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體系

歷史學體系

發布時間:2021-02-11 05:36:53

歷史學類專業包括哪些專業 哪個專業好

歷史學類專業介紹

一、歷史學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從先秦到當代)、專題史(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國、拉美、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中外關系史。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學年:4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能力: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訓詁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5.了解國內外史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

二、考古學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導論、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館學概論、文物學理論、考古繪圖、田野考古學概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實習安排3~5個月。

學年:4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學、文物學理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漢語、史料學、地理學、第四紀環境學、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

畢業生能力: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2.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3.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文物保護技術

培養目標:培養能正確掌握文物保護所必需的文史及數理化等學科基礎知識,掌握一般文物學、博
物館學、考古學的基本知識;正確掌握文物保護技術的基本理論、一般程序、方法步驟,正確進行實際操作,具備一般文物保護技術的科研能力。能從事文物保護科
學研究和實際工作,以及專業管理方面的文、理、工相互交叉的高級綜合性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文物保護導論、無機質文物保護、有機質文物保護、土遺址保護概論、文物保護材料學、文物材質分析、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古建築保護、壁畫保護、館藏文物與環境、田野考古技術、低溫技術與應用、計算機原理及應用、管理信息系統、網路應用基礎、普通物理學、工程力學、高等數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考古學通論、文物學概論、博物館學概論等。

就業方向:可從事文化、文物、博物、環保、建設、公安、海關、旅遊及科研、高校等部門,從事教育、科研、設計、開發、管理等工作。

⑵ 怎麼樣建立系統的歷史體系

樓上很詳細了,我是今年的考生,說說過來人的經驗吧。
可以把課本所有專標題看一遍,串在一起,有大致屬的印象。然後再按照一些具體的線,比如政治經濟,還有歷代體制。這是橫向,還有縱向的比較,同一時期不同人,同樣的改革不同國家怎樣進行,等等。
歷史其實很有意思,要對歷史感興趣,最好在高三剛開始還不是很忙的時候,每天看看,重復總會有效果,我希望你想看小說那樣去看,不過那個幾乎不可能,但至少帶著些興趣去看。
歷史要靠積累,注意自己的歷史素養,學會思考,這個很關鍵,學歷史就是學這個。每天消化,不要積累。
經濟決定政治,一切都是必然,生產力決定一切。這些可以說是所有歷史的共同點,之以理解吸收。

⑶ 歷史的學科體系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⑷ 歷史體系

給你一個詳細的`` 你要好好看看` 很全面的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宗法制的內容與作用

②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①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重要內容、歷史影響)

②漢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設中朝和刺史、實行推恩令)

③隋唐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三省六部制、藩鎮割據威脅集權)

④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分割相權、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

⑤元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廢三省、設中書省)

⑥明清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廢丞相,設內閣;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

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與影響:①基本特點 ②影響

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雅典的民主政治:①產生的歷史條件 ②主要內容 ③歷史影響

2、羅馬法:①主要內容 ②歷史作用 ③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三、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①《權利法案》的內容與作用

②責任內閣的形成與影響

③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的特點

2、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①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

②英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總統制的異同

3、法國共和制的確立:①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②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與影響

4、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德意志帝國的政體特點與發展演變

四、列強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1840年-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略與人民反抗斗爭:

(1)侵華:①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

(2)反抗:①虎門銷煙 ②太平天國 ③義和團運動

2、辛亥革命:①革命的過程 ②歷史意義

3、五四運動:①五四運動的過程、特點、五四精神 ②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五、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①誕生標志 ②意義

2、巴黎公社的出現及經驗教訓

3、十月革命:①革命的基本過程 ②歷史意義

4、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②工人運動 ③國民革命 ④武裝割據 ⑤合作抗日⑥解放戰爭

六、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建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①政權建設

②法制建設(《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③制度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

2、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①「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②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標志、主要成就、意義)

3、「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①理論的提出與內涵 ②香港、澳門回歸 ③台灣問題

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

1、兩極格局的形成:①冷戰政策及其內容 ②格局的形成 ③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2、多極化趨勢:①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歐共體、日本崛起、不結盟運動)

②多極化趨勢加強(兩極格局的解體與影響、多種政治力量的成長)

3、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①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②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③新時期的重要外交活動

必修Ⅱ 經濟成長歷程

一、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1、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①精耕細作(生產工具的進步、水利建設、男耕女織的模式、農書)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2、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①主要成就(金屬冶煉、防治、制瓷)

②發展特徵(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由官營到私營的發展)

3、農耕時代的商業:

①商業發展概貌(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表現、城市的繁榮與發展、重農抑商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二、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世界的沖擊

1、新航路的開辟:①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海上通道

②整體世界開始形成

2、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

: ①早期殖民的特點

②荷蘭與英國的殖民擴張

③殖民擴張與掠奪的影響

3、工業革命:①工業革命的進程(蒸汽時代、電氣時代)

②工業革命的影響(經濟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

4、工業文明對世界的影響:①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

②對世界發展趨勢的影響

③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影響

三、工業文明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沖擊(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

1、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①瓦解原因(列強攫取經濟特權、商品傾銷)

②表現(小農經濟破產、新的經濟因素出現)

2、民族工業的產生與曲折發展:

①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背景與表現)

②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重要發展階段、發展原因與阻礙因素)

③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3、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①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習俗(服飾、習俗變、飲食起居、大眾媒介表現、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②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鐵路建設、水運和空運、郵政發展、電報和電話,注意與工業革命成果的關系)

四、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與調整

1、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1)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②新經濟政策 ③斯大林模式

(2)蘇聯的經濟改革:①三大改革 ②改革內容與成效(注意與蘇聯解體的關系)

2、羅斯福新政:①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②羅斯福新政(背景、改革內容、特點、歷史作用)

3、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①凱恩斯主義的出現與發展

②國家政策的調整(國家干預經濟、福利政策)

③企業經營策略的調整

五、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

1、建國初期的正確道路:①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端(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五」計劃成就

②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③中共「八大」的正確方針

2、經濟建設的失誤與教訓:

①指導方針的失誤(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左傾錯誤)

②重大舉措(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③歷史影響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

①改革開放的決策

②農業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③國有企業改革

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⑤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注意圖上知識)

4、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①經濟發展 ②城鎮化進程

③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化 ④交通和通訊工具的變化

六、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1、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①布雷頓森林體系(戰後國際經濟形勢、布雷頓森林會議)

②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

③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④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特點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①歐盟 ②東盟 ③亞太經合組織 ④北美自由貿易區

3、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合對中國的挑戰:①發展原因 ②存在問題

必修Ⅲ 文化發展歷程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與意義:

①原因(政治需要、經濟發展、人才輩出)

②意義(推動社會變革、對後世文化學術的影響、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2)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張:①孔子 ②孟子 ③荀子

2、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①漢武帝的「崇儒」政策 ②董仲舒的新儒學 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3、宋明理學:①理學的含義 ②思想家及其主張(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③理學的評價

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①發展特點與原因 ②代表人物與主張(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二、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

1、天文學成就:①《甘石星經》 ②張衡發明地動儀 ③僧一行實測子午線長度 ④郭守敬的《授時歷》

2、數學成就:①《九章算術》 ②圓周率

3、農書:①《齊民要術》 ②《農書》 ③《農政全書》

4、醫葯成就:①《黃帝內經》 ②《傷寒雜病論》③《本草綱目》

5、四大發明:各個發明出現的時間及其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三、文學藝術

1、文字的起源與發展:①甲骨文、金文 ②秦朝統一文字

2、書畫藝術:①書法歷程(典型字體、書畫名家、發展階段) ②繪畫(繪畫大家、畫派畫風、重要作品)

3、文學成就:①不同時期的文學成就(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②文學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4、戲劇:①元雜劇 ②京劇

四、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1、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①主要代表(智者學派、蘇格拉底) ②主要的人文精神

2、文藝復興:①興起原因 ②代表成就(作品所揭示的社會風貌) ③人文主義的含義 ④影響

3、神權的衰落與人權的勃興:①宗教改革的背景與影響 ②馬丁·路德德主要思想

4、啟蒙思想:①興起背景 ②四大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③歷史作用

五、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16課、26課)

1、牛頓與經典力學:建立的標志與歷史地位

2、達爾文與進化論:①出現背景(與神權衰落的關系) ②《物種起源》 ③歷史地位

3、應用技術的發展:①蒸汽機的發明 ②電氣技術的應用 ③應用技術發展的影響

4、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①相對論、量子力學及其歷史地位 ②信息技術的成就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六、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代表性的文學成就:①浪漫主義詩人 ②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托爾斯泰) ③現代荒誕派喜劇 ④文學成就於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

2、代表性的音樂作品:①古典主義音樂 ②印象派音樂

3、代表性的美術作品:①印象派繪畫 ②現代繪畫藝術

4、影視藝術:①產生的技術條件 ②社會影響

七、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1、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①維新思想產生的背景、主要內容、歷史影響

