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有人說學歷史基本沒什麼用呢
看到這個問題想要說說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就是正確的觀點,有一句話叫做“活到老,學到老”,可見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了,當然很多技能型的知識能夠讓大家很快掌握某些技能,比如以前的木匠、手藝人等,或者現在的編程、繪圖等等,這些能夠立刻能夠轉換成金錢的技能知識,往往才是人們認為的有用的知識了。
來到現在社會,學習歷史都是在看別人的故事,能夠讓人們從歷史的角度去總結前人的一些經驗和教訓,這些東西不一定能夠有用,或者說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用得上,甚至一輩子都沒有使用它的機會,可是等到一個人上升到一個地位或者境界的時候,歷史可能就有重大的作用了,因為學習歷史能夠讓人們開拓視野、開拓心胸和豐富學問,說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一些動盪的年代,學習理工科的人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承受不住壓力,這與他們的研究要變出真偽有著關系,而學習歷史的人,能夠從歷史上這些文人們的遭遇中領域到生活的真諦,往往能夠讓他們看淡生活的磨難。
B. 誰知道王國維的學習三境界是啥
「三種境界」論出自晚清學者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之二六。
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網路,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今人常用這「三重境界」來解析愛情離合、仕途升遷、財運得失等等。大師的闡釋與這俗世的輪回的確是不謀而合的。洞悉人生,愛情也罷,仕途也罷,財運也罷,所有成功的個案無非都是經歷著三個過程:有了目標,欲追求之。
主要成就:
1、哲學方面:
王國維在中國哲學學科建構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王國維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來梳理中國哲學所進行的開創性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20世紀中國哲學研究的雛形。
2、史學方面:
王國維的史學研究成果主要收集在《觀堂集林》卷9至卷22的14卷《史林》中,大致包括八個方面:殷周研究、司馬遷研究、歷史地理研究、古代北方民族研究、遼金元研究、漢晉簡牘研究、青銅器物、石經、碑刻、度量研究、敦煌研究。
3、文學方面:
王國維在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間詞》與《人間詞話》,這兩者又構成互相印證的關系。
C. 為什麼要學歷史呢,歷史已過去,干嗎要「舊事重提」大神們幫幫忙
北大教授講解學習歷史的意義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講授幾何學,有學生問他這學問能帶來什麼好處?歐氏叫僕人給他一塊錢,還諷刺道:這位先生要從學問里找好處啊!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臨終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思考,隨後告訴人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園》裡面提到,他的大學數學老師對他們說,我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是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王小波為此而深深感動了, 我也為此而感動。我也想說,歷史知識是好的。史學是許許多多學問中的一種,它也跟各種學問一樣,使我們聰明,給我們快樂。 靠歷史知識能不能掙來錢,或者能不能贏得什麼領導的惠顧垂青,都不是史學自身的價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歷史弄到很多別的東西,依然如此。史學僅僅是一門學術。它既有科學的精深嚴謹,又像藝術一樣美妙動人。古希臘神話的九位繆斯(文藝女神,Muse)中,居首的是克萊奧(Clio),她是一位司歷史的女神。史學的藝 術魅力,在人類社會中確實是永恆的。這魅力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根本上說,了解歷史,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 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說過,"人是有歷史的動物";英國史學家卡來爾也曾談到,"有些原始部族在算術上甚至數不到五,但是也有其歷史。"即使是很原始的部族中,也往往有專門講述歷史的人,盡管講述的內容充滿了神話傳奇。史學的起源,幾乎和人類社會一樣古老。傳說中國在黃帝時就有了史官,包括發明文字的蒼頡。比較能確定的早期史官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背誦史實和系譜的瞽矇,他們大概更古老一些;另一種是用文書記事的史官。 在古羅馬政治學家西塞羅看來:"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出生以前的歷史毫無所知的話,這個人就等於沒有長大。"動物就沒必要知道自己的歷史,這對它們的生活沒有什麼意義。但人類有精神生活、有自我認識的需要,而人性是由歷史和傳統所塑造的。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訴諸歷史。