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各單元知識結構圖
1、古代亞抄非文明:
(1)九年級歷史知識網路圖擴展閱讀: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歷史各單元知識結構圖好處:
1、知識結構圖能提高學生對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
知識結構圖本身是對歷史知識的再建構,是對整節課的一個整理過程,通過簡易的結構圖能建立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記憶知識,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2、知識結構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構建知識結構圖脈絡清晰,在整理知識結構同時可以調動與學生參與,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3、知識結構圖能幫組學生化難為易,提高教學效率:
歷史學習中得難點,往往是學生不容易弄懂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以及史實所放映出的實質它們之間的聯系。
Ⅱ 人教版九年級上歷史知識網路圖
你的問題我不知道
不過分浪費了可惜
行行好
給我吧
Ⅲ 高一歷史知識網路圖(結構圖)
還是自己整理印象深刻 而且上學的人沒有這個閑工夫給你打這個
Ⅳ 哪位好心人知道九年級歷史【上下】兩冊的重點總復習資料,或知識結構圖,感激不盡 要下載成電子書的
電子書嘛,你復制下來粘貼就行了
初三世界歷史復習提綱
1.文藝復興
時間:14世紀前後
地點:義大利
原因:最早出現資產階級生產關系
思想:人文主義思想
實質:資產階級文化運動
人物、成就:但丁[義大利]詩人(《神曲》)
達芬奇[義大利]藝術大師(《最後的晚餐》、《蒙娜利莎》)
莎士比亞[英國]文學巨匠(《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利葉》)
意義: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新航路開辟
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經濟的出現
過程:
(1)1487年,葡萄牙的迪亞士從葡萄牙往東航行,到達好望角。
(2)1492年,哥倫布(義大利人)受西班牙王室的資助,到達美洲。
(3)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葡萄牙支持)到達印度等地
(4)1519—1522年,麥哲倫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完成了環球航行。
影響:
(1)新航路開辟以後,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 (對世界影響)……
(2)歐洲大西洋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資本主義發展影響)
(3)資本主義市場開始形成
(4)證明了地圓學說 (同學補充,非重點)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背景: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了新興的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時間:1640—1688
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開始標志:1640年議會的召開
領導者: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文獻:《權利法案》(革命後頒布)
結果:建立了君主立憲制資本主義國家
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為發展資產階級掃清了障礙,推動了世界的歷史進程。
革命特點:時間長、過程曲折、妥協(不徹底)
4.美國獨立戰爭
原因:
(1)英國希望北美殖民地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北美經濟的發展。
(2)殖民地人民強烈不滿,反抗情緒日益高漲。
(3)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主要原因)
時間:1775—1783
開始標志:來剋星頓槍聲
導火線:波士頓傾茶事件
領導者: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的種植園主
結束標志: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文獻:《獨立宣言》(革命中頒布)《美國憲法》(革命後頒布)
結果:建立了聯邦制資本主義國家
意義:美國獨立戰爭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到了推動作用。
美國1787年憲法內容:
(1)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規定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享有行政權。
(2)國會和最高法院分別掌握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權。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原因:
(1)戰爭的正義性
(2)人民群眾積極參戰
(3)法國、荷蘭等國的支援
(4)華盛頓等人的正確領導和靈活的戰術
5.法國大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時間:1789—1815
開始標志:1789年巴黎人民第一次起義攻佔巴士底獄
導火線:三級會議召開
爆發標志:
領導者:資產階級
結束標志:1794年4月羅伯斯庇爾等人在政變中被送上斷頭台
文獻:人權宣言(革命中頒布)《法典》(革命後頒布)
結果: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拿破崙在革命後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意義: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打擊了歐洲封建制度,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進步思想,對世界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革命特點:
(1)過程艱難曲折
(2)革命最徹底
6.第一次工業革命
時間:18世紀60年代至1840年前後
開始標志:18世紀60年代「珍妮機」的發明
特徵: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廣泛英雄,人類進入「蒸汽世代」(注意蒸汽的「汽」與電氣的「氣」的區別)
理論指導:牛頓力學
成就:
(1)機器的發明與製造:綿紡織業——冶金——采礦
(2)動力:瓦特改良蒸汽機
(3)交通工具的創造:輪船、火車
(4)新能源:煤炭
影響:
(1)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
(2)生產關系:改變了社會面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產生了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斗爭尖銳
(3)國際格局: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重點!)
