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幾位
有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司馬光等。
1、司馬遷
司馬遷(前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
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
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3、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4、范曄
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覽群書。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劉裕即位後,出任冠軍長史,遷秘書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遷寧朔將軍。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歷任後將軍長史、南下邳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隨從孔熙先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
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屬詞麗密,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5、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
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范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班固
『貳』 世界上法醫學的鼻祖是中國人,你知道他是誰嗎
中國抄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法醫學家,宋慈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他在中外法醫歷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法醫界普遍認為宋慈在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因此他被稱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不僅如此,宋慈還有自己的著作。他所著的《洗冤集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這本著作在中國的元明清三個朝代都是做刑官和法官必須要讀的書。後來,這本書也在歷史上發行起來,前後被翻譯成了法、英、荷等多種不同的語言。
說起宋慈的出身,他生在一個朝廷的官吏家中。宋慈的父親曾擔任過廣州的節度推官。宋慈還是少年的時候,就曾在同邑吳稚門下受業。大家都應該知道,吳稚是朱熹的弟子,所以,小時候的宋慈就有和當時有名的學者交往的機會。
宋慈一生官宦生涯差不多有二十餘年,在這二十餘年中,他曾先後擔任了四次高級刑法官,後來又進直寶謨閣奉使四路。在此期間,宋慈處理任何案件,都特別注重案發現場勘驗。他對當時傳世的屍傷檢驗著作加以綜合、核定和提煉,另外還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後來終於給世人留下了《洗冤集錄》這部系統完全的法醫學著作~
『叄』 道家的鼻祖是誰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一說安徽渦陽) 厲鄉曲仁里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一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說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萊子。《老子》一書是否為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
『肆』 中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史學家
1、左丘明(約前502年—約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
3、班彪(公元3年―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游學不輟,才名漸顯。
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
4、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5、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伍』 《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鼻祖」,作者是誰
《孫子兵法》的作者是孫武,被譽為“兵學鼻祖”。孫武是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人,但是孫武發家史是在吳國。孫武在吳國的深山中隱居時編寫出了驚世之作《孫子兵法》。都說亂世出英雄,春秋戰國時期正是我國最紛亂的時期之一,當時出現的思想家和軍事家不計其數。春秋戰國時期被歷史學家稱為百家齊鳴,百花齊放的歷史時期。當時的兵法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
三、孫武的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殺之後,孫武退隱在吳國的軍事力量和國家,力量變得強盛之後,吳王夫差決定要報仇雪恨。所以就依靠當時的孫武和伍子胥,對越王勾踐進行了軍事打擊。越王勾踐派軍隊來攻打吳國,被孫武用計打敗,越王勾踐值得忍辱投降。和伍子胥被殺,孫武隱居山林不問國事,不再扶助吳國。
『陸』 被譽為"地方誌鼻祖"的是
《吳越春秋》,東漢趙曄撰,是一部記述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史事為主的史回學著作。《吳答越春秋》著錄於《隋書·經籍志》和《唐書·經籍志》,皆雲趙曄撰,十二卷。今本存有十卷。
《越絕書》,是記載古代吳越地方史的雜史,又名《越絕記》,全書一共十五卷。該書雜記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的史實,上溯夏禹,下迄兩漢,旁及諸侯列國,對這一歷史時期吳越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歷法、語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譽為「地方誌鼻祖」。
『柒』 神話讓誰成為了世界級考古學鼻祖
德國考古學家德普費爾德和美國考古學家布利根對特洛伊遺址進行了科學的發回掘和系統整理答,將特洛伊城遺址自下而上分成9層。荷馬史詩描述的就是這次戰爭的故事。特洛伊陷落後,遭到洗劫和焚毀。此後,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代名城特洛伊就被掩埋在荒丘之下了。
謝里曼的考古發現轟動了全世界。雖然他發掘特洛伊城挖過了頭,而且判斷有誤,但是特洛伊城的重見天日仍應該歸功於他。他的重大考古發現改變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神話傳說不屑一顧的偏見,更重要的是,他為世界考古學的興起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因此,他被人們稱為世界級的考古學鼻祖。
特洛伊城的發現無疑在啟示著人們:神話傳說故事中,往往包含著歷史的真實成分。世界各地都流傳著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正有待於世人去重新認識和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土耳其、德國和俄羅斯都宣稱1873年由德國考古學家海因里希·謝里曼,從土耳其西部特洛伊城發掘出來並運到(土耳其人稱之為走私)柏林的金杯和珠寶歸自己所有。
