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2單元知識點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2、內容: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當時稱琉球);
④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縣制的重大發展;
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③為後來明清所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術:(七下P67)
北宋的畢升發明的陶活字,進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15世紀歐洲才有,比我國晚約400年。
十三、指南針:(七下P68)
1、戰國時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作用: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火葯:(七下P68-69)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十五、《清明上河圖》:(七下P74)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
十六、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七下P71)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1、目的:為了選拔聽命於皇帝的官吏
2、考試范圍:四書五經 3、形式:八股
4、後果:只顧讀書,不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八、明朝鄭和下西洋:(七下P86)「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1、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
2、時間:1405-1433年
3、經過: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鄭和前後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十九、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七下P87)
明朝戚繼光率戚家軍取得台州九戰九捷,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十、軍機處的設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二十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台灣府設立(七下P94-95)「開辟荊榛逐荷夷」
1、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十二、達賴、班禪冊封制度 駐藏大臣的設置(七下P99-100)「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1、順治帝時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時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二十三、伊犁將軍的設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等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爾扈特部回歸:(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
2、時間:1771年(乾隆帝) 3、首領:渥巴錫
4、意義: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渥巴錫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七下P107)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後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戶(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僱傭勞動者)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僱傭與被僱傭關系。
4、影響:標志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閉關鎖國」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對內堅持「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
2、主要表現:在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禁海政策,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特許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影響:1、清朝實施閉關政策對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啟示: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貳』 七下歷史第2單元復習資料
1. 舉出唐朝時候我國同印度和阿拉伯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實。
① 我國的紙張和造紙術傳入天竺。
② 太宗派人到天竺學習熬制砂糖的技術。
③ 玄奘西遊天竺取經。
④ 大食人在廣州建立伊斯蘭教禮拜寺。
⑤ 中國的造紙、制瓷、紡織等技術,傳入大食。
2. 唐朝統治者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的聯系。請你用具體史實加以說明。
① 在西突厥地區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② 封回紇、靺鞨、南詔的首領為王。
③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吐蕃與贊普松贊干布、尺帶珠丹結婚。
3.舉出王安石變法實行的主要措施和作用。
主要內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作用:①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②促進了農業生產,全國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③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
4.北宋初期統治者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哪些措施?(11分)
①「杯酒釋兵權」,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
②陸續解除地方節度使的權力。
③派遣文臣做地方官,並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
④從各地挑選強壯士兵,編入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
5.1141年宋金和議的內容有哪些? (6分)
① 南宋向金稱臣。
② 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為界,以北為金統治區,以南為宋統治區。
③ 南宋向金輸送歲幣。
6.舉出北宋時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
①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② 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
③ 沈括創制"十二氣歷"。
④ 李誡著成《營造法式》一書。
7.試述明朝加強封建君主專制權力的重要措施。
① 改革行政機構,廢除地方的行中書省,設立三司,直屬中央;在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② 設立由皇帝直接指揮和控制的廠衛特務機構。
③ 實行削藩政策。
8.為什麼說唐太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懾於隋末農民起義的威力,吸取隋亡的教訓,任賢,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整頓吏治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大興學校發展科舉。這些開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經濟初步繁榮,民族關系融洽,社會昇平的"貞觀之治"――中國封建時代最著名的"治世"。所以說他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9.女皇帝武則天的作為,值得我們肯定的是什麼?
①推行發展生產的政策 ②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10.唐朝出現了宦官專權的現象,宦官權力之大表現在哪些方面?
國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廢立,幾乎都由宦官把持。
11.隋唐時期佛教的發展情況怎樣?
① 隋文帝致力於佛教的傳播。②唐朝時候,佛經大量傳入我國,促進了佛教的發展。③武則天崇尚佛教,令各地廣建廟宇,塑造大佛。
12.舉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代表作。
李白:《早發白帝城》、《蜀道難》、《望廬山瀑布》
杜甫:"三吏"、"三別"
白居易:《秦中吟》、《新樂府》
13.舉出唐代著名的音樂家、舞蹈家和樂舞。
音樂家:萬寶常(隋)、李龜年(唐)、唐玄宗
舞蹈家:公孫大娘
樂舞:《秦王破陣的舞》、《霓裳羽衣舞》
14.東京保衛戰是怎麼回事?
1125年冬,金軍揮師南下,一路燒殺搶掠,進逼東京。北宋主戰派大臣李綱負責東京防務,率領軍民多次擊退金軍,取得了東京保衛戰的勝利。
15.北宋為什麼會滅亡?
① 北宋統治腐朽,防備空虛,軍隊紀律鬆弛,缺乏戰鬥力。
② 統治集團內的投降派一味求和,排擠李綱等主戰大臣,破壞軍民抗金斗爭,結果招致滅亡。
16.宋朝人的書中記載說;昔汴都(即北宋都城東京)數百萬家,盡仰(依靠)石炭(古時稱煤為石炭),無一家燃薪(柴)者。
請問:這條記載反映了宋代哪一生產部門的發達?
