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盛世 又有多少個著名的治世
「康乾盛世」:中國人生活質量高過歐洲
「盛世」,是指中國社會一些特定階段,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時期。中國歷史上,比較公認的盛世只有三次,即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再到「昭宣中興」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 康雍乾盛世」。 但是,所謂的公認,也不是沒有爭議。
1
三大盛世的共同特徵
一是消除了內憂外患,軍力國勢強盛,國家統一,疆域遼闊,周邊沒有相抗衡的力量。漢朝開國之初,異姓諸侯王心懷叵測,匈奴部族頻頻攻逼;唐朝建基之始,中原群雄割據,邊塞突厥犯境;清朝入關定鼎後,內有三藩、台灣、准部之憂,外有俄羅斯之患。但經過數代人努力,都分別平定了內亂,擊潰或逼退了外敵,實現了國家的統一,並在此過程中,開疆拓土,軍力國勢日益強盛。疆域之遼闊,為中國歷史上除元朝外所僅見,也為世界歷史上所罕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僅在亞洲,甚至世界范圍內都沒有對手能夠對其構成真正的威脅和挑戰,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保障。
二是社會總體上比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富足,國力領先於世界。這三個朝代建立之初,都承大亂之後,人口喪亡,經濟凋敝。統治者能夠汲取前車之鑒,勵精圖治,興利除弊,注意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總體上保持了較長久的穩定,經濟逐步有了恢復和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殷實富足。西漢文景之際,據載「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武帝時,大興水利,農業更趨發展;鹽鐵官營,財政愈益加強。唐代貞觀年間,經濟由恢復而發展,到玄宗開元全盛之時,詩稱「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歷史上漢、唐並舉,無疑都證明漢、唐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清代乾隆時,農業、手工業和商品經濟均興旺發達,財政收入之豐,達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最高水平,經濟規模和總量居當時世界之最。直至1800年(清嘉慶五年,乾隆於此前一年去世),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為世界其他地區望塵莫及。國家的安定富足,又為軍力國勢的強盛提供了基礎。由此出現了文治武功、相得益彰的局面。
三是文化繁榮,對周邊地區有巨大的影響力。在國勢強盛、國家富足的基礎之上,三個朝代的文化俱臻繁榮。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復興。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社會的思想基礎;設太學,置樂府,誕生了大氣磅礴、彪炳千古的《史記》。唐人吐納百川,鎔鑄古今,在科學、文學、藝術上都有卓越的創造。貞觀之時,都城長安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四方來朝,「國學之盛,近古未有」。璀璨絢麗的唐詩,終在盛唐時臻於大成。「康、乾盛治,文教大昌」,《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的編纂,經學、史學的興盛,使清代學術取得了「超漢越宋」,集歷代之大成的歷史地位。一部《紅樓夢》,堪稱時代的史詩。這些文化成果,均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往往被奉為樣板,競相學習仿效。
2
「康乾盛世」:中國人生活質量高過歐洲
一
世界及中國人口發展趨勢比較
(註:此資料的清代人口數字過於偏低,見後文論述)
http://www.gsjsw.gov.cn/html/rkzk/17_12_47_116.html
時期 世界人口 中國人口 中國佔世界人口比例(%)
前100萬年 1—2萬
前10萬年 20—30萬
前1.5萬年 300萬
前3000年 3000萬 1000萬 33
公元元年 1.7—2.5億 6000萬 24—35
1750年 乾隆十五年 7.28億 1.9億 26
1800年 嘉慶五年 9.11億 2.76億 30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11.81億 2.94億 25
1900年 光緒二十六年 16.17億 4.26億 26
1950年 25.17億 5.52億 22
1999年 60億 13億 21
二
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外國人所作的估算:
1.1883年,一個美國傳教士稱:太平天國戰爭造成中國人口的損失為5000萬。
2.當時的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則估計太平天國戰爭導致的人口死亡數為2000萬。
中國當代人口史學者在史料基礎上,估算:
1.據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認為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
2.將戰前的人口數據與1911年宣統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對比研究,認為太平天國戰爭僅給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就至少達到5400萬,如果再考慮到其它戰場湖南、廣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損失,那麼太平天國戰爭給中國帶來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人口達7000萬。
不管哪種估算,太平天國戰爭都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浩劫,也是全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僅造成了5000萬的過量死亡。
