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佛教歷史事件

佛教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10 10:10:39

1. 中國佛教在歷史上發生過哪些滅佛事件

中國佛教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各朝政府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大力扶植和支持。雖然歷史上發生過「三武一宗」的滅佛事件,但每次滅佛之後,佛教照例是更迅速地發展起來。

2. 中國唐朝與佛教有關的兩個重大歷史事件

鑒真東渡
經過十二年努力,鑒真終於在753年(唐天寶十二載)冬搭乘日本遣唐使團回的船東渡,同行弟子答中包括尼三人和胡人安如寶﹑昆侖人軍法力﹑占婆人善所。鑒真所乘船於754年1月17日(日本天平勝寶五年十二月二十)到達薩摩國川邊郡秋妻屋浦(今鹿兒島縣川邊郡秋目浦),一個多月後(754年3月2日)在盛大隆重的歡迎下進入首都奈良。
當年(日本天平勝寶六年),鑒真在奈良東大寺設立戒壇,日本僧人在稱為「三師七證」的十位和尚參加下出唐招提寺鑒真墓塔日本奈良家受戒,此為日本正規受戒之始。天皇任命鑒真為大僧都,成為日本律宗始祖。759年(日本天平寶字三年)他建立的唐招提寺開基。鑒真攜帶不少佛經﹑佛像﹑佛具等到日本,雖已雙目失明,還能協助校訂寫本佛經的訛誤,用嗅覺鑒定草葯。同行弟子有的擅長雕塑﹑繪畫﹑建築等,傳播了唐朝文化。
763年(日本天平寶字七年﹑唐廣德元年)鑒真圓寂。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弟子為他所塑乾漆夾像,一千二百餘年來,始終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1980年,日本曾送這座塑像短期來華,成為中日友好關系史上的佳話。
玄奘取經、不用多說了吧

3. 佛教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3)佛教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佛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佛教,就是指佛的言教,也可稱作佛法。

廣義的佛教,指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種宗教,它包括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導去實踐的信徒所組成的宗教團體,佛的言教內容以及論述、發揮佛的教義思想的宗教經典,信徒所奉行的宗教儀式等等,亦即佛、法、僧三寶。這里的佛即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所教導的教義,即佛法;僧即佛教的信徒。三寶具備,才構成宗教的佛教。

4. 佛教的歷史和傳說故事誰能告訴我幾個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剎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 「不可觸者」(untouchable)。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回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婆羅門教強調向天神祭祀獻供,每年要舉行多次祭祀儀式,包括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靈祭種種獻祭。獻祭時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們耗費大量財物,甚至土地獻祭給神——實際歸婆羅門。公元前5~6世紀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國家的興起,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人數比較多的工商業主、高利貸者的財富和勢力增加。他們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的舊種姓制度不滿,而且婆羅門種姓的專橫、腐化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對抗、批評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門思潮。其中,在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喬達摩悉達多,他也接受了沙門思潮。決心建立一種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來婆羅門教的生生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是它反對人依照出生種姓等級而認定命運,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達到成佛——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養人的社會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註重自己的修養,比較適應於東方的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所以在東方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當然,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佛教的對人的社會性的制約作用,也還需要通過宣揚按照佛教的道德規則進行的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來實現。佛教雖然產生於古代印度,但是其發展和得到廣泛的傳播卻是在古代中國和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東方國家,象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等。反而在其發源地印度,佛教卻沒有成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羅門教改革後發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廣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會基礎。到了近代,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也進行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羅門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婦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會的內容,對繁瑣的宗教儀式進行簡化等。使得印度教成為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數人信奉此教,但是舊宗教中的種姓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陋習在一些地區仍然有存在。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是隨著阿拉伯波斯帝國和西方殖民主義者對印度的入侵而得到傳播的,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基礎。特別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國家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佛教雖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成為了國教,佛教得到了極大的弘揚。但是到了9世紀以後,印度教經過改革後逐漸興盛,而佛教僧團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到12世紀阿拉伯民族的大規模入侵,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進入印度,統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毀。到13世紀初,印度的佛教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了約700年的佛教又出現了復興。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恢復了一些佛教勝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別是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有了新的發展。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 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以後又有幾百萬「賤民」陸續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雖然佛教徒只佔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特別是下層民眾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著名的佛教人物: 釋迦牟尼(教主) 達摩(禪宗初祖) 慧能大師(六祖) 宣化上人,虛雲老和尚,黃念祖老居士(近代大德)還有許多 貼不上來了以下是關於佛教的網站 樓主方便去看看吧 http://www.ebud.net/ http://news.fjnet.com/ http://www.fjcb.cn/fjwh10.asp

