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的功用

歷史學的功用

發布時間:2021-02-11 08:57:34

⑴ 歷史的作用

歷史的作用,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此所謂「前車之覆後車之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二是促進事物的良性循環,此所謂克紹其裘、繼往開來。

習近平同志重視幹部學習歷史的問題,早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講話上,他就要求「領導幹部要讀點歷史增加智慧」。時隔兩年,習近平再次強調要學習歷史,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針對性和必要性。

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

(1)歷史學的功用擴展閱讀

從廣義上說,歷史學的研究對象可涵蓋一切事物,因為任何事物都是歷史的過程,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我們一般所說的歷史學,主要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

不同於許多應用學科,歷史學不能直接創造財富。但看似「無用」的歷史學卻有「大用」,其生命力就蘊含在這「大用」之中。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所以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

⑵ 學習歷史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⑶ 歷史功用 概括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歷史學很難成為現代青年追逐的熱門。作為歷史工作者,特別是高校歷史教師和研究生導師,一方面在孜孜追求著學問,探究歷史學前沿,辛勤培育歷史學人才;另一方面,在面對本專業學生的茫然和社會的疑惑時,卻又顯得相當的無奈和無助。因此,對歷史學功用的探討就不能停留在學術層面,不能僅限於在學術圈子裡流傳賞玩,而應以一種寬闊的視野、開放的態度面向社會,闡釋歷史學的功用;對於那些步入歷史學殿堂的專業學生,更有必要讓他們充分認識歷史學的社會功能,以調動其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激發其研究歷史的熱情,提振學科自信心,增強專業榮譽感和責任感。本文認為,歷史學的社會功用至少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一、對人類社會的整體功能

正像每個人都要為自己保存記憶一樣,歷史學擔負著為整個人類保存記憶的功能。人若沒有記憶,那會是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人經常在回憶中尋求精神上的慰籍,尋找進一步前進的動力和源泉。作為個人的集合體,人類社會整體也需要有集體的記憶,越來越成熟的人類不可能讓自己變成沒有靈魂的驅殼,也不可能不要老祖宗。人類通過回憶來不斷反思,不斷激勵自己,從歷史中尋找精神安慰和精神動力。這種集體記憶的使命就依靠歷史學來完成。正像「西方史學之父」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說,寫作歷史「是為了保存人類過去的所作所為,使之不至於隨時光流逝而被人淡忘」。[1](p.1) 而一旦集體失憶,這個整體繼續前行時就會「迷向」。歷史上有這樣的例子,有的民族由於不重視歷史而陷入集體失憶狀態,從而使自身發展歷盡曲折和彷徨。保存人類整體記憶的歷史學,其作用更表現在為歷史所敘說的這個整體(如國家、民族、城市、家族等不同層次的人類共同體)提供一種凝聚力,提供一種集體認同,讓人們在回顧過去時更能感覺到這個整體有共同命運、共同維系紐帶,也有共同的現在和未來,從而以整體力量來面對現實、面向未來。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文明薪火代代相傳,不能不說與中國人重視歷史的傳統有關。這也是「史」僅次於「經」而位列《四庫全書》次席的原因之一。正因為歷史學是人類整體記憶功能的承擔者,所以只要人類存在,歷史學就必然存在。雖然在人類發展的各個時期,歷史學的社會地位常因時局的變化而變化,但它永遠不會消亡。

重現人類社會的真實進程是歷史學的最大追求。歷史學作為人類賦予集體記憶的載體,它要求的是真實的記憶。因此求真求實,再現人類社會的真實歷程,便成為歷史學的最大追求。自從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出現後,古今中外嚴肅的歷史學家都將此奉為歷史學的最高目標。希羅多德雖然被指有聞必錄,記下了一些不可信的事物,但他的頭腦其實還是很冷靜的,認為記不記下是一回事,相不相信又是另一回事:「我的職責是報道我所聽說的一切,但我沒有義務相信其中的每一件事情」。[1] (p.394)西方第一個「信史」作者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明確表達了治史的求真原則,指出他所記敘的事件,要麼是親眼看見的,要麼是從親眼看見的人那裡聽到後,自己再仔細考核了的。[2](p.18)奠定近代西方客觀主義史學正統的19世紀德國史學家蘭克,更認為歷史學的「目的只在說明真正發生的事實而已」,[3](p.249) 「真實的歷史比虛構的小說要有趣味得多、要美得多」。[4](p.178)「近代大多數的歷史學家,都似乎把真實性看作是構成為歷史學的全部價值之所在」。[5](p.2) 而「秉筆直書」、尋求「實錄」,同樣也是中國史學的傳統;乾嘉學派運用考據方法求證歷史真實,將這一傳統發揚到了極點,「實事求是」成為這一學派的旗幟,[6](p. 707) 也是當代中國歷史學遵循的根本原則。

