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人的體質與現代人誰強
古人體質強.因為古人有尚武的精神.看看現在人,24小時都干什麼?現代人把太多專的時間都用在文化學屬習上了,身體當然不如古人了.在中國,特別是宋朝以後,更是重文輕武.宋朝特別重文輕武,所以也是中國歷史上軍事和疆域最低谷的時候.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本來是後周的大將,是靠篡位得來的,他也怕他的武將篡他的位,所以統治者就特別限制武人,並在文化上做宣傳,好象身體好的人就是匹夫,現代也有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一說.這種習慣就一直傳下來,導致現在的國人還是重文輕武.春秋時的虎賁,就是國君的高級護衛,有很高的榮譽,但當虎賁的資格是可以一口氣跑好幾百里,比現在的馬拉松牛多啦!
古代唯一不如現代的是營養不如現代.可著也要分兩方面說,現代人應該說是營養過剩,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胖子和富貴病(如糖尿病,心臟病).
總的來說,我認為古人比現代人體質更好!
❷ 學歷史的人都能考得了古嗎
不一定,考古需要具備展業的素質。考古是一門相對比較綜合的學科,屬於人文科學的領域,是歷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任務在於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跡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❸ 體質人類學的簡介
體質人類學源於16世紀。1501年,德國學者M.亨德發表了以人類學一詞為書名的著作,論述了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1871年 ,英國學者始將人類學中研究人類體質的領域稱為體質人類學。早期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僅限於認識人自身的身體構造、人體測量和人種劃分。伴隨考古學 的發展和生物進化論 的確立,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人類自身的起源和進化、演變等問題成了關注的焦點。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人們對於人種體質特徵的研究,一般僅限於對人的發色、發型、眼色、膚色、面部平度、鼻部形態、唇部厚度、頭型、身高等外顯的體征形態進行測量、分類和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對人種體征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遺傳頻率和生物化學等領域,並開始傾向於根據基因分布情況,把家庭、家族或其他一些地域性種群,而不是把種族當作為具有研究意義的單位。
體質人類學闡述人類生物學上的發生及其進化方面的課題;確定人類同其他靈長類動物之間的差別;還要給各人種之間體質上的差異進行分類。現代體質人類學開始形成於19世紀前半期,自從達爾文《物種源始》於1859年發表後,進化論對體質人類學的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達爾文的另一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別選擇》(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1871)也是一本重要論著,第一次提出了有關人類起源的有科學根據的假說。到1859∼1900年之際,人類學者承認,人種發展進化的歷史可溯至幾十萬年以前,而不是像過去所想的只有幾千年。20世紀早期,科學家揭示出遺傳學上的各種原理和ABO血型,這有助於體質人類學者們對不同人種之間的變異和差別進行研究,同時由於相對的和絕對的年代測定方法的發展,也使得人類學者們能夠確定人類化石和其他人造器物的年齡。
體質人類學的主要研究重點是人種進化的過程。這方麵包括發現過去人類化石遺存並加以描述以及分析這些骨化石明顯特點的重要意義,因為遺傳物質是進化史高度可靠的「指示器」,所以,對於不同人種之間和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遺傳密碼、染色體、粒線體去氧核糖核酸進行比較分析,已證明在廣泛的人類學研究領域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體質人類學對於至少可以上溯200萬年這一段時期內的人類體質方面的進化情況,提出了很多解釋。
❹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歷史沿革
建國六十多年來,黨和國家一直非常關心和重視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原國家教委、原國家體委等有關部門從鼓勵和推動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出發,在不同時期先後制定了《勞衛制》《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大學生體育合格標准》《中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小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及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辦法等一系列制度,並於2002年開始在全國試行《學生體質健康標准》。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對於增強學生體質,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工作具有積極作用,其突出地表現為以下三點。
1. 對於貫徹落實《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和《學生體育工作條例》,促進和保證體育課教學,以及早操、課間操和課外活動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 有利於學生按照要求參加體育鍛煉,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和自覺參加體育活動行為習慣的養成;
3. 通過這些標準的測試和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校體育工作的展開,對於學校體育評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體育總體評價的重要內容。
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量與評價制度的演變和發展,是與我國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與全國提高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素質、滿足國家對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培養人才戰略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要求,面對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所採取的積極措施。建國以來,《勞衛制》《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的制定、頒布和實施,促進了學生體質健康測量與評價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為新的《標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了解這些標準的演變和發展,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將有利於正確認識並實施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