5. 佛教的歷史以及重大歷史事件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在西元前6世紀以前創建,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1]「佛」是佛陀的簡稱,其意思是覺悟者[2],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一般注重人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佛教認為世界是遵循因循環,只有達到頓悟,才能成為佛,超越生死輪回。釋迦牟尼去世後,佛教慢慢衍生了不同的部派。隨著阿育王時期,佛教不斷向外傳播,主要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經過印度北部,新疆傳入中國腹地,再傳播到韓國、日本及越南;唐朝時期傳入西藏,於是北傳佛教被後人分稱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再流傳到中國東北。南傳佛教則以上座部佛教為主,則通過斯里蘭卡,傳播到緬甸、泰國、印尼、寮國、柬埔寨、越南南部。到了現代,佛教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

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次大陸,雅利安人占統治地位,婆羅門教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婆羅門教奉行種姓制度。因為種族等級、社會分工、文化教育等的長期巨大差異,古印度社會分化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及首陀羅等四種非常不平等階級,婆羅門掌握宗教領域,尤其是祭祀活動,剎帝利襲軍政,吠舍經營商業和手工業等,首陀羅為貧窮的自由民,但是接近奴隸的地位[3]。

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出身於釋迦族,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ū),父親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在母親摩耶夫人返回娘家的途中,生於蘭毗尼園無憂樹下。降生七日後,母親過世,由姨母大愛道撫養成人。29歲時,當他視察子民的時候,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雖然不斷沉思,但不得離苦之道,於是離開皇宮,遍訪名師,苦修6年。35歲,在菩提樹下禪定49日,戰勝天魔的威脅、誘惑而悟道,成為佛陀。

6.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滅佛事件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滅佛事件:

1、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佛事件;

2、北周武帝宇文邕滅佛事件;

3、唐武宗滅佛;

4、後周世宗滅佛.

7. 佛教對世界的歷史影響

佛教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作用與影響
感覺像是站在高處在對佛教哲學的很多觀點進行評判,客觀得不夠「客觀」。
可能雖不是一個堅定的佛教信仰者,但卻十分嚴肅和小心地站在與之平等的對面,對這一信仰及其哲學保持著尊重。

公元前6至5世紀,中國形成了儒家和道家等學說。儒家思想以人為本,側重於從人的角度來觀照人生,社會和自然的變化,重視人的價值,宣揚「仁」為人的最高道德價值。相反,道家則以「自然」為本位,宣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張到自然之中。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兩種核心思想奠定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基礎與志向。

西漢之際,誕生於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了中國內地。佛教以「眾生解脫」為本位,宣揚眾生通過修持,從煩惱、痛苦和生死輪回之中解脫出來,進入「涅盤」境界。作為外來文化的佛教在經過彼此沖突,相互融合,約在東晉時代,終於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此後,中華文化形成了儒、道、佛鼎力的三大家,三大家又共同構成了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主題。

東晉開始的中國歷代譯經家們,通過努力將原是印度或中亞的佛教文獻譯成漢文,並藉助於漢文字、紙張和印刷術等漢文化的發展,被空前規模的保存下來。漢譯佛典是中國僧人譯經家們的再創造,成為中華文化的珍貴遺產。佛教初傳入中國之際,它所面對的則是一個高度發展的漢文化的歷史背景,它只能依託於這一文化,並在這一文化體系之中尋求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道路。隨著一批中國的佛教學者脫穎而出,他們在理解和消化佛教思想,融會中外文化方面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為把外來的佛教文化融入傳統思想文化中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佛教正是沿著這些先輩們開創的道路一步步前進,並在南北朝時代形成了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義學」之風。南朝與北朝統治者自身的信奉,也促進了佛教的發展壯大,寺院經濟的出現表明佛教在社會生活上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地位。但隨之而來的也有「滅法」事件的出現。由於世俗政權不滿於佛教的寺院日益壯大,影響了政府的賦稅徭役,矛盾激發而導致的,從這里也不難看出佛教社會歷史地位的取得,既有其本身宗教領袖的個人貢獻,也與世俗政權緊密結合。