有個說法稱,哲學是人類前進的思想先行者,歷史學則是人類發展的總結者。這後一句話還可以加上一句,即歷史學不只是對人類的過去做總結,而且是在總結的基礎上得出規律,並將這些規律用於指導現在、啟示未來。這應該是歷史學的最大功用。從古代史家那裡起,就有了探索歷史規律的傳統。古希臘修昔底德開始了對歷史事件如戰爭背後因果關系的探討。古羅馬的波里比阿這個「歷史學家中的歷史學家」,認為研究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就會有收獲」,「拿歷史上的事實來比照我們當前的情況,我們便可以得到一種方法和根據,用以推測未來…」 [7](p.54) 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也是要通過對人類社會及其與自然關系的探討,達到通曉歷史變化規律之目的。近代西方歷史哲學的產生和發展,從維科到黑格爾,從施本格勒到湯因比,無論他們是論述世界歷史的同一性、階段性,還是探討歷史本體、歷史動力等問題,都是在努力探尋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時下史學界討論熱烈的整體世界史觀或全球史觀,則是試圖揭示世界歷史從分散到整體的橫向發展規律,為當代的全球化趨勢做出歷史規律性闡釋,為進一步對外開放,更好更快地與世界接軌,更和諧地融入國際社會提供理論支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人類歷史發展共同規律做出了最科學的概括和最精闢的總結,指明了人類前進的新方向,因而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代中國歷史學的指導思想。

二、對個人成長的啟智作用

「歷史使人明智」,這句人所共知的名言出自近代英國哲學家培根之口。[8](p.180) 做如此論斷的先哲還大有人在。如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反復強調:「要真正了解心智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是學習歷史」;「歷史知識有助於」對「社會生活的各種方式」提供「真知灼見」;要「利用歷史培養社會化的智力」。[9](pp.231-234) 英國哲學家羅素說:「歷史學之有價值,不僅僅是對於歷史學家,……而且是對於一切能對人生進行思考性的觀察的人」。[5](p.1) 歷史所包含的自然和社會知識極其豐富,讀史人所處時代的社會萬象,似乎在歷史書中早有預演。學好了歷史,就會大大增強對各種社會現象的理解能力,讓人覺得一切社會現象都已瞭然在胸,早在掌握之中,從而能更理性地審視和對待它們。歷史從人類發展進程的必然性來多維度地理解各種現象,注重揭示事件與事件之間的聯系,注重考察事件在整體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分析事件發生的內在機理,因此學好歷史,最能使人明白事理。

歷史可以使人的思想變得更加深刻。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是從深入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開始的。在研究歷史事件時,歷史學善於分析事件發生的背景、起因,事件推進的過程、階段和特性,事件之結局的原因、作用和意義,以及對後來歷史的影響;在研究歷史人物時,歷史學善於分析人物成長的家庭和社會背景、個人經歷,人物成長的階段性,人物所起的歷史作用和影響。歷史思維慣於將事件或人物置於歷史大背景中來考量其影響和意義,全方位、多角度地認識歷史事物。善於「以小見大」,從微觀入手,通過對某一歷史事物的縝密細致研究來反映和認識事物背後的社會大勢;也善於「從大看小」,從宏觀視野或整體趨勢著眼,來對待某一具體歷史事物,確定其性質或地位。在這種歷史思維的熏陶下,人們更易於多維度地認識特定事物,對其進行更恰當的定位。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擅長於條分縷析,這種方式能夠促使人們在分析和研究問題時更加有條理,認識問題更加深入。