答:採煤業
17.為什麼說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① 漢族人民到邊疆,為那裡的開發做出貢獻。
② 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
③ 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已經同漢族沒有什麼區別。
④ 唐朝以來,就有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國一些地區定居。元朝時候,又有大批遷入中國,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總結: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這是元朝對歷史的貢獻。
18.為什麼說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
① 宋元時期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三大發明取得突破性進展,並被廣泛應用在印刷業、航海業和軍事上。
② 沈括創制了"十二氣歷",比英國同類歷法早800多年。郭守敬創制《授時歷》,一年的周期與現行公歷相同,但早確立300年。
③ 李誡著成《營造法式》,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科學的建築手冊,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
19.元朝的宗教有什麼特點?
① 由於實行兼容並包的宗教政策,元朝的佛、道、伊斯蘭、基督教各教都比較發達。
② 喇嘛教勢力的興起。
20."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指的是什麼?
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機戶擁有大量的資金和織機,雇傭工人進行生產。機工出賣勞動力,計日向機戶領取工資,維持貧困的生活。
21.為什麼說戚繼光是我國古代的民族英雄?
戚繼光和他領導的戚家軍同倭寇進行了英勇的戰斗並取得了勝利,使我國沿海地區的倭寇得以全部肅清。
22.於謙和李綱,於謙和文天祥各有什麼相同之處?
於謙和李綱都是主戰派的代表,在各自的歷史時期都取得了都城保衛戰的勝利。
於謙和文天祥都表現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23.舉出李自成農民軍所提出的政策和口號。
政策:三年不征,一民不殺,平買平賣。
口號:均田免糧
24.為什麼說李贄和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是進步的?
因為他們對腐朽的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禮教展開了猛烈的批判,並且發展了唯物主義思想。這些思想具有民主的色彩,反映了時代的要求。
『叄』 人教版初一下歷史第二單元(宋元時期的)復習提綱
初一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統一: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都長安,年號開皇。589年,隋滅陳,統一南北。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殺死,隋朝滅亡。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二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開皇之治:隋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提倡節儉。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史稱「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二、貞觀之治:
人物:唐太宗 措施: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崇尚節儉;任用賢才(房玄齡謀杜如晦斷)、虛心納諫(魏徵)。
表現: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三、女皇武則天: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則天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郭沫若稱其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第3課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唐玄宗
措施:①任用賢才(姚崇);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儉。
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或「開元之治」。
二、唐朝經濟
1、農業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
2、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商業繁榮:①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 科舉制的創立:隋創立,唐完善。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二、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三、科舉制的完善: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四、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五、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六、作用:1、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2、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3、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4、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唐代民族關系處理
1、民族 藏族 維吾爾族 靺鞨 彝族白族
2、祖先 吐番 回紇(鶻) 六詔居民
3、首領 松贊干布贊普
尺帶珠丹贊普 懷仁可汗 渤海郡王 雲南王
4、生活區域 青藏高原一帶 甘肅新疆一帶,色楞格河流域 東北松花江、黑龍江 雲南蒼山洱海
5、意義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8世紀初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密切了唐番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唐玄宗封其首領為「懷仁可汗」 雙方關系友好,經濟和商業繁榮
唐玄宗封其首領為「渤海郡王」 面積不斷擴大,人口增多,與內地貿易往來頻繁,經濟文化水平提高,有海東盛國之稱
唐玄宗封首領為「雲南王」 在唐朝支持下實現了統一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一、唐與日本的關系——遣唐使和鑒真東渡
1、隋唐時,中日兩國交往密切。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
2、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節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二、唐與新羅的關系
1、方式:①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②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2、表現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與天竺的關系——玄奘西遊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回國後,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唐太宗、唐玄宗、武則天比較
