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學研究生的方向有哪幾個 不同方向的就業前景如何
從歷史學研究生整體就業范圍來看,畢業生的擇業面不是很廣。但本學科研究生畢業後有著較為寬闊的就業門徑,既能進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也能進入各級黨政機關、教育單位、新聞出版和文化事業等部門從事管理和專業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歷史學的每一個專業都需要有深厚的學術功底與長時間的專業知識的積累,該專業畢業生多數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國家機關、新聞出版等文化機構或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館等單位任職。而這些單位對應聘者的個人素質和專業能力要求還是很高的。
1、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該專業研究生去向主要為政府、企業、教學、科研等部門中負責策劃、咨詢、管理和教學、研究等方面工作。近年來,畢業生主要就業於各地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出版社等。
2、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文物、考古、博物館系統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在目前全國范圍內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就業勢態。只是前些年的畢業生大都留在北京等中心城市,許多省市文博系統長期得不到相關的畢業生。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0%以上,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城市或地區畢業生的需求始終供不應求。
畢業生就業范圍主要集中在全國省、市、區各級文物考古研究和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各級、各系統的博物館文化部門,國家及省市機關(公務員),全國各高校(任教),出版部門(編輯、記者)。同時,部分畢業生出國深造,部分畢業生畢業後在相關領域工作。
3、 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是一個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專業,具有跨文、理兩大學科的特點,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由中國學者引領世界潮流,長期以來國外學者們難以企及。它是一門理論性強、宏觀用途廣泛的實證性學科,五十多年以來為國家建設貢獻巨大,所以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幾年該專業就業情況都比較理想,畢業生去向以從事文職為主的企事業單位。
專業畢業後,能夠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及其相關學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也能勝任區域規劃、環境保護、新聞出版、方誌地名、水利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以及為政府決策部門作專題研究等。
4、 歷史文獻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
這三個專業的畢業生的擇業面看似狹窄,但憑借該專業的人文底蘊和歷史厚重感,完全可以在媒體的文案策劃、企業的企劃部門、圖書出版界、旅遊等崗位或領域闖出一番天地,而不一定限制在研究或教學領域。
主要的就業去向有:
(1) 大專院校、中小學校歷史與社會學教師歷史教師;
(2) 大專院校黨校電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毛澤東思想概論教師 歷史系教師
(3) 博物館:從事歷史研究,博物館管理其他
(4) 旅遊:導游主要是歷史文化旅遊
(5) 檔案管或單位公司檔案工作。
(6) 圖書館;從事圖書相關工作
(7) 編輯:文字編輯
(8) 政府部門:教育局,政策研究,黨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崗位 包括革命紀念館,歷史文化遺址管理保護等文化有關工作,以及地方誌工作,宗教民族相關工作
(9) 各報紙新聞單位
(10) 進社會科學院系統從事專職的歷史研究
(11)
5、 專門史
專門史專業的就業選擇范圍可能相對窄一些。但是,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有著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價值和作用。
本專業畢業生可從事專門史專業研究工作,以及中等學校歷史教學和教育、管理工作,也可在行政、經濟、文化等部門從事研究和管理工作。文筆好的可從事公關文秘,行政管理等
6、 世界史
世界史專業畢業後能夠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中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科技政策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科技管理工作以及有關咨詢、宣傳、編輯和出版工作;國家各類文化、宣傳、出版、文博、涉外等部門從事相關工作;能夠在本學科做出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綜上所述:在就業形勢很嚴峻的今天,作為一直冷門甚至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還將繼續冷門的歷史學類專業就業形勢甚為嚴峻。曾經有一個很著名的歷史學者說過「把歷史當職業是一種悲哀!」這話一方面可以理解為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它的存在和發展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有重大意義的!但如果你僅僅把它作為你謀求功名的一種職業,那對你來說是一種悲哀,因為在歷史行業出人頭地的人鳳毛麟角;對歷史學本身也是一種悲哀,因為懷有這樣的心態來研究歷史的人,不會對歷史學的發展做出任何貢獻。
