化、宣傳、出版、文博、涉外等部門從事相關工作;能夠在本學科做出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㈤ 歷史上陳姓壞人
陳世美
陳世美,又做陳士美,是傳統戲曲《秦香蓮》(又名《鍘美案》)中的人物。在劇中是忘恩負義、拋妻棄子的反面人物,最後被包拯所斬,也因此在後世成為負心人的代名詞。陳世美的形象與故事最早出自明代小說《增像包龍圖判百家公案》。
風傳中的偽考證
風傳中歷史原型為清代官員陳年穀,但這是明顯的偽考證,因為陳世美是明朝小說《包公案》中的人物,明朝人寫小說,怎麼可能以清朝人為原型呢?很顯然,《鍘美案》是根據《包公案》中的第二十六章改編的,並無真實歷史原型。
註:陳年穀是清朝順治年間的人,又名陳熟美。大概因為名字相近,有人據此生出原型是他的附會。
據《湘州志·進士篇》記載:「順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陳年穀,官貴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參政。」又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縣,現丹江口市)人,出身於仕官之家。清初游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得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事跡
陳世美家境貧寒,與妻子秦香蓮(湖廣均州人氏,今湖北丹江口人)恩愛和諧。十年苦讀,陳世美進京趕考,中狀元後被仁宗招為駙馬。秦香蓮久無陳世美音訊,攜子上京尋夫,但陳世美不肯與其相認,並派韓祺半夜追殺。韓祺不忍下手只好自盡以求義,秦香蓮反被誤為兇手入獄。在陳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蓮被發配邊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殺她,幸為展昭所救。
包拯欲治陳世美之罪卻苦無實證。陳世美假意接秦香蓮回駙馬府,又以二子逼迫秦香蓮在休書上蓋印。展昭至陳世美家鄉尋得人證祺朋家夫婦,途中祺大娘死於殺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證物證,欲定駙馬之罪,公主與太後皆趕至阻擋,但包拯終不讓步將陳世美送上龍頭鍘。
在貴州為官時,同鄉同學來投,謀取官職,他多次接待,並勸以刻苦攻讀以求仕進。後因來投者日多,難於應付,乃囑總管家一律謝絕。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同窗胡夢蝶,昔日與他進京赴考時,曾以錢財相助,因遭總管家回絕,頓生報復之心,遂將社會上一些陞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妻滅子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他身上,編成戲劇《秦香蓮》,在陝西、河南等地演出。相傳清末一河南劇團到均州演出此戲時,陳的一個後人看了,氣得當場吐血,陳世美第八代孫還組織家族眾人,當場砸了該劇團衣箱,並毆打演員死傷數人,演出被迫停止。
冤案
丹江口市的童德倫老人為解開陳世美之謎,花費了數十年心血,他認為:陳世美在歷史上實確有其人,當地民間傳說和1992年在丹江口市發現的有關陳世美的碑文記載,陳世美都是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察民情的清官。那些強加在他身上的所謂嫌貧愛富、殺妻滅子之事,乃系嫉賢妒能之輩所為。因此,均縣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清代陳世美怎麼會被宋朝的包公鍘了呢?二百年來,《鍘美案》雖然在世上演唱,使陳世美臭名昭著,但從現在搜集的大量素材來看,《鍘美案》確屬戲劇舞台上的歷史「冤案」。
註:由於明人安遇時小說中便出現過此人,因此,童老先生的考證明顯是錯的。
傳言
另一傳言
據傳,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個戲班子演《秦香蓮抱琵琶》,看戲的人格外多,他們嫌戲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沒辦法,只好在正戲前頭加個《陳州放糧》的短戲。
戲唱到中午,陳世美的家將韓琪受命追殺秦香蓮,又放走秦香蓮,韓琪自刎,秦香蓮拉著兒女倒在血泊中……又是到此煞戲了。看戲的不肯走,大家齊聲吼:「殺了陳世美!」磚頭瓦塊齊向戲台上打來。掌班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亂轉,不敢在前台露頭,趕緊溜到後台。這時,唱《陳州放糧》的「包公」還未下裝,他問:「台下怎麼啦?出了什麼事?」掌班的一見「包公」,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推著他說:「快,快到前台接著往下唱。」