2014年,依據全國學生體質情況,制定最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旨在培養學生鍛煉積極性。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學校體育的新篇章。1950年8月,中國體育訪問團赴前蘇聯,全面考察和學習了原蘇聯體育(包括學校體育)的經驗,引進了《勞衛制》,從1951年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行。1954年,在借鑒原蘇聯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在部分地區試行的情況,政務院批准並發布了《勞衛制》暫行條例,經過試行和反復修改於1958年由國務院正式公布實施《勞動衛國體育制度條例》及相關項目標准和測驗規則,其第一條明確指出:勞衛制是國家根據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對人民在體育鍛煉上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其目的在於鼓勵人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促進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使人民身強力壯,意志堅強,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祖國服務。《勞衛制》由預備級(少年級)、第一級和第二級共三個級別組成,在一級和二級中還按照性別差異根據某一年齡段中體能的發展設置了男女若干個年齡組。在項目設置上,除了發展身體素質和機能的鍛煉項目以外,《勞衛制》還設置了諸如射擊、手榴彈擲遠、行軍、國防知識等內容,反映了當時鞏固國家政權和建設祖國的社會需要。當時,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受到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學校衛生條件比較差以及營養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亟待提高。因此為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在鍛煉身體、建設和保衛組股的熱潮推動下,我國的《勞衛制》產生和發展起來了,並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包括學生在內的群眾體育運動的開展,對廣大學生和成年人的體制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例如部分學校核地區受浮誇風的影響,在實施過程中急於求成,搞反復測試,突擊達標,違反體育鍛煉的客觀規律,並沖擊了正常的體育課教學;此外,連續三年的嚴重自然災害導致了國家的財政經濟困難,廣大學生出現了營養不良,體制健康水平下降,這些使得《勞衛制》的推行受到影響,被迫中斷。此後,在1964年《勞衛制》改名為《青少年體育鍛煉標准》。
雖然《勞衛制》的實施經歷了轟轟烈烈、坎坷與挫折,但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改善和提高少年兒童的體質健康狀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開創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民體質健康促進事業的新紀元,也開創了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工作的先河。 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動亂,重新確立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75年五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體委公布了《國家體育鍛煉標准》,要求在學校廣泛實施,此後,在1982年,1990年又進行了修改,一直沿用至今。1995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定:學校必須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對學生在校期間每天用於體育活動的時間給予了保證。
在這一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都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特別是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帶來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特別重視受教育者應掌握充足的知識和技能,強調全面發展。在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高勞動效率,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穩步的改善與提高的同時,也使人們從事體力勞動的機會不斷減少,電視機、視盤機(VCD機和DVD機)、計算機等的普及也導致學生身體活動時間不斷減少,生活水平提高與體制健康水平下降的矛盾逐漸現象。社會對於學生的體質健康更加重視,從1985年開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科學技術部等五部委(局)共同組織展開了全國性的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到2005年已經進行了五次,以全面了解我國學生的體質與健康狀況及其變化趨勢。
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目的是:鼓勵和推動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兒童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保衛祖國服務。《國家體育鍛煉標准》面對全體人群,分四個組進行測驗,分別是兒童組,9~12歲,相當於小學3~6年級;少年乙組,13~15歲,相當於初中;少年甲組,16~18歲,相當於高中;成年組,19歲以上,相當於大學。其測試內容主要是對身體素質項目進行測驗,共分五大類,與《勞衛制》相比刪除了射擊、手榴彈擲遠、行軍、聽一般國防知識等內容。所選項目強調增強體質效果好,少而精,既能促進身體全面發展,又簡便易行,便於測試記錄成績,並適當兼顧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打基礎。主要由體育行政部門主管,具體實施時會同教育等有關部門進行,同時強調學校應當把體育鍛煉標準的施行工作同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緊密結合,並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它的推行對促進全社會關注學校體育,督促學生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保證身體正常發育,增強體質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❺ 中醫體質學到底是怎樣的一門學問很有用嗎
