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姓辛的歷史學家說的是真實歷史為什麼老共不讓我們看
我有全套的~你可以用軟體突破在線觀看或下載~講的98%是真實歷史
② 《辛德勒的名單》的真實歷史是什麼
是的.奧斯卡·辛德勒,一個真實的人物,在斯皮爾伯格導演的《辛德勒的名單》贏得了7座奧斯卡金像之後,辛德勒成了一種象徵。在20世紀那場最殘酷的戰爭的陰郁背景中,辛德勒的形象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這是一個謎樣的人物,在歲月的遺忘和公眾的誤讀之後,一系列與辛德勒有關的新發現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辛德勒。
弗蘭克·福利被人們稱為英國的「辛德勒」,而拉烏爾·瓦倫貝格被稱為瑞典的「辛德勒」。
瓦倫貝格是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夫人的舅父。瓦倫貝格在40年代以外交官的身份至少挽救了10萬猶太人。
「辛德勒的名單」不只是一件遺物,它更是一種象徵,是人類精神遺產的一部分。
③ 查一下辛已年是哪一年
辛巳年:2001、1941、1881···(60年一周期)。
我國古人用這六十對、月、日、回時的序號,周而復始,答不斷循環,這就是干支紀年法。
這就是農歷的干支紀年法,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相連叫天干,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乾地支。
拓展資料:
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它們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轉六圈而地支轉五圈,正好一個循環)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一甲子。
④ 我國第一位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是西漢時候的( )
司馬遷。
西漢的史學大師司馬遷,撰寫了我國第一部通史(通貫古今的史書)《史記》,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例。《史記》的內容空前宏富。可以說,從《史記》開始,我國才出現了堪稱完備的歷史著作,因而司馬遷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他的祖先在周朝做過史官,父親司馬談任西漢太史令,管理天文、歷法和歷史文獻。司馬遷小時候在家鄉種地放牧,十歲時到都城長安學習古文,曾得到當時的著名學者董仲舒、孔安國等人的指導。由於他勤奮好學,很快成為一一個年輕博學的人物。二十歲那年,他開始到各地游歷。他曾任漢武帝的近臣「郎中」,奉使出征,又曾隨漢武帝巡行封禪(封禪,是祭祀天地的一種隆重典禮活動)。他的足跡遍及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甘肅等省,故得以飽覽祖國的壯麗河山,廣泛考察名勝古跡,搜集傳說,了解風土人情,為撰寫《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學識淵博,他本來想利用做太史令的機會,編寫一部通史,但願望未及實現便去世了。司馬談臨終時囑咐司馬遷,一定要完成他的未竟之業。司馬談死後三年,即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因而能讀到國家的藏書和各種檔案材料。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利用收集到的大量資料,正式動手撰寫《史記》。不料,正當他全力以赴進行寫作的時候,一場大禍降臨到他的頭上。公元前99年,在漢與匈奴的一次戰爭中,李陵率部舍死苦戰,由於矢盡糧絕、援兵不至而投降了匈奴。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被判死刑。按當時規定,有兩種辦法可以免死;一是贖之以重金,二是代之以腐刑(也叫宮刑,即閹割生殖器的酷刑)。司馬遷家境不富,無力出錢免死,為了繼承父志,完成《史記》的著述,他只得忍辱接受了腐刑。刑後,司馬遷悲痛欲絕,幾次萌發輕生的念頭。但他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於是化悲憤為力量,嘔心瀝血,夜以繼日地寫作。經過十多年的艱辛努力,大約在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他終於撰成了我國第一部歷史巨著《史記》。
⑤ 古代姓辛的名人有那些
三國時候有一個辛毗
