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歷史
歷史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一個坐標。當我們熟讀歷史之後,你會發現人類發展的所有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也就自然找到了成功的秘密。
在歷史之中,散落著各種各樣的鑰匙,有的鑰匙是打開偉大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財富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藝術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文學之門的,有的鑰匙是打開幸福之門的……
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這眾多的鑰匙之中,找到屬於自己孩子的那把,如此而已。
這是為什麼要給孩子讀歷史的第一點原因:讀歷史的孩子有志向,讀歷史的父母不焦慮。
歷史最迷人的地方是什麼,是真實發生過。它只記錄名垂青史的人,能夠留下歷史痕跡的人物和事件,每一個,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對象,也是我們有可能超越的肩頭所在。這就是智慧。
什麼是智慧,就是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說孩子們學習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是掌握知識的話。那麼,學習歷史,則可以把人類時期所有的結晶汲取到自己身上。
很多在歷史上做出傑出乃至偉大貢獻的人都提及,他們的進步只是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往上夠了一下——如果我們不知道過去有些什麼樣的巨人,不知道巨人的站法,我們如何才能站在其肩頭呢?
這就是為什麼要給孩子讀歷史的第二點原因:讀歷史的孩子有格局,讀歷史的孩子有智慧。
歷史很有意思,能夠載入史冊的無非兩種人:大能量的好人和大能量的惡人。歷史還能夠記錄的是,是大好人和大惡人的最後的下場,以及他的「身前身後名」。歷史可以不說一句評價,就讓孩子明了什麼叫大是大非。
就以演講和寫作的表達來說吧,我們都知道肚裡空空人,頭腦也產生不了什麼東西,嘴巴里說不出什麼東西,手裡更是寫不出什麼東西。那麼,對於孩子而言,自己的生活積累還沒有那麼多的情況下,多讀讀歷史,就是非常好的文化營養。
其實,就此而言,歷史不僅僅可以幫助孩子能說善寫,還對於他將來選擇事業,說服他人、影響社會、影響世界都至關重要。
這是為什麼要給孩子讀歷史的第三點原因:讀歷史的孩子心靈高貴,讀歷史的孩子有內涵。
㈡ 論述兒童觀的歷史演變過程及現代兒童觀的科學內涵
國外兒童觀的演變歷史
對於國外兒童觀的演變歷史,在(江蘇教育出版社)劉曉東老師的《兒童教育新論》一書中,他將其分為七個階段,從原始氏族一直到20世紀,這是一個很長的時期。
(1)首先,他認為在漫長的人類史上,兒童概念很長時間被淹沒在黑暗中。即使在被後人認定為相當文明的古希臘,世人對於兒童的社會存在仍然視而不見。對於原始氏族來說,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原始人急切的希望兒童加入成人行列,因此他們沒有把兒童作為兒童看待,而僅僅當作氏族部落的未來成員,當作縮小的成人。所以他們的兒童觀就是兒童就是小大人。
(2)然後到了(5——15)世紀,即歐洲封建社會的年代,西歐逐步邁入中世紀,在這段時期教會變成了維護封建制度的強大精神支柱,僧侶階級也獲得了最高貴的地位,教會認為人生而有罪,自然而然便認為兒童也是具有原罪的。因此,中世紀的兒童觀是兒童生而有罪。
(3)直到16世紀,文藝復興的餘光照進了兒童觀領域,才使得通體散發著人文精神的全新兒童觀來臨。偉大的教育思想家伊拉斯謨認為要研究孩子的自然能力和才智,不要想像他們的興趣與成人的一樣,不要指望他們象小大人一樣的舉止,他明確指出,對待兒童,首先是愛。然後漸漸隨之以某種自然和溫柔的尊嚴,而不是畏懼,前者比後者更有價值,用恐怖的手段來使兒童棄惡,乃是一種奴性的做法。因此,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兒童的。用教育手段把本來是自由的兒童奴隸化,是極其荒謬的。同時,在這一時期捷克人文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誇美紐斯提出了著名的「種子論」認為在人的身上自然地播有知識,道德和虔誠的種子,通過教育便可以把他們發展出來。他還相信一切兒童都可以造就成人。從中我們發現文藝復興時期產生的兒童觀是從新人類觀(既肯定人的價值,尊嚴,地位,謳歌人的體魄,智慧,力量)推導出的新兒童觀,但是我們卻發現,盡管這一時期人們承認了兒童的興趣與自由,但是人們並未意識到兒童本身便是具有自身的獨特價值的存在,也未否定兒童對於父母的絕對服從關系。因此把兒童作為父母的所有物的兒童觀依然占統治地位。