「包公」說:「你急糊塗啦!我在宋朝,陳世美在清朝,相隔幾百年,咋能同台唱戲?」「哎呀,事到這般時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說,「陳世美那麼大的駙馬官,誰敢殺他?只有你『包黑子』鐵面無私可以把他鍘了,給老百姓出出氣,就算煞戲了。」
又一傳言
不少人經過「考證」,說陳世美其實是清朝順治年間的進士陳年穀(號熟美),是被冤枉的,還說陳年穀的兩位同學報復誣陷,把陳熟美編成了戲曲中的陳世美。說來也巧,陳熟美和劇中的陳世美都是「均州人氏」。
在清朝之前的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自稱錢塘散人的安遇時,留下了一本書叫《包公案百家公案》,那時的書里第26回《秦氏還魂配世美》就有了均州人陳世美中狀元不認妻子兒女的故事,和豫劇《包青天》劇情的前半截極為相似。
大家只要網路一下《包公案百家公案》(該書為小說),就能看到這本明朝的書。這就足以證明有些後人精心考證的《陳世美真相》其實是煞費苦心的假真相。
---------------------------------------------------------------------------------------------------
鍘美案:《包公案》和《三俠五義》的交叉體現
「駙馬爺近前看端詳 秦香蓮三十二歲 狀告當朝駙馬郎 欺君王瞞皇上 殺妻滅嗣良心喪 逼死韓琦在廟堂 」隨著這句經典唱腔,鍘美案被大家廣泛認知。
這是包公故事裡一個很有名的段落, 講述了陳世美家境貧寒與妻子秦香蓮恩愛和諧,十年苦讀陳世美進京趕考,中狀元後被仁宗招為駙馬。秦香蓮久無陳世美音訊,攜子上京尋夫,但陳世美不肯與其相認,並派韓琪半夜追殺。韓琪不忍下手只好自盡以求義,秦香蓮反被誤為兇手入獄。在陳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蓮被發配邊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殺她,幸為展昭所救。 展昭至陳世美家鄉尋得人證祺家夫婦,半途上祺大娘死於殺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證物證,欲定駙馬之罪,公主與太後皆趕至阻擋,但包拯終將陳世美送上龍頭鍘。
其實在明代《包公案百家公案》里第26回《秦氏還魂配世美》陳世美中狀元不認妻子兒女的故事和現在鍘美案劇情差距很大。那麼現在的鍘美案和包公百家公案又有什麼區別呢?
1. 包公案里陳世美沒有做駙馬。
2. 秦氏不叫秦香蓮。
3. 陳世美「久貪爵祿,不念妻子」兩年未回家,秦氏帶兩個孩子尋夫,在陳世美過壽的時候扮作彈唱女子在其同僚面前為其獻琵琶曲,陳羞臉難藏散席後把秦氏抓來棒打一番趕出城去,覺得秦氏行為「羞殺陳門概族人」派驃騎將軍趙伯純趕到白虎山下一劍殺之,要接瑛哥、東妹回府,兩個孩子不回。鍘美案里是韓琦追殺秦香蓮母子至破廟,見秦香蓮母子可憐不忍殺害又無法交差自殺。
4.神仙覺得秦氏死的冤,喚土地判官看管秦氏屍首,不可損壞。化作法師黃道空教給瑛哥、東妹武藝。後鬧海盜的時候天子張榜尋賢,瑛哥、東妹平海盜被封官。封瑛哥為中軍都督,封東妹為右軍先鋒夫人,封母親秦氏為鎮國老夫人,父陳世美為鎮國公。兄妹去白虎山敕葬母親的時候,秦氏還魂要報當年被殺之仇,告到包大人台下。包大人怒,擬決世美罪名稟報天子,即差張千、李萬去拿陳世美、趙伯純到庭鞫問、拷打一番。世美俯首無語,一直實招。拯擬世美配遼東軍,趙伯純配雲南軍。鍘美案里是秦香蓮到開封府狀告當朝駙馬殺妻滅子,被龍頭鍘所鍘。
那麼為什麼流傳下來會有這么多差距呢? 這是因為在三俠五義之前包公還沒有鍘刀,更沒給展昭等人輔佐,無法用法器鍘權貴。
包公故事出於宋代,興於元曲,明代經人整理成書叫包公案又叫龍圖公案,清代經石玉昆借鑒包公故事編成龍圖耳錄後經文人整理又叫三俠五義,三俠五義前二十七回以包公故事為主,把原來被嚴重神話了的包大人還原成普通人,更體現了包公清正廉明人性化的一面。其中包括四大門柱張龍趙虎王朝馬漢的由來,公孫策的出世由來,包大人三口銅鍘的由來,開封府三寶的由來,展昭輔佐包大人的由來等等,這些是在以前包公案里沒有的,在三俠五義都有了明確的交代。清代包公戲借鑒了三俠五義里的故事情節,也引用了三俠五義里包大人的三口銅鍘和護衛展昭。所以現在大家看到今天鍘美案的樣子。
關於陳世美,涉及他的作品中,較出名的有《包公案》(明朝人安遇時作,裡面有神話成分)和《鍘美案》。兩者相似度很高,主角都叫陳世美,其妻都姓秦,都是中了狀元後不要妻子。但兩者中的陳世美差別也不小:
①籍貫不同。在《包公案》中,陳世美是「鈞州人」(在河南),在《鍘美案》中,陳世美是「均州人」(在湖北)。
②結局不同。在《包公案》中,陳世美是被充軍發配,後者是被鍘了。
③妻名有異。在《包公案》中,其妻叫「秦氏」,但沒點名,後者則點出名字「秦香蓮」。
④情節惡劣程度不同。在《包公案》中,陳世美派人殺妻得逞,在《鍘美案》中情節輕些。
⑤身份不同。在《包公案》中,陳世美僅是一名狀元,而在《鍘美案》中,陳世美不僅是狀元,還是駙馬。
至於其原型,至今並無定論。那位湖北老人「考證」出是他的老鄉,顯屬荒謬。鑒於《鍘美案》和《包公案》中有關陳世美的那一節太像,很可能是前者自後者改編而成。
個人傾向於陳世美此人並無原型,純屬《包公案》作者杜撰。可能由於其結局不夠理想(陳世美派人把秦氏殺了,性質如此惡劣,結果才判充軍發配),清人又給改編成判為死刑了,更強烈地反映天網恢恢,惡有惡報。另補:明人寫的《包公案》通篇不曾出現一個「鍘」字,因為那三口極具威名的鍘刀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俠五義》。
剋星
秦香蓮
秦香蓮,進京告狀時年齡大約在三十歲左右,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舞台上習慣讓她穿一身黑衣服,台詞里有「破爛羅裙」之說,足見其形態之窮愁貧賤。一個善良的鄉村婦女;一個老公進京考「公務員」一去不復返的寡居女人;一個上要養活公婆,下要照料兒女的撐樑柱;其飽經風霜、滿臉寫盡滄桑的樣子可想而知。且公婆才凍餓而亡,秦香蓮勉強用蘆席捲了屍體,就鎖了大門,帶著冬哥、春妹,風餐露宿地來到北宋帝京開封。此時她已手無分文,母子三人就在城南土地廟里歇宿。蓬頭垢面地去見已經變心的老公,肯定是一件十分難堪的事。因而,戲便從一開始就驚心動魄地箭在弦上了。
駙馬府的門官
這是一個小人物,駙馬府的門官,嚴格講,他還不配作陳駙馬的剋星,但他又實實在在地把秦香蓮給放進駙馬府了。門官是一個典型的小人,他先是以貌取人,咋都不放秦香蓮進去。因為這時秦香蓮還給陳世美留著一點面子,只說是均州的老鄉,千里到此,祈盼見面一敘。誰知門官通稟後,裡面傳下話來:駙馬爺有事,鄉親故人一概不接見。秦香蓮有些生氣了,但這時她仍然顧及著老公的顏面,總想著能和平解決家庭事變,就讓門官再去回話說:「你就說我是英哥之母,冬妹之娘,並非平常鄉親」。門官極不情願地又去匯報了一次,這回卻拿出一錠銀子來說:「我家駙馬爺吃酒大醉,不便見客,念你遠路前來,賞你白銀十兩,快快離去,若再糾纏,就要大禍臨頭了」。這回秦香蓮真的火冒三丈了,她乾脆對門官亮出了「結發妻子」的底牌。門官這個勢利小人,咋都不相信眼前這個「衣衫襤褸不堪的鄉野村婦」,會是駙馬爺的前老婆,少不了一陣劈頭蓋臉的羞辱。誰知香蓮不僅底氣十足,而且態度強硬,並且說得有鼻子有眼窩的,門官終於軟了下來。但他細一想,又不敢再去通報,就出了個點子,叫秦香蓮撕下一塊爛裙子,讓她在前邊跑,他拿著那片破布在後面趕,算是闖宮進府的,以此也好洗清自己的責任。秦香蓮二話沒說,嘩地撕下一塊破裙布扔給他,就拉著兩個孩子往深宮大院跑去,戲也便由此迅速進入了第一個情節高潮。秦香蓮沖進府來,自是嚇了陳世美一跳。他先臭罵了狡黠的門官一通,然後便與秦香蓮艱難地周旋起來。先是死裝作不認得老婆和兒女,看這一招不好使,便又說出倘若認了就會引來殺身之禍,企圖以此引起前老婆的同情。誰知受盡千般折磨,來京尋求婚姻「死灰復燃」的秦香蓮,咋都不能「體諒」老公的「難處」,不僅要回憶陳世美當初走時的信誓旦旦,而且還要訴說他走後的家庭慘景和進京來一路所遭的風霜之苦,也是想以此喚起陳世美的良知。尤其是英哥、冬妹「爹爹,我們餓壞了,你把我們收下吧,有吃不了的剩茶剩飯,讓我們充飢也就是了」的苦苦央求,在一剎那間,甚至也喚醒了陳世美為人父母的天良責任,但很快又在個人前途、生命安全與人格人倫、道義天良的利弊權衡中,毅然做出了滅絕人性的決斷,不僅狠心地將母子三人踢出府門,而且還暗派殺手,開始了一場趕盡殺絕的「土地廟斬草行動」。
韓奇
韓奇(此人有的版本叫韓琦或韓琪),是駙馬府上豢養的一個門客。平素陳世美待他不薄,「關鍵時刻」便派上了用場。陳世美喚他前來,先是看了酒,又給盛酒的盤子中放了五十兩銀子,然後吩咐說:「城南土地廟內,有一秦姓婦人,領著一兒一女,此乃本公的仇人,今派你前去除我心頭之患,不得造次。」還不等韓奇問明原委,駙馬爺又拿出一把刀來,要他「回宮時需刀頭見血」。韓奇就這樣被不明不白地推上了殺人犯罪的道路。韓奇進得廟來,不由分說,只是譴責賤婦,不該冒犯皇親,接著舉刀便砍,秦香蓮急忙攔擋,並苦巴巴地訴說起冤枉來。韓奇雖屬惡人之鷹犬,但卻天良未泯,心懷正義,聽明原由後,不免生出憐憫之心來,那握刀的手,就嘩嘩顫抖個不停,他唱了這樣幾句詞:「她母子把我心哭軟,刀光霎時不放寒。背地裡我把駙馬怨,心比狼虎更兇殘。你和發妻有仇怨,我和她結的哪裡冤。把他的銀兩我贈予你,你母子逃走莫遲延。」