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璧山的簡介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建縣至今,幾度興廢,跨越了1200多年時間長河,稱得上歷史悠久;璧山,鍾靈毓秀,人文薈萃,古代出過「抗疏賢臣」、「史志良才」,近代又有紅岩英烈,抗美英雄,真可謂是人傑地靈;璧山,「環境皆山,兩江夾送」,山川形勝,地勢險要,扼渝州之咽喉,為重慶之屏障,有金劍山之雄,青龍湖之秀,涼亭關之險,璧溫泉之幽,被郭沫若先生盛贊為「黛山秀湖」;璧山,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有黃花之芬芳,巴緞之斑斕,來鳳魚之鮮美,璧山玉之剛潤,不愧稱「巴渝名區」。
勤勞聰慧的璧山兒女,懷著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之情,投入到璧山經濟社會建設的大潮,繪就了一幅璧山繼往開來的壯美畫卷。正是:玉映重壁山映山,雙河連江源為源。常思狀元報國志,笑看璧玉譜新篇。
而今,承載璧山厚重深蘊的人文歷史,攜「巴渝名區」之耀,「西部鞋都」之輝,一個繁榮、開放、文明、效率、平安、和諧的新璧山必將成為重慶和中國西部一顆璀璨的明珠!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勞動生息。春秋戰國時,縣境為巴國地。周慎覲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縣,今縣域為江州縣屬地。據清同治4年《璧山縣志》載:璧山「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地,秦滅巴置巴郡為巴郡地,漢為巴郡地屬益州,三國屬蜀漢,晉為巴郡地屬梁州,宋齊俱為巴郡地屬益州,隋為巴江津二縣地屬渝州」。兩漢時期,璧山境內經濟發展已呈較高水平,來鳳就設有驛站,成為成都至重慶的交通要道。東漢時期,璧山境內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畫像石棺作為墓葬方式。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建縣。據唐《元和郡縣圖志》(公元806年)記載:「壁山縣,本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縣,因山為名。」唐置縣
時,隸屬渝州,其時縣域包括今縣境全部及今永川市、沙坪壩區含谷鎮、北碚區澄江鎮。
唐大歷十一年(776年),分壁山縣西南部分地置永川縣。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縣隸屬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壁山縣屬之,縣轄雙溪、多昆、含谷、王來、依來五鎮。元初,壁山縣屢遭兵災。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以壁山「地廣人稀」並入巴縣。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復置壁山縣,屬重慶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以「戶口尚少,停壁山縣銓,以永並治之」(即由永川縣代管)。清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壁山縣,改名「壁山」為「璧山」,隸屬川東道重慶府。
民國3年(1914年),璧山縣屬四川省東川道。民國17年撤銷道,直屬四川省。民國25年(1935年),四川省下設行政督察區,璧山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1日璧山縣解放,屬川東區巴縣行政專員公署管轄。是年12月20日,巴縣行政專員公署改駐璧山,更名璧山行政專員公署。1951年4月,璧山專署遷至江津,改名江津專區,屬之。1960年江津專署遷往永川。1968年,江津專區更名江津地區,屬江津地區。1981年,江津地區更名為永川地區,屬永川地區。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並,璧山縣屬重慶市轄。1997年重慶設立直轄市,璧山縣隸屬重慶市。
唐置璧山縣時,縣署在今璧城街道。清雍正七年復置璧山縣制時,因縣城殘破,衙署無存,短時寄治來鳳驛。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縣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此後,民國時的縣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一直在今璧城街道。