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和文化都發展到極盛的時期。特別是唐初「貞觀之治」以後的100來年,經濟的發展,國勢的強盛,文化的繁榮,都可謂是空前的。國家的強盛與統一,使這個時期的統治者在宗教文化方面一般都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政策,這對佛教的發展顯然是有利的。與此同時,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中,宗教也起到了非常重大的影響,出於現實政治的需要,統治者往往採取「三教並行」的政策,更多地利用三者之間相互限制制約的關系來為政治上的大一統服務。隋朝的君王多重視佛教,佛教故成為三教之首。而唐初期,唐高祖和太宗都以儒道佛為誒序定義三教,有時甚至將李老道教放在儒家之前。而在武則天時代,佛教重新立為三教之首,之後,隨著唐王朝的日益衰落,統治者更注重平衡三教,以期更好地用三教為現實的統治服務。隋唐時期的佛教就是在帝王的這種三教政策下時起時伏,不斷發展的。佛教的鼎盛時期在隋唐許多宗派的形成和發展也正是應了這一時期佛教的歷史地位的現實體現。

中國佛教在經過唐末武宗滅法,五代十國戰亂及後周宗滅佛等一系列的打擊以後,逐漸開始走下坡路,其歷史地位也在不斷下降沒落。宋遼金元時期的中國佛教,雖然仍得到統治者的扶植利用但總體上看,隋唐鼎盛時期的佛教局面一去不復返。元代時的藏傳佛教得以迅猛發展,成為統治者的思想支柱,漢傳佛教諸宗卻大致走上了沒落之路,但值得肯定的是,佛教此時在民族融合與交往上,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

明清時期,封建制度日益腐敗落後,而中國佛教也在「三教合一」的潮流中融合。隨著明清封建思想控制的加劇,儒家思想日益極端專制,使道教佛教的發展嚴重停滯,歷史地位也隨之一落在落。佛教世俗化發展成為佛教在困境發展的出路,而佛學研究方面消沉沒有大的理論突破。

近代佛教文化與近代中國社會密切相連,它既是古代佛教文化的繼續,又帶有明顯的新時期的特徵。由於近代中國社會的風雲變幻和民族的多災多難,傳統佛教在近代明顯的衰落下來。但中國佛教界的高僧大德,學者、思想家通過不懈努力掀起佛教復興運動。太虛法師的「佛化救國救天下」,發起了近代佛教的復興運動,國民政府和新中國的中央人民政府都對都教進行了大力的支持援助,是佛教文化在近代得以復興,「人間佛教」的思潮也得以成為佛教界的主流,佛教文化在國家民族的復興發張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8. 歷史上有幾次毀佛事件