四、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
1、統治方法 勤於政事,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役和徭役,重用賢才,虛心納諫。 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國策 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精神的姚崇,重視地方吏治,中央優秀官員到地方任職,燒毀珠玉錦綉,提倡節儉,發展農業生產。
2、統治美稱 貞觀之治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開元盛世,開元之治
3、科舉制 擴充國學規模,增加學員。開創殿試和武舉,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內容
4、對外交往 玄藏西遊 鑒真東渡
5、民族關系 ①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②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③封靺鞨首領為「渤海郡王」④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
6、任用賢才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駱賓王 姚崇
7、名言名句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自古皆貴中華,賤狄夷,朕獨愛之如一。
8、其它 被北方、西域首領奉為「天可汗」。歌舞《秦王破陣樂》 參與編創《霓裳羽衣舞》
第7、8課 輝煌的隋唐文化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火葯是唐朝發明的。
一、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已發明雕版印刷術。市場上出現了一種用作交易憑據的印刷品——印紙,成都、洛陽是著名的印刷業中心。
2、《金剛經》868年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比歐洲(1423)早近600年
二、火葯
1、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葯時發明的,孫思邈在他的《丹經》一書中,第一次把火葯的配方記錄下來。
2、唐朝末年,火葯開始運用於軍事,最初的火葯武器叫「火箭」,也叫「飛火」。
三、高超的建築水平
1、趙州橋(安濟橋)
設計者:隋朝李春,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趙州橋的設計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築的先河。比歐洲早700多年。
四、 光耀千古的詩壇
詩人 代表作 特點
李白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豪邁奔放,想像豐富。 詩仙
杜甫 「三吏」「三別」 反映社會現實。 詩聖
1、唐朝帝王大都喜愛詩歌,進士考試也以詩歌為重要內容,這就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2、杜甫親身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變化,將個人遭遇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3、白居易稱李白、杜甫的詩歌「吟詠流千古,聲明動四夷」。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五、雕刻藝術
隋唐時期開鑿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內容以佛教故事為主,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1、石窟藝術: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
2、敦煌壁畫形象逼真,尤其是:「飛天」圖案,被唐朝人贊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徵。
六、盛大歡騰的樂舞:著名的歌舞大麴有歌頌唐太宗的《秦王破陣樂》、唐玄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
『肆』 急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前2單元的提綱和25篇感悟日記和1篇600字一過年為題作文!!!!!!!!謝謝
一亞洲及歐洲
1、亞洲:亞細亞 歐洲:歐羅巴
2、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為一體,合稱亞歐大陸。
3、亞洲北部深入北極圈,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4、亞洲絕大部分位於北溫帶、東半球和北半球。
5、亞洲地形的三大特徵:
A.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極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
B.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
C.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6、大陸東側和東南側有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島。由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因而此地區地殼不穩,多火山、地震。
7、亞洲氣候特徵:
A.復雜多樣,各地氣溫差別顯著。
B.氣候的大陸性特徵顯著,干濕差異懸殊。
C.季風氣候顯著,尤其是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最強盛、最典型,影響范圍也最廣。
8、冬季風:源於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氣溫降低,降水不多。
夏季風: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豐沛的水汽和大量的降水。
9、長江的長度和流量居亞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一條國際河流。
10、亞洲河網分布的兩大特點:
A.大河多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順地勢呈放射狀向四周奔流入海。
B.內流區面積廣大。亞洲中部的錫爾河和阿姆河注入鹹海,是世界上兩條著名的內流河。
1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佔全球的60%。
12、冰川作用造成的地形:
A.挪威沿海幽深曲折的峽灣
B.芬蘭成千上萬的湖泊
C.東歐平原上波狀起伏的低丘
D.阿爾卑斯山脈挺拔的峰巒
13、歐洲形成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的原因:
A.三面臨海,形似亞歐大陸向西凸出的「大半島」。
B.大陸輪廓破碎,海岸線漫長曲折,絕大部分地方距海不遠。
C.大部分位於北緯40°~60°之間,終年盛行來自大西洋的溫暖濕潤的西風。
D.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經過,使西北部沿海地區顯著升溫。
E.山脈多為東西走向,平原廣闊,連成一片,有利於大西洋上的暖濕空氣長驅直入。
14、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最典型的區域是歐洲。
15、多瑙河是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它和萊茵河是歐洲著名的國際河流,伏加爾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
16、每隔經度15°劃一個時區,東、西各劃出12個時區,東十二區和西十二區合為一個時區,這樣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隔一個時區,時間相差1小時,東邊的時間早於西邊的時間,自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日期要減去1天。