科林伍德有言:"嚴格說來,沒有人性這種東西,這一名詞所指稱的,確切地說,不是人類的本性而是人類的歷史。"雅斯貝斯的一段話也說得很好:"對於我們的自我認識來說,沒有任何現實比歷史更為重要了",它顯示了人類最廣闊的境界,提供著生活所依據的傳統,指點我們用什麼標准來衡量現世,解除"當代"所施加的無意識的束縛,"教導我們要從人的最崇高的潛力和不朽的創造力出發來看待人"。 割斷了數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當代"而無"歷史",我們的世界就只是個單薄貧乏的平面。但人類不是這樣的,人類的生活有一個千萬年的縱深。人們要了解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了解各時代、各民族對真善美、假惡丑的不同理解。人類一代一代地積累著這些知識和看法,正是它們的總和塑造了人的特質、人類的形象,使我們得以突破"當代的束縛",知道了我們正在做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 尤其是中國人,他們擁有強烈厚重的歷史感。歷史有如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溝通了過去和未來。個體生命匯入這條長河才能獲得永恆,"名垂青史"幾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賢人們寧肯捨生取義。人們習慣於在歷史中尋找自我:君主效法堯舜,大臣自比諸葛,武將則追蹤岳飛。浩如煙海的史籍之中,潛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凝聚著他們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史學就是這樣一門學術,人類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會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為事業,也會有人關注他們的思考和探索。從事學術不比其他行當更高貴,但也並不更低微;史學不比其它的學科更高明,但也並不更低微。當然,學歷史多少需要一點兒"傻氣",因為得付出"機會成本"、犧牲另一誘惑,所以優秀的歷史學者,較多出自淡泊執著的人。然而他們為什麼執著於此?追尋悠久漫長的文明歷程,洞察人群進化的內在奧秘,感受千百年的苦難和歡歌,審視千百年的坎坷和輝煌,以至從一片甲骨發現了一個古國的存在,由一塊碑文澄清了一場戰爭的過程......是這些吸引了他們,足以使他們執著於此嗎? 而我們該由怎樣的態度,開始學歷史呢?我建議,別把歷史學習看成就業求職的培訓,在北大歷史系學習不該如此。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也是我們的校園為什麼會成為"精神家園"的東西
D. 學歷史能有前途嗎
學歷史的就業前途還是很寬闊的。附歷史系就業明細:
1中小學校: 小學教育9社會方向) 初中 歷史與社會教師 高中 歷史教師
2大專院校黨校電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毛澤東思想概論教師 歷史系教師
3博物館:從事歷史研究,博物館管理其他
4旅遊:導游主要是歷史文化旅遊
5檔案管或單位公司檔案工作。
6圖書館;從事圖書相關工作
7編輯:文字編輯
8政府部門:教育局,政策研究,黨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崗位 包括革命紀念館,歷史文化遺址管理保護等文化有關工作,以及地方誌工作,宗教民族相關工作
9文物部門;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堅定拍賣
10各報紙新聞單位
11進社會科學院系統從事專職的歷史研究
12高等學校學生輔導員高校管理工作
13考研究生,由於歷史學分支有幾十個之多,可選擇專業也比較多,嚴格而言歷史不是專業,而是通識教育,可以考法律史,經濟史,新聞史,哲學史,旅遊史,建築史,教育史,經濟思想史,科學技術史,中醫醫史文獻,國際關系史,農史,中共黨史,軍事史等這些專業授予相應專門學科學位如法學,經濟學,文學,哲學,管理學,工學,教育學,經濟學,醫學,政治學,農學,法學,軍事學碩士學位。文化史,社會史,生活史,工業史,地方史,區域史,政法史,政治史,中外關系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方向歸入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發歷史學碩士學位。從上我們看出歷史學(發史學學位)的范圍正在縮小,被其他學科分割的現在就是我們所說的史學危機的一個表現。其實這也是研究專門化發展的必然。
E. 學習歷史的最高境界是不是假設歷史
學習本身就沒有最高境界 有的話就是學會 學任何東西都一樣
而歷史本身是不可以假設的 歷史是不承認"如果"的
最高境界是無限接近真實 只能是無限接近 但是絕對還原不了
因為誰也沒真正見過
F. 哲學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 ,它的研究對象涵蓋了人類社會以往的一切活動領域內及其過程。因而容 ,史學和其他學科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尤其是和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哲學為史學提供世界觀 (歷史觀 )和方法論 ,史學為哲學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史實的依據。
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最一般規律的學問 ,它為史學提供了世界觀 (歷史觀 )和方法論 ,西方古典史學的萌芽和優良傳統以及中世紀史學的發展充分說明 :有什麼樣的哲學 ,就有什麼樣的史學.