歷史學是所有學科中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斗爭最激烈的一門學科。所以想選擇歷史專業的考研學子,一定要審慎思考,充分做好思想准備,也許會減少很多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煎熬的痛苦。歷史學類專業重在思維的訓練,如果希望有所造詣,必須深造。
B. 歷史學的價值和功能
歷史學的價值與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積極影響上。歷史學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特徵。
歷史學具有的鼓舞、教育的作用,能振奮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歷史實踐表明,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是這一民族自我保存、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動力與源泉。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堪稱民族脊樑的偉人,他們的精神力量永遠鼓舞著後人振奮向前。
歷史學以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為對象,其他各社會科學雖然也都是研究人類社會的,但它們是從某一側面、某一視角對社會進行考察、探討。
歷史學探究與敘述的是整個社會的歷史,探索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的復雜聯系,尋找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相互作用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較,歷史學表現出綜合性與整體性特徵。
(2)歷史學決策擴展閱讀:
古代時候的歷史學: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史學名詞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東晉太興二年(公元319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並未對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說。
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C. 請簡要論述歷史學的社會功能與教育功能。
一、傳統史學對史學社會教育功能的誤解與認識缺漏
長期以來,我們由於忽略了歷史學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即社會教育功能,由此而導致了今日國民對國情和自我認識的嚴重不足與失誤。我們甚至於連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具體包括哪些內容都人言人殊、模糊不清,以致在整個市場經濟中,在整個學校教育中,歷史學教育都被整體忽略了。由此而大大阻礙了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不能不說是認識上的一大失誤。每當言及現在國民對歷史的熟悉程度和社會上泛濫成災的歷史戲說劇,筆者總是憂心不已,感慨良多。
社會教育功能是史學的兩大傳統功能之一(另一為借鑒功能),古人稱之為「教化」功能。對於它的重要性,古往今來的中外史學家都曾有過不少的論述,像中國南宋鄭樵、近代梁啟超、章太炎,古希臘波里比阿、德國的黑格爾等都曾闡述過。不過,總的來說,傳統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僅僅局限於倫理道德和愛國主義兩方面,而且都是點到即止,沒有專門系統的闡述。即使是在現代歷史學中,有關著述也基本上集中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偶爾也有論述人生觀、倫理觀教育的。應當承認,用歷史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然而,僅僅把歷史教育局限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則是對歷史教育的一種誤解。即使是在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點上,我們的歷史教育也存在著極大的缺漏和偏差,對其具體內涵的理解與論述也是不全面不系統的,關於這一點,筆者將另文闡述。這里所要探討的是,在新時期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對市場經濟下史學社會教育功能的詮釋
在筆者看來,歷史有血有肉,它既形象具體又生動有趣,它那實實在在的人和事,既能感人又能教化人,是進行社會教育獨一無二的絕好材料。用歷史,特別是用祖國的歷史進行社會教育,不僅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而且其內容是相當廣泛的,除了傳統的愛國主義和倫理道德教育外,它更包括了民族自豪感、民族氣節、民族與社會團結、國情、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的教育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和建構和諧社會的到來,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第一,在民族自豪感教育方面,祖國輝煌的歷史是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揚起奮發向上精神的根本所在。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僅此一點,就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我國歷代名人輩出,成就非凡,貢獻卓著。孔子是世界級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孔子的《論語》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正日益受到西方社會的重視。