秦香蓮正有些惶惑地拉起英哥、冬妹往廟門外走呢,韓奇卻又突然大喝一聲讓她娘仨回來。如果就此將三人放生,韓奇也要考慮一下自己的生命保障問題。秦香蓮極理解韓奇處境地唱:「……要殺就把我殺了,留下這兒和女,權當是大爺你親生。」面對此情此景,韓奇開始了人性的自我「肉搏」,終於,他決定以自己的死,換取她母子三人的生,由此也成就了一個千古不朽的正義殺手的美名。在鋼刀最終吻向自己頭顱的一霎那間,一個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荊軻一樣大無畏的英雄刺客形象,便迅速使戲劇出現了撼人心魄的精神光芒。這折戲叫《殺廟》,無論是秦腔還是其它劇種,都因這折戲成就了一個又一個鐵骨錚錚的好須生。有些戲,演員掙死掙活,技巧耍得雲山霧罩,結果絲毫不能觸動觀眾的心靈。而《殺廟》這曲戲,誰演誰紅,誰逮上誰名,皆因戲劇自身的思想情感擢拔力量使然。韓奇英勇地背叛了邪惡的主子,將一把帶血的鋼刀留給了秦香蓮,一樁家庭婚姻糾紛調解案,由此徹底轉化為一樁重大的刑事訴訟案。
影視形象
1993年《包青天之鍘美案》 楊懷民 飾 陳世美
2008年《新包青天之鍘美案》 王皓 飾 陳世美
2004年《新鍘美案》丁志誠 飾 陳世美
2011年《秦香蓮》 陳浩民 飾 陳世美
2011年《帶刀女捕快》張明明 飾 陳世美
2013年《新神探聯盟》劉牧 飾 陳世美
對於人們口中傳言和電視劇的陳世美 鍘美案 純粹掩人耳目,歷史沒有這一個人 更沒有忘恩負義其真實故事是陳年穀改編 他本是為官清廉 ,後因同窗嫉妒,才被陷害。
祖籍直隸南宮西鄉,明天啟五年(1625年)出生於湖廣均州城。因自己名叫年穀,而穀子熟了才美,於是就自稱是熟美。自幼聰穎好學,發奮讀書。清順治八年(1651年),陳年穀考取舉人,順治十二年(1655年)考取進士,經吏部考核選任直隸饒陽知縣。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陳年穀擢升刑部任主政、郎中。順治十七年(1660年)欽命陝西省西安鄉試主考官。順治十八年(1661年)皇帝欽命為貴州省思仁道,兼布政司參政、兼按察司副使。
陳年穀為官一生,有清政廉明之聲。任饒陽縣知縣時,到任即微服私訪,了解民情,首先整治地方治安,懲治當地惡霸「二虎」,並清剿土匪,一方為之平安。其後辦學,興修水利,深得民心。在任三年,考評為「屆期報最」。在主持陝西鄉試時,選拔了一批真才實學者,得順治皇帝贊賞。在貴州任職時,廣施仁政,主張並維護民族團結。曾入苗寨調查,清除苗民怨懟,推行公平納糧,平息當地的苗民騷亂。其推行漢苗同等交納,滿人免納的作法,對穩定邊疆局勢意義重大。在戶部主管鹽政時,以專賣治鹽,成效顯赫。其事其跡《均州志》中有載。
陳年穀在均州、在全國頗具名聲,除作為廉吏能臣的史實外,還有一樁《鍘美案》戲劇之公案。戲劇《鍘美案》中塑造了忘恩負義的陳世美形象,便是影射陳年穀,敗壞其名聲之作。據考,約在順治年間,陳年穀昔日同窗、「義結金蘭」的胡夢蝶,仇夢麟二人進京見陳年穀,求官未果。因吏部銓選法變更,舉人才能推薦為官。而胡、仇二人僅是秀才,不能推薦。於是,陳年穀送每人200兩銀子,報答以前的恩情。胡、仇二人對此耿耿於懷,返均州途中,在南陽看雜劇《琵琶行》,便賄賂班主吳有仁,將《琵琶記》的男主角蔡伯喈改成陳世美,女主角趙五娘改成秦香蓮,藉此劇來辱罵陳年穀。其後又進一步修改,最終成為《鍘美案》。這在當時,對陳年穀就造成不良影響,均州人禁演《鍘美案》。後世也多有人為之翻案撥亂,《陳年穀秘史》、《陳世美告狀》等文字、戲劇作品紛紛匡正視聽。其實歷史人物的陳年穀與戲劇人物的陳世美原本風牛馬不相及,也應無損其聲譽。
㈥ 歷史的學科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1.中國
中國歷史是華夏大地各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中華文明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於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中國古代曾依靠先進文化和發達的生產力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文化波及歐亞大陸,尤其對東亞各國具有很大影響。西方工業革命後,由於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的停滯不前,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國開始步入現代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振興中華的道路。