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陝西歷史博物館臉型

陝西歷史博物館臉型

發布時間:2021-02-02 23:29:21

❶ 秦始皇兵馬俑里的人的相貌是否就可以代表當時春秋戰國

發現之旅:回到秦朝尋找中國男人最早的臉
秦朝留給我們的遺產中,最生動和完美的,莫過於兵馬俑的臉。當我們從封閉的墓穴中,取出一張張躲過2200多年歲月磨蝕的陶制面孔時,我們感到一個沉睡的意識正在被喚醒:那是一種源自東方的古老感動,正如當我們面對一位可以稱之為「美」的中國男人的時候,我們在靈魂深處所感到的那種輕微跳動。

在時下流行的雜志封面上,在目光所及的廣告影像中,無不充盈著一張張當代美女的臉,同時,也少不了俊男的臉。盡管女人臉比男人臉佔有的份額要高,但卻不等於男人是被放棄關注的。在幾千年相對男權化的社會生活中,男人的臉,男人的扮相,不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一個十分有趣的話題。

臉長得什麼樣子,有種族、家族的遺傳基因,有繁衍過程中的變異,也有後天精神氣質的陶冶。作為審美對象,尤其作為類型的劃分,中國男人形象的標準是什麼,又是誰最早制定了這個標准,它又是如何演化的?

在這個時候,一個偶然的意念,我把目光停留在窗檯上的一尊秦俑的臉上。又重新去探望和訪問與古老大地一起生長的秦始皇兵馬俑,甚至鑽進歷史博物館的資料庫里,企圖探索有關中國男人形象的奧秘。

於是,一個來自遙遠時代的面孔,愈來愈清晰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便是秦俑。我們和它們,穿過兩千多年的歷史風塵,倆倆相對,終於找回了中國男人最早的臉。樸素、宏闊、剛毅、俊朗,使如今一切浮淺、奢靡、賣乖、作秀的面孔相形見絀。

塵封得太久太久的面龐,也和兵馬俑一起被時代遺忘了。我們常常聽到戲言,以名人為對象,說當下的秦人張藝謀是兵馬俑,說陳忠實是兵馬俑,還可以舉出一連串名字來。初聽似有點貶意,可越琢磨就越覺得是褒揚,不夠展脫化為個性十足,溝壑縱橫化為飽含滄桑,中國男人味的臉原來是可以從秦人的遺傳基因中找到原始版本的。

面對秦俑,究竟是誰在對視於誰呢?

中國有一種面相學和鑒人造型理論,說人的臉形可以漢字形態歸為八種:國、用、風、目、田、由、申、甲。元代人稱「八格」,清代人稱「八字」。所謂「相之大概,不外八格」。

在常人看來,這是擅於相面的卜卦知識,是一種古老的游戲,但在今天也有不小的市場。作為卜卦,有封建迷信的欺人之談,而作為人的生物學解剖學說,它是有豐富的科學內涵的。秦俑的臉型,讓我們看到了這種傳統的淵源。

我讀到的文獻中,專家王玉清將秦俑的臉面輪廓也列為八類:「目」字形臉,頭形狹長;「國」字形臉,方正稍長;「用」字形臉 ,額部方正,下巴頦寬大;「甲」字形臉,額部和顴骨處寬度接近,面頰肌肉顯著內收,下巴頦窄尖;「田」字形臉,面形方正;「申」字形臉,顴骨處寬,額部較窄,下巴頦尖;「蛋」形臉,額處寬,下巴頦尖,臉上肌肉豐滿,其輪廓線如同蛋形;「由」字形臉,額部較窄,兩頰和下巴處寬。

秦俑面部輪廓,以目、甲、國字形臉最多,申、由字形臉最少,說明秦代和現在人們的面部輪廓基本上相同。秦俑的面貌,也有美、丑、胖、瘦、年輕、年老、常見型和罕見型的區別。