我國歷史上發生過四次由朝庭嚴厲限制佛教活動,從毀像、破廟、焚經、令還俗、收寺產、乃至對僧人處以極刑等等。 晉朝以來在朝庭的提倡下,佛教超大膨脹,寺廟里有他們的法律——僧律;有自己的武裝組織——僧兵;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寺產;僧人不交捐納稅不服兵役也不出勞役;俗人犯了罪,逃入寺廟中削發為僧,政府就奈何不得他了,寺廟成了無數個國中之國。從北齊始,皇家崇佛,全國有寺廟四萬所,僧尼三百萬人,佔全部人口的七分之一還多。如此狀況使朝庭財稅大量流失,徵集兵員,徵用勞役人員也成了問題,佛教也開始走向自己的反面。 補充: 第一次大規模的滅法發生在南北朝的北魏時期。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二月(公元 4 4 6 年)長安發 生兵變,太武領兵親征,部隊在長安不遠的地方駐營,附近有個佛寺,兵士們沒事時,到寺里看玩,發現寺里有很多刀槍甲盾,回來就給他們的頭頭講,這頭頭去看了確實如此,於是報到一個叫崔浩的官員那裡,崔浩上報太武帝,太武下令搜查。這一搜可不得了,搜出了大量武器,和長安叛軍的往來信件等,更有甚者是還搜出多個暗藏在密室中,供僧人淫樂的年青婦女。太武帝大怒,下令:毀長安一切佛像胡經,凡暗藏武器淫樂婦女的,無論老少一律活埋擊殺。其餘罰為奴。並召令四方用長安之法,自此魏境寺不復存,由於太子南安王的保護,有些沙門得以逃走,只留下一條性命。 太武滅法不久,正當壯年的太武突然病故,反對滅法的人找到了借口,說是滅法而得罪了菩薩,故遭此報應。大家把這股惡氣發泄在那個替罪羊崔浩身上,說是他蠱惑皇上滅法,罪該萬死,結果滅族。佛教在魏竟然也得以死後復生。 第一次滅佛不到一百年,佛教又超常規發展,到了南北朝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當政時期(公元 5 6 1 年至 5 7 8 年在位),周武帝滅北齊後,召五百大僧人入宮,宣布廢佛,令僧尼還俗,並允許辯論。有叫慧遠的僧人與武帝辯論,最後慧遠詞窮理屈,只能拿出所謂的阿鼻地獄(佛經中描述的極為殘暴的地獄)相威協,武帝滅佛意堅決,回答說,只要百姓得樂,我也願意受地獄之苦。這次滅法只毀像破塔燒經,令僧尼還俗,不殺僧人。共還俗僧人 300 萬人,退寺院 4 萬座,這是歷史上的第二次滅法。 唐太宗李世民倡道教,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兩口子都崇佛,玄宗李隆基也崇佛,按照佛教的教規,他不能和楊玉環同床共枕的,為了搞到楊玉環才改信道教,封楊玉環為太真人。大家熟知的「安史之亂」發生,太子李亨自登帝位,稱肅宗。在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的軍事打擊下和安祿山內部爭斗兩個原因的作用下,「安史之亂」得以平息。可是這個肅宗皇帝始終認為是他手下一個叫不空的僧人念經,求得佛祖的保佑,才使得這場大亂平息,真是莫名其妙。後來的憲宗皇帝李純竟然在皇宮中迎佛骨,有名的大文學家韓愈,因為上書反對迎佛骨進宮,結果被削職發配到嶺南的潮州。途中寫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的千古傳誦名句。 公元840 年唐武宗李炎即位,這個人堅信道教,偏偏不信佛。在位時多次下令抬高道教地位,限制佛教活動。顯德二年四月(公元 845 年)下詔陳佛教之弊,毀寺還俗僧尼,收寺產良田。凡欲出家的需有家長之命。惟兩京、大名、京兆、青州可設戒壇。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掛燈、帶鉗之類幻惑流俗。令兩京及諸州每歲造僧帳,有死亡歸俗皆隨時開落。是歲天下寺院僅存 2694 所,廢 30336 所,留僧 42444 人,尼 18756 人。 第四次滅佛發生在公元 955 年,這時歷史已經發展到了五代十國的後周,後周世宗柴榮在位。這年的五月,世宗下詔:惡僧尼耗碩天下,非敕額者悉廢之。上都、東都兩街各二寺,每留僧 30 人,天下節度使、觀察使治所,及同州、華州、商州、汝州各留一寺,列三等,上留僧 20 人,中留 10 人,下留 5 人。余僧、尼、大秦穆護、妖僧皆勒歸俗。寺非留者,令立毀撤,遣御史分道督之。財貨田產並沒官,寺材以茸公廨驛舍,銅像鍾磬以鑄錢。還俗僧尼 261000 人,收寺院奴婢 15 萬人。 這四個滅佛的皇帝中,有三個皇帝的帝號帶武字,另外一個皇帝是周世宗,史家將這四件事聯系在一起,稱「三武一宗滅法」。 為了適應中國的國情,後來有些僧人創立了叢林制度,僧人不再以化緣為生活主要來源,寺廟開田種地自給自足,過去啥事不幹的和尚們,也捲起僧袍下地幹活,漸漸緩和了寺廟與政府的矛盾,從那以後再也沒有發生滅佛的事。 唐中期以後,歷朝都嚴格控制僧尼數量,凡剃度出家都得政府批准,得拿錢向州縣政府購買度牘,才是合法的專業神職人員。清乾隆年間,廢除了這一制度。職業僧人由此大增。