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原始社會中人類通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記錄歷史,例如中國上古傳說「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們同時擔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工作,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才出現了獨立職能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文件匯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范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
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創建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范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時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匯編成書,組成了「二十四史」,對應了各個朝代(從秦統一開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最後清朝結束,組成了完整的中國歷史朝代表 )。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其中《資治通鑒》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傳奇。
2.西方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洛(Cicero)稱為「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歷史學是現代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一門學科的科學性的一般判斷根據是:(1)「研究的對象必須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因為只要客觀實在的東西,才可能有它內在的發展規律」;(2)它「必須是旨在探討對象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20]歷史學顯然符合這兩層要求。但是,這樣的歷史學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歷史科學,因為它只是具備了成為一門科學的必要前提,還不具備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所應有的充分前提。一門學科要成為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還需要同時符合第三層要求:「必須以揭示出事物的規律為前提,然後按照事物本身的規律(即它的內在聯系)去說明事物的原因,是為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21]
這樣一種完成的科學知識形態意義上的真正科學的歷史學,迄今為止,只有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產生,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創立為前提的。這種歷史觀為歷史學提供了一種科學的理論指導,使它顯示出區別於以往其他史學的頑強特徵,顯示出它的鮮明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在思想方法上的重要特徵,是它僅僅從歷史本身去認識歷史,而不是從天上的雲霧中或是從人們的心靈、頭腦中去認識歷史。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首先確定了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把人類社會的一切歷史都當成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去研究,從而在歷史研究的出發點上實現了深刻的變革。「它堅信,只要從頑強的事實出發,才能如實地揭示歷史的真相。」