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歷史框架結構圖
學好高中歷史的竅門
有目的的閱讀
閱讀教材目錄以把握整體知識框架,這是在宏觀上把握歷史的前提;閱讀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歷史知識: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等,這是在微觀上把握歷史;閱讀正文中的小字、注釋和圖表,有助於對主體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最後這一點最容易被忽視。綜觀近年高考題,教材小字名義上是閱讀教材,不做考試要求,而實際高考大綱中卻強調把握知識體系,意即在知識系統中的內容都在考查之列,所以在多年的高考題中總不斷出現小字部分內容。因此在閱讀教材中要把小字、注釋和圖表內容都納入到知識體系中去,才能做到全面復習,完整把握歷史知識。
興趣至上——對歷史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個人覺得歷史很難,學習很苦,從而把學習歷史看作一件苦役,那麼他只會被動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學習。其實,歷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東西,試想漫漫歷史長河中的燦爛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傳說、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這本身都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去看百家講壇的歷史系列,裡面的東西講得很好,上課絕對用得到,看上5次,就會愛上歷史,你自然而然就會自己到書店裡去查詢歷史書籍。學好歷史,最重要的是興趣。至於那些需要背的東西,你就要找竅門,像什麼背中國古代的朝代順序,你就可以去把她變成口訣:
堯舜禪讓夏商周,春秋戰國爭不休,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B. 高中歷史必修二各單元知識框架圖(詳細點的)
C. 高考歷史知識點框架圖
答:去買本輔導書吧。。。。再說每次考試的知識點都不一樣啊。。。我勸你還是看最新的考試大綱吧。。。。。。
D. 如何構建學生歷史知識結構框架
所謂歷史知識體系,就是以歷史唯物史觀為指導,遵循整合歷史知識的若干基本原則,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有機地貫穿在一起,加以系統化整理而構建的知識板塊或專題,進而構建出一個科學的知識整體。它反映著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時從某種角度而言,它還是歷史科學能力的載體。對歷史知識體系的探討,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必須切實弄清各部分歷史知識之間隱含的內在關系,並注意升華到理性高度加以分析,最終得出規律性和本質性的認識。
歷史學科的基本規律是知識浩瀚、時間性強、階段特徵明顯、知識的橫縱聯系密切,總體可以說是繁而不亂。但也因此導致很多學生對歷史知識記憶和學習的抱怨。一是歷史知識信息量大不好記憶,二是歷史知識比較瑣碎不好聯系,
覺得學起來有些無從下手,且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總是找不到等等。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缺乏對歷史知識的系統性掌握,只停留在簡單的死記硬背階段,而沒有深入了解歷史學科的基本規律和知識構建。其實學習歷史是有方法的,
依據歷史規律,根據歷史知識的特點構建歷史知識的知識結構是學習歷史很有效的方法 。
它不僅可以把知識聯系起來便於儲存記憶,還可以像網路一樣還可以隨時調用,而且可以把歷史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便於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正確地理解歷史事件 。
建構主義的提出者是皮亞傑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於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的過程。其含義是指: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結構(如性質、規律)及該事物的外部結構(即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
E. 初二歷史下冊各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
【主題結構綜述】
從三四百萬年前人類的出現,至公元15世紀,是世界古代史。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在漫長的史前社會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被階級社會所取代。距今五六千年前,在亞非的大河流域、歐洲的希臘和羅馬相繼誕生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出現了國家,進入了奴隸社會。在奴隸制度衰落和崩潰的過程中,封建制度得以發展和確立,社會經濟和文化緩慢地向前發展。
在世界古代史時期,各地區各民族創造的古代文明為近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形成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人類文明出現到15世紀,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的接觸和交流逐漸加強,而美洲和大洋洲則與亞洲、非洲和歐洲處於基本隔絕的狀態。
【基礎知識識記】
第一單元
1、人類的形成和最初的人類社會
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其中「南方古猿」屬於「正在形成中的人」。三大主要人種:黃種、白種和黑種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出現氏族。
2、亞非古代大河流域文明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國王權力的象徵;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較完備的成文法典。雅利安人進入古代印度後,逐漸產生不同等級,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即「種姓制度」。
3、西方古典文明之源
雅典城邦的繁榮:前5世紀後半期,伯利克里當政時,雅典達到全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羅馬共和國的興亡:羅馬共和國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打敗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羅馬帝國前後約500年(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與同時期的中國秦朝和西漢一樣,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第二單元
