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文綜知識點和重點總結(政史地)
關於文綜學習的建議,我簡單總結為以下幾點:
1、熟悉課本
對於一個文科僧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課本,因為考題大多都來源於課本,或是原型或是衍生,再復雜的題目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答案。
正因如此,老師才會反反復復督促你念好手裡的經,而不要急於去做題。在熟悉課本的過程中,要有的放矢。
首先了解目錄,建立基本的框架結構,幫助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知識不能零散無序,否則在考場默念口訣調動心法的時候容易出現遺漏。
然後在大框架下往裡面填充具體的內容,這時候尤其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標題,提高記憶的精確性。因為在你不了解你的對手之前,你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完備自己的功夫。
記得有一年政治高考題,題目就直接要求以課本中的一個小標題為范圍進行解答。如果這個時候,你不知道這個小標題,那就很容易走入邪道,game over。
2、整理筆記
整理一份專屬於自己的筆記,但是要建立在你對課本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也就是剛剛講的第一點。
那麼現在開始編一本你自己的學習寶典,打破課本和學科的約束,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它們進行重新整合。這時往往是尋找一個點,進行發散思維。
比如說在歷史課本中,工業革命在經濟和政治兩本書中都有涉及,就可以將他們聯系起來進行整理,這樣一旦考題涉及到工業革命,就可以保證答題角度的豐富性,而不局限於一點。同時,因為是自己整理的,是你已經思考過一遍形成的結果,在記憶和調動時也會更容易。
3、關注時事
文綜與語數外最大的一點不同,還在於它強調時效性,強調與當下熱點的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在課本之外,還要關注時事,了解動態。並且在一過程中,不斷思考,將事件與學科知識相結合,多角度挖掘。甚至可以揣測一下這些事件的考點,自己出題自己解答。
由於自身年齡,就拿一個很有年代感的例子,比如當年的「一帶一路」話題十分熱門,我們在看到這個話題時,就可以從政治、地理、歷史三個角度去思考。政治又有可能從政治、經濟、哲學、文化這四個維度進行提問;而地理則會偏重於「一帶一路」經過的地區的特點或者選擇的原因等;而歷史可能就會回顧往昔,引用史料,再讓我們分析說明一些問題。
如果每個熱點問題,我們都能如此進行拆分,那麼在考場上看到這些材料時,我們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即使是新的材料,因為你在上面的過程中反復地鍛煉了自己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全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你也會變得更加淡定從容。
4、答題技巧
在答題的過程中使用一些小的計謀手段,有時可能會讓你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首先,注意分點標號。一個問答題,往往可以好幾百字,如果不分點,觀點混雜在一起,很容易表達不清甚至出現遺漏的情況,且不利於老師尋找你的得分點。而分點標號就是明確告訴老師這里是一個新的得分點,幫助老師更好的完成閱卷。
同時,在答題過程中多使用專業術語。畢竟你熟悉了那麼久的課本,不就是為了此時此刻能顯擺。使用專業術語,就是向老師強調你對課本掌握的透徹性,顯示出你非常的專業。並且當你分析往年高考題答案時,是不是覺得人家非常的精簡,看起來非常的高大上!其實只要你使用術語,直切問題關鍵,你也可以做到簡潔明了,還省筆墨。
最後,字跡一定要整齊,文科僧最好還是要練練字。如果功力有限,真的無能為力。那退而求其次也要講究整潔。注意字間距和行間距,沒有老師會想看到一堆糾纏在一起的答案,尤其是在高考高強度高密度的改卷壓力下。
總之,你給老師以方便,老師心情好了也會給你以方便。當然這個方便也是在你得分點基本都有的情況下,讓你離題目高分又進一步。
㈡ 高二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氣勢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漢武帝時,「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開始以正月為首;公元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2、數學: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3、造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時已有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蔡倫發明「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2)高中必背歷史知識點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並下設史、戶、禮、兵、刑、工六部。
2、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並行。
3、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採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察機構,後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4、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㈢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記憶有什麼訣竅嗎
也許寫這部分內容的人沒有理解相對論。不過考試你可要按課本上的回答,這叫適應。
愛因斯坦說的是:遠離的鍾看起來變慢,當鍾接近光速,看起來鍾靜止。因為愛因斯坦定義的時間是當地鍾顯示數,因此愛因斯坦說時間接近停止了。而且愛因斯坦還說了,要在「靜止系」來看,這個靜止系是對光來說的,實際是介質參照系,對光運動的參照系,不符合這個規律。
如果我們不承認愛因斯坦定義的時間(一種非公認的,各參照系可能不同的時間),而採用公認的,各參照系相同的公認時間,則時間在任何情況下不會變慢,慢的只是鍾或鍾顯示的數。
愛因斯坦限制了一大堆條件,才能得到他的結論,而沒有看懂的人以為這些結論可以在任何條件下應用,可笑可悲。
㈣ 高三政治,歷史,地理必背知識點整理
臨時抱佛腳不太行。
你去問下你學校歷史、政治、地理最厲害的人,他是怎麼學的,哪些最重要就行了
㈤ 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知識結構:1.夏:出現公共權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點。2.商: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具有濃厚的神權色彩。3.西周:
分封制
定義:目的:鞏固周的統治(奴隸主的統治)主體:同姓親族宗法制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長子繼承製內容:確立大宗、小宗體系作用: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工具:禮樂制度第2課
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知識結構:1.統一(1)群雄割據
A.春秋爭霸
B.戰國變法:秦國商鞅變法。(2)統
一:
時間:前221年;人物:贏政。2、中央集權的確立(1)確
立:
A.
「皇帝制」:皇權至上、皇位繼承製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縣制(地方)(2)加強皇權的措施:制定官吏選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細苛、嚴密的法律。(3)影
響: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統王朝制度基礎。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關於找具體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我建議你到這里看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之所以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比較全,其他地方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網,可能不如這里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全面,確定是哪兒都能找到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原因是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很容易找的,而且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現在也不是太難找。
㈥ 高一的歷史必修二要背的知識點
這里
http://wenku..com/view/98842edb6f1aff00bed51e93.html