其次,「馬克思主義史學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際應用,獲得了研究歷史現象之間必然聯系的方法論指導,從而使歷史學真正成為研究事物規律性並依其規律展現描述真實歷史過程的實證科學。」「使歷史學成為科學的最重要的根據,是對人類社會歷史運動規律的探討。然而,至今的哲學發展史表明,到目前為止,還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說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真正揭示了人類歷史運動的基本規律。於是,問題就簡化成這樣,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作指導,歷史學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22]
據此,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除它具備了一門學科的科學性所必須符合的一般性要求以外,根本的依據就在於它是歸屬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范疇的一門學科。換言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科學性,根本地決定了中國歷史學的科學性。
我們可以給歷史學——中國特色的歷史學——的定義作如下確定和簡要說明:
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是歷史研究主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供的一般規律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思維認識方式和手段,在與歷史客體發生互動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客體的分析研究,以理解其特殊規律和特點的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歷史知識。研究歷史的意義,就是在於借鑒過去,更好更科學地投身到革新與創造的過程中去。
在這一史學定義中:「整合型的社會科學」的含義是,歷史學是一門以科學性和真實性為基礎,內在地或是以「外加的」方式融合了特殊性、綜合性(或整體性)、實證性、抽象性(或哲學性)、價值性、藝術性的整合型社會科學,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哲學、其他社會科學或人文學科;「歷史研究主體」即歷史學家,而不是一般民眾或其他社群;「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來說,是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特別強調的」、「特別堅持的」辯證的、歷史的、唯物的觀察事物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它的具體歷史結論[23];「歷史客體」,是指首先作為一種歷史客觀實在而存在(「自在之物」)、然後才進入歷史學家認識視野而轉化成為認識客體而存在(「為我之物」)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客觀歷史事實和過程,是歷史學的對象領域,因而它不是哲學研究對象之一的一般人類社會的客觀歷史過程;「特殊規律和特點」,是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而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歷史學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政治性的記事活動、附屬於政治而以文化積累為主的綜合性活動、學問或學術、知識體系、哲學、科學等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發展環節,在認識方式上經歷了價值的、考實的、藝術的、科學的、哲學的等等不同形式的認識方式。歷史學發展到了今天,雖然它必然地要包含先前出現過的一切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並把它們當做自己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或部分;就個別的或特殊的史學現象而言,今天的歷史學亦可以其先前曾經擁有過的某種表現形式而存在。