17、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裏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
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鹽度很高的湖泊
巴爾喀什湖→一半鹹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筆記
第一課
1、秦隋朝的共同點:
A.秦、隋朝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
B.秦、隋朝的各項制度,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C.秦、隋朝不惜民力,連年大興土木,勞師遠征。
D.秦、隋朝歷二世而亡。
2、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就是隋文帝。589年,南北重新統一。
3、隋朝繁盛的原因:
A.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B.隋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即位後,大力提倡節儉。在位期間,他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生產。被稱為「開皇之治」。
4、隋朝繁盛的表現:
隋文帝後期,隋朝出現了鼎盛的局面。國家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長。
5、說明國家的統一、安定,是社會發展、經濟繁榮的前提和保障。
6、隋煬帝耗費民力的表現(隋朝滅亡的原因):
掘長塹,營東都,開運河,修長城,築宮室,沒有節制地巡遊,接二連三地發動戰爭。
7、618年,隋煬帝的侍衛將士在江都,發動兵變,將他處死。不久,隋朝滅亡。
8、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
為加強對南方地區的政治、經濟控制,便於江南財務向洛陽和長安運輸。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作用:
大運河的開鑿,適應了統一後南北經濟交流的需要,對加強南北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維護國家統一,推動經濟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隋煬帝時,包括開鑿大運河在內的一系列工程,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
9、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餘杭。從南向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4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5大水系。
10、趙州橋位於今河北趙縣。它由隋朝傑出的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比歐洲早700多年。
11、趙州橋的科學性:
A.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B.趙州橋長50多米,寬近10米,凈跨度約37米,拱高7米。
C.橋的大拱兩端各有兩個小孔,既可以加大過水面積,減少夏秋季節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又可以減輕橋身的重量和對橋基的壓力。
12、趙州橋的藝術性:
A.輕巧玲瓏,更加美觀。
B.石欄板上雕刻的蛟龍,變化多端,「若飛若動」,刀法蒼勁,線條流暢,造型古樸。
13、隋朝定都長安。隋煬帝時,他常住洛陽,洛陽成了政治、軍事和漕運中心,被稱為東都。
第二課
1、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他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於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在歷史上有「明君」之稱。
3、唐太宗的賢明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①節用戒奢:
他力戒奢侈,盡量節儉,剋制自己的慾望,減輕百姓的負擔。他沿襲了隋朝的中央官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為了減輕百姓負擔,唐太宗下令精簡機構,裁撤了許多冗員。
②招賢用能:
唐太宗知人善任,不論資歷,不計親疏,只要是治國安邦之才,就委以重任。唐太宗還沿襲隋朝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確立,改變了過去官員選拔主要由世家大族把持的局面。科舉取士不重門第,完全取決於考試,改善了選官用人制度,使得有才學人得以進入各級政府任職,擴大了統治基礎。在科舉制度的激勵下,士人讀書的風氣更加興盛,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③虛心納諫:
唐太宗經常鼓勵大臣們指出自己的過錯,不要有什麼隱瞞。對大臣們所提的意見,他也總是虛心採納和改正。
4、「貞觀之治」的表現:
A.政治清明,經濟富裕。
B.社會治安很好。
C.死刑犯很少。
第三課
1、690年,武則天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自稱「武周則天皇帝」。
2、武則天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現於:
A.親自面視考生,開創了皇帝主持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
B.創設武舉,選拔武藝好的人。
C.通過鼓勵自我舉薦、地方官舉薦、試官等途徑,選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
D.以女主的身份號令天下,使用酷吏打擊反對她的人,但政治穩定之後,她逐漸放棄了酷吏政治。
3、對於武則天的評價:
武則天注重減輕農民負擔,採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繼續推行唐朝的基本國策,維護國家統一。在她掌權的近半個世紀中,人口明顯增長,邊疆進一步開拓。貞觀時期所取得的統一和強盛這兩大成就,得到了切實的鞏固,史稱有「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武則天不愧為我國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
4、唐玄宗改元開元,29年後又改元天寶
5、「開元之治」的表現:
開元年間及天寶前期,唐朝達到了鼎盛階段。人口約千萬戶,錢糧富足,物價低廉,社會治安良好,文化事業發達,中外交往頻繁,國力強盛,史稱「開元之治」。
6、「開元之治」鼎盛的原因:
唐玄宗的政治才能,主要體現在用人和納諫上。他先後用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各有所長,直言納諍,補救缺政。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唐玄宗裁減了武則天以來的冗濫官員,整頓吏治,精選地方守令,用諫官集思廣益,審時度勢進行改革,因而天下大治。他曾8次主持殿試,錄取了一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保證了大唐盛世的人才需求。
7、唐朝衰落的原因:
唐玄宗後期,為富庶繁榮所陶醉,驕奢之心日益增長,早期的勤政納諫作風逐漸退化。他任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寵愛貴妃楊玉環,又用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為相,導致地方軍閥安祿山和史思明長達八年(755年—763年)的武裝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從此走向衰落。
8、藩鎮的最高官員叫節度使
第四課
1、唐朝滅了西突厥後,在那裡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2、唐太宗對少數民族使用的政策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政策: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實行仁政,注重文治。