1.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2)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3)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4)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2.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2)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3)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1)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2)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3)講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4)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5)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4.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2)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3)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5.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1)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2)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3)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6.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1)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2)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7.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後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2)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3)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8.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1)以「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為例,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2)以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及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例,認識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趨勢。
(3)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認識它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史實,認識其影響和作用。
(4)了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歷史必修2期末復習提綱
中國史
專題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這一學習專題主要闡述了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形態和生產方式。內容標准要求從古代中國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基本史實,概括出古代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並從古代中國實行"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的角度,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這一學習專題的主要內容有:
一、古代農業
(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
重點:農具的變革及耕作方式的演變
知識結構:
1. 農業的起源(標志、特點)
2. 農具的變革(翻土工具、灌溉工具)
3. 水利設施的不斷完善(上古、春秋、戰國、西漢、東漢)
4. 耕作方式的演變(演變原因、自耕農經濟的表現、評價自耕農經濟)
5. 農業經濟的特點
(二) 土地制度的變遷
重點: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
知識結構:
1.土地制度的演變
(1) 商周時期:「井田制」(名義上、本質)
(2) 春秋戰國時期:私有制(產生原因)
(3) 戰國至清朝土地所有制:私有制(有一定的國有土地,但越來越少)
私有土地的種類:君主所有、地主所有、自耕農所有
地主土地的來源:國王賞賜、購買、兼並
2. 土地兼並(原因、發展歷程、影響)
3. 租佃關系(發展歷程、影響)
(三) 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
重點: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及過程
知識結構:
1. 漢代區域經濟(四大經濟區域、經濟重心)
2. 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原因、過程、影響)
二、古代手工業
重點: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冶金、絲織、制瓷業的成就,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知識結構:
1. 冶金業:商周、春秋、漢代、南北朝、明朝
2. 紡織業:
(1) 絲織業:距今四五千年前、西漢、唐代、明清
(2) 棉紡織業:宋元時期、明代以後
3. 陶瓷業:
(1) 陶器(新石器時代、唐代)
(2) 瓷器(東漢、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4. 經營方式(家庭手工業、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的特點)
5. 古代手工業發展特徵
三、古代中國的商業
重點:我國古代商業發展在各個方面的表現,重農抑商政策的原因和影響
知識結構:
1. 各時期發展概貌
原始社會末、周、春秋戰國、漢、隋唐、 宋、 元、明清:
2. 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四、農耕經濟的高度發展及近代前夜的危機
重點:資本主義生產因素的萌芽、「重農抑商」、「海禁」政策
知識結構:
1. 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
2.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產生的條件、表現發展緩慢的原因)
3. 重農抑商及海禁政策(重農抑商政策的表現、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影響)
4. 近代前夜的危機(表現、原因)
5. 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前期、後期)
專題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這一學習專題主要闡述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內容標准要求從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從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基本史實,研究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兩個問題的基礎上,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一學習專題的主要內容有:
一、鴉戰爭後的中國社會經濟
重點:小農經濟逐步瓦解
知識結構:
列強攫取經濟特權(哪些特權) 大量洋貨湧入中國 小農經濟逐步瓦解(瓦解的原因、表現、影響)
二、中國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
重點:洋務運動;中國民族工業產生、初步發展、民族工業黃金時期出現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原因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識結構:
1. 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主要內容、評價)
2. 民族工業產生(歷史背景、表現、特點)
3.發展歷程
(1) 初步發展(原因、表現、影響)
(2)一戰期間迅速發展——黃金時期(原因、表現、特點、影響)
(3)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戰爭前——顯著發展
(4) 抗日戰爭時期——嚴重受阻(原因:日本的掠奪、官僚資本的壓制)
(5)解放戰爭時期——日益萎縮(原因:三座大山的壓制)
4. 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三座大山
5. 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及其局限性)