恩 自古以來 在西醫還沒發展的時候中醫 已經存在於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深圳和美婦兒醫院 因此也開設了中醫的科目目的是希望 發展傳統中醫項目,以醫學發展為己用。
❻ 歷史學學科門類是什麼
0601 歷史學類
060101 歷史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系統的專業基 本知識,進一步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
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
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史實及史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訓詁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5.了解國內外史學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考
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從先秦到當代)、專題史(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國、拉美、非洲、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中外關系史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博物館學、世界歷史
歷史學(師范類)
培養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歷史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和其他教育工者。
畢業生具有同上列相近的知識和能力,主幹學科、修業年限、授予學位同上。
開設院校:
重慶師范學院
四川師范大學
西華師范大學
貴州大學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民族學院
雲南大學
雲南師范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西藏大學
西藏民族學院
西北大學
漢中師范學院
寶雞文理學院
西北師范大學
青海師范大學
寧夏大學
新疆大學
新疆師范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北京聯合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
河北大學
河北師范大學
山西大學
山西師范大學
雁北師范學院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
遼寧大學
遼寧師范大學
渤海大學
鞍山師范學院
沈陽大學
大連大學
延邊大學
北華大學
通化師范學院
吉林師范大學
長春師范學院
黑龍江大學
齊齊哈爾大學
哈爾濱師范大學
牡丹江師范學院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徐州師范大學
揚州大學
浙江師范大學
杭州師范學院
溫州師范學院
寧波大學
安徽大學
安徽師范大學
阜陽師范學院
安慶師范學院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
福建師范大學
漳州師范學院
江西師范大學
贛南師范學院
南昌大學
山東師范大學
曲阜師范大學
聊城大學
煙台師范學院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河南師范大學
湖北大學
湖北師范學院
湘潭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汕頭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廣州大學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民族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西南民族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
蘇州鐵道師范學院
暨南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復旦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南京大學
浙江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師范大學
中山大學
西南師范大學
四川大學
陝西師范大學
蘭州大學
延安大學
湛江師范學院
青島大學
淮陰師范學院
吉首大學
唐山師范學院 忻州師范學院 佳木斯大學 哈爾濱學院 上饒師范學院 井岡山師范學院 江西科技師范學院 南陽師范學院 商丘師范學院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曲靖師范學
院 天水師范學院 石河子大學 喀什師范學院 白城師范學院 台州學院 閩江學院 泰山學院
信陽師范學院
周口師范學院
許昌學院
咸寧學院
荊州師范學院
綿陽師范學院
渭南師范學院等。
060102 世界歷史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世界歷史的全面系統知識,能在學術研究、
文化教育、外交外貿、國際文化交流和新聞出版部門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教學、科研和實際工作的歷史學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關於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了解整體人類文明的一般發展歷程和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史學理論、外國語、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國際政治學、國際經濟學、國際關系學及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世界通史、中國通史、世界文明史、史學概論、西方史學史、中
國史學史、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專業外語、中外歷史文獻及史學名著選讀、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包括中、日、印、英、法、德、俄、美,亞太、中亞、南亞、東北亞、東南亞、西亞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西歐、東歐、拉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及其斷代史) 、專題史(包括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國際關系史、中外關系史等)、 文化人類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國際政治、歷史