成效:唐太宗贏得了少數民族的擁戴,北方各民族的尊重,他們稱他為「天可汗」,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進步和文化發展,密切了唐朝和各民族的交流,增強了漢族和各民族的友好。
3、吐蕃人稱自己的君王為「贊普」。
4、松贊干布求婚的原因:松贊干布十分仰慕中原文化。
文成公主入藏的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的經濟進步和文化發展,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
5、文成公主—松贊干布
金城公主—尺帶珠丹(提出「和同為一家」)
6、回紇是長期游牧於漠北地區的古老的民族,後更名為「回鶻」,是維吾爾族的祖先。
7、隋唐之際,在今雲南省境內分布著6個部落,稱六詔。唐朝初年,最南部的蒙舍詔強大起來,稱南詔。封其首領為雲南王。
8、794年,唐和南詔在點蒼山會盟。南詔的所有部落歸附唐朝,接受唐朝的封號,與唐朝和好。
9、突厥:西北 南詔:西南
吐蕃:西南 靺鞨:東北
回鶻:西北 渤海:東北
第五課
1、玄奘是唐朝著名的僧人,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
2、去天竺求法的原因:因為各家的說法不一致,難有定論,所以決定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天竺求法。
3、629年,玄奘從長安出發,經今甘肅武威出敦煌,沿西域北道過今新疆地區及中亞地區南下,並在那爛陀寺學習5年,645年,玄奘結束了歷時17年、行程5萬里的西行。
4、他把自己的親身見聞,寫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這部書成為今天人們研究7世紀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5、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應邀6次東渡日本。
6、754年,鑒真到達日本,受到日本朝野人士盛大的歡迎。鑒真還向日本介紹中國的醫葯、建築、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知識。鑒真因其卓越的貢獻,被日本人民譽為「天平之甍」。鑒真對日本最突出的貢獻是醫葯學知識的傳授,被日本人奉為醫葯始祖。
7、日本政府派遣使節團到中國交流,這就是遣唐使。
8、遣唐使大量輸入中國各類典籍,把中國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繪畫、建築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本國,這些都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第六課
1、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人們稱為「詩仙」)的詩的特點:
氣勢磅礴,豪邁奔放,感情熱烈,想像豐富,語言清新明快,意境生動感人,一生寫下了不少謳歌祖國名山大川的壯麗詩篇。
2、杜甫的詩的特點: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的詩深刻反映了那個動盪的歷史時代,真摯地表現了他關心國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們稱之為「詩史」。杜甫感情真摯,筆觸細膩,風格雄渾,語言簡練。被後人尊為「詩聖」。
3、李白和杜甫合稱「李杜」。
4、顏真卿的楷書氣勢雄渾,豐腴敦厚,筆勢遒勁,字形方正,人稱「顏體」,為正宗書法。
5、柳公權的字端莊嚴謹,又開闊疏朗,筆畫鋒棱明顯,如斬釘截鐵,書風遒勁雄健。
6、閻立本以人物畫而著稱。他的畫筆力剛健,線條像盤曲的鐵絲。簡練的筆法,傳達出人物的性格,使觀者如見其人。
7、吳道子的畫風格豪放,立體感強,不但追求形似,而且求其神似。他畫人物衣裙舉,線條遒勁,猶如迎風飄曳之狀,被譽為「吳帶當風」。吳道子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他被人們尊為畫聖,民間畫工尊他為祖師。
8、唐朝的音樂和舞蹈,樂舞結合、風格多樣、既優美和諧又鏗鏘熱烈。
9、唐朝的樂舞分為軟舞和健舞兩種,軟舞優美柔軟,健舞剛勁雄健。唐朝的樂舞最著名的是《霓裳羽衣舞》。
10、戲曲界又稱「梨園界」和「梨園行」。
11、敦煌城東南鳴沙山麓的莫高窟,是中國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之一。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始建於前秦。
第八課
1、 安史之亂
唐朝滅亡的原因 藩鎮割據
唐末農民起義
2、公元9世紀,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
3、907年,朱溫廢掉唐朝的皇帝,自立為帝,國號梁,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4、五代:中原地區先後建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南方分別建立的吳、南唐、前蜀、後蜀、吳越、閩、南平、楚、南漢9個割據政權和北方的北漢。
5、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6、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後稱帝,建立契丹政權,後來改國號為遼。
7、1004年,遼對北宋發動大規模進攻,並很快逼近黃河岸邊的澶州城,直接威脅北宋都城的安全。
8、宋每年給遼絹20萬匹,銀10萬兩。歷史上稱這次盟約為「澶淵之盟」。
9、「澶淵之盟」的積極作用:
澶淵之盟後,遼宋開始了和平相處的局面,長達100多年沒有戰爭。北宋和遼都在邊境地區設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場,貿易和文化往來十分頻繁,豐富了漢族和契丹族人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
10、1038年,生活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黨項族(羌族分支)的首領元昊仿漢制自稱皇帝,建立大夏國,歷史上稱為「西夏」。
11、1044年,宋夏訂立和約:
內容:元昊取消帝號,由宋冊立為夏國王,北宋每年送給西夏許多白銀、絹和茶葉。
作用:從此,北宋和西夏維持了幾十年的和平關系,兩國的貿易往來十分頻繁,促進了西北邊境地區的發展。
12、北宋政府和遼、西夏的和議有什麼積極意義?
答:1、結束了雙方的戰爭局面,極大地減少了人員的犧牲和百姓生命財產的損失。
2、取戰爭而代之的是宋和遼、西夏活躍的貿易往來。
13、耶律阿保機和元昊加強統治的措施有什麼相同之處?
答:大量吸收漢族文化,耶律阿保機建國後,以漢字行書、楷書兩體的偏旁拼合成契丹文字,並在都城建立孔子廟,每年春秋祭拜兩次。元昊重視學習中原文化,他仿照漢制建立了一套官制和軍事制度,他推行科舉制度,並任用一些漢族人擔任重要的官職。
第九課
1、女真族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
2、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政權,定都上京。
3、金滅遼後,為了掠奪土地和財富,有發動了對北宋的戰爭。宋徽宗驚慌萬分,派使臣向金求和,同時傳位給兒子宋欽宗。
4、1126年,金軍再次進攻北宋,攻破都城汴京,並在城內大肆掠奪。1127年,金軍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宗室後妃3000多人北返,並掠走大批典籍和珍寶器物,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
5、1127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稱帝。後來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
6、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4人領兵英勇抗金,南宋王朝得以生存。後世稱這一時期為「中興」,而稱抗金的4位將領為「中興四將」。
7、與北宋並立的政權有:遼、西夏
與南宋並立的政權有:金
8、1141年,宋金訂立和議:
內容:南宋對金稱臣,割讓部分土地,每年向金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
作用:從此,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面形成,宋金在力量大體相當的情況下,維持了一個較長時期相對穩定的局面。
9、岳飛為什麼深受人民愛戴?