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涉及面極廣,古往今來,天地萬物,無所不包,一切過去了的事情都是歷史,都可以納入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范疇。無論是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還是思想、文化、宗教和科技,抑或社會交往方式,以及社會整體發展的軌跡和前景等,在學懂歷史的人那裡都會略知一二。因此,學習歷史是一種全面的知識熏陶和素質培養,研究歷史也須以具有全面的知識修養為前提。歷史學得好的人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能勝任廣泛的社會工作和文化工作,由此可以看到,除專業性的歷史教學、歷史研究以及相關的文博考古工作外,在各種社會工作和文化工作崗位上,都有學歷史出身的人做出優異成績,成為優秀人才。由於歷史學又善於把握整體趨向,從宏觀上來觀察和思考問題,因此學好歷史的人天然具有較強的宏觀駕馭能力和掌控能力,能夠更順利地成長為領導型人才。因此學好了歷史的人,可以真正地成為全才,素質全面,看問題有深度,有思想,邏輯思維能力強,條理性強,可以從事新聞出版、理論宣傳、文化教育、黨政機關等工作。這方面的成功例子極多。也可因工作生活需要或個人志趣轉移而改行學習其他相關專業。在我國,有不少學歷史出身的人轉行搞起了其他學科。學歷史的人當然更可以矢志不移,繼續培養研究歷史的興趣。

三、對現實生活的借鑒意義

這種借鑒作用首先體現在宏觀層面上,即熟諳歷史發展進程,通曉政權興亡規律,從而最大程度地幫助現實政治。這一點是深得傑出的史學家和政治家重視的。唐太宗的「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已成為盡人都知的至理名言。司馬光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直接將幫助現實政治作為撰寫史書的目的。毛澤東《二十四史》不離身邊,反復閱批,是將歷史經驗教訓運用於治國之道的典範。晚年毛澤東還要求幹部「讀一點世界史」,把握世界發展大勢。從微觀層面看,歷史上有許多與現實社會相似的現象,可以將它們作為認識現實社會、解決現實問題的直接或間接的借鑒。如修昔底德在思想深處認為,「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對了解「將來也會發生的類似的事件」是有益處的。[2](p.18)司馬遷說:「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10](p.878) 也就是將古人的行事作為自己的借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人人熟知的箴言。大到社會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小到具體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社會活動,幾乎都可從歷史中找到相同或相類的事例。雖然不能照搬歷史上的作法來處理類似的現實問題,但歷史事例能提供參考作用是毫無疑義的。

現實社會有許多問題具有歷史淵源,必須通過研究歷史追溯其源頭,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關於過去的知識是了解現在的鑰匙」。[9](p.231)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譬如世界范圍內的宗教沖突問題、民族沖突問題、邊界糾紛問題等,就必須從歷史上理清源頭,再結合現實狀況,找到解決辦法。當今國際熱點的阿以沖突,表面看起來根源於戰後以色列國出現、無祖國的猶太民族返回故土,對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已久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構成了威脅,而實際上這一問題近可上溯到公元7世紀這塊地方被納入阿拉伯帝國版圖,遠則追溯至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數次鎮壓猶太民族大起義,迫使猶太人離開這塊居住了1000多年的家園而向全世界「流散」。弄清了這些歷史,對阿以沖突便會有明智得當的態度。又如在今天的世界上,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的對立相當強烈。事實上,這不單是現實中宗教信仰的差異,還在於兩大宗教從公元8世紀起就結下了怨蒂,那時伊斯蘭教徒攻佔基督教徒的西班牙半島,並長期持續其統治;而11至13世紀西歐騎士發動長達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在耶路撒冷等地瘋狂搶劫財寶、屠殺穆斯林,則將兩大宗教之間的仇恨推向了極點。只有對歷史根源進行深度挖掘,才能找到化解怨結的鑰匙,以積極的姿態謀得相互諒解。