專題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這一學習主題主要闡述了從20世紀50年代到今天中國社會歷史性的巨變。它以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分為前後兩個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從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行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這一學習的主要內容有:
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重點:總路線,「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20世紀50年代—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知識結構:
1.過渡時期(1949—1956)
(1) 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2)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A.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
B. 一五計劃(1953—1957)的實施
C.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
2. 十年社會主義探索時期(1956—1966)
(1)八大(時間、主要內容、評價)
(2)1958年總路線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特點、影響)
(4)八字方針(1960年)
3. 十年文革時期(1966—1976):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4. 50-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
二、改革開放新局面
重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 農村、城市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知識結構:
(一)經濟體制改革
1.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主要內容、意義)
2.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A.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含義、特徵、開始、作用)
B. 發展鄉鎮企業
3.城市國有企業改革(主要內容、目標、中心環節、作用)
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
(二)對外開放
1.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過程: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特點: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
2. 新世紀的對外開放——加入世貿組織(時間、影響)
(三) 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
1. 經濟的騰飛表現:
(1) GDP的增長
(2) 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城鎮化進程的加速
2. 新中國經濟騰飛的原因
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社會生活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反映,是社會進步程度的體現。中國社會結構在近現代處於急劇的變革之中,社會生活和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的、巨大的變化。這一學習專題的主要內容有:
一、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和習俗的變化
重點: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大眾傳媒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影響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變化的因素。
知識結構:
1.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
2. 社會習俗的變化
(1) 斷發及不纏足運動
(2) 社交禮儀
(3) 婚姻及喪葬
3. 大眾傳媒的變化:報刊、電影、電視、互聯網(影響)
4. 影響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
二、近現代交通、通訊工具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重點:近代以來中國的交通和通訊工具發生的變化,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民社會生活的影響。
知識結構:
1. 交通工具
(1)舊中國
A. 鐵路建設(唐胥鐵路、京張鐵路)
B. 航運(輪船招商局)
C. 航空(起步時間)
(2) 新中國民眾交通工具的變化(步行——自行車——汽車)
2. 通訊工具
(1) 近代郵政的發展(出現、參加萬國郵聯大會)
(2) 電報電信(第一條電報線)
3. 交通、通訊近代化的影響
世界史
一、工業文明的崛起
(一)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原因、條件
2、新航路開辟的經過(迪亞士、達迦馬、哥倫布、麥哲倫)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二)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
1、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活動(區域、特點)
2、荷蘭的殖民擴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
3、英國殖民帝國的崛起:形成過程、殖民活動(三角貿易)
(三)兩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原因、成果、影響
2、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特點、成果、影響
3、世界市場的形成:
(1)形成的過程:
①開始形成: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的擴大,殖民侵略成為主要原因。
②
初步形成:隨著海外市場的擴大,工廠手工業生產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工業革命導致了社會生產了的提高,促使資本主義各國到世界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其經濟附庸,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③
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再度擴大,迫使生產領域進一步進行相應變革,工業革命進入新的時期,造就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各國爭先恐後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以便為本國經濟的發展獲得更多的市場,世界差不多被瓜分完畢,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二)
三種形成方式: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武力威逼
(三)評價:整體世界的形成,結束了世界各國的長期封閉孤立的舊的經濟體系,結束了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狹隘性,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基礎的世界經濟,使各國和地區的相互交往極為擴大,這是人類歷史的進步;但是這個進步與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奴役、宰割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所以是一種不公平、不正常的現象。
二、各國經濟體制的調整和創新
(一)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原因和條件
2、新航路開辟的經過(迪亞士、達迦馬、哥倫布、麥哲倫)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
(二)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
1、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活動(擴張地域)
2、荷蘭的殖民擴張(組建大型的商業公司)
3、英國殖民帝國的崛起(黑奴貿易)
(三)兩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背景、成果、影響
2、第二次工業革命:標志、特點、成果、影響
3、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形成時間、形成方式
二、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與調整
(一)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與調整
1、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背景、內容、影響
②新經濟政策:背景、內容、影響