這些寶物最初一直收藏在德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蘇軍攻克柏林後,這批寶物神秘失蹤。1993年10月,這批寶物重新在俄羅斯出現。
『捌』 西方傳統教育學派開山鼻祖是誰
1、西方傳統教育學派開山鼻祖是: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有人說是培根,有人說是裴斯泰洛齊,我不以為然。
2、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德語: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沒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與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對當時乃至之後百年來的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巨大、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3、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稱為"教育科學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則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
4、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19世紀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公認的現代教育心理學創始人、科學教育學之父。赫爾巴特將心理學知識的運用擴展到學校教育系統,並滲透進全部教育理論的建構中,成為繼裴斯泰洛齊之後真正教育心理學化的典型代表。
5、主要著作:
《普通教育學》(1806年)
《HauptpunktederMetaphysik》(1808年)
《一般實踐哲學》(1808年)
《哲學導論教科書》 (1813年)
《心理學教科書》 (1816年)
《作為科學的心理學》(1824年-1825年)
《一般形而上學》(1828年-1829年)
《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年)
《心理學研究》(1839年-1840年)
『玖』 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 —— 國人喜歡以史為鏡,從祖先那
這句話是黑格爾的《歷史哲學》說過的一句話。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專教訓,就是沒屬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
「教訓」前後指代是不一樣的。後者指的是人類從各歷史事件中獲取的經驗教訓,前者指的是人類對這些經驗教訓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的結論:人類總是在重復同樣的錯誤。
所以黑格爾真正想說的是,就像人不可能兩次跨入同一條河流,國家每一次碰到的局面都是全新的、獨一無二的,所以不可能固守教條,照搬歷史經驗。
(9)歷史學鼻祖擴展閱讀
黑格爾的國家觀繼承和發展了I.康德、J.G.費希特以來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他用哲學的思辨揭示國家的本質,反對17、18世紀的社會契約論從國家的外部特徵解釋國家的本質,認為國家不是契約的任意產物。
他的國家概念指的不是現存的國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國家理念。他認為現實的國家只是國家理念的表現。國家的本質在於它是倫理理念的現實,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
『拾』 我國歷史上有「史學八大家」是哪八位都是哪朝人
史學八大家:
左丘明:
春秋時魯國人,著有《左傳》,編年體史書創始人。
司馬遷:
西漢人,作《史記》,首創正史紀傳體。
班固:
東漢人,著《漢書》,開創斷代史體例。
劉知幾:
唐代人,編著《史通》,我國第一個史學批評家。
杜佑:
唐代人,著有《通典》,為我國第一個記敘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馬光:
北宋人,編成《資治通鑒》,為編年史第一部巨著。
袁樞:
宋代人,著《通鑒紀事本未》,創立了紀事本未的體裁。
顧炎武:
明清學者,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都君(今屬山東省)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而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 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庄(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 ,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 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劉知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舉進士。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開始擔任史官,撰起居注,歷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太子左庶子﹑左散騎常侍等職,兼修國史。長安三年與朱敬則等撰《唐書》八十卷,神龍(705年~707年)時與徐堅等撰《武後實錄》。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與譜學家柳沖等改修《氏族志》,至開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錄》二百卷,四年與吳兢撰成《睿宗實錄》二十卷,重修《則天實錄》三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
杜佑出身於京兆杜氏,歷任濟南參軍、剡縣縣丞、潤州司法參軍、主客員外郎、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江淮水陸轉運使、戶部侍郎、饒州刺史、嶺南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等職。
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升任司空、同平章事。後又進拜司徒、度支鹽鐵使,封岐國公。元和七年(812年),杜佑以太保之職致仕,不久病逝,追贈太傅,謚號安簡。
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中國史學史的先河。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袁樞(517—567 ),字踐言,梁吳郡太守君正之子,陳郡陽夏人也。美容儀,性沈靜,好讀書,手不釋卷。家世顯貴,貲產充積,而樞獨居處率素,傍無交往,端坐一室,非公事未嘗出遊,榮利之懷淡如也。起家梁秘書郎,歷太子舍人,輕車河東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中軍宣城王二府功曹史。侯景之亂,樞往吳郡省父,因丁父憂。時四方擾亂,人求苟免,樞居喪以至孝聞。王僧辯平侯景,鎮京城,衣冠爭往造請,樞獨杜門靜居,不求聞達。紹泰元年,征為給事黃門侍郎。未拜,除員外散騎常侍,兼侍中。二年,兼吏部尚書。其年出為吳興太守。永定二年,征為左民尚書。未至,改侍中,掌大選事。三年,遷都官尚書,掌選如故。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朴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