三
康熙乾隆年間,中國的人口數量從佔世界人口22%,猛增到37%,因此我們最好還是從中國的人口的變遷說起。中國的人口在近代,是隨著中國在世界資本主義演變中的角色和狀況的演變而變化的。事實上中國在明朝末年之前,人口增長緩慢,長期徘徊在五千萬到一億之間。直到明朝末年中國才第一次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那也就是16世紀末的時候。到清朝初期對人民的大屠殺後,中國人口又下降回原來的世界第二,康熙初年中國人口約一億,佔世界人口22%。康熙乾隆年間一百多年中,人口迅速膨脹,從一億猛曾到三億,到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口達到四億,佔世界人口的37%(見ANGUS MADDISON<世界經濟---千年展望)。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1981)和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1995)書中,述及清代小學家95人,其中81人的生卒年份可以確定。我便將這81人作為分析的樣本。其中,進士、舉人57人,舉孝廉、鴻博9人,諸生、貢生17人。於是可知,他們中的大多數(87%)參加過科舉,並且多數取得了學位。而一旦有了學位,也就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中領取官俸者多達62人;加上雖不為官但入人幕府的,或應聘編校典籍、主講書院的共7人,合計佔了72%。這意味著,大多數學者有固定收入,解決了溫飽問題。
再來看一個數字:這81人的平均壽命,達到67.30歲!這個數字是驚人的。
根據社會人口學的統計,1949年以前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僅為35歲;
根據現代的一項調查,「中國科學院系統在職科學家的平均死亡年齡只有52.23歲,加上離退休人員,所有死亡者的平均年齡只有63.33歲」(《南方周末》1999年1月1日第15版)。
擴大調查范圍,從《傳統語言學辭典》(許嘉璐主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中找出立作條目的234位小學家(不包括上述81人),他們均出生於1600-1850年間,生卒年份確鑿。這里只舉一個統計數字:其平均壽命為65.38歲,與第一個樣本相差不大。 這里統計的81+234位小學家,是清代學界的代表群體。他們中的多數生活水準在一般百姓之上。正因為生活安穩,有利健康,他們才能長壽;也正因為物質生活有保障,學術活動才能順利展開。
到18世紀的最後25年,人口增加大概超過了生產的增長,人均收入停步不前,然後開始緩慢下降,最貧困地區首先受害,地方盜匪活動加劇。18世紀末發生了公開起義,對清王朝後來的統治造成越來越大的沖擊。元朝和明朝覆滅後歸於沉寂的白蓮教秘密會社恢復了活動,在1796年的大起義中又一次脫穎而出。這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意味著,統治王朝再次陷人了困境,鎮壓白蓮教的巨大花費消耗了國家資財,太平天國運動的損失就更不提了。
6
唐朝盛世多少年???十幾年
唐朝盛世800年的說法是怎麼來的,他統治只有300年左右啊 唐朝的盛世在貞觀和開元時期,分別是公元627--649和713--774,兩個時期中間的時期除了武則天退位後又暫短的混亂外其它時候也是很強盛的,如果將武周時期算入,唐朝的盛世應該有110--130年左右。 第二個時期應為713~754,因為755年即爆發了安史之亂。774年已經是唐代宗大歷年間,安史之亂雖被削平,但中央政府已經失掉了對河北等地區的控制。
唐朝盛世多少年???
唐朝盛世也就十幾年,因為,直到開元時期,唐朝人口才恢復到隋朝楊廣時代的水平,之後,很快就安史之亂了。如果人口比不上萬惡的楊廣,可以稱為盛世么?唐朝是儒教弟子意淫出來的偉大。
1
馬周上奏唐太宗說:「理天下者,以人為本。欲令百姓安樂,惟在刺史、縣令。」唐太宗也說:「比見吏部擇人,惟取其言詞刀筆,不悉其景行。數年之後,惡跡始彰,雖加刑戮,而百姓已受其弊。」[《貞觀政要集校》卷3《論擇官第七》] 可見貞觀盛世亦並非沒有貪官。
值得注意者,後世人們羨稱的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當時人卻未曾自誇為盛世。漢朝文景時代其實是個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的時代。漢文帝時,賈誼形容時政為危局,說:「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漢書》卷48《賈誼傳》] 直到漢景帝時平七國之亂,漢朝統治方得以穩定。即使是粗線條地觀察,漢文帝和漢景帝顯然有失政之疵。
唐朝與漢朝不同,武德七年(公元624),隋末的大規模戰亂方才平息,貞觀之治有明顯的休養生息的意味。貞觀六年(公元632),魏徵說:「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貞觀政要集校》卷2《直言諫爭附》] 魏徵此說反映了當時廣大關東地區尚未恢復到隋朝全盛期的水平。 唐太宗說「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貞觀政要集校》卷1《政體第二》]
2
蔡東藩先生所寫的《中國歷代演義》很詳盡地演義了各代歷史,蔡老說:這一部唐朝演義,好做了三段立論,第一段是女禍,第二段是閹禍,第三段是藩鎮禍,依次產出,終至滅亡。若從根本問題上解決起來,實自宮闈淫亂,造成種種惡果。所以評斷唐史,用了最簡單的三字,叫做唐烏龜,這真所謂一言以蔽之呢。
3
揭穿「貞觀之治」的謊言
《舊唐書》是唐朝人寫的,讀此書,讓我覺得不很享受,因為文中吹捧李世民太過份了,有過的地方,或者歪曲,比如他殺兄囚父,被篡改成別人要謀害他,人家太子謀害你干什麼?再有就是敗仗不提,一筆代過,比如其征伐高麗,有時把敗仗寫的比勝仗還榮耀,比如高麗之戰明明失敗了,卻大肆吹噓。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看看宋史,明史,或者清史稿,看看這些歷史中的皇帝傳是否象唐人寫的《舊唐書》這么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我看到的史書,《舊唐書》是最無恥的一本。
之所以要看《舊唐書》,是因為想核實一下,課本中偉大的「貞觀之治」到底有多偉大。因為是唐人寫的,絕對不會醜化的,而是盡力誇張美好的一面。很遺憾,我看完了 太宗本紀,「貞觀之治」根本沒有課本和網上一些人吹的那麼神。例子如下:
網上說「貞觀之治」,而書中說的是「貞觀之風」。我認為「貞觀之治」是後人編造的。道理簡單,當時戶口,人口和版圖面積都不如楊廣時代,如果叫這個「貞觀之治」,楊廣時代是否該叫「大業之治」,甚至叫「大業盛世」?