辛毗,字佐治,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本居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縣),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其先人東遷。當初,辛毗跟隨其兄事袁紹。曹操任司空時,徵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戰後,辛毗事袁紹的兒子袁譚。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上表推薦辛毗任議郎,後為丞相長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穎鄉侯,食邑三百戶,後為衛尉。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渭南,司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號。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仍任衛尉。不久,逝世,謚肅侯。
辛毗也是三國時期一個有膽有識的治世之才;他能夠洞察時勢,深謀遠慮。加之他性情耿直坦率,剛正不阿。所以,不論是他仕魏王曹操,還是仕文帝、明帝時,都有過很好的諫言。未投曹操之前,辛毗在袁譚麾下。袁譚袁尚兄弟相殘時,袁譚派辛毗到曹營中求和。曹操開始很高興,後來變了主意。他想讓袁兄氏弟相鬥,自己先取荊州。辛毗從天下全局的角度分析,認為奪取河北最重要「河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有了河北就有了 牢固的基礎。再說取河北易而取荊州難,取河北則袁氏兄弟不相救,「以明公之威,應困窮之敵,擊疲弊之寇,無異迅風之振秋葉「。而「荊州豐樂,國未有釁」,百姓不乏衣食,國內沒有矛盾,既得天時又得人和。所以只能先取河北鄴城。曹操對辛毗的分析極為贊同,認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破鄴城後即委以重任。辛毗非常重視民情,關心農業生產,體恤百姓。他認為國家實力的強弱,關鍵在於人心的向背和農業生產狀況,只要百姓生活有保障,國家就富足,軍隊就強盛。文帝在位之初,曾欲興兵伐吳。辛毗認為不妥,他勸諫文帝「修范蠡之養民,法管仲之敬政,則充國之屯田……兆民知義,將士思奮,然後用之,則役不再舉矣。」顯然,他的治國方針是正確的。青龍二年,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對峙中司馬懿應眾人數次請戰要求辛毗,與諸葛亮對決,辛毗不聽,可見這時掌握兵權的是辛毗不是司馬懿,三國志里也有說:」明帝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准毗節度,莫敢違犯.」
魏略里也說: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
辛毗為人剛正,常常犯顏直諫。曹丕曾准備把冀州百姓遷移到河南十萬戶,辛毗及群臣的諫言他都不採納。辛毗「隨而引其裾」,繼續陳述自己的意見,其忠心輔國之志可嘉。
⑥ 請介紹一下蘇格蘭歷史學家沃爾特司各特
司各特(1771-1832),英國19世紀著名歷史小說家和詩人
沃爾特·司各特是世界近代文壇的一位大師。司各特作為長篇歷史不說家在世界文壇上聲名卓著,這位蘇格蘭「引為自豪的兒子」的影響不但越出蘇格蘭,越出英倫三島,遍及歐洲,而且往西飛越大西洋到達美國,往東進入古老的中國。清朝末年,我國文學翻譯家林紓將司各特的代表作Ivanhoe譯成漢語介紹給了中國讀者。
華特·司各特(1771—1832)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和詩人,出生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不到二歲的時候患小兒麻痹症,病後跛了右足,終身殘廢,但他以驚人的意志克服了身上的殘疾,一生堅持戶外運動,在騎馬、打獵等方面還是能手。 司各特幼年體弱多病,被送到蘇格蘭山區遠房祖父的庄園上療養。那遠房祖父是個沒落的蘇格蘭貴族,所居住的農莊上還保持著古老的蘇格蘭氏族傳統,流傳著豐富的民間文學。司各特在《自傳》中曾說:「古老的歌謠和傳說,是偏處鄉野的家庭的唯一娛樂,我從這些古老的歌謠和傳說中所得到的關於蘇格蘭山地的知識,對我後來的志趣和事業頗有影響。」
司各特成年後進愛丁堡大學讀法律,畢業後當了八年律師,1799年二十八歲時,當了蘇格蘭塞爾扣克郡的副郡長,七年後被委任為愛丁堡高等民事法庭庭長,這個職務他一直擔任到死。 司各特從小就愛好文學,在當律師的那些年經常到蘇格蘭邊區窮鄉僻壤搜集民間文學。他餐風宿露,歷盡艱險,常常與他的馬同卧一張草薦,同用一隻木碗,同吃粗糙的燕麥餅。在採集民歌民謠的過程中,他還結識了不少邊區農民,並與其中一些人結成莫逆之交。司各特曾表示與這些普通農民在一起,要比和貴族們廝混愉快得多。他還說:「一個民族的性格,不是從它的衣冠楚楚的紳士群中可以了解的。」他歷史小說里的許多人物,有不少直接以他採集民歌時所結識的民間人物為藍本。司各特經過數年的辛勤勞動,終於收集不少極有價值的蘇格蘭民間歌謠,匯 編成冊,在一八○二至一八○三年間陸續出版了三卷《蘇格蘭邊區歌謠集》,給他後來的文學活動奠定了基礎。他當民事法庭庭長後,有較多的閑暇從事寫作,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小說。
Ivanhoe是英國中世紀騎士文學代表作之一,情節描述效忠約翰王子的諾曼人與效忠獅心王李察的薩克遜人互相對抗。薩克遜英雄艾凡豪賣力地籌集贖金,希望將被俘的李察從諾曼人手上贖回,因而跟惡棍蓋利伯發生了連場惡斗。期間,艾凡豪也跟兩個英麗女子路文娜及麗貝嘉發生了三角戀愛的沖突。構成了一個熱鬧動人的故事。
