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求真

歷史學求真

發布時間:2021-02-11 08:34:55

1. 什麼是史學精神

史學精神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對此莫衷一是,難有定論。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共同點。
歷史學是以已經逝去的、不能重現的客觀歷史過程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人文科學,體現的是歷史學家本於人類理性判斷、以獨特的邏輯建構起來的主體化的歷史內容。正是基於人類所具有的求知的慾望、探秘的好奇和保留歷史記憶的觀念、面向未來的自信,才賦予了作為自身總結過去面向未來的一種意識手段的歷史學以獨特的精神——歷史學精神。探討這一課題,無論是對重估歷史學的價值,還是強化對歷史學重要性的認識,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尊重客觀歷史事實的求真精神
求真作為一種精神,是歷史學存在的內在要求,尊重客觀歷史事實也是中外歷史學家普遍認同的價值准則。歷史學盡管是經過歷史工作者主觀加工過的主體化的歷史,但是卻只能對客觀歷史進行評價和選擇,而不能杜撰。寫史貴在求實、求真,只有秉筆直書才能反映真實的歷史事實。因此,凡是按照歷史人物附會或杜撰的內容,只能稱傳記文學或歷史文學,而決不是歷史著作。
中外史家都曾強調過求真、直書的重要性。劉知幾認為,史傢具有「仗氣直書,不避強御」的能力和品德,才能寫出信史來。在西方,著名歷史學家蘭克也主張必須尊重客觀事實,重視第一手歷史資料。此外,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敢於對過去的史學成說大膽懷疑,並依據真實史料進行修正和批判等也是史學求真精神的一種體現。求真是史學的生命,也是它基本的存在形式,無史學之求真,即無史學之真;無史學之真,則無史學之真之用,史學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二、探究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性精神
探究社會發展規律是歷史學的一種基本精神,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就體現了這種精神,中國古代的「窮探治亂之跡,上助聖明之鑒」,講的也是這種精神。
理性活動是接近真理的手段,藉此可以獲取嚴密的知識。歷史學作為探討、認識人類社會發展奧秘的一門人文學科,它反映的是歷史學家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一種獨特的理性認識。換句話說,它反映的是歷史學家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所建構起來的一種主觀的邏輯的表述體系,因此,盡可能真實地復制歷史、無限地去接近客觀歷史並且說明歷史,就成為歷史學家的責任。這就賦予了歷史學以探究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理性精神。
歷史研究作為一種理性活動並非只是一種觀念性的內在心理的或精神的過程,它本質上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實踐活動的一種基本特徵。我們用我們的理想來塑造歷史,我們用我們的想像的普遍性來提升特殊性,我們的科學理性就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我們的理智能力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得到提高。理性活動畢竟是一種有規范的行為,盡管歷史學家們受時代以及本身認識水平等各方面的局限,在探討歷史發展治亂興替規律時難免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結論,然而「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闡明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是共同的。
在符合人類道德理性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採摘歷史,探究歷史奧秘,找出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因,梳理出歷史發展不同要素之間的因果關系,為人類提供經驗教訓,這既是人類之所以重視歷史的原因之一,亦是歷史學真正價值之所在。

三、學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
歷史學是以人類發展過程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由於人類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也就決定了歷史學研究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賦予了歷史學學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歷史學以其博大的包容胸懷,幾乎吸納了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中的所有方法。
歷史學與許多學科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從狹義上看,歷史輔助科學包括語言學、文字學、古文字學、古文書學或公文學、印章學、錢幣學、族譜學或家世學、徽章學或紋章學、年代學、地理學、歷史地圖學等等;從廣義上看,歷史輔助科學比狹義的輔助學科更多。其中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文化學、新聞學、圖書館學,版本學、檔案學等學科,都被近代以來的史學界視為輔助歷史研究的最重要的學問。自然科學諸如數學、地質學、天文學、化學、考古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也被廣泛地吸收到歷史學研究中來。
近代歷史學的突飛猛進,正由於其吸收並應用了自然科學及社會其它學科的成果和方法。如觀察方法、試驗方法、歸納方法、比較方法、分析方法、綜合方法等科學方法,都被廣泛地應用到歷史研究上。對於遠古的年代,用科學的放射性碳素測定法,就能使模糊的年代得以精確;對於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通過計算機技術的引入,進行科學的編目、清理,能使其井然有序;對於歷史上人口消長、社會變遷、經濟榮枯,通過科學的數理統計,就能使其得到清晰的呈現。總之,歷史學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而發展,由於其本身所具有的兼容精神,從而不斷地改變形態,逐漸脫離了想像、臆測、籠統、不精確的狀態,取得長足的發展。