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醫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等,都已被譯成了數十種文本,影響遍及全世界。至於文化寶典和古跡遺存以及古代科技發明,那更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與法比肩的。舉世無雙者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湖北擂鼓墩的戰國曾侯乙墓編鍾、敦煌莫高窟千佛洞、萬里長城、渾天儀、水運儀像台、四大發明、圓周率、大衍求一術、《四庫全書》《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凡此等等,不勝枚舉。誠如毛澤東所說:「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還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發明了造紙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經發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發明了活字印刷。火葯的應用,也在歐洲人之前。」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的歷史是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幫助國民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生動具體和最具說服力的材料。用中華文明史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可以讓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知道我們祖輩先賢的光輝成就,從中領悟到堯舜亦人、催人奮進的自豪與感慨。中國搞建設求發展,目的是提高綜合國力,揚我國家之威名,樹我民族之雄風,這就需要利用中國的歷史從根本上樹立起強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這一方面我們作了不少努力,但優秀的普及性讀物如鳳毛麟角,學者們更願意從理論上而不是從歷史事實上來闡述這個問題。
第二,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氣節教育方面。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為民族氣節是愛國主義的突出表現之一。對於歷史學的這一傳統功能,論者頗多,這里只做簡單闡述。
在所有學科中,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歷史學一樣容納了那麼多真實生動、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件。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為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奮斗、英勇捐軀的歷史;一部中國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歷史。錐刺股的蘇秦、頭懸梁的孫敬、鑿壁偷光的匡衡、囊螢照書的車胤、映雪而讀的孫康等這些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歷史人物是我們效仿的榜樣自不待說,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為了謀求國家的獨立與富強,用自己的熱血譜寫出了一頁頁可歌可泣的壯烈愛國詩篇!戰國的屈原、南宋的岳飛和文天祥、明末的袁崇煥和史可法等,及至近代,外國殖民主義侵略者強占我山河、屠殺中華兒女、盜劫我珍貴文物、踐踏我文化遺產和古跡……值此國難當頭之際,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與光大,有多少中國人用言行表明了自己的愛國之心:「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魏源、虎門硝煙的林則徐、三元里英勇抗敵的人民群眾、鎮南關挺身陷陣的馮子材、黃海海戰中英勇捐軀的丁汝昌和鄧世昌、抗日英雄丘逢甲、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等等,毋庸贅述。丘逢甲的「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洲」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等凄然壯烈詩篇,至今讀來都讓人油然而生一股愛國之情。正是歷史上這些仁人志士和他們的壯烈愛國詩篇,激勵著中國人民在八年抗日戰爭中以兩千一百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為代價贏來了中華民族和國家的獨立!這樣的歷史難道不是進行愛國主義、民族氣節教育和振奮民族精神最生動最具體最感人的材料么?在這里,我們決不能忘記也不應該忘記祖國的歷史!忘記祖國的歷史,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丟掉民族的精神,奮斗的目標和動力何在?
第三,在倫理教育方面,歷史學一直起著舉足
輕重的作用。一個民族或國家是否注重倫理道德的教育及其道德觀念的強弱,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通過歷史長河的潛移默化、在歷史的發展中日積月累起來的。歷史上那些注重個人修養、講究社會公德、行為品格高尚的人物及其言行,在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不斷弘揚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誦和效仿中,便逐漸形成了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史學家都特別強調歷史學的倫理教化作用。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注重文明禮貌和個人品德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它講究嚴於律己,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仁、義、禮、愛。