1、大化改新:前7世紀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大化改新,成為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2、阿拉伯國家的建立:六世紀末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並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至632年他去逝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3、西歐封建社會: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的查理馬特宮相實行改革,對貴族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在封建貴族內部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羅馬教廷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和教會是西歐最大的地主,也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4、西歐城市的再興:10世紀始,西歐出現手工業和商業為中心的城市。法國琅城市民城市自治權的斗爭最典型。
5、拜占庭帝國滅亡:15世紀末,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軍隊佔領,延續千年之久的拜占廷滅亡。
第三單元
1、希波戰爭:指的是前五世紀時,波斯帝國發動的三次出征希臘的戰爭,以希臘取得勝利告終。
2、亞歷山大大帝東征: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出兵東征,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3、羅馬帝國的擴張:經過多次侵略戰爭,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疆域達到最大規模。
4、「阿拉伯數字」: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阿拉伯人改造之,並將其傳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
5、馬可·波羅:13世紀義大利人。在中國生活游歷17年。《馬可·波羅行記》記述其東方經歷和見聞,在歐洲廣為流傳。
【能力情感價值】
1、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世界上的文明雖然各具特色,但作為創造文明的人,卻具有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一個人首先應該愛他的祖國,但這種愛國情感應該有一定的前提,那就是它必須建立在人類的和平與友好等共同的利益基礎之上。倘若背離了這個基礎和前提,那麼這種愛國情感就會變成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本人和德國人的狂熱情緒。
狹隘的民族主義是一種極不健康的民族情感,是對人類和平的威脅,甚至是人類的公害。而國際意識和世界主義精神是一個現代文明民族和個人所應該具有的觀念和意識,是一個現代人所應該具有的高尚修養。
2、拜占庭帝國衰落的原因及啟示:
(1)原因:拜占庭帝國為恢復過去羅馬帝國,窮兵黷武,四處征討,造成國庫空虛、財盡民窮,此後,日益衰落下來;再有就是在它輝煌的時候,它在卓越中洋洋自得,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封閉保守。
(2)啟示:開放寬容導致文明繁榮,保守狹隘致使文明衰落。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趨勢發展的今天,這種啟示對我們尤為重要。
3、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物質財富的互通有無、精神文化的交匯更新及由此而帶來的人們在生活質量上的提高與內容上的豐富。同時,這種交往活動也確實對人類整體文明的進步產生了持續而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我們要堅持和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和平交流,力避沖突,為世界大團結而努力奮斗。
【總體結構綜述】
14-16世紀,歐洲出現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逐漸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從此,世界歷史開始進入近代社會。16-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掀起了反對封建專制、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先後沖破封建社會的束縛和宗主國的控制,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治統治。
【基礎知識識記】
文藝復興運動 14-16世紀歐洲許多藝術家、科學家和思想家發掘和繼承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追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掀起了一次思想文化運動,稱為「文藝復興」。為以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迅速發展奠定了理論上、價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礎。
但丁和《神曲》 但丁是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他著有長詩《神曲》。
達·芬奇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多才多藝,代表作品有《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被恩格斯稱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他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三傑」。
莎士比亞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文學巨匠,被認為是古往今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
新航路的開辟 15世紀開始,追求財富的歐洲人夢想去東方發財,開始了一系列的海外探險活動,開辟往東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到來,但是,它也為歐洲開辟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將世界帶入資本主義發展時代。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從西班牙向西出發,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0年爆發了反抗斯圖亞特王朝的資產階級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克倫威爾實行獨裁統治。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最終確立了英國資產階級專政統治,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權利法案》 1689年,為了限制王權,英國國會制定了《權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對國王的權力進行了明確的制約。由此形成了君主立憲制的政體。
美國獨立戰爭 1775年-1783年北美13個殖民地人民進行了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於取得了勝利,打碎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桎梏,實現了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獨立,大大解放了北美殖民地的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獨立宣言》 1776年在北美第二屆大陸會議上通過,它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