四、品評歷史人物的抑惡揚善精神
人是社會的主體,因此,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歷史學就必然要以人為核心,從而品評、褒貶歷史人物就成為歷史學一種特有的精神。
歷史猶如一個大舞台,在這座舞台上,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各種人物都做過不同的表演,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不同的足跡。其中有些重要的歷史人物還會給歷史留下里程碑式的痕跡。因此,歷史學家在撰寫歷史時,就必然要把他們的事跡如實地記載下來,並按照自己的價值判斷和道德標准或歌頌或批判或貶斥。
褒貶歷史人物當然要依據一定準則。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學科的發展歷程,褒貶歷史人物大致有如下標准:一是以人類社會進步為標准,即凡是有利於人類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的就褒,否則就貶;二是以特定時代的民族的倫理道德觀為標准,凡是符合這個標準的就褒,反之就貶;三是以個人所屬階級的或集團的利益准則為標准,如黨派的利益、階級的利益等,凡是有利於特定階級或黨派利益的就褒,反之就貶。盡管品評人物的標准大致有以上三點,但是基於人類本性的真、善、美,本於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准卻是主導性的標准。從總體上講,史學的褒貶精神,在於憑借書寫歷史的力量,使人類懲惡而揚善,減少野蠻行為,維護人類文明進步。

五、記錄人類文化和民族傳統的傳承精神
在人類歷史上,歷史學擔負著記錄保存人類生活中的每一件大事的職能。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歷史學本身就是內容廣博的網路全書,歷史記載成為保存人類文化和民族傳統的主要方式之一。中華文明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一個五千年文化一脈相承,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發達的治史傳統,以及保存完好的歷史典籍,應當是中華文明得以無限傳承而不中斷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史學的發達,歷史記載的連續性,保證了我們民族雖經劫難,卻能衰而復興,蹶而復振。中華民族這種強烈的歷史感,其實質就是重視民族自身的由來、發展,並且自覺地將其延續下去的精神。而史學作為其得以延續的重要載體起到了它應有的作用。
歷史學這種傳承精神仍然保存在近現代史學中。盡管近百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保存文化的手段日益多樣化,更多地藉助於電影、電視、廣播、計算機等先進手段,但這種情況仍然代替不了歷史學的傳承功能,反而使文化傳承作為歷史學的精神,益發得以彰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人們想系統地了解過去的歷史,那就必須求助於歷史著作,或者靠以歷史著作為版本的歷史學變型體或現代形式的歷史聲像資料片等。歷史學的功能絲毫沒有減弱。歷史是不能重新復制的,但我們通過歷史著作,就可以對過去的歷史有比較清晰的了解;雖然我們祖先開荒、辟莽,創制典章禮儀的經歷不可重復,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史籍了解他們的奮斗歷程。總之,人類的文化靠著歷史學得以保存,民族的傳統靠著歷史學而得以傳承。

六、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
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也是歷史學重要的精神品質之一。歷史學不僅有人類共性,也具有民族特性。因為歷史學家是屬於特定的民族、特定文化的。作為特定民族文化哺育出來的歷史學家,其在撰寫歷史的過程中,不可能不把自己民族的價值觀投射到歷史著作中去,從而使歷史學明顯地打上自己民族的烙印。因此,對於特定的民族而言,歷史學在強化民族認同、培養愛國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歷史在形成民族意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滅人國者先滅其史」一句明確地強調了歷史著作在強化民族認同意識方面的顯著作用。只要史籍在,那麼民族意識也就不會泯滅。
第二,滲透於中國史學中的大一統觀念培植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歷代史家都注重寫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尤其注重寫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即使寫分裂時期的歷史也大多受統一的國家觀念指導。同時,歷代史家尊重少數民族所建朝代的正史地位,並保持為前朝寫正史的傳統,而且重視各種體裁的通史撰述,從各個方面反映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和豐富性。這些內容既是歷史學家們大一統觀念在歷史著述中的反映;反過來,這些歷史著作又強化了民族認同意識,培植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應當說中國史學在培養民族意識、鞏固國家統一方面,其功績是最大的。
第三,任何一位歷史學家在撰寫史著的過程中,都會有意識地培植民族認同意識和愛國主義傳統。尤其是當民族遭受磨難之時,歷史學更成為激發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手段。總之,歷史學是一個民族保存歷史記憶、延續傳統乃至尋根的重要手段,這種把一個民族的歷程放在濃縮的時空中加以考察的方式是歷史學所獨有的。