在調整人際關系的自律倫理上,倡導忠恕之道,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安邦治國的政治倫理上,主張以德治國,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要求治國者必須先正己、修身,禮賢下士,廉潔奉公,以民為貴,「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並把政治倫理和家庭倫理融為一體,認為「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中庸》),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推而廣之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人使眾也」(《大學》),至使「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如此才能達到「安民」和穩定社會的目的。在為富做人倫理上,主張以正當手段合法致富,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堅持「見利思義」,並要求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等等,而且還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綱領性學說「九經」:「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中庸》第二十章),以求完善理想人格……這些早已成了體現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進行倫理教育、提高國民道德素質、確立良好社會道德觀念、凈化社會風氣、增強領導幹部人民公僕意識的最好材料,也是市場經濟時代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
第四,在民族和社會團結教育方面,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中國歷史上,統一局面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就有利於民族的自然同化。事實上,不管是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經濟建設還是在共同反抗民族和階級壓迫的斗爭中,各民族之間都建立了利害與共、血肉相連的兄弟情誼。民族團結和友好合作成了中國歷史的主流,從而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雖然中國歷史上有過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宋遼夏金三個大動盪時期,但中華民族正好是在這三個時期經歷了三次民族大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方面,中華各族先民更是為我們樹立了無數的榜樣。單說清代,就有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平定內亂、土爾扈特人民重返祖國、左宗棠抗擊沙俄侵略者,等等。正是由於各民族人民長期的共同努力和團結奮斗,才創造了祖國如此光輝燦爛的歷史和絢麗多姿的文化。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上之所以能夠持續五千年而連綿不衰、從未中斷,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之所以能夠戰勝一次又一次外來文化的挑戰和武力侵擾,最終贏得了在世界東方的崇高地位,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靠的就是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奮斗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而表現出的強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榮辱與共的團結拼搏精神。特別是各族人民在經過近代百餘年共同浴血奮戰、力挽民族危亡歷史的洗禮之後,這根維系各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精神紐帶,已經變得非常堅韌了。誠如近代史學家鄧之誠所言:「二千年來,外患未嘗一日或息,軒黃胄裔,危而復安,弱而能存,滅而再興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來。其艱難經歷,非史事何由征之。故欲知先民締造之跡,莫如讀史。」在此,歷史事實也一再表明,何時中華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社會就會發展得快,如漢唐盛世、兩次國共合作等時期;何時鬧分裂戰爭,社會就會動盪不安、停滯不前,如三國混戰、南北朝分裂、安史之亂、北洋軍閥混戰等時期。所以,祖國的歷史又是進行團結和統一教育、培養團結一致奮斗精神的生動材料。
第五,在國情教育方面,歷史學可以幫助國民認識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國策制定的歷史依據與現實基礎。國情,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基本情況。歷史學之所以能夠認識國情,是因為國情包括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兩大部分,而且,現實條件實際上只是歷史條件的延續,我們對國情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歷史的認識。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在《歷史學與國情認識》一文中已經有過比較詳細的論述。所以,只有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寫出了有利於國情認識的史學作品,國策的制訂才有據可依,國情教育才有籍可憑。