隋煬帝被醜化,是李世民的手下乾的好事,以凸顯自己的文治武功,但是,李世民無論文治還是武功都不如隋煬帝。李世民時代,打不過突厥,簽訂了「渭水之盟」,「空府庫」 ,把錢才上貢給突厥。 文治上,李世民時代的人口數字始終未達到楊廣時期的水平,直到李隆基時代,唐朝的人口才可以和隋煬帝時代相比,隋煬帝大業中期人口890萬戶,唐玄宗天寶十四年人口891萬戶。也就是說,所謂的貞關之治,在很大程度上戰亂後人口和經濟的自然復甦而已,沒有被吹捧的那麼好,注意,是貞關之治,而不是貞關盛世,這就說明問題了。論個人文才,李世民更是拍馬也趕不上楊廣。
楊廣之死,完全是個意外,是死於宇文化及謀殺。如果他不死,所謂的農民起義並不會推翻隋朝。說明這個道理很簡單,李家是隋朝的臣子,甚至是楊廣的親屬,李家是打著給楊廣報仇的旗號起兵的,最後平息叛亂,一統中原。如果楊廣沒被暗殺,李家作為隋朝臣子,本身就可以把起義鎮壓下去了。
大業五年,楊廣親自主持大運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聲。國家圖書館藏書達三十七萬卷,創中國歷代之最,科舉制正式確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個郡、一千二百五十五個縣,朝廷控制的民戶達八百九十萬戶,全國統計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萬人。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資治通鑒》說:「隋氏之盛,極於此矣。」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貞觀時代的田地開墾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貞觀十七年的戶口不到三百萬,還不到大業年間的一半。」 《資治通鑒》:「(貞觀十一年)於是唐地東極於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貞觀十一年疆域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於103830108) 隋煬帝大業五年疆域東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於137779500)隋大業五年137779500比唐貞觀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
經常看到有人說「貞觀之治」時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在書裡面是不存在的,相反,你可以看到當時百姓賣兒賣女,當時天災瘟疫,政府不得不救濟。還有各種農民起義和反叛。
這本書最有趣的是,前面吹李世民如何不信神仙,後面又記錄其煉仙丹的事,李世民也死於「成仙」之夢。不知道是史官糊塗了,還是故意玩弄李世民一下。 迷信仙道,和秦始皇一樣死於吞金,也就是自殺。唐太宗曾經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用丹葯,現在自己也一樣。
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差點殺了魏徵, 唐太宗開始走下坡路。 毀魏徵墓碑,這也太惡毒了。賜劉洎自殺。劉洎(?~645) 的資歷和魏相近,唐朝宰相也是敢於講真話的忠臣,性疏峻,敢言,武則天的大周給平反了。
大造宮殿,腐化墮落: 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還大量挑選民女入宮,貞觀十六年,唐太宗下詔,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嚴重浪費現象。唐太宗自己也開始修造宮殿,貞觀十一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宮。
5
盛唐的領土是虛空,大片區域統治是不鞏固的。大片土地是荒漠。南方大片領土還處於未開發地區,都沒多少人居住。初唐人口3000多萬,有一大半居住在關中、河南等地區。沙漠荒原和城市農田都是土地,能一樣嗎?上海的土地,和甘肅的土地能一樣嗎?所以宋朝的真實領土純度實力要比唐朝的領土純度強數倍。宋朝再形成之初就一點先天不足,它周邊的所謂蠻夷已經不是停留在游牧時代,僅僅滿足於掠奪的原始的部落聯盟了,而是真正意義上對等的政權。無論是大遼還是西夏都是高度發達的封建國家。而唐的腐化,致使中原地區馬匹稀少。中原的馬大概都被飢民吃了吧?而戰馬在古代相當於今代的坦克,使「中國」軍隊沒有「坦克」這是誰的錯?西域等地只是唐朝的軍事影響區而已,正史上叫做「羈糜」,「北風卷地白草斬,胡天八月即飛雪。」這是芩參天寶八年在安西任北庭節度判官時寫的詩句。大詩人李白「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黃草,登高望戎虜。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借問誰陵虐?天驕毒威武。赫怒我聖皇,勞師事鼙鼓。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胡天」 、「胡關」 、「藩鎮」的意義能等同於「中土大唐」嗎?在唐朝沒有人把那,當作中土大唐。唐人們都清楚那與真正的版圖是兩回事。唐朝沒有向外擴張的動力,中土大唐中國的中心地帶都沒建設好,哪有理由往那窮山惡水土地貧瘠之地跑?因為大漠邊關哪有我中土大唐的土地好?「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自古大漠邊關,天氣惡劣。中土大唐的人民是不會那遷徙的,那裡沒有戶口管理更沒有有效的賦稅。連唐人也知道那與真正的版圖是兩回事。如果那些都是中土大唐,那盛唐長安成里的4000多名外國使節從哪來?原來外國人大都是西域人,正說明唐朝的真正的控制范圍,真實的疆域。現在千萬不要自作多情用現代的主權觀念往上套。如果沒有清朝的開墾,即使初唐在西域建立再多的「藩鎮」,也是白搭。因為唐朝中期不止把漢隋開創的西域丟了,而且還把東北、河北、山西、雲南、四川等等之地讓給了外族。中國現代的疆域是繼承了清朝的財富。如果中國現在要是繼承唐朝的疆域,那中國真是太小了……唐朝無能政府一大半時間真實控制區域還沒南宋大。
