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研究朱熹乃至於程朱理學的歷史學家都有哪些多多益善
這個北師大和復旦大學研究的比較多
B. 為什麼朱熹的理學到了現在依然有人追捧,明明已經被歷史所證明是糟粕,依然有人想要去傳播
要辯證的看待理學的影響,除糟粕外,理學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也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德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這在今天也是有現實價值的。
C. 對歷史人物朱熹的看法
作為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後人學習。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他在訓詁、考證、注釋古籍,整理文獻資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另外,他對天文、地理、律歷等許多自然科學,也都進行過廣泛的研究。他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官員,他在努力維護那個制度的同時,也能體察民情,反對橫征暴斂與為富不仁者,敢於同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不法行為作斗爭。在地方官的任期內,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賑濟災荒、鼓勵生產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會的官員中,不失為一位正直有為的人。最後還應指出,朱熹還是中國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徐州府蕭縣,南宋時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D. 南宋理學家朱熹是怎樣的人 歷史如何評價朱熹
朱熹(.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人物評價:
清康熙稱朱熹: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
朱熹學生黃囗在(《朱子行狀》):道之正統,待人而傳……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南宋詞人陸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路修齒耄,神往形留。公歿不亡,尚其來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諸儒之大成者也。
鳳凰網(《理學大師:朱熹》):作為一位博學多識的大學問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後人學習。他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博覽經史,治學嚴謹,著作宏富。他在訓詁、考證、注釋古籍,整理文獻資料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另外,他對天文、地理、律歷等許多自然科學,也都進行過廣泛的研究。他作為封建社會的一位官員,他在努力維護那個制度的同時,也能體察民情,反對橫征暴斂與為富不仁者,敢於同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不法行為作斗爭。在地方官的任期內,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賑濟災荒、鼓勵生產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會的官員中,不失為一位正直有為的人。最後還應指出,朱熹還是中國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宋人黃震《黃氏日抄》雲:晦庵為《集注》,復祖詁訓,先明字義,使本文坦然易知,而後……發其指要。
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李約瑟文集》):朱熹是一位深入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自然學家。
清人全祖望(《宋元學案.晦翁學案》):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
英國現代生物學家李約瑟:①當我們進一步考察這一精心表達的自然體系時,我們不能不承認宋代哲學家所研究的概念和近代科學上所用的某些概念並無不同。②至少理學的世界觀和自然科學的觀點極其一致,這一點是不可能有疑問的。③宋代理學本質上是科學性的,伴隨而來的是純粹科學和應用科學本身的各種活動的史無前例的繁盛。
E.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麼影響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朱熹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系的含義: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於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准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個范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屬第二性。
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先生最欣賞掛在大殿內、由潘主蘭先生撰寫的一副篆體楹聯。對聯敘事寫意,辭簡意賅,闡述了朱熹的理學以孔孟等儒家思想為主幹,兼取大量的唯物主義樸素思想與自然科學的成果,奠定了朱熹成為與孔孟等先哲並列的地位。全聯是:
反躬踐實,窮理致知,傳二程而分流;
講學授徒,著書立說,配十哲之永馨。
趙朴初先生參觀紀念館後,對朱熹40餘年在武夷山授徒著述和創建閩學體系的功績表示欽佩。他應主人之請,揮毫書寫了一副對聯,以示對朱子崇仰之情。聯曰:
千古敏以求,性天學述二程子;
三字不遠復,心地功行九曲溪。
朱熹哲學當代爭鳴朱熹汲取了《易傳》和中醫學的營養,對生命有著心身一體的理解。在朱熹生命哲學中,魂魄不能離開肉體而存在。因此,長期以來中國大陸學者把朱熹理論說成是客觀唯心主義是值得商榷的。天津醫科大學王英博士指出:
佛學,通過佛教的教義,給人以不生不滅的希望。而理學之前的儒學,特別是漢儒也承認鬼神的存在,但卻不能對其進行深入討論。應該說,在理學出現以前,儒學還沒有形成獨立而有力的對佛學的理論批判(崔大華:《儒學引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9頁)。
但是儒學的人文精神,勢必鼓舞起廣大仁人志士積極發展和自覺維護儒學的基本理論。為了戰勝佛學的挑戰,儒家需要尋求更真實的學問作為自身存在的依據,以真以誠,面對虛妄的輪回和轉世學說。於是對自然現象的更准確回答,對人體生命現象的更真切了解,成為戰勝佛學最有力的工具。儒學,迫切需要《易傳》思想的復興和醫學成就的融入。
朱熹作為南宋理學的代表,他的心性理論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天、天命、天理、心性、身、血氣,這些概念基本反應了朱熹的生命哲學觀,也提升了儒家心性學說的價值。
F. 概括朱熹新儒學思想形成的歷史原因
「新儒學」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戰國末期,如荀子的學說,就曾被稱之為「新儒學」。自漢版代董仲舒及其以後,權「新儒學」則更是被使用得越來越頻繁了。「董學」即董仲舒的學說、宋代理學等等,都曾經被冠之為「新儒學」。而到近現代,「新儒學」則更是被廣泛使用,出現了自命以宣揚「新儒學」為己任的所謂「新儒家」,並分為幾代。然而,伴隨改革開放以後的學術研究活躍氣氛的形成,也漸漸出現了對」新儒學「進行質疑的聲音。,當代新儒學整合西方論述方法,使「新儒學」更富有理性的思考。所以,「新儒學」與「新儒家」一樣,是一個容易引起歧義、而且爭論不休的概念應該通過學術上的爭鳴、討論來解決。