比如,為什麼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經濟建設和建構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史學家就應該向國民說明,因為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具體的歷史特點,是以中國歷史為依據、從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概括出來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一是中國有幾千年來土生土長的民族文化傳統,凡是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紮根,就必須同中國的固有文化相容,這叫因國制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根據自己的國情特點施行不同的政策,這就是特色,中國必須依據自己的歷史特點走自己的路。二是中國近代百年救國史證明,在中國走資本主義或別的什麼道路行不通,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三是建國之初中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以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養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跡。所以,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所以,在中國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絕對行不通的。再如,為什麼要把我國現階段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為很久以來中國一直處於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生產力發展水平既不高也不平衡、經濟不發達和科技文化教育落後的狀態之下。這種狀態是歷史的延續,是現實的反映,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也即國情。又如,為什麼不少邊遠落後地區的老百姓不懂得計劃生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呢?因為當地老百姓還普遍地停留在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生產不發達人多好辦事的傳統宗法家族觀念里,所以要想讓當地老百姓明白計劃生育國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必須首先把他們從宗法家族傳統的束縛中解救出來!像這些基本的國情國策,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啟示,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更是中國歷史運動的連續不止性和中國歷史傳統的相對穩定性對中國當代社會的限定與制約。只有讓國民對這種國情有了
比較明晰的認識之後,我們的各項決策才能順利實施,市場經濟的建設才能順利進行。
第六,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蘊涵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從商周的甲骨、青銅文化到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從大一統的秦漢文化到魏晉玄學,從中外交融的隋唐文化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宋元理學,從明清的啟蒙思想到觀念大更新的近代文化;從《說文解字》到《康熙字典》,從《詩經》《楚辭》到明清小說,從《左傳》《史記》到《文史通義》、從《禹貢》到《皇輿全圖》,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從《齊民要術》到《農桑輯要》再到《天工開物》,從《九章算術》到《算經十書》再到《測圓海鏡》,從《甘石星經》到《授時歷》,從《考工記》到《夢溪筆談》,從《北堂書鈔》到《古今圖書集成》,等等,無不飽含著中國先民傑出的才能和聰穎的智慧,顯示出中國歷史內涵的豐富多彩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們對國民進行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內容。中國人學習專業知識,必須先打好人文知識基礎,這基礎就是傳統文化。通過對歷史學文化教育功能的實施,既可提高國民文化、精神和科學素質,又可幫助國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及人文之正確判斷標准,引導國民自覺地吸取歷史的智慧,高瞻遠矚,鑒往察來,以史觀我,認識並完善自身,更可以幫助國民從祖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中領悟到生生不息、奮斗不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精神。
以上六個要點便是筆者對新時期歷史學所應具有的社會教育的具體內容的解釋。換句話說,這六個方面就是用歷史學所包含的內容在新時期對國民進行社會教育時所能夠達到的具體目的。然而,在以上的各個方面我們到底做得怎樣了?由於誤解和認識上的缺漏等種種原因,現狀令人堪憂。
三、在新時期重視並加強歷史教育的理由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巨大的,在市場經濟時代歷史學不能丟。對在新中國的舒適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這位孔方兄的懷抱里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一代進行歷史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為什麼呢?至少可以列出七大理由。一是我們這代人沒有經過亡國的慘痛,就算要愛國,如果不懂歷史,也不知從何愛起。二是在當今市場經濟下,為富不仁、見利忘義、弄虛作假、行賄受賄、以權謀私、公款吃喝、坑蒙拐騙、嫖娼賭博等等不道德行為和腐敗現象充斥其中,物慾橫流,腐風滋熾,人情冷漠,傳統文化沉淪,國民與幹部的整體倫理素質正在不斷地下降,社會風氣正在被嚴重污染。三是國民對國情國策不甚了了,在市場競爭和其他工作中處處受到歷史的制約和束縛,致使損失慘重。四是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的歷史意識、憂患意識、愛國意識和奉獻精神正在不斷地淡化。