(4)隨後在17世紀,啟蒙思想興起,英國出現了一種新的兒童觀和教育觀,認為兒童生來就是沒有原罪的純真無暇的存在,反對體罰,主張激勵和競爭的教育。最有代表性的是洛克的「白板說」,他認為應當允許兒童有適合他們年齡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約束去限制他們,不能阻礙他們孩子的特點,不能反對他們游戲和孩子要做的事情。但是不要讓他們做壞事,除次之外,他們享有一切自由。他的這種兒童觀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兒童在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社會思潮中所處的地位,反映了人性解放的現實。但是在這一段時期,最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的是法國著名的教育家盧梭的兒童觀。他認為兒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規律。他提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人們應當尊重兒童,尊重兒童期,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太龍鍾的兒童。他還認為兒童具有不同於成人的精神生活。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兒童是真正意義的人,兒童具有獨立的存在價值。他還提出,兒童長大為成熟的兒童,他過完了童年的生活,然而他不是犧牲了快樂的時光才達到他的這種完滿成熟的程度,恰恰相反,他們是齊頭並進的。在獲得他那樣年紀的理智的同時,也獲得了他的體質許可他享有的快樂和自由。如果致命的錯誤來毀掉我們在他身上所種的希望的花朵,我們也不至於為他的生命和為他的死而哭泣,我們哀傷的心情也不至於因為想到我們曾經使他遭受痛苦而更加悲切,我們可以對自己說「至低限度,他是享受了他的童年的。我們沒有使他喪失大自然賦予他的任何東西。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盧梭已經否定了兒童期僅僅是為將來的成人生活做准備這一觀念,而指出兒童亦有獨立存在的價值。這一觀點在兒童觀演變史以及兒童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而且他的這些兒童觀對於我們後來的幼兒教育發展都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所以人們常常把「兒童的發現」與盧梭聯系在一起。
(5)繼盧梭之後,教育領域出現「教育心理學化」運動,主張教育應以心理學規律作為依據,這也包括對兒童心理的認識。這一運動主要發生在19世紀,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 和福祿貝爾是這一運動中的主將。其中,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赫爾巴特一生的主要工作就在於給「統覺」這一心理學概念極其教育上的應用以理論的說明並且他最先提出教育的首要科學是心理學;福祿貝爾的觀點接近於盧梭和裴斯泰洛齊的,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教育必須遵循兒童的內在生長法則,使之獲得自然、自由的發展。但他們都認為教育的前提是認識和研究兒童,而且他們都有進行教育活動的實際經驗。所以他們對兒童心理的一些認識為建立科學的兒童心理學提供一些基礎。
(6)隨後在1882年,德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普賴爾出版了《兒童的精神》,這本著作是他對其兒子從出生到3歲末的系統的觀察日記,他的出版標志著實證的兒童心理學的創立。
(7)在19世紀向20世紀的過度中,伴隨著科學的兒童心理學的建立,尊重兒童的呼聲愈益高漲,,使兒童成為全人類共同矚目的焦點之一。在這一世紀,出現了著名的兒童教育家,如杜威和蒙台梭利,他們都強調尊重兒童,堅信兒童的發展潛能,主張教育應當在不違背兒童自然本性的前提下進行,強調避免教育壓迫兒童;同時,在這一世紀出現了空前的兒童研究盛況,出現了皮亞傑等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們以科學方法研究兒童心理,揭示兒童心理的內部機制和發展規律,創立了各具特色的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為科學地認識兒童豐富的心理世界作出了貢獻。20世紀已開始將兒童研究與理解人類精神文化的發生聯系在一起。在這個世紀設立了國際兒童組織並通過了《兒童權利法案》,從而使尊重、愛護兒童成為全人類通過政治、法律途徑攜手進行的國際行動。整個社會給予兒童越來越多的關懷和注意,時代精神的光輝開始聚集在兒童身上。在充分了解了西方兒童觀的演變歷程後,我們應當對於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兒童觀也有一個了解。
四.中國兒童觀的演變歷史
起初是傳統的「子子」兒童觀,傳統儒學認為: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很顯然,子女在父親面前是沒有自身權利的,父母可以隨意打罵子女,可以自由安排子女的命運,就像暴君可以隨意地對待子民一樣,從這種兒童觀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的看法直接影響著對兒童的看法.
