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鳴驚人」有什麼典故,講的是哪個歷史人物
「一鳴驚人」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當年楚莊王執政,三年內不發布任何命令,不理朝政,別人假借問三年不展翅、不飛翔的鳥是什麼鳥,來問他這是要幹嘛。楚莊王說,鳥三年不飛翔,是為了生長羽翼,自己三年不執政是為了更好的觀察民意,和朝中各項事情的來龍去脈。只有都摸清楚了,才能制定合理決策。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由此,這個成語就在民間傳播開來。
這告訴我們,在認識事物、認識人的時候,不能浮於表面,要深入事物的本質去觀察、去思考。要知道人不可貌相,有時候人的不作為,正是他隱忍不發、養精蓄銳的時候。
2.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所涉及的歷史小故事的簡單概括
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專做出驚人的成績屬。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韓非子·喻老》
淳於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於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蜚則已,一蜚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震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史記·滑稽列傳》
3. 一鳴驚人的故事
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因此,所有的大臣都不敢上前勸諫。
但是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庄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庄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3)一鳴驚人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一鳴驚人的由來
「一鳴驚人」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振興楚國的故事。
《韓非子·喻老》記載這件事說:「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有所暗指的話稱『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土山),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韓非子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
《史記·滑稽列傳》也載有楚莊王之後同類事:「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4. 一鳴驚人是寓言故事還是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
一鳴驚人
戰國時期,齊威王繼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飲酒內作樂,不理朝政.
大臣容淳於髡想了個激勵齊威王的辦法.他說:「大王,臣聽說齊國有一隻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他故意停頓一下,試探地問:「大王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齊威王知道淳於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來.笑過一陣後,他才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那以後,齊威王就到各地去視察.看到稱職的大夫,就給予獎勵;對一個破壞生產的河地大夫,扔進油鍋處死.接著,他又嚴格整頓軍隊,打敗了入侵的魏國軍隊.
齊威王「一鳴驚人」,使各國君主都感到震驚.
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干出一番驚人的事來.
5. 誰能講一下歷史上一鳴驚人的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的儲君也就是楚莊王在登基後,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當政三年以來,沒有發布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朝廷百官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
楚莊王不理政務,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里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的人,就處以死罪!」
楚國主管軍政的官職是右司馬。當時,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看到天下大國爭霸的形勢對楚國很不利,他就想勸諫楚莊王放棄荒誕的生活,勵精圖治,使楚國成為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後的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觸犯楚莊王的禁令,去直接勸諫:他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使楚莊王清醒過來的辦法。
有一天,他看見楚莊王和妃子們做猜謎游戲,楚莊王玩得十分高興。他靈機一動,決定用猜謎語的辦法,在游戲歡樂中暗示楚莊王。
第二天上朝,楚莊王還是一言不發,這位右司馬陪侍在旁。就在庄王准備宣布退朝的時候,他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奏王上,臣在南方時,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只鳥叫什麼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嗚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只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楚莊王覺得大臣們要求富國強兵的心情十分迫切,自己整頓朝綱,重振君威的時機已經到來,半個月以後,楚莊王上朝,親自處理政務,廢除十項不利於楚國發展的刑法,興辦了九項有利於楚國發展的事物,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有才乾的讀書人當官參政,把楚國治理得很好。
國內政局好轉,於是便發兵討伐齊國,在徐州戰敗了齊國。又出兵討伐晉國,在河雍地區,同晉軍交戰,楚軍取得勝利。
最後,在宋國召集諸侯國開會。於是楚國便代替了齊、晉兩國,成為天下諸侯的霸主。
6. 「一鳴驚人」是歷史故事嗎
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身高僅四尺多,個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辯,幽默詼諧,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曾多次代表齊國出使其他諸侯國。
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當他即位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士都很擔心,幾次想勸諫齊威王,可又怕弄不好,觸怒了君主,輕則削職罷官,重則腦袋搬家,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一隻大鳥,棲在王宮的庭院里已經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飛又有鳴叫,大王您可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淳於髡聽了便笑著說:「多謝大王英明的指點。如今大臣們正等著大鳥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開始整頓國家。首先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7. 請問「一鳴驚人」出自什麼歷史事件
只怕來日登蜀道,「再續」出師表。不「民」「澤」已,一鳴動九霄
8. 一鳴驚人是什麼歷史事件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身高僅四尺多,個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辯,幽默詼諧,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曾多次代表齊國出使其他諸侯國。
齊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當他即位後,卻沈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只知飲酒作樂,而把一切正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貪污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齊國的一些愛國之士都很擔心,幾次想勸諫齊威王,可又怕弄不好,觸怒了君主,輕則削職罷官,重則腦袋搬家,所以沒有人敢出來勸諫。
其實齊威王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很喜歡說些隱語,來表現自己的智慧。淳於髡知道這點後,便想了一個計策,准備找個機會來勸告齊威王。
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一隻大鳥,棲在王宮的庭院里已經整整三年了。它既不飛又有鳴叫,大王您可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
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像那隻大鳥一樣,身為一國之尊,卻毫無作為,只知道享樂。
而他實在也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於是對淳於髡說:「嗯,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亦非就會沖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淳於髡聽了便笑著說:「多謝大王英明的指點。如今大臣們正等著大鳥一飛沖天,一鳴驚人呢。」
從此齊威王不在沈迷於飲酒作樂,開始整頓國家。首先召見全國的官吏,盡忠負責的,就給予獎勵;而那些腐敗無能的,則加以懲罰,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另一方面他也著手整頓軍事,強大武力,奠定國家的威望。各國諸侯聽到這個消息以後都很震驚,不但不敢再來侵犯,甚至還把原先侵佔的土地,都歸還給齊國。
所以後來的人便把「一鳴驚人」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一個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運用,一旦發揮出來,往往有驚人的作為~
9. 「一鳴驚人」是歷史故事嗎
一鳴驚人 (常用漢語成語)
一鳴驚人,讀音:yī míng jīng rén,漢語成語;意思是比喻平時沒專有突出的表現,屬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出自 《史記 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已:罷。)
【詞目】一鳴驚人
【讀音】yī míng jīng rén
【注音】ㄧ ㄇㄧㄥˊ ㄐㄧㄥ ㄖㄣˊ
【簡拼】ymjr
【色彩】褒義
【結構】主謂式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也用於國家、集體
【釋義】鳴,鳥叫。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很一般,突然做出驚人的事情。
【近義詞】一舉成名、一炮而紅、一步登天、名滿天下、不同凡響
【反義詞】屢試不第、出師不利、身敗名裂、臭名遠揚、丟人現眼、寂寂無聞、沒沒無聞、默默無聞
【歸類】詞語,成語
【年代】東周
【謎語】1.警鍾(打一成語)2.鬧鍾(打一成語)3.一鳴驚人(打一字)謎底:鴿4.最大的叫聲
【歇後語】半夜裡放炮;楚莊王猜謎語
【成語正音】一,不能讀作「yì」。
【成語辨形】鳴,不能寫作「嗚」。
【成語辨析】見「一舉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