G. 朱熹在歷史上有什麼影響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准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說,也對後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 兩宋時期,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門人黃斡曾總結曰:「繼往聖將微之緒,啟前賢未發之機,辨諸儒之得失,辟異端之論謬,明天理,正人心,事業之大,又孰有加於此者。「(《行狀》)又曰:「自周以來,任傳道之意,得統之正者不過數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日繼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張子繼其絕,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宋元學案.晦翁學案》)這些評價雖屬溢美之辭,但真實地反映了朱熹在學術界的地位及其影響。朱熹死後,被謚為「文公「,贈寶謨閣直學士,又追封徽國公等。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自元朝始,朱熹關於經學注釋著作成為科舉考試的依據。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朱熹之言,則成為不能更改的、絕對的權威。易學是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從這個意義上講,朱熹真正確立了河洛之學和先天之學在學界的地位而為後世大多易學家所認可。
H. 朱熹學術思想歷史作用
朱熹(1130~1200)
中國南宋思想家。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生平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後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於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嶽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後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並和高利盤剝,並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於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采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范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系的含義: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准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位的范疇。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系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探討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來源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朱熹探討了知行關系。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來源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系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系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系,「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討了天理人慾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慾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欲,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慾望。
美學思想 在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對美與藝術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探討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系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朱熹對「文」、「道」關系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影響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補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南宋詩人、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迴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I. 朱熹 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朱熹,或稱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辯、博學、多產的哲學家。光是他的語錄就有一
百四十卷。到了朱熹,程朱學派或理學的哲學系統才達到頂峰。這個學派的統治,雖然
有幾個時期遭到非議,特別是遭到陸王學派和清代某些學者的非議,但是它仍然是最有
影響的獨一的哲學系統,直到近幾十年西方哲學傳人之前仍然如此。
中國皇朝的政府,通過考試制度來保證官方意識形態的統
治。參加國家考試的人,寫文章都必須根據儒家經典的官版章句和注釋。我在第二十三
章又說過,唐太宗有一個重大行動,就是欽定經典的官版章句和「正義」。在宋朝,大
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1021一1086年)寫了幾部經典的「新義」,宋神宗於1075年以命
令頒行,作為官方解釋。不久,王安石的政敵控制了政府,這道命令就作廢了。
這里再提一下,新儒家認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最重要的
課本,將它們編在一起,合稱「四書」。朱熹為「四書」作注,他認為這是他的最重要
的著作。據說,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還在修改他的注。他還作了《周易本義》、
《詩集傳》。元仁宗於1313年發布命令,以「四書」為國家考試的主課,以朱注為官方
解釋。朱熹對其他經典的解釋,也受到政府同樣的認可,凡是希望博得一第的人,都必
須遵照朱注來解釋這些經典。明、清兩朝繼續採取這種作法,直到1905年廢科舉、興學
校為止。
正如第十八章指出的,儒家在漢朝獲得統治地位,主要原因之一是儒家成功地將精
深的思想與淵博的學識結合起來。朱熹就是儒家這兩個方面的傑出代表。他的淵博的學
識,使他成為著名的學者;他的精深的思想,使他成為第一流哲學家。爾後數百年中,
他在中國思想界占統治地位,決不是偶然的。
J. 怎樣寫歷史論文 朱熹的史論和史學評論
什麼論文,本碩?還是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