第二種則將兒童看成傳宗接代的工具,因為他們認為子女是父母身體和精神的後代,是家族權利和財產的繼承者,所以認為生兒育女是延續生命,追求不朽的另一種方法,同時還將子女當作光耀門庭的工具,從古至今都認為「父以子貴.」。養子防老既是中國一種傳統的文化心理,也是父母撫育子女的一種主觀願望.這種觀念也是把兒童當作工具.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兒童觀基本上是屬於工具主義,把兒童當作工具.傳統文化是一種成人的自我中心主義,兒童只能從屬於成人,圍繞成人運轉.
直到近現代,「五四」運動時期,在文學領域魯迅先生提出「兒童本位論」,認為兒童文學必須以兒童為本位,適應兒童心理,服務於兒童;兒童文學必須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的心理特徵,認識水平,接受能力,精神需要為准繩,使之成為兒童喜愛的文學.他的這種理論在歷史上起到了撞擊封建落後的兒童觀,提高兒童文學地位並促進其發展的作用.在教育領域,陶行知和陳鶴琴在西方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的影響下,提出尊重兒童,解放兒童的口號和見解.
隨後是當代中國,曾在一段時期內存在的「自來紅」和「自來黑」的兒童觀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人們觀念的解放,人們對兒童的觀念也解放了..教育領域提倡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中國政府不僅在國內不斷加強兒童的福利和教育工作,而且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為發展兒童事業而一致採取的行動.
通過對於以上中西方兒童觀的演變歷程的回顧,我們發現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將會有不同的兒童觀。中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下所折射出來的兒童觀念內容是和西方兒童觀的發展完全不同的。因為中西方的歷史演變也是不同的。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制度必然會對於中國兒童觀產生深刻的影響。但是我們從中也發現了中西兒童觀發展的共同點,那就是每一次歷史的變革都將是兒童觀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現代的兒童觀,具有以下基本的內容:
1、兒童是一個社會的人,他應該擁有基本的人權。
2、兒童是一個正在發展的人,故而不能把他們等同於成人,或把成人的一套標准強加於他們,或放任兒童自然、自由地發展。
3、兒童期不只是為成人期作準備,它具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兒童應當享有快樂的童年。
4、兒童是具有主體性的人,是在各種豐富的活動中不斷建構他的精神世界的。
5、每個健康的兒童都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6、兒童的本質是積極的,他們本能地喜歡和需要探索學習,他們的認識結構和知識寶庫是其自身在與客觀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自我建構的。
7、實現全面發展與充分發展,是每個兒童的權利,其先天的生理遺傳充分賦予了他們實現全面發展的條件,只有全面發展,才能得到充分發展。
8、兒童的學習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模仿學習、交往學習、游戲學習、探索學習、操作學習、閱讀學習。成人應尊重幼兒的各種學習形式,並為他們創造相應的學習條件。
旨在保護兒童權益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也很好
地體現了現代的兒童觀。《兒童權利公約》的四項基本原則是:
1、尊重兒童的觀點與意見的原則:任何事情如果涉及到兒童本人,必須認真聽取兒童自己的觀點和意見。
2、無歧視原則:每一個兒童都平等地享有公約規定的權利。兒童不應因其本人或父母的種族、膚色、性別、民族、語言、宗教、出身、財產、傷殘等原因受到任何歧視,他們所享有的一切權利也不應因其父母、監護人和家庭成員的身份、活動、信仰和觀點而受到影響。
3、兒童最大利益原則:以兒童最大利益為目標是公約中的首要考慮。凡涉及兒童的一切事務和行為,都應首先考慮以兒童最大利益為出發點。
4、尊重兒童尊嚴的原則:尊重兒童的人格和尊嚴,保證兒童生存與發展的質量。
《兒童權利公約》中列出了兒童擁有的最基本的權利:
1、生存權:所有兒童有存活的權利,以及有權接受可行的最高標準的醫療保健服務。
2、發展權:包括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正規和非正規的),向兒童提供良好的道德和社會環境,以滿足兒童發展過程中的身體、心理、精神的需要。
3、受保護權:保護兒童免受歧視,免受身體及性虐待和經濟剝削,免受戰亂、遺棄、照料疏忽;當兒童需要時,隨時提供適當的照料或康復服務。
4、參與權:兒童參與家庭、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權利。包括兒童有權對影響他的任何事情發表意見。
我國《憲法》與《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兒童的合法權利:① 生存的權利② 受教育的權利③ 受尊重的權利。
㈢ 學前兒童應該知道哪些地理歷史知識
我覺得對於學前兒童來說,不要硬性的讓他一定要學什麼樣的知識。可以教一些適合小孩子學的東西,提高他的興趣。
㈣ 有關於六一兒童節的歷史知識