五是國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和人文、科學素質更是讓人憂心,思想保守、觀念落後、封建迷信嚴重、虐待動物、破壞生態環境、對邪教歪理學說識不破等等,都跟人文與科學素質不高、缺乏是非判斷能力有關。六是世界很不平衡。七是中國還不夠強大。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更應懂得包括那段血淚斑斑、慘絕人寰的近代史在內的中國歷史,從中了解國情、汲取養分,找到中國落後的歷史根源,領悟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樹立起高尚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良好的道德觀念,建立起把祖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自信心,為市場經濟建設、為祖國的經濟騰飛和繁榮富強、為和諧社會的建構,盡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盡的最大責任。在這里,我們沒有理由開口閉口抱怨中國落後,說西方比中國好,也沒有理由躺在孔方兄的懷抱里貪圖享受,更沒有理由抱怨歷史學無用。
國恥遺址圓明園又遭破壞,歷史的恥辱被人為地抹去,既砍傷了歷史,更砍折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將來子孫後代對那段外國殖民主義者奴役中國的歷史,就只能去紙上憑吊或全靠想像了。曾幾何時,國恥日「九・一八」成了吉祥日「我要發」,文物盜賣猖獗,以日本侵略戰艦為模型的玩具、游戲二戰史實的日本游戲軟體、皇軍帽、德國納粹勛章等都成了商品而堂而皇之地在出售。更有甚者,劉文彩、西門慶、潘金蓮、黃金榮、湘西土匪這些遺臭萬年的歷史垃圾居然也成了商業「題材」!就連思想、文化、藝術乃至史學界也是「錢」字當頭,歷史人物的籍貫和活動、革命烈士的性別和經歷、庄嚴的革命歌曲等等,可以隨意改變或捏造,以致以訛傳訛,信以為真;至於歷史戲說、宮闈軼事、鬼神術數、封建迷信、亂改成語這類的小說、影視劇和廣告,更是比比皆然,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誤導力量。什麼職業道德和策略,什麼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什麼歷史良知和是非,什麼社會責任,什麼歷史尊嚴和民族精神,全然沒有了,剩下的就一個「錢」字!也難怪青少年一代對歷史茫然無知,在中國的學校教育中,誰重視歷史教育?在成人、函授、自學乃至普通高等教育中,絕大多數專業連中華文明史、中國文化課的影子都沒有!再加上社會的誤導,還有幾個青少年知道「林則徐是什麼人,他為我們留下了什麼遺產」呢?所以只好問「林則徐唱過什麼歌,拍過什麼影視片」了。當有演員穿日本海軍軍旗服做封面廣告的時候,當許多理工科博士除了自己的專業對別的一無所知的時候,當《三星堆文化大猜想》這種把中國人種歸為耶穌後代的書居然也出版了的時候……難道就跟我們的教育沒有關系嗎?所有這些,既是市場經濟下思想文化的貧困,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墜落,更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缺憾。所以,必須採取各種方式和途徑加強正規歷史教育,否則,任由歷史糟粕繼續泛濫,任由學史無用論和史學無用論繼續泛濫,後果不堪設想。因為你不學歷史就不懂祖國是個什麼樣子,那就無異於忘了自己的祖宗、背叛了自己的祖國。近代西方一些殖民主義者之所以要宣揚「中國人種西來說」,就是想達到讓中國人忘掉自己的歷史和祖宗、服從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者的目的。近年一些日本政界和商界要人竭力粉飾侵華戰爭、修改歷史教科書中的二戰史及游戲二戰史實,其目的也是想讓世人和後代忘掉日本軍國主義者那段慘絕人寰的侵華史。而歷史的垃圾和糟粕的繼續泛濫則只會比不懂歷史更糟糕,它不僅是對自己祖宗和祖國的背叛,更是對祖宗和祖國的踐踏,既不利於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自我認識,也不利於當代精神文明的建設,更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對我們的子孫後代將遺害無窮。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發展市場經濟、建構和諧社會,不僅不能忽視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而且還要加強,國人也應更自覺地去學習歷史。否則,當歷史虛無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四、結語
歷史學所從事的研究和價值判斷,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有機結合,其生動具體性和說服感染力等優越性,為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用歷史學來進行社會教育,在幫助國民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國情國策、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凈化心靈、注重倫理道德、增進團結、振奮精神、提高文化科學素質、形成健康心態、促進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其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此,社會和學校學史無用論的流行、國民尤其是青少年歷史意識的淡化以及充斥於社會各個角落的歷史垃圾和糟粕的泛濫,都是危險的。所以,真誠希望全社會有更多的人來關心和扶植歷史學學科的建設,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歷史學的社會教育活動中來;也希望我們史學工作者能更多地面對現實,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更希望國人在忙於經濟建設時別忘了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養分。章太炎說:「鄙人提倡讀史之志,本為憂患而作。頃世學校授課,於史最疏,學者諱其傖陋,轉作妄談,以史為不足讀,其禍遂中於國家。」此言極是,謹此作結
D. 歷史表明:科學決策並適時調整,是社會發展的關鍵。「懂得改變,是一種智慧。」根據提示,結合所學知識,