③斯大林體制的形成:工業化、農業集體化、經濟發展五年計劃、斯大林體制的表現和評價
2、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比較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耶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背景、內容、評價)
(二)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創新與調整
1、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原因、特點、影響
2、羅斯福新政:內容、特點、實質、評價
3、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①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干預的三種方式)
②企業的微觀調整(股票的分散化、經營者的變化)
③福利國家的出現:福利來源、福利制度的評價
三、經濟全球化
(一)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①歷史背景:目的、二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
②建立過程:
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召開: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內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宗旨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成立:宗旨
③建立的歷史意義
2、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
①建立的歷史背景
②建立的標志:關貿總協定(目的、實質、影響)
3、戰後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三大支柱)及其意義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1、歐盟的建立:背景、過程、擴大、意義
2、東盟的建立:背景、建立、發展、意義
3、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出現:背景、建立、意義
4、亞太經合組織:背景、建立、意義
(三)世界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2、經濟全球化的原因:科技的發展、新型交通和通信方式、兩極格局的消除
3、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國際貿易、國際分工、WTO的建立
4、經濟全球化的意義
5、經濟全球化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問題:貧富差距擴大、經濟危機、環境問題
展望:反對全球化、正確認識
㈦ 高中歷史必修一都應該背哪些要點
本人為歷史教師,以下為標准答案,請採納,謝謝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特版征,並權加以區分
2、古希臘、古雅典民主城邦制的特點和意義,梭倫改革的意義
3、秦始皇郡縣制的意義和影響
4、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歷程和表現
5、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6、不平等條約的內容,會區分
7、洋務運動和甲午戰爭的背景及意義
8、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走向民主共和制的歷程及歷史影響
9、戊戌變法的內容及歷史背景、影響和意義
10、孫中山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影響及評價
11、中共的革命歷程或毛思想的形成過程
12、民國時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成就
13、羅斯福新政與凱恩斯主義的內容和影響
14、世界多極化、全球化趨勢的表現和影響
㈧ 高中歷史必須背哪些知識,做一般大題才沒問題
我覺得吧抄,首先你要把課本上的襲內容都記 熟,知識點必須要掌握到位,然後平時的時候多做點大題
做大題的時候要把給你材料讀懂讀清楚,大題的題目有時候要求你從材料出發,有時候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如果是從材料出發的就要從材料著手,根據材料所提到的內容來答,沒有提到的就不需要說了;結合所學知識的話就要答全了。
另外像那種比較難的大題,平時背的意義啊什麼的基本上都用不上,所以你要把老師講的知識點都理解透了,單單死記硬背也是不行的,重在理解。答的時候能用書上的語言盡量用書上的(因為書上的語言都比較嚴謹,自己組織的畢竟總沒有編書的人說的好,因為每一句話他們肯定都是經過反復推敲的,如果實在不行碰到那種比較靈活的題目的話再自己寫好了)
而且大題也不是全部都是難的,通常都是分幾個小題的,越到後面越難,只要把書都讀透了,第一第二小題應該是沒問題的,碰到那種特別難的,也不能空啊,瞎掰兩句也好,也要把它寫滿,可能還能蒙對一兩點。
P.S.雖然大題很重要啊,但是我還是覺得選擇題更難做啊,而且分值又高。
㈨ 高一必修一歷史人民版有哪些需要背的知識點期末來臨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單元: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第一課考點 重點:鴉片戰爭與中英《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與 《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 1、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的是:英國; 2、鴉片戰爭的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在於把中國變成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決意打開中國市場) 直接原因: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於: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中國人民自發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爭; 5、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6、《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關稅協定」等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影響表現在三個變化: (1)社會性質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矛盾開始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前者成為中國社會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質變化:由農民革命轉變為反帝反封建的舊民主主義革命. 7、鴉片戰爭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8、焚燒圓明園的事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9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 9、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過程: (1)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1856——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同樣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被迫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標志著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0、台灣問題整理:1895年《馬關條約》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歸中國,1949年蔣介石盤據台灣,1950年美國侵朝戰爭把第七艦隊開進中國台灣海峽,1979年全國人大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方針,八十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問題.1990年和1991年海峽兩岸分別建立了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基會、海協會)實行經濟政治對話.1995年江總書記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八項主張,是解決台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第二課考點 重點:全民族的抗戰 1、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的開始,是中國全國性抗日戰爭的開始. 2、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日戰爭.