[編輯本段]國際兒童節由來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的主人翁,因此,如何提供兒童一個良好的家庭、社會或是學習環境,乃是世界各國致力的目標。1925年8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關於兒童福利的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國際兒童節」的概念。
這次大會有54個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通過《日內瓦保障兒童宣言》。宣言中,對於兒童精神上應有的享受、貧苦兒童的救濟、兒童危險工作的避免、兒童謀生機會的獲得,以及怎樣救養兒童等問題,均有熱烈討論。
自此次大會後,一方面藉以鼓舞兒童,讓兒童感到幸福、快樂,另一方面也為引起社會重視與愛護,各國政府都先後訂定「兒童節」。
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裡的房舍、建築物均被燒毀,好端端的一個村莊就這樣被德國法西斯給毀了。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1954年12月14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定11月20日為世界兒童節(The Universal Children's Day)。
決議號召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的權利。指出:全世界所有民主團體和成年男女要同僱用男女童工現象作斗爭,由國家保護兒童的健康,用削減軍費的辦法滿足兒童所需的經費。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6月1日定為兒童的節日,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在歐美國家,兒童節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很少舉行社會公眾性的慶祝活動。因此往往有人誤解為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將6月1日定為兒童節。事實上,近年來,美國的一些組織也開始考慮將兒童節定在6月1日。
㈤ 5-6歲的孩子歷史要掌握到什麼程度
知道最基本的文化常識就夠了吧,大概了解一下自己的民族史就行了,不要要求過高
㈥ 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 西利爾世界史哪個好
《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是東方出版社於2015年2月出版的《希利爾寫給兒內童的世界容歷史、世界地理和藝術史》叢書之一。《希利爾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世界地理和藝術史》入選2015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內容簡介歷史帶給孩子們時間上的縱深知識。《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採用...
㈦ 適合孩子看的歷史書有哪些
適合孩子看的歷史書有:
1、《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是2003年10月1日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漢達。這是一部連續的歷史故事集,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後一千零五十年。目錄以成語形式呈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本成語故事集。
4、《圖說天下中國歷史系列》本書按照不同的歷史分期,通過新的體例、模式來整合講述中國歷史,涵蓋政治、經濟、軍事、中外交往、藝術、思想、科技、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以時間為經,以人物和事件為緯,經緯交織,全面反映每一朝代治亂興衰的全過程。
每一個故事都蘊含了或高亢激昂或哀婉悲痛的場景,讓人們重溫那一段歷史,不斷喚起人們內心塵封已久的記憶,與中國歷史再次進行親密接觸,深入地尋繹歷史中所蘊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隨機穿插的知識花絮、專題和附錄,有機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樣,知識信息更為密集,從而營造出一種全息的歷史鏡像。
5、《漫畫中國歷史》是上海京鼎動漫公司「漫畫中國」系列作品之一,全套圖書共計48冊,由北京連環畫出版社出版。2011年「漫畫中國」系列之《漫畫中國歷史》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首屆動漫獎「最佳動漫出版物獎」 。
㈧ 讓孩子學歷史有什麼好處
首先,歷史故事能培養人的浩然正氣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震撼人心的故事,從 「孝感動天」到「精忠報國」,從文天祥到史可法,許多歷史人物故事,無不令人讀後盪氣回腸、回味無窮。多讀這樣的故事,能夠從小培養人的浩然正氣,塑造人的優良品格。很多偉大人物,往往就是因為小時候從父母那裡聽到這些故事,從而一生都深受影響。可見,從小讀歷史故事,其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不可忽視。
其次,歷史故事能啟迪人的智慧。