G. 學了歷史專業後,現在感覺怎麼樣
我很喜歡歷史,初中高中那會歷史基本滿分,但是高考擇業時由於家庭原因讀的法律,家長說歷史不好就業,法律可以報考很多工作,當時小也沒主見就選擇了法律!當然,現在的工作和法律也沒什麼關系!不過工作之後越發喜歡歷史,工作之餘買了套大學歷史專業的書籍(九本的那個),就當自學了!去年考了一次南大歷史中國近現代史系的研究生,父母問我考上去吧?我說,沒學歷史專業是我一生的遺憾,我必須得把遺憾補上,通過考研檢測一下自己的歷史實力,就算考上我也許不會去,畢竟現在的工作還可以,工資也不錯!記得去年查成績時,南大300分的歷史題我考了245分,由於英語長達十年沒學所以差很多,政治竟然考了65分!看到自己歷史專業245時,竟然哭了,哭的一塌糊塗,我給我媽說,我給自己曾經的青春畫上了完美的句號!現在想想,那時考研歷史時竟然可以學到凌晨兩點,畢竟白天在辦公室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學,有時想想,太可惜,我這么好的歷史天賦竟然沒讀歷史專業,更沒有為國家歷史做貢獻!唉,命!我覺得學歷史的人最好的前途就是一直讀、一直讀,讀到博士,然後憑實力留校(當然也得靠關系),然後再把自己的經驗傳給後人!其實,現在我也沒遺憾了,至少自學了大學本科歷史,開考了一次南大歷史系研究生,至於夢想,以後讓兒子考吧,呵呵!
H. 大學歷史學到底怎麼學
學歷史不只是死記硬背,除了對各種歷史大事、人物爛熟於心外,最重要的是回要勤於思考、多思考,深入思答考,撥開層層迷霧,還原真相,這是其一,也是歷史人的本分;其二,關聯種種現象,啟發新知,發前人所未發,提出自己的見解,接著就是「求是」,探求歷史發展的規律,這是歷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先弄清是怎麼一回事,是怎麼來的,又要到哪裡去,解釋過去,預測未來。
至於方法,讀文獻要精讀,有代表性的,慢慢研讀,歷史書不是小說,不好讀,絕對不能死抱教材,千萬記住!大學歷史最重要的是要發散思維,廣采博收,兼蓄而融為己意,一切為我所用!記住,抱殘守缺絕不是歷史人的特性!