答:1、岳飛自己抗金屢獲戰功,代表了人民的意願。
2、岳家軍作戰英勇,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3、由於岳飛是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人民備感同情。
這是一個學期的提綱,其他的幫不了你
『伍』 七年級歷史下冊人教版一二單元知識框架
歷史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三個知識點:
1. 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以及發現的歷史意義。
2. 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和生產生活狀況。
3. 山頂洞人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和生產生活狀況。
元謀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地點
雲南省元謀縣
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
年代
距今約170萬年
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距今約3萬年
意義/特徵
揭開我國人類歷史的新篇,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
用火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組織
群居生活
氏族生活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三個知識點:
1.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點、生產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狀況。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點、生產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狀況,尤其是半坡人的彩陶藝術更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藝術的瑰寶。
3.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
距今年代:約7000年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地點: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所處位置:長江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種植作物:水稻
房屋建築:干欄式
距今年代:約5000年
地點:陝西西安半坡村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所處位置:黃河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種植作物:粟
房屋建築:半地穴式
淘氣製作:彩陶
距今年代:約四五千年
大汶口原始居民
地點:山東泰安大汶口
所處位置:黃河流域
社會生產:農耕、制陶
生活狀況:由於生產力發展,出現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第三課 華夏之祖
三個知識點:
1. 涿鹿之戰——炎黃戰蚩尤
2. 「人文初祖」——黃帝
3. 堯、舜、禹的「禪讓」
知識點一: 炎黃戰蚩尤
1.炎帝、黃帝、蚩尤: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活動著許多部落。黃帝和炎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炎帝即傳說中教人農耕的神農氏,而蚩尤則是東方九黎族的首領,傳說他以銅做兵器,勇猛異常。
2.涿鹿之戰:傳說蚩尤率軍隊入侵炎帝部落,炎帝向黃帝求救。黃帝立即出兵討伐蚩尤,最終蚩尤被擒殺,戰敗的余部因而遠去。
3.華夏族的形成:涿鹿之戰後,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結成了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知識點二: 黃帝——「人文初祖」
1.黃帝的貢獻:黃帝是我國古代傳說中最早的一位宗祖,華夏族形成以後公認他為全族的始祖。相傳他會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等等。
2.地位:後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這反映出後人對黃帝的尊敬,對黃帝所做貢獻的認可。
知識點三:堯舜禹的「禪讓」
1.堯舜禹的傳說:傳說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他們都有高尚的品質,受到百姓的愛戴。
堯:生活簡朴,克己愛民。
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禹:治水有功,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
2.「禪讓」:是中國遠古社會首領推舉和繼承的一種方法,是原始社會時期部落聯盟內部實行的一種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
3.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禹也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的國王。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原始社會的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歷史第二單元復習提綱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商、西周被稱為「上古三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朝代。
建立者及都城:禹建立,定都陽城。
夏朝的興亡
家天下: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鞏固統治:建立一套國家機制
滅亡:夏桀(jie)實行暴政,約公元前1600年被商湯滅亡。
商朝的興亡
建立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
盤庚遷殷: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殷,商朝日益強盛。
滅亡:商紂無道,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商朝滅亡。
建立時間、人物、都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鎬京
西周的滅亡
分封制:目的、內容、作用
等級制:從周王到奴隸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度。
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知識點一: 夏朝的興衰
⒈禹建立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定都陽城)
⑴禹在位時,他的兒子啟已有強大的勢力。禹死後,其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指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⑵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⒉夏朝的統治
⑴夏朝的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陝西南部一帶,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
⑵夏朝修築了城堡、宮殿,建立了政府機構,組建軍隊,並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⒊夏桀暴政導致夏朝滅亡
桀是商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許多豪華的宮殿,無休止地懲罰百姓,壓迫他們服勞役。貧民、奴隸紛紛怠工,反抗桀的暴政。約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朝滅亡。夏朝共經歷了四百多年。
知識點二: 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⒈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⑴背景:①夏桀實行暴政,貧民和奴隸不斷發動反抗斗爭。②商國逐漸強大起來,商的國君團結周圍的小國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功夏。
⑵商朝的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夏桀,滅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
⒉商朝的強盛
⑴湯是商朝的第一代國王,也是位有作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乾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懇辦事,「有功於民」。湯統治時期,商朝越來越強盛。
⑵湯死後,盡力了多帶君主的治理,尤其在盤庚以後,商朝的勢力不斷擴大,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⒊盤庚遷殷
因為水患和政治動亂,商朝曾幾次遷都,一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都城才穩定下來,因此商朝又叫殷朝。
⒋商朝滅亡
⑴商紂暴政。紂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和夏桀一樣,也是有名的暴君。他修築豪華的宮殿園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
⑵牧野之戰。商朝後期,周武王見商朝的政治腐敗,內部混亂,便聯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國、部落進攻商紂。公元前1046年,雙方在牧野大戰。商軍在陣前紛紛倒戈,引導周軍攻入商都。商紂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做西周。
知識點三: 西周的分封制
⒈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⒉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⒊作用:通過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⒋西周滅亡: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終於發生了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比較夏、商、西周的興亡
朝代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最後一個國王
滅亡時間
重大事件
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
禹
陽城
桀
約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
商朝
約公元前1600年
湯
亳、殷
紂
公元前1046年
盤庚遷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鎬京
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實行分封制、形成等級制、發生國人暴動
夏、商、西周更替大事年表
約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00年
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西周滅亡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青銅器的出現:原始社會末期出現
夏朝種類逐漸增多
商朝是燦爛時期
青銅藝術的高度發展 西周種類更加豐富
燦爛的青銅文明
司母戊鼎(商朝)
代表作品 四羊方尊(商朝)
三星堆文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西周的燦爛青銅文明
奴隸的地位低下,命運悲慘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至洛,歷史上稱為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革時期。
原因: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時間: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庄公等
春秋時期
齊桓公稱霸:任用管仲改革,國富兵強,打著「尊王攘夷」口號,成為春
秋時期第一霸主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楚軍打敗晉軍,楚庄
王成為霸主
戰國時期
時間: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
影響
消極影響:長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
積極影響:諸侯逐漸減少,促進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知識點一: 春秋爭霸(你知道:葵丘會盟、退避三舍嗎?)