歷史是前人智慧和經驗的總結。小時候,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記憶猶新。這些歷史故事中蘊含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對孩子心靈的啟迪,是一般的童話故事不能比擬的。多讀歷史,能夠增加智慧,對大人如是,對兒童也是如此。
第三,歷史故事能陶冶人的情操。
通過讀歷史故事,可以讓人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知道什麼樣的人是好人,什麼樣的人是壞人,應該選取什麼樣的人生榜樣,樹立怎樣的人生志向,如何修煉人生的品格。讀歷史故事,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常讀古人的事跡,自然就生起仰慕之心,久而久之,人的氣質就會變化。
第四,歷史故事能開拓人的視野,積累知識。
中國歷史浩如煙海,要全面了解,非常不容易。但是,常常讀一些小故事,久而久之,就是一種積累。一天讀一個故事,一年就是三百多個故事。不僅是一筆知識財富,也是和人交談、寫作的絕佳材料。從這點來說,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都應該多讀點歷史故事,以此擴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
㈨ 哪些歷史書籍適合兒童
適合兒童閱讀的歷史書籍有:少年讀史記,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5,漫畫中國通史,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4,漫畫史記: 千古悲歌。
一、少年讀史記
作者:張嘉驊/編著;官月淑、鄭慧荷/繪圖
簡介:《少年讀史記》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據《史記》的「本紀」加以編寫,同時參酌「世家」和「列傳」的相關篇章,精選了唐堯、虞舜、夏桀、商湯、商紂、周武王、周成王、秦始皇、西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呂後和漢武帝等人物事跡。
二、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5
作者:(台灣) 陳衛平 著
簡介:《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5》是一部合乎現代兒童需要的中國歷史,應該是生動有趣的,是重現歷史場景的,是簡潔而又因果相續的,是鼓勵個人觀點的,是多元敘述的。
這樣,方能讓歷史的影響在孩子心中潛移默化、悄悄紮根,在掌握歷史變遷的脈絡的同時,也能從多元的角度去獲得做人處世的借鏡。 全套近100篇精彩故事,上千幅寫實插畫貫穿上古至現代的中國歷史,為兒童描繪一個完整具體輪廓,以兒童的生活經驗與歷史因果相結合,喚起兒童對歷史的興趣。
精彩趣味的故事不僅帶給孩子想像與創造的空間,更給他們思考與判斷的智慧,是一部讓孩子認識自己、了解歷史、習得智慧的經典巨作。
三、漫畫中國通史
作者:江政啟
簡介:《漫畫中國通史》說明書我們的內容非常傳統,它是一本難得的,畫出來的歷史教材。我們的畫面誇張搞笑,它能讓你在狂笑中成為歷史達人。我們的標題有些另類,目的是要佔在獨特的角度闡述問題。全新再現中華5000年風雨歷程,內容客觀真實,語言幽默不俗,畫面誇張搞笑。
該書涵蓋了目前大、中學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還增加了許多為人熟知,但歷史教材中沒有的歷史事件、典故,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卧薪嘗膽等。讓不懂歷史的人變成專家,讓不愛學習的人天天向上。 在京東,當當銷售火暴,一年多無一差評,買了沒有不拍案叫絕的。
四、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4
作者:陳衛平著
簡介:《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4》內容簡介:一部合乎現代兒童需要的中國歷史,應該是生動有趣的,是重現歷史場景的,是簡潔而又因果相續的,是鼓勵個人觀點的,是多元敘述的。
這樣,方能讓歷史的影響在孩子心中潛移默化、悄悄紮根,在掌握歷史變遷的脈絡的同時,也能從多元的角度去獲得做人處世的借鏡。
陳衛平編著的《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全套近100篇精彩故事,上千幅寫實插畫貫穿上古至現代的中國歷史,為兒童描繪一個完整具體輪廓,以兒童的生活經驗與歷史因果相結合,喚起兒童對歷史的興趣。
精彩趣味的故事不僅帶給孩子想像與創造的空間,更給他們思考與判斷的智慧,是一部讓孩子認識自己、了解歷史、習得智慧的經典巨作。《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4:東周·唇槍舌劍-秦·誰是大丈夫》為其中一冊。
五、漫畫史記:千古悲歌
作者:(西漢) 司馬遷 著;洋洋兔繪
簡介:《漫畫史記:千古悲歌》內容簡介:楚國流放了賢明的大夫屈原,一步步走向衰亡。滿懷傷痛的屈原在汨羅江邊留下了千古傳頌的詩賦,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忠誠和清白。然而,人才常有,如屈原這般純潔的人才卻不常有,且看這芸芸眾臣的歌與笑,死與生……
(9)兒童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孩子剛開始看歷史書,啟蒙類的書籍比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唐詩三百首》等等。《上下五千年》也是比較適合小孩子的,《經典歷史故事》、《歷史時空》和《史記》等等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可以讀《中國通史》、《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左傳》、《春秋》、《國語》、《漢書》和《戰國策》等一系列的書。