新興工業部門:機器製造業
7.19世紀歐洲工人運動
①憲章運動:
原因:19世紀三、四十年代,廣大工人為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提高政治地位積極進行斗爭。
時間:1836—1848
內容:取得普選權以便有機會參與國家的管理。
特點: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影響:
(1)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2)由於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影響。
(3)表明無產階級已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顯示了無產階級的偉大作用。
②《共產黨宣言》
時間:1848年
起草者:馬克思、恩格斯
內容:《共產黨宣言》分析了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要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客觀規律,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獲得自己的解放而斗爭。
影響:《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③巴黎公社
背景:
(1)1870年法國同普魯士發生戰爭,法國戰敗,普軍兵臨巴黎城下。
(2)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准備鎮壓人民。
(3)1871年3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國民自衛軍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
影響:
(1)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2)公社戰士在強大敵人面前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
8.美國南北戰爭(美國內戰)
根本原因:奴隸制的存在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南北兩種不同經濟制度的矛盾(缺乏生產力)
核心矛盾: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時間:1861—1865
戰爭目的:維護國家統一
領導者:美國總統林肯
文獻:《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革命中頒布)
作用:調動了人民群眾,特別是黑人奴隸的革命積極性;使戰爭局面開始有利於北方,為北方取勝創造了條件
性質: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影響: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發展資本主義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
北方勝利的原因:
(1)內戰中,北方政府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和黑人奴隸的支持。
(2)北方實行了資本主義制度,順應了歷史潮流。
(3)北方政府維護國家的統一,具有正義性。
9.資產階級統治的擴大和鞏固
①俄國1861年改革
背景:1.16世紀中期,俄國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盛行農奴制。(1)由於農奴制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後於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3.農奴境況十分悲慘,暴動頻繁。
時間:1861年
目的:擺脫農奴制危機,鞏固統治。
領導人物:亞歷山大二世
內容:
(1)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
(2)農奴在獲得「解放」是,可以獲得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影響:
(1)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
(2)這次改革雖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殘余,但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俄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②日本明治維新
背景:
(1)19世紀中期的日本,仍是閉關鎖國、落後的封建國家。天皇大權旁落,實際權利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
(2)外國勢力的滲透,激化了日本的國內矛盾,幕府的統治岌岌可危。
(3)一部分中下級武士,逐漸開始接受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思想,主張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統治,並取得成功。
時間:1868年
人物:明治天皇、中下級武士
內容:
(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方面,允許土地買賣,引進西方先進技術,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3)社會生活方面,提倡「文明開化」,即向歐美學習,努力發展教育。
影響:
(1)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2)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後,很快就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對比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相同點
1.都是在國家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進行的。
2.都是統治者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改革後都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改革成為兩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
4.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5.改革後實力增強,開始對外擴張。
★19世紀中期,美、日、俄面臨的社會問題是什麼?各自通過什麼途徑解決?
面臨的主要問題:美國——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不可調和;日本——幕府統治危機;俄國——農奴制危機。
解決途徑:
(1)美國通過1861年—1865年的內戰,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
(2)日本經過武裝倒幕斗爭,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並於1868年進行了資產階級改革。
(3)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於1861年實行了廢除農奴制的資產階級改革。
10.第一次工業革命
時間:19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
開始標志:19世紀70年代電力作為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
特徵:電力作為新能源進入生產和生活領域,電力的廣泛使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注意蒸汽的「汽」與電氣的「氣」的區別)
理論指導: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原理
成就:
(1)電力的廣泛使用:「發明大王」愛迪生(美國)研製耐用碳絲燈泡
(2)新機器的創制:「汽車之父」卡爾•本茨(德國)設計出內燃機,帶動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現——汽車和飛機;電報、電話的發明
(3)新能源:石油
影響:
(1)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2)生產關系:產生了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注意即帝國主義過度
(3)國際格局:資本主義市場最終形成,導致「窮者越窮,富者越富」;資本主義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統治地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導致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新興工業部門:電力、化工、汽車、航空
★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點:
(1)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科學對於生產的影響不如第二次顯著,新技術的發明主體與其說是科學家,不如說是有才能的技工;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發現往往直接導致技術發明。
(2)第一次工業革命重心在輕工業部門,主要是紡織業;第二次工業革命則重心轉移到重工業,如石油工業、化學工業、汽車工業。
(3)第二次工業革命涉及領域更加廣泛,不僅有能源動力革新,且擴展到材料、信息和動力技術的全面革新。
(4)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國,然後擴展到歐洲其它國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展開,德國和美國成為相對中心
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1.第一次世界大戰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時間:1914—1918
開始標志: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主要參與國家:英國、法國、俄國(於10月革命後退出)——三國協約;德國、義大利(後加入協約國作戰)、奧匈帝國——三國同盟
結束標志:1918年11月德國投降
結果:德國戰敗,戰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影響:
(1)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
(2)大戰造成了歐洲的衰弱和美日的興起,世界格局發生改變