⒈春秋爭霸的背景
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
⒉初秋爭霸的目的:爭奪土地、人口和霸權
各諸侯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
⒊著名的霸主
齊桓公、晉文公、楚庄公等。
⒋齊桓公稱霸
⑴稱霸原因:第一,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國富兵強。
第二,講究爭霸的政策和策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擴充疆界。
第三,齊國地理位置優越,盛產魚鹽,經濟富庶,為爭霸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⑵齊桓公霸主地位確立的標志: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正式承認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⒌晉文公稱霸
⑴晉國地處黃河中下游,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原的一個大國。
⑵晉文公曾經長年在外流亡,比較了解民間疾苦。做國君以後,注重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確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
⑶晉楚城濮之戰:那時,南方的楚國勢力已發展到黃河流域,和晉國展開了爭霸戰爭,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展開大戰。戰役開始時,楚國勢力強大,咄咄逼人。晉軍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打敗了楚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晉文公一躍成為中原霸主。城濮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⒍楚莊王稱霸
城濮之戰後,楚國不甘失敗。楚莊王繼位後,採取措施,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為北上爭霸奠定了基礎。後來楚軍打敗了晉軍,飲馬黃河,建立霸業。
⒎諸侯爭霸的影響
⑴消極影響:長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
⑵積極影響:在爭霸過程中,諸侯逐漸減少,促進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知識點二: 戰國七雄(你知道:三家分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嗎?)
⒈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只剩下齊、楚、晉、燕、秦等幾個重要的大諸侯國。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
⒉戰國七雄
齊、楚、秦、燕、趙、魏、韓
⒊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更為頻繁,小國逐步被大國兼並,大國與大國之間為了各自利益,也進行明爭暗鬥。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就是這一時期發生的著名戰役。
⒋秦國崛起
經過長平之戰,秦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加,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第七課 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變革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奴隸社會逐步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
標志著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
社會經濟
鐵農具的使用
牛耕的推廣
修建時期
修建人
位置
功能
地位
意義
背景
時間
商鞅變法 內容
作用
意義
各國變法: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產生,封建社會形成
知識點一: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鐵農具的使用: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期,鐵農具適用范圍擴大。
⑵牛耕的推廣:我國至遲在春秋末期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對農業的影響: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促進了農業的迅速發展。
⑷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的情況
主要使用時期
製作材料
代表性生產工具
優點與缺點
原始社會
木、石、骨、蚌
耒耜、蚌鐮等
廉價;硬度不夠,不耐用
夏、商、西周
青銅
青銅很少用於農業生產
銅珍貴,質地軟
春秋戰國及以後
鐵
耙、鐮、鍤、鋤、鏟等
鐵蘊藏豐富,開采方便,質地堅硬
⑸生產關系的變革:奴隸主與奴隸變為地主與農民
鐵農具出現後,奴隸主驅趕奴隸大量開墾荒地,增加財富。在努力制度下,努力毫無人身自由,生產積極性不高。於是一部分開明的奴隸主嘗試著改變剝削方式,他們把土地分成小塊,租給勞動者,每年收獲的時候向勞動者收取大部分收獲物作為地租。勞動者可留一小部分收獲物供自己支配。在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下,勞動者不再稱奴隸而稱農民,這些開明的奴隸主也就成為新興的地主。這樣,個體生產就取代了大規模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知識點二: 著名的都江堰
⒈修建原因
戰國時期,岷江上游山谷高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減緩,所夾帶的泥沙石子隨 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每年夏季秋季水勢驟漲,常常泛濫成災。雨季過後,又會出現乾旱。為了灌溉農田,變水害為水利,決定修建都江堰。
⒉都江堰的修建(地點、修建時間、修建人、地位、功能)
都江堰位於岷江中游,由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聞名世界的防洪工程。
⒊都江堰的結構和運作原理
⑴結構組成:都江堰由「都江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江中修築的「都江魚嘴」,使江水從兩邊分流。內江用於灌溉,外江供分流。在玉壘山開鑿人工通道「寶瓶口」,把內江的水引入支流進行灌溉農田。
⑵運作原理:「深淘灘,低作堰」。淘挖內江時,截斷流入內江的水,使它通過低堰全部流入外江。然後以相同的方法把水攔入內江而淘挖外江。為確保內江灌溉區的安全,是成都平原免於水患之害,修建飛沙堰,以供洪水期內江的水從堰頂溢入外江之用,因此堰不可修得太高。
⒋都江堰的意義
都江堰消除了泯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飢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
知識點三:商鞅變法
⒈商鞅變法的背景
⑴戰國時期,由於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出現了封建地主和農民。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
⑵諸侯爭霸過程中,秦國還比較落後,迫於現實壓力,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圖強。
⒉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意義等
時間
公元前356年開始(秦孝公時期)
目的
富國強兵
指導思想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法家思想)
內容
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據軍工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工的舊貴族的特權。4.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遣官吏治理。
性質
徹底的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運動
意義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時期最富強的封建制國家。
⒊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變法上有國君支持,下有百姓擁護,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獲得極大成功。
⒋各國變法的影響
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定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
『陸』 初一歷史1,2單元知識點總結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遠古居民的三個代表圖: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元謀人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雲南省元謀縣
北京人 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
山頂洞人 距今約一萬八千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圖: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工具製造 用火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 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徵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距今約一萬八千年 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 人工取火
懂得愛美死後埋葬 按血緣結合起來的氏族
第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
原始人類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生產活動 生產工具 住房 用具 穿著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約七千年 長江流域 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村 種植水稻,飼養豬狗牛羊
骨制耒耜,已使用磨製石器 干欄式房屋 製造陶器 學會紡織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約五六千年 黃河流域 陝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漁獵 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第3課 華夏之祖
一、為什麼中華民族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1、炎帝、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從此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華夏族也就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幹部分。
2、炎帝、黃帝對中華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禪讓制