中國的歷史綿綿不斷、浩如煙海,想要全面的了解,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但時常讀一些小故事,時間久了也是一種積累。一天讀一個故事,一年就是三百多個故事。
對孩子來說這不僅是一筆知識財富,也是和人交談、寫作的絕佳材料。從這點來說,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都應該多讀點歷史故事,增加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
對家長來說,為孩子選一些好的歷史故事書,陪孩子一起讀一些適齡的歷史故事書,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可以拓展孩子的學識,也可以培養孩子對歷史的興趣,進一步深化孩子的愛國情懷。
㈩ 如何教孩子學歷史
後期注意培養就好了。
[思路分析]歷史是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幾千年來人類在各個領域的實踐里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也提供了許多深刻的教訓。希望你能夠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自覺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解題過程]其一,認識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人們常說:「歷史是真理的母親」,「歷史是生活的鏡子」,這些話都充分說明了歷史學科特有的功能。劉知幾說:「史之為用,其力甚博,乃人生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家者,其可缺乎哉?」古代史學家一般認為的作用在於「勸善懲惡」、「記功司過」、「察往知來」、「激濁揚清」。如今,歷史學的功能較以往更廣泛、更深刻。其重要性如下:一是資政功能。歷史學家是現實需要的產物。一代偉人毛澤東為何文能安幫、武能定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對中外歷史的深入研究和領悟,他不僅熟讀了古今史籍,還點評了二十四史。關於歷史學的作用,毛澤東有過這樣的評述,「如果沒有革命的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於實際運動的深刻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足見歷史對於一代偉人的影響之大。二是教育功能。歷史學能給人以巨大的教育,這是歷史學最普遍的價值所在。它至少包括:社會發展規律與前途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民族關系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情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等。三是素質教育的需要。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是高素質的通用型人才。隨著社會迅速發展和競爭的日趨激烈,知識單一型人才將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而通過學習和研究歷史,則能培養人們的歷史意識、歷史思維和歷史方法,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養和歷史認同感。
其二,調動自己學習的能動性。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的情緒具有感染性和擴散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正反映了人們的這種心境。體現情感學習風格,首先要有強烈的愛憎分明的情感。這種內在的情感和外在的表情總能在學習中真實地流露出來,這樣就會激發起自己相應的情感體驗,並能隨著老師感情的起伏或激奮或悲哀,因此,只有體會到教者的「情真意切」,才能「感受至深」。同時,還要參加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寓學於樂,拓寬學習歷史的視野。其三,從有效的課堂時間內培養自己的學史興趣。要想把自己留在中學歷史課堂,自己得從瑣碎的史實中另闢蹊徑,讓史實歸屬於觀點,用觀點去統領史實,使自己從「陳跡」中撿拾起對今天有用的東西,讓自己在分析、理解、對比中感受歷史的「研究味」與時代感,惟有如此,才可長久地調動自己的興趣。如果認識歷史「觀點」無非是書上那些性質、意義、作用、影響、原因等,自己就會步入另一個誤區,成了由事實記憶向「觀點」記憶轉化,始終逃不出「死記」的圈子。久而久之,亦會失去學史的興趣。須知歷史事實無法改變,但不同階級、不同時代的人對其看法肯定不一樣,所以自己在學習中,要充分認識自己是學習的主體,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不應一開始就指出書上的觀點、認識、這樣就會剝奪自己思考的權利,自己說出對歷史最直觀、最真切的體會,讓自己領悟學習歷史的意義,這樣才能培養研讀歷史的濃厚興趣,毋須怕自己的認識有弱點、有漏洞、很幼稚,不符合唯物論的原理。只有這樣才能通過老師的提煉、補充,讓自己領略歷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