唐朝的疆域有多大?有些不要臉沒有臉恥、喜歡自淫的歷史學家及學者,完全不顧歷史事實,愣把說成吐蕃、南昭、契丹、渤海、西域等國的土地說成唐朝的疆域。東亞洲有三個民族不懂得尊重歷史,一個是日本,第二個是朝鮮,第三個就是中國。突厥、吐蕃、契丹、渤海、回鶻、南昭等等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歸在外國蠻夷列傳里,它們的領地根本就不是唐朝的領土。而現在的一部分中國人愣是把這些蠻夷的領土意淫成唐朝的領土。網上不顧歷史事實畫的唐朝疆域比比皆是!你可以說唐朝和突厥、吐蕃、回鶻、契丹、南昭一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說突厥、吐蕃、回鶻、契丹、南昭是唐朝的一部分。《新唐書》:「唐興,蠻夷更盛衰,嘗與中國相抗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鶻、雲南是也」。唐代中國至少是四國演義,唐朝根本代表不了中國。「隋、唐之間,突厥為大。其後有吐蕃、回鶻之強。五代之際,以名見中國者十七八,而契丹最盛。」唐朝所處的那個時候,中國境內有許多政權國家當時是諸強爭霸的局面。
唐朝強盛時也是吐蕃統一強大的時候。吐蕃的疆域可比現在的西藏大得多。同樣南昭也比現在的雲南大得多。吐蕃和南昭絕對不是唐朝的一部分。他們和唐朝絕對是不同的國家。唐高宗時期公元670年(咸享元年)吐蕃發兵滅了唐朝的屬國吐谷渾,唐朝西域四鎮(鬼茲、於闐、焉耆、疏勒)被吐蕃奪去,唐朝派大將薛仁貴率 10萬大軍進攻吐蕃,在青海湖以南大非川被吐蕃大軍打得大敗。公元678年(儀鳳三年)唐中書令李敬玄率兵18萬與吐蕃軍又戰於青海,唐軍再次戰敗。直到武則天時公元692年(如意元年)要靠女人把領土奪回。唐軍是屢次的慘敗在吐蕃手裡。唐朝都打不過吐蕃,看看發展一千年以後的西藏實力如何?就知道唐朝的實力是什麼樣的水平層次了。公元696年(萬歲登科元年),曹仁師等二十八將功契丹,全軍覆滅,大將都成了俘虜。連處在原始階段的契丹都打不過,別說以後的大遼帝國了。公元751年(天寶十年),唐軍八萬人進攻南昭,結果唐軍大敗死六萬人。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大唐又發兵七萬人攻打南昭,結果全軍覆沒。中國歷代很少有軍隊大敗於南方民族的,只有常不敵於北方民族。可見唐軍的無能。大唐很給「中國」(中原)人丟臉。正是因為唐朝皇帝搞不定外族侵擾才設立藩鎮。河北藩鎮就為防禦契丹、奚等族所設。唐朝後來又重文輕武,所以只能起用蠻人。所以才重用安祿山,安祿山打不過契丹人,大敗後,看唐上下一片烏煙瘴氣,已經腐敗不堪軟弱可欺,所以開始反唐。最終導致安史之亂。這時單一民族契丹人戰鬥力和以後的由多民族組成的大遼帝國還不可同日而語。安祿山雖打不過還處在原始階段契丹人,但對付軟弱的唐朝卻綽綽有餘。說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那是不是自淫?
突厥是沒有城池的原始部落,他們雖然占據很大地方,但大都是沒有開採的荒漠,就是說這些土地沒有國土性質。大都是屬於自然環境,誰占就是誰的。就是唐朝打到哪,也只是代表佔領一個點,而不代表一個面。在古代的領土觀念和現代是不一樣的,是有「公陸」(和公海一樣)的就是那土地雖也不屬於誰。如大唐在西域建立軍事管理區域,並不能說從長安到西域就都是唐朝的疆域。不能說唐朝的軍隊到過哪,哪就是中國的領土。要不然漢隋那麼強大,怎麼沒到外國去做戰?漢唐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向現在的美國一樣有拒敵於千里之外,在異國的土地上建立軍事管理區(如美國現在的伊拉克的所做所為)。
唐朝滅了突厥了嗎?僅幾十年後,突厥汗國就重新建立,蒙古高原就不再屬於唐朝的羈糜區。《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7世紀末葉,唐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有所削弱。從高宗初年起,從塔里木盆地到高麗,橫跨亞洲的唐軍逐漸退卻,採取守勢。……在680年前後,突厥再度強大起來,並開始重構其草原霸主地位。唐試圖征服高麗的行動以慘敗告終,在東北東部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震(後改稱渤海)。」自天寶年間起,大漠北回紇取代突厥,南詔叛唐後統一雲南。緣邊羈縻府、州也大量撤廢或內移。隨著公元676年安東都護府遷入遼東,唐朝放棄了東北大部分地區。東北邊境外,渤海國興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東至太平洋,北接黑水靺鞨,南至新羅,西接契丹和唐之遼東。東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奚、室韋諸部。滇西南諸羈縻州之外,為蒲子、金、越等部。西南面沒有恢復漢朝舊疆,僅領有雲南北部一小塊,唐朝安史之亂前穩定控制的區域只有五百多萬平方公里,比西漢要小。安史之後那就更小了,至今歷史學家也不敢繪制一張大部分唐朝真實控制的疆域,只拿最初十幾年唐軍到達過的疆域坑蒙撞騙。
唐朝皇帝屢次丟下可憐的人民倉皇逃跑,唐朝皇帝逃竄出首都次數創造是中國、世界之記錄。完全是可恥的行為,為中國丟盡了臉。《讀通鑒論》:「天子出奔以避寇,自玄宗始。其後代、德、僖三宗凡四齣而卒返……天子有,天下之望也,前之失道而致出奔,誠不君矣;而天下臣民固倚以為重,而視其存亡為去就;固守一城,而或死或辱於寇賊之手,於是乎寇賊之勢益張,而天下臣民若喪其首,而四支亟隨以仆。」《廿二史札記》:「玄宗避祿山,有成都之行;代宗避吐蕃,有陝州之行;德宗避涇師,有奉天、梁洋之行。迨僖宗走成都、走興元、走鳳翔,昭宗走莎城、走華州,又被劫於鳳翔,被遷於洛,而長安自此夷為郡縣矣。」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年),唐玄宗逃往四川,長安被叛軍隊攻陷。公元763年(廣德元年),唐代宗逃往陝州,長安被吐蕃軍隊攻陷。公元783年(建中三年),唐德宗逃往奉天,長安被涇原叛軍攻陷。公元881年(廣明元年),唐僖宗逃往四川,長安被黃巢軍隊攻陷。公元895年(乾寧二年),唐昭宗逃往莎城,長安被岐州、邠州節度使李茂貞、王行瑜佔領。 公元901年(天復元年),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等劫持到鳳翔城。公元904年(元佑元年),唐昭宗被梁王朱溫強迫遷都洛陽後殺死,長安變成廢墟,從此再也沒有作為中國的首都。在唐朝手裡把偉大隋朝興建的兩座雄偉奇跡般的城市長安、洛陽變成廢墟。