(3)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誕生了蘇維埃俄國
(4)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中國五四運動)
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以外)
——接九下——
12.俄國十月革命
時間: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
領導者:列寧
意義:
(1)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2)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注意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中國)
★俄國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
相同點:領導力量基本相同,都是由布爾仁政什維克黨領導的。
不同點:反對對象不同,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專制統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革命性質不同,二月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產生的結果不同:二月革命後雖然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但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仍然進行對外參加一戰,對內鎮壓人民的政策,而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
13.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模式是蘇聯在外有帝國主義保衛包圍,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情況下形成的。它在一定歷史階段里發揮過積極作用。
2.但這一模式也有嚴重的弊端:
(1)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
(2)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
(3)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
(4)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
總之,從長遠來看,它嚴重地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
1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如何形成的:
(1)1919年1月,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後的世界做出「安排」,召開了巴黎和會。1919年6月,協約國與德國簽定了《凡爾賽和約》。1919~1920年,協約國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定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同《凡爾賽和約》一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2)巴黎和會雖然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西方的關系,但他們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銳,日美之間的矛盾尤為激烈。在美國的倡議下,美、英、法等九國代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評價: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新秩序。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但這一體系不可能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15.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和法西斯的發展
特點: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
表現:影響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業部門的危機;從1929年到1933年共5個年頭;1933年與1929年相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1/3以上,資本主義世界的貿易總額縮減了2/3。
影響:
(1)經濟危機中,人民群眾深受其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人大量失業,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
(2)壟斷資本家為保持價格,維持利潤的,寧願大量銷毀產品,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3)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盪。
★羅斯福新政
時間:1933年
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
措施: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根據《國家工業復興法》,個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
影響:
①新政取得了顯著成效。
(1)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
(3)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與管理得到加強。
(4)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利明顯增強。
②新政在美國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德國法西斯的發展
(1)納粹黨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共產黨,逮捕和迫害大批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
(2)解散了一切工會,取締了除納粹黨以外的所有政黨。
(3)強化專政機器,鎮壓、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戰士。
(4)加強思想控制,焚毀大量進步書籍。
(5)德國法西斯政權還掀起迫害猶太人的狂潮。
(6)對外瘋狂擴軍備戰。
16.第二次世界大戰
時間: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范圍:全球各地的30多個國家
開始標志: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突然進攻
★慕尼黑陰謀
內容:規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等地割讓給德國,捷方必須在十天之內從上述領土撤退完畢。
影響:它使法西斯國家特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綏靖政策
含義:20世紀30年代,德國、日本和義大利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斷進行侵略活動,這些侵略活動使西方大國的利益受到一定損害。西方大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不滿,但又害怕法西斯國家的戰爭訛詐。它們想將禍水東引,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因此,它們對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嚴厲制裁,而是希望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人們把這種政策稱為綏靖政策,慕尼黑陰謀把綏靖政策推想頂峰。
影響:綏靖政策的影響極其惡劣,它使法西斯國家特寸進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脹,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二戰開始和擴大
(1)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突然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2)1940年四五月間,德軍又向歐洲西部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很快佔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許多國家,英國也遭到了德國飛機的猛烈轟炸。
(3)1941年6月德軍掉頭向東,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
(4)1941年12月7日,日本軍隊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第二天美國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全世界絕大部分地區和人口都被捲入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浩劫之中。
★二戰的轉折點
(1)1942年7月-1943年2月,俄國斯大林格勒戰役,使德國軍隊的閃擊戰失敗。反法西斯國家由防守轉為進攻
(2)1942年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戰場的形式
(3)1942年,英美軍隊在北非了阿拉曼擊潰了德意軍隊。不久,義大利投降
(4)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
(5)1945年5月2日,柏林守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
二戰的影響:
(1)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財產被毀
(2)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徹底改變了社會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3)打擊了法西斯勢力,維護了民主
性質:反法西斯國家的正義戰爭
17.美國經濟的發展 (不用全背過,基本只考選擇題)
①戰後的繁榮(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又稱為黃金時期)
原因:
(1)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
(2)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
(3)政府也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
表現: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和南部發展迅速,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②經濟危機和經濟調整(20世紀70—80年代)
70年代經濟地位下降的原因:
(1)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經濟危機,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
(2)西歐、日本的高速發展沖擊了美國經濟霸主的地位
70年代經濟危機的表現:
(1)20世紀7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速度放緩
(2)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3)1975年以後,美國經濟進入「滯脹」階段(經濟發展緩慢,但通貨膨脹)
80年代經濟好轉(但負擔加重)的原因:
(1)美國政府調整經濟政策
(2)通貨膨脹
(3)債務負擔較重(受美蘇爭霸的影響)
80年代經濟好轉的表現: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經濟形式逐漸好轉,但債務負擔加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負債國。
③美國新經濟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
原因:
(1)美國政府進行社會經濟改革
(2)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
(3)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
表現:
(1)經濟增長加快
(2)通貨膨脹率下降
(3)低失業率
(4)財政赤字逐年遞減,出現盈餘 主要特徵:信息化和全球化
Ⅳ 求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網路結構圖
在網路上搜電子教材
有個人教網的 電子課本 裡面有
具體內容如下:
1.英國為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首先由導入框的英國為什麼要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疑問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在學生充分議論的情況下,教師加以歸納指出: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推銷工業品和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而四處擴張,廣闊的中國市場就成為它首選的對象。英國曾經採用外交、貿易等手段想打開中國的大門都未能遂心如意,後來發現從事毒品貿易可以牟取暴利。(當時擁有鴉片專賣權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其鴉片每箱成本200多盧比,1817年在市場上的拍賣價為1785盧比,在中國的賣價為2 618盧比,差額833盧比,摺合銀元400元或白銀280多兩。)於是英國積極向中國走私鴉片。指導學生看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激增表。
2.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指導學生看自由閱讀卡,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吸毒現象和我國政府的禁毒決心,讓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再概括歸納:鴉片是一種用罌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鴉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癮,則使人傾家盪產,家破人亡。請同學朗讀炮子謠,老師再解釋含義。引用英國第一任印度總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稱:「鴉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有害的奢侈品,除僅僅為對外貿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許的,明智的政府應該嚴格地限制鴉片的國內消耗。」在這里,英國資產階級認為鴉片有害,應嚴格限制國內消耗;而一方面為了獲取巨額利潤而鼓勵外銷。這一目的徹底暴露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無恥和偽善,認識了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馬克思曾引用英國史學家蒙哥馬利馬丁的話來痛斥鴉片貿易的罪惡:「鴉片貿易比奴隸貿易更殘酷,因為鴉片販子在腐蝕、敗壞和毀滅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還折磨他們的肉體。」 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非法的鴉片貿易年年靠摧殘人命和敗壞道德來充實英國國庫。
3.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利益:教師提出你將如何面對這因鴉片走私所帶來的嚴重局勢的問題。在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己見後,教師再歸納鴉片走私已嚴重危及清王朝的統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講清楚鴉片的危害,林則徐為何禁煙即不言而喻)
4.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教師指出,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決心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教師提問: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的禁煙引起的?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引用德國近代著名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的名言,指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這場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保護鴉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必然和繼續,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由於這場戰爭是因鴉片走私引起的,所以馬克思說:「英國用大炮強迫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就被稱為鴉片戰爭。
5.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讓學生閱讀課本回答,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以清政府戰敗的原因作為小討論的主題,讓學生有自主學習、自由發揮、自我表現的機會。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看鴉片戰爭示意圖,講述鴉片戰爭的兩個階段:一是攻廣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將林則徐撤職查辦;二是佔香港、進吳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城下之盟。再歸納提示:由於清王朝入主中原後,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失去了通過對外經濟文化交往來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的機遇,卻造成了固步自封、愚昧落後、夜郎自大的心理,結果「落後就要挨打」,在戰爭中吃了敗仗。盡管中國所進行的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盡管有關天培這樣的愛國將士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敗的結局,腐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6.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師提示,什麼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讓學生閱讀《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指導學生看割讓香港島示意圖。引導學生將條約的主要內容歸納為割地、賠款、通商六個字。再與學生交流討論、分析,得出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論。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來侵略、反對本國封建主義的斗爭,鴉片戰爭就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Ⅵ 中考歷史的知識網路圖或者記憶方法。
框架很重要,買本小冊子就可以了,我們高中用的叫《名校直通車》好像哈,專但那隻是看哈結構,最屬重要的是看書,一遍一遍的看,仔細看。答題的時候要注意知識的串聯,還有,平時注意比較記憶,相關的全部拿到一塊兒記。。。其實屬於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祝你金榜題名哈。。。
Ⅶ 初中歷史知識網路結構圖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問題,能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准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於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 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後,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
Ⅷ 九年級歷史知識結構圖
主要是講述從遠古時期到近代的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知識,講述人類的發展 對近代科學等諸多領域的影響…
麻煩採納,謝謝!