本書中現實主義的出色成就,主要表現在作者善於通過人物性格的沖突,揭示重大的社會矛盾和斗爭,並且善於使用鋪開描寫、刻畫入微等手法,再現那一歷史時代的生活圖景和風俗習尚,描繪出富於生活氣息的熱鬧、精彩的歷史場面,如小說中佔三分之一以上篇幅的圍攻妥吉爾司東堡的描寫即為一例。戰斗在緊張、驚險、激烈的氣氛中進行,動人心魄。戰斗借蕊貝卡之口繪聲繪影地描述出來,更富於戲劇效果。這場戰爭是以羅賓漢等起義農民為主的武裝力量(有諾曼國王理查和薩克遜封建主塞得利克等參加)與諾曼封建主之間的一場生死搏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激烈的階級斗爭,是全書中描繪得最精彩的場面。司各特的人物由於缺乏深刻的心理描寫,一般說來要比他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生活的生動描寫略遜一籌。但書中來自民間的普通人物——農奴葛爾茲、小丑汪巴、綠林豪傑羅賓漢、猶太女子蕊貝卡——都是用幻想和真實相結合的獨到筆法刻畫出來的,具有熠熠的光輝。
《艾凡赫》(1819)是司各特最出名的小說,也是他描寫中世紀生活的歷史小說中最優秀的一部。我國早在一九○五年就出版了林紓和魏易合譯的文言文譯本,改名為《撒克遜劫後英雄略》。
小說的故事發生在十二世紀末英王獅心理查一世被囚在國外前後。理查王黷武喜功,一一九一年發起十字軍東征,因參加遠征的基督教國家內部分崩離析,不久就被迫班師。在歸途中遇風暴,理查率領少數隨從喬裝平民取道維也納回英,被奧地利公爵所俘,囚禁在多瑙河上城堡中一年余,後來付了大量贖金,才於一一九四年獲釋歸國。小說《艾凡赫》的卓越成就,在於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十 二世紀末英國封建主義全盛時期的歷史,比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中復雜的矛盾。自從一○六六年諾曼的威廉公爵征服英國後,英國的盎格魯•薩克遜民族受到異族的壓迫,廣大的農民淪為農奴,原薩克遜封建主也受到諾曼封建貴族的欺凌。當時的統治階級主要由兩個階層所組成:封建貴族和僧侶。封建貴族中還建立了各級騎士的食邑制度。在十二世紀末,封建主們經過一百多年的休養生息,在各自領地上的統治已比較鞏固,日趨驕橫自滿,有的相互兼並,有的公然反叛國王。他們為了滿足自己驕奢淫逸的生活需求,不斷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迫使部分農民鋌而走險,例如本書中的羅賓漢和他手下的綠林豪傑們。當時的教會則自成一股勢力,直接歸羅馬教廷管轄,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土地。一些有勢力的教派如本書中的聖殿騎士派,甚至敢於跟王室對抗。這些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在小說中都有生動的描寫和反映,如諾曼征服者統治集團內部以約翰親王為代表的諾曼封建貴族與國王理查一世之間爭奪王位的斗爭,以塞得利克為代表的薩克遜貴族與以布里昂•德•波阿—基爾勃為代表的諾曼貴族之間的民族矛盾和紛爭,以及以羅賓漢為代表的被壓迫農民與弗朗•德•別夫等諾曼封建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和斗爭。
作者在小說中再現中世紀英格蘭生活的時候,雖然描繪了一些富於浪漫色彩的比武、決斗等場面,但並沒有把中世紀社會美化,而是用生動的文筆,揭露了封建貴族和僧侶們的腐化墮落,並在書中意味深長地指出:「小說書里的描述,還未將那一時代中黑暗悲慘的實況完全揭露出來。」
第一章
在快樂的英格蘭境內,沿著鄧河兩岸秀麗的地區,古時候有一大片森林覆蓋著舍菲爾德和愉快的鄧卡斯特城之間的大部分山谷。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在溫特沃茲、華恩克立夫公園和羅澤漢姆附近的貴族庄園里,看到這一片廣袤森林的遺跡。這里是古代傳說中「萬特雷的龍」盤據的所在。玫瑰戰爭時期,許多最激烈的戰斗都是在這里進行的。多少古代的草莽英雄也曾在這里顯過身手,他們的事跡在英格蘭歌謠中廣泛流傳,家喻戶曉。
⑦ 為什麼歷史學家稱古代時間公元幾幾年還越來越小
1、才用公元紀年,也就是距離耶穌誕生的時間來紀年。耶穌誕生以前的稱回謂「公元前」,耶答穌誕生以後的稱為「公元」;
2、時間越來越小出現在公元前,距離耶穌誕生的時間越來越短;
3、公元,即西歷紀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歷或西元,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西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西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⑧ 歷史上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幾位
有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司馬光等。
1、司馬遷
司馬遷(前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
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
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3、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4、范曄