6
漢武帝窮兵黷武的結果:
漢平帝元始二年 21年 人口 5,959萬 漢書-地理志下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 57年 人口 2,100萬 續漢書-郡國志五
Ⅱ 我是個大二的學生,酷愛歷史,古文功底不是很好,鑒於家人均在上海,希望通過考研考到上海
1、上海招收(0602)中國史專業的學校有:
(10246)復旦大學
(10248)上海交通大學
(10255)東華大學
(10269)華東師范大學
(10270)上海師范大學
(10272)上海財經大學
(10280)上海大學
(87903)上海社會科學院
2、復旦、華東師大都是985,歷史系相對較好。但好學校的競爭也大,建議根據個人志向和備考情況進行選擇。
Ⅲ 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博物館數量最多的國家,境內一共有200多家博物館,那最出名的是哪些博物館呢
1.以色列博物館;
以色列博物館(TheIsrael Museum)位於耶路撒冷吉瓦特拉姆區的山丘上,創建於1965年,以色列博物館不但是以色列境內最大的文化匯點,更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藝術和考古學博物館。館內收藏了由史前至今各式各樣的文物遺產,並設有不同展館,例如考古學館、美術館和猶太藝術生活館。此外,館內收藏了全球最多聖經文物,在聖經和聖地考古學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感謝世界各地贊助者慷慨地捐助,以致博物館在短短45年間,已收集了近50萬件文物。死海古卷博物館(The Shrine of the Book)是以色列博物館中一座標志性的建築。館中收藏了全球最古老的聖經手稿——《死海古卷》和十分罕有的中世紀早期聖經手稿。遊客可以通過數碼版《死海古卷》中文版,在線近距離接觸和觀察《死海古卷》。
2.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
以色列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是以色列頂尖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創建於1932年,位於城市文化綜合體中心,展出大量著名的永久性和臨時性藏品,涵蓋油畫、雕塑、攝影等各領域收藏品。除了展覽,博物館還舉辦音樂舞蹈演出、電影放映、哲學藝術講座等其他活動。博物館每年都會接待超過50萬遊客,提供超過20場關於以色列國內和國際的藝術展。作為以色列最多樣化和富有活力的文化機構之一,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是當地藝術界的活躍場所。
3.霍隆設計博物館;
霍隆設計博物館是以色列第一家專注於設計的博物館。博物館館體的設計和規劃是由以色列建築和工業設計師羅恩·阿拉德與布魯諾·亞撒合作完成的。博物館位於霍隆小鎮新文化區的東部,包括媒體圖書館(中央圖書館、劇院和影片館)。附近是霍隆理工學院的設計系。
霍隆設計博物館於2010年3月3日開放。博物館內並沒有常設展覽,以設計為主題的各種展覽在這里舉行。這座獨特的博物館象徵著創造性、發散的思維、創新性思維、勇氣、一個年輕又讓人耳目一新的企業、一種年輕而美妙的波普藝術,甚至象徵著後現代主義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霍隆設計博物館是以色列新型思想意識形態以及創新精神和理念的縮影,這也是它為何如此成功的原因所在。
4.大屠殺紀念館;
以色列猶太屠殺紀念館是以色列官方設立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位於以色列耶路撒冷城西的赫茨爾山,是世界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大屠殺紀念館。博物館充分地反映了在大屠殺時歐洲猶太人及在大屠殺之後以色列在悲痛中復活的那段沉痛的歷史。「Yad Vashem」這個名稱源於聖經,是「有紀念、有名號」的希伯來語發音。標志著猶太民族對於同類不離不棄的眷顧。這里包含一間紀念堂、一個歷史博物館、一個畫廊、一間「名字堂」(Hall of Names)、一座檔案館、「毀滅社區的山谷」(Valley ofDestroyed Communities)、一座猶太教堂及一個教育中心。大屠殺博物館中各種照片、錄音、實物的陳列讓參觀者體嘗著一種磨難與掙扎。走出紀念館,外面陽光明媚,灑滿了這片流著奶與蜜的迦南美地,終於明白幸福距離自己有多近,生命與和平是如此珍貴。
Ⅳ 歷史學家認為古羅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25歲,有何依據
盡管歷史學家認為古羅馬人的平均壽命只有25歲,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早早的都死去了。
Ⅳ 世界人均智商國家排名,中國只排名第二,第一為何是他
智商這個東西看不到,摸不著,偏偏就有很多人喜歡,對此進行排名。今天就讓我這個智商65的人,也來為大家排一下名次。
都說上帝是公平的,然而,真正的現實是人與生俱來就是不平等的,就拿智商這個東西來說,他有很強的遺傳性,而且不同地區的人的智商也有著明顯的差別。
至於第三名探花的位置我還是還給了瑞士。歐洲土豪瑞士,人精錢多的典範,這么一個歐洲山地小國卻有著最高的人均收入和最低的失業率,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國民的智商確實不低。