1787年美國憲法 1787年制定,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規定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權。華盛頓當選為美國首任總統。
法國大革命 1789年7月14日,憤怒的巴黎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獄,這一事件標志著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極大影響。
《人權宣言》 1789年頒布。它宣稱人生來自由,權利平等,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些原則在反封建斗爭中起著巨大的號召作用,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2年法國廢除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國。羅伯斯庇爾等人掌握了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打退了外國軍隊的進攻,平息了國內叛亂,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
拿破崙·波拿巴 法國近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1769~1921)。拿破崙1799年11月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1804年,拿破崙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掌握政權後,為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頒布了《法典》,還展開大規模對外戰爭。1812年拿破崙對俄戰爭失敗,帝國開始崩潰。經歷了萊比錫戰役的失敗後,1814年拿破崙退位,法國封建王朝復辟。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對文藝復興及主要人文學家的了解,知道人性的張揚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並從他們的作品中體會世界文明的偉大成就,培養面向世界的國際意識。
⑵了解歐洲航海家的探險歷程,認識開辟新航路需要必要的知識、技術條件,更需要勇氣、決心及團結合作的精神。學習哥倫布敢於打破陳規,堅持向西航行,從而發現新大陸的創新精神。
⑶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長期性和曲折性的了解,懂得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信心、勇氣和力量。懂得新事物戰勝舊事物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規律,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歷史的進步。懂得任何個人、階級和政黨必須為推動社會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⑷通過學習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認識落後地區、民族的人民,只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堅持不懈,就能最終戰勝強大的敵人,贏得民族和國家的新生。華盛頓是美國的開國元勛和政治家,他領導美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並開創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⑸通過對《人權宣言》基本內容的學習,理解人權的本質,培養尊重人權、維護人權的意識。
⑹認識拿破崙對外戰爭的雙重性質:拿破崙對外戰爭既有反干涉、反侵略的正義一面,同時又具有侵略、掠奪的非正義一面,與英國的爭奪還具有爭霸戰爭的性質。
【總體結構綜述】
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落後的亞非拉地區大肆殖民擴張。在先進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面前、在強大的殖民者面前,亞非拉人民同他們進行了殊死較量。印度民族大起義、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就是他們發出的怒吼。
【基礎知識識記】
三角貿易 殖民者首先從歐洲帶著廉價工業品到非洲掠奪黑人,然後橫渡大西洋降他們運到美洲充當奴隸,再帶著換取的金銀回到歐洲。三角貿易給歐洲殖民者帶來了巨額的財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使非洲喪失了大量的勞動力。
「日不落帝國」 英國先後打敗西班牙、荷蘭和法國,在18世紀後半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強國。號稱「日不落帝國」。17世紀開始在印度進行殖民活動,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進行殖民侵略。18世紀中期開始,英國對印度發動侵略戰爭,逐步蠶食印度的土地,掠奪當地的財富。克萊武率領軍隊侵佔了孟加拉,將當地洗劫一空。英國利用在殖民地掠奪的財富,發展國內工業生,英國迅速成為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8~19世紀,受美國和法國革命影響,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拉美地區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獨立運動。玻利瓦爾是運動中的傑出英雄人物。1816年以後的十年間,玻利瓦爾率軍英勇作戰,橫掃南美大陸的西班牙軍隊,被譽為「南美解放者」。葡屬殖民地巴西在獨立運動影響下也宣布獨立。到19世紀30年代,除了古巴外,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結束。拉美獨立運動取得勝利。
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7~1859年,印度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族大起義。起義席捲了印度中心地區的許多地方,許多封建王公也參加了起義,成為起義軍領袖。章西女王是其中傑出的女英雄。她率領義軍奮力抗擊英軍,最後壯烈犧牲、印度民族大起義,表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三角貿易」的學習,了解販賣黑奴獲得巨額利潤是殖民者獲得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認識殖民主義的罪惡。了解英國殖民擴張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的本質。
⑵體會玻利瓦爾領導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精神。了解印度人民反抗英軍的斗爭歷程,敘述章西女王的應用事跡,體會殖民地國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義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歷史正義感和熱愛和平的觀念。
【總體結構綜述】
