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網路結構圖
㈡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小結
、知識體系:儒學的創立、發展歷 程及影響 創立(春秋時期孔子)→發展(戰國 孟子、荀子)→重創(秦朝,「焚書坑儒」) →獨尊(西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 儒術」) →沖擊(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到來自 於佛教、道教的沖擊)→復興(唐宋時 期)→理學(宋明時期,儒學在迎接佛教 和道教的挑戰中逐漸吸納其思想,形成 以「理」和「天理」為核心的新儒學。)→批判 繼承(明清時期,批判與繼承傳統儒學, 構築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 二、必背知識點 1、孔子(思想:仁、禮、德治;教 育:有教無類、私學;典籍:六經) 2、孟子(道德規范;仁政:民貴君
3、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4、道家(樸素辯證法、無為)法家 (《法經》、韓非、最受統治者歡迎) 墨家(小生產者利益,兼愛、非攻) 5、「焚書坑儒」的實質(思想文化專
目的(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制)、
6、罷黜百家;太學的出現(儒學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科舉制的影響 7、儒學的困境(佛道的沖擊)、復興 (唐代中後期:韓愈道統思想、李敖「性命 之源」;北宋:相對寬松的文化政策) 8、北宋五子開創理學(二程確定了理 學的最高范疇:天理) 9、理學集大成者朱熹:理氣論、修養 論、社會政治理論;四書五經。 10、陸王心學(陸九淵是開創者:心即
王陽明集大成:致良知、知行合
理也。
11、明朝李贄:反正統、理存於百姓 中、童心說、破除對孔子的迷信 12、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批判封建君 主專制、主張工商皆本)、顧炎武(經世 致用、眾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郡國利病書》)王夫之(唯
13、清朝唐甄「凡為帝王者皆賊
㈢ 誰有高中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結構框架圖
1.西周實行分封制。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 。後增設參知政事 、樞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 (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並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餘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 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於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㈣ 高一歷史第一單元知識結構框架,要大括弧形式的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一課考點
重點:西周的宗法制與分封制
1、夏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我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始於:夏;
2、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我國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
3、分封制(內容、特點、意義)
特點:周天子是諸侯的共同主子,諸侯是周王的臣屬。
意義: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
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5、西周的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
6、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構成了夏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的主體,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課考點
重點: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難點: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1、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稱號的由來 ②皇帝制度: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皇權至上、皇帝獨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縣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機構的特點:
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第二、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國與家同治)
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頒布秦律②統一度量衡、貨幣和車軌③統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對秦朝的影響: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初步奠定祖國疆域,鞏固國家的統一 ③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專制統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處境的惡化。
(2)對後世的影響: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第三課考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漢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國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時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不斷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職權,進一步加強皇權。
5、宋朝的「二府」: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
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點: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加強皇權有新發展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關
元朝時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的機構是:宣政院;
7、中國省制的開端是:元朝時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變革。
郡縣制(秦朝)——郡國並行制與州郡縣三級制(漢)——州縣兩級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
(2)在中央政權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中央嚴格控制地方政權,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中央。
第四課考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1、中國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在:明太祖時;
解決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君主專制強化
2、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後,為了減輕皇帝工作壓力增設了:內閣;
3、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
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牢固。
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並無決策權。
4、區分明朝內閣制度與西方近代內閣制的本質不同:
內閣是皇權專制的產物,它維系了君主的絕對權力,保證了君主對全國有效的統治,進一步鞏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內閣是政治民主監督機制,有助於防止專制獨裁。
5、我國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的標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
6、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積極作用: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障。
消極作用: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世襲製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
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鞏固西周統治
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後代
分封制的作用: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分封制的局限性:造成了周後期諸侯割據爭霸,社會動盪。
4、西周的宗法制
內容:是一種繼承和分配製度,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系政治聯系的制度。