至於第四名,我想應該給美國人了。按照英國人的標准來說,美國人的諾貝爾獎得主那絕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
光光美國一個哈佛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就蓋過了很多國家。而且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可以博採眾家之長,美國人可以打造一支會說普通話,普通話說得比英語還溜的,長著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美國數學隊,征戰奧數舞台,我想這也是美國人的優勢所在吧!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智商四強,大家可以在評論區中和我交流。
Ⅵ 歷史中考平均分
歷史中考平均分:71.89。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內些事件行容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
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Ⅶ 作為一個真正的史學家應具備的品質和素質
我們常把歷史比作一面鏡子,則歷史研究者的工作,就是擦去蒙在鏡子上的灰塵,使鏡子更加平整,使鏡中的影像盡可能與歷史事實一致。至於旁人要從這影像中讀出什麼微言大義來,與研究者是毫不相乾的。而文革中流行所謂「影射史學」,就完全不同了。為了使影像符合自己預先設定的形象,就在鏡子上抹上顏色,或者破壞鏡子的平面,使人們照不到自己的原貌。「古為今用」和「影射史學」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BR> <BR> 正確的古為今用,只是在歷史所能提供的范圍里,做一些主觀的選擇,對歷史事實進行取捨,但絕不會歪曲、篡改既定的事實。像司馬光在寫作《資治通鑒》時,發現原始記載互為抵牾,便另撰《資治通鑒考異》30卷,詳加辨析,說明取捨的理由。對於異說,也記於《考異》一書中,以備後人查考。而影射史學,則是先入為主,帶著自己的目的去尋找甚至製造對自己有利的「史實」,對於不利於自己的材料,要麼絕口不提,要麼歪曲篡改,用自己的目標來重新「創造」歷史。這樣,歷史就真的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適語)了。 <BR> <BR> 影射史學的時代當然已經過去,但時至今日,有些人還是習慣於在歷史和現實之間作不恰當的比附,甚至為了現實的需要歪曲歷史。在他們的眼中,似乎今天的一切都可以在歷史中尋找到對應的部分。例如,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氣象、新進步,往往要用古代的清官、好皇帝、改革家來比附。其實,歷史上除了確實存在過屈指可數的幾位清官、好皇帝(且不說其中不乏某些好事者製造的假象)以外,君主專制體制下造就更多的只能是暴虐殘忍的帝王和貪贓枉法的官僚。不依賴於制度的創新,而寄希望於抽象的個人道德,是極其危險的。 <BR> <BR> 明朝和清朝前期,地方官員根本沒有辦公經費,而按照慣例,幕僚、隨從的報酬等卻都得在官員自己的俸祿中支付,而俸祿又低得出奇,所以官員們依靠正常的俸祿根本無法過上舒適的生活,低級官員更連養家活口都有困難。現在家喻戶曉的清官海瑞(圖3.6),生前的最後二年多任南京右都御史,其俸祿已經是明朝政府高級官員中第三位的高薪,卻只有732石(年俸),而相當多的下屬要由他支付薪水。他自己連子女都沒有,生活又極端節約,以至他買兩斤肉為母親祝壽,也會引起總督胡宗憲的驚奇。海瑞死時僅留下白銀20兩,尚不夠殮葬的費用,可見官員們靠正常收入是無法維持生活的。有的皇帝還委任一些只有空銜不支俸祿的地方官,聽任他們去「自負盈虧」,這樣就造成了無官不貪的局面。 <BR> <BR> 如果用從政實績來評判,海瑞不過是個一般的清官,對明朝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並沒有很大的影響,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道德的典範。平心而論,海瑞的廉潔自律,確實值得敬仰,但用如此崇高的道德規范來要求每一個官員,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盡管海瑞有良好的主觀願望,他的措施和建設卻往往是不現實的。如海瑞曾向皇帝建議恢復明太祖時的懲貪法律,即貪贓枉法所得滿80貫錢即處絞刑,更嚴重的要剝皮實草,不僅「議者以為非」,就是皇帝也覺得太過分。顯然要讓一般官員這樣嚴格地遵守本來就不合理的俸祿制度,既不合情理,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明朝的權臣和太監迫害政敵或清流常用的手段就是給對方栽上「貪贓」、「受賄」的罪名,這固然出於誣陷,但也說明當時像海瑞這樣的官員實在太少,就是清流們也未能免俗,要說他們貪污再容易不過。在幾乎無官不貪的情況下,如果真的要實施明太祖時的法律,大概除了海瑞本人以外,人人都夠得上處絞刑的資格,剝皮的劊子手恐怕會供不應求。故而《明史·海瑞傳》說他「意主於利民,而行事不能無偏」,確是公允的評價。道德的榜樣和嚴刑峻法都不是萬能的,解決社會矛盾還得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尤其是要注意消除產生這些矛盾的根源。崇高的道德典範不具有普遍意義,一旦要用它來要求社會中每一個人,只會造成更多的偽君子和兩面派。只有依靠合理的制度,用人人都可能遵守的規范來制約,才是惟一可行的出路。而在專制社會,這種制度的創新是難於完成的。海瑞一直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是造成他悲劇結果的真正原因。 <BR> <BR> 現在有些人抬高海瑞,將他樹為清官的典型,不惜將其神化。