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廣泛開展。19世紀中期,美國通過南北戰爭,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鞏固了統治;俄國和日本各自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確立創造了條件。
【基礎知識識記】
美國南北戰爭 美國獨立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矛盾重重。1861年,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美國總統,成為南北戰爭的導火線。4月,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南方准備充足,北方節節失利。1862年 ,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調動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革命積極性,扭轉了戰局。1865年,戰爭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通過這次戰爭,美國消滅了奴隸制,維護了統一,形成統一市場,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但是種族歧視現象仍然存在。
林肯 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總統(1809~1865)。他領導了美國人民進行了一場維護進步和統一的正義戰爭,平定了南方奴隸主的叛亂,消滅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推動了美國社會的發展。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862年美國內戰中頒布。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並允許黑人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參軍。北方軍隊得到雄厚的兵源,為勝利提供了保證。
《宅地法》 美國政府於1862年頒布,規定凡連續耕種國有土地5年的農戶,只需繳納規定的證件費,即可獲得160英畝國有土地的所有權。該法案使大批貧苦百姓獲得土地,從而加速了美國西部開發的進程。同時激發了人民的革命熱情,使南北戰爭中的北方很快扭轉戰局,獲得最終勝利。
俄國1861年改革 19世紀中期,由於農奴制的阻礙,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社會危機嚴重,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迫於1861年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農奴在獲得自由的同時,可以向政府購買「份地」,這實際上是對農奴的剝削。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留下大量封建殘余。但是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歷史的重要轉折點。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從1868年起在日本明治年間發生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有: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這次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日本歷史的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對亞洲和平構成嚴重威脅。
【能力情感價值】
⑴通過對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原因和它在美國歷史進程中的地位和認識,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基本觀點,初步形成歷史進步意識。
⑵通過林肯的認識和了解,學習他個人奮斗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⑶認識到1861年改革是沙皇為鞏固統治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次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⑷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認識到順應歷史潮流,適時做出變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使國家變得更為和諧有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在當今世界形勢下,改革開放是國家富強的必由之路。
【中考試題解析】
例 [2005年湖北黃石中考題]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卻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變成一種東西,或者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 ——林肯1858年的一次演說
請回答:①材料中「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分別是指什麼?
②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內戰的必然性。
③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告終,它對美國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深遠影響?
解析:①美國獨立戰爭後,南方和北方都迅速發展起來。南方是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北方是資本主義經濟。南方使用大量奴隸勞動,北方則是自由雇傭工人。南北雙方圍繞奴隸制存廢的問題,矛盾不斷升級。林肯所說的「一半奴役,一半自由」就是指當時的這種情況。
②戰前,南北雙方的矛盾已經很尖銳:北方需要在南方銷售他們所生產的工業品,需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而南方則主要從英國輸入工業品;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需要南方為它提供工業原料,希望南方成為它的原料產地,而南方寧願將棉花等工業原料輸往英國以換回其所需要的廉價工業品;因為南方需要向歐洲輸出原料,從歐洲輸入廉價工業品,所以他們希望降低關稅。而北方從保護本國工商業發展角度出發,希望提高關稅;南方使用奴隸勞動,將大量勞動力束縛在土地上;北方發展資本主義工業,需要大量的自由勞動力。隨著「西進運動」,美國領土不斷擴大,南北雙方為了新州里奴隸制度是否合法的問題爭執不下,使得本已尖銳的南北矛盾更加激化。主張限制奴隸制的林肯當選總統,南方認為自身利益無法保障,蓄謀叛亂。美國面臨分裂的危險,戰爭不可避免。
③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而告終,廢除了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克服了分裂危機,避免了遭到外國侵略,重新淪為殖民地的危險,為日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基礎。
F. 九年級歷史知識結構圖
主要是講述從遠古時期到近代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知識,講述人類的發展 對近代科學等諸多領域的影響…
麻煩採納,謝謝!