堯、舜、禹時期,用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4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亡國之君
夏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00年 陽城 禹 桀
商 約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幾次遷都,盤庚時把都城遷到殷 湯 紂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鎬京 周武王 周幽王
東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周平王
『柒』 七年級下冊歷史重點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2、內容: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當時稱琉球);
④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縣制的重大發展;
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③為後來明清所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術:(七下P67)
北宋的畢升發明的陶活字,進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15世紀歐洲才有,比我國晚約400年。
十三、指南針:(七下P68)
1、戰國時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作用: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火葯:(七下P68-69)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十五、《清明上河圖》:(七下P74)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
十六、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七下P71)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1、目的:為了選拔聽命於皇帝的官吏
2、考試范圍:四書五經 3、形式:八股
4、後果:只顧讀書,不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八、明朝鄭和下西洋:(七下P86)「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1、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
2、時間:1405-1433年
3、經過: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鄭和前後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十九、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七下P87)
明朝戚繼光率戚家軍取得台州九戰九捷,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十、軍機處的設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二十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台灣府設立(七下P94-95)「開辟荊榛逐荷夷」
1、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十二、達賴、班禪冊封制度 駐藏大臣的設置(七下P99-100)「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1、順治帝時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時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二十三、伊犁將軍的設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等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爾扈特部回歸:(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
2、時間:1771年(乾隆帝) 3、首領:渥巴錫
4、意義: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渥巴錫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七下P107)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後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戶(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僱傭勞動者)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僱傭與被僱傭關系。
4、影響:標志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閉關鎖國」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對內堅持「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
2、主要表現:在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禁海政策,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特許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影響:1、清朝實施閉關政策對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啟示: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捌』 初一下歷史第二課知識點
第二課 知識點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滅亡)(1)原因: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終於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陷於瓦解。(2)滅亡情況: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知識點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傜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於政事,善聽正確意見;大臣要廉潔奉公,統治才能鞏固。
2.(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1)經濟: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同時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2)政治: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3)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表現:唐太宗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段大事的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他還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魏徵前後向他進諫兩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諫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
知識點三:女皇武則天
1.(從皇後到皇帝)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本是唐高宗的太後,逐漸掌握實權,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2.(武則天的統治)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
3.(武則天統治的影響)武則天統治時,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1.閱讀下列材料:
貞觀初年,唐太宗在洛陽修建乾元殿。大臣張玄素上書極力反對,說天下剛剛平定,就修宮殿,勞民傷財,恐怕您比亡國之君隋煬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時接受不了,生氣地問:「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比歷史上的暴君桀、紂如何?」張玄素說:「若是這座宮殿修成,您和桀、紂差不多了。」唐太宗聽後十分震動,終於接納了張玄素的意見,罷修乾元殿。
請回答:
(1)在罷修乾元殿問題上,唐太宗和張玄素取得的共識是什麼?唐太宗罷修乾元殿的目的是什麼?
(2)基於上述目的,唐太宗採取了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樣的局面?
新的真理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尤其對當權者來說更是如此。——喬•赫伯特
2.讀右圖,請回答:
(1)此人是誰?她在晚年稱帝,改國號為什麼?
(2)她當政期間,採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什麼效果?
(3)人們稱她的統治為什麼?
3唐及以前學習的漢朝為何會出現盛世局面?從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對官吏規定了比較嚴格的考核和獎懲制度,即使是皇帝寵臣犯法也不庇護,他還重視地方官的人選。」因此,在他的統治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材料二:「自楊貴妃入宮後,便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不理政事,揮霍無度。……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匠就達7.00人,貴妃三姊妹每年的脂粉錢就上百萬。貴族外戚風行向皇帝進食,有時一次送幾千盤,一盤的價值抵得過中等人家的資產。」
回答:
(1)上述兩則材料反映的是誰統治時期的情況?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做法對當時各產生了什麼影響?為什麼同一個人前後會有兩種不同的做法?請你結合所學的知識談一點想法。
9史稱:「得人者昌,失賢則亡」。試結合唐太宗至唐玄宗百餘年用人方面的史實加以說明,並總結其經驗教訓。
9. 閱讀下面材料:
材料一:唐朝時,由於應舉者多,錄取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年輕,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居大多數。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形象地刻畫出進士登第的難度。
材料二:唐太宗常到國子學、太學視察,關心學校教學。在他支持下,增築校舍1200間,增加生員至326.0人。於是, 國學之內八千餘人, 「國學之盛,近古未有」,長安由此成了國內教育中心和文化傳播基地。
回答:
(1)結合材料一分析,科舉制度對封建統治者有什麼作用?
(2)通過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是如何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的?
(3)你認為唐太宗的做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鑒?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有哪些弊端應該克服?
10.科舉制的影響有哪些?