【本專業為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
開設院校:
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蘭州大學 首都師范大學 河南師范大學等。
060103 考古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
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考古學的基本理論、方法與技能,了解考古學的多學科交叉發展趨勢和世界考古學發展概況,熟悉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史、研究現狀;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博物館學、文物學理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古代漢語、史料學、地理學、第四紀環境學、古人類學等方面受到基本訓練。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考古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方法與技能;
2.能夠從事田野考古發掘、整理及編寫考古報告;
3.掌握博物館管理技能;
4.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5.了解國內外考古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具有從事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上古史、中國考古學、考古學導論、舊石器時代
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戰國秦漢考古、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隋唐考古、宋元考古、博物館學概論、文物學理論、考古繪圖、田野考古學概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教學實習安排3個~5個月。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歷史學、博物館學、民族學
開設院校:
西北大學
山西大學
鄭州大學
北京大學
吉林大學
南京大學
廈門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中山大學
四川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
060104 博物館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文物學、博物館學的系統知識,能在政府文
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各類博物館和陳列展覽單位、考古部門、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海關、新聞出版、教育等單位從事文物與博物館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館學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文物學、博物館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
識,受到歷史、藝術、文化和科技等綜合知識的基本訓練,具有文物、鑒賞、研究和文博事業管理的基本能力。
主幹學科:歷史學、藝術學
主要課程:博物館學概論、博物館陳列設計、博物館藏品管理、博物館經營
管理、物質文化史、文化人類學、文物學概論、文物管理與法規、中國歷史地理、古代工藝美術、民俗學、藝術史、考古學通論、文物與考古技術、文物保護基礎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業務實習等,一般安排1個~2個月。
主要專業實驗:文物保護、修復實驗等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歷史學、考古學、藝術設計
開設院校:
河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浙江大學
武漢大學
四川大學 北京師范大學 山西大學
南京師范大學 蘭州大學等。
060105 民族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民族學基本知識,進一步培養潛能
的民族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社會團體和各類企事業部門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民族學的基本理論,了解中國民族和族
群、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基本情況,掌握民族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受到體質人類學、語言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民族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對有關的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基本的民族調查方法與分析方法,以及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3.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從事民族學研究的初步能力;
4.熟悉我國有關少數民族、社會文化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國內外民族學界最重要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向;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抽樣調查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主幹學科:歷史學、社會學
主要課程:人類學、民族學導論、文化人類學、民族學、人類學史、生態人
類學、民族學調查方法、中國民族概論、世界民族概論、民族考古學、民族經濟學、族群與家族、宗教文化、民俗學、社會學、中國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社會公益活動、論文寫作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相近專業:歷史學、社會學
【本專業為國家控制布點的專業】
開設院校:
貴州民族學院
雲南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廣西民族學院