②新文化運動

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2、20世紀以來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①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歷史作用

②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歷史作用

③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八、新中國的科技成就與文化教育事業

1、主要的科技成就:①軍事技術 ②農業技術 ③信息技術 ④太空技術

2、教育事業的發展:掃盲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

3、「雙百方針」的提出與影響

⑸ 什麼叫歷史學科基礎知識體系

這是體現歷史學科縱橫知識聯系的知識結構,便於學生學習和記憶,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經常用大括弧展示。

⑹ 歷史學專業基礎 具體包括哪幾門課程

我想參考教材你應該知道吧 不過我還是貼一下

中國史:
1、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 張豈之《中國歷史》1-4卷 (高教版);
3、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人民出版社);
4、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5、 詹子慶 《中國古代史》(高教版);
6、 錢穆 《國史大綱》;
7、 張傳璽《中國史綱》;
8、 周谷城《中國通史》;
9、 張大可《中國史學史綱》;
10、 晁福林、施建中《中國古代史(上)(下)》(北師大版);
11、 李侃、李時岳《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
12、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高教版);
13、 郭大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世界史:
1、 吳於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齊濤《世界通史教程(3卷本)》 (山東大學出版社);
3、 王繩祖《國際關系史(十卷本)》(世界知識出版社);
4、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後的世界》(上海社科版);
5、 王斯德《世界通史(三卷本)》;
6、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

歷史文選:
1、 周予同《中國歷史文選》;
2、 張衍田《中國歷史文選》(北大版)。

歷史文獻:
1、 楊燕起《中國歷史文獻學》;
2、 張傳璽《簡明中國歷史文獻》(北大版)。

史學史:
1、 張廣智《西方史學史》;
2、 倉修良、魏德良《中國史學史》;
3、 宋衍申《中國史學史綱要》(東北師大版)。

史學理論:
1、 龐卓恆《史學概論》(高教版)。

歷史地理:
1、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2、 藍勇《歷史地理》;
3、 李孝聰《區域歷史地理》。

首先要明白歷史是全國統考 試卷是一樣的

除了英語、政治,專業課是歷史基礎 300分 考的是: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現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現代史

個人覺得初試的課本可以選如下幾本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侃、李時岳《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高教版)
吳於廑《世界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然後再結合山東人民版的輔導書或者北師大的輔導書就可以了

至於其他所有列及的書目 關鍵是在復試的時候穿插著考 算是你的歷史基本功了 平時復習之餘也盡量多看看上面羅列的書目 當然不用全買 每種有一到兩本就可以了

⑺ 歷史學主要學什麼

歷史學不是歷史!我是學歷史的,大學,一般大學對歷史上的某些東西,尤其是內近現代的東西是諱容言的!歷史學是服從國家政治需要的一種學科,但是你到了大學可以自己讀一些史學上的專著,自己去感知真實的歷史!!歷史是要自己去探索的,是自己去感受的!

⑻ 為什麼說西方近代才產生了歷史學體系,與中國相差了近千年以什麼為標志

中國歷史抄悠久,自夏朝大禹(一說夏啟)建國到現在,的確不夠五千年,這是經過專家斷代得出的確切年代。國外認為有依據可考的才是真正存在的歷史。但是我們華夏民族史前還有相當長的傳說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期。據說皇帝統治時期是公元前3000年,那麼,即使不算三皇,中國也有五千年的歷史

⑼ 簡述3種基本歷史學觀,急需!

1、階級史觀(革命史觀)

又稱階級斗爭史觀,從階級的視角去研究歷史,研究各個歷史階層中不同主導的階級和各個階級的發展狀況對所在歷史時期的影響;主要觀點是各個階級為了適應自身發展對原有統治階級開展了革命,開創了新的歷史時期。

2、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

文明史觀的基本特徵是: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標准,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農業文明時代和工業文明時代;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從現實追溯歷史,從歷史聯系現實,說明人類歷史是如何傳承的,注重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以文明類型為研究的基本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

3、唯物史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

當上層建築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的發生變革。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

4、全球史觀(整體史觀)

全球史觀的基本特徵是:將整個人類歷史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其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歐洲,也包括廣大亞非拉地區。

全球史觀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全人類,而不僅僅是歐洲人或是非歐洲人。此外,全球史並不等於國別史或地區史的簡單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區和國家歷史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5、(近)現代化史觀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就是(近)現代化。現代化史觀重點考察的就是這一發展演變的過程。

(近)現代化史觀的基本特徵是:認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過程包括經濟上的工業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學化、大眾化和通俗化,以及社會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