海瑞是宋明理學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在這點上,他確實是表裡如一的,但其行事往往極端偏激而毫不近人情。明姚叔祥曾記載海瑞年僅五歲的女兒,僅僅因為從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塊餅吃,便被海瑞認為犯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大防,強逼其自行餓死。在當時,記述者是為了稱頌「非忠介(海瑞謚忠介)不生此女」(《見只編》卷上),今天讀來,只能覺得可怕,無怪乎周作人要痛詆其「實即是酷吏」,「豈不將如戴東原(戴震字東原)所雲以理殺人乎」!(《記海瑞印文》,見《書房一角》,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BR> <BR> 本來,「海瑞現象」出現在專制社會是很正常的,但由於影射史學非要把他比附現實,所以只能推出一個經過他們歪曲的海瑞形象,以達到他們以古喻今,借古諷今的目的。張中行先生曾針對近年來媒體大力頌揚歷史上清官的現象,指出其「問題在於,如果這位好官不來,小民的幸福和安全,保障在哪裡呢?……歌頌包公,歌頌海瑞,無論從事實說還是就思想說,都是可悲的,因為看前台,是小民的有告,看後台,是小民的無告。」歌頌清官「追問本質,是乞憐,表現的形式是磕頭。我們現在標榜民主,乞憐與民主是背道而馳的。如果民真能主,真依法而治,官好不好就關系不大,因為不管你心地如何,總不能不依法辦事,否則民有力量讓你下台,法有力量讓你走進牢房。所以再推而論之,頌揚好官就正好表示,民未能主,法未能治。」(《月是異邦明》,載《讀書》1992年第9期)說得實在是一針見血,發人深省。 <BR> <BR> 當前影射史學遺風的另一種表現,是強調所謂「歷史要為現實服務」,特別是要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近十幾年來,各地爭奪名人誕生地、活動地、重大事件發生地,以及不顧既定的歷史事實,一味為祖宗翻案等事件頻頻發生,其實這些有爭議的問題,有的本來是早有定論的,有的根據現存的史料是無法作出明確判斷的。比如西施的故里到底在哪裡?浙江的諸暨和蕭山爭得頭破血流,漫畫家華君武先生為此還畫過一幅漫畫,登在《浙江日報》上,漫畫中東施也來湊熱鬧,讓兩個人不要再打,乾脆我們兩人一家分一個好了。其實諸暨和蕭山兩縣毗鄰,歷史上又長期同屬會稽郡,縣界可能有所變動,西施居住的那個村的原址,哪裡還弄得清楚?更何況西施其人不見於《春秋》、《左傳》、《史記》等史書記載,而記於《管子》、《莊子》以及東漢的《越絕書》和《吳越春秋》,究竟只是小說家言抑或實有其人,還是個疑問。今天兩地所存的西施古跡,多為後人附會,不可能是春秋遺跡,顯然不能當真。再如對孫武的故里,先秦古籍並無記載,《史記》只說「孫子武者,齊人也」,語焉不詳。現在山東的惠民、博興和廣饒三地都在爭,其實這三說都是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孫武祖父孫書「食采於樂安」為依據的。而《新唐書》的史料,又來源於唐元和年間(806~820)所編的《元和姓纂》。有人認為該書中的「樂安」指唐樂安郡,有人認為指漢樂安縣,有人認為指先秦齊國樂安邑,一時眾說紛紜。且不說孫書的采邑是否一定為孫武的出生地,《元和姓纂》中所列郡望名稱,既有郡名,又有縣名,既有唐代地名,又有前代地名,三派學者按各自理解來解釋這段史料,爭來爭去爭不出個結果來。這種情況下,即便超脫的歷史學家也很難作出判斷。 <BR> <BR> 也有的史實本來是很明白的,如諸葛亮躬耕地在今天的湖北襄陽,東漢末屬於南陽郡鄧縣,是南陽郡下轄的37個縣之一,這一點,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記載得很清楚:「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當時是劉表的統治區。而今天的河南南陽東漢末雖然同屬南陽郡,但從建安四年(199)張綉降曹開始就一直是曹操的控制區,劉備怎麼可能於建安十二年(207)跑到「敵占區」去三顧茅廬呢?諸葛亮《出師表》中稱自己「躬耕於南陽」,只是從當時的郡名而言的。歷史學界對此早已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見,但到了1990年《三國演義》特種郵票第二組中的「三顧茅廬」、「隆中對」要確定首發式地點時,襄陽、南陽之爭就白熱化了。如果只是一場學術爭論也就罷了,竟然有人公然在文章中聲稱是為了「南陽二千萬人民的利益」,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尊重歷史事實可言?在這種情況下,某些自封或被封的「歷史學家」的「考證」當然不可能是研究歷史,連我們所說的「運用歷史」也談不上。 <BR> <BR> 要說這些人都是無事生非,或者完全是出於私利,或許有欠公允,關鍵問題是他們誤解了歷史的真正價值。爭名人,爭古跡,爭「第一」,說到底,都是為了某一地方或人群的利益,因為他們都認為,爭到了這些「歷史資源」就有了地方的知名度,就能夠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或產品的銷售,就能夠引來外資內資,甚至就能夠「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其實這是誤解了歷史的功能,多數情況下是不能如願以償的。 <BR> <BR> 一個地方的知名度固然離不開歷史,但歷史只是很多因素中的一個,一般情況下並不是決定因素。在今天世界上或國內的大中城市中,完全靠歷史悠久或歷史地位重要而獲得知名度的是極少數。即使是這些城市,也還離不開現實條件。如在中國的七大古都中,安陽建都在杭州之前,年代比杭州久;開封也先於杭州,地位更加重要,但國內外知道杭州的人無疑要比知道開封、安陽的多得多。 <BR> <BR> 歷史當然是一項重要的旅遊資源,在人文景觀中更是如此。但絕大多數旅遊者不是歷史學家、考古學者或專業人員,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娛樂、休閑,是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要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即使是再重要的古跡也不會引來遊客。