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覽群書。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劉裕即位後,出任冠軍長史,遷秘書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遷寧朔將軍。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歷任後將軍長史、南下邳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隨從孔熙先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
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屬詞麗密,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5、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
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范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班固
⑨ 歷史上辛氏著名人物有哪些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後任周太史,受封於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甲畫像
辛 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人。父,尚書郎;兄,鑒曠;弟寶迅,皆以才識知名。秦雄為之語曰:「五龍一門,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對他人兄弟的美稱。辛 秘隴西人,唐代官吏。舉五經,歷河東司馬。任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時,開源節流,使澤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卻無厚產,為時所稱。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省),代表作品為《文子》。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書為《通玄真經》,道教奉為「四子」真經之一。班固等都認為文子是老子弟子,並說「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內篇·釋滯》認為「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至於文子,莊子、關令,尹喜之徒,其屬文筆雖祖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李暹為文子作傳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序三》說:「文子,晉之公孫,姓辛氏,字計然,文子其號。家雎之葵丘,屬宋地,一稱宋鈃,師老子學,早聞大道,著書十二篇曰《文子》。」辛慶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肅省臨洮)人,西漢將領。初為右校丞,屯田烏孫赤谷城,戰退歙侯,拜為侍郎,遷校尉。後補金城長史,舉茂才,復遷郎中車騎將軍,又任光祿大夫、左曹中郎將、執金吾等職。後遷左將軍。 辛文子
辛毗三國時魏國謀士,字佐治,潁川陽翟人。本居隴西(郡治在今甘肅臨洮縣),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其先人東遷。當初,辛毗跟隨其兄事袁紹。曹操任司空時,徵召辛毗,他不受命。官渡戰後,辛毗事袁紹的兒子袁譚。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上表推薦辛毗任議郎,後為丞相長史。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為侍中,賜爵關內侯,後賜廣平亭侯。魏明帝即位,封辛毗穎鄉侯,食邑三百戶,後為衛尉。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渭南,司馬懿上表魏明帝。魏明帝任辛毗為大將軍軍師,加使持節號。諸葛亮病逝後,辛毗返回,仍任衛尉。不久,逝世,謚肅侯。 辛毗