中央民族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中山大學
雲南大學 蘭州大學等。
❼ 學生體質健康網歷史數據報表查詢怎麼查
根據網站提供的聯系方式,給管理員聯系。或者你單位上一級有管理許可權的,可以查到你們的信息
❽ 簡述人體質的來源
體質人類學是人類學的分支,也稱「自然人類學[1]
」或「人體學」。是研究人類群體體質特徵及其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通過人類群體體質特徵和結構的剖析,來探討人類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與發展,人種的形成及其類型特點,以及現代人種、種族、民族的分類等問題。
體質人類學源於16世紀。1501年,德國學者M.亨德發表了以人類學一詞為書名的著作,論述了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1871年 ,英國學者始將人類學中研究人類體質的領域稱為體質人類學。早期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僅限於認識人自身的身體構造、人體測量和人種劃分。伴隨考古學[2]
的發展和生物進化論[3]
的確立,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人類自身的起源和進化、演變等問題成了關注的焦點。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人們對於人種體質特徵的研究,一般僅限於對人的發色、發型、眼色、
膚色、面部平度、鼻部形態、唇部厚度、頭型、身高等外顯的體征形態進行測量、分類和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後,人們對人種體征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遺傳頻
率和生物化學等領域,並開始傾向於根據基因分布情況,把家庭、家族或其他一些地域性種群,而不是把種族當作為具有研究意義的單位。
體質人類學闡述人類生物學上的發生及其進化方面的課題;確定人類同其他靈長類動物之間的差別;還要給各人種之間體質上的差異進行分類。現代體質人類學開始形成於19世紀前半期,自從達爾文《物種源始》於1859年發表後,進化論對
體質人類學的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達爾文的另一著作《人類的由來及性別選擇》(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1871)也是一本重要論著,第一次提出了有關人類起源的有科學根據的假說。到1859∼1900年之際,人類學者承認,人種發展進化的歷史可溯
至幾十萬年以前,而不是像過去所想的只有幾千年。20世紀早期,科學家揭示出遺傳學上的各種原理和ABO血型,這有助於體質人類學者們對不同人種之間的變異和差別進行研究,同時由於相對的和絕對的年代測定方法的發展,也使得人類學者們能夠確定人類化石和其他人造器物的年齡。
體質人類學的主要研究重點是人種進化的過程。這方麵包括發現過去人類化石遺存並加以描述以及分析這些骨化石明顯特點的重要意義,因為遺傳物質是進化史高度可靠的「指示器」,所以,對於不同人種之間和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遺傳密碼、染色體、粒線體去氧核糖核酸進行比較分析,已證明在廣泛的人類學研究領域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體質人類學對於至少可以上溯200萬年這一段時期內的人類體質方面的進化情況,提出了很多解釋。
❾ 北京人的體質特徵(初一歷史)
北京人基本可直立行走,屬群居生活,他們的大腦相當發達,並學會製造工具,因此,他們的手製造工具靈活多變,與現代人相似
❿ 身體有歷史嗎
由於疾病、醫療直接關乎人之生老病死這些與生命最密切相關的內容,故而筆者曾將介紹海峽兩岸疾病醫療社會史研究的文章命名為《關注生命》。
所謂關注生命,就是關注身體。那麼如何關注身體?就歷史研究而言,最可行的是對人類身體歷史的揭示和闡釋。恐怕很多人會問:「身體有歷史嗎?」誠然,作為自然或純生理的身體,至少在文明社會中,古人和今人未必有多大的差異,就是有些許的變化,也非缺乏現代生命科學和體質人類學素養的歷史學者所敢涉足探究。然而,人類的身體,除了其生理性的一面,還具有社會性和文化性的一面,人類在自身的發展歷程中,身體其實早已被賦予了太多的社會文化意蘊,而且還一直處在不斷地加增和消解之中。比如,乳房與性感、纏足與美等之間的關系,男女之間的兩性信號,人體行為的含義,健康與美的標准,等等,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文化中,顯然都不盡一致。就此而言,不僅人類的身體有其歷史,而且各民族、各文化群體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身體史。
據此可以說,身體史的引入實為歷史學洞開一個極富探索性和研究前景的論域。不過,有人可能會問,身體史固然值得探究,但它與疾病醫療史又有什麼關系呢?毫無疑問,疾病醫療史不等於身體史,就是史學界從社會史角度對疾病醫療的研究與身體史也有著明顯差異,但無論如何,疾病醫療史與身體史之間存在的親和力則是無法否認的。首先,就現實而言,至少在國際中國史學界,目前為數不多的中國身體史研究者基本都是從探究疾病和醫療問題入手進而開始關注身體的。比如目前這一領域少數最有成就者之一的美國南加州大學的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較早曾從事18世紀中國的分娩的研究,當時她完全是以社會史的主題與取向來形塑的,而後她逐漸以月經和女性血液的文化建構為研究對象來探究身體本身的歷史。台灣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幾乎都是在杜正勝倡導的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范疇內展開的,而且在總體取向上,似乎經歷一個從社會史到文化史的轉變,也就是說,雖然同以疾病醫療為研究對象,但關注點則逐漸從社會而較多(當然不是全部)地轉向了身體。其次,從學理上講,盡管以往筆者和其他一些同仁的研究並未真正關注生命,但疾病、醫療這一特殊的主題仍然為關注生命這一指向提供了可能和某些內在的動力。這主要是因為:第一,人的身體雖然任何時候都是其行動和思維的主體,但似乎只有當身體處於某種非正常狀態,或者說疾病狀態時,才會引起自己和他人的注意,因此關注疾病,也就為關注身體提供了可能;第二,各種醫療活動針對的主要是人的身體,不同時期、不同文化的醫學理論的形成和醫療手段的發明無不建立在對身體的認識之基礎上,因此,隨著對醫學史探討的深入,研究者就有可能對歷史上人們關於自身身體的認識產生興趣;第三,至少在中國醫療史上,有些醫療活動是以人身體的某一部分為葯物的,比如人的內臟、頭發、人血等等,同時還存在著割股療親之類以殘害自己的身體來實施醫療的習俗,這些也可能促發研究者對探究醫療與身體關系的興趣;第四,歷史上人們描繪身體以及反映他們對身體認識的資訊,較多地承載於各種醫籍之中。
當然,歷史學者對疾病醫療的探究只不過為其關注身體規定了一種內在可能性,身體史的成立與興起,同時也是社會的、學術的等諸種外在因素刺激的結果。在西方,身體史的概念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存在著一種逐漸常態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出現,顯然與西方社會中隨著社會、經濟、法律地位等方面的變化,身體已成為許多學科研究的焦點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