璧山縣位於重慶市以西,東經106 。02'至東經106。20',北緯29。17'至29。53'。東西寬15.5公里,南北長66.5公里,縣域面積915平方公里。東鄰沙坪壩、九龍坡;南界江津;西連銅梁、永川;北接合川、北碚。璧山地處重慶西大門,是川東、川北、渝西各縣市到重慶的交通要道。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開通後,從縣城以南15公里的青杠街道上高速公路至重慶(陳家坪),里程為23公里。
璧山縣地質構造屬川東南弧形構造帶,華鎣山復式背斜中的溫塘峽背(東山)與瀝青峽背斜(西山)之間。據清同治四年《璧山縣志》載:璧山「形如柳葉,四壁皆山,外高中平」。境東有縉雲山,西有巴岳山,東山、西山為天然屏障,海拔分別在500-810米和500-885米之間,兩山夾一槽,中部系丘陵地帶,海拔在270-400米之間。東西山面積約161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7.6%,丘陵面積753平方公里,佔82.4%。縣域地表水屬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條。其中,璧南河系長江一級支流,全長73.1公里,在江津油溪注入長江;璧北河全長37公里,在北碚澄江注入嘉陵江;梅江河流經璧山西部各鄉鎮,全長53公里。境內植物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植被以常綠針葉林為主,竹林次之。常綠針葉林以馬尾松為主、杉柏為輔。森林面積329799畝,縣城公共綠地面積164416平方米。
自然地理
璧山縣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旱、夏熱、秋遲、冬暖、無霜期長以及風速小、濕度大、日照少、雲霧綿雨多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3℃,極端最高氣溫39.7℃,極端最低氣溫2.3℃;年平均降雨量1231.2mm;年平均日照時數911.5小時;年平均風速1.6米/秒;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無霜期337天。
旅遊資源
璧山史稱「巴渝名邑」,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歷史上曾出過「雙狀元」、「六翰林」。古時就有「璧山八景」,即「金劍晴雪」、「東林曉鍾」、「覺院夜雨」、「茅萊仙境」、「聖燈普照」、「虎峰馬跡」、「涼傘雲遮」、「石泉凝脂」。
璧山全縣共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縣境之內,還有36座古寨、95處古墓。位於璧城街道中央的文廟「大成殿」古樸、壯觀,有194朵如意斗拱,重檐大屋頂琉璃建築屹立在鳳凰山腳下,與文廟廣場、小東門狀元橋連成一線;歷年發掘的17具漢畫像石棺,雕刻精美,名冠巴蜀,其中一具遷入重慶三峽博物館館藏;梅江朝元寺的明代石牌坊、青杠的清代河氏百歲坊也是璧山名聲頗著的珍貴文化遺存。
除古廟、古牌坊、古石棺外,璧山還有古教堂(正興金堂湖天主教露德堂)、古寨(雲坪鄉的雲坪古寨,青龍湖的古老寨、鐵圍寨,白雲湖的雲台寨,鳳湖仙山的大茅寨、五雲寨,縉雲後山的雲峰寨)、古關(金劍山、涼亭關、白雲湖渝西老關)、古民居(來鳳翰林院)、古墓葬(漢代崖墓群)、古碑刻(金劍山、茅萊山的古碑刻)、古生物化石(大熊貓化石、恐龍化石)、古戲曲民俗(龍燈、獅燈)等眾多文化遺存。
區劃沿革
宋《元豐九域志》記載:「璧山,州西一百里,三鄉、雙溪、多昆、含谷、王來、依來五鎮。」
清同治《璧山縣志》記載:「明成化十九年復置璧山縣後,全縣分為十里百甲,龍溪、普安、燕平、磨灘、壁山、水東、楓香、橫山、登雲、沙山為縣十里。」
清初,全縣改編為二里十三甲。乾隆二十四年(1795年),巴縣縉雲山(包括北溫泉)以西之西祥里(後更名為依來里)劃歸璧山,全縣便有磨灘里(福祿里,簡稱福里,在縣中部)七甲,登雲里(簡稱登里,在縣南部)六甲,西祥里(依來里,簡稱依里,在縣北部)八甲,共三里二十一甲。
清光緒初年,全縣轄三里37場5段。
民國初年,縣仍沿襲清末的行政區劃,實行里、甲制。
民國4年(1915年),增設臨江場,全縣行政區劃改為38場5段。
民國24年(1935年),試行新縣制,全縣行政區劃為3個區,40個聯保和1個試驗鄉。
1949年12月1日,璧山解放。縣人民政府決定,全縣行政區劃為6個行政區,第一至第六區區政府分別駐城中鎮、大興鄉、來鳳鄉、丁家鄉、大路鄉、八塘鄉。
經過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8年、1977年、1978年數次變更後,到1980年3月,全縣行政區劃為7個行政區(大路、八塘、城郊〈後改名甘棠〉、大興、正興、來鳳、丁家等七區),1個區級鎮(璧城鎮),1個鄉級鎮(來鳳鎮),38個公社。
1985年將人民公社改為鄉。1994年「撤區並鄉建鎮」調整為20鎮6個鄉。