在中國古代相法或鑒人術中,按人面部的形狀和顏色,歸納為金、木、水、火、土,所謂五行;也有用字形來區分人像類型的。這便被民間雕塑藝人所沿用,顏面的基本造型除上述的八種之外,也有十個字的說法,多了「自」和「日」字形。不同的臉型,構成各個形象的特徵。

秦俑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寬額、厚唇、闊腮,純朴憨厚,多是出身於關中的秦卒。圓臉、尖下巴,神情機敏,似出身於巴蜀。高顴骨、寬厚耳輪、眼睛不大、薄眼皮,結實,強悍,像是隴東人。秦軍的主要成分,是來源於關中地區的秦人,雜有其他地區的成分。秦兵主要是從農民中抽拔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兩千年前秦代耕戰之民的真實原貌。 秦俑面部彼此間有不少顯著區別,這是我國各民族在生理上的特徵。但要完全分清其特徵一定屬於某一個地區的民族,幾乎是不可能的。漢族人口眾多,也是長時期內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和年齡有差異。這與俑群的製造出自多人之手有關,更與秦軍來自全國不同地區有關,比如陝甘、兩湖、四川、齊魯、三晉、江浙等,各地區人的身高、臉型、風度都有差異,尤其在世代居住在一個地區的農民身上更為明顯。秦國兵源來自全國各地,是其體格和面孔的差異的主要原因。

我們說秦武士俑官兵形象的塑造出之有據,一是指立有戰功的將軍,二是指秦國各地的少數民族。在秦國,除漢族的前身華夏族外,還有戎、狄、羌、胡、巴、蜀、冉、白馬氏、夜郎、蠻等好些少數民族。按秦的兵役制度,男子17歲就到了服兵役的年齡,少數民族也不例外。但從秦俑的貌相看,絕大多數不是秀骨清象的南方人,更多的是闊面、高顴、大耳、方口厚唇、體魄高大的西北人。

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惟妙惟肖。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性,使整個群體更加活躍、真實、富有生氣。

但秦俑一直到現在,對於懂得藝術語言的一切人來說,它所制定的中國男人標准化的審美形象,仍然是嶄新的。它不是俑文化的童年,而是在一開始,就為漢唐後世提供了可以繼承光大的藝術遺產。

在中國男人最早的審美形象中,秦俑是有草創的標本價值的。在其最樸素也是最宏闊的構造中,帶有生氣和動態,具有那個特定時代完美的秩序和迷人、和諧的魄力。

有一首當代民謠說道:「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喋一碗燃面喜氣洋洋,吃飯沒辣子嗶嗶嚷嚷。」這簡直是對秦人秦風的生動畫像。

從秦俑演繹過來的當代秦人,中國男人的形象、品格和精神,又該是什麼樣子呢?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上帝,只有祖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陝西人,秦人,是熱愛家鄉的人,是守候家園的人。

在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中,崇拜英雄是對陽剛之美的嚮往。由於時代的變化,又產生審美的反動,或者叫顛覆,出現了弱化陽剛之氣的趨向,陰柔之風興起。加上男女的社會平等化的進程,女性地位的逐漸提升,一些人對所謂中性化的審美給予關注。在一個仍然是男權社會的環境里,男人更多的是對女人的欣賞,女人為得到男人的欣賞,一般則是投其所好,男人眼中的標准便漸成真理。而個別男人反過來欣賞女人所擁有的被欣賞的性別,逐漸與女性化接近。不是英雄的時代過去了,奶油小生的時代來到了,在永遠有一個男女有別的世界裡,對於在審美標准上男與女之間的空間游移,是可以自圓其說的。 在一般的概念中,男人是有胡須的。胡須像頭發一樣,它是人的面孔的一部分。它本來就有不同形狀的根,自然地生長出來,只是在剃與不剃、留與不留,蓄怎樣的胡須樣式上,裝飾並改變著人臉的形態。現在,中國大多數人男人的胡須是愈來愈少了起來,一般是很少蓄留的,總是長了就剃,所以剃須刀和剃須泡沫業的生意大為興旺。而在現代城市裡,留胡須的男人大多是一些追求個性的人,他們大多是一些藝術、娛樂、文化消費圈等的從業者和愛好者。有的是職業的需要,有的是不情願淹沒在大眾化的潮水之中。城市之外,尤其是鄉野之風遺存的地方,傳統的胡須還經久地保留在男人的臉上。它是長者的標志,是一種尊嚴的象徵。