辛公義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人,少年時喪父,母親教他讀書,以勤苦著稱。開皇初年,辛公義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醫葯還不普及。當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裡的人就會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滅。辛公義為了改變當地的風俗,就讓有病的人用車輦送來衙門聽事廳的廊上,以至於廊上都睡滿了病人。辛公義自己設了一個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邊。並且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買治病的葯品,免費給得病的百姓服用。於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癒。等病人痊癒以後,辛公義就將病人的家屬召來,勸說他們要事親至孝,友愛同胞,諸病家子弟也都慚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稱辛亞是「慈母」。辛雲京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唐代大臣。初為北京都知兵馬使,後遷代州節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賞罰分明,將士不怠,使所轄之境沒有烽警之虞。官至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辛茂將隴西狄道人,唐代大臣。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辛君昌: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邛州刺史,八年後改任潤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辛京杲蘭州金城人,辛雲京從弟,唐朝將領。曾從李光弼出井陘、戰嘉山、督戰甚力,肅宗贊其與黥、彭、關、張一樣勇猛。累遷鴻臚卿,英武軍使。唐代宗時,封為肅國公,遷左金吾衛大將軍,進晉昌郡王,歷湖南觀察使、工部尚書致仕。辛棄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曾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武裝,後南下歸宋。最高職任過樞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壯志難酬。他一生主張堅決抗金,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中,多抒發恢復統一祖國山河的壯烈感情。詞風繼承蘇軾豪放風格,二人並稱蘇辛,但更縱放自如,沖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
辛仲甫:汾州孝義(今屬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時,免歲輸銅錢,為蜀人贊譽。後任開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為參知政事。因病罷為工部尚書,出知陳州,後以太子少保致仕。辛彥博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歲貢入太學,擢監察御史、僉都御史,調山東浙江按察使。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辛應乾山東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長治縣令,雁門關提督,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山西巡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辛自修開封府襄城(今屬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海寧知縣、吏科給事中、太僕少卿、應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職。卒於工部尚書任上。辛曉琪台灣流行女歌手,被封為「療傷系情歌天後」。2月8日生於台灣台中縣豐原市(今大台中市豐原區)。祖籍遼北省昌圖縣(今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辛曉琪於1976年考入「華岡藝術學校」音樂科西樂組,主修聲 樂,副修鋼琴,選修小提琴。1979年以優異成績甄試保送「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西樂組,主修聲樂,副修鋼琴,選修大提琴。畢業後,辛曉琪加入知名音樂學校當音樂導師台灣女歌手,至今出道23年,憑借《領悟》、《味道》、《走過》等經典情歌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辛曉琪的歌淋漓盡致的詮釋世間百態的愛情,總能把情歌唱得直抵人心,讓聽歌的男人女人一次又一次得以靈魂共鳴,人們總是能在她的歌曲里找到自己的故事,印證自己的愛情。
⑩ 當代研究北宋史的歷史學家有哪些