七、與文明共進的時代精神
歷史學既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也是一門不斷煥發青春的與時代共進的學科。很多人以為歷史學是一門逃避現實的學科,其實,以古喻今,關懷現實,積極入世的時代精神,也是歷史學一種無法剝離的學科品質。
第一,歷史學的形式和表述方式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更新和改變。歷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歷史學就不會消失,而且還會以全新的姿態不斷適應社會發展,完成它記載和傳承人類文化的使命。歷史學的學科形式隨時代的進步而進步。
第二,歷史學所表達或承載的內容能及時反映社會的新變化。人類社會種種新變化都會投射到歷史著述中來,關懷現實、反映現實,也是歷史學的一項主要功能,歷史學常用的「借古喻今」筆法即此表現。現實問題引發歷史學家們的思考,促使他們對歷史上的相關事物和現象進行研究,尋找解決現實問題方案或途徑。
第三,作為歷史學主體的歷史學家們,其本身就是時代的人、社會的人。其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是由特定文化所塑造的,誰也超越不了時代的局限,從而在表述歷史時,便明顯地並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和個人所歸屬的民族的、階級的、文化的烙印。從這種意義上講,所有經過歷史學家們加工過的「主體化歷史」都是當代史,都具有明顯的時代性。

八、關懷社會生態的人文精神
歷史學在本質上是關懷人、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歷史地探討人類所處的自然的和社會的生態環境,體現了歷史學所獨有的人文精神。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構成了「社會生態」的基本內容,歷史學對社會生態的研究是從宏觀上和過程中來探討的,如人口發展史、戰爭史、社會結構演變史、災荒史等都是大跨度地從歷史進程入手進行探討的專門史。一座城市的興衰、一座工廠的興建、一條鐵路的修築等,都需要研究有關的歷史,取得必要的借鑒。一座城市的興衰取決於地殼的變遷,資源的榮枯,氣候、交通等環境的改變,人口的變化,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開發等種種因素,歷史學都可以從宏觀上整體上對其進行說明。
歷史學研究的取向和目的是對人本身的關懷。因此,歷史學立論的一個最基本、最普遍的標准,那就是本著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符合人性的標准、符合人類生存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標准進行價值判斷,對個人的或集團的反人類、反社會、反文化的行為進行批判,對符合人性的、有利於人類進步的行為進行肯定。歷史學具有的關懷社會生態環境、通過歷史的闡釋而為人類健康發展提出可資借鑒的研究成果所滲透的人文精神,是永遠不會失落的。

九、總結過去面向未來的尚智精神
總結過去、面向未來的尚智精神也是歷史學的一種基本精神,司馬遷的「稽其成敗興衰之理」、「前世不忘,後世之師也」,講的就是這種精神。可以肯定地說,探討民族在過去的奮斗歷程、興衰成敗,有助於提高民族的文化自覺,確立新的奮斗目標。
歷史學的尚智精神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以倫理的或道德的准則警醒人們,教育人們,協調或維護一定的社會秩序;二是以歷史經驗啟迪人們的心智,豐富人們的智慧,更好地利用自然、管理國家和社會;三是以歷史上的種種制度模式與思想模式,提供現實選擇的參考;四是以眾多的歷史人物的事跡、言論,向人們提供做人的標准。人類過去的歷史,其本身就是巨大的思想和智慧的寶庫,歷史學就是開發這一寶庫的工具和方法,「學史可以使人明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類社會都是從過去走過來的。歷史上的災難曾使人類付出過慘痛的代價,對於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而言,總結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人為災難的原因及其影響,吸取其經驗教訓,不僅可以避免再次發生這樣的災難,而且這些經驗教訓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又可淀積為我們的文化。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 中國史學中,求真 與 經世 的關系是什麼