中國男人的臉的類型是多樣的,那麼它的美也是豐富多彩的。如今,我們所讀到的中國男模的臉,傳媒廣告中俊男的臉,流行風中對男孩形象的欣賞標准,在外來海風的拂拭下,已經悄悄地發生了突變。一個顯著的傾向,是已經少有東方民族文化審美的魅力了。在日常生活里,什麼樣的男孩美貌,什麼樣子是帥,什麼樣子是俊,什麼樣子是所謂酷斃,也多是隨波逐流,邯鄲學步。於是,男人少了陽剛,多了陰柔,慢慢地雌化或中性化,男不男女不女的,便可以確認為一種先鋒、時尚、前衛於目下中國男人的審美標准。中國男人形象之美,在人們的時尚和審美意識中,是一種追求過程中的求新求變,也同時是處在一種盲目、猶豫、徘徊的狀態。

回歸秦俑,當今中國男人形象的基點,或者說是驛站。我們從這里找到了最早的規范和標準的源頭,然後向前走,去發展,去創新,去英俊,去美。

(本文節選自2005年5月《中國國家地理》「陝西專輯」)

如果還有不明白的可以直接去看那期雜志。另外,構成現代人和秦人臉譜差異性的,除了工匠製作手法外,還和五胡亂華等幾次民族大融合以及現代審美觀有很大的關聯。

不知我的回答你是否滿意。

❷ 秦始皇陵兵馬俑長相為什麼各不相同

不可能一個工匠只做一個俑,到哪裡去找幾千個具有同樣水平的工匠?
當時一定是一種回專業分工的流水線式答工藝流程,一部分人備泥,一部分人製作俑的身坯,一部分人雕塑細部,頭部的雕塑自然是大師傅的任務。
至於模特,我認為還是真正的軍人,秦皇的御林軍,普通工匠沒有那種氣質。

❸ 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的簡介。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3)陝西歷史博物館臉型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9]。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盪,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

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❹ 秦兵馬俑的外形樣貌有哪些

車士俑,即戰車上除馭手,駕車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戰車上有兩名軍士,分別為車左俑和車右俑。車左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著護腿,頭戴中幘,左手持矛、戈、戟等長兵器,右手作按車狀。車右俑的裝束與車左俑相同,而姿勢相反。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身著輕裝戰袍,束發挽髻,腰系革帶,腳蹬方口翹尖履,裝束輕便靈活。
跪射俑與立射俑一樣,出土於二號坑東部,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立射俑位於陣表,而跪射俑位於陣心。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頭頂左側挽一發髻,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左腿蹲曲,右膝著地,上體微向左側轉,雙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狀,表現出一個持弓的單兵操練動作。
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為軍陣主體,在秦俑坑中出土數量為最,可依著裝有異分為兩類,即戰袍武士和鎧甲武士。他們作為主要的作戰力量分布於整個軍陣之中。戰袍武士俑大多分布於陣表,免冠束髻,身穿短袍,挽弓攜箭;鎧甲武士俑則分布於陣中,披甲站立,或免冠,或頭戴軟帽,腿扎行膝,腦後綁六股寬辯行扁髻。
軍吏俑從身份上講低於將軍俑,有中級、下級之分。在秦俑坑中數量極少,出土不足十件,分為戰袍將軍俑和鎧甲將軍俑兩類。鎧甲將軍俑從外形上看,頭戴雙版長冠或單版長冠,身穿的甲衣有幾種不同的形式。戰袍將軍俑著裝樸素,但胸口有花結裝飾,而鎧甲將軍俑的前胸、後背以及雙肩,共飾有八朵彩色花結,華麗多采,飄逸非凡,襯托其等級、身份,以及在軍中的威嚴。
騎兵俑出土於一、二號坑。由於兵種的特殊,騎兵的裝束顯然與步兵、車兵不同。他們頭戴圓形小帽,身穿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檔長褲,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甲。衣服短小輕巧,一手牽馬,一手持弓。
馭手俑為駕駛戰車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馭手俑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臂甲長及腕部,手上有護手甲,脛著護腿,脖子上圍有頸甲,頭上帶有巾幘及長冠,雙臂前舉作牽拉轡繩的駕車姿態。