2003年行政區劃調整後,為現行的兩個街道、10鎮、1鄉。即璧城、青杠2個街道和丁家、三合、廣普、正興、大興、河邊、福祿、七塘、八塘、大路等10個鎮及健龍鄉。全縣計34個居民委員會,151個村民委員會。城鎮建成區面積21.6平方公里,縣政府駐地璧城街道,城區面積8平方公里。
② 重慶歷史
重慶市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發祥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紀,這就是古代巴國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長江的嘉陵江古稱渝水,隋文帝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在這里設置了渝州,是為重慶簡稱「渝」的由來。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這里曾是當朝天子宋光宗趙敦的潛藩之地,便循例於此置府,號曰「重慶府」,以志雙重喜慶。其地遂以「重慶」為名,於今已有800餘年了。
重慶曾經是古代巴國首都、農民革命政權大夏國國都,抗日戰爭期間是國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稱。在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勤勞、聰慧、熱情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偉大的中華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和發展,重慶已成為我國的特大城市之一,成為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擁有較為雄厚的經濟和科教實力,在我國中西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重慶市不僅已經有了雄厚的經濟、文化基礎,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區位優勢。正是因為它具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古以來都為中央政府所重視。1996年,根據黨中央的決策,9月,重慶市代管了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2月20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了這一議案,決定提請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國人大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議案,作出了《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這個《決定》,主要內容是:「一、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消原重慶市。二、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三、重慶直轄市設立後,有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其管轄的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作相應的調整。」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市現已成為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同時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
③ 曾出雙狀元、六翰林的璧山區,到底有什麼樣的文化底蘊
璧山的位置在重慶市的西部,璧山的歷史也是非常的久了,曾經在歷史當中還出現過“雙狀元”、“群翰林”。在14年的時候璧山就撤掉縣而設立區,從而翻開了新的篇章。這時就會有人問了璧山有什麼樣子的文化底蘊可以出現雙狀元和六翰林,在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文化?
1.重要的文化遺產:
璧山文化在物質文化方面:曾挖掘出了水深恐龍璧山上龍,距離現今已有一億兩千萬年了,在此之後發現的全部恐龍都是以璧山去命名的。經發現在二十萬年前就有了大熊貓化石,這就說明璧山在以前也是很適合咱們的國寶大熊貓生存的。也有許多時東漢時期遺留下來的石棺(帶有畫像的),在06年的時候石棺被運往印度進行文化的交流並展覽。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在宋代時期這里曾出現了兩個狀元。在明國的時候,書法家柯堯放;抗美援朝時候的一級爆破英雄,黃家富;璧山神仙趙岩之,成為地方保護神。