統一戰線的建立是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是符合中華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戰爭始終存在著兩個戰場和兩條路線,即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片面抗戰路線;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和全面抗戰路線.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認真抗日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 5、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說明了國共兩黨軍隊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製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30多萬同胞被日本鬼子殺害.南京大屠殺是日軍對中國軍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實確鑿,鐵證如山. 7、1940年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8、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 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增強了全國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戰. 10、全民族抗戰的表現——國民黨正面戰場和中共敵後戰場的配合抗日.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第一課考點 重點:太平天國的興起和發展、《天朝田畝制度》 難點:《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 太平天國運動的作用 1、太平天國運動: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等創立的拜上帝教結合了: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思想、農民平均主義; 3、1851年,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諸王)標志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形成和清朝對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組織了北伐、西征、東征 7、太平天國革命綱領:早期有《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建國綱領,是幾千年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也是無法實行的空想;後期有《資政新編》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8、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標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10、太平天國運動的歷史作用: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幾千年農民戰爭的最高峰;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中國人向西方學習資本主義的最早的探索;對後來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評價辛亥革命 難點:三民主義、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東京成為中國革命 知識分子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團體——興中會(1894年)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國同盟會(1905年):政治綱領:驅除達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中國同盟會成立的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階段; 中國同盟會的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5、辛亥革命爆發的標志和時間:武昌起義(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7、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8、辛亥革命的結局: 失敗:(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 (2)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9、辛亥革命的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共和國. (2)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3)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沖擊了幾千年的陳規陋俗,推動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識. (5)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影響了亞洲革命和表現了亞洲的覺醒. (6)開始了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國20世紀三次巨變之一. 第三課考點 重點:五四風雷;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紅軍的長征 難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 26、中國近代史第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27、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是:陳獨秀建立的上海共產黨組織; 28、中共一大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綱領;中共三大決定國共合作; 30、標志國共合作形成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31、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是:南昌起義; 32、毛澤東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包括: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 33、成為黨和紅軍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第四課考點 34、制定全面抗戰路線的會議是:洛川會議 35、八路軍創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聶榮臻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36、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三大戰役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第四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與祖國統一 第一課考點: 3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38、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9、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0、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屆人大周恩來提出的;41、中共領導下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愛國統一戰線; 42、我國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 第二課考點 43、新中國歷史上最大冤案是:劉少奇冤案 第三課考點 44、香港澳門回歸日分別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45、1990年和1991年台灣與大陸分別成立民間團體進行對話,他們是:台灣的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大陸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 第五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一課考點 46、為廢除舊中國屈辱的外交新中國奉行的外交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47、標志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是: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8、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是:1954年瑞士日內瓦會議; 49、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是:1955年萬隆會議; 第二課考點 50、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聯大26屆會議; 