9. 佛教的發展歷程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代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喬答摩(約前566~前486年),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賢人」。喬達摩出身於剎帝利種姓,是迦毗羅衛國(在今印度、尼泊爾邊境地區)凈飯王太子。據說他幼時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五明;20歲時,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又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遂舍棄王族生活,出家尋訪師友,探索人生解脫之道。開始時,他在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學習禪定,後在尼連禪河畔獨修苦行,進而至伽耶(菩提伽耶)畢缽羅樹下深思默想,經過7天7夜之後,終於「悟道成佛」,這一年他35歲。之後,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任教,歷時45年,從者甚眾,流傳下來,稱為佛教。佛,梵文為Buddha,意為「覺悟」,漢譯音為「佛陀」。

佛滅之後,印度佛教的發展史,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即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

原始佛教階段大約為釋迦牟尼逝世後的100年間,史稱「和合一味」時期,這種「和合」只是大致上的統一,而解裂的種子在其中蘊育和成長。隨著社會的變遷,約在公元前4世紀第二次結集前後,佛教徒發生了第一次大分裂,產生了兩大部派,即尊崇傳統、保守舊規的上座部和較為進取、提倡改革的大眾部。究其原因,說法不一按南傳佛教說,是由於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而引發的;按北傳佛教說,是由於對阿羅漢果的不同看法而引起的。總之,佛教內部的這種分化愈演愈烈,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上座部7次分裂,成為12派,大眾部4次分裂,成為8派,這一階段就是部派佛教時期。大乘佛教形成於公元1世紀。隨著部派佛教的發展,一部分徒眾的生活走向世俗化,同時力圖參與和干預社會生活,要求深入眾生,救度眾生,他們提出「上求菩提,下渡眾生」,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潮,隨著這種思潮的成熟,以後就匯集成為統稱「大乖佛教」的教派。 佛陀以後,印度地方諸王朝盛衰交替。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王入侵印度進兵印度河,未果,轉而向西挺進;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病死。約在公元前317年,旃陀羅笈多推翻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他在西北印度推翻希臘的軍事統治,以強大的勢力促進了帝國的發展。至其孔繼賓頭沙羅,也就是即位的阿育王統治時期,是印度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他的帝國北起喜馬拉雅山,南到邁索爾,東自阿薩姆西界,西抵興都庫什山。據說在公元前261年,阿育王率軍以殘酷的軍事征戰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國後,決定放棄武力,皈依佛教。他在全國頒布敕令和教諭,刻制於摩崖和石柱,並在華氏城命目犍連子帝須召集主持佛教第三次結集,隨後派遣傳教師去四方傳布佛教。在阿育王的支持與幫助下,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並開始在緬甸、斯里蘭卡以及中亞、西域一帶得到傳播。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從衰落到崩潰,印度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公元前2世紀上半葉,由希臘人建立的大夏國入主印度佛教遂在希臘移民中流布。同時,佛教也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開始出現了佛陀的造像,這就是犍陀羅藝術時期。在佛典說法上,也突出了「智慧」在解脫中的首要作用,抬高了「智者」的地位,此中可以看出希臘文化的痕跡。公元前2世紀中葉,大夏衰澆,一些希臘式的城市國家逐漸並入來自東方的大月氏的領地,大月氏也直接繼承了在大夏流傳的佛教。100多年以後,遺霜統一大月氏各部,建立王朝,至公元2世紀上半葉,由迦膩色迦王統治的帝國的勢力范圍及其影響,東至貝拿勒斯,南至溫德亞山麓,西北至喀什噶爾、葉爾羌、於闐等西域以遠。其時帝國國力強盛,文化繁榮,迦膩色迦本人積極扶植佛教,使之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閱讀全文

與佛教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