Ⅸ 九年級政治、歷史(上、下冊)知識結構圖!
九年級上冊政治歷史資料
復習課題:第一課 :古代社會的發展歷程復習
復習目的:
1、鞏固舊知識,為中考做准備。
2、進一步使學生認識: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必須了解社會發展史
復習重點與難點
1、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理解、分析、歸納能力。
2、材料分析題的訓練
復習准備:預習復習題、材料
復習方法:問題式教學法、提問式、啟發式、講解式
復習內容
一、知識結構圖
二.基礎題復習及歸納:
1.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什麼? 生產勞動
2.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什麼? 勞動者
3.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什麼? 生產工具
4.什麼是生產關系? 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5.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是由什麼決定的? 由當時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決定
6.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生產力的發展
7.國家的本質是什麼? 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8.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是什麼? 文字的出現
9. 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是什麼? 封建土地所有制
10.封建剝削的主要形式? 榨取地租
11.封建等級制度以什麼為基礎? 封建土地所有制
12.工業革命的標志是什麼? 蒸氣機的發明和應用
13.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標志是什麼? 電的廣泛應用
1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和空間科學技術的發明及應用為標志
15.新的科技革命的興起及其影響表明什麼?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6.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是什麼? 資本主義私有制
17.工人無法擺脫被資本家僱傭的命運,根子就在於什麼?資本家佔有一切生產資料,工人沒有任何生產資料
18.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在方式上有什麼特點? 帶有隱蔽性
19.什麼是剩餘價值?
20.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是什麼? 靠無償佔有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而發財致富的
21.決定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是什麼?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因為它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集中反映
22.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什麼?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
23.資本家付給工人高工資的目的是什麼?
24.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25. 當今國際社會的基本事實是什麼? 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長期共存和斗爭
三.重點問題
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剝削農民的基礎。P13
2.奴隸制度是最野蠻的剝削制度和最殘暴的壓迫制度。
3.中國封建社會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了全人類在封建時代所達到的水平,在當時獨領風騷。P17
4.在資本主義國家,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這是以資本家榨取更多剩餘價值為前提的,所以工人被僱傭、受剝削的地位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也沒有改變。P29、P30--P31
5.社會主義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結果,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P31
6.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復雜、曲折、長期的過程。P33
7.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將長期共存和斗爭,這是當今國際社會的基本事實。P34(面對這一事實要怎樣做呢?兩方面)
四、鞏固練習: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風景名勝奇特,尤其唐宋似來的文物古跡眾多,如開元寺、洛陽橋、祁風石刻等。目前該市正舉全市之力,依託文物古跡,以"海上絲綢之路東端--泉州"為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問:(1)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所依託的文物古跡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我國封建時代的什麼史實?清簡要說明這一史實。
(2)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看法。
答案:(1)①在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曾在世界上長期獨領風騷。②中國封建時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代表著全人類經歷封建社會發展階段時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史上極為重要的一頁。封建時代的中國為推進世界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①申報"世遺"有利於保護文物古跡。文物古跡是歷史的見證,是國家寶貴的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②申報"世遺"有利於泉州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經濟的發展。③我們要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努力學習,為泉州(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做出貢獻;同時,積極同破壞文物的行為作斗爭,為泉州申報"世遺'盡一份力。
小結:復習時應牢牢抓住生產力三要素的內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應把握人類歷史演變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者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最終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