歷史對現實社會具有垂訓作用,可以用歷史來教育今人,這是歷史學最顯著的社會功能。歷史學就是要懲惡揚善,讓好的人、好的事留名千古,成為後人楷模;讓壞的人、壞的事遺臭萬年,警示後人,引以為戒。人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可以使精神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境界得到升華,從而營造出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用歷史作教材,可以加強人生觀教育、道德教育、勵志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優良文化傳統教育等等,其社會效應無須多論。正因為如此,歷史的教育作用在古今中外都得到了極度的重視。

歷史知識可以極大地豐富現實社會人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用歷史知識編寫的書籍、雜志、戲劇、電影、電視劇等,是提供給社會大眾最好的精神食糧之一。可以看到,有那麼多的人喜歡歷史讀物,喜歡聽歷史故事,喜歡觀賞歷史題材的戲劇電影電視。用嚴格歷史學標准精心打造的歷史文藝作品,符合現實社會主流基調,為觀眾所喜愛,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文藝精品,具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略感遺憾的是,許多優秀的歷史學家沉心於歷史學術研究,無暇在歷史普及陣地稍施身手,結果使戲說、歪說的「假歷史」大行其道,鳩占鵲巢,值得歷史學界和歷史學者深思。面對如此渴求歷史知識的社會大眾,歷史學界應思考怎樣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應將些許精力轉向廣大的歷史知識市場。

⑷ 歷史學究竟有什麼作用

歷史學科是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能建設學生人生觀世界觀道德信仰和精神意念等,
不懂歷史就難以從中汲取營養,獲得經驗和啟示
就難以揭示社會規律,預示未來的發展

⑸ 學習歷史的作用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很多人一直都有這樣的誤解,學歷史沒什麼用,歷史也很好學。

那麼學歷史到底有沒有用,又有什麼用?我自己也曾經想過很多次。在看過不少書之後,我明白了,歷史學的現實意義何在?我們學習也好做人也好,都要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中得到啟示。看起來是大話,其實也不盡然。未來的路很長,誰也不知道你的未來會怎麼樣?我們學習歷史,其實也就是「為往聖繼絕學」。

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歷史至今不曾中斷的國家,其本質原因就在於我們的文化一直傳承至今。當一個外國人比中國人還熟悉中國歷史的時候,是這個中國人的悲哀;當大多數的國人都不了解本國歷史的時候是這個國家的悲哀。當日本人說釣魚島是日本的時候;當台獨分子說台灣本來就是獨立國家的時候;當韓國人說東北是韓國的時候,你一定很氣憤,但是你不了解歷史的話你也就只能氣憤。當今世界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發展至今,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展現已經不僅僅局限GDP,更多的是你這個國家的軟實力。軟實力是什麼?國民的素質,國家對文化教育的重視等等。日本和韓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的。我們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繼承先人的文化並將其傳承下去。

其次什麼人學歷史有用,每個人都有用。但是歷史對每個人的作用有大小之分。領導者學歷史作用比普通人作用更大,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普通人學歷史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鑒古識今,少走彎路,這是有很強現實意義的。

學習歷史的另一個現實意義是使人明智。歷史可以提高人的素質,提高人的修養,增長人的智慧,我想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多學一點歷史知識,對自己做人處事,對自己的素質發展和能力提高都是非常必要的。不管以後你從事的何種職業,都是必要的。

有人說歷史學是一門跟不上時代的學科,我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每件事在下一秒都已經成為歷史,因此我們的歷史也都是與時代息息相關的,是與時俱進的。

歷史學科的另一個現實意義是解決人們的幸福感問題,解決人們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高科技並不一定會帶來幸福感,電飯煲哪怕是再高級的電飯煲煮飯都煮不出「媽媽的味道」。高科技和幸福指數不一定成正比。