51、打開中美人民友好交往大門的事件是:美國乒乓球隊訪華; 52、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是:1978年底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 53、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標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54、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是:1979年初中美正式建交後鄧小平訪問美國; 55、日本與中國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 第三課考點 56、1985年,鄧小平明確提出當代世界兩大主題是:和平與發展;57、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 58、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主要是加強了:俄羅斯及中亞各國的政治與經濟聯系; 第六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59、人類早期主要文明多發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和興盛則以:海洋為依託; 60、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經歷過三個重要改革時期,依次分別是:公元前6世紀初的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未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改 61、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被稱為黃金時代在什麼改革時期:伯利克里改革時期; ? 第二課考點 62、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十二銅表法》; 63、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最終形成是: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組織編纂的《民法大全》; 64、羅馬法從形式上可分為:成文法和習慣法; 65:羅馬法從整體結構上可分為:公民法、萬民法等; 第七單元: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第一課考點 66、17世紀初統治英國的國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屬於什麼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67、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起迄時間為:1640年、1688年; 68、光榮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國了君主立憲制; 69、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標志是: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 70、英國政治制度的顯著特點是:責任制內閣; 71、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度是哪三位一體的混合物:君主制、貴族制、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 72、英國君主立憲制主要特點是:保留君主,議會掌權; 第二課考點 73、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時間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是:美國1787年憲法; 75、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是:「分權與制衡」; 76、美國1787年憲法的理論基礎源於: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思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77、美國聯邦政府機構與權力分別為: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行政權,聯邦法院掌握司法權; 78、美國政體特點是:總統共和制,簡稱總統制; ? 第三課考點 7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於:1789年; 80、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 81、法國共和制度確立標志:1875年國民議會頒布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82、十九世紀中期德國的政治特點是:分裂; 83、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國是:普魯士邦國; 84、提出「鐵血政策」採用王朝戰爭方式統一德意志的是:普魯士邦國宰相俾斯麥; ? 第八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一課考點 85、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次經濟危機發生在:1825年英國; 86、19世紀英法空想社會主義三個代表人物是:傅立葉、歐文、聖西門; 87、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馬克思主義三大來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88、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是: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 89、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的是:《共產黨宣言》;54、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是:巴黎公社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9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56、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俄國羅曼諾夫王朝; 92、1917年11月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93、提出俄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任務的是:列寧發表的《四月提綱》; 94、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是:十月革命以後建立的蘇俄; 95、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 第三課考點 96、建國初鞏固政權的三大事件是:基本解放全國領土、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97、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98、一五計劃的特點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99、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是: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00、農業基本實行合作化的時間是:1955年底; 第九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一課考點 101、奠定二戰後世界兩極格局框架的是:雅爾塔體系; 102、冷戰內容包括:政治上的杜魯門主義,經濟上的馬歇爾計劃,軍事上的北約的建立; 103、二戰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表現在:政治上社會主義政權的擴展,經濟上的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軍事上的華約組織的建立; 第二課考點 104、歐共體包括: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05、二戰後日本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是在:1956年到1973年; 106、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於:1961年;70、新中國建立後出現三個經濟振興時期是:1949到1957年,1956年到1966年,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課考點 107、東歐劇變發生時間:1989年; 108、蘇聯解體發生時間:1991年; 109、第一個發生劇變的東歐國家是:波蘭; 110、標志蘇聯國家政權性質發生根本性變化,蘇共被排擠出政權的事件是:「八一九」事件; 111、歐洲聯盟建立於:1993年底;當今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表現是: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包括了歐洲、日本、中國、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