在歷史中求真,只是理想;歷史的真實,現代人只是猜測、分析、推理,以現代人的專價值觀猜測、分析屬、推理當時的事實給以定論;可能真實嗎?
經世,在現實的社會經歷,了解現代社會人的思想歷程,分析有思想轉化成的行為,經世是用心體驗的過程;比如對農民的體驗,偏遠山區的農民,大平原區機械化種植的農民,包地種植的農民,郊區菜農,菜產業的農民,其他經濟作物的農民等等。他們的思想差異很大,有的是個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為自己吃飯;有的是看市場,搶品種、跟經濟吃飯;有的是集體大工業化流水生產,他們的思想大不相同。
經世是求真的准備,求真是立業的目標。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求真,那隻是夢想,歷史文字是勝利者的炫耀,即使是史記官也有自己的喜好,偏愛。眼見都不能為實,把事實轉變成文字就相差太遠了。
昨天的事情就是歷史,誰能說出真像,有時親歷者敘述的都沒法聽,況且是一年前、十年前、百年前、千年前、萬年前。
求真是理想和目標,經世是為理想和目標的准備。

3. 簡述考證方法的專長與局限;如何看待「歷史事實」試述歷史學求真與致用的沖突及其解決辦法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問,編寫歷史也是一種悠久的藝術。誰都知道歷史是什麼,回也就是說,人人都熟悉歷史答這個詞,對它的含義都有明確的概念。而當我們說我們「認真考慮事實」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當歷史學家與事實打交道時,感到很有把握。我們常常談到「硬邦邦的事實」、「冷冰冰的事實」,談到「無法查明事實」,並談到把我們的敘述建立在「牢固的事實基礎」上的必要性。通過這樣談論,歷史事實似乎終於會成為某種象物質那樣堅固的有實體的東西(我是指常識所說的物質,而不是指定義為「太空中一系列事件」的物質),象磚頭和木塊那樣具有一定形狀和明顯固定輪廓的東西;

4. 在歷史教學中是怎樣培養學生的求真意識和證據意識

看這篇論文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進,提出要培養學生重視證據的歷史意識,要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用歷史材料解釋歷史。這就要求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的能力,以嚴謹、批判的態度對待歷史,堅持實事求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就如何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進行闡述和說明。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證據意識;培養策略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中學生證據意識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對所學歷史事件或者人物產生探究思維,善於去探究證明事物的真實性,辨別所需要史料的真偽,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解釋歷史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加強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一、歷史證據意識的概述 從歷史學的角度看,「歷史證據」既屬於史料又區別於史料,它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是指能夠對某個歷史問題有論證價值的歷史材料,是一部分史料,而不是該課題所研究的全部史料,它能夠使歷史事件清晰,證明歷史事件的真實性。而歷史證據意識則是指人的頭腦對於能夠證明某個歷史事件真實性的有關事實或者材料的一種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二、培養中學生歷史證據意識的意義 1.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是歷史學科的要求
歷史的本質屬性是「真」,因此歷史知識是否真實可靠,就要看考查它的證據是否可靠充分,作為中學生,要勇於追求堅實可信的史料證據,對歷史資料進行搜集、整理、辨別真偽,最終獲得能夠證明歷史真實性的史料,切不可盲目地記憶歷史結論,要有依據地還原歷史的真實性。
2.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是課程理念和目標的要求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育部明確提出中學生歷史課程標准由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都體現出證據意識的重要性。中學生的歷史教學要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事實,客觀、理性地評價歷史,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倡導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更加註重對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 3.培養學生證據意識是素質教育的要求 我國一直強調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而樹立學生重證據的意識,就是鍛煉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嚴謹求學的態度,重視科學文化的基本素質教育。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認識和了解歷史發展進程,更好地認識當代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作出貢獻,實現自身的價值。
三、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證據意識的策略
1.教師要提高重證據的歷史意識,積極創新教學方法 中學生的歷史教學主要通過老師把教材上的知識講述給學生,幫助學生獲取歷史知識,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重證據的意識,要讓學生明白,歷史是發展的、前進的,是過去了的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它不能重演,要靠證據來證明,比如在講原始周口店人時,要告訴學生化石是其主要證據,通過考古工作者發現化石來判斷原始人居住的部落以及當時人類的生存環境。 教師要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應選擇「探究式」的教學方式,向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探討,積極思考,並保持開放自主,教師可以把教學內容延伸,從教材到史料,如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教師通過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使學生直接接觸承載歷史信息的史料,把《中央日報》《解放日報》和《大公報》等不同媒體關於《西安事變》的報道進行研讀,進行對比,找出問題,並結合報紙的辦報背景,讓學生形成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方式,在閱讀史料的同時也要關注史料的背景,從而做出客觀的判斷。
另外,也可以組織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進行歷史話劇的表演,使歷史事件反映到現實生活中,供學生體會和思考,如,在講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就簽訂條約一事,可以編製成歷史劇,分配角色如李鴻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進行排練,搜集資料進行編寫,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下,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切實地感受歷史人物內心的獨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證據意識;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歷史博物館或者歷史遺址進行考察,搜集故事傳說,補充教材內容,鍛煉學生的考察能力。
2.選用合適的教材和影視資源 當前歷史教材有很多版本,因此選擇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一般情況下,圖片和材料都是從具有可信度高的史料中篩選而來的,並且符合當時的學習階段,框架清晰,歷史時間順序安排合理,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另外還可以選擇一些歷史題材的影視資料,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給學生帶來直觀的感受,通過刻畫某些歷史人物,敘述重大歷史事件,可以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重證據意識。
在學習歷史課程中,教師要樹立求真務實的態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通過積極轉變課堂教學方式方法,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重證據意識,善於運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搜集史料、閱讀和運用史料,不斷推動歷史教學的發展。