說了這么多並不是要告訴大家以後都要終身去研究它,而是說作為一個學生起碼要了解和掌握必須的基本史實。

⑹ 學習歷史的意義和作用

精華答案 好評率:100% 歷史學的功用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 也因此,歷史學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補充回答: 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取得借鑒,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課題。自進入人類社會以來,人類就知道向歷史學習了。梁啟超20世紀20年代講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講到史學的起源時,對史學的最初形式作了想像的描述:「當人類之漸進而形成一族或一部落也,其族部之長老,每當游獵之隙暇,或值佳辰令節,輒聚其子姓,三三五五,圍爐藉草,縱談己身或其先代所經之恐怖所演之武勇等等。聽者則娓娓忘倦。」也就是說,最初的歷史形式是傳說故事。人們通過這些傳說故事,就能夠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史」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的大事。一般動物也有記憶和模仿的本能,但它沒有知識,它不能將第一代所積累的經驗傳至二代、三代,這是因為動物沒有「史」。人類則不然,先代的生活經驗,能以記誦或記錄的形式,留傳後世,歷數百年數千年而不失墜。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化,「史」的作用可謂大矣。完全可以說,歷史意識的產生和歷史記載的出現,是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一個重要標志。 「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中,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得出這樣一個認識。的確,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傳統。西周時期的周公就提出「殷鑒」思想,司馬遷作史,意在「述往事,思來者」。歷史學家大都懷著匡世救俗的責任感,來研究和寫作歷史著作。對於歷史的價值,唐代的史學評論家劉知幾講的十分精彩,他說:「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史之有用,大概誰都否認不了。至於為什麼有用,中國傳統的史學理論很少上升到科學理性的高度,回答這個問題。20世紀20年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講述史學理論,指出:「橫著看人類,便是社會;縱著去看人類,便是歷史。歷史就是社會的變動。」從而指出了歷史與社會的關系。西方生機主義哲學提出,歷史為進化而存在,為生機開展而存在,歷史具有生命性,認為歷史、現實、未來都是一線下來、有機聯系的。這一點與唯物史觀的認識有相通之處。據此,我們可以認為,「歷史」具有二重性的特點:一方面,歷史是過去的事情,過去的事情就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過去的事情雖然形式上過去了,但它的精神,它的影響有很多遺留下來,對現實、對未來產生這樣或那樣的作用。所以,如何認識歷史,在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純粹的認識論或知識論的問題,而是關系著如何處理現實和開辟未來的問題。同時,由於歷史與現實、未來有這種割不斷的聯系,所以,探索過去,對了解現在、預測未來是有幫助的。《易傳》中說「彰往而知來」,道理就在這里。 認識歷史,必須通過歷史學才能實現。歷史學是人文社會科學當中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關乎人的素質修養的學問。無論從事科學研究,還是了解社會現實、制定各項政策、提高個體人文修養,離開了歷史學,都是沒有根基的。80年前,李大釗說過:「研究歷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個時代正在生長成熟、正在尋求聰明而且感奮的對於人生的大觀的徵兆。這種智力的老成,並於奮勇冒險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進。」他認為,「立在過去的世界上,尋出來的新世界,是真的,實的,腳踏實地可以達到的」。他把歷史比作「時」在人生世界上建築起來的一座高樓,登之愈高,無限的未來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史學對於人生修養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史學能夠陶煉人們科學的態度。所謂科學的態度,一是尊疑,一是重據,而史學即以此二者作為寶貴的信條。史學這種求真的態度,「熏陶漸漬,深入於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以這種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這種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這種科學的態度,造成我們腳踏實地的人生觀」。李大釗這些話,雖很朴實,卻意味深長,值得重溫。 由此可見,一個國民,不能沒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一個領導幹部,更不能忽視歷史學的修養。一個民族,只有重視歷史,她才具有高度的自我發展意識,才能胸懷寬廣,視野開闊,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補充回答: 什麼要學習歷史,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且對於它,人們也能夠給出多種答案,如歷史知識能夠增長人的智慧,學習歷史能夠提高治國安邦的本領,學習歷史有益於個人的修養等等。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學習歷史還會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肯定性的答案能夠給出很多。然而,在西方,受後現代思 潮的影響,出現了所謂的後現代史學。後現代史學具有否認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傾向,對歷史學的功用和價值也提出了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對為什麼學習歷史這樣一向勿容置疑的問題也感到困惑了。 其實,後現代史學對歷史客觀性的否定,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一百多年來,西方的相對主義史學思潮一直都說,歷史有歷史學家的主觀因素在裡面,歷史學不是科學;還有的史學家甚至用挑釁似的語言說:「歷史是歷史學家製造出來的」。在中國,近代以來,也有歷史相對主義思潮出現,這當然與西方的思潮有聯系,但是在整個史學界,它始終沒有占據主導地位。學習歷史的意義,已經受到千百萬人民群眾個人經驗的證實,受到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實踐的證實。 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歷史,號召全體黨員學習歷史,指出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尤其要重視學習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深感歷史知識的重要性,並把它提到關系革命事業能否成功的高度。他說:「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鄧小平把歷史經驗比作「寶貴財富」,他的政治智慧與深邃的歷史意識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在他的講話和文章中,處處閃耀著歷史總結的光芒。他在論述撰寫《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時,指出歷史認識對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向前看具有重大意義。在與戈 爾巴喬 夫的會談中,他談到近百年來的中國史,談到了近幾十年來,中國人感到對中國的威脅從何而來。鄧小 平為什麼要講這個歷史?他說「講清這個問題可能對解決遺留下來的問題,對弄清『開辟未來』的某些概念有好處,所以值得講一講」。這是說,國家之間的交往重點是向前看,朝友好的方向發展,但必須尊重歷史。只有對歷史有正確而清醒的認識,未來的友好關系才有可靠的基礎。江澤 民同志、胡錦 濤同志也多次講到歷史學習的重大意義。
請採納。