璧山文藝創作主要從兩方面來講:一是璧山在文藝創作的這方面來講具有深厚的傳統,古代有馮時行的《縉雲文集》四卷進入了四庫全書,南宋狀元蒲國寶的《京唐南山全名》也是代代相傳;詩人黃在中;家族詩人連奎、連江、連趙琛;兄弟詩人向振源、向裴元;在書法篆刻方面有很大成績的書法篆刻家陳定波;近現代的舞蹈理論家付谷剛;軍旅劇作家楊履方—《布穀鳥又叫了》;書法家、詩人柯堯放;花鳥畫家耐生如;鄉土作家蕭蔓若等。二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文藝創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比如陳安若的木刻版畫《打曬壩》收入1981年中國版畫年鑒,1985年收入中國版畫家新作選;版畫創作《邊登寶》收入1983年中國版畫年鑒。胡正好部長在2007年、2009年兩次獲得重慶市藝術成果政府獎。
④ 重慶璧山的璧南河歷史
璧南河全長73公里,流域面積441平方公里,從北向南貫穿全境,涉及璧山7個鎮街,是璧山縣最大的一條次級河流。近多年來,隨著璧山縣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沿河兩岸工業企業迅速發展,規模養殖場的增多,加上流域內場鎮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內,清清的河水開始變黑,在一些河段,豬糞鴨糞覆蓋在河面上,河水變成了劣Ⅴ類,散發陣陣惡臭。不僅河水污染,河岸兩邊也受到污染,生態受到損害。璧南河的污染,嚴重影響了群眾的日常生活。河水不僅臭氣熏天,連最基本的灌溉農田的要求都達不到,住在河邊的居民連窗戶都不敢開。璧南河成為了"又臟又臭"的代名詞,成為了璧山之痛。老百姓開玩笑道:璧南河堪比書法家的洗墨池。2007年,璧山縣政協根據老百姓的反映,曾對璧南河的污染狀況進行過一次專題調查。調查中拍攝的反映璧南河污染狀況的專題片,讓縣領導們為之一驚。"不治理好璧南河,我們將愧對璧山60萬父老鄉親!"面對嚴峻的事實,璧山縣委書記范明文和縣長吳道藩承諾:用兩年的時間,對璧南河全流域污染進行治理,兩年後,實行常態化管理。轉變始於去年底。從2009年12月開始,璧山縣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璧南河整治工程,依靠科學治理方法和依法治理模式,實施"鐵腕整治"。僅僅數月的時間,曾經絕跡的魚蝦又回到了河中,兩旁楊柳依依,公園遍布,璧南河已經成為了璧城一道靚麗的新景觀。數據顯示,璧南河整體水質由劣Ⅴ類變成了目前的Ⅳ類,流域內68個主支河段中已有19個河段COD值小於等於30 毫克/升,即達到國家Ⅳ類水域水質標准要求。未來3年內,水質還將變為Ⅲ類,甚至Ⅱ類。璧南河,真的變清了!"看!又是一條大魚!"仲秋時節,璧南河邊,余有國老人正戴著草帽悠閑地釣著魚,與釣友們來河邊釣魚已經成為他退休生活最愜意的事情。如今,清清的璧南河汩汩流淌,萬人垂釣、魚兒暢游的場景,與昔日的臟、亂、臭形成了鮮明對比。"從前別說釣魚,把魚放進河裡就是給魚判了'死刑'。"余有國說。而在今年8月至9月,璧山縣有關部門先後3次,把1.5萬公斤的大規格魚苗,投放進經過治理的璧南河裡。幾個月來,魚兒開始長大,璧南河的兩岸,又見到了不少釣魚愛好者。在河水變清的同時,兩岸的生態也開始得到修復。在璧山縣城內的璧南河岸邊,新建起南河公園、星島公園和濕地公園。昔日水土流失的河岸,栽上了樹木和花草。在璧南河的上游和支流,種植了水昌蒲、睡蓮、水燈芯等挺水型植物,用以凈化水質,穩固泥土。"明年的春天,我們還將在兩岸栽種綠竹。"縣環保局負責人說。治理前,老百姓對璧南河兩岸的污染源也是怨聲載道。因而,在治理中,璧山縣從堵源入手,對兩岸的污染源進行了清除。目前,除30多家重點污染企業被關閉,200多家規模養殖場被拆除外,大部分河段里的淤泥也被清走。在璧南河治理前,璧城街道辦事處大塘村的村民,因河邊的一座規模養殖場所造成的污染影響,連吃飯也得關門,不能下河洗手洗腳,河裡的水連用來灌溉農地都不行。現在,村民不但可以用河水灌溉蔬菜地,還可以在河裡洗衣服了。原縣政協副主席張效和的家在城內璧南河邊,深受璧南河污染之害。為了璧南河的治理,他曾帶著政協委員對璧南河的污染狀況進行多次調研,向政府提出治理建議。如今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效果,他感到很欣慰,常到河邊觀賞水質的變化,積極向市民宣傳治理璧南河的效果,激發大家共同為治理污染出力。"璧南河治理雖然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效果,但已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璧山縣環保局負責人說,縣里最近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群眾對璧南河的滿意度已提升到90%以上。