特點: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對性;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相結合;形成森嚴的社會等級。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關系: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根據大宗小宗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
6、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神權與王權的結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秦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
秦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割據混亂局面,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國家一體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中央:皇帝制度(表現)
三公九卿制(三公的職能)
地方:郡縣制
郡縣制實施的意義: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3、郡縣制和分封制的區別:
一、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二、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並擁有封地;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三、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承秦制」,有所變化:漢武帝時,重用尚書令、侍中等,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執行機構
② 三省六部制: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體制;隋朝時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唐朝時三省分工明確,既合作,又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隋唐時期在尚書省下設立的六部,則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體制,使此後歷朝都基本沿襲了這種制度。
③ 宋朝的政治制度特點(分化事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權利,後又樞密使分割軍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相權,三司掌管財政削弱相權;
④ 元朝:廢三省,行一省制——中書省,六部歸其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①漢代:漢初郡、國制並行,「七國之亂」後王國開始削弱;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王國,王國名存實亡。武帝分全國為13州,設刺史監察地方。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為州郡縣三級制。
③宋代:軍事上,把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設通判監察,削減節度使權力。
財政上,地方財賦除自留小部分,其餘轉運中央或指定地點,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物質基礎。
④元代:創立實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設置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之下設路、府或州、 縣,對邊遠民族地區設置宣慰司進行管理。
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元朝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特點
① 在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跡。
② 在中央政權中,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丞相。
③ 在中央與地方政權的關系中,中央都不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④ 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和治理日趨完善。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內閣制
目的: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機構。 設立:明成祖
影響: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加強了專制統治。
2、軍機處 設置時間:雍正年間
作用:提高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制度。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II.【要點歸納透析】
一、如何認識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①作用:在我國這種制度延續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其積極作用是主流,①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③防止分裂割據,抵禦外來侵略,鎮壓人民起義,協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使社會環境和平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③保證了中外經濟文化的正常交流,④推動科技文化事業的發展。在封建社會發展後期,專制主義已經發展到極限,以消積作用為主,這主要表現在:①對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壓迫十分殘酷。②束縛了商品經濟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③導致思想禁銅和文化專制,嚴重阻礙科技文化發展,因而只有消滅這種制度,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④兩大矛盾: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兩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的矛盾,二是在中央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在中央集權過程中,相權不斷削弱,君權日益強化
⑤發展趨勢:從專制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總趨勢有三:①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相權,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②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③是對人們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強。
二、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
①秦形成確立:秦朝統一後建立起一整套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縣制,這成為以後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
②西漢鞏固:西漢政治的重要特點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武帝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實行,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唐完善: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④宋朝加強:中央集中行政權,將宰相權力一分為三,使於皇帝直接控制。
⑤元朝新發展:元朝加強中央集權最突出的是實行行省制度,另外對邊疆地區也加強了管轄。
⑥明清強化: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開始走向衰落,需要強權加以維持。朱元璋廢除丞相,權歸六部,集皇權、相權於一身。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頂峰,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由皇帝裁決。
III.【典型例題解析】
一、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請回答:
(1)根據左圖有關信息回答分封制的主要特點。
(2)根據右圖有關信息回答秦朝官僚機構的特點,它與分封制有何相似之處。
(3)簡要分析秦建立郡縣制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周天子將王族和功臣以及先代帝王後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諸侯還要按宗法制對下屬的卿大夫進行再分封,這樣層層分封形成森嚴的等級。
(2)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地方設郡縣。相似點:統治體制呈金字塔形,都體現了集權和等級制度。
(3)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准。
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新唐書)概述漢、唐、北宋、明朝統治者分別採取了怎樣的辦法來防範相權過重的威脅?
㈤ 歷史必修三知識框架 記住是框架 不是知識點
保證全是框架啊 優點是較為簡潔 嗯...有一些太簡潔,你適當補充一下就行了。不過全部要點裡面都有了,還算全吧。望採納!
專題一
㈥ 高中歷史必修一至必修三的總結知識點(以單元總結)
,loloo00
㈦ 高中歷史必修三嶽麓書社第一單元一二課知識網路框架
㈧ 岳麋版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思維導圖
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一個單元的歷史知識,內容並不多,自己畫吧,可以參考思維可視化研究院,劉濯源教授團隊的歷史學科思維導圖,或網路「學科思維導圖」:
高中歷史學科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