(1)俄國農奴制改革(或1861年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日本明回治維新(2分)
(2)新經濟政策(2分)政府答開始大規模干預經濟生活。(2分)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說明我們應該繼續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改革開放、走中國持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科學決策、適時調整、大膽創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2分) E. 行為決策學的研究歷史 古典經濟學家以十八世紀的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史密斯( Smith)為例,都認為心理學和經濟學之間,有相當密切的關系。但到了二十世紀中期,經濟學家開始拋離了心理學,主要原因是經濟學家要把經濟學定位為所謂「科學」,傾向用嚴謹、准確的數學和模型,作為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但是,這個趨勢在1970年代開始被扭轉回來,一方面因為純理性的經濟模型受到許多實驗結果的挑戰,另一方面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可以用他們的模型來和純理性的模型比較。 F. 歷史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的價值和功能是什麼 歷史學的價值與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積極影響上。歷史學具有綜合性和整體性的特徵。 歷史學具有的鼓舞、教育的作用,能振奮民族精神,陶冶民族情操。歷史實踐表明,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是這一民族自我保存、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動力與源泉。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堪稱民族脊樑的偉人,他們的精神力量永遠鼓舞著後人振奮向前。 歷史學以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為對象,其他各社會科學雖然也都是研究人類社會的,但它們是從某一側面、某一視角對社會進行考察、探討。 歷史學探究與敘述的是整個社會的歷史,探索各種歷史現象之間的復雜聯系,尋找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相互作用的歷史發展過程。因此,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較,歷史學表現出綜合性與整體性特徵。 (6)歷史學決策擴展閱讀: 古代時候的歷史學: 歷史學最早產生於春秋戰國,孔子就已經開始歷史學教育,創作《春秋》著作。到漢朝司馬遷父子建立更加完善的歷史學體系和創作形式,歷史學已經開始成為官方研究重點。東漢的班固就是在專門保存書籍的蘭台(御史台)修史,開始官方對史學的控制,禁止私人修史。 隨著封建民主制度發展,到晉朝不僅設立官方專業的著作省,也有了專門負責著作、修史的高級官員,同時允許民間修史。官史和私史並存,體現官方立場和人民立場的史學觀也逐漸形成。後世通常把官方和民間都認可的相對客觀、准確的歷史著作作為正史,代表官方史學。 史學名詞可能始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趙石勒稱王之年——東晉太興二年(公元319年)。在當時和其後一個半世紀間,並未對它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說。 但是,史學擺脫對經學的依附地位,並與傳統的經、律兩學鼎足而立,成為官學中一個完全獨立的部門,這在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上還是極具重要意義的。後來它有了編纂學、文獻學的內容;至清代乾嘉時期,人們又賦予了史學以歷史敘述技巧和歷史認識方法等內容。 G. 學好歷史要有怎樣的方法 歷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為什麼很少有皇帝能吸取教訓?關於這個問題,小編總結了幾個原因,今天和大家一起看看。首先就是,皇帝地位太高,所謂「金口玉言」,他說的話就是必須要實現的,沒人能和他抗衡,這就導致皇帝的權力缺乏約束。再加上皇帝每天的生活太單調、太無聊了,他們每天就是早早地去上朝、聽大臣們說國家大事。下了朝之後還要批改大臣們的奏摺、和大臣們討論一些軍國政事。那些大臣們一個個能說會道,總是引用一些大道理為了說服皇上認同自己的觀點。 比如秦始皇,他難道不知道酷刑統治下的老百姓會民怨載道?他難道會不知道「焚書坑儒」是會激起民憤的?他當然知道,但是他也知道,他當時滅掉了六個國家,這些人一定對他心存怨恨,說不準什麼時候他們就會造反、起義。為了自己國家的安定,他必須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消滅掉自己的這些仇人。而當時他能做的只能是制定嚴酷的刑罰以及統一人們的思想。就算是會失去一些民心,但是為了更長遠的發展,他也只能這樣了。各位,為什麼很少有皇帝能吸取教訓?原因無非以上幾點。 H. 歷史上哪十位科學家或者管理學家對 決策貢獻最大 哪五家決策機構最有影響力 哪五本決策雜志最有影響力
1,歐幾里德(牛頓,高斯,萊布尼茨還有拉普拉斯,傅立葉,歐拉等等)數學,竊以為,之所以中國未能自行發展出近代科學與數學的缺失或者不普及息息相關,以幾何原本僅次於聖經的發行量,歐洲想不發展出近代科學都難。 I. 一個歷史愛好者選擇歷史學的考研有出路嗎 有。通過考研提升學歷,獲得碩士學位證書,對於大學生來說相當於給他們穿專上一屬雙跨過用人單位的「彈簧鞋」,讓其更為輕松地跨過一些企事業單位的招聘「門檻」。 (9)歷史學決策擴展閱讀同樣的道理,對於大學生來說,考研之路很難一帆風順,甚至會「一路荊棘」、「雜草叢生」,這就直接考驗你有沒有「披荊斬棘」的決心,有沒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毅力。 同樣是本科學歷,二本畢業生不佔優勢;但二本大學生升格為碩士研究生,則在競聘過程中順利通過的可能性會大增。九成五以上的二本畢業生表示,二本畢業之後繼續讀研,所擁有的出路更令人滿意。 與歷史學決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