I. 歷史是什麼、為什麼學l歷史
北大教授講解學習歷史的意義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講授幾何學,有學生問他這學問能帶來什麼好處?歐氏叫僕人給他一塊錢,還諷刺道:這位先生要從學問里找好處啊!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臨終時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思考,隨後告訴人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作家王小波在他的《我的精神家園》裡面提到,他的大學數學老師對他們說,我所教的數學你們也許一生都用不到,但我還是要教,因為這些知識是好的。王小波為此而深深感動了, 我也為此而感動。我也想說,歷史知識是好的。史學是許許多多學問中的一種,它也跟各種學問一樣,使我們聰明,給我們快樂。
靠歷史知識能不能掙來錢,或者能不能贏得什麼領導的惠顧垂青,都不是史學自身的價值所在。就算有人能用歷史弄到很多別的東西,依然如此。史學僅僅是一門學術。它既有科學的精深嚴謹,又像藝術一樣美妙動人。古希臘神話的九位繆斯(文藝女神,Muse)中,居首的是克萊奧(Clio),她是一位司歷史的女神。史學的藝 術魅力,在人類社會中確實是永恆的。這魅力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根本上說,了解歷史,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固有方面。
德國哲學家文德爾班說過,"人是有歷史的動物";英國史學家卡來爾也曾談到,"有些原始部族在算術上甚至數不到五,但是也有其歷史。"即使是很原始的部族中,也往往有專門講述歷史的人,盡管講述的內容充滿了神話傳奇。史學的起源,幾乎和人類社會一樣古老。傳說中國在黃帝時就有了史官,包括發明文字的蒼頡。比較能確定的早期史官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背誦史實和系譜的瞽蒙,他們大概更古老一些;另一種是用文書記事的史官。
在古羅馬政治學家西塞羅看來:"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出生以前的歷史毫無所知的話,這個人就等於沒有長大。"動物就沒必要知道自己的歷史,這對它們的生活沒有什麼意義。但人類有精神生活、有自我認識的需要,而人性是由歷史和傳統所塑造的。人類自我認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訴諸歷史。科林伍德有言:"嚴格說來,沒有人性這種東西,這一名詞所指稱的,確切地說,不是人類的本性而是人類的歷史。"雅斯貝斯的一段話也說得很好:"對於我們的自我認識來說,沒有任何現實比歷史更為重要了",它顯示了人類最廣闊的境界,提供著生活所依據的傳統,指點我們用什麼標准來衡量現世,解除"當代"所施加的無意識的束縛,"教導我們要從人的最崇高的潛力和不朽的創造力出發來看待人"。
割斷了數千年的深厚文明,只有"當代"而無"歷史",我們的世界就只是個單薄貧乏的平面。但人類不是這樣的,人類的生活有一個千萬年的縱深。人們要了解古往今來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態,了解各時代、各民族對真善美、假惡丑的不同理解。人類一代一代地積累著這些知識和看法,正是它們的總和塑造了人的特質、人類的形象,使我們得以突破"當代的束縛",知道了我們正在做的是什麼,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
尤其是中國人,他們擁有強烈厚重的歷史感。歷史有如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溝通了過去和未來。個體生命匯入這條長河才能獲得永恆,"名垂青史"幾乎是人生的最大成功,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賢人們寧肯捨生取義。人們習慣於在歷史中尋找自我:君主效法堯舜,大臣自比諸葛,武將則追蹤岳飛。浩如煙海的史籍之中,潛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凝聚著他們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特有看法。
史學就是這樣一門學術,人類生活中有它的一席之地,會有一些人投身其中而以之為事業,也會有人關注他們的思考和探索。從事學術不比其他行當更高貴,但也並不更低微;史學不比其它的學科更高明,但也並不更低微。當然,學歷史多少需要一點兒"傻氣",因為得付出"機會成本"、犧牲另一誘惑,所以優秀的歷史學者,較多出自淡泊執著的人。然而他們為什麼執著於此?追尋悠久漫長的文明歷程,洞察人群進化的內在奧秘,感受千百年的苦難和歡歌,審視千百年的坎坷和輝煌,以至從一片甲骨發現了一個古國的存在,由一塊碑文澄清了一場戰爭的過程......是這些吸引了他們,足以使他們執著於此嗎?
而我們該由怎樣的態度,開始學歷史呢?我建議,別把歷史學習看成就業求職的培訓,在北大歷史系學習不該如此。史學提供一種特有的訓練,我們從一些看似枯燥艱澀的東西開始,逐漸去領會一種學術的境界,去掌握一種求真的技能,去積累一種貫通今古的智慧、去培養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那理性和良知的訓練,才是使人終身受益的東西,也是我們的校園為什麼會成為"精神家園"的東西
J. 大學里歷史繫到底學了些什麼
大學的歷史當然能學到很多東西,不然開設這么課程還有什麼意義呢。至於大學歷史繫到底學了什麼,下邊跟我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歷史實際上更接近自然科學,講述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各種政治變革,各種文化沖突等。正因為如此,可以從歷史中學習到很多知識和經驗,很多是現實生活中根本無法了解到的東西。但是教授能教給同學們多少東西,還是要看學生個人能力能接受多少,還有他們的興趣程度。
總之,大學的歷史系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看似比較虛的東西,但是對一個人的人生還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