鄧廣銘先生(1907—1998),字恭三,山東省臨邑縣人,著名歷史學家,當代宋史研究泰斗。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陳寅恪、傅斯年、胡適等名師。1943-1946年,曾任復旦大學副教授,1946年到北京大學執教。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及執行主席、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一、二、三屆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古籍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早在1937年,鄧廣銘教授就以《〈辛稼軒年譜〉及〈稼軒詞疏證〉總辨正》一文為學術界所矚目。1939年,他完成了《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注》和《稼軒詩文抄存》三部書稿,奠定了在史學界的地位。隨後,又完成了《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兩部著作。這是《宋史》成書600年來的第一次認真清理,得到史學界的高度評價。他的學術專著《王安石》、《岳飛傳》,是研究北宋改革家王安石和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開創性著作,也是研究宋代歷史的重要著作。他晚年還計劃修訂《陳龍川傳》、《辛棄疾傳》,由於疾病而未竟其志。鄧廣銘100餘篇學術論文,結集為《鄧廣銘學術論著自選集》和《鄧廣銘治史叢稿》出版。
國際宋史學界權威斯波義信
斯波義信先生1953年本科畢業於東京大學,1962年獲得東京大學博士學位,曾任東京大學教授及東大東亞文化研究所所長等職務,2000年以來,擔任日本東洋文庫理事長。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宋史、中國經濟史、中國城市史、東亞海上貿易史。主要著作有《宋代商業史研究》(日、中、英文)、《宋代江南經濟史の研究》(日、中文)、《中國史》(五代宋元卷)(日文)、《中國都市の歷史的研究》(日文)、Crisis and Property in Sung China(合著,英文)、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合著,英文)、China Among Equals (合著,英文)、Cambridge Chinese History (Song economy) (英文)、Max Weber, Der Historiker(合著,德文)、《華僑》(日文)《函館華僑資料集》(日文)。斯波先生是日本著名學者周藤吉之的得意門生,日本戰後第一位中國史博士學位獲得者,日本學士院(科學院)中唯一的中國史學者。
王曾瑜(1939—)著名歷史學家、宋史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上海市人。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師從當代著名歷史學家、中國宋史研究泰斗鄧廣銘先生。大學畢業後長期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當時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歷史研究所)。主要從事宋遼金史研究。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其主要著作有《鄂國金佗(左禾右卒)編、續編校注》、《盡忠報國———岳飛新傳》、《宋朝兵制初探》、《宋朝階級結構》、《金朝軍制》,論文集《錙銖編》,歷史小說《靖康奇恥》、《河洛悲歌》、《大江風雲》、《關山悵望》、《忠貫天日》等。
姚從吾(1894-1970)姚從吾是中國現代遼宋金元史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著眼於民族融合的「國史擴大綿延觀」,認為在各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的基礎上,中華民族的歷史才得以廣大綿延,形成一個屹立於世界東方的文明古國;而遼金元時期則是一個重要的融合時期,在國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姚氏就是以這樣的觀點,深入研究遼金元史,建立起遼金元史體系。他進而倡導宋史與北亞、中亞史的研究,寫成《余玠評傳》等一系列論文及所輯《蒙古與南宋爭奪巴蜀始末》的專題資料,開宋蒙關系研究之先。1958年,他又倡導組成台灣「宋史研究會」(後改名為「宋史座談會」)。姚從吾本通蒙文,晚年又學習滿文,並倡導組成「邊疆語文研究會」,積極推動北亞及中亞史研究。他在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河南大學、台灣大學執教三十六年,桃李滿天下。
程應鏐,1916年11月4日(舊歷十月初九)出生於江西省新建縣大塘鄉。程應鏐的史學著作主要有《南北朝史話》、《范仲淹新傳》和《司馬光心新傳》,學術論文結集為《流金集·學術編》。
張家駒(1914~1973)上海師范學院的宋史研究,是由張家駒奠定基礎的。張家駒畢業於燕京大學研究院,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開始發表宋史論文,他的《宋代社會中心南遷史》、《兩宋經濟中心的南移》等論著,曾在宋史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他也因此成為中國宋史研究開創期的重要學者之一。50年代,張家駒到上海師院任教,教授宋遼金元史,同時繼續發表《論趙匡胤》、《沈括》等有分量的論著。1973年去世以前,他是上海師院二十四史標點組中標校《宋史》的骨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