⑺ 歷史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的價值和功能是什麼

歷史學的價值與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積極影響上。歷史學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特徵。

歷史學具有的鼓舞、教育的作用,能振奮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歷史實踐表明,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是這一民族自我保存、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動力與源泉。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堪稱民族脊樑的偉人,他們的精神力量永遠鼓舞著後人振奮向前。

歷史學以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為對象,其他各社會科學雖然也都是研究人類社會的,但它們是從某一側面、某一視角對社會進行考察、探討。

歷史學探究與敘述的是整個社會的歷史,探索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的復雜聯系,尋找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相互作用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較,歷史學表現出綜合性與整體性特徵。

(7)歷史學的功用擴展閱讀:

古代時候的歷史學: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史學名詞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東晉太興二年(公元319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並未對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說。

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⑻ 學歷史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與國家民族有利,是中華文化的根

歷史不能遺忘,中國歷史、文化為何能屢經滄桑而不斷?就是自古以來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歷史,並通過歷史來教育當代人民、後世子孫。統治者自身也效法歷史或者通過歷史警醒自身。歷史是不僅僅是王朝更替、家國興亡,更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積淀。它包羅萬象: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教育等各個領域的演變發展共同構築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

歷史可以增加國家、民族的凝聚力。一個國家、民族的形成不是疆域決定的而是漫長的文化認同、精神凝聚。歷史影響著一個民族、國家的現在、未來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政治、教育,就是通過對歷史的學習潛移默化的形成民族、國家的文化認同。不然為什麼韓國、印度、日本等諸多國家都不惜串改歷史教材,罔顧歷史真相呢?。學歷史不僅是個人的事,更是一個民族、國家的歷史責任。水無源不流,樹無根不長,不學歷史不知過往,一個民族、國家怎麼會長久呢。

⑼ 學歷史有什麼好處呢

這是常見誤解,在我們的傳統教育裡面是直接將「歷史」等同於「歷史課」,所以對很多理科班的學生來講,歷史是相當乏味無趣,甚至也不知都可以來幹嘛。事實上,歷史課上所講的內容只是歷史的一小范疇。

比如「紙上談兵」,但看故事,你只會覺得這人挺傻的——只會看書誇誇其談。事實上在我們的生活中,紙上談兵這種現象時常發生。上了一堆課程,只會瞎扯,壓根就沒有用起來。

而真正能把知識運用起來的,都賺了大錢。比如網路最年輕的高管李叫獸。開個培訓班,半個小時就收割兩百萬。

關於學習和成長,歡迎來我的微信公眾號:遊山玩水90後,等你來撩。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的功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