20世紀30、40年代的敦煌莫高窟可以吸引張大千、常書鴻這樣的畫家、學者,但只有交通改善和設施具備後才會成為旅遊熱點。今天真正要產生市場效益,歷史悠久不是決定因素。即便全是假的,只要市場定位準確,也同樣可以吸引大量的客源。像杭州的「宋城」主題公園,全是新建的仿古建築,遊客也源源不絕。而杭州城南鳳凰山麓真正的南宋皇城遺址卻堙沒於草木之間,到那裡去發思古之幽情的人恐怕沒有幾個。長期無人知曉的四川九寨溝,除了編出一些民間故事外,在漢文史料中找不到什麼記載,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使它在短短幾年內就名聞世界。 <BR> <BR> 由此我想起了南宋詩人陸游在《入蜀記》中記下的一件事:鎮江北固山甘露寺中有一塊「狠石」,相傳劉備與孫權曾圍著這塊石頭商議如何對付曹操。石頭早已不存在了,寺中僧人就隨便放一塊充數。每當遊客圍著石頭撫摩感嘆,大談三國故事時,知情的和尚和小孩都在暗暗發笑。記得前幾年游甘露寺時也見過這塊「狠石」,從南宋到今天又不知換了幾塊,但這並沒有影響遊客的興致,因為劉備、孫權到過這里已經通過小說《三國演義》(不是史書《三國志》)而變得盡人皆知,難道還有必要讓歷史學家或地質學家來證明這塊石頭的真偽嗎?因為旅遊畢竟不是歷史教學,就是歷史學家也怎麼可能、又有什麼必要將一切都查考清楚呢? <BR> <BR> 至於要寓教於樂,激發愛祖國、愛家鄉的崇高感情,這是把太多的附加成分放在歷史上,實際效果並不見得很好。難道愛好歷史、喜歡游覽名勝古跡的人裡面就沒有賣國賊了?如果我看到外國的古跡更加雄偉,難道就激發起我愛外國的感情嗎?要增長歷史知識的話,並不一定非得通過旅遊,化同樣的時間去讀史書,學到的知識肯定比旅遊看到的多。 <BR> <BR> 現在很多地方化那麼多的財力、物力去爭這些所謂的旅遊資源,其實並沒有取得想像中的巨大效益,反而在實際上起了誤導作用。例如關於李自成的結局,清初以來大量公私文獻證明他於順治二年(1645)兵敗退至湖北通山九宮山,被當地民團所殺,這點已得到明史學界大多數學者的公認。而近年來,湖南石門縣一些人僅憑當地流傳的李自成兵敗後遁入空門的傳聞,以及該縣夾山寺奉天玉和尚墓中出土的部分文物,斷言李自成兵敗後禪隱該寺,化名奉天玉,並在幕後秘密指揮余部「聯明抗清」20餘年之久。此說一出,海內外報刊、電視紛紛介紹,盛極一時。對此,史學界大多數人均認為缺乏確鑿的根據。比如墓中出土的一塊鐫刻道符的青磚,有學者破譯出其中含有「闖王陵」三字,成為李自成歸隱夾山說的鐵證。其實,只要稍具一點宗教知識的人都會知道,這只不過是極常見的道教神符,是舊時喪葬的常用之物,埋於墓中取保佑亡魂升天之意。被某些學者認為含有「闖王陵」的圖案,在全國各地的墓葬中均有出土。《奉天大和尚塔銘》中有一處是脫漏後補刻,又有學者加以發揮,認為隱喻「補之」,即李自成之侄李過的字,那就簡直是在測字了。而湖南石門縣為開發這一旅遊資源,違反《文物法》中「不改變文物原狀」的規定,未將奉天玉墓按原狀保存下來,而是投資1000多萬元,仿照明十三陵,將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夾山寺改建為宏偉的闖王陵,與湖北通山的闖王陵遙遙相對。可是石門縣不是經濟發達地區,又缺乏相關產業帶動,不像杭州本身就是一個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以致遊人寥寥,現在慘淡經營,維持不下去,並沒有獲得預期的經濟效益。這種做法也給當地青少年、學生和缺乏歷史知識的遊客造成錯覺,以為這里就是李自成的墓,對通行的說法(包括歷史課本中的內容)產生懷疑,還助長了一種狹隘的地方主義情緒。至於某些學者、文人拿了錢便去美化別人的祖宗,將奸臣證明為忠臣,漢奸美化為民族英雄,就已經完全喪失了作為知識分子的良知了。 <BR> <BR> 近幾年來有人為了迎合政治,證明中國如何偉大,不斷地發現所謂「世界第一」,把早就被歷史學家批判過的偽史料重新揀出來,把五四運動以來正確的辨偽統統推翻,諸如河圖洛書都是真的,甚至有人證明是由外星人帶來的;三皇五帝確有其人,不僅有具體的出生,還有世系明確的直系後裔;似乎惟有如此才是愛國主義。這使我們想起了晚清以來的一種潮流,外界傳入中國一種新事物,無論是物質方面的還是精神、制度方面的,總會有人出來證明,中國古已有之,暗示外國人只是拾了中國古人的牙慧,至少是受了中國古人的教化或影響才有的。足球流行時,便有人撰文稱足球實起源於唐宋的「蹴鞠」,20世紀80年代允許股票上市時,又有專家撰文論證股票在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進入90年代更有學者論證市場經濟中國古而有之,這實在是歷史研究和運用的一種倒退。但是對於熟悉中國歷史的人來說,這類盲目復古、西學中源的論調,不過是晚清或更早的沉渣泛起,在歷史上並不罕見。 <BR> <BR> 還有一些人借著弘揚中國文化的名義,把《周易》及陰陽學說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位,似乎成了集科學的大成,成了中國以至世界一切科學的源泉。其實稍懂一點中國歷史的人就不難看出,先秦的學者再偉大,也不可能超越時代的局限,達到現代的科學技術水平。即便有現代科學家學習和運用《周易》或陰陽學說取得了成就,與《周易》或陰陽本身的科學價值是不能混為一談的。盡管萊布尼茨從中國的八卦得到啟發而發明二進制的故事已經不止一次被指出並非事實,而只是國人一廂情願的誤解,事實不過是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之後,從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籍傳教士處獲得了宋代邵雍的六十四卦圖,發現可以用他的二進制數學來解釋,但不少人至今還在津津樂道,以此來證明《周易》的偉大。即便真有其事,那麼比萊布尼茨對《周易》不知熟悉多少倍、又不知有多少《周易》專家的中國,為什麼沒有人發明二進制,並進而研製出計算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