G. 求歷史知識框架(人教版)
http://..com/question/567277466?&oldq=1#answer-1430483636
H.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框架圖
書後面那個綠綠的只是年代表吧。因為新課標,各地使用的教材不同,所以必修1歷史又分了內人教版、人民版等容,不知道你要哪一本的。你可以找本同步類的教輔,像什麼《教材完全解讀》之類的,最前面一個版塊就是知識結構圖(點擊可以看大圖的)先給你看看人教版的吧,這個用得范圍比較大一點,如果是其他版本的,因為網路知道里不能貼鏈接說網址,不能給你看電子書,你只能自己搜一下或去書店看一下了,封面是這樣的:
I. 初中歷史總結框架圖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上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1.距今約有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定的最早人類。距今約有70萬年至約 20萬年的北京人,已經會製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已經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
2.氏族公社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時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處於母系氏
族公社時期,體現了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3.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定都陽城。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
建都在亳。商朝後期製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國迄今考古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也是世界上罕
見的青銅器。商朝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稱為「甲骨文」。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
骨文發展來的。
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擊敗商軍,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鎬,歷史上稱為西周。為了鞏固奴隸主政權,西周實行分封制和等級制。
5.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五霸」:
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齊桓公最先稱霸,因為他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
革,還提出了「尊王攘夷」口號。
6.▲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改革,秦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編制
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經過商鞅
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基礎。
7.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禮」。在政治方面孔子提
倡「為政以德」。他的教育思想有: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子曰: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注意「因材施教」。)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
8.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發表各自的主張,形成不同的學派,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當時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儒家的孟子和荀子、道家的莊子和法家的韓非子。
9.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築的都江堰,是名聞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10.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
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定都咸陽。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
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為了鞏固統一,加強封建統治,秦朝創立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嬴政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小篆)、貨幣(圓形方孔的秦國銅錢)、度量衡;修長城、御匈奴;修馳道,鑿靈渠;焚書坑儒。
1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領導秦末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發動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著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秦漢雕塑的傑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這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一顆明珠。
12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且出現了「文景之治」。
★漢武帝的大一統:漢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將西漢統治推向鼎盛。為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著名學者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在地方興辦郡國學。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
的控制,頒布「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漢武帝大力加強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司
隸校尉,在地方,將全國分為
13個監察區域,稱為「十三州部」,每個州部派刺史一人,負責監督地方官員。漢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14.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紙。東漢時候,宦官蔡倫(龍亭候)改進了造紙術。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它的出現標志者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15.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候,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他寫的《史記》是我國
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秦漢時期,氣勢恢弘的秦始皇兵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藝術的高超水平,生動地展現出開拓進
取的精神風貌。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16.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後來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208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赤壁,大敗而回。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立漢(史稱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立吳,定都建業。
17.386年,拓拔部首領建立魏國,定都平城,史稱北魏。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5世紀末,北魏統治者順應當時民族匯聚的歷史潮流,實行了一系列改革。為了接受漢族的先文化,同時加強對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並進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施。例如,他要求鮮卑人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改革家。
18.生活在南朝的祖沖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地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
第七位數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北朝的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
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既是一部優秀的地理學著作,同時
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
19.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以行書《蘭亭序》最出色,人稱「書聖」。東晉人顧愷之流傳至今的有
摹本《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北魏石窟藝術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
的龍門石窟等。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1.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開通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里。
這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
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
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
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3
.
618
年李淵(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4
.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間,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即貞觀新政;恢復和發展生
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知人善任,虛心納諫
(
魏徵
)
;完善科舉制;注意加強與周邊少數
民族的關系。唐太宗的統治促成了國家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民族和睦,國力增
強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
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為大唐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貞觀新政:
唐太宗實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賦役制度⑵沿襲和完善隋代的
「三省六部制」
⑶修訂法令編撰了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唐律疏議》⑷完善科舉制。
5
.
武則天:
重用酷吏、
引用庶族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
勛貴舊族;
改
《貞觀氏族志》
為
《姓
史錄》
;大力發展科舉制,不拘一格選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傑;注重減輕農民的負擔,
統治期間人口明顯增長
,
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貞觀遺風」
,為唐朝全省時期的到來奠
定了基礎。郭沫若稱她「政啟貞觀,治宏開元。
」
6
.★唐玄宗統治的前期,年號「開元」
,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
「開元
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統治的基礎⑵玄宗個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賢能,
整頓吏治,對軍事制度、財政制度、漕運制度等進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7
.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定義即特點: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
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內容
:
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
P.20
作用:實行科舉制,便於在全社會范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讀書人可
以自由報考,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對
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
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
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8
.
吐蕃:
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
唐中宗把
金城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尺帶珠丹,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密切了漢藏
兩族之間的交往。
9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
,
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P.32
唐玄宗時,
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P.33
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
國後口述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
p.34-36
10
.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唐代我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強盛國家;採取
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發達的海路交通。
11
.趙州橋(平拱橋)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設計者隋朝李春。
12
.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詩的風格:雄奇飄逸,想像豐
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人稱「詩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詩的風
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細膩,感情真摯動人,富有現代主義精神。詩的內容多位反映社會
現實生活。
後人稱他為
「詩聖」
,
稱他的詩為
「詩史」
。
代表作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
「三吏」
、
「三別」
。
第二單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
13
.