可是,在一般意義上,今天的歷史學絕不可以歸結為其中的任何一種形式或環節,或者依據其中的某一種表現形式或發展環節來確定歷史學的一般定義。今天的歷史學,只能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如果否認這一點,那麼在認識論、方法論和哲學傾向上,就要麼表現為歷史觀念的缺失,要麼表現為對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庸俗化和作為這種庸俗化的必然歸宿的相對主義、懷疑論或折衷主義。列寧在闡述「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的原理時說:「辯證法,正如黑格爾早已說明的那樣,包含著相對主義、否定、懷疑論的因素,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無疑地包含著相對主義,可是它並不歸結為相對主義,這就是說,它不是在否定客觀真理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的知識向客觀真理接近的界限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意義上,承認我們一切知識的相對性。」[24]列寧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相對主義之間的關系原理,對於我們今天確定歷史學的定義、分析現有關於歷史學的定義的價值、理解「歷史學是一門整合型的社會科學」,乃至考察其他觀念形態的事物,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意義。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考古學:通過實物分析鑒定和研究歷史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古代天文學:對太空的觀察,計算星象
歷史地理學:研究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對於考古學等提供借鑒 (1)按地域分:世界歷史 、 亞洲史 、 歐洲史 、 非洲史 、 大洋洲歷史 、 美洲歷史、中國歷史等
(2)按時代分:史前史 、 古代史、 近代史 、 現代史等
(3)按學科分: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史學史藝術史 、 電影史 、美術史 、 建築史 、 廣告史、文化史 、 文學史 、 教育史 、 博物館史、經濟史、農業史、自然科學史 、 數學史 、醫學史、交通史等
(4)按種類分:人類歷史、動物歷史、植物歷史、地球歷史等
(5)按研究對象分:個人歷史(即傳記)、畫家歷史、國王歷史等
(6)按歷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傳說、故事等 1、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統,商周繼之,春秋戰國之亂;秦一統,兩漢繼之,三國魏晉南北之亂;隋一統,大唐繼之,五代十國宋遼金之亂;元一統,明清繼之,民之亂,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之。
2、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眈眈。
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此三者起。
3、勝者王侯敗者賊。
歷史即是:為勝者歌功頌德、敗者落井下石的虛假陳述
勝即是劉邦,敗即是項羽;勝即是李世民,敗即是竇建德;勝即是朱元璋,敗即是張士誠;勝是一國之君,敗是流賊草寇。
4、矯枉總是過正,其實過猶不及。
秦尚法,漢即尚儒;唐重武輕文,宋即重文輕武;唐宋尚詩詞,明清即尚八股。
5、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亂,思想越光輝燦爛;越是大一統,政治穩定,思想越停滯不前。
前者如春秋戰國之百家爭鳴,魏晉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後者如秦之焚書坑儒,漢之獨尊儒術,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獄。
6、地域環境左右命運,西強東弱,北強南弱。