❺ 為什麼安國寺出土的已斷裂的坐式菩薩能夠成為陝西省博物館隋、唐陳列室內的石雕最上品

首先復就臉型說,它不僅是盛唐時制代所謂「環肥」(豐腴)式的典型,而且眉眼、口鼻以至發式裝扮,幾無一不顯示出俊美婦女的標致。再一審視那件殘肢下軀,其坐式之美,比之前述澠池鴻慶寺半倚半趺的殘軀更為自然而無所拘束。殘余的纏身裙帶和雕飾同樣精美的台座,也似乎比之結跏趺坐者更顯得比例合度,裝飾得宜。從藝術觀點來評價,這件殘像是高出於另一件完整坐像之上的。

❻ 兵馬俑有哪些類型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別。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車馬

兵馬俑坑中的每乘戰車前都駕有四匹陶馬。

陶馬的大小和真馬相似,身長約2.10米,通高1.72米。四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縛尾,舉頸仰首,張口作嘶嗚狀。中間的兩匹服馬雙耳前聳,目光前視;兩側的驂馬脖頸分別向外側微微扭轉,躍躍欲行,異常神駿。

秦俑坑出土的陶馬,與秦始皇帝陵園內馬廄坑出土的真馬的體長、身高、身軀各部分的比例等基本相同,說明它們是以真馬作為原型塑造的。

馬的主要特徵是個頭較小、脖頸短、頭部寬闊,屬於河曲(今甘肅洮河一帶)馬種。

鞍馬

鞍馬出土於二號俑坑,通首高1.72米,至髻胛高1.33米。從馬的形體方面觀察,俑坑出土的陶馬個頭不大,頭部較重,鼻骨隆突,頸厚稍短,髻甲低,脊背寬博略向下凹,胸部較廣,四肢發育較好,屬於力速兼備的挽馬型,也是騎乘的良馬。

從雲夢秦簡有關律文看,鞍馬主要來源於官府的廄苑。縣司馬掌管縣廄苑中軍馬的調教與選拔,因此軍馬的優劣與縣司馬有著直接的關系。秦向來以養馬著稱,到秦王朝時養馬業更盛,中央和地方都有養馬的廄苑,以供騎兵和車兵的用馬。

❼ 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色

1、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回神態都答不一樣。人物的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

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總體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

2、兵馬俑雕塑採用繪塑結合的方式,雖然年代久遠,但在剛剛發掘出來的時候還依稀可見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繪飾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傳神,構圖巧妙,技法靈活,既有真實性也富裝飾性。

3、數以千計的陶俑、陶馬都經過精心彩繪。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

(7)陝西歷史博物館臉型擴展閱讀:

價值影響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於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於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

❽ 兵馬俑有哪些種類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實戰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

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8)陝西歷史博物館臉型擴展閱讀:

秦始皇帝陵二號兵馬俑陪葬坑在時隔20多年後再次進行考古發掘。秦俑二號坑位於一號坑東北側,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它1976年4月發現,1994年年3月正式進行考古發掘隨後對外開放,是秦兵馬俑一號、二號、三號坑中發掘最晚的俑坑。

秦俑二號坑第一次考古發掘表明,二號坑是一座地下土木結構的建築,呈曲尺形。埋藏陶俑、陶馬約1400餘件、戰車89乘、騎兵鞍馬116匹,是一個面朝東的以戰車、騎兵、步兵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在建築形制、兵種陣容及陶俑的神態等方面較一、三號坑復雜得多,為研究秦代軍事制度、雕塑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閱讀全文

與陝西歷史博物館臉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