1127
年,
北宋皇族趙構
(宋高宗)
在南京
(今河南商丘)
稱帝,
後來定都臨安
(今杭州)
,
史稱南宋。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飛等。
1141
年,宋金和議:南宋對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向
金送交歲幣。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對峙局面。
P.61
14.
魏晉南北朝以來,
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的趨勢。
南宋時,
南方經濟發展完全超過了北方。
經濟重心正式轉移到了南方。
15
.成吉思汗的功績:完成蒙古統一大業,建立蒙古政權,創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強大的
軍隊。
▲
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2
年定都大都。他仿效中原政治體制,建立行省制度。推行
重農政策。
元代黃道婆在制棉工具和製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術革新。她的故鄉松江地區逐漸上升為
江南棉紡織業中心。棉布逐漸取代絲麻成為民眾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6
.
北宋司馬光編寫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資治通鑒》
。
元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
元
雜劇作家重最負盛名的是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
。
第三單元
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17
.明清時期的專制統治延續了秦朝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並使皇權達到空前強化
的程度。主要措施:⑴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設廠衛特務機構,廷杖制度。⑵清朝增設了軍
機處
(雍正)
,
並通過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的推行,
加強了思想控制,
也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的
發展。
18
.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有:明朝戚繼光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清初鄭成功
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台灣;康熙率清軍兩次出兵雅克薩打敗沙俄侵略軍,並簽署了《尼布
楚條約》保衛了東北邊境。這些斗爭不僅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權益,而且為經濟的發展創
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1689
年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中國對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的主權。
19
.
清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措施有:
1690
年康熙平定準噶爾部;
18
世紀中期平
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在伊犁等地設立將軍,在西北各地設立參贊大臣,使清朝中央加
強對新疆等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清朝中央政府對達賴、班禪進行冊封;
1727
年,清
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20
.外八廟和避暑山莊實際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1
.
1368
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
1421
年,明成祖遷都北京;
1644
年,清軍入關,順治
帝遷都北京。北京城的構造:有三重,由外往裡,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宮城(舊稱紫禁城
現叫故宮)
。
22
.為了防範蒙古騎兵南下侵犯,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
嘉峪關。我們現在見到的長城就是明朝時修築的。長城時促進北疆經濟開發的生命線和聯結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22
.明代著名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
,此書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宋
應星著《天工開物》
,此書被譽為「
17
世紀中國科技的網路全書」
。
在明朝以敘事為主的通俗文學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明清時期的四大名著有羅貫中的《三國
演義》
(明)
、
施耐庵的
《水滸傳》
(明)
、
吳承恩的
《西遊記》
(明)
和曹雪芹的
《紅樓夢》
(清)
。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步長篇歷史小說,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顛峰。
23
.
1405
年-
1433
年,
明政府先後派鄭和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
到西洋
「取寶」
。
評價: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
而且推動
華僑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
P.128
24
.★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主要表現在對貿易進行嚴格限制上。影響:清朝實施閉關政策
有防禦西方殖民勢力的一面,但同時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惡果。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
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時期
(
1949
年新中國建立
-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
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時期
(
1956
年八大
—
1978
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前)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
1956
年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1.
▲
1949
年
10
月
1
日開國大典宣告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偉大勝利,標志著中國人民受奴役受壓迫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中
國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篇章。
2
.
1951
年
10
月人民解放軍勝利進抵拉薩,西藏獲得和平解放。
新中國建立初,
政府為鞏固新中國政權的措施:
①人民政府與投機商展開
「米糧之戰」
,
全國
物價開始穩定。②
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
革運動在全國農村展開。到
1952
年底,全國的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
P.9
③
1950年10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4
.1953年中國共產黨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造
)
5.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確立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
6.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標志著
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7
.大躍進運動的主要標志是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大躍進和民公社化運動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嚴重失誤。
失誤的原因是違背客觀規律辦事。後果是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
「共產風」等錯誤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國家人民遇到建國後未曾有過的經濟困難。
8
.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開始的標志:
「五一六通知」
。
結束的標志: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
。
性質: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影
響:
見教材
p.39
啟示:經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人們懂得,避免今後再發生類似
的悲劇,必須保障和發展人民民主,健全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第三單元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1.▲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上的偉大的歷史轉折。我國從此走上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全會內容:
①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②做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戰略決策。③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12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農民創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關系,
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空前地調動了農民地生產積極性,解放、推動了農村生產力地
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