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歷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如夏政權在河南、商政權在河南;西周政權在陝西、東周政權在河南;秦、西漢政權在陝西、東漢政權在河南;隋、唐政權在陝西、北宋政權在河南。五千年文明,有四千年歷史皆在農耕最發達的中原地區上演,由此可見,中國一直都是以農耕為主的黃色文明。直到異族蒙古入主中原,定都北京,明清政權才隨之坐落於此,中國的農耕地位才逐漸為之動搖。
當政權東西對峙時,西強而東弱;南北對峙時,北強而南弱。原因也正是在於西和北更接近於游牧民族,兩種文化的交融,自然比東南單純的農耕文化多了一些強悍。然而,每一次異族依靠武力的入侵,又都會被漢文化迅速的同化。
西方和北方割據勢力消滅南方割據勢力完成統一。這一點也很清楚,秦打敗六國完成統一,隋打敗南陳完成統一,宋打敗南唐完成統一,元消滅南宋完成統一,共產黨打敗國民黨完成統一,都是西方或者北方的勢力統一南方。從地理形勢來看,中國地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據高臨下,自然對南方形成壓力,加上北方只有向南發展才能得於較好經濟條件,所以會激起統治者的進取心。
7、朝代之初,君強臣弱;朝代之中,君強臣強,朝代之末,君弱臣強。
如漢之初,君有高祖,臣有三傑;漢之中,君有光武,臣為鄧禹、寇恂之流;漢末之君不足道也,臣卻為虎狼之臣,如曹操之輩。歷朝歷代,莫不如此,豈有他哉!
8、單以武治,剛且易折;單以文治,軟弱可欺;文武結合,剛柔兼濟,方能長治久安。
如秦、元所向披靡,卻迅速灰飛湮滅,兩宋文化鼎盛,卻屢被異族欺凌。惟漢、唐重文韜武略,方綿延三四百載,號稱盛世,今已不再矣。
9、向北防禦,向南發展.
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定律.在中國歷史上,北方始終都是我們防禦的重點方向。從秦國建長城以抗強匈奴,到六十年代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終是我們防禦的重點。同時,我們由於受到北方強敵的壓力,再加上南方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使得經濟重心不斷南移。當北方的強敵暫時不對我構成威脅,但向南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㈦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基地班陳冬冬老師
你好
學校官網查看
師資情況
謝謝採納
㈧ 四年前買的歷史學考研教材,北師大陳出版的,2018年考研還可以用嗎,過時嗎
1、752歷史學綜合是學校自主命題,752是初試科目歷史學綜合的代碼。 2、建議參考:內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容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寧欣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鄭師渠主編:中國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周啟迪主編:世界上古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張建華主編:世界現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歷史學需要長期積累,沒有什麼人人適用的好的簡單的復習方法。
㈨ 復旦大學歷史系考研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始建於1925年,是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之一,在專最近教育部考屬核中獲得優秀。
該系師資力量雄厚,研究專業方向齊全,科研成果卓著,在國內歷史學科中名列前茅。
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譚其驤、周予同、蔡尚思、楊寬、耿淡如、田汝康、金沖及等長期在該系任教。
歷史系學術委員會委員(2007-2010年)
章 清、金光耀、葛兆光、朱萌貴、黃 洋、巴兆祥、鄒振環、戴鞍鋼、吳景平、李宏圖、顧曉鳴
歷史系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7-2010年)
張海英、陳 新、戴鞍鋼、顧曉鳴、韓 升、鄧志峰、王立誠、趙立行、金壽福、後智剛、陳宗海
歷史系行政事務委員會委員(2007-2010年)
章 清、金光耀、朱萌貴、鄒振環、李宏圖、巴兆祥、高 晞、林 太、張海英、陳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