5. 湖州求真學院歷史學好不好,就業情況怎麼樣啊

這學院我沒聽過
不過既然你喜歡歷史還有意思去學,就別想什麼就業了,市場沒需求,都是搞研究的多

6. 對於歷史學來講,求真,求善和求美的關系

對於歷史學來講,求真、求善和求美的關系是(D)。
A、求真和求善是求美的基礎
B、求美和求善是求真的基礎
C、求美是求真和求善的基礎
D、求真是求善和求美的基礎

7. 如何理解「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

是陶行知的一句話,告訴我們:「真」比一切都重要。

一個「真」字廓清了幾年來中國封建教育中存在的虛假偽善的塵垢,指明了現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質的屬性。教師作為現代進步教育思想的實踐者,應牢記陶行知先生的話,教學生求真知,學真本領,養真道德,說真話,識真才,辦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書育好人。因此,教人求真,學做真人,還須從師求真做起。



(7)歷史學求真擴展閱讀:

以真教人,感化學生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說:「把我們擺在兒童隊伍里,成為小孩子當中的一員,我們加入到兒童隊伍里去成為一員,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誠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條戰線上,我們要鑽進小孩子隊伍里才能有這個新認識與新發現。」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要明禮誠信,以真教人,不敷衍塞職,不弄虛作假。以誠信取人,以真誠育人。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以「誠實守信」為核心的「為人之德」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在注重「包裝」、「推銷」的現代社會里,誠信應該是永恆的,因為它本身就是價值的體現。誠信來自於自身的人格修養,作為教師要真心真意地對待學生,實事求是地處理問題。

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活動時,有時,由於自己的疏忽或其他原因,學生時常會提一些令你措手不及的問題,一時答不上來,令教師出盡洋相,在所難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此時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對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掩飾,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認真聽取意見和批評,虛心接受。學生會更敬重你,從你的身上學到誠實,學會求真。


8. 我是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的大一新生,是社會發展系的歷史學。學到了不喜歡的專業,大二可以轉嗎

誒?歷史的嘛?我也是歷史的,是你對口班的學長噢~我也不是很喜歡版這個專業,轉是可權以轉,但是要一定的要求的呢~至少專業成績要過得去,你還得預習你轉過去專業的功課,然後參加筆試面試什麼的。。麻煩的很~你加下我Q吧,846516224.。。具體Q上聊
求真全是非師范專業,要做老師只能自己去考教資~男女比例是3比7噢。。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求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