對政府鐵腕治理璧南河,群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璧南河河水變清,污染源清除,階段性的治理成果得到認可的同時,也激發了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地保護璧南河。璧山紅旗缸蓋製造公司是一家機械製造企業,在治理璧南河的激勵下,也主動參與到污染治理中來。該公司首先在璧山縣內的媒體上向全縣人民承諾:保證公司的生產廢水實現達標排放,不污染璧南河。隨後,又投資120萬元,建起了污水處理設施,對生產廢水進行處理。"目前,璧山的工業企業都在璧南河的治理效果鼓舞下,自覺地搞好污染治理。"璧山縣環保局負責人說,流域內以前環保不達標的70餘家工業企業,都按環保要求,投資建好了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使生產廢水實現了達標排放。"通過璧南河治理,提升了全縣人民的環保意識。"縣環保局負責人說,由於看到縣委、縣政府在治理璧南河上的決心,在璧北河的治理中,流域內的污染企業和規模養殖場,都自覺地進行關閉和拆除。璧南河,璧山的母親河。"水黑如墨,臭不可聞"曾經是其真實寫照,河水無法作為生活水源,治理難度艱巨,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2009年12月,璧南河污染治理全面啟動,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一年取得明顯成效,兩年基本達標"的治理目標,依靠科學治理方法和依法治理模式,短短的半年時間,璧南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璧南河,不僅河水清亮,兩岸綠樹茵茵,更為全市次級河流治理提供了借鑒。</p></p></p>
⑤ 重慶天星寺歷史事件
巫山縣,永川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渝北區,豐都縣,梁平區,江津區,大渡版口區,南岸區,巴權南區,涪陵區,城口縣,巫溪縣,合川區,北碚區,黔江區,沙坪壩區,榮昌區,璧山區,銅梁區,奉節縣,九龍坡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重慶天星寺歷史事件。
⑥ 璧山縣七塘的歷史
七塘鎮位於璧來山縣北部,距縣源城28千米。清末為大塘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33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建設、鏡子、喜觀、崇興、陽岫、石坡、學堂、小灣、三步梯、碑載、龍灘、陰陽、將軍13個行政村。
2003年底區劃調整後,七塘鎮政府駐七興社區,轄原七塘鎮、依鳳鄉所轄行政區域,面積57.49平方千米,人口32900人。
附:依鳳鄉位於璧山縣北部,距縣城30千米。宋名依來鎮,明為依來鄉,清為依鳳場,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鄉。1997年,面積27.5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南華、青龍、四合、卷洞橋、五角、鹽店、躍進、柳家河、油坊、米市10個行政村。
⑦ 璧山的歷史人文地理資料背景哪裡有詳細的介紹啊
網路百來科,http://ke..com/view/484514.htm直接源進這個網站,網路告訴你他怎麼看璧山!
⑧ 重慶璧山在古代叫什麼
璧山建縣於東來漢到源蜀漢之間,名為常安縣,隸屬巴郡,蜀後期並入江州縣。唐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壁山縣,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以壁山「地廣人稀」並入巴縣。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復置壁山縣,屬重慶府。明朝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壁山改壁為璧,稱為璧山。壁山縣改稱璧山縣。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戶口尚少,停壁山縣銓,以永並治之」(即由永川縣代管)。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復置璧山縣。民國後一直循舊璧山縣。
由此可見,現璧山縣歷史上,曾用名為常安縣、壁山縣、璧山縣。曾幾度被兼並,並入江州縣、巴縣、永川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